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误用五类型
成语误用七大类型

成语误用类型类型一:望文生义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辟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意蕴上的理解难度,如果我们对成语意蕴不仔细辨析,粗枝大叶,一瞥而过,就极易造成望文生义的误用。
例句1:我叔叔退休后,还留在厂里帮助大家干一些重活,大家都称赞他年富力强。
解析:‘年富力强’包含两部分含义,一是年轻,而是力壮,例句中只断取‘力强’的意义,而忽略了‘年富’。
例句2:各部门都要有全局观念,那种目无全牛而忽视整体利益的做法是不对的。
解析: "目无全牛"原指解剖牛的肢体时,看到的是其各个相连部分的空隙,已不再注意牛的外形,后用来比喻技艺极其纯熟,已达到得心应手的境地。
而例⑴由于望文生义,误解为看不到整头牛即看不到整体,因而导致了使用的错误。
例句3:在语文老师的严格要求下,我逐渐改正了文不加点的毛病。
解析:成语中"点"是"涂改"的意思,指文章一气呵成,不用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而⑵句在使用"文不加点"时,由于望文生义,把"点"理解为标点,导致误用。
类型二:褒贬颠倒成语从感情色彩上可分褒义、中性、贬义,在使用过程中必须辨明褒贬,否则就容易造成褒词贬用或贬词褒用的错误。
例句:湖北省黄金寺村为迎接上级扶贫检查,把几个村的羊群集中到一起,以其规模效益骗取扶贫资金,其手段之恶劣,令人叹为观止。
解析:该成语形容所看到的事物美好到了极点,是一个褒义词,用在弄虚作假,蒙骗上级身上,犯了"褒词贬用"的错误。
例句1: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解析:这是个贬义词,例句1中当褒义用,所以错了。
类型三:对象误用有些成语有特定的使用对象,如果把握不准,就极易扩大使用范围或误作它用。
例句:201宿舍里的六位小伙子都是十八九岁,豆蔻年华、风华正茂。
高考成语误用类型归纳总结

高考成语误用类型归纳总结高考是每个学生追求的目标,而在高考中,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考试科目,成语的运用是其中一个考点。
然而,许多学生在使用成语时常常出现误用的情况。
本文将根据高考常见的成语误用情况,对其进行分类和总结,以便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成语的正确用法。
一、义项混淆型这类误用主要表现为将成语的义项混淆,从而导致与原本的意思不符。
举例来说,许多学生会错误地使用“亡羊补牢”,将其用于形容已经失败的事情后做出的补救行动,实际上,“亡羊补牢”原本的意思是指在羊丢失后补牢。
因此,正确的使用应该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二、词序颠倒型这类误用主要表现为成语中的词序颠倒,导致整个句子的意思出现错误。
例如,许多学生在写作中常常将“声东击西”错误地写为“声击东西”,使得整个句子的意思变得荒谬。
正确的使用应该是“声东击西”,表示用声音吸引敌人的注意力,然后从另一侧偷袭。
三、用词不当型这类误用主要表现为将成语中的词语用错,导致整个句子的意思产生歧义或错误。
比如,许多学生会将“井底之蛙”误写为“井底之青蛙”,这个错误使得句子的意思变得模糊。
实际上,“井底之蛙”指的是视野狭窄、缺乏见识的人。
因此,正确的使用应该是“井底之蛙”。
四、成语替换型这类误用主要表现为将成语替换为其他意思相近的词汇,导致整个句子的意思产生偏差。
例如,许多学生会将“洗耳恭听”误写为“洗耳朵倾听”,这个替换使得原本的成语意思变得扭曲。
正确的使用应该是“洗耳恭听”,意思是形容非常虚心地倾听他人的意见。
五、套用不当型这类误用主要表现为在不恰当的场合使用成语,使得整个句子的语境出现问题。
比如,许多学生会在描述一个人不顾困难坚持努力时使用“泥里做红莲”,然而,“泥里做红莲”实际上是指在困境中艰难求生,与学生希望表达的意思不符。
恰当的使用应该是“咬定青山不放松”,形容一个人坚决不放弃。
通过对高考中常见的成语误用情况进行分类和总结,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在成语的正确使用上存在的问题。
成语误用的八种类型具体例子

成语误用的八种类型具体例子成语误用的八种类型具体例子如下:1.望文生义:指不了解成语的真实含义,仅从字面上解释成语的含义。
例如,“登峰造极”原意是攀登到山峰的顶点,比喻成就达到了最高峰,但现在常被误用为贬义,表示做坏事猖狂到了极点。
2.褒贬误用:指在运用成语时,对成语的感情色彩理解错误,褒贬混淆。
