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浮士德精神

合集下载

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1. 引言浮士德精神是指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对权力的诱惑和追逐,以及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和追问。

它源自于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的戏剧《浮士德》中的主人公浮士德的形象。

浮士德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学者,他无法满足于生活中已经取得的成就,他追求更高的知识和更大的权力,他渴望掌握一切。

浮士德精神体现了人类对自由、追求和欲望的不断追逐和探讨。

2. 知识的渴望与追求浮士德精神中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浮士德是一个无比渴望知识的学者,他不满足于自己已经取得的成就,他想要掌握一切。

他通过与恶魔梅菲斯托费勒进行交易,向世界各地的知名学者请教,不断追求更高深的知识。

浮士德追求知识不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更是为了掌握更多的力量和影响力。

他认为知识是人类的精神财富,也是实现自己理想和目标的重要工具。

3. 权力的诱惑与追逐除了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浮士德精神中还蕴含了对权力的诱惑和追逐。

浮士德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逐渐获得了巨大的力量和影响力。

他利用自己的知识和权力来改变周围的环境和人们的命运。

然而,浮士德并没有将这种力量用于造福人类,而是滥用了权力,使自己获得更多的财富和地位。

这种权力的诱惑使得浮士德逐渐迷失了自己的初衷,最终导致了他的堕落和悲剧。

4. 人生意义的探索与追问浮士德精神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和追问。

浮士德通过不断地追求知识和权力,试图找到人生的真谛和存在的目的。

然而,在他的追逐和探索中,他发现自己仍然感到空虚和无趣。

他开始怀疑知识和权力是否能够带来真正的满足和意义。

他问自己,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幸福的本质是什么?他追问着这些问题,试图找到答案。

然而,他最终发现,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获取知识和权力,而在于追求真理和美。

5. 浮士德精神的启示与反思浮士德精神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和反思。

首先,它告诉我们,知识和权力并非人生的终极目标,它们只是实现目标的手段。

试论浮士德精神的现实意义

试论浮士德精神的现实意义

试论浮⼠德精神的现实意义试论浮⼠德精神的现实意义 【摘要】⼗⼋世纪德国社会的转型期⾥,浮⼠德对⽣命的本真意义和⾃我的认识意义的探索,同时,在善与恶、灵与⾁的不断冲突和⽃争中反映了近代思想家将理论⾃觉融⼊实践,将⼈⽣艺术化的追求融⼊到⾏中的历程,对当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字】浮⼠德精神;现实意义;⼈类 【引⾔】在⼗⼋世纪⾥德国的狂飙运动时期时,封建主义⾛向没落,资本主义制度建⽴的转型背景下,⼈的理性主义,⼈为主义都处在⼀个建构的重要时期。

⼈性中的善良与丑陋的⼀⾯在不断⽃争和撕裂。

浮⼠德与梅菲斯特正好是社会的两个代表。

《浮⼠德》从浮⼠德与梅菲斯特的两场赌赛、五个⼈⽣阶段来阐释古典主义与现代社会的不协调性,同时在浮⼠德代表的向善的⼈类⾝上看到了他性格中的惰性、弱点、错误但最终浮⼠德在善与恶的周正⾥战胜了梅菲斯特,他⽤⼀只来控制和战胜⼼灵欲望。

在浮⼠德的追求并不⼀帆风顺的历程⾥,整个探索前进的过程都是⽭盾的,即平庸与崇⾼。

⼀⽅⾯他执着于尘世的情欲给少率⼀家带来了灾难;另⼀⽅⾯他⼜不断⾃我反省,不断从平庸⾥解放出来,积极⼊世,不敢堕落,⽤不满⾜。

在当今社会⾥,浮⼠德做出了重要榜样,对于⼈类探索⽣命的本真意义和⾃我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浮⼠德精神凝聚和沉淀着⽂艺复兴以来的三百年间欧洲和德国民族的⼴袤⽽深厚的社会⼼理。

浮⼠德对⽣命本真意义和⾃我认识意义的探索,对意识的分裂和⼆元化的挣扎和统⼀过程具有强烈的苦闷意识。

在恶为代表的梅菲斯特的诱惑下——沦落,但并没有完全堕落,他的⼼总在⽭盾⾥。

这同时也是善于恶、灵与⾁的冲突。

浮⼠德在天庭和书斋的两场赌赛以及追求知识,体验爱情,投⾝仕途,向往艺术,了悟真理的五个⼈⽣阶段,让我们看到在不断追求探索中⾼⼤的形象;他不⽢堕落,永不满⾜的执着;积极⼊世⾃强不息的做法反映了近代思想家不满⾜于现实,将理论⾃觉融⼊实践,将⼈⽣艺术化的追求融⼊到⾏中的历程,对当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浮士德精神的理解

