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的易混修辞
高一语文教学中的易混淆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教学中的易混淆知识点总结随着高中学习的深入,语文教学中的易混淆知识点成为学生们的一大难题。
这些知识点可能在字词的使用、句子结构或者修辞手法等方面存在混淆之处,容易导致学生产生迷惑甚至错误理解。
本文将总结高一语文教学中常见的易混淆知识点,并提供解析和分析,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1. “一”与“壹”的用法区别在写字的时候,我们经常会遇到“一”和“壹”的使用。
虽然它们的形状相似,但在使用上却存在细微差别。
一般情况下,“一”多用于口头交流和一般写作,而“壹”则常用于专业文献或者正式场合的书写。
这是由于“壹”的使用在商业、金融等领域比较常见,用以表示正式的数量或者金额。
2. “诗”与“词”的区别“诗”和“词”都是中国传统文学中常见的文体形式,容易引起学生混淆。
一般来说,“诗”一词指代的是一种古代文学形式,注重独立的意境和抒情,常以古韵和修辞手法为特色。
而“词”则是中国古代韵文的一种,为现代意义上的“歌词”之意,注重曲调配搭,多用于音乐或者歌曲创作。
3. “意象”与“形象”的区别在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欣赏中,我们经常会谈及“意象”和“形象”。
尽管它们都与作品的描写和表达有关,但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意象”一词多用于抽象和具象形象的表达,通过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体现作品的情感和情绪。
“形象”则更偏向于对具体事物、人物或者物体进行描写,通过详细的描绘使读者能够形象地感知和理解作品。
4. 古文阅读中的易混句式在古文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们常常陷入迷惑,特别是对一些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比如:“骄奢淫逸,宜乎傲慢”中的“宜乎”到底是什么意思?事实上,“宜乎”是古文中的一种结构,常常用于表示符合、应当的意思。
例如,这句话的意思是“骄奢淫逸,应当傲慢”。
因此,学生在阅读古文时,需要了解这些常见的句式结构,并逐渐掌握其含义。
5. 比喻与拟人的区别比喻和拟人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但其使用和表达方式存在一些差异。
如何区分易混淆的修辞手法

如何区分易混淆的修辞手法在历年来的教招考试当中,都少不了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诗歌鉴赏当中,所占分值并不多,但是熟练掌握修辞手法却是一名语文老师必备的技能,而且只要熟练掌握,这部分一般是不会失分的。
大家对修辞手法比较熟悉,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但是在笔试中往往不会单出特别简单的,而是将一些比较容易混淆的放在一起。
下面就为大家分享了一些区别易混淆的修辞手法的方法。
一、比喻和比拟的区别比喻和比拟有相似之处,因为二者都是甲事物比乙事物。
但它们有根本上的不同,也就是结构上的不同。
比喻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且不论何种情况,喻体一定出现,如“露似珍珠月似弓”“眼前的晚霞成了一幅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上句子中的都有喻体出现;比拟有本体,拟体和比拟词语,不论何种比拟,拟体绝对不出现,如“树枝笑弯了腰”“他脾气很大,你多说一句他就会爆炸”,这两个句子的意思是:树枝像人一样笑弯了腰,他就会像炸弹一样爆炸,但是拟体“人”和“炸弹”都没出现,这就是比拟。
看一个例子: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诗中将白雪拟人化,却没有写白雪向人一样,因此用的是比拟的修辞。
在答题中,如果选项的叙述是直接把物当做人来写的,如“小鸟唱歌、大树欢笑、春风温柔等”,就可以判断它是比拟中的拟人。
二、借代和借喻的区别借代和比喻有相似之处,都有代替性。
借喻是以喻体代替本体,借代是以借代体代替本体。
但二者有很大不同:(1)在形式上,借代是“以乙代甲”,借喻是“以乙喻甲”。
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如“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厚障壁了”可以改为“我们之间的隔阂就想一层厚障壁”;借代则不行如“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不能改为“不能拿群众像一针一线的东西”。
(2)借喻的客观基础是两个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如“中秋的月亮像圆盘”,“月亮”和“圆盘”都是圆的,有相似性;借代的客观基础是事物内部或外部的紧密联系,即相关性,如“臣本布衣,恭耕于南阳”,“布衣”是普通百姓身上穿的,此处是相关性的体现。
极易混淆的两组修辞手法辨析

极易混淆的两组修辞手法辨析一、比喻与比拟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
比拟就是把一个事物当作另外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
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之间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二者融为一体。
二者的表达效果略有差别。
虽然二者都具有使形象更加生动、鲜明的效果,但比喻重在“喻”,即通过甲乙的相似点来揭示事物的本质或特点,使画面更加生动;比拟则重在“拟”,即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
例如,在《春》中,作者写道:“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很明显,雨与牛毛、花针、细丝之间存在着相似之处。
作者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雨丝的细密和缥缈,表达了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在《安娜·卡列尼娜》中,作者写道:“一只探险的蜜蜂正绕着布满的柳树枝头的金色的花朵嗡嗡着。