例如,“想入非非”原意是思想进入虚幻境界,是中性词,但现在常被误用为贬义词,表示胡思乱想。
3.语境不合:指在特定的语境中,成语的含义与句子的整体意思不符。
例如,“美轮美奂”原意是形容房屋高大美观,现在常被误用来形容美好事物,如“美轮美奂的舞姿”。
4.画蛇添足:指在句子中重复使用意思相同的词语。
例如,“骇人听闻”和“耸人听闻”都有使人震惊的意思,但前者侧重于事实本身让人震惊,后者侧重于事实本身让人震惊并散布谣言。
5.颠倒词序:指在使用成语时,将成语中的词语顺序颠倒或错位。
例如,“胸有成竹”原意是形容文思敏捷,落笔成章,现在常被误用为形容做事之前没有计划或条理。
6.断章取义:指在使用成语时,只截取成语的一部分来表达意思,忽略成语的整体含义。
例如,“万人空巷”原意是形容人们都出来观看盛大的场面,现在常被误用为形容街巷十分冷清。
7.张冠李戴:指将一个成语错误地用于另一个意思相近或相同的成语上。
例如,“首当其冲”原意是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现在常被误用为首先接受任务或首先应当先做某事。
8.混淆字形:指由于字形相似而将两个不同的成语混淆使用。
例如,“再接再厉”和“厉兵秣马”是两个不同的成语,前者形容一次又一次加倍努力,后者形容磨快武器,喂饱战马,准备战斗。
但有时会因为字形相似而误用。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了解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汉语言学家。
成语及成语误用的类型

成语及成语误用的类型第一类望文生义1.目无全牛:原指解剖牛的肢体时,看到的是其各个相连部分的空隙,已不再注意牛的外形,后用来比喻技艺极其纯熟,已达到得心应手的境地。
2.文不加点:指文章一气呵成,不用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3.如坐春风:指沐浴在和煦的春风里,比喻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感化,并不是指气候。
4.火中取栗:比喻受人利用,冒了风险,吃了苦头,却没有捞到好处。
5.噤若寒蝉:形容闭口不敢做声,并非指寒冷。
6.进退维谷:这个成语的实际意义是进退都处于困境之中,进退两难。
7.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或消息。
8.火中取栗:比喻被别人利用去干冒险事,付出了代价而得不到好处。
9.万人空巷: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10.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
11.不为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责罚要适可而止。
12.望洋兴叹: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13.不足为训:不值得作为效法的准则或榜样。
14.因人成事:依靠别人把事情办好。
15.升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了高深的地步。
16.不名一文:名:指占有。
形容穷到极点,连一文钱也没有。
17.弹冠相庆:指旧社会官场中一人当了官或升了官,同伙就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
18.久假不归:长期地借用,不归还。
19.司马青衫:比喻因遭遇相似而表示的同情。
20.数典忘祖:比喻忘掉自己本来的情况或事物的本源。
21.大动干戈: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22.高山流水:比喻知己、知音或乐曲高妙。
23.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24.不翼而飞:比喻东西突然丢失。
25.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冲击、压力、攻击,或遭受灾难。
26.别无长cháng物:除一身之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
原指生活俭朴。
现形容人贫穷。
27.春风化雨:比喻良好的教育28.间不容发:形容情势极其危急。
29.祸起萧墙:指祸乱从内部发生。
30.炙手可热:形容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
成语误用类型

