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讲解(共四大类)

合集下载

一张图掌握四种文言特殊句式

一张图掌握四种文言特殊句式

一张图掌握四种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在现代汉语中,一般用“是”表示判断。

文言文中,在少数地方也用到了“是”来表示判断,如:“不知木兰是女郎。

”“问今是何世。

”但是古汉语中判断句的主要特点是不用判断词,其常见的句式有:1.在主语后加“者”表停顿,在谓语后加“也”表判断,基本形式有:(1)A者,B也。

这是文言文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陈涉者,阳城人也。

所以……者……也”(表示因果关系的判断句。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的缘故,是因为……)◇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2)(2)A者,B。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3)(3)A,B也。

◇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4)A,B。

无标志,直接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刘备,天下枭雄。

◇秦,虎狼之国。

2.用“乃”“则”“即”“因”“皆”“悉”“”必(副词)/ “是”“此”(代词)/“为”/“非”(表否定判断)等词语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环滁皆山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梁父即楚将项燕。

◇此亡秦之续耳。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此天子气也。

被动句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一)1.用“为”/“为……所……”或“……为(之)所……”表被动。

◇不者,若属皆且为(刘邦)所虏。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3.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精选】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精选】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

【精选】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归纳文言文是高考语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特殊句式更是其中的重点和难点。

理解和掌握这些特殊句式,对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提高阅读和翻译能力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就来对高考文言文常见的特殊句式进行归纳和梳理。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式这是最常见的判断句形式,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2、“……,……也”式例如“夫战,勇气也”,直接在句末用“也”表示判断。

3、“……者,……”式“粟者,民之所种”,“者”起提顿作用。

4、“……,……”式“刘备,天下枭雄”,这种形式的判断句相对较少。

5、用“乃”“则”“即”“皆”“诚”“为”等词表判断“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梁父即楚将项燕”“环滁皆山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项燕为楚将”。

二、被动句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即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

常见的被动句形式有:1、“于”字式“受制于人”,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2、“为”字式“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为”表被动。

3、“为……所……”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被动句式。

4、“见”字式“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表被动。

5、“见……于……”式“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与“于”配合使用表被动。

三、省略句省略句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是省略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1、省略主语如“(渔人)便舍船,从口入”,主语“渔人”在承前省略。

2、省略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谓语“鼓”被省略。

3、省略宾语“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宾语“之”指代桃花源中的人。

4、省略介词“今以钟磬置(于)水中”,介词“于”被省略。

四、倒装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主谓倒装等几种类型。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文言文句式汇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文言文句式汇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

高考文言文句式一、文言固定句式文言文中常常见到由几个文言虚词结构而成的一种短语形式,我们常常称之为“凝固短语”或者“凝固结构”“固定结构”“习惯用法”“固定句式”等。

凝固短语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一)表疑问1、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例:王曰:“何以知之?”2、孰与……?(与……相比,哪个……?)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3、奈何……?(……怎么办?……为什么?)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4、何如……?(“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5、何所……?(“所……的是什么?”)例: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二)表反问1、不亦……乎?(不是……吗?)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何……为?(……干什么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何辞为?3、何……之有?(有什么……呢?)例:孔子云:“何陋之有?”4、庸……乎(“难道……吗”)例: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5、宁有……乎(“难道是……吗?)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6、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例:何可胜道也哉?7、顾……哉?(可译为“难道……吗?”)例:顾不如蜀鄙之僧哉?8、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例: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吗?(三)表揣度1、得无……乎(耶)?(该不是……吗?)例: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2、其……欤?(不是……吗?)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3、无乃……乎?(恐怕(只怕)……吧?)例:无乃后乎?4、.……庶几……欤?(…或许…吧?)例:吾王庶几无疾病欤?(我们的国君大概没有生病吧?)(四)表陈述1、有以(“有可以用来……的”)例: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2、无以(“没有什么用来……的”)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有所“有……的(人、东西、事情)例: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

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

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整理一、倒装句1. 部分倒装例:行到水穿处,坐看云起时。

解析:动作行到的时候,主语已经或者正在发生第二个动作坐看。

2. 整体倒装例:皎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解析:把状语提前,按照谓语动词加上主语和宾语的顺序交换的方式构成倒装。

二、省略句1. 主语省略例:弦弦掩抑声声思。

解析:句子中的主语被省略,仅保留动词独立完成。

三、比喻句1. 平行比喻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通过两个平行的事物进行比喻,以突出所要表达的意思。

2. 阶梯比喻例: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析:通过阐述一事物具有的特征和属性,以便形容另一事物。