看不见的云雀在天鹅绒般的绿油油的田野和盖满了冰的收割后的田地上颤巍巍地歌唱着;田凫在那积满了塘水的洼地和沼泽上面哀鸣;鹤和鸿雁高高地飞过天空,发出春的叫喊;脱落了的毛还没有全长起来的家畜在牧场上吼叫起来了;。
真正的春天已经到来了。
”作者笔下的“蜜蜂”会“探险”,“云雀”会“唱歌”,“田凫”会“哀鸣”,“鹤”和“鸿”会“叫喊”,“家畜”会“吼叫”说话。
他使用比拟的修辞手法,让事物具有人的某些特点,使读者感到亲切,容易受到感染。
二、排比与对偶排比是用三个或者三个以上内容密切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连接说出来的修辞方式。
而对偶是指把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在一起,表示相反、相关或者相连意思的修辞方式。
排比和对偶都具有形式整齐、节奏分明、声音和谐等语言特点。
但是,从形式上看,排比是由三个或多个短语或句子连接起来的,对偶是由两个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在一起的。
从字数上看,排比可以不拘泥于字数的多与少,而对偶则要求每一个句子字数相同或者相当。
小学语文教学中易混淆的几种修辞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易混淆的几种修辞修辞是语言运用的艺术。
人们进行口语交际、写作时,都希望把话说得漂亮一些,表达效果好一些;即使阅读和听话,也希望能鉴赏别人话语或文章的表达技巧和艺术性。
可见,人人需要修辞知识,人人需要具备一定的修辞技巧,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必然包含着修辞知识和修辞技巧的成分。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自觉运用修辞知识指导教学,有利于学生深入感悟和欣赏教材,从中领悟修辞知识、学习表达的技巧。
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
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小学语文课本中要求学生积累的精彩语句,大部分是应用修辞才产生的特殊效果,值得我们细心品味。
对于小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常见的修辞格,能正确区分一些易混淆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和借代,排比和对偶,设问和反问等,学习时能更好地领悟课文的思想,习作时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有助于学习能力的提高。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有必要让学生初步懂得修辞格的用法。
以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防止考试中的不期而遇,做到有备无患。
一、比喻和借代我们先分别来看看比喻和借代的概念理解。
(一)比喻1.概念:比喻就是平常说的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或描绘事物的修辞格。
2.构成比喻的条件:比喻一般包括三部分:本体、喻体、喻词。
构成比喻必须符合下列两个条件:(1)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同类事物一般不能规程比喻。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即喻体必须在某一点上与本体相似,才能用来说明描绘本体。
如“我们的祖国象花园”祖国和花园的相似点是美丽。
相似点是比喻的灵魂。
3.比喻的分类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1)明喻:是明显的比喻,它的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喻词常用“好像、如、宛如、仿佛、好比”等,有时后面还用“一样、一般、似的”等词语呼应。
(2)暗喻:从表面看来是判断、叙述或说明暗中包含着比喻关系。
古诗词中的几种易混艺术手法辨析

古诗词中的几种易混艺术手法辨析古诗词中的艺术手法(表现手法)主要是指三个方面:一是抒情方式,二是描写方法,三是修辞手法。
而对于这三个方面中的一些具体的概念的理解有时会出现混淆现象。
在鉴赏古诗词时,准确地理解有关术语或概念,就能够帮助考生正确理解诗词和准确答题。
一、借景抒情与寓情于景所谓“借景抒情”,是指在写景抒情的诗词中,诗人对某种景象有所感触时,把自身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通过描写这些景物的形态、色彩、气味等含蓄曲折地表现出来。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人借用空山、新雨、明月、苍松、清泉、青石等自然清新的形象,勾勒出一幅明净清幽淡雅的图画。
表现出对这种自然优美环境的向往之情。
而上面一组诗句中没有明显的含有主观色彩的词语,但对这种美好境界的喜爱向往之情却溢于言表,人们能够体会到。
而“寓情于景”则是诗人将自己的感情转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外在表现是诗词中含有明显的包含着作者感情色彩的词语。
景生情,情寓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如柳永的《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词中的“凄”、“冷”、“残”三字既是写景,又深含感情,萧瑟凄清的景物中可见作者长期漂泊天涯的凄凉之感。
这些带有浓郁情感色彩的词语是借景抒情诗词中所不具备的。
再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诗中的“急”、“哀”、“萧萧”等词语也同样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
所以究竟是借景抒情还是寓情于景,关键是看诗词的景物描写中有无明显含有作者主观感情色彩的词语。
有,则是“寓情于景”;无,就是“借景抒情”。
近代美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当中也诠释过这两种抒情方式的不同:“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空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浅谈诗歌表现手法之对比与反衬的区别

