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教学案

合集下载

欧阳修《醉翁亭记》教案

欧阳修《醉翁亭记》教案

欧阳修《醉翁亭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技巧和写作风格。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2.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2 重点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3 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分析。

三、教学难点3.1 课文中的古代文化背景和习俗的理解。

3.2 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4.1 教材《醉翁亭记》。

4.2 相关参考资料。

4.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新课引入话题,简要介绍作者欧阳修及其作品《醉翁亭记》。

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引起学习兴趣。

5.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学生通过注释和查阅资料,学习课文中的重点字词。

5.3 课堂讲解对课文进行逐段讲解,解析课文内容,解释重点字词的含义。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示例讲解。

5.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艺术特色和写作风格。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讨论成果。

5.5 课堂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

学生互相批改,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提出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

5.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练习等,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6.2 理解与分析能力:通过课堂提问、练习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6.3 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后作业和阅读练习,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教学反思6.1 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包括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法的运用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等方面。

欧阳修词赋教案教学设计

欧阳修词赋教案教学设计

欧阳修词赋教案教学设计欧阳修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文学理论家,他在词赋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可以通过教学设计来引导学生了解欧阳修的词赋理论,学习他的作品,并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下面是一份针对欧阳修词赋的教案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欧阳修的词赋作品,了解他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1.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2. 教学准备2.1 教学资源:欧阳修的词赋作品、学生课本、笔记本电脑、投影仪等;2.2 教学环境:教室内配备良好的投影设备。

3. 教学过程设计3.1 导入(5分钟)使用一幅欧阳修的肖像作为导入,让学生猜测这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并引发他们对词赋的兴趣。

3.2 欧阳修与词赋(10分钟)介绍欧阳修的生平和主要作品,重点强调他在词赋领域的成就和地位。

3.3 欧阳修的词赋理论(15分钟)分析欧阳修的词赋理论,包括情景描写、意境表达、韵律运用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他对词赋的考量标准。

3.4 欧阳修的词赋作品欣赏(20分钟)选择欧阳修的经典词赋作品,如《秋风辞》、《生查子》等进行欣赏。

通过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理解欧阳修的创作风格和艺术表达方式。

3.5 欧阳修的词赋创作实践(20分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和词赋创作活动。

每个小组选择一首欧阳修的词赋作品进行改编,练习运用欧阳修的词赋理论,同时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3.6 课堂总结(10分钟)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总结欧阳修词赋的重要概念和技巧,并鼓励学生持续研究和欣赏古代文学。

4. 课后延伸4.1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继续阅读欧阳修的其他词赋作品,并撰写读后感或词赋评论;4.2 提供相关书目和网上资源,以供学生进一步了解欧阳修和他的词赋作品。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全面了解欧阳修的词赋理论和作品,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伶官传序/欧阳修》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伶官传序/欧阳修》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伶官传序/欧阳修》教学设计(河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伶官传序》的作者欧阳修及其文学地位。

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文章的主旨。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语文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伶官传的深厚感情,理解作者的历史观。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伶官传序》,作者:欧阳修。

2.2 教学重点:文章的主旨和论证方法。

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和修辞手法。

2.3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历史观和文学观点。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介绍欧阳修的生平背景和文学成就,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伶官传序》。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标记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3.4 课堂讲解:讲解文章的主旨和论证方法,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

3.5 课堂练习:针对文章中的重点词句和修辞手法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6 小结:第四章:作业布置回家后,请复习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特别是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选择一篇类似的古典文学作品,进行自主学习和欣赏。

第五章: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目的:了解学生对《伶官传序》的理解程度,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6.2 评价内容:学生对文章主旨和论证方法的理解。

学生对文章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6.3 评价方法: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巩固情况。

学生自评和互评,促进学生的自我提高和相互学习。

欧阳修《醉翁亭记》优秀教学设计(精选7篇)

欧阳修《醉翁亭记》优秀教学设计(精选7篇)

欧阳修《醉翁亭记》优秀教学设计(精选7篇)欧阳修《醉翁亭记》优秀教学设计(精选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欧阳修《醉翁亭记》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欧阳修《醉翁亭记》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的方法,理解景物描写作用。

2、理解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其与民同乐的情怀。

3、学习掌握文章中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

教材分析:这篇著名的游记,是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所作。

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

“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

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

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这样的学习也帮助学生理解了“醉”与“乐”之间的关系这个难点。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要引导学生理解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

对于作者情感的理解,可以说是学习的难点所在,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

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韵味浓郁,流畅优美,从容婉转。

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

因此诵读、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积累重点的实词、虚词及名句。

教学设想:《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通过示范朗诵、自读和齐读等环节,掌握“也”和“而”字的语气,了解本文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本课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先读懂课文,解决文言知识的问题,再理解鉴赏文章内容,两者彼此关照,相辅相成,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醉”字为切入点,理解“乐”的情怀。

