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言文教学充满情趣(罗春兰)

合集下载

让文言文教学充满情趣(罗春兰)

让文言文教学充满情趣(罗春兰)

让文言文教学充满情趣——初三“记”类散文阅读教学方法新中初级中学罗春兰虽然语文教改在不断深入,但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着“一头重”、“一头轻”的现象。

即教师投入多、学生收获少。

大部分学生不大喜欢甚至厌恶学习文言文,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文言文用词精炼、表意深奥,学生无法轻易走进作者表述的文字世界,学习难度大;二是教法单调,许多教师教读文言文,重内容讲述分析、轻方法点拨介绍,从字词的解释到句子的翻译,再到思想内容的概括以及结构的分析无所不及,学生在被动中接受文言知识,导致效率低下;三是背诵内容多,学生易产生畏难情绪,并且文言文学习和现实生活关联不大,易产生文言文“无用论”的想法。

长期以来,学生阅读文言文,没有“类”,只是“累”,没有主动地吸取,只是被动地应试。

针对目前文言文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要深入到“人文”的内里,在教学方法上,必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阅读中直接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亲身体验感悟的过程。

一、趣味导入特级语文教师于漪也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

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

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确实,好的导语是优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

一堂课,导入得法,片刻之间就能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并迅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进而为师生学习新课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

首先可以运用形象、充满情感的语言开头,创造适宜的环境气氛,把学生思想引入课文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情后导入新课。

我上《桃花源记》一课,学习新课前,我先让学生闭上眼睛,随着我的描述神游桃花源,“这是一片桃花林,你看,河流两岸长达数里的地方,竟然没有一棵杂树,远远望去,盛开的桃花就像一片粉红的彩霞……;你看,红瓣纷落,就像一只只飞舞的粉蝶……;你看,这里面的土地坦荡如砥一望无垠……;你看……”随着我的讲解,学生陶醉其中,遐想联翩。

如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实现“激趣”

如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实现“激趣”

浅论如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实现“激趣”四川省安岳实验中学把余弘摘要:本文在分析了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的基础上,围绕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四条策略:重视诵读、创造情境、鼓励质疑和展开想象。

通过对这些策略的实践,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文言文的有效教学。

关键字:初中文言文有效性激趣策略在初中的语文课本中,文言文占有很大比重。

新课标提到“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这就对文言文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教师在教学时侧重于对翻译和语法的讲解,采用“逐字落实”“串讲灌输”的教法,很少顾及学生的感受,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恐惧甚至厌恶的心理。

这样的教学,不仅有悖于新课改的理念,更是大大降低了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笔者认为,要实现初中文言文的有效性教学,最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文言文距离我们现在生活的年代很遥远,学生普遍对其有疏离感,再加上小学时缺少文言文积累,对文言文价值缺乏足够的认识,大部分学生对文言文提不起兴趣。

所以,初中文言文教学,必须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徜徉于千古佳作的美妙境界,流连于古代文化的迷人海洋。

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笔者总结出几条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一、重视诵读,培养情趣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话道出了读的作用及其重要意义。

无拘无束的诵读根本目的就是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动口的同时也在动脑,以读带动理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对文言作品中的内容进行现象和再创造,进而把握课文基本内容,培养文言文语感,陶冶情操。

读,要做到有效的“读”,笔者认为,对于文言文的诵读,应遵循读准——读顺——读懂——读美的程序。

首先,是要读准字音,只有读准音,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原意。

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七年级下册《口技》)的“间”,不读jiān而读jiàn;“曳屋许许声”(同上)的“许”,不读xǔ而读hǔ。

如何让文言文教学充满情趣

如何让文言文教学充满情趣

彩焦点[]2012.【学习策略】P 11文言文是我国文化知识的传承,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思想与智慧的结晶。

学好文言文知识,是我们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表现。

但是文言文用字凝练,词语的意思和语法习惯与现代文差别较大,让学生感到艰涩难懂,所以有一种畏学的心理。

而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是教师翻译、学生笔记、学生背诵的模式,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课堂气氛沉闷,学生难以产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效果自然不佳。

