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回小说的发展阶段.

合集下载

举例说明古典小说的发展阶段

举例说明古典小说的发展阶段

举例说明古典小说的发展阶段
①六朝志怪志人小说
志怪代表作:干宝《搜神记》,内容多神灵感应、妖祥卜梦、怪物作祟等,也有一些内容健康、生动可颂的作品,如:韩凭妻、三王墓、东海孝妇。

志人代表作:刘义庆《世说新语》,记录士人的言谈轶事,分为言语、文学、识鉴、品藻、雅量、任诞等三十六门。

共同特点:实录,篇幅短小,叙事简略,学界称“古小说”,是小说的史前形态。

②唐传奇
代表作:李朝威《柳毅传》、元稹《莺莺传》、白行简《李娃传》等
③宋元话本
指说话艺人说书时用的底本,或者指模仿说话技艺写成的通俗故事。

代表作:三言二拍:《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④明清章回小说
章回小说基本类型:世代累积型
重要贡献:人物的非类型化、素材的当下化、情节的非传奇化
三国志通俗演义:历史小说清代小说
水浒:英雄传奇世情小说:儒林外史、醒世姻缘传
西游记、封神演义:神魔小说英雄传奇:水浒后传、说岳全传
金瓶梅:世情小说写才学、幻想:镜花缘、野叟曝言
侠义小说:三侠五义、包公案。

论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史

论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史

论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史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小说一向受到封建正统文人的鄙视。

可以说,小说是在中国封建文人的歧视中发展起来的,它是由中国的文化孕育而出并为其增彩的文学。

中国小说的发展史分为5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为源头,说的是远古神话。

第二阶段为雏形期,指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人志怪小说。

第三阶段为定型期,指的是唐传奇。

第四阶段是发展期,指的是宋元时期的话本。

最后一个一段为高潮期,指的是明清的章回小说。

首先是源头。

古代小说的三个源头,分别是神话、子书和史书。

处于这一阶段的小说,并未完全产生符合小说文体基本条件的小说作品。

但这一时期的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等,都孕育着小说艺术的因素,为小说文体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这类小说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对小说叙事方式的影响十分深刻。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上古神话—《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淮南子》中的: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

寓言故事—《孟子》中的揠苗助长。

《庄子》书中“寓言十九”。

《韩非子》中的守株待兔、郑人买鞋。

《列子》中的愚公移山。

《新序》中的叶公好龙等。

历史散文—《左传》,《战国策》和《史记》。

其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人志怪小说。

志人小说以记载人物的琐闻轶事为主。

以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为代表。

志人小说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魏晋风度”与“名士风流”的真实面貌和生活情景,还暴露了当时社会和政治的黑暗,对统治阶级和豪门世族的贪婪残暴、穷奢极欲和悭吝狠毒给予了强烈的谴责和抨击。

而志怪小说以写神灵鬼怪及其妖异怪诞之事为主,主要以干宝的《搜神记》为代表。

志怪小说一方面抨击了统治阶级祸国殃民的罪行,对百姓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具有深广的思想和社会意义;另一方面艺术成就卓越,它们有丰富奇特的想像和幻想、鲜明生动地人物形象和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和观赏价值。

但是从根本上讲,作者还不知道怎样做小说,更非“有意为小说”,这个时代的小说带有原始状态的色彩,但是对后来文言短篇小说的发展和分流奠定了基础,甚至对某些长篇小说的创造也产生了影响。