四、排比句1. 省略拟声词的排比例:铿锵玫瑰,叮当咖啡,嘶嘶声中, 冬风飒飒。

解析:通过省略拟声词,仅保留句子结构相同的字对应的字音,构成排比结构。

五、比拟句1. “如”字比拟例:乱云飞渡仍从容,云散风停雪未融。

解析:通过“如”字和后面的比喻词相连,用以形容所要表达的事物。

2. “若”字比拟例:云霞若出未出群,山松若放非放云。

解析:通过形容词性的“若”字和后面的比喻词相连,用以形容所要表达的事物。

六、反问句1. 答案反问句例:天可补,海可填,南山可移。

解析:通过反问表达出所要表达的真实意图。

七、设问句1. 疑问反问句例: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解析:通过疑问的方式表达出所要表达的观点和问题。

以上是高中文学课内文言特殊句式的整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
高考文言文特殊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1.
判断句:在文言文中,判断句是用来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

又如,“求剑若此,不亦惑乎?”(《桃花源记》),这里的“是”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同义。

2.
被动句:表示主语受到动作的影响,但不必明确指出施动者。

例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实在怕被大王欺骗而辜负了赵国。


3.
省略句:在语言表达中,为了避免重复或突出某种语义,有时会省略句子的某些部分。

例如,“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这句话完整的形式应该是“项脊轩是旧南阁子”。

4.
倒装句:在古代汉语中,为了强调某一部分的内容,有时会把正常的句子成分顺序颠倒过来。

例如,“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战国策·齐策一》),这句话的意思是“难道不是因为考虑到长远之计,希望有子孙能相继为王吗!”。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翻译讲解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翻译讲解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及翻译(一)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否定句、倒装句、省略句和固定结构(习惯句式)(二) 1.语言方面:简洁、准确。

2.内容方面:尽量结合语境,整体把握。

3.翻译原则: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4.古文翻译的原则:信、达、雅信:要求译文准确表达原文的意思,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减意思达:要求译文明白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雅,即文言语句的翻译要富有文采,要译出原作的意蕴美质。

一、如何达到'信'的要求:要达到古文翻译'信'的要求,首先要忠实原文,不凭主观好恶随意增减意思,其次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注意古今词义、色彩的变化: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色彩变化)译:先帝不因为我低贱鄙陋,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到草房中来看望我。

⑵璧有瑕,请指示王(单、双音节词的变化)译:璧上有斑点,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

2、注意词类活用现象⑴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名做状)译:一只狼径直地离开了,其中的(另一只)象狗一样坐在屠者的面前。

⑵君子死知已,提剑出燕京(为动)译:君子为知已而死,提着剑离开燕京。

3、注意有修辞的语句的翻译⑴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比喻)译:于是派蒙恬在北边修筑长城并守住边防⑵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借代)译: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不相互欺骗,更何况大的国家呢?4、注意有委婉说法的语句的翻译⑴若有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

⑵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陈情表》)。

译:我生下来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离开我去世了;到了四岁,舅父强迫母亲改变守节的志愿,把她嫁给了别人。

5、注意并提句的翻译,要分开表述⑴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二、如何做到“达”的要求古文翻译除了要忠实原文,准确翻译外,还在语言表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我们做到意明白易懂,不含糊不费解;语句通顺流利,衔接紧密,过流自然。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 1一、判断句: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断词“是”(或“非”)来构造判断句的现象,比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句中“是”“非”,和现代汉语判断词“是”“非”同义。

但是,这种用法不大常见。

文言文往往用别的词或结构方式来表示判断。

(一)用其他判断词表示判断例如:此则寡人之罪也。

(《勾践灭吴》)翻译:这是我的罪过啊。

句中“则”译为“是”,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判断词。

此外还有:“即”“乃”“皆”“本”“诚”“亦”“素”“非”等等,例句: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贱人。

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采用“……者,……也”的方式构造判断句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廉颇,是赵国的优秀的将领。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译为: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私爱我。

句中判断词“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结构表示出来的。

当然,这个结构不是固定不变的,具体言语中,其结构变化十分灵活。

比如:1.用“……,……者也”表判断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用“……,……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译为: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结构助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4.用“……,……”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这样的句子,称为被动句。

现代汉语中常用“被”表示被动关系,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

比如: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译为: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往往用“……为……所”和“……见……于”及其相应的变式结构来表示。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考点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考点

文言文特殊句式考点文言特殊句式,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于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和倒装句等。

