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趣味阅读共18页

合集下载

文言文阅读详解100篇(提高篇修订版)

文言文阅读详解100篇(提高篇修订版)

1、孙叔敖埋蛇孙叔敖为婴儿之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

归而泣,其母问其故,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

”其母曰:“蛇今安在?”曰:“恐他人又见,杀而埋之矣。

”其母曰:“吾闻:有阴德者,天报以福。

汝不死也。

”及长,为楚令尹,未治而国人信其仁也。

——刘向《新序》【注释】1、婴儿:古代的婴儿可以指幼儿,年幼的儿童。

现在指一岁以内的孩子。

2、故:原因。

3、对:回答。

4、者:……的人。

5、向:以前,之前。

6、去:离开。

7、安:哪里。

8、及长:等到长大。

9、为:担任。

10、阴德:暗中做的好事。

佛教中指在世时候做的可以在阴间记功的事情。

【常识拓展】1、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人。

善于治水,曾经主持修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芍陂(què ),借淮河古道泄洪,筑陂塘灌溉农桑,造福淮河黎民。

后来又修建了安丰塘等大量水利工程,2600年过去,至今仍在发挥着作用。

曾经担任楚国的令尹,辅佐楚庄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曾说“孙叔敖举于海”。

2、令尹:楚国的丞相叫令尹。

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总理了。

3、古代年龄称谓:序号年龄古代称谓、称呼解释1 0-1 孩提襁褓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未满周岁的婴儿。

2 2-3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3 7(女) 髫年古儿童尚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也称作“垂发”。

4、孙叔敖埋蛇看似是小事,却体现了叔敖善良、仁义,能为他人着想的优良品质。

这也是能成大事者的先决条件。

故事包含着: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小恶而为之这样一个朴素的真理。

【练习题】请回答:孙叔敖出游回来后为什么哭泣呢?孙叔敖是一个具备什么品质的人?为什么?【译文】孙叔敖幼年的时候,出去游玩时,看见一条长着两个头的蛇,便杀死它并且埋了起来。

回到家里孙叔敖哭泣了,他的母亲问他哭的原因。

孙叔敖回答说:“我听说看见长两只头的蛇的人是要死的。

之前我看了它,所以我恐怕会离开母亲而死去。

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三峡》

2023年中考文言文专项训练《三峡》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 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 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试卷第 6 页,共 15 页
26.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通过“游鱼细石”侧面写出水的清澈。 B.“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 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运用拟声叠词,构成音韵和谐的画 面。 D.“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了山的高耸。 27.甲乙两段都描写了奇山异水,但思想感情有差异,请结合原文的语句说说两文不同 的思想感情。
B.沿溯阻绝 往来不绝者 络绎不绝
C.有时朝发白帝 野芳发而幽香 千钧一发
D.故渔者歌曰 温故而知新 故弄玄虚
17.把选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8.选文作者写三峡,重点写了三峡之水,为什么在写水前先写两岸的山?
19.选文和下面[链接材料]分别运用了什么手法写山中自然景色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
覶③缕而言,故云甲庐山者。
(节选自《庐山草堂记》)
[注释]①是居:指白居易在庐山建造的草堂。②戛(jiá):摩,摩挲。③覶(luǎn):看
东西的样子。
试卷第 4 页,共 15 页
(2022·河南南阳·统考二模)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一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课外文言文阅读150篇(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150篇(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150篇(附参考答案与译文)说明:本文档原为书稿,找了两家出版社,都要求包销一部分,没办法,只好作罢。

现在转念一想,还不如发在“百度文库”这一平台,读者可能还要多一些。

本文档虽然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编写的,但对高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也会有很大的帮助,绝大多数篇目也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来运用,可谓一举两得。

编者的话中学生中广泛流行着一则名为《三怕》的打油诗,其内容是:“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

”这是因为:文言文枯燥无味,令学生望而却步;鲁迅作品思想内容深刻,不易理解;写作文占有材料有限,无话可说。

这“三怕”的确是中学生学习语文的难点,道出了他们学习语文的苦衷;然而这三者也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点,来不得半点马虎。

这“三怕”,高中学生中有,初中学生中更是广泛存在。

后“两怕”如何消除,暂且放在一边,我们这里只解决其中“一怕”的问题。

如何消除中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如何提高中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老师和同学们也都清楚——多读多背,积累词汇,培养语感。

然而,如何操作,决非易事。

课本中就那几篇文言文,怎么多读?篇目少,文言文常用词汇出现的频率低,怎么积累?读得少,语感如何培养?事实证明,要想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必须拓展文言文的阅读面。

为此,我编写了这本《课外文言文阅读150篇》。

为了适宜中学生的阅读,本书的编写原则如下:一、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7-9年级的学生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基于这一点,选文大都是“浅易”的文言文,短小精悍,趣味性较强;有简单情节,一般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阐明某个道理;也有极少部分说理性短文,不过内容都比较浅显,主题比较明确;思想内容积极向上,对学生有启迪意义。

