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
陶渊明《归园田居》原文及翻译

陶渊明《归园田居》原文及翻译《归园田居》原文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翻译我在南山下种植豆子,野草茂盛,豆苗稀疏。
清上早起下地铲除杂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锄归去。
狭窄的山径草木丛生,夜露沾湿了我的衣。
衣衫被沾湿并不可惜,只希望不违背我归耕田园的心意。
注释①南山:指庐山。
②稀:稀少。
③兴:起床。
④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
秽:肮脏。
这里指田中杂草⑤荷锄:扛着锄头。
荷,扛着。
⑥狭:狭窄。
⑦草木长:草木丛生。
长,生长⑧夕露:傍晚的露水。
⑨沾:(露水)打湿。
⑩足:值得。
?但使愿无违: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但:只。
愿:指向往田园生活,“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愿。
违:违背。
鉴赏这首“种豆南山下”八句短章,在普普通通、平平常常四十个字的小空间里,表达出了深刻的思想内容,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
本诗共分为两层,前四句为第一层。
反映了作者躬耕劳动的生活。
暗用杨恽诗作。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这两句写诗人归田园后在南山的山脚下种了一片豆子,那地很荒,草长得很茂盛,可是豆苗却稀稀疏疏的。
起句平实自如,如叙家常,就像一个老农在和你说他种的那块豆子的情况,让人觉得淳朴自然,而又亲切。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为了不使豆田荒芜,到秋后有所收成,诗人每天一大早就下地,晚上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
虽说比做官要辛苦得多,可这是诗人愿意的,是他最大的乐趣。
正如诗人在《归田园居》(一)中所说的那样:“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诗人厌倦了做官,“守拙归田园”才是最爱。
从“带月荷锄归”这一美景的描述就可以看出来,他非但没有抱怨种田之,反而乐在其中。
后四句是本诗的第二层,抒写的则是作者经过生活的磨砺和对社会与人生深刻思索之后,对真善美理想的执着追求和与现实社会污浊官场的决裂。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通过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体细节描绘,显示出了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苦。
归园田居原文

归园田居原文归园田居是北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文学杰作。
下面是《归园田居》的原文及翻译。
原文: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石泉滋芋艿,农事艺新年。
村居韵事细,佛寺夜钟残。
行客未可知,儿女云何盼。
山长水复落,盈虚百年间。
春日宴桃李,泥融飞禽犬。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还?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黄鹂绕枝唱,春柳摇荡时。
城中桃李艳,春日酒旗暖。
译文:少年时期没有适应世俗的韵味,天性本喜欢山间田园。
不慎落入尘埃纷扰之中,转眼已离家三十年。
离家的鸟儿怀念曾经的林木,池中的鱼儿思念过去的渊深。
开辟南方野地,谨守朴素的家园田地。
方圆十余亩的田地上,有八九间草木搭建的房屋。
榆树和柳树为房檐提供阴凉,桃树和李树簇拥在堂前。
村庄远远地朦胧,墟市中的烟雾静静升起。
深巷里听到狗的叫声,桑树上鸡儿啼鸣。
庭院没有尘土的碎屑,空室中有余闲。
长期被困樊笼之中,终于得以重返自然的怀抱。
石泉滋养芋艿,农活技艺悉心培育新的一年。
村庄的生活琐事细致入微,佛寺的夜钟残留在耳边。
外出的客人的归期未知,自己的儿女何时才能盼到了。