其中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

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判断的典型格式。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廉颇是赵国的优秀将领”(2)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是”。

例如:“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项脊轩志》)译文:“项脊轩是原先的南阁子”(3)主句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

这种判断句中的“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例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

(《柳敬亭传》)(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译文:“现在人家才是菜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汝是大家子。

”(《孔雀东南飞》)译文:“你是大户人家的公子”(5)用“即”“乃”“则”“皆”“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例如:①“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译文:“就是现在聚集埋在坟墓里的五个人”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译文:“应当即位的人是公子扶苏”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译文:“这是岳阳楼最美的景象啊④“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译文:“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⑤“臣本布衣”(《出师表》)译文:“我本来就是老百姓”(6)无标志判断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

翻译时,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

翻译时,这种判断句式中的“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4)前面不用“者”停顿,谓语后面“者也”连用,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翻译时,这种判断句中的“者也”不用译,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5)“者”“也”都不用。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7)用“是”做判断动词。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赤壁之战》)(8)用“乃、即、则、皆、必、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a.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c.臣本布衣。

(《出师表》)2.被动句(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的形式。

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

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如果需要把动作行为的施动者介绍出来,可在动词后加介词“于”,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

如: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3)在动词前用“受”字来表示被动,构成“受+谓语”的形式。

如:有罪受罚,又焉移之?(《左传·哀公六年》)这种句子中的“受”字,含有“被”的意思,后面省略了介词“于”,施动者则未能引出。

如果需引进施动者,就构成了“受+谓语+于”的形式。

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4)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见”是助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它总是紧挨着动词;“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施动者。

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5)用“为”引进施动者,谓语前再加“所”,表示被动。

如: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为……,是古汉语中最常见的一种被动句式,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汉语里。

但是,在古汉语里,“为”的行为施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或被承前省略了,变为……为所……的形式。

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6)用介词“被”引出施动者,构成“被+动词”的形式,这种形式和现代汉语的被动句一样。

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7)无任何标志的被动句。

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但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

如: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3.省略句(1)省略主语①承前省略。

如: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蒙后省略。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③对话中省略。

如:樊哙日:“今日之事何如?”良日:“(今日之事)甚急。

”(《鸿门宴》)(2)省略谓语谓语是句子中最重要的部分。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情况是比较少的。

不过在文言文中,省略谓语也不是非常个别的现象。

尤其是并列的句子,如果一句用了某个动词,另一句用同样的动词就可以省略。

①承上文调语省略。

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

(《鸿门宴》)②蒙下文谓语省略。

如:杀人如(恐)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鸿门宴》)③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

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厉害)?(《廉颇蔺相如列传》)(3)省略宾语文言义中省略动词和介词后的实语是比较普遍的,所省多是代词“之”。

①省略动词后的宾语。

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鸿门宴》)②省略介词后的宾语。

如: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4)省略兼语“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做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

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文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

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归起。

(《廉颇蔺相如列传》)(5)省略介词古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以”“自”等,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词结构,当这个介词结构为状语后置时,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①省略介词“于”。

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

(《赤壁之战》)②省略介词“以”。

如:试与他虫斗,虫尽靡。

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

(《促织》)另外,介词“自”也可省略。

如: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自)白帝,暮到江陵。

(《三峡》)4.倒装句(1)主谓倒装这种谓语前量的句式,通常出现在感叹句和疑问句中。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动宾倒装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①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

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谓语动词之前。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②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前。

在古汉语里,使用频率高的疑问代词为“何”字,其他还有“谁、孰恶安斯胡、婴、岛”等,它们做宾语时,也放在谓语动词之前。

如: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沛公安在?(《鸿门宴》)③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现象在古汉语中并不多见。

如: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去我三十里,唯命是听。

(《左传.宣公十五年》)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句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3)介宾倒装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

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

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在以下情况下放在介词之前:①疑问代词做宾语,般放在介词之前。

如: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②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最常见的情况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③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

如: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鸿门宴》)(4)定语后置①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用“者”字煞尾,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

这种格式中的“者”,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如: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再用“者”字结尾,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③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

如: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基碑记》④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加“之"字,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⑤数量词做定语有时也后置,组成“中心词+数量词”的格式。

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木兰诗》)(5)状语后置①介词结构*——常放在谓语动词后做补语,这类补语按现代汉语习惯是放在谓语动词前做状语,所以翻译的时候,就把它当作了状语,因此有人称它作“状语后置”,或“介词结构后置”。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②介词结构-以--有时放在谓语后做后置状语。

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

如: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出师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