对浮士德精神的理解

对浮士德精神的理解
浮士德精神是指德国作家歌德在其著名戏剧《浮士德》中塑造的主人公浮士德所体现的一种思想和精神状态。

浮士德是一个具有强烈求知欲和追求无限力量的学者,他不满足于现实的局限,渴望超越人类的极限,追求知识、权力和快乐的无尽扩展。

浮士德精神的核心是对人类欲望的无止境追求和对人生意义的深刻思考。

从浮士德精神的多角度来理解,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对知识的追求,浮士德是一个渴望获取知识的学者,他不断探索、学习,试图突破人类的认知界限。

他对知识的追求体现了人类对于真理和智慧的渴望,同时也暗示了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

2. 对权力的渴望,浮士德不仅追求知识,还渴望拥有无限的权力。

他希望通过掌握超自然力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和欲望。

这种对权力的渴望反映了人类对于掌控和改变现实的欲望,同时也揭示了权力对人性的诱惑和腐蚀。

3. 对快乐的追求,浮士德追求无限的快乐和满足感,他试图通
过各种手段来追求个人的幸福和满足。

这种对快乐的追求体现了人
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也暗示了个人欲望的无限膨胀可能导致道
德沦丧和精神困境。

4. 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浮士德在追求知识、权力和快乐的过程中,逐渐陷入了内心的挣扎和困惑。

他开始反思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思考个人行为的后果和责任。

这种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反映了人类对
于存在的困惑和对道德选择的思考。

综上所述,浮士德精神是一个复杂而多维的概念,涵盖了对知识、权力、快乐和人生意义的追求与思考。

它揭示了人类对于无限
扩展和超越的渴望,同时也警示了个人欲望的无度和对道德的挑战。

论浮士德精神

论浮士德精神

论浮士德精神诗剧《浮士德》是歌德创作的最高成就,它反映了歌德的思想和美学观的发展过程,是他全部生活体验,哲学探究和艺术实践的结晶,也是对文艺复兴以来欧洲人文主义精神和理性力量的审美概括。

《浮士德》取材于16世纪德国关于浮士德的民间传说。

基本情节,可归结:一幕戏曲,两个赌局,终生追求,五幕悲剧。

《天上戏曲》是剧作开头,也是全剧的思想总纲,同时也是全部作品的故事线索,叙述天帝和魔鬼关于人性的赌赛——人能否实现和如何实现人生理想的问题。

天帝以浮士德为例,认为“人在努力时,难免错误,但他总会成功”。

魔鬼则认为世界是无边苦海,人性怠惰,在苦海中不可能有什么成就。

第一场赌赛引出了第二场赌赛:魔鬼与浮士德的赌赛——“浮士德是否会对生活产生满足”。

魔鬼与浮士德打赌后,魔鬼带他游历世界,浮士德经历了对人生意义和宇宙奥妙的探索过程,分为五个阶段:走出书斋,爱情生活,政治悲剧,美的追求和创造事业。

全剧演绎了浮士德“一生追求,五幕悲剧”的故事,最终他也认识了生命的根本意义和最高目的。

浮士德一生经历漫长的遍历,不断追求探索,凝聚成一个闪闪发光的巨大的“宝石”——“浮士德精神”。

那么“浮士德精神”到底是什么?它指诗剧主人公浮士德以其思想品格和立身行事所表现的思想精神;广而言之,包括歌德通过浮士德这个人物和所表现的思想精神,亦即《浮士德》这部巨著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精神。

其基本内涵包括两个部分:自强不息和人道主义的精神。

第一部分,自强不息的精神表现在两个方面,立足实践和不断追求进取。

第一,重视现实与实践,笃于实践入世的精神。

浮士德将希伯来文的《圣经》译成德文时,决定将“泰出有道”转译成“泰出有行”以及后来的“走出书斋”的行为。

这些都体现他实践意识的朦胧觉醒。

他认为:“上天把人放在生动的自然里,你却背弃自然,周围是烟尘与霉气,甘愿与人骸和兽骨为伴。

”纯粹的精神生活并不能使人认识真理,“理论是灰色的,只有生活之树常青”。

经过这种反思,浮士德决心摆脱僵死知识的束缚,投入时代的激流,找到自己愿为之献身的事业:“凡是赋予人类的一切,我都要在我内心体味参详,我的精神抓住至高至深的东西不放,将全人类的苦乐堆积在我心上,于是小我便扩展成全人类的大我。