山脉依旧高耸,水流依旧奔泻,百年过去有满有虚。
春天的时候,举办宴会品尝桃李的美味,泥土融化了空中飞翔的禽鸟和撒欢的狗。
百川都东流入海,何时能够再次向西流动?年轻时不努力,老来白白悲伤。
黄莺绕枝高唱,春柳摇摆起舞。
城中的桃花樱李美艳,春日的酒旗温暖。
以上是《归园田居》的原文及翻译。
小学课文归园田居原文及翻译

小学课文归园田居原文及翻译小学课文归园田居原文及翻译归园田居是陶渊明一篇经典的古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绘,表达自己对乡村纯真美好生活的向往,下面是小学课文归园田居原文及翻译,欢迎参考阅读。
原文归园田居(其一)[晋]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注释归园田居:此诗共五首,自成一组。
本首为其一。
适俗韵:合适于世俗的性情。
韵,性情、情调、风度。
尘网:尘世的网罗,这里指仕途。
意思是说仕途像网罗一样束缚人。
三十年:有人说当作“十三年”,因为陶渊明由出任江州祭酒到辞去彭泽县令归田,前后正好是十三个年头。
在这里的“三十”不是确数。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束缚于笼子中的鸟儿总是依恋过去的树林,养在池子中的鱼儿总是想着原来生长的潭水。
羁鸟,束缚于笼子中的鸟。
池鱼,被人养在池子中的鱼。
渊,潭。
本句以“羁鸟”、“池鱼”比喻不自一由的仕途生活,以“旧林”、“故渊”比喻渴望的田园。
南野:一作“南亩”。
际:间。
守拙:安于没有能力做官。
拙,指不善于做官,也就是不善于逢迎取巧之意。
荫:荫蔽。
罗:罗列。
暧暧:昏昧的样子,指隐约不清。
依依:轻柔的样子。
墟里烟:村落里的炊烟。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门庭之内没有尘俗杂事,虚空安静的居室显得很闲暇。
户庭,门庭。
尘杂,尘俗杂事。
虚室,虚空的屋子。
余闲,闲暇。
樊笼:关鸟兽的笼子,这里比喻仕途。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两句是说自己象笼中的鸟一样,重返大自然,获得自一由。
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译文我这个人天生就缺少迎一合世俗的本性,自幼就钟情于悠闲自在的山川田园生活。
然而却不慎陷落了仕途的网罗中,这一去就是很多年。
就像关在笼子中的鸟儿总是依恋曾经生长的山林,养在池子中的鱼儿永远都思念生活过的深潭一样,我毅然退出官一场,固守愚拙,回到家乡开荒种地,享受渴望已久的田园生活。
《归园田居》原文翻译赏析

《归园田居》晋·陶渊明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作者背景】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入刘宋后改名潜。
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注词释义】适俗:适应世俗。
韵:情调、风度。
尘网:这里指仕途、官场。
羁鸟:笼中之鸟。
池鱼:池塘之鱼。
南野:一本作南亩。
际:间。
守拙:守正不阿。
方:读作“旁”。
这句是说住宅周围有土地十余亩。
荫:荫蔽。
罗:罗列。
暧暧ài:暗淡的样子。
依依:轻柔的样子。
墟里:村落。
户庭:门庭。
尘杂:尘俗杂事。
虚室:闲静的屋子。
余闲:闲暇。
樊:栅栏。
樊笼:这里比喻仕途、官场。
返自然:指归耕园田。
【古诗今译】少年时就没有迎合世俗的本性,天性原本热爱山川田园生活。
错误地陷落在官场的罗网中,一去十三个年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固守愚拙,回乡过田园生活。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升。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
【名句赏析】——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陶渊明深感自己周身的社会是充满着物欲与名利之争的,而他怀揣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态,选择归隐山林,《桃花源记》和本文章都流露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皈依田园,追求自由的生活理想。
陶渊明归园田居诗全部

