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宽容的阅读附答案
《包容,成就人生高度》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辽宁省阜新市中考题)

《包容,成就人生高度》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年辽宁省阜新市中考题)(四)阅读下面选文,完成20—23题。
(9分)包容,成就人生高度①“你不应该试图和那些人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
”美国前总统林肯微笑着回答:“当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我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林肯以对政敌宽广的胸怀,回答了反对他的议员的质疑,也使他在政坛声名鹊起。
可见,包容,成就人生高度。
②其实,包容是人生一种不可缺少的风度,也是决定事业高度的一个尺度。
用包容并蓄的气度,将对自己不利的人心凝聚为对己有力的力量,这才是真正的领导。
曹操政治抱负大,在用人上,气度也不同凡响。
“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原为袁绍记事,替袁绍写文章,将曹操挖苦得骇然汗流。
曹操抓住他后,惜他文采出众,只教训了几句,仍任他管文书的官。
曹操对待投降过来的人,一不计前嫌,二不试试看,与自己原班人马一视同仁,量才放手而用,得益甚大。
可见,原谅他人,受益自己,这不仅是一种宽厚,也体现了闪亮的人生智慧。
③人说“大将气度”,包容不可少,要容人之过,不计前嫌。
武则天时代的宰相娄师德以仁厚宽恕、恭勤不怠闻名于世,侍郎李昭德曾说他是乡巴佬,他笑着说:“我不当乡巴佬,谁当乡巴佬呢?”名相狄仁杰也瞧不起娄师德,想把他排挤出朝廷,娄师德也不计较。
他没有以牙还牙,而是以德报怨,历经风霜雨打,仍然用平和的心态、开阔的心胸为人处世、从政为官。
这种包容是一个成大事者必备的品格。
④只有“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才能成就大业,成常人难成之举。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唐太宗宽容了魏征,成就了“贞观之治”;蔺相如宽容了廉颇,成就了一段“将相和”的佳话;鲍叔牙宽容了管仲,成就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壮举。
一位哲人说过一番耐人寻味的话:天空收容每一片云彩,不论其美丑,故天空广阔无比;高山收容每一块岩石,不论其大小,故高山雄伟壮观;大海收容每一朵浪花,不论其清浊,故大海浩瀚无比。
⑤包容是一种博大的胸怀,是一种散发仁爱光芒的境界,更是一种心怀坦荡,凝聚力量的“利器”,是助你成功的神奇力量。
宽容是美德——议论文阅读训练

宽容是美德的答案①看到这个题目,不禁想起了周恩来的一个故事:一次,理发师给周总理刮脸,总理咳嗽了一声,刀子把脸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
周总理和蔼地说:“这不能怪你,我咳嗽前没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这桩小事,使我们看到了总理身上的美德——宽容。
②宽容是一种美德。
留心一下,不难发现在人际交往中,凡能做到宽以待人者,一般都深受众人的欢迎。
像周恩来这样的好总理,待人宽容,平易近人,当然受到全国人民的爱戴与尊敬。
人与人交往,难免会有些小摩擦。
只要是无恶意的,就应该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像周恩来那样主动承担责任,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所致,每个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过错,如果在日常的相处中,对别人的过错能以宽容对待,就等于给对方提供改过的机会。
