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检测技术的应用

合集下载

新型核酸检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新型核酸检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新型核酸检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近年来,随着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暴发,作为检测手段之一的核酸检测技术备受关注。

然而,传统的核酸检测技术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周期长、精度低等。

新型核酸检测技术的出现,则极大地改善了这种局面。

本文将重点探讨新型核酸检测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一、新型核酸检测技术的种类及特点新型核酸检测技术主要包括“CRISPR-Cas”技术、LAMP技术、RCA技术等。

其中,CRISPR-Cas技术是近年来最为热门的一种技术,被誉为“基因剪刀”。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导入CRISPR-Cas9蛋白质,选择并实现对某一位点上“剪切”,从而完成对DNA的编辑。

CRISPR-Cas技术相较于传统核酸检测技术而言,不仅速度更快、准确度更高,而且更容易进行大规模检测。

LAMP技术则是发展于PCR技术基础上的改良技术。

与传统PCR技术相比,LAMP技术在反应速度方面有较大提升,并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灵敏性。

同样地,RCA技术也是在PCR技术基础上发展而来。

其主要特点是反应时间非常短,在温度控制方面也更加简单,因此在大规模检测领域具有潜在优势。

二、新型核酸检测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拓展新型核酸检测技术在医学、环保、地质勘探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如在医学领域,CRISPR-Cas技术被用于基因治疗和药物研发;在环保领域,LAMP技术被用于水质检测;在地质勘探领域,RCA技术能够快速检测矿物标本中微量金属元素的含量。

而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中,新型核酸检测技术则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疫情暴发初期,由于传统核酸检测技术需要较长的反应时间,人们往往需要经历几天或长至10多天的等待才能获得诊断结果,导致疫情传播加速。

而新型核酸检测技术则可在1小时内完成诊断,不仅能够更快地筛查出疑似人群、切断传播途径,还能够及时确定感染人群,并进行隔离治疗。

三、新型核酸检测技术的未来发展未来,随着新型核酸检测技术的研究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技术将在检测精准性、样本处理效率、检测成本等方面得到更大的提升。

传染病防治中的病原体检测与诊断技术

传染病防治中的病原体检测与诊断技术

传染病防治中的病原体检测与诊断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传染病的防治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为了有效地应对传染病的威胁,我们需要准确、快速地检测和诊断病原体。

病原体检测与诊断技术在传染病防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病原体检测与诊断技术,并探讨其在传染病防治中的应用。

一、核酸检测技术核酸检测技术是一种常见的病原体检测方法,它能够通过分析病原体的遗传物质来确定其存在与否。

常见的核酸检测技术包括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

这些技术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够检测到病原体的微量存在,并能够快速筛查大量样本。

在传染病防治中,核酸检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病原体的早期检测和确诊,从而帮助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

二、免疫学检测技术免疫学检测技术是利用人体免疫系统对病原体产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来间接检测病原体存在的技术。

这些技术包括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荧光法(IFA)和免疫层析法等。

免疫学检测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的优势,并且可以通过检测患者的体液样本来进行检测。

在传染病防治中,免疫学检测技术主要用于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为传染病的早期预警和控制提供重要的支持。

三、质谱技术质谱技术是一种高灵敏度的病原体检测技术,能够通过分析病原体的代谢产物来确定其存在。

质谱技术包括气相质谱(GC-MS)、液相质谱(LC-MS)和质谱成像技术等。

这些技术具有高度的灵敏度和分辨率,能够对病原体的种类和数量进行准确的检测。

在传染病防治中,质谱技术被广泛用于病原体的鉴定和流行病学分析,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宝贵的数据支持。

四、电化学检测技术电化学检测技术是一种新兴的病原体检测技术,它通过分析病原体与电极表面的电荷传递来实现对病原体的检测。

电化学检测技术具有快速、灵敏和便携的特点,可以在实验室和野外条件下进行检测。

常见的电化学检测技术包括电化学传感器和电化学免疫分析技术。

在传染病防治中,电化学检测技术被广泛用于病原体的快速筛查和监测,为及时采取控制措施提供有力的支持。

核酸检测应用的技术及原理

核酸检测应用的技术及原理

核酸检测应用的技术及原理1. 引言核酸检测技术是一种用于检测和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

