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剖面图判读
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地质剖面图的判读技巧

高三地理复习专题讲解:地质剖面图的判读技巧一、专题讲解地质剖面图的判读技巧(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①根据岩层层序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规律是岩层年龄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年龄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如上图中沉积岩Ⅰ的形成时间晚于沉积岩Ⅱ。
②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
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如上图中岩浆岩的形成时间晚于沉积岩Ⅰ和沉积岩Ⅱ。
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且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其相邻的岩浆岩。
(2)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判断①根据岩层是否连续判断褶皱或断层。
②根据岩层弯曲形状或新老关系判断背斜和向斜。
如上图中甲处的地质构造为背斜。
③根据地表起伏状况判断地貌类型,如背斜山(谷)、向斜谷(山)、断块山、断层谷、陡崖等。
(3)地壳运动过程的判断①根据岩层上下关系。
若岩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②根据岩层的弯曲。
若岩层出现弯曲、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岩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运动。
如上图中甲处岩层弯曲说明其受到了水平挤压作用。
③根据岩层的缺失。
若岩层出现缺失,可能是缺失岩层所代表的时代地壳发生隆起,使当地的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或者原沉积物层剥蚀完毕;也可能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④根据侵蚀面。
若上下两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遭受到外力侵蚀。
若侵蚀面上覆新的岩层,是因为之后该地又经历了沉积作用。
如上图甲处上部岩层的不完整说明经历了侵蚀作用,沉积岩Ⅰ的覆盖说明又经历了沉积作用。
⑤根据侵入岩。
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如上图中花岗岩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岩浆侵入。
二、同步训练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示意图。
7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汇总

第二讲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考纲下载
考纲解读
1.识记:自然带的概念、自然带的 分布规律。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 律。
2.理解:自然带的分异规律及分 布图。
3.应用:运用地域分异规律分析
和判断地理问题。
地域差异
纬度位置 地理位置 海陆位置 水分 热量
具有一定的宽 度,呈带状分 布 植被源自动物气候水文 土壤
自然带
天山南北坡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北坡
积雪冰川 4000 高山垫状植物 3500 3000 针叶林 2500 干旱山地草原 2000 山地草甸草原 山地草原 1500 荒漠草原 荒漠草原 荒漠 高山草甸 山地草原 高山草甸 积雪冰川 南坡
探究四:陆地自然带的非地带性 受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洋流等因素的影响, 自然带的分布呈现非地带性规律。非地带性因素对自然 带的形成和分布的影响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缺失: 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 (二)改变 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形成热带雨林; 赤道穿过的非洲东部形成热带草原 欧洲西部超过北纬60度依然有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 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东侧形成温带荒漠带; 美洲西海岸自然带仅分布在狭窄的沿海地区; (三)约束: (四)块状:荒漠地区的绿洲,地势低洼地区的湿地。
什么风的背风坡)
怎样来判断阳坡和阴坡?
23º 26´N
北回归线 夏至 (6· 22) 春分 (3· 21) 南回归线 赤道 秋分 (9· 23)
元旦
0º
次年春分 (3· 21)
23º 26´S
冬至 (12· 22)
既是阳坡又 是西南季风 的迎风破
东南信 风的背 风坡
4.雪线
定义:常年积 雪的下界,即 年降雪量与年 消融量相等的 平衡线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E 层为石灰岩,为深海环境;F 层为砂岩,为陆地环境;G 层 为页岩,为浅海环境。第 (2)题,读图可知,褶皱应发生在 K 地层形成后,N 地层形成前。第(3)题,对断层两侧岩层进行对 比分析,可找出左侧缺失的地层。第(4)题,地层 O 发生断裂 错位,故断层 M 后形成。第(5)题,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 运动;外力作用则表现为侵蚀作用和沉积作用。
2.地质构造判断方法 (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如图 3 中的 乙、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 (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 未侵蚀前常成山岭(如图 3 中乙);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未 侵蚀前常成谷地或盆地(如图 3 中丙)。
(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 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 1 中Ⅱ处、图 3 中 甲处均为断层。若只有破裂而无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 称为断层。
(2)剖面图显示,该地区地层曾经发生过褶皱。据图分析,该区 褶皱发生在哪一地层形成以后?哪一地层形成之前? (以字母 指代地层) (3)比较断层 M 的左右两侧地层,写出左侧缺失的地层。(写出 字母) (4)根据判断断层 M 与地层 O 形成的先后关系。