在中国历史上,李世民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依靠这一点得到众臣鼎力相助的,从而开创了唐代盛世。
在唐朝王室争权中,魏征曾鼓励太子李建成杀掉李世民,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夺取帝位后,不计旧恶,量才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为唐朝盛世的开创立下了汗马功劳。
再说秦王赢政,若不是听取了李斯“海河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的喻谏,收回逐客令,实行不计前怨,广纳贤才的政策,恐怕就会失去李斯等一大批客臣的支持,难以顺利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
纵观历史与今天,如果没有“海纳百川”的宽宏气度,不具备宽容的美德,开创一方事业只能是一句空话。
③有的人就不具备宽容的美德,他们心胸狭隘,凡事斤斤计较,不肯吃亏。
如慈禧太后,仅因为与一大臣下棋时,对方无意中说了一句:“我杀老佛爷的马。
”就勃然大怒而起:“你杀我的马,我杀你全家”,于是这位大臣被满门抄斩,惨不忍睹。
像这样的狭隘心胸,这样的暴行,又怎会不遭人唾弃呢?当今社会上有一些人,也是这样,你不小心碰了他—下,他就会破口大骂,甚至大打出手,还有的人对别人的过失总是耿耿于怀,时时想着揪别人的小辫。
这样的人,典型的“小肚鸡肠”,心胸狭隘,待人刻薄,根本没有一点宽容之心,这种人还能谈什么成大器,立大业呢?④总之,宽容是一种美德,只要我们本着“和为贵”的原则,决不斤斤计较别人的过失,又多为别人考虑,就能确立起友善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宽容与智慧阅读理解及答案

宽容与智慧阅读理解及答案①谈宽容的文章不知凡几,美国学者房龙,甚至不惜篇幅,专门写过一本论宽容的书。
但是不宽容的人,不大可能在读了几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就变得宽容起来。
因为一个人能够原谅别人的过失,对冒犯、侮辱,或是损害过自己利益的人,不予计较,须有宽宏的度量,而一个人的度量是宽宏还是狭小,不但取决于他的性格、心地,而且取决于他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对自己处境的认识和预见行事后果的能力,即宽容与智慧、识见有关。
有的人度量宽宏,是天性使然,这种人毕竟很少,更多的人能够宽容别人,则是经过理性的思考与权衡之后而做出的抉择。
②韩信为贫民时,曾于淮阴街头受过屠夫之子的胯下之辱。
后来他统兵百万,战必胜,攻必克,被刘邦封为楚王,衣锦还乡,并未忘记那个逼自己从他的裤裆下钻过去的人,但韩信不是要他的脑袋,而是任他为中尉,并对诸将说:此人是个壮士。
他当年辱我时,我当然可以与他以死相拼,但死得无名,所以忍受至此。
③韩信此言,只是道出了他当时受辱时对利害的权衡,而不杀屠夫之子,却是一种智慧的抉择。
这时的韩信已经封王,而那曾经侮辱过他的人仍是个贫民。
此时韩信若是为报复而杀他,当然如同杀鸡般容易,但这一刀下去,一个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的横暴者的形象,也就活脱脱显现出来。
而他以德报怨,对此人授之以官,则可以显示其大丈夫襟怀,赢得大众的赞扬,赢得人心。
智商奇高的韩信,自然会想到这一点,所以才有了这段被司马迁、班固载入史册的千古美谈。
④韩安国于汉景帝刘启在位时,曾事梁孝王刘武,因平定吴、楚七国之乱而立下大功,名重一时,后遭人谗陷,获罪下狱,在狱中屡被狱吏田甲欺辱。
他曾对田甲说:你不要欺人太甚,你难道没听说过死灰还会复燃吗?田甲却冷笑道:死灰若复燃,我则以尿浇灭之。
不料,数旬之后,汉廷竟下诏,任韩安国为梁国内史。
田甲听说韩安国复居高位,怕遭报复,吓得弃家而逃。
韩安国却下令:田甲若不就官,我将灭其一族。
田甲穷途末路,只得向韩安国袒背谢罪。
