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乡土情愫
沈从文的乡土

沈从文的乡土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深受乡土风情的影响,以乡土题材为主要创作素材。
他的文学作品具有浓厚的乡土情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沈从文作品中的乡土元素入手,分析他的乡土文学贡献,并对其作品在乡土文学领域的影响进行探讨。
沈从文是一位深受乡土熏陶的作家,他的文学作品中融入了对乡土生活、乡土人情的热爱和描写。
他的作品以中国南方乡村为背景,生动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农村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
沈从文所创作的《边城》、《湘川三部曲》等作品,将湘西的山水风情、民俗传统、人文风貌描绘得淋漓尽致,展现了湘西民风淳朴,山水和人文的和谐融合。
他所呈现的不仅是一个地域的乡土风情,更是民族文化中共同的传统身影。
沈从文的乡土文学作品,创造了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和审美体验,深深影响着后人对乡土文学的创作和理解。
沈从文的乡土文学作品不仅在书写方式上有独特风格,更在题材选取和创作主题上有着深刻的内涵。
他以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笔触描述了湘西的山水、乡俗、人情,以及人物的心灵世界,展现了湘西人民的淳朴善良、朴实淳朴和可贵的精神品质。
他通过对乡土生活的塑造和再现,使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唤起了读者对乡愁的情感共鸣。
沈从文以其独具特色的乡土题材作品,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乡土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沈从文的乡土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他通过对乡土生活的深入观察和描写,使作品具有了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
他所描绘的乡土世界,既是现实的再现,又是心灵的寄托,使作品在审美上和情感上都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他的乡土文学作品,使乡土风情成为了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被后人奉为经典,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沈从文的乡土文学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更在世界文学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情感魅力,引起了世界文学界的关注和赞誉。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乡土情结—以《边城》为例

摘要沈从文代表作小说《边城》以人性作为创作的起点和归宿,在乡土文学的创作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边城》,以“乡下人”视角,用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特点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原始自然的湘西人民的生活图景,以摆渡少女翠翠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邻里和睦友爱的生活琐事为次线,从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三个方面展现了湘西地区的生活形态,寄托了沈从文内心蕴含的乡土情结。
“边城”意象是沈从文文学世界的缩影,具有地理、文化等多层意蕴。
它是一个充满神性和诗意的世界,作者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文字描绘了湘西独特的风土人情,呈现出神韵与诗意的结合,完成了传说与幻想、历史与现实相互融合的“边城”诗意建构。