11中国古典小说发展概述

11中国古典小说发展概述

• 《世说新语》又名《世说》、《世说新书》,由 刘义庆召集文学之士写成。共三卷,分德行,言 语等三十六门,所记魏晋时代各类人物一千五百 多位,《世说新语》可以说是一部“魏晋风流” 的故事集。书中记录了魏晋名士的生活轶事和玄 言清谈。 • 《搜神记》反映内容广泛,有直接暴露统治者的 凶残、人民对统治者坚决斗争的,如《干将莫 邪》,通过莫邪的儿子赤为父报仇的故事,反映 了统治阶级的残暴,表现了人民群众对统治者的 深刻仇恨以及反抗精神
• 东汉桓谭著《新论》,对小说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若其小说家,合丛残小语,近取譬论,以作短 书,治身理家有可观之辞。”可见小说已经是具 有文学意味的作品了。小说虽是短书,非儒者之 贵,但对治身理家尚有裨益,这就肯定了它的社 会功能。桓谭的话代表了汉朝人对小说的新的理 解。 • 魏晋以后,小说的概念又有了新的发展。《三国 志· 王粲传》裴注引《魏略》称小说为“俳优小 说”,意思是诙谐的玩艺儿,是一些取材于人世 间的滑稽诙谐的笑话或故事。
三、唐传奇
• 到了唐代,随着经济的高度繁荣发展,各类文学作 品的普遍繁荣,古代小说开始成熟,成为一种独立 的文学形式——传奇小说(“唐传奇”)。 • 唐传奇是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摆 脱了六朝小说“粗陈梗概”写法的影响,代表着早 期文言小说艺术的最高成就。更重要的是唐人“有 意为小说”(鲁迅语),故成为中国小说的自觉时代, 实际上标志着中国小说的真正开端。作品从记录神 怪异闻,转向描写现实的社会人生,篇幅加长了, 描写细致,情节曲折,人物形象也较鲜明,标志着 中国古典短篇小说已趋成熟。对后代文言小说和白 话小说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 至此,我们可以断言的是,小说是“不登 大雅之堂”的“俗”的民间文化形态,因 为它有着多种社会功能如“治身理家”, “诙谐”娱乐等,其文化的生命力日趋活 跃,最终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中国古 代小说继续发展当中的一个繁荣局面。 • 从现存古代小说作品来看,古代小说形成 的主要源头有三个方面:神话与传说,寓 言故事和史传故事。 • 从小说内容考察,最早得到发展,也最具 有生命力的题材是志怪小说。

章回小说专题

章回小说专题

章回小说专题文体探源章回小说与“笔记体”、“传奇体”、“话本体”等小说文体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文体系统。

章回小说内容十分丰富,至少包括:讲史型、神魔型、公案型、世情型、武侠型等。

文体探源:一、深源:史传先秦时期的史学著述中已孕育着古代小说的文体要素。

1.叙事与虚构史传文学在选取组织材料方面,在刻画人物形象、编织故事情节等方面给小说启示。

讲究实录、撰写信史是史作追求的目标。

数千年史传编撰的成功经验以及官修史书所树立的崇高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小说家们以“集撰”、“编次”稗官野史为己任,逐步史家立德立功立言的传统。

元末明初以来,章回小说文体初兴,托史演义成了早期章回小说最佳创作方式。

小说家在小说艺术尚未十分成熟之前,就依靠各代的历史所提供的人物与故事,这些人物与故事的真实性,即便是极少艺术性的叙述也会呈现出来。

2.《史记》与章回小说史家笔法的影响,个体表现和特征描写相结合的形象刻画和以形写神的笔墨奠定了小说人物艺术的基础。

寓讥贬于叙事的“春秋笔法”成为讽刺艺术的源头。

如《聊斋志异》的史篇《司文郎》、《贾奉雉》等就是用叙事方式讽刺、揭露科举弊端。

二、远师:俗讲变文俗讲,即中唐以后的一种讲经方式,采用说唱结合的方式,描摹表演,比较具有趣味性。

变文,“变”即变化,变文,就是转变的底本,将高深道理通俗化,沉底的民间文艺,是单个人即能说唱的讲经文。

1.韵文与散文的结合佛经文体的最大特点是在散文中掺杂着不少韵文的成分,文章的叙述主要靠散文完成,大多采用比较通俗易懂的文言文,发展到来也出现了很多采用白话语的。

韵文多为七言,用来歌唱的。

明清章回小说中也采用讲唱交替、韵散结合的形式。

唐代“俗讲”、“变文”正文的前后分别有“押座文”和“解座文”,都是采用诗歌或韵文的形式,前者是总体叙述故事内容,点名主旨大意,渲染氛围,让听众安静下来。

“解座文”为终场的致语,内容为索取布施或调侃。

2.图像与文字结合明清章回小说历来有图像与文字相结合的文体特征,表现为“全像”或“绣像”运用。

中国小说发展史

中国小说发展史


李宝嘉 《官场现形记》 四 大 谴 责 小 说
吴沃尧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曾朴 《孽海花》
刘鹗
《老残游记》
代表作: 《红楼梦》
曹雪芹