《归园田居》是东晋时期诗人陶渊明创作的一组诗歌;这组诗歌共五首,通过描绘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生活,表达了他对自然、自由和简朴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官场世俗的厌倦。
下面是《归园田居》五首的原文及简要翻译:《归园田居·其一》原文: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翻译:少年时代就没有随世俗的气韵,本性热爱自然。
不小心落入尘世的罗网,一去就是三十年。
像羁绊的鸟儿怀念旧日的山林,池中的鱼儿思念曾经的生活。
在南野际开荒,保持拙朴的本性回归田园。
宅院有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桃李花开在堂前。
远处的村落朦胧可见,炊烟袅袅升起。
深巷中传来狗吠,桑树上雄鸡啼鸣。
庭院内洁净无尘,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尘世的束缚,如今重获自由回归自然。
《归园田居·其二》原文:野外罕人事,穷巷窄陋居。
白日掩荆扉,对案嚼蜡无。
鸡犬相闻望,黍稷随时序。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寒风。
翻译:野外少有世俗的纷扰,贫巷中狭窄简陋的住所。
白天关着荆木门,面对案板嚼蜡般的生活。
鸡犬之声彼此相闻,黍稷随季节生长。
破旧的房屋何必追求宽敞,只要能遮挡寒风就好。
《归园田居·其三》原文:种桑长江边,春来多雨好。
深耕种禾黍,常恐失时节。
雨好养蚕子,茧薄丝更长。
得天宽恕已,赋税皆输将。
翻译:在长江边种桑,春天多雨利于生长。
深耕种植禾黍,时常担心错过时节。
雨量充沛利于养蚕,茧子薄丝更长。
得到天时地利,赋税皆能如期缴纳。
《归园田居·其四》原文: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逍遥于红尘之外,的追求。
农夫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我行四方,以求草木之滋。
翻译:日出时劳作,日落后休息。
在红尘之外,逍遥自在。
农夫告诉我春天已来临,将要去西畴耕作。
小学课文归园田居原文及翻译

⼩学课⽂归园⽥居原⽂及翻译⼩学课⽂归园⽥居原⽂及翻译 归园⽥居是陶渊明⼀篇经典的古诗,通过对⽥园⽣活的描绘,表达⾃⼰对乡村纯真美好⽣活的向往,下⾯是⼩学课⽂归园⽥居原⽂及翻译,欢迎参考阅读。
⼩学课⽂归园⽥居原⽂及翻译 【原作】 归园⽥居(其⼀)——[晋]陶渊明 少⽆适俗韵,性*本爱丘⼭。
误落尘⽹中,⼀去三⼗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
⽅宅⼗余亩,草屋⼋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村,依依墟⾥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复得返⾃然。
【注释】 归园⽥居:此诗共五⾸,⾃成⼀组。
本⾸为其⼀。
适俗韵:合适于世俗的性*情。
韵,性*情、情调、风度。
尘⽹:尘世的⽹罗,这⾥指仕途。
意思是说仕途像⽹罗⼀样束缚⼈。
三⼗年:有⼈说当作“⼗三年”,因为陶渊明由出任江州祭酒到辞去彭泽县令归⽥,前后正好是⼗三个年头。
在这⾥的“三⼗”不是确数。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束缚于笼⼦中的鸟⼉总是依恋过去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总是想着原来⽣长的潭⽔。
羁鸟,束缚于笼⼦中的鸟。
池鱼,被⼈养在池⼦中的鱼。
渊,潭。
本句以“羁鸟”、“池鱼”⽐喻不⾃⼀由的仕途⽣活,以“旧林”、“故渊”⽐喻渴望的⽥园。
南野:⼀作“南亩”。
际:间。
守拙:安于没有能⼒做官。
拙,指不善于做官,也就是不善于逢迎取巧之意。
荫:荫蔽。
罗:罗列。
暧暧:昏昧的样⼦,指隐约不清。
依依:轻柔的样⼦。
墟⾥烟:村落⾥的炊烟。
户庭⽆尘杂,虚室有余闲:门庭之内没有尘俗杂事,虚空安静的居室显得很闲暇。
户庭,门庭。
尘杂,尘俗杂事。
虚室,虚空的屋⼦。
余闲,闲暇。
樊笼:关鸟兽的笼⼦,这⾥⽐喻仕途。
久在樊笼⾥,复得返⾃然:这两句是说⾃⼰象笼中的鸟⼀样,重返⼤⾃然,获得⾃⼀由。
返⾃然,指归耕园⽥。
【古诗今译】 我这个⼈天⽣就缺少迎⼀合世俗的本性*,⾃幼就钟情于悠闲⾃在的⼭川⽥园⽣活。
然⽽却不慎陷落了仕途的⽹罗中,这⼀去就是很多年。