能 。然而 ,诗 歌作为一种 唯美 的艺术 形式 ,无 论是诗歌 的
形象 、语言 ,还 是诗歌 的艺术技 巧,都是十分 讲究的 。尤
其 是 诗歌 的艺 术 技巧 ,经 过 历代 大师 的尝试 、积 累和丰
富 ,形成 了各种 各样 的表现 手法 ,在 众多 的表 现手法 中, 反衬 和对 比尤其受到诗人 的青睐 ,也 留下众 多的名篇 。但 许 多学生对这 两种表现 手法容易混淆 ,辨别 不清 。笔者试 着对 新教材 诗词单元 的相 关篇 目作 了一些简要 的分析 ,让 学 生更好地 了解和掌握 这两种表现 手法在诗 歌中 的具体运 用 ,以提高其诗歌鉴赏能力。 首先 ,要 明晰 概念 。在诗 歌 教学 中,这 是 两种 经 常
冲 击 ,让 人 生 出无 限 感慨 和 惆 怅 。
5 收放相衬 。如王维 的 《 元二使安西 》中 “ . 送 劝君更 尽一 杯酒 ,西 出阳关无故人 ”即此意;后三句说 ,哪里还 要饮 什么送别 的酒 啊,酒没饮 ,心早 已如痴如醉 了,眼泪 流尽继之 以血 ,心却如死灰 , 由前面的暂 时宽慰 又转到痛
这两种表现手法在具体诗歌中的运用 。以此可 以更准确地解
读诗人的情感价值取 向, 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提
新 教材 中 ( 选修与必修 )古代诗 词篇 目大 幅度增加 ,
高考 古代诗词试 题也要求 学生真 正进 入到鉴赏 的状态 。因
此 ,我们有 必要给学生提供 赏析诗歌 的基本方 法和基本技
官 非 老 病 休 ” 。 上 句 的 “ ” , 只 是 作 为 烘 托 , 下 句 的 名
“ ”,才 是正意所在 :休 官原 因不是 老病 ,而是不 受皇 官
帝 重 视 , 又遭 同列 排 挤 。 胸 中 块 垒 ,不 吐 不 快 ,却 又 不 能 直 吐 ,只 好 采 用 这种 含 蓄 的表 达 方 式 。 最 后 ,要 认 清 区 别 。 以 上 可 以看 出 ,对 比与 反 衬 的 区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修辞手法知识点(附习题+解析)

一、常见的9种修辞手法1.比喻(1)比喻的特点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个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甲事物喻乙事物。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典型形式: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
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形式: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词联结。
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被堆成雪白的山冈。
③借喻。
典型形式: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如:“闭着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还在我们党内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④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同一个本体。
如:瞧,那骑着自行车翩翩而来的一群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3)比喻的作用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
2.比拟(1)比拟的特点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或者把人当作物,或者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写。
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比拟的种类①拟人(把物当人来写)。
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②拟物(把人当物或把甲物当乙物写)。
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3)比拟的作用正确运用比拟,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4)使用时注意事项①感情必须符合所描写的环境气氛。
如: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真闷死人。
(秋雨连绵,使人烦闷,这里却给秋雨以欢快的动作和感情,与人物的感情相悖)②本体与拟体应有相似点或相近点。
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

5、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 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作用是突出本体的某个特征。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 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 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作用: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势,给 读者强烈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九种常见的修辞手法的作用 :
1.比喻、拟人: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形象、 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 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_____比喻成____,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_______, 表达了作者_____之情.