宽容与和谐的阅读答案

①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大家都能够彼此宽容,做到相互关心,相互支持,求同存异,就能形成和谐良好的局面;反之,如果人们想问题、班事情总是从一己之利出发,彼此排斥,互不相让,摩擦不断,就不利于团结,就会影响工作的的正常开展。
因此,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需要每一个人都多一份宽容。
②宽容,就是心胸宽阔有气量,能容人容物,不斤斤计较。
一个具有宽容之心的人,往往能够正确对待社会中的矛盾和前进中的困难,变冲突为祥和,化干戈为玉帛,使摩擦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产生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
《论语》中的“宽那么得众〞,林那么徐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尺,无欲那么刚〞等,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③宽容方能和谐,和谐才能成事。
纵观古往今来那些成就大事的人,他们无不具有包容天下的广阔胸怀,无不善于在“不同〞中谋统一、在和谐中聚力量。
春秋战国之时,齐桓公不记恨管仲的一箭之仇,任其为相,终于得其辅佐,使齐国成为五霸之首。
廉颇知错能改,负荆请罪,蔺相如胸怀全局、宽容大度,换来了难得的“将相和〞,共保了赵国的安宁。
相反,西楚霸王项羽虽武功盖世,却因“自矜功伐〞,最终兵败垓下,自刎乌江。
《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才智过人,但心胸狭窄,结果抱憾而终,壮志未酬。
④当然,我们讲的宽容,不是无原那么的退让和妥协,更不能以损害党和人民的利益为代价。
大千世界,矛盾是普遍的,差异是必然的。
一个人能不能做到宽容,关键在于能不能容人之短、容人之过。
⑤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一个人只有多看到自己的短处,容得下别人的短处,才能彼此包容、和平共处。
人与人之间不应该以己之长比人之短,或者只盯别人的短处,而应该多理解、少指责、多帮助、少挑剔,积极营造宽松、融洽、团结的气氛。
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可能不犯一点错误,不可能不出一点偏差,应当允许人们犯错误,允许人们改正错误。
容人之过,不求全责备,才能激发创造活力,形成团结和谐、开拓进取的生动局面。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3、第③段是怎样论证“宽容方能和谐,和谐才能成事〞的?〔3分〕4、阅读第⑤段和第⑥段,答复为什么“容人之短〞和“容人之过〞是做到“宽容〞的关键。
说宽容的阅读答案

说宽容的阅读答案说宽容希腊神话中有一位大英雄叫海格里斯。
一天他攀登于崎岖山道,发现当道有个袋子似的东西碍脚,就狠狠地踩了一下,谁料那东西不但没瘪,反而鼓了起来,加倍地扩大。
海氏大怒,操起哨棒砸将下去,孰料“对手“顷刻膨胀,把路堵死,搞得他不知所措……茫茫人世难免摩擦和阻碍,如果不宽容,我们就会轻启怨恨,堵塞前进之路。
所以,我们一定要心怀宽容,否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宽容能化解矛盾,强国安民。
战国时蔺相如完璧归赵,并完成了渑池盟会的外交重任,维护了赵国的利益,“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这激怒了居功自傲的大将军廉颇。
他扬言“吾见相如,必辱之”。
而蔺相如以大局为重,对廉颇的倨傲无礼采取了宽容的退让态度。
每见廉颇,“引车避匿”,终于感化了廉颇,上演了一出“将相和”的喜剧,维护了赵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场面。
