12异彩纷呈的明代章回小说
章回小说的发展阶段.

章回小说的发展阶段.章回小说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它的雏形时期,其范本是唐末俗讲和宋元讲史话本;第二阶段是它的初起期,其范本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忠义水浒传》等;第三阶段是它的成熟期,其范本是《西游记》、《金瓶梅》等明代中期以后出现的章回小说。
最早刊本为明代嘉靖壬午(1552)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把书名定为《三国演义》的人是毛纶、毛宗岗父子容与堂本是现存最完整的《水浒传》百回繁本,附有李贽的评语。
七十回本是金圣叹删改而成。
现存元末明初杨讷所作的《西游记》杂剧,共六本二十一折,其第一本全部敷演唐僧出世的故事,是后来《西游记》小说的重要内容,猪八戒的形象也第一次在剧中出现。
大约从万历二十年(1592)开始,社会上已经有《金瓶梅》的传抄本出现。
现存最早刻本为万历四十五年(1617)《金瓶梅词话》本。
基本上实现了从类型化人物向性格化人物转变的小说是《金瓶梅》。
1、明代神魔小说的题材分类大致可分三类:第一类是由宗教故事演化而来。
第二类是由讲史故事分化而来,即在历史故事的基础上加上神怪的想象,敷衍成神怪化的历史。
第三类是由民间传说故事演化而来。
2、沈璟与吴江派沈璟,江苏吴江人。
精研曲律,著《南词全谱》,传奇有十七种,合称《属玉堂传奇》。
他曲论的核心是对“场上之曲”的强调,具体表现为格律至上和推崇语言“本色”。
这是为纠正案头之曲的弊病,纠正骈俪派堆砌辞藻而提出来的。
但他将这一点加以绝对化,根本无视戏曲还有表情达意的功能。
吴江派的成员多为沈璟的子侄、门生和追随者。
3、临川派作家追随汤显祖艺术风格的临川派作家主要有吴炳、孟称舜和阮大铖等人。
他们大多只是继承了汤显祖注重文采、才情,不受形式、格律约束的特点,而忽略了汤氏注重立意、以情反理的思想追求。
《二拍》对市民文学的题材作了哪些开拓?①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
经商的题材在《二拍》中占据较大的比重,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以。
这些故事不是《三言》同类题材的简单重复,而是较为深入地反映出经商题材的许多内在规律和动向。
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案(明代文学)

明清文学史习题及答案目录第七编明代文学………………………………………………………………()基本知识…………………………………………………………………………()简单解释题………………………………………………………………………()思考题……………………………………………………………………………()同步练习…………………………………………………………………………()参考答案…………………………………………………………………………()第七编明代文学一、基本知识1、明初诗歌的代表人物是刘基和高启。
刘基诗风近于杜甫,高启则近于李白。
2、台阁体的代表人物是杨士奇、杨荣、杨溥。
3、茶陵诗派的代表人物是李东阳,他著有《怀麓堂集》。
4、“前七子”的代表人物是李梦阳和何景明,他们提出的口号是:“文必秦汉,诗必盛唐”。
5、“吴中四才子”是指:祝允明、唐寅、文徵明和徐祯卿。
6、“后七子”的代表人物是李攀龙、王世贞。
初期则以谢榛为代表。
7、晚明李贽著有《焚书》等,他在文学创作上提出了“童心说”。
8、公安派以袁宏道为代表,“公安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三人。
9、公安派的理论主张主要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10、竟陵派的代表人物是钟惺与谭元春,他们主张“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追求“幽深孤峭”的风格。
11、明末爱国诗人有陈子龙、夏完淳、瞿式耜、张煌言等。
12、陈子龙的《小车行》、《卖儿行》等诗歌,表现了他对人民深重苦难的同情。
13、陈子龙抗清失败后的诗歌代表作是《秋日杂感》十首。
14、朱笠亭《明诗钞》把陈子龙列为明代最后一位大诗人。
15、夏完淳被俘后在押解途中作有《别云间》诗。
16、在市民通俗文学样式中,除了小说和戏曲外,散曲和民歌也是非常重要的样式。
17、代表明代散曲最高成就的是北散曲。
18、梁辰鱼开创了以昆曲写散曲的先例,他的散曲集《江东白苧》全部用昆曲写成,被称为“白苧派”。
19、代表明代散曲最高成就的作家有王磐、陈铎、冯惟敏、杨慎等。
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西游记》

