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于”的用法
于和与的用法区别在什么地方

于和与的用法区别在什么地方“于”是一个汉字,从古代就有这个字了,只是和现在的意思不同,属古今异义。
“于”和“与”的用法差别很多。
今天小编就与大家分享于和与的用法区别,仅供大家参考!“于”和“与”的用法区别一、与的用法与yǔ1.和,跟:正确~错误.虎谋皮.生死~共.2.给:.人方便.3.交往,友好:.国(相互交好的国家).4.其〕比较连词,常跟“不如”、“宁可”连用.5.赞助,赞许:人为善.与yù 1.参加:.会.二、于的用法介词(a.在,如“生~北京”;b.到,如“荣誉归~老师”;c.对,如“勤~学习”;d.向,如“出~自愿”;e.给,如“问道~盲”;f.自,从,如“取之~民”;g.表比较,如“重~泰山”;h.表被动,如“限~水平”).2.后缀(a.在形容词后,如“疏~防范”;b.在动词后,如“属~未来).3.姓.于的用法介绍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例:身直为闺閤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西汉·司马迁《报任安书》) 明《巡抚登莱右佥都御史袁可立晋秩兵部右侍郎夫妇诰》:“庆既,覃于流虹恩,宜颁于秉钺。
”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
可译为“在”。
例: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
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明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关使者袁环中(袁可立子)来晤,即于舟次报谢。
”⑵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从”“由”“自”等。
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信陵君窃符救赵》)。
⑶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至”“到”等。
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于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于文言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于"在文言文中有多种意思和用法,如下:
1.表示"在、于是",表示时间、地点、情况等。
例:于今已往。
2.表示"对、对于、于是乎",表示关系、态度、对比等。
例:吾与公
相识不久。
3.表示"从、由于",表示原因、动因等。
例:言之无物,于无意中而出。
4.表示"把、将、用、以",表示手段、方法、器具等。
例:乃取镞于
床下。
5.表示"属于、在内",表示范围、範疇。
例:于是寡人封之。
6.表示"表示、指示",用于文言的篇章、题诗、题记等常用,作主语。
例:于汝之前,乐不可言。
7.表示"足够、达到、摆脱"等。
例:几欲不以乐之于身。
总之,“于”的用法非常广泛,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
于的古文意思

于的古文意思
"于"这个字出现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根据
不同的上下文和语境,"于"可以有以下几种意思:
1. 表示时间:常用作介词,表示在某个时间、某个时期内。
例如:“于是乎天地开辟。
”(《左传·宣公三年》)。
意思是“于
是(那个时候)天地开始形成。
”
2. 表示介词:常用于动词前,表示动作的方向、目的地。
例如:“送君之于边。
白马金鞍将事老,犬戎相攘不夜天。
”(《文选·燕丹子别传》)。
意思是“送君子到边界”。
3. 表示属于:常用于名词前,表示某个事物属于或与之相关。
例如:“于会稽,乃察季姜。
女有美容,必有为乎?”(《左传·哀公九年》)。
意思是“在会稽,就观察季姜。
有人有美貌,必定有所依靠。
”
4. 表示于父母:表示对父母的尊敬、追思或哀悼。
例如:“于
经居肆孔傅之间。
”(《左传·定公二十四年》)。
意思是“居
处于经纬之间,以孔傅为师。
”
5. 表示一种思考或判断的动作:常用作副词,表示思考、判断、认为。
例如:“在乎邦国,则君使臣,然后于家君。
”(《礼记·曲礼上》)。
意思是“在国家中,君主先派遣臣子,然后才
能对家庭负责。
”
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句和上下文来判断"于"的准确意思。
古文于的意思用法

古文于的意思用法
1. 哎呀呀,“于”可以表示“在”呀!比如说“于乱世中崛起”,就是说在混乱的世道里崭露头角呀,这不是很容易理解嘛!
2. 嘿,“于”还能用来表示“到”呢!像“于今日抵达”,就是直到今天才到达呀,是不是很形象?
3. 哇塞,“于”也有“对于”的意思哟!“于我而言很重要”,就是对于我来说非常重要呀,这多直白啊!
4. 哟呵,“于”还能表示“从”呢!“于远方而来”,不就是从远方过来嘛,多简单易懂!
5. 哈哈,“于”能表示“比”哦!“于他更优秀”,就是比他还要优秀呀,这用法很常见吧!
6. 妈呀,“于”甚至还能表示“在……方面”呀!“于绘画方面有天赋”,
就是在绘画这个方面有天赋呀,很好理解吧!
我觉得“于”字的这些用法都很实用呀,我们在学习古文的时候一定要好好掌握呀!。
于在古文中的用法