这一诗意构建的来源是沈从文浪漫抒情的叙事传统,他在继承文学先辈们提供的浪漫主义乡土叙事传统的基础上,发展并逐渐产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叙事传统。
他倡导自然的人性观,追求舒缓的田园牧歌情调以及具有诗意的审美意境,构建了一个引人神往的湘西乡土世界。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乡土情结;人性美引言乡土文学是指通过人类觉醒的文化意识和哲学视野审视特定的乡土历史文化,表达人类普遍的乡土情怀的民族文学形式[1](P16-17)。
这种文学形式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乡土文学叙事传统:其中一种是以鲁迅等人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乡村叙事传统,另外一种是以沈从文等人为代表的浪漫主义乡村叙事传统。
沈从文的浪漫主义乡土叙事模式趋于成熟,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
他在乡土小说的创作中成功地向世界展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生活安乐的湘西“边城”。
这里不仅是沈从文在现实生活中的故乡,也是沈从文对乡土文学作品进行书写的理想故乡,是所有乡土作家在文学创作中期待的理想境界,蕴含着丰富的乡土文化审美理想。
在沈从文构建的乡土世界中,其中《边城》是最具代表性的,也是成就最高的乡土文学作品:它用简单的文字以及平实的语言再次向读者展现了在茶峒小镇中悠闲生活的村民,以及关于船女翠翠的亲情与爱情。
湘西——沈从文永远的情愫

西 北 成 人 教 育 学 报
J o u na r l o f t h e No r t h we s t Ad u l t Ed u c a t i o n
J a n . 2 0 1 3
No . 1
第
1 期
湘西
沈从文永远 的情愫
张 炜
们透过他笔下的“ 湘西世界” 可 以看到沈从文那种浓浓的思乡情节 。 [ 关键词] 乡土情节 ; 湘西世界 ; 乡土文学
[ 中图 分 类 号 ]I 2 0 6 [ 文献 标 识 码 ]A
[ 文章 编 号 ]1 0 0 8 — 8 5 3 9 一 ( 2 o 1 3 )0 1 — 0 0 4 2 — 0 2
作 者对故 土无 尽 的思念 ,对 生与斯 和养 于斯 的故 土
沈从文作为3 0 年代“ 乡土小说” 的代表作家 , 他
笔下 的 “ 湘 西世 界 ” 要 表现 美 、 健康 、 自然又与人性
不相 违背 的人 l 生形式 。对 故乡 原始生命 形 态 的把 握 是 沈从 文 的湘 西 世 界 对 人 生 形 式 和 人 性 最 好 的 诠
都 市 的喧嚣 。
理想离开故土远走异地去求学 , 在1 9 2 3 年, 他离开故 乡凤凰 , 来到都市 。但是, 都市的繁华让他感受到了 无尽的 自卑 , 强烈的 自 尊心让他对都市文 明产生了
强烈 的对 抗 。猛然 间他 发现这 些让 他感 到 自卑 的繁
二 、对故 乡人 的讴歌是他 的情感基调
… …
作风格 ,一种是乡土写实小说 ,一种是乡土抒情小
说 。而沈 从文 的乡土小 说则 属 于后 者 。在 乡土抒 情
小说 中, 作家在城乡对 比中, 对城市生活深感厌倦 , 将 自己的理想生活方式寄托在具有 田园牧歌情调的 宗法 制 乡村 , 并 极 力加 以赞 美 , 因此 在作 品中流露 的 审美态度是纯粹文人趣味的, : 具有典型的抒情色彩 。
《沈从文文集》的乡土情怀与民俗文化

沈从文文集的乡土情怀与民俗文化1. 引言沈从文(1902年-1988年)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学者,以其富有乡土情怀和深入研究民俗文化而闻名。
他在众多的作品中,表达了对乡土生活和民俗传统的深情厚意,同时也通过自己对当地风土人情的观察和描写,拓展了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
2. 乡土情怀在沈从文作品中的表现- 写实描写沈从文通过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达他对乡村的热爱与关注。
他用精湛的笔调和丰富细腻的语言,将田园风光、农人劳作等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种写实描写不仅令读者感受到了浓厚的乡土氛围,更加深了对农村生活的理解与思考。
- 对农民命运的关注沈从文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关注农民阶层,并呼吁社会给予更多关注和尊重。