17、江姐不幸被捕,虽全身打得遍体鳞伤,但仍然坚守 党的秘密。 【点释】“遍体”与“全身”重复。 18、李小红从痛苦中苏醒过来,老板对她不仅没有半点 怜悯之心,反而更加变本加厉地予以摧残。 【点释】“变本加厉”,原指比原来更加发展,现多形 容情况比原来更加严重。前面不能再用“更加”。 19、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大家众所周知的。 【点释】周,普遍、全。众所周知:大家都知道。语义 重复。 20、周总理一生辛劳,每天都要日理万机,以致积劳成 疾。 【点释】理,处理,机也作“几”事务。日理万机:每 天要处理上万件事务,形容政务繁忙(多指高级领导)。 此成语已有“每天、每日”之意。
4、这所大学的一些学生语文水平实在低劣,传扬出去, 准会被人贻笑大方,影响学校的声誉。 【点释】“贻笑大方” 是被内行人笑话之意,本身就 有被动之意,前面加上“被人”当然是重复了。 5、他只不过在做自己的事情,顺便帮了一下别人,没 想到却受到不虞之誉。 【点释】“不虞之誉”是“没有预料到的赞扬”的意思。 “不虞”就是“没料到、意料不到”的意思。 6、夜深人静,王小东独自孑然一身地匆匆穿过小巷, 闪进了巷口的一个漆黑的大门。 【点释】“孑然一身”就是“独自”。 7、那张是2006届毕业纪念照,第一排是学校领导和老 师们,后边五排是众多的莘莘学子。 【点释】“莘莘”就是形容众多,与前面的“众多的” 语义重复。
四、褒贬误用
成语的感情色彩可谓褒贬分明,我们
在运用时,要因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
而异,用于赞扬、夸奖的使用褒义成语,
用于贬斥、批评的使用贬义成语。在复习
备考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成语的感情色
彩。
例1.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
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 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 解析:“无所不为”意为没有什么不干的,指 什么坏事都干,贬义词。用来形容年轻的父母 费尽心思地送孩子学钢琴、围棋、英语,感情 色彩不对。
成语常见误用类型2016.9

趾高气扬;形容骄傲自满,得意忘形的样子。
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一命呜呼;指死(含诙谐意)。
呜呼哀哉;指死亡或完蛋。
天花乱坠;形容说话有声有色,极其动听, 多指夸张而不符合实际。 巧舌如簧;形容花言巧语,能说会道。
一团和气;指互相之间只讲和气,不讲原则。
第六类
8、久假不归:长期地借用,不归还。 9、大动干戈: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10、别无长cháng物:长物:多余的东西。除一身 之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原指生活俭朴。现形 容人贫穷。 11、一衣带水: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 远,不足以成为交往的阻碍。
第二类 对象误用 张冠李戴
有些成语有一定的使用对象,只能用于特定的人 或事,如果用错对象,这个成语的使用也是错误的。
常见的重复赘余的情况: ⑴劳苦大众民不聊生 ⑵广大灾民哀鸿遍野 ⑶百姓生灵涂炭 ⑷连着几天几夜通宵达旦地忙活 ⑸山冈和田野上,到处都是漫山遍野的果树林 ⑹说话音量大,声如洪钟 ⑺一天天地日臻完善 ⑻暗含着不言而喻的潜台词 ⑼众多的莘莘学子 ⑽寒舍真是蓬筚生辉 (11)活蹦乱跳的生猛海鲜 (12)目前当务之急 (13)妄自菲薄自己等
第三类 谦敬错位 主客混乱
有些成语是谦词,只能对己,有些成语是敬词, 只能对人,如果辨别不准,会犯谦敬错位的错误。
1、张厂长的一席话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出 了许多搞好产品质量的好建议。 "抛砖引玉"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或文章, 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常用作谦词, 只能对己。
类似的词语还有: 1、虚怀若谷:形容非常谦虚,表示对人的敬意, 只能对人,不能对己。 2、狗尾续貂:比喻拿不好的东西接在好的东 西的后面,通常只用在自己的作品,表示谦虚。 3、蓬荜生辉:用于称谢别人到自己家中,或称 谢别人的字画送到自己家里。 4、敬谢不敏:恭敬地表示不能接受或能力不够, 用于自谦,表示推辞某事。
成语误用类型归纳