内容: 以爱情故事为中心线索,在贾府这一世代高贵 之家从繁盛到衰败的过程中,写出以贾宝玉和 一群红楼女子为中心的许多人物的悲剧命运, 反映了具有一定觉醒意识的青年男女在封建体 制和封建家族遏制下的历史宿命。 写法:是一部天才的、精心构撰的巨作。它达到中国 小说前所未有的成就。它具有很强的写实性, 情节自然,人物形象塑造表现出人性丰富含蕴 及其不同生活状态中的复杂情形。上百个人物, 各具个性,自有一种特别的精神光彩。主要人 物,次要人物,男性,女性各有千秋。
源头 : 神话
影响: 题材、幻想的方式、情节结构 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对小说叙事 方式的影响十分深刻。 汉代 第一篇粗具小说规模的作品是《燕丹 子》
二、六朝志怪志人小说
内容 志怪小说 代表作 干宝 《搜神记》 刘义庆 《世说新语》
以写神灵鬼怪及其 妖异怪诞之事为主
以记载人物的 琐闻逸事为主
志人小说
现代小说反映现实的深广度和艺术的成 熟程度,是这一时期最出色的创作成果。 丁玲、张天翼、柔石、沙汀、艾芜、萧 军等也在这一时期初露锋芒。 巴金的《家》、《春》、《秋》;老舍的 《骆驼祥子》;叶圣陶的《倪焕之》;沈从 文的《边城》。
其他:
抗 战 时 期ຫໍສະໝຸດ 沦陷区和国统区小说创作闪耀出光彩,张天 翼的《华威先生》,沙汀的《淘金记》,艾 芜的 《山野》,茅盾的《腐蚀》,老舍的 《四世同堂》,巴金的《寒夜》等,从各个 不同的侧面揭露了反动统治的黑暗腐朽。在 抗战根据地和解放区,作家深入生活,创作 出的中长篇小说,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广大农村天翻地覆的变革,着力刻画工农兵 新人形象,著名的有丁玲的《太阳照在桑乾 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赵树理的 《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孙犁的 小说集《白洋淀纪事》等。

中国小说发展史

中国小说发展史

中国小说发展史中国小说发展概述中国小说发展线索源头-----雏形期-------定型期------发展期----- 高潮期远古神话魏晋南北朝志人志怪小说唐传奇宋元明清后章回小说话本小说的起源源头 : 神话诸子史传影响:题材、幻想的方式、情节结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叙事对小说叙事方式的影响十分深刻。

汉代第一篇初具小说规模的作品是《燕丹子》庄子外物篇称:“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

”《汉书__183;艺文志》把小说家列于诸子十家的最后。

称“小说家者流,盖始于稗官。

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

’然亦弗灭也。

神话神话是原始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的内容涉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既包括世界的起源,又包括人类的命运,努力向人们展示“自然与人类命运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意象”。

远古神话代表作《山海经》《淮南子》(刘安)志人志怪小说志怪小说: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佛法灵异之事,有一些宗教迷信思想,但也有积极的民间故事和传说。

1.宗教迷信2.神仙方术干宝《搜神记》(三王墓、韩凭妻、董永、宋定伯捉鬼)志人小说其兴盛与士族文人之间品评人物和崇尚清淡的风气有很大关系。

代表作:刘义庆《世说新语》俭啬:王戎忿狷:王蓝田王子遒雪夜访戴安道特点:三、唐传奇1、有意识的作小说 2、从鬼神灵异、奇闻逸事走向现实生活3、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创造和提高4、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异事。

唐传奇代表作蒋防《霍小玉传》元稹《莺莺传》“惩尤物,善悔过”李朝威《柳毅传》(柳毅)白行简《李娃传》(李益)张鹜《游仙窟》 (自叙)沈既济《枕中记》(黄梁一梦,卢生) 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南柯一梦,汾于棼)四、宋元话本宋代出现了白话小说——话本,也称“话本小说”。