(5)根据该地层剖面, 归纳该地区地壳演化过程中内外力地质作 用的各种表现。 ①内力作用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外力作用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C 层为砂岩,是河湖沉积物,应是陆地环境;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 岩的关系来判断, 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 侵入岩 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如图 1 中 Ⅳ岩层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 层Ⅲ和Ⅱ。变质岩是在变质作 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 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 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4)根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如果是海底岩石, 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 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 离海沟越远, 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 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 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22】如何判读地质剖面图

方法技巧:如何判读地质剖面图地质剖面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也可以反映动态的演变过程。
正确判读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1)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一般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2.地质构造判断方法(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
(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成山岭;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未侵蚀前常成谷地或盆地。
(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根本的依据。
(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若只有破裂而无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
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1)若出现大面积成层岩石,说明地壳处于下沉运动中。
(2)若上覆岩层发生侵蚀,说明地壳处于上升运动中。
(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典型例题】(2016届雅安模拟)右图中①、②、③、④为沉积岩,⑤、⑥为岩浆岩。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上图中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最可能为( )A.①②③④⑤⑥ B.⑤⑥④③②① C.④③②①⑤⑥ D.④③②①⑥⑤2.若①为石灰岩,则在①与⑤接触部位最可能形成( )A.页岩 B.大理岩 C.花岗岩 D.砂岩思维过程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答案 1.C 2.B练习:1.下图是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图中( )A.岩层的形成顺序依次为①②③ B.甲地是背斜顶部被侵蚀而形成的谷地C.乙地貌是岩层受张力作用后被侵蚀形成 D.丙地貌的地质构造与泰山相同(2016·邯郸检测)翡翠玉石是矿物在高温、极高压力条件下(岩浆强烈挤压)重新结晶变质形成的。
地质构造图的判读技巧

地质构造图的判读技巧1.以地质剖面图为例2.地质构造图的判读技巧地质图分为剖面图和平面图,在判读时要分清是平面图还是剖面图,然后再根据以下步骤进行判读分析。
(1)看图例、比例尺: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出露哪些岩层及其新老关系。
看比例尺可以知道缩小的程度。
(2)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①若岩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②若岩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岩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
岩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
③若上下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上升,地层遭受外力侵蚀。
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该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若侵蚀面上部为风化壳,说明地壳上升后一直遭受外力侵蚀。
(3)判断地壳运动状况和受外力作用状况:①褶皱——水平运动。
②断层——升降运动。
③岩层破碎或缺失部分——侵蚀作用。
④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此处有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可能有过下降运动。
(4)看岩层是否缺失若岩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岩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地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5)看是否有岩浆活动:若岩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岩层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岩层形成时代。
(6)分析图内的地形特征:有的地质平面图往往绘有等高线,可以据此分析山脉的延伸方向、分水岭所在地区、最高点、最低点、相对高差等。
如没有等高线,则可以根据水系的分布来分析地形特点,河流总是从地势高处流向地势低处,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出地势的高低起伏状态。
(7)指导人们的找矿行为:①包括利用向斜构造找水。
②利用背斜找油。
③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
方法技巧:如何判读地质剖面图

方法技巧:如何判读地质剖面图地质剖面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也可以反映动态的演变过程。
正确判读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1)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一般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
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2.地质构造判断方法(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
