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合集下载

晓出净慈寺古诗古诗

晓出净慈寺古诗古诗

晓出净慈寺古诗古诗原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者】杨万里【朝代】宋译文对照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知识拓展:译文: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注释:⑴晓出:太阳刚刚升起。

净慈寺:全名“净慈报恩光孝禅寺”,与灵隐寺为杭州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

林子方:作者的朋友,官居直阁秘书。

⑵毕竟:到底。

六月中:六月中旬。

⑶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同:相同。

⑷接天:像与天空相接。

无穷:无边无际。

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⑸映日:日红。

别样:宋代俗语,特别,不一样。

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杭州西湖六月美丽景色的。

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

这两句是写六月西湖给诗人的总的感受。

“毕竟”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风光的独特、非同一般,给人以丰富美好的想象。

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

诗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

作者介绍: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男,汉族。

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

南宋杰出诗人,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

背景:此组诗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

林子方举进士后,曾担任直阁秘书,杨万里是他的上级兼好友。

此时林子方赴福州任职,杨万里清晨从杭州西湖附近的净慈寺送别送林子方,经过西湖边时写下这组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及翻译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及翻译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注释(1)晓出:太阳刚刚升起。

(2)净慈寺:杭州西湖畔着名佛寺。

(3)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官居直阁秘书(4)毕竟:到底。

(5)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6)别样:格外。

(7)接天:与天空相接。

(8)无穷碧:无边无际的碧绿色。

(9)同:相同。

(10)六月中:六月中旬。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翻译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作品赏析“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

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

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

诗词三首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诗词三首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本编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PPT课件,如数学课件、语文课件、 英语课件、地理课件、历史课件、政治课件、化学课件、物理课 件等等,想了解不同课件格式和写法,敬请下载!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江南曲 》
第三步:明诗意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毕竟:到底。 四时:一年四季。
第三步:明诗意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接天莲叶
映 日 荷 花
第三步:明诗意 接天莲叶无穷碧,往常不一样的红。
第三步:明诗意
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 风光与其它季节确实不同。 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 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第二步:知诗人
杨万里(1127—1206)吉州吉水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及翻译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及翻译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及翻译杨万里(1127年—1206年)是宋代著名诗人和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以描写山水、花鸟为主,尤其擅长写春天和秋天的景色。

他的一首著名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描写他送朋友林子方到净慈寺游览的情景。

这首诗不仅描写了景色,也表达了他对朋友的不舍和对离别的思考。

下面是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原文和翻译。

原文: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翻译:终究,西湖六月景色独特,与四季不同。

天上的莲叶无穷无尽的翠绿,映着太阳的荷花闪着别样的红色。

我希望像两只比翼鸟一样在天上飞翔,在地上希望成为一棵共生的树。

天地虽然永恒,但万物终有消逝的时候,这种离别的伤感会伴随我绵绵不绝。

这首诗有着简洁明了、平易近人的风格,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的爱和思念。

作者在描写自然风光的同时,也寄托了自己的寄托和心愿。

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便是“愿作比翼鸟,愿为连理枝”的表达。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比翼鸟和连理枝都是和爱情有关的象征。

比翼鸟是两只鸟结合在一起的形象,代表两个人心心相印,比翼共飞。

而连理枝则是两棵树形成的一棵树,也代表两个人合二为一,深深相爱。

这首诗展现了杨万里高超的诗境和爱情哲学。

作为一首“送别诗”,它不仅仅是对朋友的一种祝福,更是对人生的一种思考和对人类情感的一种赞美。

所以这首诗在历代文化中一直被誉为朦胧诗的代表之一。

总之,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深远意义的送别诗,凝练、简洁、情感真挚,深深地打动了读者,也留下了无限的遐思。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翻译及赏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翻译及赏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翻译及赏析关键信息项:诗词原文作者翻译内容诗词赏析要点1、诗词原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1 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诗人杨万里。

111 作者简介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

他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情趣,语言清新活泼,富有幽默诙谐的特色。

2、翻译内容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它季节大不相同。

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21 重点字词解释“毕竟”:到底。

“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在这里指六月以外的其他时节。

“接天”:像与天空相接。

“无穷碧”:因莲叶面积很广,似与天相接,故呈现无穷的碧绿。

“别样”:特别,不一样。

3、诗词赏析31 艺术特色这首诗在艺术上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色。

首先,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风光不与四时同”,将六月西湖的独特风光与其他季节进行对比,突出了此时西湖景色的绝美和与众不同。

311 色彩描绘其次,在色彩的描绘上极为出色。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两句,以“碧”和“红”两种鲜明的色彩,生动地展现了莲叶的无边无际和荷花的娇艳动人,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312 意境营造再者,诗人营造了宏大而又优美的意境。

莲叶的“接天”和荷花的“映日”,让人感受到西湖景色的壮阔和生机勃勃。

32 情感表达此诗表面上是在描绘西湖的美景,实则蕴含着诗人对友人林子方的深情厚谊。

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力赞美,委婉地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不舍和祝福。