为了方便学生们的阅读,每篇短文后都加了简要的注释。

二、“阅读训练”的设置是以中考命题要求为标准,内容包括:实词(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等),虚词,句式,句子翻译,主观表述题。

文言文趣味学习(整理)

文言文趣味学习(整理)

【文言原文】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

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

扫取数斗归。

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

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

嘿然大喜。

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

吏遂缚诣县。

选自《笑林》,作者:邯郸淳。

【对照注译】【作品赏析】这篇讽刺性的寓言,作者用寥寥数笔,生动地塑造了一个丑角一样的形象,他的一言一行,无不让我们发笑,引起我们思索。

楚人是一个妄想用一片树叶来掩盖自己的不正当行为的、贪婪而愚蠢的人。

还是一个贪婪,被眼前细小、局部的事物所蒙蔽,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和整体的人。

【读后必练】(共24分)1.解释加点的词语。

(10分)①楚人贫居.()②遂.于树下仰取叶()③螳螂执叶伺.蝉()④不能复.分别()⑤扫取数斗归.()⑥妻始时恒.答言“见”()⑦乃厌倦不堪.()⑧嘿然.大喜()⑨吏遂缚诣.县()⑩汝.见我不()2.翻译。

(10分)①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②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

③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④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

⑤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

3. 这则寓言故事告送我们什么道理?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4分)【参考答案】1. ①居:处于。

都。

②于是,就。

③等待,侦候。

④又,再。

⑤回家。

⑥经常,常常。

⑦能忍受。

⑧……的样子。

⑨到……去。

⑩你。

3. 道理:不要被眼前细小、局部的事物所蒙蔽,看不到事物的本质和整体的人。

启示:略。

【文言原文】一人留客饭,只豆腐一味,自言:“豆腐是我性命,其他味不及也。

”异日至客家,客记其食性所好,乃以鱼肉中加些豆腐。

其人择鱼肉大啖。

客问曰:“兄尝云:豆腐是性命。

今日如何不吃?”答曰:“见了鱼肉,性命都不要了。

”【对照注译】【作品赏析】这篇文章讽刺了小气而言行不一的人。

作者用寥寥数笔,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吝啬,口是心非,见好饭菜贪吃如命的人。

趣味文言文阅读理解:记丐侠

趣味文言文阅读理解:记丐侠

恐背前日谊
D.悬牌累月,迄无来领者
是以屡屡破获重要案件
【答案】9.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A选项中第一 句是群丐对来懋斋先生感谢的话并非侠义的表现;B选项中第二句表现的是 来懋斋先生的才华出众非品性;D选项中第二句阐述的对象是群丐而非来懋 斋先生,故选C。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懋斋先生家况奇贫,为人却慷慨大方,有过人的节操。乡试中举后,打算赴礼 部应试,可缺乏资用。他采用民间打会的方式成功向亲友筹集到资金。 B.来懋斋先生把准备招待亲友的美酒伟肴拿给乞丐们享用。了解到先生的困境,乞 丐们用行乞所得资助他,并护送其赴京应试。他们的义举受到赞扬,并因此常常获得 馈赠。 C.来懋斋先生在群丐的帮助下到达京都,如愿考中,得以出任县令。回乡省亲时,对逢 迎讨好的亲友只是以平常态度对待。 D.来懋斋先生任职期间,乞丐们给予他很多帮助,使先生政声卓著,升任郡守,而乞丐 们不求任何回报。先生辞职归乡前,想给他们谋取职业,群丐都躲开了,先生引以为憾。
先生每为人言之,辄唏嘘泣 下,引为憾事。然而丐则侠
感到非常遗憾。然而,这样的乞丐, 可以称得上是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届期先生黎明起,扫庭除
除:台阶
B.但使途无饥渴,而安抵都下足矣 但:只要
C.群丐请从之任所
之:前往
D.时邑多盗,群丐间作侦探
间:间或
【答案】8.D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理解常见文 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D项“间”此处为 副词,是“暗地里,私下”的意思。
先生亦随时资给之,然往往 官署问一下安罢了。先生也随时资助
不受。时邑多盗,群丐间作 侦探,是以屡屡破获重要案件。

课外文言文阅读150篇(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150篇(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150篇(附参考答案与译文)说明:本文档原为书稿,找了两家出版社,都要求包销一部分,没办法,只好作罢。

现在转念一想,还不如发在“百度文库”这一平台,读者可能还要多一些。

本文档虽然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来编写的,但对高中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也会有很大的帮助,绝大多数篇目也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来运用,可谓一举两得。

编者的话中学生中广泛流行着一则名为《三怕》的打油诗,其内容是:“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

”这是因为:文言文枯燥无味,令学生望而却步;鲁迅作品思想内容深刻,不易理解;写作文占有材料有限,无话可说。

这“三怕”的确是中学生学习语文的难点,道出了他们学习语文的苦衷;然而这三者也是中学语文学习的重点,来不得半点马虎。

这“三怕”,高中学生中有,初中学生中更是广泛存在。

后“两怕”如何消除,暂且放在一边,我们这里只解决其中“一怕”的问题。

如何消除中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情绪?如何提高中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老师和同学们也都清楚——多读多背,积累词汇,培养语感。