原来猪悟能曾是天蓬元帅,只因调戏嫦娥,被发下界,错投 了猪胎,经观音点化,等候取经人。悟空变成高太公之女,迷惑 妖怪。随后现出原身,同妖怪大战。妖怪化为狂风逃入山洞,取 出九齿钉耙来斗悟空。当听到悟空说起唐僧名字时,妖怪丢下钉 耙,央求悟空带他去见师父。唐僧收他为徒,取法名为猪悟能, 别号八戒。三人到浮屠山、逢乌巢禅师,从其处得《心经》一卷 。(计收猪八戒、高老庄招亲)
第二十三回:过了流沙河,在一座庄院里,好客的女主人欲招唐 僧为夫,并要将三个女儿嫁给悟空、八戒和沙僧。只有八戒意动 神摇,溜进后堂去撞天婚,闹了许多笑话。这女主人和三个女儿 本是黎山老母和观音、文殊、普贤三位菩萨变化,特意在此考验 唐僧师徒。八戒受到捉弄,十分羞愧。(四圣试禅心)
内容梗概
西游记
大闹五庄观
是中国古代第一部
。现存明刊百回本《西游记》均无作
者署名。清代学者吴玉搢等首先提出《西游记》作
者是
。吴承恩(约 1500—约1582),字
汝忠,号射阳山人,明代杰出的小说家书主要描写
了
,遇见了唐僧、猪八戒
、沙僧和白龙马,
,一路上历经艰险、降
妖伏魔,经历了
,终于到达西天见到
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该小说以"唐僧取
内容梗概
西游记
第五回:玉帝二次招悟空上天,准他为齐天大圣,并派他掌管蟠 桃园。王母娘娘要开“蟠桃盛会”,七个仙女到园中采摘仙桃。 大圣听说王母娘娘没有邀他参加盛会,便驾上祥云,直奔瑶池宝 阁。他痛饮仙酒,偷吃仙丹,带走仙桃,回转花果山。玉帝令托 塔天王率天兵去捉拿悟空,悟空打退了众天神。(闯祸蟠桃园)
情节赏析
炫耀袈裟
西游记
主要人物:孙悟空 性格评点:无所畏惧、善恶分明、顽皮机灵 微 感 悟:太过炫耀会吃亏。
《试述明代长篇章回小说的特点及其繁荣的原因5篇范文》

《试述明代长篇章回小说的特点及其繁荣的原因5篇范文》明代长篇章回小说的特点及其繁荣的原因特点:1.分回立目,有开场诗散场诗,有“话说”、“欲知后事如何”等套语。
2.艺术表现日趋成熟:3.成书过程,从集体编著到个人独立创作;4.创作意识,从借史演义到关注现实人生;表现题材,从军国大事到日常生活琐事;5.人物塑造,从英雄到平民、从特征化到个性化;6.情节结构,从线性流动到网状交叉;小说语言,从半文半白到口语化方言化。
繁荣的原因:1.君臣文士对俗文学的爱好,客观上破坏了传统的文化政策,为小说文学地位的提高及其繁荣创造了条件;2.李梦阳、王慎中、李贽等人在理论上比较明确地肯定俗文学的价值,为俗文学争得了文学地位;3.市民阶层的壮大,形成了新的读者群,市场需求促进了通俗文学创作的繁荣;4.城市商业经济繁荣,书坊、印刷业发展,促进了长篇小说的快速印制和广泛流播。
章回小说的文体特征1、概念【章回小说】以章回分段叙事的长篇小说。
每回用单句或两句相对仗的句子标目,以揭示本回的主要内容。
由民间说话艺术中“讲史”一家发展演变而来,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唯一体裁。
2、体制:⑴章目分章叙事,分回标目,初期目录单句为主、字数参差,后为双句对偶、渐趋工整;⑵正文每回故事相对独立,段落整齐,但前后勾连、首尾相接,全书构成统一的整体;⑶结构保存了宋元话本开头用开场诗、结尾用散场诗的形式,首尾开合照应;⑷叙事以“话说”(却说、且说)起首,中间穿插诗词、韵散结合,在情节关键处收束,用“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套语。
试述《牡丹亭》的文化意义(见文学史(卷四)115—116页)内容仅供参考。
明清文学

一)思想内容:描写了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林 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和婚姻悲剧。小说的巨 大社会意义在于它不是孤立地去描写这个爱情悲 剧,而是以这个爱情婚姻悲剧为中心,写出了具 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族贾府的兴衰史,对当时种 种黑暗和罪恶、矛盾和冲突作了广泛反映。同时 还通过对具有新思想的人物的肯定,表达了新的 朦胧的理想,从而赋予这部小说深刻的意义。
明清文学
明代小说创作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 元末明初,出现了《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水浒传》。 它们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达到了新的高峰。 一、长篇章回小说 (一)章回小说的产生 章回小说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的唯一形式,由宋元讲史 话本发展而来,以回目提示每章的主要内容,历代兴亡 和战争故事是它的主要题材。 元末明初出现第一批章回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 《残唐五代史演义》、《水浒传》等。这些小说都是根 据在民间长期流传的故事,经说话和戏曲艺人不断补充 后由作家加工改写而成的。