古文中于的用法
嘞篇文章,咱们来摆一哈古文中“于”这个字勒用法,说实在点,它就像个多面手,啥子角色都演得转。
首先嘞,“于”字,在古时候,多半时候它是当介词用,好比咱们四川话里头说的“在”、“对”、“到”这些个意思。
你比如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于”就是“在”勒意思,说人嘞忧愁患难里头出生,安逸享乐里头死亡。
再一个,“于”还能表示比较,跟咱们说的“比”差不多。
像“苛政猛于虎也”,就是说那暴政啊,比老虎还凶!听到都让人打抖抖。
还有啊,“于”还可以用来介绍主动者,特别在被动句里头,它就变成了“被”的意思。
比如“受制于人”,就是说遭别个控制了,没得啥子自主权。
当然嘞,“于”也有它特别勒地方,就是它还可以当动词后缀,虽然这种用法不常见,但也不能忽视。
除开这些,还有复音虚词“于是”,它勒用法也多样。
有时候放句子开头,表示前后嘞承接或者因果关系,跟咱们说的“所以”差不多;有时候又放在谓语前头或者后头,当状语或者补语用。
总而言之,“于”这个字在古文中,真是变化多端,用处广泛。
咱们读古文嘞时候,一定要多留意它,不然嘞话,就可能要闹笑话咯。
古文于的用法 古文中于字的用法

古文于的用法古文中于字的用法古文,是上古时代的文字,也是古代人民陆续造成的文字的总称。
古文于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文于的用法,欢迎阅读古文于作为助词的用法1.用于句中,标志宾语前置。
例:四国于蕃,四方于宣(《诗经·大雅·崧高》)按:蕃,捍御;宣,教化。
捍御四国,教化四方。
2.用于句中,位于动词之前,主语之后,有时在表时间的词语或状语之后。
使语句和谐,并有加强咏叹意味的作用。
例: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秦风·无衣》)3.用于句首,有时并列用于动词前。
例:于疆于理,至于南海(《诗经·大雅·崧高》)古文于作为连词的用法连接词或词组,表示并列关系。
《尚书》中用得较多。
可译为和与等。
例:告汝德之说于罚之行(《尚书·康诰》)按:告诉你施与恩德的说法和施行惩罚的道理。
古文于作为介词的用法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例: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报任安书》)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
可译为在。
例: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
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三国志·魏书·吕布传》)⑵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从由自等。
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信陵君窃符救赵》)⑶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至到等。
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窃符救赵》)2.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或出现。
于与於的用法

“于”和“於”在古代汉语中均可作为介词使用,但它们的用法有所不同。
以下是具体分析:
-“于”:“于”在古汉语中主要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原因等概念,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在……之中”。
例如,“生于此郑州”意味着“出生于郑州这个地方”。
此外,“于”还可以作为后缀,用在形容词或动词之后,构成词组或短语,如“于情于理”。
-“於”:“於”在古汉语中同样可作介词使用,但其使用比重逐渐增多,直到现代基本用“於”来表示介词的功能。
在现代汉语中,“於”通常读作yú,用作介词时与“于”的用法相同,表示位置、时间、条件等,如“他於昨日下午起就一直在这里”。
总的来说,现代标准汉语中主要使用“于”作为介词,而“於”则较少单独作为介词出现。
在古文或文言文中,两者可能有更复杂的用法和区别,需要结合上下文及文献的时代背景来确定其确切含义和用途。
之子于归的于的意义和用法(一)