2.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 引起共鸣。
明方法。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 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往往在比较中显 现出来。在作比较的时候,可以是同类相比,也可以是异类相比,可以对事物进行“横 比”也可以对事物进行“纵比”。
7、(前后)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 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作用:内容前后照应, 情节严丝合缝。
●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 ●议论文:强化论点。 ●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8、正侧描写: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 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 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
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序。 (2)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 (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 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 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 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作品中的易混艺术手法
映衬: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事物的艺术手法。
以增强理念或深化情意的表意方法(也可称为衬托)。
衬托在作品中的主要方法有:1.用某些人物形象来衬托主要人物形象。
2.用环境气氛的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或事件的的意义。
一种是“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
一种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
3.以虚幻的情景来衬托现实社会。
映衬包括:
1.正衬:正衬是应用性质相似的客体事物,衬托本体事物,使本体事物更显明的修辞法。
它的表现形式,大部份是好的衬托好的,坏的衬托坏的内容上,客体与
本体的性质是相似的。
①“春冰薄,人情更薄;登天难,求人更难”,前面的词语是客体事物,后面是本
体事物,以客体衬托主体,凸显出主体,这是直接形式的正衬。
如:鲁迅《故乡》:“时候既然就已经是深冬;渐进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窗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
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这段话描写悲景用以衬托
作者悲凉的心情,这是典型的以悲景衬悲情,属于正衬。
如:“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
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那猹却将身一
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这里描写的一幅月下美景图目的是用来衬托少年
时期的闰土活泼可爱的形象,这种以美景衬正面形象的写法,我们也把它叫
做正衬。
②尚有比较婉曲、间接的表现形式,有些正衬的句子,先写句子相似的景,再写相
关的情,例如元曲中,马致远的(秋思),先写‘枯藤、老树、昏鸦’,以及‘古
道、西风、瘦马’等衰败萧条的悲景,再写“断肠人在天涯”的情,这是以悲
景衬悲情的正衬。
2.反衬:反衬是应用性质相反或相对的客体事物,衬托本体事物,使本体事物更显明的修辞法。
它的表现形式,大部份是好的衬托坏的,坏的衬托好的。
内容上,
客体与本体的性质不同。
如:南北朝王籍《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从对比的形式设计观察,是相当工整的“正对”,属于“对偶”的一种形式。
若从“映衬”
所偏重的表意内容观察,“蝉噪”用来衬托“林愈静”的主体,“鸟鸣”用来衬
托“山更幽”的主体,正是以动态之笔描写静态之境。
“蝉噪鸟鸣”均为现实
的具象的实体,“林静山幽”则是存在于诗人内心的抽象的思维感受,以具象
的实体衬托抽象的心境,正是“实者虚之、虚者实之”情虚景实、虚实相映
的手法,实景与虚境透过对比,以宾衬主以实衬虚,达成“实虚互掩”创新
意境深化情思的目的。
“‘反衬’用最通俗的讲法,即是‘衬托’,(或曰‘烘托’),
只不过‘反衬’特指从反面或相反特征去衬托主体。
”
用美景写哀情,则属于反衬。
请看:“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
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
在这里作者用一幅月下美景图来衬托此时他离开故乡时的惘然、悲哀之情,这
就是反衬。
3.侧衬:侧衬则是从侧面来衬托本体事物的修辞法,这是特写受本体事物影响的客体事物的反应情形,以衬出本体事物。
如:《汉乐府、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
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湘绮为上裙,紫绮为下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
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归来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在这段乐府诗里,
诗人以含蓄之笔侧写罗敷的美貌。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头上倭堕髻,
耳中明月珠。
湘绮为上裙,紫绮为下襦。
”,仅白描罗敷外表的穿著和打扮,并
未言及罗敷的美貌,从“行者见罗敷”到“归来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这一
段文字叙述里,诗人刻意避开对罗敷美貌的直接与正面的描绘,不说她如何沉
鱼落雁闭月羞花,只着力于记录旁观者看见罗敷时的反应,因为只是记录旁观
者各自的反应,必然是比较客观而具有公信力的,所以一方面更能够取得读者
的心理认同,另一方面也让读者更有宽广的想象空间,如此的巧思的确有其高
明处。
衬托与对照不同,衬托以次要事物为陪衬,以突出一个主要的事物。
衬托的修辞作用,主要在于突出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使文章的中心思想深化。
俗话说“红花还须绿叶扶”,有了陪衬的事物,被陪衬的事物才会显得突出,才能得到充分的说明。
对照:是相反或相似的事物互相比照,使两者在对比中显得更为鲜明突出,对照的双方不分主次。
对比:把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修辞方式。
对比有两种:
1.两体对比。
把两种互相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描述,如:“依靠群众撼山易,脱离群众折木难。
”
2.一体两面对比。
把同一事物中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对比,如:“他赞赏高山上傲然挺拔的青松,而鄙夷湖畔娇弱的杨柳。
”
对比的修辞作用,总的来说是能使语言色彩鲜明。
不同类型的对比,作用又各有特点。
两体对比,揭示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对立,使人们在比较中得到鉴别。
一体两面的对比,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反映事物内部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使人们全面的看清问题。
渲染:通过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中的渲染主要指人物的刻画或对环境的烘托、描述。
常用的方法有:
1.反复。
即用形式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反复出现,以抒发感情,渲染情绪,突出主题。
2.烘托。
即借描写环境或特定的气氛,表现人物的一定情绪。
渲染一般用在表现人物或情节发展的关键部分,因此不能事无巨细都加渲染,要注意分寸,防止渲染过度。
含蓄:把作者的深意隐含于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之中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含蓄的主要特点是意在言外,但这种意在言外仍得之于作品语言文字的触发。
运用含蓄手法,给读者留下了想象和回味的余地,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来理解、补充和丰富作品中的意境以收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运用含蓄手法要求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有一定的深度。
含蓄不是含糊,含蓄的意思虽没直接写出,但表意明确,是能够心领神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