试想,如果蔺相如不是宽容待之,而是来个两虎相斗、你死我活,势必给国家带来灭顶之灾。
无独有偶。
清代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修建府第,因地界不清,与邻居发生争执。
张英闻讯致家书一封:“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读后顿悟,当即后腿三尺,以示不争。
对方深受感动,亦让地三尺,这便是安徽桐城保存至今的“六尺巷”的由来。
张英“宽以待人”教育了家人,感化了一方,成了邻里和睦的佳话,成了传统美德的典范。
可见,心怀宽容,还能息事宁人,和谐社会。
那么,又如何践行宽容呢?要能容人之言。
褒奖之语要听,逆耳诤言更要珍惜。
因为它无异于苦口良药,着实难得。
唐朝谏议大夫魏征为人耿直不阿,犯言直谏。
魏征的“面折廷诤”,经常弄得太宗面红耳赤,甚至下不了台。
一次罢朝后,太宗余怒未息地说:“每廷辱我”“会须杀此田舍翁。
”尽管对魏征的锋利批评一时难以承受,但他知道魏征是忠心奉国,其言有利于治国安邦,所以言听计从,深为太宗所器中。
唐太宗能容人之言,才能开创贞观之治。
更重要的是容人,它是容言之根本。
曹操和袁绍,是官渡大战胜负双方的主帅。
2023年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说“宽容”(附答案解析)

2023年小升初阅读理解:说“宽容”阅读,回答问题。
说“宽容”“宽以待人”,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
宽容具有强大的感化力。
我国战国时代,蔺相如出色地完成了“完璧归赵”和“渑池会”的外交重任,维护了赵国的利益和尊严,于是被“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这一下触怒了居功自傲的大将军廉颇,他扬言说“吾见相如,必辱之”。
而相如以大局为重,对廉颇的倨傲无礼采取了退让宽容的态度。
每见廉颇,“引车避匿”,终于感化了廉颇,维护了赵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也给后人留下了一段广为流传的佳话。
试想,如果蔺相如不是“引车避匿”,而是来个“两虎共斗”,在那种形势下,势必给国家招来灭顶之灾,后人对他的赞佩,也正是由于他有这种包容万物的气量和美德。
清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修建府第时,因地界不清,与邻居发生争执。
双方都仗着自己家人在朝为官,互不相让。
当地官员也惧怕各家势力,无法公断。
张英家人给他修书一封,让他出面干预。
张英接信后,当即赋诗一首答复家人:“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阅信悟出其中道理,当即让地三尺,以示不争。
对方了解此事后,也觉惭愧,也让地三尺,这便是“六尺巷”的由来。
张英的做法不仅教育了家人,也感化了对方,退让三尺,海阔天空。
他的做法对我们不也同样有很大的启发吗!ㅤㅤ《北京日报》曾刊登过这样一件事:一位小伙子在公共汽车上吐了一口痰,女售票员让他擦掉。
小伙子感到很难堪,不去擦。
女售票员给了他个台阶下,自己用纸把痰擦掉了。
事后小伙子很后悔,他给报社写了一封信,表示向这位售票员道歉。
你看姑娘做得多好啊!如果她不这么做,而是硬逼小伙子去擦掉,结果不难想象。
得理也让人,大度而包容,它的感化作用有多大啊!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人却缺乏这种胸怀和气度,遇事斤斤计较,寸步不让。
譬如在大街上骑车,一不小心撞了别人;乘公共汽车,人多拥挤,不注意踩了别人的脚。
这时不是你说对不起、他说没关系,而是互逞一时之愤,用不能形诸笔墨的语言,恶语相侵,进而大打出手,终至两败俱伤。
《宽容是一种爱》初中议论文阅读及答案

《宽容是一种爱》初中议论文阅读及答案《宽恕是一种爱》初中议论文阅览及答案①有一首小诗这样写道:“学会宽恕/也学会爱/不要信任坐井观天们讪笑/蝌蚪那又黑又长的尾巴……/答应蝌蚪的存在/才会有夏夜的蛙声。
”②宽恕是一种爱。