浮士德精神名词解释外国文学史

浮士德精神名词解释外国文学史

浮士德精神名词解释外国文学史在外国文学史上,浮士德精神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概念。

浮士德是一个不同文学作品中的共同形象,他同时承载了对知识、权力和欲望的追求。

浮士德精神所代表的思想和情感,贯穿于德国文学以及整个欧洲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浮士德精神的起源浮士德的传说最早来源于克里斯托弗·马洛的戏剧作品《浮士德博士的悲剧》,这是欧洲文学史上对浮士德形象进行了最早的塑造。

从马洛的作品出发,浮士德逐渐成为了一个具有多重象征意义的文学符号,体现了人类对智慧、权力和人生意义的探索与追求。

二、浮士德精神的内涵浮士德精神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渴求,更是对权力和欲望的无休止追逐。

浮士德在传说和文学作品中通常被描绘成一位博学多才、对人类命运和宇宙奥秘有着强烈好奇心的人物。

他渴望超越常人的智慧,同时也追求对世间万物的掌控和统治。

浮士德的内心矛盾以及与恶魔的契约,使得浮士德精神具有了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三、浮士德精神在德国文学中的体现在德国文学史上,浮士德精神被广泛地体现在许多文学作品中。

尤其是哥德和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家们,如歌德的《浮士德》,以及雪莱的《浮士德研究》等作品,都充分展现了浮士德精神的内涵和意义。

这些作品不仅在德国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对整个欧洲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浮士德精神对外国文学史的影响浮士德精神的影响远远不止于德国文学史,它在整个外国文学史上都有着显著的地位。

浮士德精神所代表的追求知识、权力和欲望的人性,贯穿于许多文学作品中。

无论是莎士比亚的《麦克白》,还是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都可以看到浮士德精神在不同形式下的具体表现。