之子于归的于的意义和用法(一)之子于归的于的意义和1. ’于’字的意义和用法•’于’为介词,常用来表示某一行为或动作发生的时间、地点、方法等。
•’于’可以表示所属关系,表示某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关系。
•’于’可用来表示目的、理由和结果。
2. ’之子于归’的意义•‘之子于归’是一个诗句,取自唐代诗人杜甫的《佳人》,意为’儿子要回来了’。
•‘之子’指的是儿子,’于’表示儿子要’归’,即回归家中。
•这句诗意味着父亲在期盼着儿子归来,表达了亲情和思念之情。
3. ’于’在古文中的其他用法表示时间•’于’可以表示某一动作或事件发生的时间。
•例如:’于朝’表示在早晨,’于夜’表示在晚上。
•’于’可以与具体时间词连用,构成表示时间的短语,如’于昨日’表示在昨天。
表示地点•’于’可以表示某一动作或事件发生的地点。
•例如:’于乡’表示在乡村,’于宫’表示在宫殿。
•’于’可以与具体地点词连用,构成表示地点的短语,如’于山’表示在山上。
表示方式•’于’可以表示某一动作或事件发生的方式。
•例如:’于默默’表示默默地,在默默中。
•’于’可以与具体方式词连用,构成表示方式的短语,如’于轻声’表示以轻声的方式。
表示理由、目的和结果•’于’可以表示某一动作、事件的理由、目的和结果。
•例如:’于是隐退’表示因此而隐退,’于是追求’表示为了追求。
•’于’可以与具体理由、目的和结果的词语连用,构成表示理由、目的和结果的短语,如’于心怀’表示出于内心的怀念。
4. 总结•’于’字在古文中具有多种意义和用法。
•’之子于归’所表达的是一种亲情和思念之情。
•在古文中,’于’字还可以表示时间、地点、方式,以及理由、目的和结果等。
•在阅读和解析古文时,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来理解和使用’于’字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与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结合起来组成介宾结构,在句中充当状语或补语。
1.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处所。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处发生、出现或进行。
A.“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在”,或仍作“于”。
例:身直为闺合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报任安书》)
B.“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前,作状语。
可译为“在”。
例:韩遂等起凉州,复为中郎将,西拒遂。
于望垣硖北,为羌、胡数万人所围,粮食乏绝(《三国志·魏书·吕布传》)
⑵引进行为动作的起始处所或来源。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从”“由”“自”等。
例: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信陵君窃符救赵》)
⑶引进动作行为到达的处所。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用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至”“到”等。
例: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信陵君窃符救赵》)
2.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时间。
⑴表示动作行为在何时发生或出现。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既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前作状语,也可出现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
可译为“在”。
例: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报任安书》)
⑵表示动作行为延续或终止的时间。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到……时”“至”,或仍作“于”。
例: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棰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报任安书》)
3.引进动作行为的内容。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以”“把”等。
例:今予其敷心腹贤肠,历告尔百姓于朕志(《尚书·盘庚下》)
4.引进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常用在动词之后,作补语。
不必译出。
例: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报任安书》)
5.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向谁而发。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或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向”。
例: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信陵君窃符救赵》)6.引进交付、传递的接受者。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给”,或仍作“于”。
例:景公有爱女,请嫁于晏子(《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7.引进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或事物,表示人、事物与行为动作之间的对待关系。
⑴“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对”“对于”。
例: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报任安书》)
⑵“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
可译为“对”“对于”。
例:沣州人张居士,于禅学有所得,临终之岁,禅坐静室,约其徒满百日乃开(《续夷坚志·张居士》)
8.引进与甲方动作行为有关的乙方,表示动作行为是甲、乙双方共同完成或进行的,并表示在动作行为过程中甲方起主导作用,是主动者。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跟”“同”“与”等。
例:六年春,齐伐宋,以其不同盟于齐(《史记·齐太公世家》)
9.引进用来比较或比拟的对象。
一般用以说明异同。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跟”“与”等。
例: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信陵君窃符救赵》)
10.引进比较的对象,表示程度的比较。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形容词谓语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比”。
例: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报任安书》)
11.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
可译为“被”。
例: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12.引进动作行为受益的对象,表示动作行为为谁而发。
“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前或之后,作状语或补语。
可译为“为”。
例:群臣不尽力于鲁君者,非不能事君也(《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译:群臣不为鲁君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