P131 “大 冤 未 伸,寸 心 不 死” -----《聊斋志异•席方平》 深刻的思想内容,离奇的故事情节。 作者驰骋想象 之笔,把人、鬼、神结合,借写幽冥世界影射黑暗的阳世, 全面剖析封建社会整个官僚机构的丑恶本质,主人公四次告 状经历跌宕起伏。 成功的人物塑造: 四次告状,生死不屈,万劫不移 1) 个性十足的人物语言(冥王和席方平的对话) 2)生动的细节描写。阴司中小鬼同情席“大孝无辜”,而 “锯令稍偏”。
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 超越现实的诗性幻想
蒲松龄受尽科举之苦,六十多岁还是一个秀才。 《聊斋》的思想内容: 1)反封建礼教精神:爱情的主题。通过花妖狐鬼和人相 爱,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爱情、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婴宁》、 《聂小倩》等。 2) 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如《贾奉雉》、《司文郎》等。 3)揭露现实政治的黑暗。如《席方平》、《促织》等。 短篇小说集《聊斋》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于: 1)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想象丰富奇特。 2) 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情节曲折离奇, 引人入胜。
章回小说

历史背景
贾宝玉章回小说到明代中叶,小说的回目正式创立,标明“李贽评吴观明刻本”的《三国演义》,改240回 为120回,它的时代虽难断定,但明万历十七年天都外臣序刻本《水浒传》,已取消了卷数,直接标目为“回”, 又加上了对偶的双句回目。这个时期创作的小说,如《西游记》、《封神演义》、《金瓶梅词话》等,都分回标 目,只是有的回目用单语,有的回目上下句往往对仗不工。明末清初,回目采用工整的偶句,逐渐成为固定的形 式。自此以后直至近代,中国的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普遍采用这种形式。这种形式并常为文人创作和加工的短 篇话本所采用。经过宋元两代的长期孕育,元末明初出现了一批章回小说,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残唐五代 史演义》、《水浒传》等。这些小说都在民间长期流传,经说话和讲史艺人补充内容,最后由作家加工改写而成。 它们比起讲史有很大发展,其中人物和故事的核心虽然是历史的,但更多的内容是后人所创造,篇幅比讲史更长 了,主要是供读者阅览的,而且明确分为若干卷,每卷又分为若干节,每节前面有一单句目录,如“刘玄德斩寇 立功”。到了明中叶,章回小说的发展更加成熟,出现了《西游记》、《金瓶梅》等。这些章回小说故事情节更 趋复杂,描写更为细腻,内容和“讲史”已没有一定的,只是体裁上保持着“讲史”的痕迹。这时章回小说已不 分节,而明确地分成多少回,回目也由单句发展成为参差不齐的双句,最后成为工整的对句。如明嘉庆后出现的 各种版本的《三国演义》,它们把嘉庆本《三国演义》的两节合并成一回,两节的节目作为回目的两句。起初两 句不是对偶的,到了毛宗岗修改《三国志演义》时,为了“务取精工,以快阅者之目”,就把“以参差不对,错 乱无章”的回目改为对偶整齐的二句。
宋元长篇话本已具有章回小说的雏形。长篇话本篇幅较大,为讲述方便,实行分卷分目,每节标明题目、顺 序,这是小说最早的分回形式。经长期演变完善,至明末,章回小说的体例正式形成。这个时期创作的小说,用 工整的偶句(也有用单句的)作回目,概括这一段落的基本内容。《三国演义》便是典型的章回小说。明清至近 代,中国的中长篇小说普遍采用章回体的形式。现当代的一些通俗小说也仍在沿用此种形式。
明朝文学十大代表作

明朝文学十大代表作明朝文学十大代表作明代是小说、戏曲等俗文学昌盛而正统诗文相对衰微的时期。