成语误用类型归纳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具有以下特点:①结构相对定型性;②意义的整体性;③形成的历史性等。
在语言运用中,成语是相当于一个词的。
成语是一大考点,一般每年会有1道选择题,考的是判断成语运用的正误。
因此,对成语的运用,我们要做到以下两点:首先,要了解其含义,注意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如"买椟还珠",原意是"买下匣子,退还珍珠",比喻义为"不识货,舍本逐末,取舍失当"。
这是最基本的工作。
其次,要重点训练判断成语运用正误的能力。
以下为成语误用的类型:第一类:望文生义成语的意蕴是约定俗成的,而且大多都有一定的典故,加之有些成语中的语素,还含有生僻的古义,这就造成了成语意蕴上的理解难度,如果我们对成语意蕴不仔细辨析,粗枝大叶,一瞥而过,就极易造成望文生义的误用。
例⑴:各部门都要有全局观念,那种目无全牛而忽视整体利益的做法是不对的。
"目无全牛"原指解剖牛的肢体时,看到的是其各个相连部分的空隙,已不再注意牛的外形,后用来比喻技艺极其纯熟,已达到得心应手的境地。
而例⑴由于望文生义,误解为看不到整头牛即看不到整体,因而导致了使用的错误。
例⑵:在语文老师的严格要求下,我逐渐改正了文不加点的毛病。
成语“文不加点”中"点"是"涂改"的意思,指文章一气呵成,不用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而⑵句在使用"文不加点"时,由于望文生义,把"点"理解为标点,导致误用。
以下成语使用时不要望文生义:1.间不容发间:空隙。
空隙中容不下一根头发。
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或情势危急到极点。
不是“形容距离小”。
2.对簿公堂簿:文状、起诉书之类;对簿:受审问;公堂:旧指官吏审理案件的地方。
在法庭上受审问。
不能误用为“双方打官司”。
3.拍手称快快:痛快。
成语误用的八大类型

成语误用的八大类型
1、语义理解误用:
这是指成语本身意义的误用,也就是使用者没有正确理解成语本身的意义而作出错误的用法。
例如“下象棋”,“下”应是“走”;“笑里藏刀”,“笑里”应是“假笑”;“挂羊头、卖狗肉”,“挂羊头”应是“卖狗肉”。
2、语法误用:
这是指因没有掌握成语的语法形式,而使用错误的成语形式、词语句型。
例如“有好生之德”,“好”应该“善”;“乐极生悲”,“乐”应该“欢”。
3、搭配误用:
这是指使用者没有恰当搭配实际语境而出现的错误,例如“吃着碗里瞧着锅里”,“瞧”应该是“看”;“风马牛不相及”,“风马牛”应该是“牛马风”。
4、补语误用:
这是指由于不恰当的补充词语而使语意不准确或不完整,例如“三生有幸”,“三生”应为“一生”;“穷当益坚”,“当益”应为“当益处”。
5、同音误用:
这是指成语的词语或字的发音和其他的字的发音相似而产生的错误,例如“乱七八糟”,“乱”应该是“郎”;“按图索骥”,“骥”应该是“驹”。
6、形式误用:
这是指由于不正确使用成语形式而产生的错误,例如“一把芝麻开门”,“开门”应该是“开门见山”;“拂袖而去”,“拂袖”应该是“拂袖而逝”。
7、省略误用:
这是指由于不正确的省略成语词语而产生的错误,例如“金玉满归”,“归”应该是“堂”;“计上心头”,“计上”应该是“日夜”。
8、混淆误用:
这是指由于词语含义相近而造成的错误,例如把“假象”当作“假想”;把“因循苟且”当作“因势利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语误用五类型
导读:利用报刊素材,突破成语难关成语浩如烟海,其实,生活处处是语文,“无错不成报”的现象给了我们源源不断的训练素材。
考生阅读报刊时如果能用心辨析,举一反三,并养成“生活语文化”的良好习惯,就定能突破成语难关。
一、对象用错
1.体育馆门前的“黄牛”们依然忙活着,但与前几个赛季的东北虎比赛门票的洛阳纸贵相比,如今的“黄牛”和东北虎队一样遭遇了经典大片《后天》中再现的寒流。
(《体坛周报》2005年2月25日)
2.但崔哲瀚116、118手的不知所云使得常昊再次掌握了局面的主动权,研究室里众高手认为常昊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新浪体育》2005年3月5日)
3.呼之欲出的人造血液(《资料卡片杂志》2005年第3期43页)
4.我喜欢的一句话:语言如蜻蜓点水,行动才入木三分。
(《高考天地》2005年第7期12页)
5.但是,内心深处那一丝不绝如缕的功名之念,又使他不断而执著地演绎着离别的故事。
(2005年第5期《文史知识》35页)[辨析]
有些成语有特定的适用对象,高考对琳琅满目、脱颖而出、汗牛充栋等成语的测试就是从适用对象这个角度设计题目的。
“洛阳纸贵”
比喻文学作品广为流传,风行一时。
“不知所云”指语言紊乱或空洞。
“呼之欲出”只适用于文学、绘画方面。