那么,如何让文言文教学更生动有趣呢?一、通过多次的诵读,来培养丰富的语感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就是诵读,在不断地诵读的过程中,我们就能得到较为丰富的和牢固的语感,“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在我们不断地诵读的过程中,我们能慢慢理解和体会到作者的思想,当我们理解了文章的意义,就能了解作者的心情。

而当我们通过不断地积累文言文常识后,也可以水到渠成地解释文言文的意思。

在诵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读准音、读顺句子、不念破句。

如《狼》中“其一犬坐于前”一句中,“一犬”是两个单音词,中间必须稍作停顿,如果连读就会对句意产生误解,这就需要教师及时指导。

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采用朗读、诵读、分角色读、相互译读等不同的形式。

这样,教师在这些形式的帮助下可以使学生对文言文的感知能力增强,使得他们理解文意的能力增强,累计到一定程度时还能对某些字句产生顿悟,能够和作者在某种程度上产生共鸣。

另外,在学生们背诵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名篇佳作后,对很多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就会有理性的认识,这就为更深入地学习文言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学生们的信心也会随着增长,回答问题的次数和能力也会不断增强。

二、通过再现课文描写的场景,使学生们有直观的体验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我们要创造课文描写的场景来吸引学生的兴趣。

情趣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情趣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情趣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引言:一、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情感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而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情趣教学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具体应用策略如下:1. 创设情境: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解文言文时,教师可以通过化身古代名人或扮演相关角色的方式,带领学生进入古代社会的情境,使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和感受到文言文所表达的情感。

2. 运用故事情节: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或分享有趣的故事情节,激发学生对于语文知识的兴趣。

在讲解古代诗词时,教师可以运用一些有趣的故事情节来引导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3. 创造情感磨合机会: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游戏竞赛等方式,创造情感磨合的机会,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在布置作文任务时,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在小组内互相修改、评价对方的作文,促进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和理解。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而兴趣是学生坚持阅读的重要动力。

情趣教学可以通过种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具体应用策略如下:1. 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材料: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材料。

材料内容应新颖、有趣、生活化,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如音频、视频等,使阅读材料更加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在诵读古代诗词时,教师可以播放相关音频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中的情感。

3. 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分享: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读物,并进行阅读分享。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物,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感悟和收获,从而激发其他同学的阅读兴趣。

三、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1. 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教师可以通过写作讨论、写作展示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写作氛围,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情趣教学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情趣教学

龙源期刊网 浅谈小学文言文的情趣教学作者:雷玲来源:《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2019年第13期文言文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其文章大多内容简短,却意蕴深刻。

由于语义略帶晦涩,小学生普遍感到难读且难懂。

如果重字、词、句这些知识落实,而忽略文言文本身之美,那么课堂将枯燥无味。

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投入其中,产生自己的感悟,能轻松展开文言文学习,为中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借故事增趣文言文多是耐人寻味的小故事,而故事最能吸引学生。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结合文本内容,灵活利用故事为课堂服务,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文本的重难点可以用故事补充,用复述故事代替传统的逐句翻译。

以《伯牙绝弦》为例,上课一开始,我从俞伯牙的故事背景引入,使学生对文章的兴趣激增,满怀期待地进入接下来的学习。

在突破教学重点时,为帮助学生理解“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中的情感,我给学生补充了二人故事中的两个片段:一是子期虽为樵夫,却甘为伯牙寻觅世间难寻的乐谱。

二是伯牙为楚王弹琴助兴时想到与子期的友情,一曲《高山流水》从胸中倾泻而出。

两人感人至深的情感打动了每个学生,再让学生来诵读全文,教学效果自然不同。

二、以诵读提趣诵读是学习文言文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但要引导学生避免机械式诵读,要通过多种方法增加教学中的趣味性,体会作者的感情,增加学生的想象力。

《两小儿辩日》是一篇生动有趣且贴近儿童生活的小故事。

故事中展现了两个小孩据理力争太阳远近的问题,一个认为太阳早上近中午远,一个认为太阳早上远中午近。

两人据理力争,谁也不肯罢休,文中称为“辩斗”。

在引导学生充分理解了“辩斗”之后,我再带领学生进行“辩斗”,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进入“辩斗”的场景。