欧阳修《醉翁亭记》教案课件

欧阳修《醉翁亭记》教案课件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欧阳修《醉翁亭记》教案课件2. 课文作者:欧阳修3. 教材版本:人教版4. 教学年级:八年级5. 教学目标:a.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欧阳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b.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c.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a. 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语法现象。

b.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c. 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教学难点:a. 分析课文中的意象和意境。

b. 理解课文中的寓意和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欧阳修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式和语法现象,解决学习中的疑问。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课堂讲解,详细解析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

5. 练习巩固: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作业: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长期效果:通过阶段性测试和期末考试,评估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方面的进步。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

2. 参考资料:相关研究欧阳修及其作品的学术论文、书籍。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白板等。

4. 网络资源:相关网站、论坛、博客等,用于查找和整理教学素材。

六、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引入与课文相关的趣味故事,激发学生对《醉翁亭记》的阅读兴趣。

2. 案例分析:选取课文中的典型段落,进行细致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优秀范文5篇]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优秀范文5篇]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欧阳修采桑子教案欧阳修采桑子教案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欧阳修采桑子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欧阳修采桑子教案1一、学习目标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颖州西湖自然之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之美。

2.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领会情景交融的意境。

3.了解此词结构上的特点。

二、学习方法1.熟读全词,结合课文下注解理解大意。

2.结合相关资料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结合预习题逐步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理解这首词的特点。

三、预习内容1.解释下列词语。

群芳:狼藉:残红:飞絮:阑干:始觉春空:2.将自己不理解的字句圈画出来。

3.反复阅读全词,回答问题:哪些词句具体体现了“西湖好”?4.词中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具体说说这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四、课堂重点内容1.有思想感情的背诵全文。

2.翻译全文,重点字句:垂柳阑干尽日风。

3.分析上下阕的主要内容及关系。

4.分析“游人去”与“燕归来”两句在全词中的关系,进一步把握这首词的特点.5.课堂讨论:很多文人面对晚春都不由得产生忧伤之情,这首词也是如此吗?你的理由是什么?五、巩固练习1.欧阳修,字,号,又号,宋朝文学家、史学家。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濛濛()笙歌()狼jí()帘lóng()3.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A.狼籍残红狼籍B.飞絮濛濛濛濛C.垂柳阑干尽日风阑干(2)全词以“ ”句统领全篇,赞美了西湖两种不同状态的美,即和。

从结构上说,上片写_________,通过、、等意象,描摹出西湖的暮春图景;下片写人事,词作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六、联系拓展:见《同步课课练》欧阳修采桑子教案2【自学指导】1、感受词中所描绘的颍州西湖的自然之美,领略其暮春时节静谧清疏的风姿。

欧阳修 教学案

欧阳修  教学案
【思维提升】
上阕写行人,由景到情再到景,下阕写闺人,由近及远。两方面来写相思之愁。但全词到底是以行人为主还是以闺人为主呢?
全词是从行人的角度写的,下阕是行人推想家中女子思念的情景。前人常常用这种虚想模拟的写法,如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正所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知识链接
古人写梅的诗词:
朱松《饮梅花下赠客》:“且当醉倒此花前,犹胜相思寄愁绝。”
朱熹《清江道中见梅》:“他年千里梦,谁与寄相思。”“遥怜水风晚,片片点汀沙。”
秦观《和黄法曹忆建溪梅花同参寥赋》:“海陵参军不枯槁,醉忆梅花愁绝倒。”
陆游《客舍对梅》可无南北使,客愁定费短长吟。”
2.赏析“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这明媚的春景并没有给旅人增添一点快乐,相反,他离家越来越远,就越来越感到那一片离愁的沉重,似乎在逐渐的扩散开来,变成了一片无穷无尽、看不到头尾的绵绵不断的春水。抽象的感情,在词人的笔下,变成了具体的形象,使人容易感受,容易亲切。此二句即景设喻,即物生情,以水喻愁,写得自然贴切而又柔美含蓄。
4.赏析“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遥想,推想,联想,想象。游子感到离愁无穷无尽时,想到了楼上孤单的思妇,她一定也有同样的感受,必然会伤心流泪,但也只能登楼远眺,看见的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尽头又被春山挡住了视线,让她牵肠挂肚的人呢,却在春山之外,如何看得见呢?
过片两对句,由陌上行人转笔写楼头思妇。“柔肠”而说“寸寸”,“粉泪”而说“盈盈”,显示出女子思绪的缠绵深切。从“迢迢春水”到“寸寸肠”、“盈盈泪”,其间又有一种自然的联系。
施肩吾《折杨柳》:“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高中古诗教案模板欧阳修

高中古诗教案模板欧阳修

教学目标:1. 理解欧阳修的生平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欣赏欧阳修的诗歌,体会其文学风格和情感表达。