321 借景抒情诗人以美景喻人,希望友人能在新的环境中如这六月的西湖一般,绽放出别样的光彩。

322 深层寓意同时,也可能暗含着对友人前途的美好期许和对人生如美景般变幻多彩的感慨。

4、诗词影响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经典之作。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大全很荣幸同学们能来关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诗文内容,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发布,让我们赶快一起来学习一下吧!一.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古诗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究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译文:六月里的西子湖啊,究竟特别,秀丽的风光和其他季节迥然不同。

碧绿的莲叶连接天际,浩渺无尽,红日与荷花相映,颜色格外艳丽娇红。

其首二句以“究竟”二字领起,一气而下,既协调了平仄,又强调了内心在瞬间拂过的独特感受。

然后顺理成章,详细描绘这使他为之倾倒与动情的特异风光,着力表现在一片无穷无尽的碧绿之中那红得“别样”、娇艳迷人的荷花,将六月西湖那迥异于平常的绮丽景色,写得非常传神。

诗的后两句是互文,文义上交叉互见,使诗句既意韵生动,又凝练含蓄。

扩展资料:1,创作背景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

林子方举进士后,曾担当直阁秘书,杨万里是他的上级兼好友。

此时林子方赴福州任职,杨万里早晨从杭州西湖四周的净慈寺处理送别送林子方,经过西湖边时写下这首诗。

2,作品“究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开篇即说究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

这两句是写六月西湖给诗人的总的感受。

“究竟”二字,突出了六月西湖风光的独特、非同一般,给人以丰富美妙的想象。

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会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美的语气中感受到了。

诗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

然后,诗人用布满剧烈颜色对比的句子,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两句详细地描绘了“究竟”不同的风景图画:随着湖面而伸展到终点的荷叶与蓝天融合在一起,造成了“无穷”的艺术空间,涂染出无边无际的碧色。

在这一片碧色的背景上,又点染出阳光映照下的朵朵荷花,红得那么娇艳、那么明丽。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全文与赏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全文与赏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全文与赏析“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先来看这首诗的题目,“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点明了时间是清晨,地点是净慈寺,事件是送别友人林子方。

诗的开篇“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诗人直接抒发感慨,强调西湖六月的风光独特,与众不同。

“毕竟”二字,凸显出诗人的坚定语气,仿佛在告诉读者,西湖的六月之美,无可比拟。

西湖,本就是闻名遐迩的美景之地,而六月的西湖,更是别有一番韵味。

这里的“风光不与四时同”,并非简单地说季节不同景色不同,而是在强调六月的西湖有着一种独特的、令人陶醉的魅力。

接下来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则是具体描绘了西湖六月的美景。

那莲叶田田,仿佛与天相接,一片碧绿,望不到尽头,给人以无尽的视觉冲击和广阔之感。

“无穷碧”三个字,将莲叶的繁茂和碧绿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在阳光的映照下,荷花显得格外鲜艳娇红,“别样红”突出了荷花的与众不同,红得那样夺目,那样动人。

这两句诗,色彩鲜明,画面感极强,让人仿佛能够亲眼目睹那莲叶的碧和荷花的红。

从整体上看,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西湖的美景,还蕴含着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有人说,诗人以西湖的美景挽留友人,希望友人不要离开。

也有人认为,诗人通过描绘西湖的独特风光,来表达对友人的祝福,希望友人在未来的道路上也能如同这六月的西湖一般,拥有绚丽多彩的人生。

在艺术手法上,这首诗对仗工整。

“接天莲叶无穷碧”与“映日荷花别样红”,不仅在词语上对仗,在意境上也相互映衬。

同时,诗人运用了夸张和对比的手法。

“接天莲叶无穷碧”,将莲叶的广阔夸张地表现出来,给人以震撼。

而“风光不与四时同”,则通过对比,突出了六月西湖的独特。

在语言上,诗人的表达简洁明快,通俗易懂。

没有生僻的字词,却能将西湖的美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眼前。

这种质朴而又生动的语言风格,使得这首诗能够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及翻译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及翻译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点击查看: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大全和鉴赏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晓出:太阳刚刚升起。

(2)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

(3)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官居直阁秘书(4)毕竟:到底。

(5)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6)别样:格外。

(7)接天:与天空相接。

(8)无穷碧:无边无际的碧绿色。

(9)同:相同。

(10)六月中:六月中旬。

六月里西湖的风光景色到底和其他时节的不一样:那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连接,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那亭亭玉立的荷花绽蕾盛开,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的鲜艳娇红。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

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

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

“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

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古诗诗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相象,感受六月西湖荷花的美,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荷花的美,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文化,其中古诗词就是一个万紫千红的百花园,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挥洒笔墨,留下许多优秀的诗篇。