它可以通过检测样本中的核酸分子来确定是否存在特定的DNA或RNA序列,从而诊断疾病或确认相关的生物学过程。

本文将介绍核酸检测的一些常见技术,并解释它们的原理。

2.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PCR是一种非常常见且广泛应用的核酸检测技术。

它可以扩增特定的DNA片段,使其在实验室中更容易检测。

PCR的原理是通过反复进行DNA的复制来扩增目标序列。

下面是PCR的一般步骤: - 加热:将DNA样本加热至高温,使其双链变为单链。

- 结合:加入引物(具有与目标DNA序列互补的短DNA片段),使其与目标DNA序列结合。

- 扩增:通过DNA聚合酶的作用,引物依次结合到DNA 链上,并复制出新的DNA链。

重复此过程,即可扩增目标序列。

PCR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扩增特定的DNA片段,从而使其易于检测。

3. 循环随机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 (RT-PCR)RT-PCR是一种用于检测和分析RNA的技术,它结合了逆转录和PCR两个步骤。

逆转录是通过逆转录酶将RNA转录为相应的DNA。

下面是RT-PCR的一般步骤: - 逆转录:将RNA样本加入逆转录酶,将RNA转录为相应的cDNA(复合DNA)。

- PCR扩增:使用PCR方法扩增cDNA,以增加其检测的灵敏度。

RT-PCR技术可以通过转录RNA为DNA,并进行扩增,从而检测和分析RNA 的存在。

4. 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 (qPCR)qPCR是一种常用的核酸检测技术,它可以实时监测PCR在扩增过程中的 DNA 量的变化。

这种技术可以帮助确定初始DNA的数量,并定量分析所需的DNA。

下面是qPCR的一般步骤: - 引物和探针:引物(前向引物和反向引物)和探针(以荧光标记)被设计用于特定DNA序列。

- 反应混合物:将DNA模板与引物、探针和聚合酶混合。

- 检测:在PCR过程中,荧光在不断积累,因为探针与目标DNA 相结合。

新型核酸检测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新型核酸检测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新型核酸检测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为有效遏制疫情的传播,快速准确的检测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大多采用核酸检测技术,而新型核酸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疫情防控提供了新的选择。

本文将从新型核酸检测技术的原理、发展历程及应用前景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讨论。

一、新型核酸检测技术的原理核酸检测技术是通过检测样本中特定的核酸序列,从而判断样本中是否存在目标病原体。

其中,新型核酸检测技术主要依靠病原体的RNA检测,与传统的PCR技术不同之处在于其采用等温扩增方法。

等温扩增是利用等温酶法,对寡核苷酸引物与RNA结合后产生自主催化反应,从而进行扩增。

这种方法比传统的PCR技术更快速,更准确,而且不需要高昂的仪器设备,更加便捷。

二、新型核酸检测技术的发展历程新型核酸检测技术在疫情防控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

最初,基于CRISPR-Cas系统的检测技术被应用于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中。

CRISPR-Cas系统是一种细菌免疫系统,可以通过与外源核酸序列互补匹配,实现对靶标序列的特异性识别。

接着,LAMP技术、RT-LAMP技术、RPA技术等不断涌现。

其中,LAMP技术是一种外层壳核酸酶反转录酶扩增技术,具有高度的灵敏度和特异性;RT-LAMP技术是将LAMP技术和RNA逆转录过程相结合,实现对RNA的检测;RPA技术则是一种同位素核酸扩增技术,检测结果可以通过颜色变化进行判断。

这些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提高了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新型核酸检测技术的应用前景新型核酸检测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泛,可以应用于与人类有关的众多领域。

例如,可以用于快速诊断各种病原体感染,包括新型冠状病毒、甲流、流感等;可以应用于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检测;还可以广泛应用于疾控、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等领域。

未来,新型核酸检测技术有望成为人类健康领域中不可或缺的检测手段,为防控疫情、保障公众健康提供有力支持。

核酸信号放大检测及纳米技术的应用

核酸信号放大检测及纳米技术的应用

核酸信号放大检测及纳米技术的应用核酸(DNA或RNA)信号放大检测是一种应用于分子生物学和医学领域的重要技术。

它可以通过扩增和放大目标核酸的信号,从而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准确性。

纳米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手段,也被广泛应用于核酸信号放大检测中,以进一步提升检测的性能。

以下是对核酸信号放大检测及纳米技术应用的讨论。

一、核酸信号放大检测核酸信号放大检测技术主要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和等温扩增反应(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PCR是一种常用的核酸扩增技术,通过反复循环的核酸引物和高温酶进行目标序列的扩增。