(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未侵蚀前常成山岭;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未侵蚀前常成谷地或盆地。
(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根本的依据。
(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若只有破裂而无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称为断层。
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1)若出现大面积成层岩石,说明地壳处于下沉运动中。
(2)若上覆岩层发生侵蚀,说明地壳处于上升运动中。
(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典型例题】(2016届雅安模拟)右图中①、②、③、④为沉积岩,⑤、⑥为岩浆岩。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上图中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最可能为( )A.①②③④⑤⑥B.⑤⑥④③②①C.④③②①⑤⑥D.④③②①⑥⑤2.若①为石灰岩,则在①与⑤接触部位最可能形成( )A.页岩B.大理岩C.花岗岩D.砂岩思维过程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答案 1.C 2.B练习:1.下图是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图中( )A.岩层的形成顺序依次为①②③B.甲地是背斜顶部被侵蚀而形成的谷地C.乙地貌是岩层受张力作用后被侵蚀形成D.丙地貌的地质构造与泰山相同(2016·邯郸检测)翡翠玉石是矿物在高温、极高压力条件下(岩浆强烈挤压)重新结晶变质形成的。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以右图为例,图中A--D表示岩层,且岩层年龄A>B>C>D: 情况三:若地层出现缺失,(不整合)形成原因 可能有: 一是在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 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 了沉积过程; 二是当时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 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 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 积物来源。 情况四: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 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 升形成的,开始新的沉积。
C
42.图中指示山脊和 山谷分别是 A.①和② B.②和 ③ C.③和 ④ D.④和⑤
D
22.(2007· 山东文综)右图为某地地质地貌剖面示意图。读图判断下列叙 述正确的是( ) A.①处的地表形态主要是风蚀作用的结果 B.②处的地貌形态主要是由崩塌作用造成的 C.③指示的岩层分界面曾遭受过风化作用 C D.④指示的岩层弯曲现象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以右图为例,图中A--D表示岩层,且岩层年龄A>B>C>D: 情况五:若地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 围岩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 活动晚于围岩形成时代。
8.(2012山东卷)图2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 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2007年高考海南卷地理)下图示意某地的沉积岩层与火成岩体的相互关系。回答 11~12题。 46.各岩层、岩体的生成时代按由老至新的顺序依次是 A.火成岩1、沉积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3 B.沉积岩3、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2、沉积岩1 C.沉积岩3、火成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1 D.沉积岩3、沉积岩2、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1 47.喷出地表的火成岩为喷出岩,没有喷出地表的火成岩为侵入岩,图3中 A.火成岩1为喷出岩 B.火成岩2为喷出岩 C.火成岩1、沉积岩2都为喷出岩 D.火成岩1、沉积岩2都为侵入岩 。
5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第四步:析原理、找方法
沉积岩Ⅰ 侵蚀面
沉积岩Ⅱ
花岗岩
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越在下层的,形成年代越早。 在该区域发生褶皱后,地壳上升,侵蚀作用显著,完 整的褶皱遭受侵蚀,形成侵蚀面。而后地壳下沉,接 受沉积,形成沉积岩Ⅰ。后来发生岩浆活动,岩浆穿 过沉积岩Ⅱ,侵入沉积岩Ⅰ,冷却凝固形成花岗岩。
第五步:组答案、防失误
读图“五步法”
第一步:读图名、知图类
[典例] (2012· 山东高考)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 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
)
题干中明确显示该图 为“某区域地质剖面 示意图”,表明该区 域地质构造和地壳运 动过程。
读图“五步法”
第二步:析图例、看点线
沉积岩Ⅰ 侵蚀面
结合图例, 区别不同 类型的岩 石。
[典例] (2012· 山东高考)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 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D ( ) 理清整个地壳物质运动过程后,
就可以确定答案。在分析过程 中,关键是准确判断沉积作用 和岩浆活动,谁先发生谁后发 生的问题。假如岩浆活动早于 沉积作用,则应该形成喷出岩 而不是侵入岩。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生褶皱的沉积岩Ⅱ。 两类岩层之间存在明显的侵蚀面。有岩浆冲破沉积 岩Ⅱ,侵入沉积岩Ⅰ,形成花岗岩。
第三步:联题目、抓关键
[典例] (2012· 山东高考)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 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 ) 题干提出两个 条件:一是判 断该区域的地 壳运动过程, 二是描述起点 从甲地层褶皱 后开始。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关于图中岩石的表述,正确的是 A.甲处岩石一定为花岗岩 B.乙处岩石是由丁处岩石转化而来的 C.丙处岩石由沉积作用形成
(
)
D.乙处岩石形成于丙处岩石之后 解析:第(1)题,沉积地层下部岩石形成早,上部岩石形成晚,
所以地质过程从早到晚为三叶虫残骸沉积、恐龙残骸沉积、大 型哺乳动物化石。断层形成和岩浆侵入时间往往比被其切断或 穿透的地层晚, 但比上覆地层早。 第(2)题, 乙处岩石为沉积岩, 其下的丙处岩石是受岩浆影响变质而成的,形成时间早于乙处 岩石。答案:(1)D (2)D