提起“西湖”,你想到了哪些诗句呢?
2、(出示挂图)那说起“荷花”那又会想到哪些词语呢?
3、同学们说得多美呀,西湖美,荷花美,那西湖中的荷花又会是一种怎样的美呢?
4、一千多年前的南宋大诗人杨万里看到西湖中那美丽的荷花,作了一首诗,脍炙人口,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古诗)
二、学习古诗
1、还记得我们学古诗的“四步法”吗?
(释诗题、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
2、第一步:简介作者南宋诗人杨万里,他的诗语言通俗,风格清新。

3、第二步:解释题意,指导朗读。

(1)“晓”是指什么时候呢?
(2)说说诗题的意思。

(3)读课题时中间该有一处停顿: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齐读课题。

4、第三步:明诗意
A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

(2)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韵律。

B领会诗意。

(1)自己再读读这首诗,看看能读懂多少?
学生交流各自读懂的内容。

(2)集体交流:
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从哪里看出来的?
(3)学习第一、二两行诗句。

指名读。

第一行诗里的“毕竟”是什么意思呢?“四时”指什么时候?
指导。

诗人为格律押韵,有时将诗中的词语作适当调动,这里把“六月中”放到西湖的后面,把“不”放到“与”的前面,成了现在的样子。

其实应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与四时不同”。

现在你能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
指导朗读。

(4)学习第三、四两行诗句。

过渡:那么西湖六月的风光到底与其他时间不同在哪里呢?
看图:说说呈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美丽的画面?
诗歌的第三、四两行写的就是这个意思。

指名读。

联系插图,想想什么叫“无穷碧”?“别样红”呢?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

(5)这两句诗写了西湖的荷叶、花,色彩鲜亮,而且对仗工整:“映日”对“接天”,“荷花”对“莲叶”,“别样红”对“无穷碧”,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3)再次学习交流。

再读读这首诗,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5、悟诗情
在知道诗的大致意思后,我们也只是知道了个大概,学了点皮毛,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1)你还想深入了解些什么?
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心情怎样?
(2)就近找学习伙伴讨论。

(3)反馈交流
(4)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同学们,在这首送别诗中,诗人的情感隐藏在哪里呢,你能找到吗?
(5)看着这满湖的荷花,你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6)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的读一读。

(配乐)
(7)背下来行吗?试试吧!
(自背两人比赛背,男女生对抗赛)
三、以前也曾学过一首写荷花的诗是什么?(出示:小池)]
(1)这两首诗有什么不一样?
(2)喜欢那一首,为什么?
四、西湖是世界闻名的风景旅游胜地,自古以来,描绘西湖美景的诗很多,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五、布置作业1、解释加横线的词语,再写一写诗句的意思。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再收集几首杨万里的诗,或几首描写西湖景色的诗,把它们变成自己的积累。

教学片断:
5、悟诗情
师:在知道诗的大致意思后,我们也只是知道了个大概,学了点皮毛,假如我们再深入研究,会有很多新的发现。

你还想深入了解些什么?
生:我想知道诗人为什么写这首诗。

生:我想知道诗人当时的心情怎样。

生:我想知道诗人写这首诗表达什么情感。

师:那就请就近找学习伙伴讨论讨论吧。

师: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吧。

生:我知道诗人在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时候看到西湖的荷花写成这首诗的。

生:我知道这首诗写出了荷花的美。

生:我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喜爱之情。

师: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同学们,在这首送别诗中,诗人的情感隐藏在哪里呢,你能找到吗?
生:这满池相依相靠的荷花与莲叶就相当于作者和朋友之间的关系。

师:看着这满湖的荷花,你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
生:“接天莲叶无穷碧”,这无边无际的荷花就相当于我和你的情感,永远没有尽头!
生:我和你的关系就像荷花与莲叶那样亲密,即使远在天涯,心仍会贴在一起!
……
师:整首诗美美的,又带有一丝淡淡的离愁,我们一起读一读。

(配乐)
生齐读。

师:背下来行吗?试试吧!
(生自背、两人比赛背、男女生对抗赛)
教后反思:
古诗教学虽然惯例是字词落实、破译诗句、机械记忆,但是只要把这些步骤系统地归纳一下,学生就会将方法记住,以便于自学和将来的终身学习。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学生是阅读和体验的主体”,古诗教学如何抵达心灵,焕发诗情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引导学生走进诗境,体悟诗情。

当古诗的意思理解后,问题情境出现:“诗人在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没有叙友谊,更没有抒发离愁别绪,而是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婉转地表达对友人的眷恋。

同学们,在这首送别诗中,诗人的情感隐藏在哪里呢,你能找到吗?”“看着这满湖的荷花,你杨万里还会对朋友林子方说些什么?……”学生们移情换位、见仁见智,口吐缤纷的“莲花”,抒发独特的才思,实现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唤醒经验,激活体验,提炼境外之象,创设情境……课程资源经过有机整合,学生得以跨越千年时空,倾听文字的脉搏,触摸作者的情思,置身特定的情境。

这般“无限风光”,绝非专注于咬文嚼字所能祈望的。

所以古诗教学重在让学生体会诗中意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