我们可以说,浮士德精神已经成为了外国文学史上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概念。

五、对浮士德精神的个人理解对于浮士德精神,我认为它是一个集合了对知识、权力和欲望的探索和追求的复杂而丰富的精神象征。

浮士德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追求,更是对人类内心深处的探索和挑战。

论浮士德精神

论浮士德精神

没有哪一个月过的是真正的舒服生活。就好 活了 49 岁, 像推一块石头上山, 石头不停地滚下来又推上去。 ” 浮士 德的经历也是如此, 他总是不满足, 在探索以及行动的道 路上, 浮士德似乎永远达不到目的地, 因为他每次行动的 结果都和原来一样—— — 对新的认识和新的现状感到不能 满足, 他只能再去贪图, 再去行动, 好像把滚下来的石头 再次推上山去, 浮士德行动的悲剧性就在这里。然而, 另 一方面, 浮士德也许就在悲剧性的行动过程中, 在汗滴如 雨, 疲倦地看着那块巨石滚下山去的那一刹那, 在永恒漫 长的时间历程与无限的空间中发现了一个真理:人的存 在体现在他的行动中。 在中世纪时期,人们往往把自己的一切都寄托在天 国的来世生活中, 而把现实的生活视为无足轻重, 因而, 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的现实存在的价值,人们对他在社会 中所充当的角色漠不关心。 当封建制度逐渐崩溃, 中世纪 的精神支柱—— — 神学在动摇的时候,人们对自己的认识 “ 发生了变化, 我是谁 ” 被提了出来。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 “ ” 主义者说: 我是人, 凡是人的一切特征, 我都具有。 从根 本上肯定了人存在的价值。笛卡儿则把对人的认识提高 到哲学的高度并力图解答这个问题:“ 我疑,故我思;我 思, 故我在。 ” 笛卡儿把人的自我认识放在单纯的 “ 我” 的 思想的体验上, 而忽视了感情、 行动以及社会在体验一个 人存在过程中的作用。 卢梭则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他把处 在动物状态中的人说成是最纯洁、 最高尚的人, 以此来否 定人的理性和人类文明的价值,他唯一肯定的是人的感 情, 认为人只有在感情中才能体验到自己。 歌德则通过浮
・ !"・
重担被减轻了。 然而, 这样反而使野心和欲望展开了它的 翅膀, 自由的思想与大胆握手。由此, 人们逐渐抛弃了过 去规定自己的信仰的传统,相信只靠自己的精神力量即 可达到高远的真理。道德、 宗教、 政治等等他们都加上了 ” 疑问的网。 总之, 就在这一切都翻了个身, 一切都得复新 来的时候,人们面对着自我意识及人性的觉醒所引起的 焦躁和不安, 寻找着一种新的、 统一世界的理性。 于是, 出 现了敏感、 忧郁的维特, 胆汁质的实干家鲁滨逊以及不断 自新的浮士德这样的艺术形象。浮士德精神实际上就是 表现了处在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不断向外扩张,向前进 取, 以及不断探索新的道路的精神, 它是资产阶级从人性 的觉醒到全面推翻封建阶级统治的革命行动的反映。 但就思想而论, 浮士德同样摆脱不了他的时代的 “ 贫 困” 。 面对着落后的德国, 他找不到真正的出路。 因为这个 社会 “ 一切都烂透了, 动摇了, 眼看就要坍塌了, 简直没有 一线好转的希望,因为这个民族连清除已经死亡了的制 度的腐烂尸骸的力量都没有 ” 。浮士德发现, 靡非斯特的 金钱只是一场骗局,资产阶级的理想王国也是在残酷剥 削人民、 镇压人民起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掠夺、 海盗、 走私、 战争是他们惯用的手段。在古典的宁静、 和谐的世 界里面, 代表着近代世界的运动、 变化、 动荡等诸多特征 的浮士德, 更找不到真正的理想王国。 这正是浮士德真正 忧愁的原因, 而他最后所得到的精神上的寄托, 也只是一 种空洞的乌托邦的理想。 浮士德精神的探索达到了顶点, 这无疑是时代的悲剧。就在浮士德仿佛听到几万人民在 海岸劳动, 唱着愉快的歌声的时候, 在他仿佛看见 “ 那熙 熙攘攘的人群在自由的土地上住着自由的国民 ” 的时候, 实际上正是魔鬼在挖掘他的坟墓—— — 时间终于战胜了这 位老人的生命。

论浮士德精神

论浮士德精神

论“浮士德” 精神(上)人类文化的历史从根本上讲是人类精神的历史,精神造就了人类的文化,早期希腊文化尽管有各式各样的纷争和冲突,但其内在的精神还是和谐的与宁静的,希腊精神被史家称之为"美的精神",美的精神还停留在感性,所以还是一种自在的、尚未展开的人类孩提时代的精神。

我们知道,一种新的精神取代了古代的希腊美神,那就是基督精神,基督精神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转折,它把人类精神中的内在神性展呈出来了。

但是,由于其重心放在彼岸王国,对现实世界采取排斥的态度,因此,最终导致了基督精神的二元分裂,在基督教的裂缝处,近代人文主义潮水般地涌现出来,籍此近代的市民精神取代了基督精神,创造出一个近代的资本主义文明。

但是,由于近代人文主义没能张扬人的内在神性,还是一个有限的人类精神,而这种精神的有限性是与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本性相矛盾的,有限的自我不能肩负起创造世界和创造历史的重任,因此,在近代人文主义的落潮中,一轮新的精神登场了,它就是德国十九世纪的文化精神。

德国的精神是人类精神的最乐观、最豪迈、最危险、最富有戏剧性的写照,作为统一的精神力量,它贯穿于十八世纪末德国启蒙运动之后的整个十九世纪的文化,在"狂飘突进"运动中,在德国古曲哲学、诗歌和音乐中,这种统一的人类精神都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特别是在歌德的《浮士德》、贝多芬的第三、五、九等交响曲和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这“危险的”、无限的人类精神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峰。

十九世纪德国的文化精神一般又称之为"浮士德精神",这首先应该归功于伟大的歌德,他的巨著《浮士德》把十九世纪德国文化的精神,乃至整个人类文化的精神形象化地描绘出来,可以说《浮士德》是人类精神的史诗性写照。

因此,浮士德精神作为人类精神的象征,它就远远超出了诗剧《浮士德》特殊的文学性,特别是超出了其主人公浮士德的个别意义,而获得了一种绝对超越的意义。

浮士德的精神

浮士德的精神

什么是浮士德精神?“浮士德精神”就是对现实永不满足、对理想和真理永远不断地追求、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不断发展,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辨明进取的方向,克服各种障碍和困难,最终实现人类的自我拯救的精神。