从此以文言短篇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逐渐转为以白话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

同时,文言小说依然存在,至此,才以小说作为故事性文体的专称。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概况一览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概况一览
出现,至宋元时期达到鼎盛。说话、说唱的 内容,偏离了诗文的“雅正”,而是演述古 今、市井生活。内容的世俗化、语言的口语 化是其一大特点。
? 话本是说话人的底本,传世的宋元可分为 三类:一是文字粗糙、叙事粗略的底本;二 是以说话艺人口述故事为内容的整理本,可 能出自读书人或书会先生之手;三是文人依 据史书、野史笔记、文言小说等改编而成的 通俗故事整理本。
? 宋代的“说话”四家:小说、说经、讲史、 合声音(生)。
? 1.小说话本,以讲烟粉、爱情、灵怪、豪侠、 公案等故事为主。如《碾玉观音》、 《西山 一窟鬼》 《错斩崔宁》等。
? 2.说经话本,即演说佛书。《大唐三藏取经 诗话》
? 3.讲史平话,则说前代兴废征战之事。《武 王伐纣平话》、《三国志平话》、《大宋宣 和遗事》等。
章回小说野史小说杂史杂传穆天子传燕丹子先秦两汉吴越春秋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刘义庆世说新语志怪小说干宝搜神记唐代时期李朝威柳毅传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蒋防霍小玉传元稹莺莺传宋元代笔记小说传奇小说话本小说拟话本小说冯梦龙三言凌蒙初二拍明代时期白话章回小说明清时期明明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封神演义东周列国志清清儒林外史红楼梦醒世姻缘传老残游记官场现形记等等?唐代以前的小说均是文言小说主要包括野史小说和笔记小说两种
? 2.正话是话本的主体,情节曲折,细节丰富, 人物想想鲜明突出。
? 3.正话之后,往往以一首诗总结故事主题, 或以“话本说彻,权做散场”之类套话作结。 说话人为吸引听众下次再来,往往会选故事 引人入胜处突然中止,此为章回体小说分回 的起源。
明代拟话本
? 拟话本是文人有意识地模仿宋元话本的样 式独立创作的新作品,其目的不是为了说书, 而是给世人阅读,是案头作品,文学性较强。
? 2.梦幻奇异类。沈既济《枕中记》(黄粱 美梦)、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南柯一梦)

古代小说发展脉络

古代小说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脉络中国古代小说的产生和发展可分为形成期、成熟期、繁荣期和衰变期,简介如下:一、中国古代小说的萌芽:小说的要素有二,一为情节,二为人物,此外,还有对人物环境的描写。

中国小说起源于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先秦两汉的史传文学,如《左传》《史记》,所谓"两汉文章两司马"(司马迁和司马相如)。

"小说"的得名见《庄子.外物篇》,指街谈巷议,还不是指文体。

形成期:在魏晋南北朝。

当时有志怪小说如干宝的《搜神记》和志人小说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有周处自新,石崇斗富,董永娶妻等故事。

但"志"是记录,不是创作,因而不是严格意义的小说。

成熟期:唐和宋。

有唐人传奇和宋元话本。

鲁迅说:到了唐代,唐人传奇为文人文言小说,有《李娃传》、《柳毅》、《霍小玉传》等,宋元话本作者为社会下唐艺人,白话当时说书甚盛。

繁荣期:明和清。

明代文学主流是小说。

长篇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还有200篇短篇小说。

《三国演义》开创了章回体小说。

讲故事适合中国人对文学的欣赏心理,不同于西文的案头文学。

作者罗贯中,拥刘反曹,为汉争正统。

书中描写三大战役:官渡、赤壁、彝陵之战,写智慧的较量:诸葛亮为智和志的结合,"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当中用"避实就虚"写关羽斩华雄:"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书的开篇词用了杨慎的一首"临江仙"。

词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大家所熟悉的句子。

《水浒传》农民思想是要均贫富,不同于市民的个人致富。

这小说的情节结构是条条线均汇于水浒:林冲、武松,杨志等众豪英聚于梁山。

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水浒传》取得了非常杰出的成就。

如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对林冲性格描写的非常精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章回小说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它的雏形时期,其范本是唐末俗讲和宋元讲史话本;第二阶段是它的初起期,其范本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忠义水浒传》等;第三阶段是它的成熟期,其范本是《西游记》、《金瓶梅》等明代中期以后出现的章回小说。