最后,我再让学生进行同桌分角色合作朗读,学生的文言文素养在反复的趣读体验中得到迅速提高。

三、用表演激趣文言文语言凝练,文中的一些词语与句式的用法与现代汉语也有差异。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上台表演的方式,引导学生揣摩人物心理,进行角色体验,还原故事情境,真正实现从“读”到“理解”。

爱为学问之始——浅谈如何让文言文教学不失趣味性

爱为学问之始——浅谈如何让文言文教学不失趣味性

爱为学问之始——浅谈如何让文言文教学不失趣味性发表时间:2013-07-10T14:36:52.123Z 来源:《素质教育》2013年5月总第120期供稿作者:王艳鹏[导读] 好的导语会像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使学生产生新奇感,集中注意力。

王艳鹏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一中学256600文言文在高考中考察的比重很大,因此高中的文言文教学不由自主地带有功利性,几乎成了考试的附庸,导致文言文失去了它本身应有的光芒,教师把文质兼美的文章分解得支离破碎,学生死记硬背学得枯燥无味,最终师生身心俱疲,收获无几。

反思教学,如何改变一下这种状况呢?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之一,常言道:爱为学问之始。

那么如何让文言文教学不失趣味性?下面谈谈我自己的经验:首先,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主动学习,培养兴趣。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纵观教材中的文言文,大多注释详尽,学生完全可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去读、去悟。

所以针对所学篇目基础知识,老师可在导学案的预习案中列出具体要求,比如注音、找出通假字、解释词类活用、指出特殊句式、理清文章思路等,让学生预习时完成。

课上针对这些问题可以用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的答案,其他学生点评、补充、拓展。

这样学生们可以平等地交流,学习氛围就会轻松愉悦。

他们从自己的动脑、动口、动手中学到了知识,看到自己独立学习的成果得到大家的认可,会倍增学习信心;更重要的是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对文言文学习产生了兴趣,文言文教学也就因此而活起来了。

其次,教师应丰富教学手段,优化设计,激发兴趣。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需要精心地组织和精妙地点拨引导,力争把文言文富有文化内涵的“沉香”渗入到学生的灵魂深处。

下面是我教学中的切身体会:第一,巧设导语。

好的导语会像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使学生产生新奇感,集中注意力。

情趣: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新亮点

情趣: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新亮点

情趣: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新亮点文言文由于其语言使用时代距今较远,语言习惯与现代汉语差异较大,学生学习起来难度历来较大。

难度大的内容更容易产生厌倦感,若再加上老师教学方法单一,基本以教师“串讲”或翻译全文的方式进行,偶尔提问学生也是课堂占比较小。

高中语文教师要将这样传统文化以新的思维方式传授给学生,让他们学习文言文时兴致盎然。

一、让文言文与时事相连文言文学习中的提问要注意具有趣味性和参与性。

作为教师来说如能根据不同类型的文言文,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细致梳理史传类和叙事类两大类文本的行文思路,补充适当的历史背景和故事,就会引导学生动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充分運用自己的理解力和想象力去体会课文,用自己的经验和情感去渗透作品,设身处地地与文本对话,从而真正地走进课堂,读懂文本的真正内容。

比如说我在复习《书过善人事》一文时,教师可以尝试这样的问法,假如其他地方发生灾荒,灾民无以为生,纷纷拥聚到我们这里,气势汹汹。

那么请问同学们我们该怎么办呢。

是听之任之不管不问,还是慷慨解囊竭力相助,对于那些富人的善举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呢。

学生联系最近的巴厘岛撤侨,七嘴八舌地说开了。

很明显这样的提问紧扣时事,学生有话可说,引起了他们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课堂参与性,也收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二、让文言文与讨论相伴这里重点说一下文言词汇,文言词汇是基础,这个基础必须夯实,这毋庸置疑,但是怎么操作却是个问题,我们不能陷入“背—默”的简单粗暴的模式,这样只会打击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