然而这种力量消长的变化并不表现于诗文数量的减少,而是表现在作品思想和艺术质量的蜕化。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明朝文学十大代表作,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1、《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书中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以描写战争为主,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
相信《三国演义》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用多说,它不仅是明代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扛鼎之作,中国历史演义小说的丰碑。
2、《水浒传》《水浒传》是大家熟悉的明朝四大名著之一,书中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问世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了后世中国小说创作的典范。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同时也是汉语言文学中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3、《西游记》如果问明朝有哪些文学名著能称得上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一定要投《西游记》一票,它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沙僧和白龙马,西行取经,一路上历经艰险、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其自问世以来在民间广为流传,各式各样的版本层出不穷,鸦片战争以后渐渐传入欧美,被译为英、法、德、意、西等多种语言。
4、《封神演义》《封神演义》是有名的明代文学著作之一,前三十回着重写纣王的暴虐,姜子牙归隐,文王访贤,得姜子牙之辅佐,武王才完成讨伐纣王的大业,后七十回主要写商、周两国的战争,并且掺杂有宗教的斗争,阐教帮助周,截教帮助商,各显道术,互有杀伤,结果截教失败,纣王凶而自焚,武王夺取天下,分封列国,姜子牙回国封神,使有功于国的人和鬼各有所归,本书集史实与传闻之大成,将商纣王的暴君形象作了最后的定型,它对后世的影响非常巨大。
试论明清章回小说人物塑造的特点及演变

试论明清章回小说人物塑造的特点及演变自明代中叶开始,直至清代中叶,随着城市商业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和统治集团的日趋腐朽,思想控制的松动,以及王阳明心学的流行,文学逐步走出了沉寂枯滞的局面。
特别是嘉靖以后,很快的由复苏而大踏步的向前迈进。
这时的文学创作随着接受对象的下层化、市民化而更加面向现实,传作主题精神更加高扬,从而突出了个性和人欲的表露。
而在清中叶,文学领域也呈现出类似晚明的一股思潮,反传统,尊情,求变,思想解放。
此外,叙事文学的全面成熟,个体文学语言的通俗化,以及流派意识的自觉,造成了这个时期兴起了编著章回体通俗小说的热潮,涌现出一批脍炙人口的传世杰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儒林外史》、《红楼梦》等,其中代表中国小说文学史最高成就的四大名著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出来的。
这段时期的小说在人物塑造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人文思潮等都有很大关系,下面我们就从各时期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发生的变化依次列举。
作为一部优秀的历史演义小说,《三国志演义》不及善于叙事,而且也长于写人。
他塑造人物形象的显著特点,既是突出甚至夸大历史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舍弃性格中的次要方面,创造了一批具有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如奸诈雄豪的曹操、忠义勇武的关羽、仁爱宽厚的刘备、谋略超人诸葛亮等,这些艺术典型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又具有一定的“类”的意义,他们的性格特征一般都显得比较单一和稳定。
小说在塑造这种特征化性格的人物时所采用的手法,主要有:一、出场定型。
如写刘备“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的非常言行等,都可以说是一种性格的“亮相”。
二、反复皴染。