而等温扩增反应则可以在恒定温度下进行核酸扩增,无需复杂的仪器设备。

核酸信号放大检测的主要优点是能够通过扩增目标序列来提高检测的灵敏度。

因为在目标序列被扩增的过程中,目标序列的数量将呈指数增长,从而使得其信号被放大。

这为检测低浓度的目标序列提供了可能。

核酸信号放大检测在医学上的应用非常广泛。

比如,它可以用于检测人类疾病相关的基因突变,如肿瘤标志物的突变、传染病病原体的基因变异等。

此外,通过核酸信号放大检测还可以进行病毒操纵基因、基因表达调控等方面的研究。

因此,核酸信号放大检测是现代分子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

二、纳米技术在核酸信号放大检测中的应用纳米技术是一种对物质在纳米尺度上进行制造、处理和控制的技术,具有大量应用于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优势。

在核酸信号放大检测中,纳米技术可以被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纳米颗粒标记:纳米颗粒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可以通过修饰表面的生物分子与目标核酸序列发生特异性的结合。

通过在纳米颗粒上修饰特定的探针,可以实现对目标序列的高灵敏度检测。

常用的纳米颗粒标记物包括金纳米颗粒、磁性纳米颗粒等。

2.纳米酶反应:纳米酶是一种具有催化活性的纳米颗粒,可以通过特定的结构设计和修饰表面的酶分子来实现对目标核酸的信号放大。

研究核酸诊断技术在临床检测中的应用

研究核酸诊断技术在临床检测中的应用

研究核酸诊断技术在临床检测中的应用随着科技和医学的不断进步,新的诊断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

其中,核酸诊断技术是一种快速、准确、敏感的分子诊断技术,自问世之后便成为了医学界的重要研究领域。

目前,核酸诊断技术已经在临床检测中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在病毒感染、肿瘤筛查以及基因学研究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核酸诊断技术的概述核酸诊断技术是一种依据特定核酸序列的扩增或杂交来判断是否存在某个病原体或基因突变的分子诊断技术。

在这个过程中,通过PCR、LAMP、NASBA等各种方法对核酸进行扩增,然后进行检测,以获得更准确的检测结果。

在检测过程中,核酸诊断技术能够通过精准的检测,避免了传统诊断技术因为不够敏感而导致误诊、漏诊等情况。

二、核酸诊断技术在病毒检测中的应用当前,核酸诊断技术在病毒检测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已经成为了病毒检测的“金标准”。

例如,在 COVID-19 疫情期间,核酸检测成为了最为常见和重要的检测方法,不仅准确度高,而且在检测速度上也有了较大提升。

此外,核酸检测方法可根据不同病原体的特异性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或探针,对不同病原体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极大提高了检出率的同时,也保证了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三、核酸诊断技术在肿瘤筛查中的应用除了病毒检测,核酸诊断技术在肿瘤筛查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通过检测 DNA、RNA 等核酸材料来发现和研究肿瘤相关的基因。

此外,研究者们通过分析肿瘤特有的基因变异或者 mRNA等分子表达情况,探索各种肿瘤特有的分子标记,以培养出早期诊断技术。

核酸诊断技术的高灵敏度、高准确性以及不受细胞脱落影响等显著优势,使得它可以被应用在肿瘤筛查上,准确地检测出早期肿瘤病变,提高肿瘤治疗的效果。

四、核酸诊断技术在基因学研究中的应用核酸诊断技术在基因学研究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不同实验目的的需要,分别可设计针对基因组、转录组和蛋白质组研究的核酸探针。

利用这些探针,研究人员可以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基因表达调控的机制、蛋白质结构和功能,还可以探索人类基因组中不同区域的功能,有利于对一些遗传疾病的研究。

核酸荧光检测技术在分子诊断中的应用

核酸荧光检测技术在分子诊断中的应用

核酸荧光检测技术在分子诊断中的应用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的发展,分子诊断成为医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尤其在疾病的早期诊断、病因分析和治疗监测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其中,核酸荧光检测技术是分子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通过测量生物分子的荧光信号,实现了高灵敏度、高特异性、快速、准确地检测目标分子的目的,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分子诊断领域。

一、核酸荧光检测技术概述核酸荧光检测技术是一种基于荧光原理的分子诊断技术,它主要通过利用荧光探针的特异性与靶分子的互作,实现对分子结构、序列、浓度等多个方面的检测。

具体来说,核酸荧光检测技术使用的荧光探针是一种核酸序列特异性的分子标记,它能够在荧光信号的激发下,发出绿色、红色等不同的荧光信号,从而实现对目标分子的检测和分析。

目前,核酸荧光检测技术主要包括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和荧光蛋白(FP)的荧光探针两大类。

其中,基于FRET的荧光探针是通过两个发射波长不同的荧光染料,实现对目标分子的特异识别和检测。

而荧光蛋白则是一种由基因编码的蛋白质,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它与目标分子序列融合在一起,从而实现对目标分子的检测和定量。

二、目前,核酸荧光检测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分子诊断中的不同领域,例如病毒感染、基因突变、癌症等。