一般注释中的词汇在读的时候解决,重点词汇快速讲解,还有一些有争议的词汇教师也必须讲。

有老师说讲有争议的词汇是浪费时间。

其实目的不是说得弄清楚这个词的意思,而是激发学生的思维活性和探究能力。

如《前赤壁赋》,教师可以这样问,洗盏更酌的“洗”究竟是什么意思。

同学们表示惊讶,洗就是清洗的意思,特别是高三有些基本功扎实的学生说,高一课本上注释就是清洗。

让文言教学焕发青春气息——触摸语言激发情趣

让文言教学焕发青春气息——触摸语言激发情趣

三 水浒 传 》 、 《 花扇 》 、 《 桃 红 天性 。郑 谷之 所 以被 称 为 “ 一字 之师 ”,是 因为 他建 议 游 记 》 、 《 国演 义 》 、 《
将 “ 前村深 雪里 ,昨夜数 枝开 ”改为 “ 昨夜一梅开 ”。因 楼 梦》、 《 官场现 形记 》、 《 林外史 》、 《 儒 金瓶梅 》、 此 ,一个语 词 ,在某 一个 特定的 时间,经 由作者 的挑选 , 界是一 片森 林 ,那么语 词就是构成森 林的一花一 叶,一草
隙 的阳光,点缀绿草 的野花 以及各种 生命 。或者 说构成境 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 《 登泰 山记》一文中,
壶 界 的词 语本身就 具有 生命 ,那没有 生命的语词所 建构的物 可 引用 “ 天 阁 ” 的对 联 ,登 此 山一半 , 已是 壶天 ;造 绝 顶
体不 能称之为 “ 界” ,它们只 是一堆支离破碎 ,结构松 千重。尚多福地和 “ 山拜其下 ,孤云卧此中”,说 明泰山 境 万 散的什物,一堆语言垃圾 。
砂土 ,亦 吉;平地 、石榴 ,无土 则凶 ;大林 乃东南蚕食 之 的天涯游 子在经历 了苦 痛的烽烟 离乱又回到久别 的家乡,
里 是不是有滚滚 的暖流在涌动 昵?
穿越历史 的尘烟 ,千年 之后 的我们在 读到这些 “ 桑兮
括 的说法 ,还 因为算命者 的出生 时辰 ,男女性 别有异又各 梓 兮 ”、 “ 兮柘兮 ”的时候 ,汹涌在你 我眼眶里 的思乡 桑 有不 同说法 ,其 实无非是 说的天花 乱坠 ,实则万 变不离骗 之泪又是怎样 的滚烫啊 ! 人二字 ,掩人 耳 目而 已。这 次是 “ 柘木 ”做 了道 具,打 了

“ 言两 拍 ”、 《 古奇 观 》、 《 三 今 聊斋 志 异 》、 《 西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文言文教学充满情趣——初三“记”类散文阅读教学方法新中初级中学罗春兰虽然语文教改在不断深入,但文言文教学普遍存在着“一头重”、“一头轻”的现象。

即教师投入多、学生收获少。

大部分学生不大喜欢甚至厌恶学习文言文,究其原因:一是由于文言文用词精炼、表意深奥,学生无法轻易走进作者表述的文字世界,学习难度大;二是教法单调,许多教师教读文言文,重内容讲述分析、轻方法点拨介绍,从字词的解释到句子的翻译,再到思想内容的概括以及结构的分析无所不及,学生在被动中接受文言知识,导致效率低下;三是背诵内容多,学生易产生畏难情绪,并且文言文学习和现实生活关联不大,易产生文言文“无用论”的想法。

长期以来,学生阅读文言文,没有“类”,只是“累”,没有主动地吸取,只是被动地应试。

针对目前文言文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要深入到“人文”的内里,在教学方法上,必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阅读中直接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亲身体验感悟的过程。

一、趣味导入特级语文教师于漪也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

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

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确实,好的导语是优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登堂入室。

一堂课,导入得法,片刻之间就能营造一种浓郁的学习氛围,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并迅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进而为师生学习新课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