陶渊明《归园田居》

陶渊明《归园田居》陶渊明《归园田居》《归园田居》是陶渊明辞官后的田园诗,写了隐居生活的闲适,以下是由小编为您整理的五首《归园田居》,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一、归园田居·其一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误落一作:误入)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颠通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译文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
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注释1.少:指少年时代。
适俗:适应世俗。
韵:本性、气质。
一作“愿”。
2.尘网:指尘世,官府生活污浊而又拘束,犹如网罗。
这里指仕途。
3.三十年:有人认为是“十三年”之误(陶渊明做官十三年)。
一说,此处是三又十年之意(习惯说法是十又三年),诗人意感“一去十三年”音调嫌平,故将十三年改为倒文。
4.羁(ji)鸟:笼中之鸟。
恋:一作“眷”。
5.池鱼:池塘之鱼。
鸟恋旧林、鱼思故渊,借喻自己怀恋旧居。
6.野:一作“亩”。
际:间。
7守拙(zhuō):意思是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8.方宅:宅地方圆。
一说,“方”通“旁”。
9.荫(yìn):荫蔽。
10.罗:罗列。
11.暧暧(ài):昏暗,模糊。
12.依依:轻柔而缓慢的飘升。
墟里:村落。
13.户庭:门庭。
尘杂:尘俗杂事。
14.虚室:空室。
余闲:闲暇。
15.樊(fán)笼:蓄鸟工具,这里比喻官场生活。
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归园田居》六首(附译文)

《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译文:少小时就没有随俗气韵,自己的天性是热爱自然。
偶失足落入了仕途罗网,转眼间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中鸟常依恋往日山林,池里鱼向往着从前深渊。
我愿在南野际开垦荒地,保持着拙朴性归耕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与李列满院前。
远处的邻村舍依稀可见,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那尘杂干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归园田居·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
白日掩荆扉,虚室绝尘想。
时复墟曲中(人),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归园田居·其二》译文:我住在郊野外很少交住,僻巷里难闻到车马声响。
白天里经常地关闭柴门,独处在空室中不生杂想。
偏远的村落里人情淳厚,拨开草丛不时互相来往。
相见时不谈论世俗之事,只说道桑麻的生长情况。
我种植的桑麻不断长高,我开垦的土地日益增广。
常担心严霜雪突然早降,使桑麻也像那零落草莽。
《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其三》译文:南山下田野里种植豆子,结果是草茂盛豆苗疏稀。
清晨起下田地铲除杂草,暮色降披月光扛锄回去。
狭窄的小路上草木丛生,傍晚时有露水沾湿我衣。
身上衣沾湿了并不可惜,只愿我不违背归隐心意。
《归园田居·其四》久去山泽游,浪莽林野娱。
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园田居(其一)
[写作背景]
《归园田居》五首的写作年代,过去多有分歧,近年来研究者始趋一致,确定在东晋安帝义熙二年(406)。
其主要根据是:陶渊明于上一年,即义熙元年(405)的冬11月辞去彭择县令,并作<归去来兮辞),表明了归隐园田的意向;而《归园田居》组诗所描写的景物,均非冬季所见,故作于弃官归里以后的次年无疑。
陶渊明白因贫出仕江州祭酒起,十多年中时官时隐。
最后一次出仕任彭泽县令仅八十几天,即辞官归隐,彻底告别仕途,直至逝世。