他以真挚的情感和真实的刻画,展现了农民们勤劳耕作、艰辛生活的一面,同时也揭示了他们长期以来受到的种种困难和不公平待遇。
通过这种方式,他试图唤起社会对农民群体的关注,并呼吁为他们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3. 沈从文对民俗文化的研究与传承- 民间故事与传统节日沈从文在其作品中广泛描写了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和重要节日,如《边城》中对端午节、乞巧节等的描写。
他不仅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也深入研究了相关历史背景和内涵,将这些文化元素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当中,为读者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令人神往的乡村世界。
- 乡土信仰与祭祀活动沈从文对于中国乡村地区流传的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动有着深入研究和理解。
他常常以不同人物视角来探讨宗教与民俗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们对神灵和祖先的崇拜之情。
通过描写这些乡土信仰和祭祀活动,沈从文进一步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4. 沈从文作品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沈从文在他的作品中呈现出独特且深邃的乡土情怀与民俗文化,不仅让读者重新审视农村地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鼓励着人们保护并传承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
他的作品激发了广大读者对于乡土情怀和民俗文化的兴趣,同时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思考与启示。
5. 结论沈从文凭借其独特眼光、精湛笔法以及深入研究民俗文化的追求,在他的作品中展现了强烈而真挚的乡土情怀。
《边城》 乡土情怀与人性的纯真

《边城》乡土情怀与人性的纯真
《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中篇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
这部小说通过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沈从文在《边城》中展现了对乡土情怀的深深眷恋和对人性的纯真赞美。
他通过对湘西边城景致的描绘,展现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画面,为美好人性的描绘打下了底色。
同时,他也通过对湘西边城各类人的描绘,展现了湘西人爽朗开明的性情和至利重义的品德,乐于助人的精神。
在《边城》中,翠翠的爱情故事是人性纯真的最好体现。
青年男女用歌声表达爱情的浪漫和痴情,以及邻里之情、兄弟挚爱等等,都表达了人情美。
这种人情美是乡土情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沈从文在《边城》中想要传达的核心思想。
总的来说,《边城》是一部充满乡土情怀和人性的纯真赞美的小说。
它通过对湘西边城的描绘和对人性的深入挖掘,展现了人性的善良美好和乡土情怀的深深眷恋。
浅论沈从文的湘西乡土情结

浅 论 沈 从 文 的 湘 西 乡土 情 结
刘 丹 丹 安 永友 单 若 南
摘 要 :经过艰难曲折的过程 ,文 学界在沈从 文研 究上取得 了重大的进展 。《中国现代文 学史》 (修 订本 )在评价 沈从 文时写道 ,“沈 从文构筑 了一个富有魅力的 ‘湘西世界 ’,也 因此确立 了他在 中国现代文学 史上的地位 。” 这里 ,充分肯定 了沈从 文在现代 文学 史上 “文 学大师” 的地位 ,也指 出了沈从文作品的最 高成就是描写湘西的 小说 。沈从 文凭借其独特的 乡土情 节 ,还原湘 西真 实的 生活 ,表现人性 的 纯 美,探 索人性灵魂 中的爱 ,将描写 湘西独特风 土人情 的作 品呈现在读 者面前 ,不愧 是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的一代 大师。