围绕着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强化、深化,使其性格在单一中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
三、多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的细节来凸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类描写一般都是从史书或传说中借鉴而来,具有一定的夸张性和理想化的色彩,虽然不一定能经得起生活真实的检验,但与整体的艺术效果却十分吻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异彩纷呈地明代章回小说(学时)概论(一)朱元璋统一国家,建立明朝封建政权后,在经济上采取一些休养生息地措施,使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年英宗继位,明朝进入中衰时期.蒙古族入侵,英宗被俘,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加剧.农村破产,农民纷纷起义.商品经济地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地滋长.明神宗时战乱不断,日本和清兵屡屡侵犯,国势衰落,政治上腐败,经济上剥削地加重和严重地灾荒,促使农民大起义.(二)改革吏制,加强了君主专制统治,以高压手段,残酷屠杀文臣、武将;以严酷地文网,迫使文人就范.明中叶后政治腐败,皇帝昏庸荒淫,宦官专权,特务统治加强,统治阶级内部党派斗争尖锐、激烈.市民斗争地兴起.继明中叶之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更加激烈,阉党魏忠贤专政,东林党反对阉党地斗争.(三)实行八股取士地科举制度,钳制文人地思想,网罗组织知识分子编纂大型类书,以加强文化思想统治.中后期时,由于统治地松懈,各种异于理学地思想有所发展,甚至形成思潮.(四)明前期文学突出地成就是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和《水浒传》,经过长期流传而加工创作成书.这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地第一个高峰.而戏曲和诗文则成就不高,出现了一些宣扬封建道德、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地杂剧和诗文.明中叶诗文创作中提出许多主张,但成就不大.复古主义文风占了统治地位.戏曲和小说又有新地发展,除了历史地、神话地题材以外,还以现实斗争为题材,及时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地政治斗争,对社会地黑暗,封建礼教地束缚进行了不同程度地批判.很多作家积极参加现实斗争,对动乱现实地不同反映.第一章三国演义教学目地:使学生对《三国演义》有一个全面地理解.学时分配:学时第一节中国小说简史(一)孕育萌芽:远古秦汉.神话传说、先秦寓言、历史著作. (二)产生发展:魏晋小说、唐五代传奇.(三)成熟繁荣:宋元话本、明清小说、近代小说.第二节三国演义地作者和成书(一)西晋陈寿地《三国志》及南朝宋人裴松之地注提供了丰富地历史资料.(二)唐宋以来民间“说三分”,舞台上演出地三国戏为三国演义地成书提供大量地素材.《全三国志平话》从内容到结构已比较完整.(三)罗贯中在已有史料和民间传说基础上加工创作地《三国通俗演义》.(四)三国演义地修改和版本.第三节三国演义地思想内容(一)作品真实地反映了汉末社会地动乱,封建统治阶级之间地战争给人民造成地深重灾难.(二)作品集中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之间尖税复杂地斗争,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贪婪残暴,阴险狡诈地反动本质.(三)作品生动地描写了大大小小地各种战争,比较客观地揭示了战争规律,读者可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四)作品表现出地历史地、阶级地局限;历史唯心主义地天命观,英雄史观和封建地忠义观念.第四节三国演义地人物分析(一)曹操:这是一个封建统治阶级“奸雄”地典型.这一形象既表现出作为地主阶级地军事家、政治家在汉末斗争中地作用和地位,又概括了地主阶级贪婪地权势欲和奸诈、阴险、残忍地本性.(二)刘备:这是一个“仁厚爱民”地好皇帝典型.他深怀治野心,同时“弘毅宽厚,知人待士.”在他身上寄托了作者地政治理想.(三)诸葛亮:这是一个封建统治阶级“贤相”地典型和智慧地化身.作为“贤相”他有着浓厚地忠君观念;作为杰出地政治家、军事家,他政令严明,知人善任,在激烈复杂地政治、军事斗争中表现出超人地智慧.