“蜻蜓点水”比喻做事肤浅不深入;“入木三分”形容书法有力,也用来比喻议论深刻。
“不绝如缕”比喻形势危急,也形容声音尖细微弱。
二、褒贬失当
6.火箭队的攻击一发不可收拾,麦蒂两投两中,率火箭队打出9比0,火箭队在比赛还有5分37秒时将比分改写为80比59。
(《新浪体育》2005年3月7日)
7.通过多做题,尤其是要自己先做,此后再与答案对比,以此发现自己答题的缺陷所在。
长此以往,现代文阅读能力肯定会有所提高。
(《高考天地》2005年第3期35页)
8.市场是瞬息万变的,消费者也是翻云覆雨的,他已经从自身经历中深谙此道,或许要不了多久,这些大吃大喝阿特金斯食品的人就会抛弃他。
(《新华文摘》2005年第8期124页)
9.这两段景色描写,前一句壮阔、苍茫,后一句秀丽、凄迷,风格迥异,但都是浓情勃郁好景致。
连才华横溢的苏轼,都曾对这些妙曼的句子耿耿于怀。
(《文史知识》2005年第5期35页)10.只不过在胡屠户这个胸无城府的浅薄人物身上,丑陋表现得更为浅露直率罢了。
(《文史知识》2005年第6期94页)[辨析]
有些成语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或褒或贬或中性。
从感情色彩方面设计错误项也是高考命题者常用的“伎俩”之一。
“一发不可收拾”
指场面、形势等往坏的方面发展而难以控制;“长此以往”多指不好的情况而言;“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玩弄手段和权术;“耿耿于怀”常用于对不愉快的事情不能忘怀。
它们都是贬义成语。
“胸无城府”指为人坦率真诚,是褒义词。
三、重复累赘
11.从文山会海中脱身,转入到实实在在的调查研究中去,我觉得是您目前的当务之急。
(《体坛周报》2005年2月21日)12.以往几百万年间所有的巨大火山喷发,比如圣海伦、喀拉喀托、皮纳图博火山与之相比都将相形见绌。
(《科学之谜》2005年第5期16页)
[辨析]
重复累赘是指成语的意义和句中某个词的意义重复或部分重复。
“当务之急”和“目前”重复。
“相形见绌”和“与……相比”重复。
四、词义误解
13.少数为官者,不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是追求个人享受,一饭千金。
(《时事纵横》2005年第5期32页)
14.罗玮这种向陌生人捐献活体肝脏的行为,不仅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在世界上也是首例。
(《中国妇女报》2005年3月31日)15.各种史书、各部影视莫不沿用此说,将珍妃塑造成深明大义星光灿灿的侠烈嫔妃。
然而,历史真相却非如此,或曰南辕北辙相去甚远。
(《资料卡片杂志》2005年第4期34页)
16.人们越来越离不开时间,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到晨钟暮鼓,从沙漏、日晷到挂钟、手表。
(《读者》2005年第9期41页)17.而那些声名不甚彰著的笔名,多属于报坛的过客,兔起鹘落,不惹人注意。
(《新华文摘》2005年第7期63页)
[辨析]
成语是人们在长期习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固定结构,对其意义的理解必须从整体上把握,切忌望文生义。
高考对鲜为人知、谈笑自若、高山仰止、屡试不爽等成语的测试就是利用考生学习成语时不求甚解而望文生义来设题的。
“一饭千金”指受恩厚报。
“绝无仅有”强调极其少有,而句中错误地把它理解为绝对没有。
“南辕北辙”喻行动和目的完全相反。
“晨钟暮鼓”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兔起鹘落”比喻动作敏捷,也比喻作画、写字、写文章等下笔迅速,没有停顿。
五、不合语法
18.如果人们继续一意孤行和我行我素,依然熟视无睹单一耕作的弊端的话,那么可怕的粮食危机将会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
(《新华文摘》2004年第17期138页)
19.但历史依然对命途坎坷的人儿不弃不离,似乎乐此不疲这份伤感。
(《资料卡片杂志》2004年第9期22页)
20.这些肖像体裁丰富,风格各异,色彩斑斓,有的是笔墨浓重的油画,有的是一蹴而就的速写,有的是笔墨线条都清晰可见的素描。
(《读写月报》2005年第1—2期15页)
[辨析]
有些成语有其特定的用法。
“熟视无睹”“乐此不疲”一般作谓语、定语,但作谓语时都不能带宾语,应分别改为“依然对单一耕作的弊端熟视无睹的话”“似乎对这份伤感乐此不疲”。
“一蹴而就”形容事情极易成功,多用于否定句中,用于难以一做就成功的巨大工程、艰难任务、伟大事业等,句中应用“一挥而就”。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