③在剧烈的竞赛社会,在利欲熏心的商业年代,宽恕同忠厚相同都成了无用的别号,让坐落针尖对麦芒的锱铢必较。
可是,我仍是要说:宽恕是一种爱。
④十八世纪的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是一对论敌,他们关于“定比”这一规律争辩了九年之久,各不相谋,谁也不让谁。
最终的成果,是以普鲁斯特的成功而告终。
但他并未因此而得意洋洋,据天功为己有。
他真诚地对曾剧烈对立过他的论敌贝索勒说:“要不是你一次次的质疑,我是很难把定比规律深化地研讨下去的。
”一起,他特别向大众宣告,发现定比规律,贝索勒有一半的劳绩。
⑤这便是宽恕。
答应他人的对立,并不计较他人的情绪,而充沛看待他人的利益,并吸收其苍穹。
这种宽恕是一泓温情而通明的湖,让全部全部映在湖面上,天色云影、丢盔弃甲。
这种宽恕让人感动。
⑥咱们的日子日益纷繁复杂,头顶的天空并不尽是凡·高涂改的一片绚烂的金黄色。
烦恼、忧虑,甚至能让咱们恼怒,无法忍受的工作,或许天天会摩肩接踵而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只要学会宽恕,才干化解烦恼、忧虑。
但宽恕并不是让你毫无原则一味让步。
宽恕的条件是对那些可宽恕的人或事,宽恕的中心是爱。
宽恕,不是去抵挡,去敷衍了事,而是以心对心去容纳,去化解,去让这个越发油滑、物化和势利的粗糙国际变得湿润一些。
而不是什么都要一触即发,什么都要锱铢必较。
即便咱们一时难以做到如普鲁斯特相同成为一泓深邃的湖,咱们勇猛能够做到如一只坐井观天去宽恕蝌蚪相同,让温暖的夏夜充溢响亮的.蛙鸣。
咱们面前的国际不也会多一份夸姣,自己的心里不也多一些宽慰吗?⑦宽恕是一种爱,要信任,锱铢必较的人、心胸狭窄的人、心狠手辣的人……或许一时会占得许多廉价,或诡计达到目的,或青云直上,或名列前茅……但不要对宽恕的力气损失决心。
现代文阅读《论诚意》附答案详细解析

现代文阅读答案详细解析论诚意朱自清诚伪是品性,却又是态度。
从前论人的诚伪,大概就品性而言。
品性一半是生成,一半是教养;品性的表现出于自然,是整个儿的为人。
说一个人是诚实的君子或诈伪的小人,是就他的行迹总算帐。
君子大概总是君子,小人大概总是小人。
不过一个社会里,这种定型的君子和小人并不太多,一般常人都浮沉在这两界之间。
所谓浮沉,是说这些人自己不能把握住自己,不免有作伪的时候。
还有一层,这些人对人对事有时候自觉的加减他们的诚意,去适应那局势。
这就是态度。
态度不一定反映出品性来,一个诚实的朋友到了不得已的时候,也会撒个谎什么的。
态度出于必要,出于处世的或社交的必要,常人是免不了这种必要的。
这是“世故人情”的一个项目。
有时可以原谅,有时甚至可以容许。
但是一般人用这几个词似乎太严格了一些,照他们的看法,不诚恳无诚意的人就未免太多。
而年轻人看社会上的人和事,除了他们自己以外差不多尽是虚伪的。
这样用“虚伪”那个词,又似乎太宽泛了一些。
这些跟老先生们开口闭口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同样犯了笼统的毛病。
一般人似乎将品性和态度混为一谈。
诚实的品性确是不可多得,但人孰无过,不论那方面,完人或圣贤总是很少的。
人与人、事与事之间各有分际,言行最难得恰如其分。
诚意是少不得的,但是分际不同,无妨斟酌加减点儿。
种种礼数或过场就是从这里来的。
日常生活里所谓客气,也是一种礼数或过场。
有些人觉得客气太拘形迹,不见真心,不是诚恳的态度。
这些人主张率性自然,率性自然未尝不可,但是得看人去。
若是一见生人就如此这般,就有点野了。
即使熟人,毫无节制的率性自然也不成。
夫妇算是熟透了的,有时还得“相敬如宾”,别人可想而知。
总之,在不同的局势下,率性自然可以表示诚意,客气也可以表示诚意,不过诚意的程度不一样罢了。
客气要大方,合身份,不然就是诚意太多;诚意太多,诚意就太贱了。
看人,请客,送礼,也都是些过场。
有人说这些只是虚伪的俗套,无聊的玩意儿。
但是这些其实也是表示诚意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宽容的阅读附答案
【原文】
说宽容
希腊神话中有一名大英雄叫海格里斯。
一天他攀登于崎岖山道,发现当道有个袋子似的东西碍脚,就狠狠地踩了一下,谁料那东西不仅没瘪,反而鼓了起来,加倍地扩展。