以下将分别讨论其在这些领域中的应用情况:1. 病毒感染核酸荧光检测技术可以通过检测病毒核酸序列,实现对病毒感染的早期诊断。

例如,针对COVID-19病毒,目前已经开发出了多种核酸荧光检测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病毒的存在和数量,对防控疫情具有重要意义。

2. 基因突变核酸荧光检测技术可以通过检测基因序列的突变,实现对某些遗传性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

例如,透过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sox9基因的突变,可以快速、准确地诊断骨骼发育不良症,及早制定治疗方案。

3. 癌症核酸荧光检测技术可以通过检测信号通路中相关基因的突变或者甲基化等改变,对某些类型的癌症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监测。

核酸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核酸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核酸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前景---引言随着疾病的不断发展和传播,现代医疗领域对于高效、准确的检测技术需求日益增加。

核酸检测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检测手段,正逐渐成为医学界和生物科技领域的热门话题。

本文将介绍核酸检测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它在医学诊断、病毒检测和基因治疗等方面的广阔应用前景。

核酸检测技术的发展历程核酸检测技术起初在20世纪50年代得到了初步探索,随后在1977年被突破性地提出。

然而,早期的核酸检测技术受限于技术手段和设备设施的限制,应用范围较窄。

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随着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的提出和完善,核酸检测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PCR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核酸检测技术变得更加灵敏、准确和高通量,同时也推动了细菌、病毒和基因的研究。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核酸检测技术被开发并应用于医学、农业、环境等领域。

其中包括但不限于:综合核酸检测技术、基因芯片技术、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荧光定量PCR技术等。

这些技术的出现不仅使核酸检测的灵敏度、特异性、快速性和经济性大幅提高,而且可以同时检测多个目标物质,极大地拓展了应用范围。

核酸检测技术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前景核酸检测技术在医学诊断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以往的诊断方法,如血清学检测、细胞学检测等,受到了敏感性、特异性和操作复杂性的制约。

而核酸检测技术以其高灵敏度和高特异性的特点,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出病原体的核酸,对于临床快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在临床诊断中,核酸检测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病毒感染、细菌感染、遗传性疾病等疾病的诊断。

例如,核酸检测技术可以用于快速检测病毒感染,如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等,以及细菌感染,如结核菌、沙门氏菌等。

此外,核酸检测技术还可用于遗传疾病的早期筛查和基因突变的检测。

核酸检测技术在病毒检测中的应用前景核酸检测技术在病毒检测中的应用前景巨大。

特别是在面对新兴传染病或病毒突变的情况下,传统的检测方法可能不够敏感和快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核酸检测技术的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检测方法及判定规则305912份全血标本和单采血小板标本进行常规ELISA检测。

部分标本因为ELISA检测项目不合格直接被淘汰而未
进入到核酸检测环节,有303616份标本分别进行混样核酸检测(191222人份)和单人份核酸检测(112394人份)。

⑴混样核酸检测: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要求,筛选ELISA检测合格标本进行8个标本混样
核酸检测,无反应性pooling的8个标本视为该项目核酸检测合格,
有反应性pooling进行标本的拆分单检,拆分无反应性的标本判为合格,拆分亦有反应性的标本判为该项目核酸检测不合格。

⑵单人份核
酸检测:采用单个标本核酸检测模式,按照试剂盒和全自动核酸检测
设备要求进行检测,检测无反应性的标本视为HBVDNA、HCVRNA、HIV-
1RNA项目联检合格,检测有反应性的标本则视为HBVDNA、HCVRNA、
HIV-1RNA项目联检不合格。

1.2统计学处理采用x²检验,比较各项目不合格率的差异,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单检模式及混检模式下的NAT结果303616人份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其中112394人份采用单人份核酸检测系统进行检测,检出单独NAT不
合格数148例,不合格率为1.32‰;191222人份标本采用另外的混样
核酸检测系统进行检测,检出单独NAT不合格数63例,不合格率为
0.33‰.两者不合格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全血标本和单采血小板标本ELISA检测结果305912份全血标本和单采血小板标本中,采用ELISA方法检测全血标本278214人份,HBsAg、抗-HCV、抗-HIV-1/2三项不合格数2536例,不合格率为
9.1‰;采用ELISA方法检测单采血小板标本27698人份,HBsAg、抗-
HCV、抗-HIV-1/2三项不合格数78例,不合格率为2.8‰.两者不合格
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3全血标本和单采血小板标本NAT检测结果NAT不合格结果包括两类,一类为NAT反应性而ELISA无反应性,即为单独NAT不合格结果,
此类不合格的检出即为NAT在血液筛查中所发挥的检测效能。