最早刊本为明代嘉靖壬午(1552)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

把书名定为《三国演义》的人是毛纶、毛宗岗父子容与堂本是现存最完整的《水浒传》百回繁本,附有李贽的评语。

七十回本是金圣叹删改而成。

现存元末明初杨讷所作的《西游记》杂剧,共六本二十一折,其第一本全部敷演唐僧出世的故事,是后来《西游记》小说的重要内容,猪八戒的形象也第一次在剧中出现。

大约从万历二十年(1592)开始,社会上已经有《金瓶梅》的传抄本出现。

现存最早刻本为万历四十五年(1617)《金瓶梅词话》本。

基本上实现了从类型化人物向性格化人物转变的小说是《金瓶梅》。

1、明代神魔小说的题材分类大致可分三类:第一类是由宗教故事演化而来。

第二类是由讲史故事分化而来,即在历史故事的基础上加上神怪的想象,敷衍成神怪化的历史。

第三类是由民间传说故事演化而来。

2、沈璟与吴江派沈璟,江苏吴江人。

精研曲律,著《南词全谱》,传奇有十七种,合称《属玉堂传奇》。

他曲论的核心是对“场上之曲”的强调,具体表现为格律至上和推崇语言“本色”。

这是为纠正案头之曲的弊病,纠正骈俪派堆砌辞藻而提出来的。

但他将这一点加以绝对化,根本无视戏曲还有表情达意的功能。

吴江派的成员多为沈璟的子侄、门生和追随者。

3、临川派作家追随汤显祖艺术风格的临川派作家主要有吴炳、孟称舜和阮大铖等人。

他们大多只是继承了汤显祖注重文采、才情,不受形式、格律约束的特点,而忽略了汤氏注重立意、以情反理的思想追求。

《二拍》对市民文学的题材作了哪些开拓?①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

经商的题材在《二拍》中占据较大的比重,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以。

这些故事不是《三言》同类题材的简单重复,而是较为深入地反映出经商题材的许多内在规律和动向。

②爱情题材的新突破。

首先,在继承《三言》关于婚姻自由,自主结合思想的基础上,《二拍》更加突出了女性在择偶过程的主动性和独立性,并对她们自主婚姻给予充分的肯定。

其次,婚姻问题上的男女平等思想。

第三,对传统贞节观念的突破。

③超前的社会批判精神。

与《三言》相比,《二拍》的社会批判意识似乎更为强烈。

清初社会上对明代后期文化的否定和扼制的态度,在《二拍》中已经有了超前的表现。

《二拍》对拟话本小说体制发展的贡献是什么?①《二拍》中的回头在思想内容上与正文取得了统一。

《二拍》回头成了拟话本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正话的主题起着阐释、反衬、模拟的作用,旨在提示和深化正话的思想深度。

②在韵语的使用上,《二拍》结束了以往多用套语的程序化窠臼,代之以自创的诗词韵语,使韵语与散文部分的叙述遥相呼应,显示出它是一种成熟了的书面文体。

③《二拍》中对人物性格刻画的考究,对细节真实的追求,以及贯穿全书各篇的作者的精彩议论,都表现出文人个人创作的鲜明文学风格。

现存最早的《聊斋志异》刻本为柯亭本。

《儒林外史》大约写于吴敬梓33岁移局南京以后。

现存最早刻本是卧闲草堂巾箱本。

、简述纳兰性德的风格特色及其与阳羡派、浙西派的区别。

(1)纳兰性德词风既感伤幽婉而又直抒胸臆,上承南唐后主李煜,旁则与清初文学的感伤思潮相融汇。

(2)他善于用白描手法抒情,自然流转,没有雕琢的痕迹。

(3)阳羡派不乏壮怀激烈,然而有失粗率;浙西派长于工巧,而短于挚情。

纳兰性德的词则纠正了二者的偏颇。

代表了清词的最高成就。

简述清代小说观念更新的表现。

清代小说由重个人转向重社会、重道统,由重辞藻、虚构转向重平实。

(1)更加注重小说扬善惩恶的社会功能。

(2)在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上,人们更注重生活自身的面貌,因而在艺术上更加强调写实精神。