海氏大怒,操起哨棒砸将下去,孰料“对手“顷刻膨胀,把路堵死,搞得他手足无措……茫茫人世难免磨擦和阻碍,如果不宽容,咱们就会轻启怨尤,拥塞前进之路。
所以,咱们一定要心怀宽容,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宽容能化解矛盾,强国安民。
战国时蔺相如物归原主,并完成了渑池盟会的外交重担,保护了赵国的利益,“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这激怒了居功自傲的大将军廉颇。
他扬言“吾见相如,必辱之”。
而蔺相如以大局为重,对廉颇的倨傲无礼采取了宽容的让步态度。
每见廉颇,“引车避匿”,终究感召了廉颇,上演了一出“将相和”的喜剧,保护了赵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试想,如果蔺相如不是宽容待之,而是来个两虎相斗、鱼死网破,必将给国家带来灭顶之灾。
无独有偶。
清朝康熙年间,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营建府第,因地界不清,与邻居产生争执。
张英闻讯致家书一封:“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读后顿悟,立即后腿三尺,以示不争。
对方深受打动,亦让地三尺,这便是安徽桐城保留至今的“六尺巷”的由来。
张英“宽以待人”教育了家人,感召了一方,成了邻里辑穆的佳话,成了传统美德的典范。
可见,心怀宽容,还能相安无事,和谐社会。
那末,又如何践行宽容呢?
要能容人之言。
嘉奖之语要听,逆耳诤言更要珍惜。
由于它无异于苦口良药,着实难得。
唐代谏议大夫魏征为人正直不阿,犯言直谏。
魏征的“面折廷诤”,时常弄得太宗面红耳赤,乃至下不了台。
一次罢朝后,太宗余怒未息地说:“每廷辱我”“会须杀此田舍翁。
”虽然对魏征的尖利批判一时难以接受,但他晓得魏征是忠心奉国,其言有利于治国安邦,所以百依百顺,深为太宗所器中。
唐太宗能容人之言,才能首创贞观之治。
更首要的是容人,它是容言之根本。
曹操和袁绍,是官渡大战胜负双方的主帅。
袁绍表面上宽宏大量,实际上嫉贤妒能(“貌外宽而内忌”),既要使用人材,又不能给予充沛的信任(“任人而疑其心”)。
曹操豁达大度落拓不羁(“明达不拘”)。
兵锋未接,曹操即凭人格、气宇和境地先胜。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心灵”。
有了这类信心和胸襟,什么样的人容不下呢?所以,咱们要用热诚的心来察看别人的长处,容纳别人的不足,擅长发现、培育、施展别人的长处,求同存异,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朋友,从你的一言一行开始,修一颗宽容之心吧。
愿你具有比海洋还宽敞的胸襟,具有比日月更长久的幸福。
【问题】
15.第3段末句应当使用的关联词语是【】(2分)
A.由于……所以
B.不仅……而且
C.即便……也
D.只要……就
1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作者提出的实施办法是【】和【】(7分)
17.文章以希腊神话故事开头,其作用之一是【】,之二是增强文章的文学象征,吸引读者。
(2分)
18.文章第3段采取了【】的论证法子,其作用是【】(4分)
19.一下对文章理解有过错的一项是【】(3分)
A.第1段“对手”是指不瘪反鼓的“袋子似的东西”。
B.文章第4段具有承上起下的作用。
C.第2段廉颇蔺相如的故事是直接为中心论点服务的。
D.第2和3段是并列瓜葛,第5和6段也是并列瓜葛。
【参考答案】
15.B
16.找们一定要心怀宽容(3分。
照抄第①段末句,扣2分)
能容人之言(2分)
能容人(2分)
17.引出论点
18.举例论证(1分)
以张英“六尺巷”的故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宽容能相安无事,和谐社会。
(3分)19.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