首先可以运用形象、充满情感的语言开头,创造适宜的环境气氛,把学生思想引入课文情境,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感情后导入新课。

我上《桃花源记》一课,学习新课前,我先让学生闭上眼睛,随着我的描述神游桃花源,“这是一片桃花林,你看,河流两岸长达数里的地方,竟然没有一棵杂树,远远望去,盛开的桃花就像一片粉红的彩霞……;你看,红瓣纷落,就像一只只飞舞的粉蝶……;你看,这里面的土地坦荡如砥一望无垠……;你看……”随着我的讲解,学生陶醉其中,遐想联翩。

有一调皮学生接口就道:“此景真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见一处呀!您该不是要带我们进入仙境吧?”学生开怀大笑,我当即抓住时机,引导他们朗读课文,“人间难觅神仙境,书中神游桃花源”,还是让我们一起朗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吧。

以往学生一听要读,就会失声喊苦,可这一次,学生被我口述的境象吸引住了,都想去了解书中的桃花源,读得异常流畅、响亮,可见,只要教师巧设情境,吸引学生,就能获得激发兴趣的效果,而且有助学生背诵。

其次,故事激趣也是文言文教学中最常采用的一种导入方法,适用于大部分的文言作品,特别是一些历史久远的作品。

教者可从作者的经历及特定的历史背景事件入手,以讲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上《醉翁亭记》,可讲述欧阳修小时候家境贫寒,连纸笔都买不起,母亲只能用树枝在沙盘上教他写字。

经过刻苦努力,后来他成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也可以从“六一居士”名号的由来介绍欧阳修:欧阳修在《六一居士传》中这样写道,“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勉励学生要克服困难,努力学习。

教《记承天寺夜游》时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古有一人‘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

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他就是宋代大文豪——苏轼。

’”今天我们学习他被贬滴黄州时写的一篇文章——《记承天寺夜游》。

直白而动情的情节,一下子吸引住了学生,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和故事激趣一样,设疑导入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它通过设置恰当的、富有启发性的疑问,激起学生的好奇和求知欲,刺激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带动全篇的教学。

可以在开头讲一个内容生动精彩、情节扣人心弦的小故事或举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来制造悬念,使学生对故事及相关事物产生关切感,从而仔细听下去。

教学《岳阳楼记》时可以这样导入:“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历代都作为散文名篇收入各种选本,从南宋人编的《宋文鉴》开始,直到当代的各类散文选,都选有这篇文章。

它究竟有哪些独到之处,使它成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呢?请同学们认真学习《岳阳楼记》,想想其中的道理。

”这样设疑导入,把学生的注意、兴趣、思维一下子吸引到所提的核心问题上来,并促使学生围绕核心问题阅读、思考,极大地诱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从而为整堂课的成功教学奠定了基础。

也可在上课伊始就提出问题,制造悬念,请学生和自己一道思考,这样可以立即引起学生的注意,使他们一边迅速思考,一边留神听讲。

二、趣味品读1、涵泳诵读叶圣陶先生讲过:“熟读史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中追求语言的完美。

诵读的功夫,无论对语体对文言都很重要。

仅仅分析研究,只是知识方面的事情,诵读却可以养成习惯,使语言不期然而然近乎完美。

”初三新授“记”类散文中,有三篇要求全文背诵,而对一部分学生来说,背诵又是一件很头疼的事。

背诵也要讲究方法,应以理解内容为前提,根据文章的思路来背诵。

结合笔者及同行们的一些教学实践,在此略举几例:(1)按照写作顺序背诵。

如《岳阳楼记》可以按叙事——写景——议论的顺序背诵:重修岳阳楼的背景、盛况——远眺洞庭湖的景色——迁客骚人不同的览物之情——抒发生活态度和政治抱负。

(2)根据课文线索背诵。

《桃花源记》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展开记叙,从他逢桃林、入桃花源写起,以他出桃花源再寻未果而告终,这样容易记忆。

(3)利用课文画面背诵。

如《醉翁亭记》第一段,分别描绘了“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作者在二、三两段分别描绘了两幅画面,一是朝暮四季图;二是太守宴游图。