另一类
为NAT反应性ELISA亦为反应性。

303616份标本中全血标本和单采血
小板标本中,276018人份全血标本的单独NAT不合格数186例,不合
格率为0.67‰;27598人份单采血小板标本的单独NAT不合格数为26例,不合格率为0.94‰.两者不合格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确保临床输血的血液安全是血站工作的重心。

目前,国内已有多家血
站采用ELISA+NAT方法进行检测的筛查策略。

NAT技术具有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以有效缩短ELISA检测的“窗口期”,还可以避免因病
毒变异、隐匿性感染等原因造成的ELISA方法的漏检,在上世纪末,
美欧日等国家血站已开展血液相关病毒核酸检测。

我国卫生和计划生
育委员会于2010年6月开始对献血者血液进行HIV、HBV和HCV病毒
核酸检测的试点,拟定2015年国内血站全面实施核酸检测技术。

因为NAT检测技术对实验操作的各个环节和实验室环境等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NAT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这项技术的实际应用
效果。

如何根据自身实验室的情况建立适宜的检测模式,持续改进以
提升检测效能,既防止漏检,又最大限度降低因为NAT假阳性而导致
的血液淘汰是今后我们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9]。

本中心作为首批参
评的试点单位,自2010年6月对献血者血液常规开展NAT检测,在此
期间我们将全血标本和单采血小板标本的血液检测模式进行了优化,
将NAT检测技术应用于不同献血人群的血液筛查在一定水准上提升了
检测效能。

本中心自2013年1月-2014年10月间采用单检模式进行标本的核酸
检测,NAT不合格率为1.32‰,明显高于同期采用混样核酸检测系统
所得到的0.33‰NAT不合格率。

因为检测系统不同、检测模式的差异,
导致其检测灵敏度不同、检出率也不同。

对于混样核酸检测系统而言,pooling的方式势必有稀释标本的作用,其检测灵敏度也一定低于试剂说明书所提供的检测灵敏度。

单人份核酸检测系统的检测灵敏度高于
混样核酸检测系统,其检出率也相对较高,因此,NAT检测效能的影响因素与所采用的检测模式、检测灵敏度相关。

在单采血小板的标本中,HBsAg、抗-HCV、抗-HIV1/2三项ELISA检测不合格率为2.8‰
(79/27698),明显低于同期全血标本9.1‰(2536/278214)的不合格率。

因为我中心单采血小板捐献者85%以上来自于重复献血者,受过更多的血液安全教育,每次献血都进行体检和检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低危献血人群”,传播输血传染病的危险性最小。

而捐献全血的重
复献血者占献血人群比例不足50%。

全血和单采血小板标本均有单独NAT不合格检出,不合格率分别为0.67‰(186/276018)和0.94‰
(26/27598)。

因为病毒感染者“窗口期”献血,病毒变异,免疫静
默感染等原因,导致单纯抗原或抗体血清学检测不能有效保障血液安全。

NAT直接检测病毒核酸,能显著缩短血液感染病毒的检测“窗口期”,与ELISA方法形成互补,有效发挥其检测效能。

我国已将NAT
血液筛查纳入新的输血技术操作规程。

国内多家采供血机构将NAT技
术应用于献血者的血液筛查中,均有不同水准HBsAg阴性而HBVDNA的
阳性检出,从而发挥了NAT技术应有的检测效能。

综合相关文献的报道,随着核酸检测技术在血液筛查检测中越来越多
的被广泛应用,阻断部分因ELISA检测“窗口期”漏检而导致的输血
传染病发生。

其检出窗口期感染和隐匿性感染的能力得到了更为广泛
的数据支持。

本研究数据显示:单采血小板捐献者ELISA三项不合格
率明显低于全血捐献者,而单独NAT不合格率却高于全血捐献者,证
实无论是否为低危的重复献血者,ELISA检测存有漏检而NAT在不同血液成分捐献者中进行血液筛查,可以发挥其不同水准的检测效能。


此同时,NAT检测效能的发挥与献血间隔相关。

献血间隔越短,在“窗口期”内献血的机率就加大[18],NAT检出病毒窗口期的几率越大。

献血者献血间隔要求为两周的单采血小板和献血间隔为半年的全血相
比较,在感染病毒窗口期献血的几率,前者要远远大于后者。

NAT检测
效能与献血者献血间隔呈反比,对于献血间隔要求较短的单采血小板捐献者实施NAT,其检测效能尤为突出。

因此,NAT检测效能的影响因素不仅与检测灵敏度相关,还和献血者献血间隔相关。

核酸检测技术的应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