2. (7· 昆明模拟 )读某地层剖面结构 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地质过程按从早到晚的顺序排 列正确的是 ( ) A.断层、恐龙残骸沉积、甲处岩浆侵入、三叶虫残骸沉积、 大型哺乳动物化石 B.甲处岩浆侵入、三叶虫残骸沉积、恐龙残骸沉积、断层、大 型哺乳动物化石 C.三叶虫残骸沉积、断层、恐龙残骸沉积、甲处岩浆侵入、 大型哺乳动物化石 D.三叶虫残骸沉积、甲处岩浆侵入、恐龙残骸沉积、断层、 大型哺乳动物化石
(2017·南通、徐州联考)下图是某地岩层水平分布图。 据图完成下题。
2.图中甲处所示构造地貌最有可能是( A.背斜、山脊 B.向斜、山脊 C.背斜、山谷 D.向斜、山谷
B
)
(2017·如东期中测试)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 读图完成下题。
9.P地区的地壳演化过程是( D ) A.沉积—褶皱—岩浆侵入—断层 B.断层—褶皱—岩浆侵入—沉积 C.断层—岩浆侵入—沉积—褶皱 D.沉积—断层—岩浆侵入—沉积
(2) 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且沉积时 地势低洼,也可能伴随着下降运动。如图 1 中左侧岩层Ⅰ的 存在。
图 1 地质地貌示意图
图 2、图 3 中的各岩层都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 (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 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 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 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
图1
地质地貌示意图
2.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 (1)看岩层是否连续,褶皱由连续的褶曲组成。如图 3 中 的乙、丙为由连续的褶曲组成的褶皱。 (2)看岩层的形态和地貌形态: 岩层向上拱起一般为背斜, 未侵蚀前常成山岭(如图 3 中乙);岩层向下弯曲一般为向斜, 未侵蚀前常成谷地或盆地(如图 3 中丙)。
图1
地质地貌示意图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 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 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如图 1 中Ⅳ岩层形成晚于其所切穿 的岩层Ⅲ和Ⅱ。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 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 的岩浆岩。
图3
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
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 (1)褶皱、断层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地壳的水平(或垂直)运动。 如图 1 中的断层,岩层未发生弯曲,说明经历了垂直运动;
图 1 地质地貌示意图
图 2 中的褶皱、图 3 中的褶皱和断层,都说明该地经 历了水平挤压作用。
图2
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
图3
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
图2
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
图3
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
[典例]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图中甲地层褶皱 ( )
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 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 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 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
[审答规范培养]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甲处为沉积岩层Ⅱ, 在经历了地壳的水平挤压 作用后形 成了褶皱。 2.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地质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作 的垂直剖面图,包括:
图1
地质地貌示意图
图2
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
图3
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
判断内容主要是根据地质剖面图判读 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背斜和向斜的 形态特征、地层形态和发展演变等, 或分析并判断该地区的岩石类型及其 矿产分布状况等。
地质剖面图既可以体现静态的结构特征,也可以 反映动态的演变过程。正确判读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地 质构造、地壳运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图3
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
(3)看岩层的新老关系:核老翼新为背斜,核新翼老为向 斜,这是判断背斜与向斜最可靠的依据。 (4)看岩层是否受力破裂且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即岩块是否有相对上升或下降运动,如图 1 中Ⅱ处、图 3 中 甲处均为断层。若只有破裂而无位移,只能称为断裂而不能 称为断层。
图 1 地质地貌示意图
[答案]
D
[对点训练] 1.右图为某地地质地貌 示意图,图中丁处为 流动沙丘。读图回答 (1)~(2)题。
(1)图中甲、乙、丙三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为 A.甲、乙、丙 C.乙、丙、甲 A.水平拉伸作用 C.变质作用 B.甲、丙、乙 D.乙、甲、丙 ( ) B.岩浆活动 D.堆积作用 ( )
(2)图中发生过的地质作用不能确定的是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一般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 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图 1 中Ⅲ岩层位 置靠下,岩层较老;Ⅰ岩层位置靠上,岩层较新。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 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 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解析:第 (1)题,一般情况下下部的岩层先形成,即乙岩层先 形成,而后形成丙岩层,甲岩层为花岗岩,花岗岩是岩浆侵入 乙、丙两岩层形成的。第 (2)题,图中花岗岩从地壳深处向上 侵入,说明有岩浆活动;岩层断裂,说明有地壳运动;图中岩 浆岩与石灰岩等的交界处受岩浆的高温作用及地壳内部的高 压作用,形成大理岩(变质岩),说明有变质作用;沙丘是由风 力堆积作用形成的;不能确定图中是否发生了水平拉伸作用。 答案:(1)C (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