独 特 的地 理位 置 、 民族 政策 、历史 环 境 ,形 成 了湘 西 独 特 的 文化 内涵 。 地理 位 置 的封 闭 ,长期处 于 隔离 的状 态 ,湘西 人始 终处 于单 纯 原 始 的生 存状 态。少数民族苗族独具魅力的生产、生存状态 、风俗习惯 ,也具有神话传奇 的色彩。沈从文精心构筑的文学世界 ,极力表现人性的自然美 ,民风淳朴充 满温情。沈从文的创作主要探索人性 的美 和爱 ,风格唯美健康 。
论沈从文小说的故乡情愫

论沈从文小说的故乡情愫内容摘要:“情愫”,也作“情素”;愫:真实的情意,诚意;“情愫”本意,就是真情实意。
沈从文的代表作《边城》,通过记写“湘西世界”自然优美、健康人生形式等方面的“美”来展现本意。
本文将从“人情美”、“风俗美”和“写作动因”三个部分作阐释,分析作家从作品到理论构建的如诗如画、恬静淡远、风格独具的“湘西世界”,和独特的功利原则与美学观的显现,以及构筑其理想的“湘西世界”的根本动因,进而展现作者对湘西人民命运的关注,对故乡发展的关切,体现作家创作的理性精神与文化情怀,反映作家对湘西故土的深深情愫。
关键词:《边城》故乡情愫人情美风俗美前言《边城》是沈从文最具影响的代表作,创作于一九三三年秋到一九三四年春,最初在天津《国闻周报》第一卷第一期至第十六期上连载,一九三四年九月由上海书店出版了单行本,在作者本人的《选集》和《文集》中都曾被编选过。
这部作品先后被翻译为多种外文流传世界,曾有“震动中外文坛”之誉。
《边城》的故事梗概是:在湘西山城茶峒,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兄弟同时爱上了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翠翠虽然对二人都有好感,内心却深爱着傩送。
天保因为自己的爱得不到理会,在痛苦烦闷中坐水船外出不幸遇难。
哀伤悲痛的傩送一时无心耽恋爱情,又与家里为婚事发生摩擦,随后也随船出走下桃源,不知归期。
在一个暴风雨之夜,经不起打击的老船夫溘然长逝,留下孤独的翠翠,怀着对祖父伤悼和对情人思念的双重感情继续守着渡口,而傩送却不知何时归来,也许明天,也许永远都不回来。
纵观《边城》中形形色色的故事和人物,我们不难看出人性作为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在沈从文笔下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也是他创作的起点和归宿。
小说《边城》无论从独特的艺术风格,还是它所表现的故乡美景,即人情美和风俗美,这无疑是沈从文讴歌与赞美故乡的代表作。
同时,他用柔美的笔墨、深沉的感情描绘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缚的原始古朴的湘西,讴歌自由、自得的人生,表现出一种伦理的善与道德的美,与都市绅士阶层的道德沦丧形成鲜明对照,除了带有30年代民主主义作家的共同倾向外,还以“乡下人”的眼光去看待都市人生的荒谬。
沈从文文学创作的乡土气

沈从文文学创作的乡土气
沈从文在都市生活中间,给自己的人格气质定位为“乡下人”“乡下人”气质是
在他都市中自觉并发展的。
沈从文能宽容妓女,能理解士兵,能同情土匪,但却对都市的绅士阶层的男女有着刻骨的敌视。
沈从文对于都市生活有强烈的偏见,他所从出的湘西社会与都市截然不同,湘西人有着强烈的地域意识,他们连长沙人都不能接受,蔑称他们为“沙脑壳”,
他所试图进入的都市社会并不是报纸上所描述的进步宽容开放指接纳程度的社会,
都市社会也带着很强的排斥性来对待沈从文,这就造成了沈从文对于湘西和都市的强烈
反差态度
在年代,鲁迅并没
有把沈从文列入乡土作家的行列,沈从文的湘西小说是二三十年代主流的文化思
潮中的异类,他在对于乡土愚昧的声讨声中,执意表达对乡村美的留恋与赞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乡土情愫
作者:宋平
来源:《青年时代》2016年第26期
摘要:沈从文作为文学大家,曾一度遭人冷落,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他的湘西小说中有一股浓浓的乡土情愫,他的这种乡土情愫是在20世纪20年代乡土小说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突破的结果。
他笔下的“湘西世界”是主流文化不占统治地位的边缘文化区域的缩影,他作为乡土作家却能站在上海,北京等城市看乡土,所以说他的乡土情愫有一种博大的气势。
正因为此也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坛上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湘西小说;乡土情愫;再审视;发展;突破
在长河滚滚的的乡土小说中,沈从文对于湘西故土的寻觅与挖掘,提炼与熔造,形成了一股奔腾不息的浪花。