然而,如何操作,决非易事。

课本中就那几篇文言文,怎么多读?篇目少,文言文常用词汇出现的频率低,怎么积累?读得少,语感如何培养?事实证明,要想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必须拓展文言文的阅读面。

为此,我编写了这本《课外文言文阅读150篇》。

为了适宜中学生的阅读,本书的编写原则如下:一、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7-9年级的学生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基于这一点,选文大都是“浅易”的文言文,短小精悍,趣味性较强;有简单情节,一般都是通过一个小故事来阐明某个道理;也有极少部分说理性短文,不过内容都比较浅显,主题比较明确;思想内容积极向上,对学生有启迪意义。

为了方便学生们的阅读,每篇短文后都加了简要的注释。

二、“阅读训练”的设置是以中考命题要求为标准,内容包括:实词(词类活用、通假字、一词多义等),虚词,句式,句子翻译,主观表述题。

小学文言文阅读训练50篇(含译文及答案)

小学文言文阅读训练50篇(含译文及答案)

1.杯弓蛇影乐广尝有亲客, 久阔①不复来, 广问其故, 答曰: “前在坐, 蒙赐酒, 方欲饮, 见杯中有蛇, 意甚恶之, 既饮而疾。

”于时河南②听事③壁上有角④, 漆画作蛇, 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复置酒于前处, 谓客日: “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 “所见如初。

”广乃告其所以, 客豁然意解, 沈疴⑤顿愈。

(选自《晋书》)【注释】①久阔: 久别不见。

②河南: 郡名, 乐广担任河南尹。

③听事: 官府办公的地方。

④角: 角弓, 用牛角装饰的弓。

⑤沉疴(kē): 久治不愈的病。

疴, 重病。

【译文】乐广曾经有一个亲密的朋友, 分别很久不见再来, 乐广问朋友不来的原因, 友人回答说:“前些日子来你家做客, 承蒙你给我酒喝, 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 看见杯中有一条蛇, 心里十分恶心, 喝了那杯酒后, 就得了重病。

”当时, 朋友坐着喝酒旁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弓, 弓上有一条用漆画的蛇。

乐广猜想杯中的影子就是弓了。

于是, 他又在上次的地方摆上酒, 对朋友说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见了什么东西?”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

”于是乐广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 朋友心情豁然开朗, 疑团突然解开, 长久而严重的病顿时治好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

乐广尝有亲客尝: 广问其故故:2、既饮而疾疾: 沉疴顿愈愈:客人很久没有去乐广府的原因是什么?乐广再次招待, 客人又看见了什么?实际上是什么呢?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A.不要在没有了解事情的始末之前就胡乱定义。

B.不要在喝酒享乐的时候故意吓唬宾客。

C.不要在没有了解事情的真相之前疑神疑鬼、胡乱猜忌。

不要斤斤计较小事情, 心眼太小会容易生病。

答案:1.2.因为那位客人在乐广府喝酒时看见酒杯中有一条蛇,心里特别厌恶,害起病来了、3.又看见酒杯中的蛇。

实际上是墙上角弓的影子映在了酒中。

4.C2.截竿入城鲁①有执长竿入城门者, 初竖执之, 不可入, 横执之, 亦不可入, 计②无所出。

古文阅读70篇

古文阅读70篇

古文阅读70篇【一】(1-10)1.★酒以成礼【原文】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托:假装。

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

③寝:睡觉。

④因:趁机。

⑤时:当时。

⑥何以:为什么。

⑦觉:醒。

⑧值:当......时。

⑨且:尚且,暂且。

【文言知识】释“觉”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

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

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阅读训练】1.解释①寝:睡觉。

②因:趁机。

③时:当时。

④何以:为什么2.翻译:①且托寐以观之。

②既而问毓何以拜。

3.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2.★常羊学射【原文】常羊学射于①屠龙子朱。

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梦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发⑧,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

王引弓欲射,有鹄⑩拂王旃⑾而过,翼若垂云⑿。

王注矢于弓⒀,不知其所射。

养叔⒁进曰:“臣之射也,置⒂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

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选自明·刘基《郁离子》)【注释】①于:向。

②道:道理。

③田:同“畋”,打猎。

④云梦:古代湖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

⑤使:让。

引:拉。

⑥虞(yú)人:古代管山泽的小官吏。

⑦起:赶起。

⑧发:跑出来。

⑨交:交错。

⑩鹄(hú):天鹅。

⑾旃(zhān):赤鱼的曲柄旗。

⑿垂云:低垂下来的云。

⒀注矢于弓:把箭搭在弓上。

注,附着。

⒁养叔:名养由基,楚国善射者。

⒂置:放。

【阅读训练】1.解释:①于:②道:③之:④射:2.翻译:①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

②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道理是:3.★次非杀蛟【原文】荆有次非者①,得宝剑于干遂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