正如同中国《易经》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种精神反映了人们不断要求突破自我,力争上游的愿望。

歌德具有坚定的启蒙主义信念,相信人类一旦从中世纪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就能无限地完善。

而浮士德就具有永不止息地追求完善的欲望,而且在这个人身上“集中了一切伟大的发展倾向”。

浮士德精神的出发点就在于寻求生命的最高限值和全部奥秘,即使明知“有限永远不能成为无限的伙伴,也依然要走向生命毁灭的终点”。

浮士德一生五次奋斗都以悲剧告终,但是他的不断否定与不断进取,表现的正是人的追求与发展的必然过程。

浮士德的经历表明人类总是给自己提出难以企及的高尚目标,而每向这目标靠近一步,人类都要以自己的错误甚至牺牲为代价;这种庄严的悲剧性决定了人类进步的道路曲折而又漫长,决定了人类必须一刻不停地努力向上。

在艺术形象上,歌德的浮士德是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发展:哈姆雷特只肯定了人的价值但对于人生的意义、人的作用只是用怀疑哲学的方式提出“生存或是毁灭” 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却未予以解决;而浮士德则肯定人的作用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行动、在于做出有益于社会的实践。

所以浮士德开始就明白地说出“泰初有为”即通过实践而不断追求真理最后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浮士德难题:浮士德在现世生活的大海中畅游,痛饮生活美酒,遍尝人生的酸甜苦辣。

历经了无数欲望的满足、无数造善的初始、无数罪恶的滋生和无数成就与荣誉的获得。

浮士德身上兼有双重人格他把天帝的意志与魔鬼的品行融于一身,天帝所代表的善和魔鬼所代表的恶一同发挥作用。

由此也引出了西方文学中那个有名的“浮士德难题”:怎样使个人欲望的自由发展同接受社会和个人道德所必需的控制和约束协调一致起来——怎样谋取个人幸福而不出卖个人的灵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源自于德国著名作家的歌剧《浮士德》。

浮士德精神首先是一种笃于实践的入世精神。

浮士德在将希伯来文的《圣经》译成德文时,决定将“泰出有道”转译成“泰出有行”,体现了他实践意识的觉醒。

于是他充满自信,敢于与魔鬼订赌,走出象牙塔,最终找到满足与幸福。

另外,“浮士德精神”还是一种不甘堕落、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

正像浮士德所言,“有两个灵魂在我胸中,它们总想分道扬镳;一个怀着一种强烈的情欲,以它的卷须紧紧攀附着现世;另一个却拼命要脱离尘俗,高飞到崇高的先辈居地”。

任凭魔鬼百般以恶诱恶,浮士德虽有暂时的踟躇,但绝不栖息止步。

他的瑰伟之处在于那不竭的活力总是携着人性的善审判内心的恶,这种审判横亘人类的文明进程,也使浮士德的形象葆有难以言尽的魅力。

由于与魔鬼的约定,浮士德不可以对事物有所满足,一旦他说出“停留一会吧”这样的话,他就会堕入地狱。

正是由于这样一种精神,浮士德才能不断地突破自我,去追求爱、美、礼、实践,浮士德才因此在精神探求的范围内成长。

于是人们将这样一种对事物永不满足的精神视为浮士德精神。

这种精神是一种对自我永不满足,不断进取的精神,正如同中国《易经》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种精神反映了人们不断要求突破自我,力争上游的愿望。

整个一部浮士德给我们的启示是歌德已经把艺术的浮士德上升到了一种精神的浮士德,一种内在的自主驱动力。

从小我到大我进取,超越自己的能力和极限,去完成伟大的历史使命。

《浮士德》是歌德以毕生精力创造出的融诗的巨大力量与哲学思想的无限深度为一体的杰作。

它取材与16世纪有关的国江湖术士约翰乔治浮士德的民间传说。

中心内容是描写中世纪学者浮士德为了追求新的生活和事业,与魔鬼梅非斯特定下合约。

在魔鬼的帮助下,浮士德经历了一番对人生意义和宇宙奥秘的探寻过程,最终认识的生命的根本意义何最高目的。

对于时代何歌德本人来说,这都是一部具有总结意义的作品。

全剧由魔鬼分别与上帝、浮士德的两次赌约和浮士德经历的五个阶段的悲剧组成。

浮士德为了寻求新生活,和魔鬼墨菲斯托签约,把自己的灵魂抵押给魔鬼,而魔鬼要满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