沈从文就象寻潮的健儿,驾着一叶扁舟,在故土的大海行舟摇曳,追风扬帆。
20世纪的湘西是沈从文故土情节之所在,它成全了沈从文,使他的湘西小说除了乡土味外,还多了其它的韵味。
一、湘西小说中乡土情愫的原因再审视
“乡土”二字对于沈从文来说,是根深蒂固的,在中国的现代作家群中,他是以“乡土”著称于世的。
他的湘西小说为何具有那么浓烈的乡土气息?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沈从文诞生于靠近湘、川、黔三省边界的一个小山城——湖南凤凰县。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湘西那山美水美的地方自然陶冶了的的情操,铸就了热爱故土的思想。
尽管当时的沈家是当地一个颇有名望的门第,然而,沈从文度过的童年时代却是不如人意的。
他时常逃学,在逃学的过程中,一切山里孩子的品性与技能他全学到了。
这样一种乡下孩子的童年生活,得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自然是在师塾里念四书五经所不能比的。
早年大量的乡村生活素材的累积,和眼下发于内心的对乡土如缕深情的眷恋,才使他建构了自己的湘西世界,并传达出对故乡的思念,使之具有浓郁的乡土情愫。
其次,他内心深深埋下了乡土情结,这种情结使他骨子里产生了一种不自信,甚至说是自卑。
他自认为“他是乡下人”,乡下人所特有的气质总让他觉得与都市的繁华不能很好的契合,常常有一种格格不入之感。
他在对这些大城市的比较中想到了故乡。
沈从文在与这种都市文明的相处中,想到了湘西的风土人情,想到了湘西的美好,并将自己置于湘西这个地方他认为的“保护伞”中,抒发自己“有一种燃烧的激情,对于人类智慧与美丽的永远倾心,对健康诚实的赞颂,以及对于愚蠢自私极端憎恶的感情。
”他将自己封闭在湘西乡土这个狭小的圈子里在这个圈子中他才能找到安慰,他能找到他生存的价值。
沈从文想借湘西的小世界来反映整个大世界,以美丽的故事揭示了人性的永恒,他时时在回忆故乡的温情,对他来说大都市的繁华与喧
闹不及湘西的古朴与宁静,故土是他最好的心灵避难所。
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乡思、乡愁、乡情、乡怨都得到了最淋漓尽致的展现。
二、湘西小说的乡土情愫对20世纪乡土小说中的乡土情愫的发展与突破
我们说沈从文是一位独树一帜的作家,他对湘西小说的乡土情愫不仅是吸收和继承,更重要的是他对20世纪乡土小说中乡土情愫的发展与突破。
他的湘西小说中的乡土情愫具有湘西乡土的纯朴,但同时更具备了一种博大,深厚和精辟,这是受到了北京文化的影响。
他在北京呆久了,慢慢浸透了北京的这种丰厚,精致与浑厚。
他的乡土情愫不仅是对湘西文化的复现,而是在记忆中实现了以北京为代表的乡土中国的另一番景象,从而使他的小说超越了同时代的其它乡土小说,意境更为深远,气势更为博大。
沈从文在北京看到他醉心的博大精深的那种北京文化的美在形态中逐渐消失,这种感慨使他立即就联想到了湘西,因为湘西同样使他醉心的那种淳朴与粗狞的美也不可避免地在消失的过程中。
所以他对北京文化的思考更加深了他对湘西文化的忧虑,以至于产生了对整个乡土文化现代进程中有可能消失的忧虑,这样的乡土情愫中又渗入了哀沉的调子。
上海作为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它的都市文明对乡土文化的接触使他感到生命的危机感,使他产生了对乡土的恐惧。
沈从文的<<丈夫>>这篇小说写于上海,他从上海亲身感受到了这种生命的危机已经出现.<<丈夫>>写的就是这种精神状态已经深入到山村的情景.当地的农民把自己的老婆送走.这个女人就从乡土下到城里去变成城里人,然后她的习俗习惯什么都变了。
这种精神状态深入到山村之后,沈从文产生了一种危机感,在上海的体验加深了这种危机感,面对都市文化的糜烂,重新唤起了他的家乡文化所代表的乡土文化所拥有的生命力,以少数民族的那种比较原始雄强的生命力来作为一个补充。
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乡土情愫既具有北京文化的那种博大,又具有上海文化所带来的感伤,是一个混合体,他将三者浑然天成,构建的是一种博大精致又带有感伤色彩的乡土情怀,这是与20世纪乡土情愫最大的不同。
综上所述,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中的乡土情愫有其产生的历史上土壤和发展空间,它继承了20世纪乡土上小说中乡土情愫的优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与突破,使他的乡土情愫别具一格,即博大精致的内容,又内现着理想和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