关于这次归隐的具体原因,萧统《陶渊明传》载:在其任彭泽期间,“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
‟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其实,陶渊明辞官决非出于一时意气,而自有其必然性,根本原因在他“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归去来兮辞·序》)《归园田居》正是在这样一种人生转折关头和心理背景下写成的。
[层次结构]
围绕“归园Et"这一中心线索,这首诗的诗意可分为三层:
开首至“池鱼思故渊”六句为第一层,追述“归园Et"之事实。
诗人从自诉平生秉性起笔,交代仕宦经历,并以羁鸟恋林、池鱼思渊比况,形象地表明归隐志向。
I
“开荒南野际”至“虚室有余闲”十句为第二层,描绘“归园田”后所闻见之景象。
“开荒南.野际”二句回应上一层归隐事实,并总摄以下十句写景。
“方宅十余亩‟‟四句,写家居周围景象,属近景;“暧暧远人村‟‟四句,写家居以外景象,属远景;“户庭无尘杂”二句,复由室外转写室内光景。
其中“虚室‟‟二字,一语双关:既指其居室虚空,足供优游;又用《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一语,以比喻内女的洞明清净,引渡出下一层的直抒胸怀。
“久在樊笼里‟‟二句为第三层,抒写“归园田”的心情,点明全篇题旨。
“返自然‟‟云云,又与开首之“性本爱丘山”遥相呼应,全诗层次井然,而又显得圆融和谐,浑然一体。
[内容评述]
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
这是一个军阀连年征战,农民起义不断的动乱时代,又是一个官场污浊险恶,社会风气败坏的苎暗时代。
一些心怀匡时济世志向的正直知识分子,不满现实又欲洁身自好,便纷纷遁迹山林岩穴,隐逸成为一时之风。
陶渊明对这个时代有清醒的认识:“自真风告逝,大伪斯兴。
间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
,‟(《感土不遇赋·序》)
在这样一个“真‟‟与“伪‟‟尖锐冲突的时代,陶渊明追求的是“真”。
朱熹评价陶渊明其人:“晋宋人物,虽曰尚清高,然个个要官职。
这边一面清谈,那边一面招权纳货。
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所高于晋宋人物。
,‟(《朱子语类》)诚为知人之论。
《归画田居》作于陶渊明一生中由仕转隐的关键时刻,是一篇与仕途诀别的宣言。
“真”与“伪”的对立,就是诗人爱好自然严产性、坚持独立人格的志向,与污秽的世俗社会、黑暗的官场严产-的对立。
陶渊明通过这首诗,表明自己终于从仕隐矛盾中解脱出来,不媚俗,不屈己,不为物所役,诀别仕途,毅然归隐。
所以全诗显现出陶然于田园生活宁静闲适的意趣,洋溢着安顿生命、返归自苎的喜悦和满足,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诗人对俗世官场的憎恶和否定。
这就是诗的主旨所在。
围绕这一题旨,全诗内容贯串着入俗之苦与归隐之乐的对比,以前者来反衬后者,突出后者。
其中,“适俗韵”与“爱丘山”,是两种人格性情的对比;“落尘网”与“归园田”,是两种人生道路的对比;“樊笼”与“自然”,是两种价值理想的对比。
通过对比,诗人的人生取舍更加鲜明,感情倾向更加强烈。
[艺术特色]
一、物我交融的意境
这首诗除开头六句与结尾两句外,主要是景物描写,构成了物我交融的意境。
首先,诗中的景物描写颇有层次感。
诗人按照视线的逐渐转移,多层次、多角度地层现了农村田园风光和家居生活环境。
先由近及远:“方宅十余亩”四句写近景,即家居周围的环境;“暖暧远人村”四句写远景,即农村的田园风光。
再由远到近,由室外的风光转向居室之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
其次,诗中的景物描写着重展现了静态美。
—诗人有意摄取农村中富于清新生活气息的平常景物人诗,加以组合,不以奇丽取胜,着力展现景物的静态之美,让它们在安定静谧的氛围情调这一共同特征上,构成和谐完整的诗歌意境。
如:“十余亩”与“八九间”的数量词对举,“荫”与“罗”的静态动词运用,“暧暖”与“依依”的叠词呼应,无不在传达农村风光特有的美感;而“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二句,写听觉感受,属于动态的表现,但这里显然是以动写静,更显出田园的宁和气氛。
复次,诗中所写的平淡景物,与诗人恬然的心境正相适应。
以常景写真情,情景相互生发,真正做到了物我交融。