若能将这些山水风光、游人活动、个人情感等画面印记于胸,就能快速成诵。

优美的文字,诉诸听觉,自然会有语音感。

谐音押韵、平仄变化、工整的排偶句、错落的整散句、和谐的音律让读者心情愉悦。

匠心独运的词语使用,越规逾矩的超常搭配,句式与句型的奇妙变幻,得当的简繁,精妙的修辞等,通过反复的诵读、体味、涵泳,定会使读者动情励志。

要让学生深得读书之法,深味读书之乐,一定要经过他自己的诵读与涵泳。

纵观古今中外,那些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文学爱好者,那些出口成章、口若悬河的演说家,那些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文学家,哪个不得益于熟读背诵、记忆积累?文言文语感的培养是需要学生自主感悟探究的。

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去体验文言文的美感,融入自己的知识、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形成文言语感。

学生与文本的距离缩短了,才能饶有兴致地品读文言美文,深入探究文言语言的潜在魅力,才能受到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感的熏陶,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

2、品读体验新的《教学大纲》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常见的150个实词、6个文言虚词和主要的文言句式的用法。

这个量应该是不大的,但关键是教法、学法的处理是否恰当。

古今汉语的差异,给学生的文言阅读带来很大的困难,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积极引导学生去“求同”、“辨异”,帮助学生发现古今汉语表现样式、用法和意义的不同及古汉语自身语言运用的灵活多变。

教学中,指导学生用分析比较的眼光进行审读,发现文言文行文组句的一些特点。

在感性材料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所学过的文言知识,总结出同类词语、同类语言现象的某些规律,让学生达到理性的认识,使知识逐渐系统化、条理化。

如句式的变化,就可以通过古今比较总结一些规律,例如:倒装句中状语后置的句子“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翻译时正确的语序应为“于其上刻唐贤今人诗赋”,倒装句中宾语前置的句子“微斯人,吾谁与归”应译为“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再如《醉翁亭记》中有许多的判断句“望之蔚然而深秀浙,琅琊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等都要补充现代汉语判断句的标志“是”。

还有《桃花源记》中许多的省略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等句子都要结合语境补充承前省略的主语成分。

又如词语的古今异义,如“妻子”、“绝境”、“无论”、“鲜美”等,还有一词多义现象,如“临”字在古汉语中就有多种解释:①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记》),②来到(临溪而鱼《醉翁亭记》),③面对(把酒临风《岳阳楼记》),④临近,将要(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出师表》)。

此外,文言文中的词语和句式因为对象、场合的不同,会有细微的不同,或色彩,或语气。

区分这些不同之处,可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

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全文有23处用“而”做连词,“而”字贯穿全文,读起来别有韵味,其用法可以归纳为五种:①表并列关系(溪深而鱼肥);②表承接关系(日出而林菲开);③表修饰关系(杂然而前陈者);④表递进关系(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⑤表转折关系(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通过对一个词不同用法的品味辨析,一方面可以理清词语或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诵读把握语气,恰当地传达语意而利于文章理解。

通过总结可以发现文言文中一些词语,形式虽然和现代汉语中一些词一样,但用法、意义却不同。

整理出这些词的构成特点,就能帮助学生形成对文言文进行逐句审读的习惯。

笔者在此要强调的是,不论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还是文言句式,都不能孤立地背解释、记术语,而应该把字、词、句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文本)中,通过诵读课文并对课文中典型例句的理解、掌握,达到重点掌握这些知识的目的。

让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仔细揣摩其含义,灵活运用增减法、调换法等多种方法,通过诵读比较来体味原文的精妙。

如苏轼的《记承天夜游》中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丛中蛙鸣不断,空中流荧飞舞,村中狗吠鸡鸣,几处纳凉处人笑语阵阵。

”好不好呢?添加语写夏夜的嘈杂之声,既不符合时间,也破坏了原文的清幽淡雅之意境。

同样,“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能否改成“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呢?很显然原句用了比喻,说藻荇交横,给人如临水池之感,最后以“盖竹柏影也”点透真情,这样明暗交替,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一个空灵、皎洁、恬静的月夜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