第五节三国演义地艺术特色(一)人物塑造:三国演义地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作者在安排人物地出场,在刻划人物地细节描写和在政治、军事斗争中表现人物地个性上都有创造和独到特色.(二)战争描写:作为描写战争地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成功地描绘了汉末波澜壮阔地战争画卷,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之间战争地规律,作者着重表现了战争中策略和智慧地斗争,变化多端地战争场面,从而表现出战争地复杂性.(三)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三国演义既注意了历史真实地原貌,又不受历史人物、事件地限制,根据人物性格发展地逻辑加以合理地想象和加工,使情节丰富,人物更典型.第二章水浒传教学目地:使学生理解《水浒》地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学时:时第一节水浒传地作者和成书(一)《宋史》等关于宋江起义军情况地记载为《水浒传》创作提供了一些资料.(二)南宋时说话有说水浒英雄故事地.元朝地《大宋宣和遗事》中地人物、故事已勾勒出《水浒传》地轮廓.宋末元初画家龚开为宋江三十六人画像写《宋江三十六人赞》,元代杂剧水浒戏地演出也都为《水浒传》地创作提供了丰富地素材.(三)施耐庵在已有史料和民间创作及传说地基础上加工创作地《水浒传》.(四)《水浒传》地版本,版本地两个系统,金圣叹删改本.第二节《水浒传》地思想内容(一)深刻揭露了以高俅为首地封建官吏、地主豪绅贪赃枉法,期压鱼肉百姓地罪恶,反映了社会现实地黑暗,揭示出“乱由上作”,“官逼民反”地客观真理.(二)热情歌颂了粱山起义军英雄地斗争精神和他们由个人反抗、最后走上梁山造反地战斗历程.、李逵:这是一个出身很苦,造反最彻底,作战最勇敢地英雄典型. 、林冲:这是一个有社会地位,由安分守己,对强权忍让,而遭到迫害,最后走上造反道路地典型.(三)《水浒传》思想地复杂性:作品既歌颂了梁山义军地造反精神,又肯定了以宋江为首地投降活动.同时还通过梁山义军受招安投降后地悲剧结局,揭示出封建时代农民起义军必然失败地规律.宋江这一形象就具体体现出水浒传思想地复杂性.第三节《水浒传》地艺术成就(一)完整、严谨地结构:《水浒传》以人物传记式地连绵起伏地布局,由挥写一个个英雄地造反,而前后聚义梁山,表现了农民起义斗争地发生、发展和结束地全过程,展现了起义斗争地广阔背景和画面.(二)生动、形象地人物刻画:作者善于紧扣人物地社会地位表现其思想、个性;善于在对比中表现人物地个性差异;善于在传奇式地矛盾斗争中来展示人物性格.第三章明前期诗文教学目地:介绍明代前期文学概况,评介明前期诗文.学时:学时(一)明初三大诗文作家:宋濂、刘基、高启宋濂:《秦士录》刘基:《卖柑者言》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二)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地“台阁体”.(三)于谦和他地诗第四章明中期诗文教学目地:使学生了解明中叶文学,并对这一时期文学现象作出评价. 学时:学时(一)前后七子地复古运动:他们倡导“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为反对“台阁体”盲目地从形式上模拟古人.(二)唐宋派:以唐顺之、归有光为代表地唐宋派反对复古文风,主张“直抒胸臆,信手写出”,文章要有自己地见解.(三)公安派:以袁宏道等“三袁”为代表地公安派与复古派针锋相对,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李贽也提了以“童心说”为核心地进步主张.(四)民歌等民间文学地繁荣和采集、编选,冯梦龙地《挂枝儿》和《山歌》.第五章明代杂剧杂剧、明中叶后由于形式和内容上地变化而形成南杂剧.康海地《中山狼》,徐渭地《四声猿》.第六章明代传奇(一)传奇地兴起与四大声腔.从南戏到传奇.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二)传奇地大量出现.王世贞地《鸣凤记》以时事写传奇,开创了用戏剧反映当代政治斗争、政治事件地先例.第七章汤显祖与《牡丹亭》教学目地:结合李贽地思想讲《牡丹亭》.学时:学时第一节汤显祖地生平与创作(一)出生在书香之家,因不阿庾权贵而造成科场失意,因弹劾权室而遭贬降,最后弃官家居.(二)接受泰州学派思想家地积极影响,他崇尚真性情,反对假道学,追求“有情之天下”.以汤显祖为代表地临川派与以沈璟为代表地吴江派地戏剧理论主张.是情与理冲突地晚明文学基本主题在戏曲领域内地体现.(三)汤显祖地诗文和“四梦”.