在人物塑造问题上,从理论到实践都对典型人物的独特性格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已经自觉地以典型化的标准要求小说人物塑造。

对小说人物塑造起到极大推动作用简述清代小说创编方式成熟的表现。

清代小说编创方式的不断成熟,极大地促进了小说艺术的重大突破,成为清代小说取得空前成就的基础和保证。

(1)与明代小说大多是时代积累型的不同,清代小说大多都是文人独创的小说。

(2)小说创作中作家主体意识的增强,使不少清代小说家开始注意小说的艺术形式革新。

如《红楼梦》借鉴传统诗词的表现手法,《隋唐演义》《水浒后传》等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对史料和旧作进行借鉴和改造,《十二楼》、《豆棚闲话》等在体制上进行创造探索。

42、为什么说《儒林外史》是中国讽刺文学的典范?(1)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直不乏讽喻的传统,但基本是喜剧的讽刺。

(2)《儒林外史》对讽刺艺术最大的贡献就是从儒林群丑可笑的喜剧表面去挖掘其内在的悲剧意蕴。

取得了与西方的悲喜剧理论和塞万提斯《唐吉诃德》悲喜混合的艺术实践异曲同工的艺术成就。

他的讽刺人物的喜剧行动背后几乎都隐藏着内在的悲剧性的内涵,他透过喜剧性的形象,直接剖析到八股制艺扭曲文人人格的悲剧性本质。

(3)在以喜写悲这个主导倾向的规定下,作者竭尽讽刺之能事,或以对比手法展示人物前后行为矛盾,或以白描手法精心刻画人物行动,借以暴露其可笑可鄙的内心世界。

或明嘲,或暗讽,或引人发笑,或令人憎恶,从而将中国讽刺小说推向了巅峰。

简述《儒林外史》的结构特点。

(1)《儒林外史》结构独特,它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

而是分别以一个或几个人物为中心,其他一些人物作陪衬,形成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故事。

(2)这种结构表面看来缺少主干情节和中心人物,实际上是追求表面松散而内中见骨的符合中国人审美习惯的散点透视原则。

将松散的情节和人物全部统摄于八股制艺摧残人的心灵和人格这个主旋律上,因而达到了结构方式与内容表达的完美统一。

(3)作者对《儒林外史》的结构作了精心的设计和安排。

其第一回“楔子”和最后一回“幽榜”首尾呼应,对全书的要旨和是非提出设想和总结,是全书的题旨所在。

中间共分三个部分,与首尾两回遥相呼应,完美实现了用松散的结构表达八股制艺扭曲士人人格的艺术理想。

简述李渔的戏剧创作特色以及对其理论的体现。

(1)李渔强调剧本创作要适合场上演出的目的,是为了突出戏曲为市民阶层服务的娱乐消遣功能。

因此他的剧本创作将戏曲的娱乐和消遣功能放在首位。

(2)他的剧本充满了喜剧色彩。

大多情节曲折、关目新颖、引人入胜,总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很好地体现了他自己提出的理论主张。

比如他的代表作《风筝误》、《比目鱼》、《奈何天》都是如此。

(3)李渔的喜剧作品善于使用偶然性、意外性,以及冒充、误会、错认、逆转等艺术手法,使关目情节出人意料、变化莫测,常使观众被剧中悬念吸引,同时又被作品无处不在的幽默、滑稽和诙谐所陶醉,真正得到了娱乐的享受。

论述《聊斋志异》与清初文化价值取向的关系。

《聊斋志异》主要描写鬼狐灵怪故事,但却表现了清初社会人们普遍的文化追求和价值取向。

其中既表现出与明末文化思潮的衔接,又明显显示出清代文化思潮的变异。

(1)是明末主情浪漫思潮的延续。

肯定个人情欲的愿望和追求美好爱情仍然是清初部分文人和市民的潜在心态。

《聊斋志异》中许多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正是这种心态的形象反映。

《聊斋志异》强调了男女爱情交往过程中“真情”的意义以及它可能产生的巨大能量。

(2)反映了清代经世致用的思潮:蒲松龄认为那些不切实际的空想和幻想都是对生活有害的,应当坚决制止。

如《崂山道士》、《黄英》等。

在对待科举考试的态度上,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激烈抨击八股考试不注重实效,考不出考生真实水平这一弊端。