陶渊明写田园光景,本不是为了歌咏田园,即客观地再现农村景物自身的美,而是为了表现其闲适的意趣,表现其安顿生命、返归自然的喜悦和满足;因此,田园平淡的景物与诗人恬然的心境两者是那么契合,那么浑然一体,这与其说是描绘自然景物,倒不如说是诗人旷逸冲淡的胸襟在自然中得到印证。
二、自然中见工致的语言
这首诗的语言以质朴自然为特色,如随意而发、出口而成,全无雕琢刻划,但读来颇觉质而实腴、淡而有味,极炼而似不炼,自然中见出工致。
这主要体现在:第一,诗人不追求描写景物的外在形.貌,着重摄取描写对象的精神气韵,也就是上面所说的田园风光的清新气息和静态之美;不敷浓重色彩,对景物只用轻淡之笔稍加点染,也与其重在传神的写法相衬,显得本色自然。
第二,诗中多用对偶句,如“方宅十余亩”对“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对“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对“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对“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对“虚室有余闲”,对得十分整练工致,而且不露雕琢痕迹,读来似行云流水。
值得一提的是,“狗吠深巷中”二句原出汉乐府诗<鸡鸣),作“鸡鸣桑树颠,狗吠深宫中”,诗人信手拈来,将两句前后倒置,以求协韵;再将“深宫”易一字为“深巷”,以求与田园村野光景协调。
第三,在“远人村”和“墟里烟”前面冠以“嗳暧”、“依依”这两个叠词,用以描摹远村、墟烟那种迷离依稀的状态,颇见造语之工。
[参考资料]
东坡尝云:渊明诗初若散缓,熟视有奇趣。
如曰:“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
(宋·惠洪《冷斋夜话》) 渊明“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本以言郊居闲适之趣,非以咏园田。
而后人田园之句,虽极其工巧,终莫能及。
(宋·张戒《岁寒堂诗话》)
沃仪仲曰:有适俗之韵则拙不肯守,不肯守拙便机巧百端,安得复返自然?(明·黄文焕《陶诗析义引》) 园田诸首,最有次第。
其一为初回,地几亩,屋几间,树几株,花几种,远村近烟何色,鸡鸣狗吠何处,琐屑详数,语俗而意愈雅。
恰见去忙就闲,一一欣快;极平常之景,各生趣味。
(同上) 陶彭泽未尝较声律,雕文句,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
何则?其本色高。
(明·唐顺之《答茅鹿门知县》)
暧暧,依依,景色生动。
(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三)
此诗纵横浩荡,汪茫溢满,而元气磅礴。
大舍细人,精气人而粗秽除。
奄有汉魏;包孕众胜,后来惟杜公有之。
韩公较之,犹觉圭角镜露,其余不足论也。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四)
尸返自然”三字,道尽归田之乐,可知尘网牵率,事事俱违本性矣。
(清·查初白著、张载华辑<初白庵诗评)卷上)
从出世后归田,与烟霞泉石人不同。
譬如潜渊脱纲,无二鱼也,其游泳闲促,自露惊喜。
元亮以
居官为樊笼,不知八十余日作何等烦恼,无论三十年间矣。
(清·蒋熏《陶渊明诗集》评语,卷二) 高尚之士,强人尘网,得复遂初,心乐难比拟。
靖节八十…8彭泽,想同羁鸟池鱼也。
(清·张潮等《曹陶谢三家诗》陶集卷二)
译文:
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
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十三年。
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
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
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
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
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
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
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