3. 培养学生阅读古典诗歌的兴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欧阳修的生平简介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2. 《醉翁亭记》等作品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 欧阳修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2. 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欧阳修生平资料、作品集、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醉翁亭记》等作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欧阳修的生平简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提问:欧阳修有哪些著名的作品?这些作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如何?二、学习生平与作品1. 讲解欧阳修的生平,重点介绍其文学成就。

2. 分析欧阳修的诗歌特点,如意境、语言、风格等。

3. 引导学生阅读《醉翁亭记》等作品,感受其文学魅力。

三、鉴赏作品1. 分析《醉翁亭记》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色。

- 通过讲解文中的意象、修辞手法、情感表达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

-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意义。

2. 阅读其他欧阳修的诗歌,如《浪淘沙·北戴河》、《生查子·元夕》等,体会其不同的文学风格。

四、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欧阳修作品的看法。

2.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鼓励大家提出不同观点。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欧阳修的文学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 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欧阳修的其他作品,如《秋声赋》、《丰乐亭记》等。

3. 安排课后作业:撰写一篇关于欧阳修的诗歌鉴赏文章。

六、课后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欧阳修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阅读古典诗歌,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教学反思:1. 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2. 学生对欧阳修的作品是否产生了兴趣?3. 教学过程中是否遇到了困难,如何解决?备注:1.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2.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阳修教学案————————————————————————————————作者:————————————————————————————————日期:欧阳修《踏莎行》编制人:王梅玉、徐洪战、张海涛、姚艳丽、孙慧莲审核:领导签字:2013-12-03【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先熟读诗歌,将重点的字音、字形、、词语勾画出来,再研读本学案。

2.认真限时、独立完成,规范书写,保证学案完成质量。

导入:古人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为伤别离,古人留下了多少让后人唱咏不尽的名篇佳作。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欧阳修强调今天的【学习目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掌握作者从闺妇和行人两方面兼写离愁相呼映射的方法。

明确学习重点:内容、情感,【合作探究·研读剖析】环节一:检查【预习案】,夯实基础。

预习案1. 了解作者。

2.认真诵读诗歌,利用好注释及工具书解决不熟悉的字词。

3. 初步理解诗歌内容、情感。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作家作品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

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

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的领袖,一代文宗,散文名列“唐宋八大家”。

文风平易流畅,纡徐婉曲,富于情韵,对当时的浮艳诗风也有所革新。

同时又是史学家,与宋祁同修《新唐书》,独力完成《新五代史》。

欧阳修善论诗,他的《六一诗话》开了诗话这一新的文学形式,对后来的词话产生很大的影响。

欧阳修也擅长写词,与晏殊齐名。

其词主要内容与晏殊相仿,多写恋情相思、酣哥醉舞、惜春赏花之类,但雅俗并存、和婉细切。

是北宋前期重要的词家之一,有《六一词》传世。

词牌介绍:踏(音ta,去声)莎(音suo,阴平,莎草)行,是词牌名.《踏莎行》又名《柳长春》《喜朝天》等。

双调五十八字,仄韵。

又有《转调踏莎行》,双调六十四字或六十六字,仄韵。

属于小令(58字以内)。

(59-90,中调,91以上长调)【自主梳理】疏通诗意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几朵残英,溪桥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

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

选写候馆、溪桥交待了地点,选写残梅细柳交代了时令。

“草熏风暖”是描写春色秾丽,春天的和暖。

在大好春光里离家远行,更觉悲伤,于是作者写道“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常理离愁越远越淡,然而这里离愁越远越多,原因是离家,距离思念自己的女子越来越远。

生动形象地表【自主学习指导】了解作者,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落实基础知,装订线现行人的悲伤之情。

春水”比喻愁情,承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写法,以形象表现抽象,化虚为实。

描绘了一幅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

景物描写的作用是衬托,以乐景写哀情,托物兴怀。

下片是行人想象思念的女子的情状:肝肠寸断,粉泪洗面。

不要倚在高高的阑干上,因为“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登楼只见一片杂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尽头是隐隐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远春山之外,渺不可寻。

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向天涯。

行者不仅想象到居者登高怀远,而且深入到对方的心灵对自己的追踪。

情意深长而又哀婉欲绝。

行文上层层深入。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探究案环节三:【探究赏析】突出重点1、赏析: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

开头三句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画?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早春远行图: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几朵残英,溪桥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

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远行的人就在这美好的环境中摇动马缰,赶马行路。

梅残、柳细、草薰、风暖,暗示时令正当仲春。

这正是最易使人动情的季节。

从“摇征辔”的“摇”字中可以想象行人骑着马儿顾盼徐行的情景。

以上三句的每一个静态或动态的景象,廖廖数语,便写出了时间、地点、景物、气候、事件和人物的举动、神情。

2.赏析“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这明媚的春景并没有给旅人增添一点快乐,相反,他离家越来越远,就越来越感到那一片离愁的沉重,似乎在逐渐的扩散开来,变成了一片无穷无尽、看不到头尾的绵绵不断的春水。