在政治方面,作者的求实思想反映为对有公理、讲公道的公平政治的追求。

(3)将主情浪漫和经世致用交融并汇,达到对二者的超越。

(4)感伤的情怀。

全书的总体风格和氛围主调中,阴森森的鬼蜮世界与捉摸不透的妖狐精魅所构成的作品主旋律,与清代总体文化思潮总的感伤情调极为吻合。

分析《聊斋志异》的写作笔法的特色。

《聊斋志异》写作手法的特色是用传奇笔法,表现志怪题材,而在这两方面都对前人有所超越。

(1)在运用志怪题材反映现实生活方面,无论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以往的志怪、传奇,取得了新的成就。

(2)唐传奇在写法上通过“尽设幻语”的虚构手法,完成了委婉曲折、优美动人的故事。

这就是所谓“传奇手法”。

《聊斋志异》艺术大多以志怪反映现实,且使用传奇手法,所以兼具志怪、传奇二体的特点,以至成为成熟的短篇小说杰作。

《聊斋志异》不仅继承了唐传奇的艺术手法,而且还超越了它,具体表现在:首先是在人物描写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

不仅人物形象鲜明生动,而且刻画出人物复杂的性格特征。

它已经从唐传奇以叙述故事为主,发展到以刻画人物为主。

其次是环境描写。

如《田七郎》中,环境描写对成功塑造人物形象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第三是心理描写。

如《青凤》写青凤追求爱情而又羞涩胆怯的心理,颇有惟妙惟肖之妙。

此外,如《辛十四娘》、《王贵庵》、《聂小倩》等,都较好地以心理描写的方法达到了艺术表现的目的试分析《儒林外史》中两组对立人物的意义。

(1)吴敬梓生活的清代康乾时期,随着理学地位的逐渐巩固和八股制艺的强大控制力,文人从整体上来说,已经完全失去与皇权对抗,保持群体独立人格的锐气和动力,(2)吴敬梓属于那些没有失去自我,期盼恢复文人群体自尊和优越感觉的个别文人。

出于对魏晋风度的仰慕和追崇,对文人群体人格复归的强烈愿望,使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写出了与魏晋风度相似和对立的两组人物。

(3)一边是以王冕为代表的与魏晋风度相似的文人。

可惜的是,他们并非当时文人生活的现实写照,而是作者理想人格的具体化身。

(4)另一边是追求功名利禄的丑类。

吴敬梓以其悲愤和辛酸的笔触,写出了儒林群丑在人格意识方面的扭曲与堕落。

元杂剧又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由四折一楔子构成。

白朴的《梧桐雨》全名《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直接取材于白居易的《长恨歌》,是著名的历史剧。

白朴的《墙头马上》全名《鸳鸯简墙头马上》,取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又以宋官本杂剧《裴少俊伊州》和金院本《鸳鸯简》为创作依据。

主要写裴少俊与李千金的故事。

马致远号东篱,被称为“曲状元”。

现存杂剧七种,以历史剧《汉宫秋》为代表。

《西厢记》展开剧情有两条线索:主线是张生、莺莺和红娘与老夫人之间的矛盾冲突,副线是莺莺、张生、红娘之间的性情冲突。

关汉卿是元代创作杂剧最多的作家,存目有60余种,现存18种,可分为历史剧、爱情风月剧和社会公案剧三类。

关汉卿历史剧的代表作是《单刀会》,全名《关大王单刀会》。

它与另外一部历史剧《西蜀梦》,都是写关羽的。

关汉卿的《救风尘》、《谢天香》、《金线池》分别以宋引章、谢天香、杜蕊娘三位妓女为主角。

窦娥在临刑前对天发的三桩誓愿是:血溅素练,六月飞雪,楚州三年不降甘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