如果有一天浮士德认为自己得到了满足,那么他的灵魂就将归魔鬼所有。

于是墨菲斯托使用魔法,让浮士德有了一番奇特的经历,他尝过了爱情的欢乐与辛酸,在治理国家中显过身手,在沙场上立过奇功,又想在一片沙滩上建立起人间乐园……就在他沉醉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中时,他不由地说,那时自己将得到满足。

这样,魔鬼就将收去他灵魂,就在这时,天使赶来,挽救了浮士德的灵魂。

“天上序幕”是全剧的总纲,提出了有关人类前途的重要思想:即人最终的发展方向是向恶,还是达善?再其后的五个悲剧中,歌德想告诉人们知识、爱情、政治、美与事业究竟对人,对人生有何等意义?浮士德经过漫长的遍历之后,发现人生的目的就在于行动,在于作出有益于社会的实践,通过实践不断追求真理,最后领悟到人生的真谛:“人要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与自由,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

我认为第一是他永不满足的追求精神。

梅非斯特一开始就相信像浮士德这样好高骛远,想“摘下天上最美的星辰”,想“获得人间最大的快乐”,除此以外,一切都不能满足其心肠的雄心勃勃的追求者,最终必将导致堕落,被他引入魔路。

浮士德自己也说:他敢于和魔鬼打赌,就是因为他知道人是永远不会满足的,一个欲望得到满足之后,必然又唤起新的欲望;一种要求达到之后,必然又产生新的要求。

浮士德在遭遇了爱情悲剧后,良心备受谴责,但不久就又恢复了活力,感到生命的脉博在新鲜活泼的鼓动,而在生命将至的时刻,“忧愁”女神溜了进来,对他吹了一口忧愁之气,使他双目失明。

这时的浮士德已是百岁老人,他一生积极进取,坚强不屈,几乎从不伤心悔恨,面对忧愁,心中依然充满战胜忧愁的信心。

他说我知道忧愁“她有极大能量,她能使人失去一切积极的进取心,失去一切意志,使人虽生犹死。

”但他却不肯低头。

最后,他说出了“停一停吧,你真美丽!”然后倒地而死。

追求停止了,心灵满足了,生命也随之停止。

可见,生命的根本意义就在于永不停息追求之中。

浮士德集所有积极与消极的特征与一身,作为人不可避免的陷入迷误和过失之中,他的追求并非一帆风顺,整个探索与追求的过程处处体现了充满矛盾的精神:既有崇高的理想,又有平庸的欲念。

一方面执着尘世、情欲强烈,给少女葛丽卿一家带来灾难;另一方面又不断反省,不断要求从平庸的个人生活中解脱出来,追求更高远的境界。

如浮士德自己所说:“有两个灵魂住在我的胸中,它们总想相互分道扬镳;一个怀着一种强烈的情欲,以它的卷须紧紧攀附着现世;另一个却拼命要脱离尘俗,高飞到崇高的先辈居地。

”在前进的道路上,魔鬼一再利用他性格中恶的一面引他堕落,但他却从不沉湎于此,从不满足,“我只管渴望,只管实行,然后再希望,就这样以全副精神,冲出我的生路”。

浮士德有平庸的缺点和卑下的欲念,但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始终焦躁不安地追求,获得,再追求。

他身上有一种不断行动、永不满足的活力,这种活力说明人类的愿望是没有止境的,止境是行动的终点,而人却是应该永远前进的。

“浮士德精神”另一个重要方面在于他重视实践的积极入世精神。

走出书斋是他实践意识的朦胧觉醒.
纯粹的精神生活并不能使人认识真理,“灰色的是一切理论,绿色是生活的黄金树”。

经过这种反思,浮士德决心摆脱僵死知识的束缚,投入时代的激流,找到自己愿为之献身的事业:投入生活生活就难免经历磨难。

但经过所有的失败后,他不断的重新开始,又不断的跌落下去,直到最后又重新抬头。

尽管他失去了安宁,在生活中屡反错误,但浮士德没有停留,他向前的渴望超出任何停顿。

他超出封闭的一己世界,走向了更高更广阔的现实世界,在完成了自己伟大而艰难的精神探索后,最终达到了“人的幸福只存在与为他人尽力之中”的境界。

追求、实践、不满足、再追求,自强不息,精近不止构成了浮士德精神的本质内涵。

还是用浮士德的自白来作为结尾吧,这些已经告诉了你一个人活在世上应该追求什么,实现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