抽象的感情,在词人的笔下,变成了具体的形象,使人容易感受,容易亲切。

此二句即景设喻,即物生情,以水喻愁,写得自然贴切而又柔美含蓄。

3、上片手法分析:词上片以乐景写哀情,先扬后抑的表现手法。

上片行文,一扬一抑。

先写春色之美,将春色饱满地描写一番,让人觉得春光实在明媚可爱,然后通过“摇征辔”笔锋一转,由春色之美转出折入旅人的怀人之情,离愁无穷,先扬后抑,情景反衬。

以乐景写哀,以情景之间的失去平衡来震慑读者的心,把离情浓愁加以夸张,加以渲染,形成强烈的激射。

以乐写愁,托物兴怀。

这种手法运用得很巧妙。

在这画面里,残梅、细柳和薰草,这些春天里的典型景物,点缀着候馆、溪桥和征途,表现了南方初春融和的气氛。

这美妙的春景,这和煦的春风,引诱着多少人携眷踏青游春来欣赏!这“良辰美景”,对于满怀离愁的行人来说,却如同虚设;不仅成了虚设,而且因为远游他乡,不能偕同家室饱览春光,甚至于【探究指导】深刻理解诗歌内容学以致用实战演练要引起怅帐的离情别绪。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这首词以春景写行旅,以乐景写离愁,从而得到烦恼倍增的效果。

小结:开头三句以实景暗示、烘托离别,而三、四两句则由丽景转入对离情的描写:“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因为所别者是自己深爱的人,所以这离愁便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象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

此二句即景设喻,即物生情,以水喻愁,写得自然贴切而又柔美含蓄。

4.赏析“寸寸柔肠,盈盈粉泪”遥想,推想,联想,想象。

游子感到离愁无穷无尽时,想到了楼上孤单的思妇,她一定也有同样的感受,必然会伤心流泪,但也只能登楼远眺,看见的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尽头又被春山挡住了视线,让她牵肠挂肚的人呢,却在春山之外,如何看得见呢?过片两对句,由陌上行人转笔写楼头思妇。

“柔肠”而说“寸寸”,“粉泪”而说“盈盈”,显示出女子思绪的缠绵深切。

从“迢迢春水”到“寸寸肠”、“盈盈泪”,其间又有一种自然的联系。

接下来一句“楼高莫近危阑倚”,是行人在心里对泪眼盈盈的闺中人深情的体贴和嘱咐,也是思妇既希望登高眺望游子踪影又明知徒然的内心挣扎。

5.最后两句写了怎么样的一种情景?最后两句写少妇的凝望和想象,是游子想象闺中人凭高望远而不见所思之人的情景:展现在楼前的,是一片杂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尽头是隐隐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远在春山之外,渺不可寻。

这两句不但写出了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向天涯。

行者不仅想象到居者登高怀远,而且深入到对方的心灵对自己的追踪。

如此写来,情意深长而又哀婉欲绝。

【思维提升】上阕写行人,由景到情再到景,下阕写闺人,由近及远。

两方面来写相思之愁。

但全词到底是以行人为主还是以闺人为主呢?全词是从行人的角度写的,下阕是行人推想家中女子思念的情景。

前人常常用这种虚想模拟的写法,如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正所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知识链接古人写梅的诗词:朱松《饮梅花下赠客》:“且当醉倒此花前,犹胜相思寄愁绝。

”朱熹《清江道中见梅》:“他年千里梦,谁与寄相思。

”“遥怜水风晚,片片点汀沙。

”秦观《和黄法曹忆建溪梅花同参寥赋》:“海陵参军不枯槁,醉忆梅花愁绝倒。

”陆游《客舍对梅》:“还怜客路龙山下,未折一枝先断肠。

”尤袤《梅花》:“望远可无南北使,客愁定费短长吟。

”林逋《山园小梅二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古人写柳的诗词:《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最早的源头)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韦应物《东郊》:“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周志蕙《柳》:“丝丝愁绪随风乱,濯濯丰姿著雨妍”施肩吾《折杨柳》:“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白居易《忆杨柳》:“曾栽杨柳江南春,一别江南两度春。

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写柳,又易与古人折柳赠别之举相联系,暗寓离别之意。

柳也关合别意。

北朝乐府有《折杨柳枝》,或说“柳”与“留”谐音,有表示留念之意。

到了唐代,霸桥折柳赠别更成为一种风俗。

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词“年年柳色,霸陵伤别”,即指其事。

这里所写行人看到溪桥细柳,自然会回想起临别折柳之类的事,这就不能不更增添一段离愁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