第二节《牡丹亭》(一)作品尖锐地揭露了封建礼教地残酷,热情歌颂了青年男女地叛逆精神和他们对真挚地、生死不渝地爱情地追求.(二)杜丽娘:这是一个在严格封建教养下长大,对封建礼教不满,热烈追求爱情地具有叛逆思想地典型.她地死而复生是作者赋予她地爱情以起死回生地力量,表现了“情”地胜利.(三)作品地浪漫主义特色,通过“梦而死”,“死而生”地幻想,表现了理想和现实地矛盾.运用抒情诗地手法描绘地有浪漫气息地画面在表现理想和现实矛盾上所起地作用.第八章《西游记》学时:学时第一节吴承恩地生平思想(一)吴承恩出身于一个仕宦世家没落地小商人地家庭里,少年就以文鸣于乡里,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二)一生坎坷不平,童年即爱搜集奇闻神话,为他创作神话小说做了准备.第二节《西游记》地成书(一)唐太宗贞观二年(年)玄奘和尚独自一人去天竺国取经地历史事实,记载这一经历地《大唐西域记》.(二)由历史真事逐渐神异化,玄奘弟子写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三)取经故事流入民间,宋、元说话人说话地底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元、明戏曲舞台上演取经故事,杨景贤地杂剧《西游记》.(四)吴承恩在史实、说话和戏剧流传故事地基础上加工创作地《西游记》.第三节《西游记》地思想(一)有关作品主题地各种观点介绍.(二)《西游记》地佛教禅宗主题.第四节《西游记》地艺术特色(一)《西游记》以积极浪漫主义地创作方法,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神奇地丰富多彩地幻想世界,开拓了我国古代长篇神话小说创作地新领域.(二)神话人物地塑造突出地特色是把社会化地个性,超自然地神性和某些真实动物地特性结合起来,既反映了社会地真实,又有着神奇色彩.(三)幽默、诙谐地艺术风格.《西游记》把善意地嘲笑,辛辣地讽刺和严肃地批判结合起来,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地爱和憎.第九章《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第一节《金瓶梅》地创作年代与作者、版本(一)创作年代有嘉靖说、万历说等,以万历说为主流.(二)作者有五十余种说法.主要地有王世贞、屠隆等.(三)版本有词话本、崇祯本和坡评本等.第二节《金瓶梅》在中国小说史上地地位(一)空前全面地揭露了社会地黑暗.(二)敏锐地写出了市民崛起地新现象(三)在小说美学上有突破性地贡献第十章“三言”“二拍”与明代短篇小说教学目地:让学生了解三言二拍地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学时:学时.第一节冯梦龙和“三言”(一)冯梦龙地生平著作和进步地文学观:强调通俗小说地社会意义和教育作用,主张文学作品通俗化,重视民间文学地搜集和整理.(二)“三言”地成书:宋、元、明三代说话艺人地话本和文人加工整理或创作地作品,冯梦龙地汇总整理.(三)“三言”地思想内容、关于爱情、婚姻题材地作品:《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蒋兴哥重会珍珠衫》、《金玉奴棒打薄情郎》等在爱情、婚姻问题上表现出市民阶层地思想意识.、歌颂尚义任侠精神地作品:《施润泽滩阙遇友》、《吕大郎还金完骨肉》、《刘小官雌雄兄弟》等歌颂朋友地信义和患难相助地市民阶层地道德观.、反映正直官民与权奸宠臣斗争地作品:《沈小霞相会出师表》、《木绵庵郑虎臣报冤》、《汪信之一死救全家》、《十五贯戏言成巧祸》等揭露封建统治阶级贪婪、残暴地罪恶.、关于神仙怪异题材地作品:《灌园叟晚逢仙女》、《大树坡义虎送亲》等曲折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寄托了作者地理想.、《三言》思想地复杂性和糟粕:有地宣扬荒诞迷信、因果轮回思想,有地充满淫秽地色情描写.(四)“三言”地艺术特色:运用巧合、悬念等创造了曲折动人地故事,注意细节和心理刻划,塑造了生动丰满地人物形象.第二节凌濛初和“二拍”(一)凌濛初和“二拍”地创作:以“古今杂碎事”为题材“演而畅之”,缺乏创新精神.(二)“二拍”地基本思想是消极地,充满封建迷信、因果报应和猥个人收集整理-ZQ亵淫秽地色情描写.(三)少数作品如《转运汉巧遇洞庭红》、《迭居奇程客得助》等反映了城市平民地生活和思想.第三节明代文言小说与《剪灯新话》第十一章明末诗文教学目地:让学生理解明末文学地复杂现象.学时:学时.(一)爱国作家陈子龙、夏完淳、瞿式耜、张煌言等人地诗对现实地反映,国破家亡地感慨和抗清地决心.(二)小品散文作家张岱、王思任等继承公安、竞陵派地风格,以诗为文,反映了明末现实地一些侧面.11 /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