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保存

合集下载

血小板储存条件

血小板储存条件

血小板储存条件血小板是一种细胞片状结构的血细胞,主要功能是在血液凝固过程中发挥作用。

血小板储存是一项重要的血液库存管理工作,储存条件的合理性和稳定性直接影响到血小板质量和有效期。

本文将介绍血小板储存的条件以及对血小板质量的影响。

一、储存条件1. 温度血小板储存的温度是影响血小板质量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血小板储存温度在20℃-24℃之间,最适宜的温度为22℃。

过低的温度会导致血小板失活,过高的温度则会加速血小板代谢,降低其活性。

因此,在储存血小板时,应严格控制温度,避免温度波动。

2. 气体血小板储存过程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也会影响其质量。

一般来说,血小板需要在富含二氧化碳的气氛中储存,以维持其新陈代谢的平衡。

因此,在储存血小板时,应保持适宜的气体浓度,避免气体浓度的不均衡。

3. pH值血小板储存过程中,pH值的变化也会影响血小板的质量。

一般来说,血小板需要在pH值为6.2-7.6的范围内储存,以维持其生理功能。

因此,在储存血小板时,也需要注意维持适宜的pH值,避免pH值的波动。

4. 其他因素除了上述因素外,其他因素也会影响血小板的储存质量。

例如,储存时间、储存容器、储存液等因素都会对血小板的质量产生影响。

因此,在储存血小板时,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制定合理的储存方案。

二、影响血小板质量的因素1. 储存时间血小板的储存时间是影响血小板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血小板的最长储存时间为5天。

在储存过程中,血小板会逐渐失去活性,其数量和功能也会逐渐下降。

因此,在使用血小板前,需要仔细检查其储存时间,避免使用过期血小板。

2. 储存容器血小板的储存容器也会影响其质量。

一般来说,血小板需要储存在特殊的血液袋中,以避免血小板的机械损伤和氧气的不均衡。

因此,在储存血小板时,需要选择适合的储存容器,以确保血小板的质量。

3. 储存液血小板的储存液也会影响其质量。

一般来说,血小板需要储存在含有适量营养物质和抗凝剂的储存液中,以维持其生理功能。

输血科血小板恒温振荡保存箱标准操作规程

输血科血小板恒温振荡保存箱标准操作规程

类别:操作规程
部门:输血科
名称:血小板恒温震荡保存箱操作规程 血小板恒温震荡保存箱操作规程
【目的】规范血小板恒温震荡保存箱的操作规程,确保正确使用血 小板恒温震荡保存箱。

【职责】经培训并通过考核的输血科工作人员。

[操作程序】
1、接通电源,打开血小板保存箱总电源开关。

2、将温度设置在(22±2) ℃o
3、当温度达到设定温度时,方可贮存血小板。

4、存取血小板时,打开保存箱门,水平拉出置血架,放取血小板, 再推回置血架及时关上门,并打开水平震荡开关。

5、随时观察血小板保存箱的温度。

6、温度异常或停电时,保存箱冷链系统和监控系统开始报警。

7、血小板保存箱不用时,先关水平震荡开关再关总电源开关。

【注意事项】
1、每周用500mg∕L 有效氯消毒液擦拭保存箱内部,并做好相关记录。

2、每月定期检查血小板保存箱温度及性能,使其正常运作。

[支持文件]
生效日期:2014. 09 修改日期:2014. 08 新 增: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

血小板保存的研究进展 李芳

血小板保存的研究进展 李芳

血小板保存的研究进展李芳摘要:目的:血小板保存质量。

方法:不同温度的研究。

结论:血小板保存技术仍存在很多的不足,值得深入研究。

关键词:血小板;常温保存;低温保存关键词:血小板;常温保存;超低温保存;—80度;冷冻干燥;4度低温保存血小板体外保存的质量,是血液服务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目前供应临床的主要是常温20℃—24℃连续振荡液态保存的血小板,然而这种血小板保存时间小于5天,近年来,如何提高血小板的体外存活率并维持血小板的活性功能、如何延长血小板的保存期同时还减少细菌污染等问题,一直是人们的研究热点。

我们以血小板保存的不同温度为切入点,对血小板保存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和总结。

1 22度常温保存血小板国内外目前都在广泛开展血小板常温保存的研究,已有许多国家将22度作为血小板保存的常规温度,认为血小板22度振荡保存24小时在临床上具有与新鲜血小板相同的效果,保存120小时仍具有止血功能,在保存过程中采用持续振荡可有效促进气体在血小板中的交换,防止血小板聚积,避免血小板代谢产物形成高浓度。

目前国内机采血小板主要采用ACD-A抗凝剂-血浆在22度振荡悬浮保存,保存过程中通过消耗血浆和抗凝剂中的腺嘌呤核苷、葡萄糖提供能量,以维持血小板的形态与功能。

Scharbert等研究了在22、34、37和40度保存血小板时所发生的聚集反应,发现引起聚集的胶原以及花生四烯酸等成分在34和37度无明显的区别;在22度时明显减少,但由于ADP的增加而引发的聚集要强于37度保存的血小板。

然而,血小板的结构和功能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形态上发生变化的血小板数量呈上升趋势,主要表现为从圆盘形变成球形,并且有些血小板出现伪足、颗粒聚集及空泡等,表明保存过程中血小板的形态结构受到影响[1];此外,血小板在常温下代谢相当活跃,血小板的代谢终产物乳酸和氢离子无法通过保存袋扩散,尽管氢离子可被血浆中的碳酸氢盐缓冲,但当乳酸达到20mmol/L时,血浆的缓冲作用即消失,导致血小板保存液pH值迅速下降,当其pH小于6。

血小板恒温保存箱设备工艺原理

血小板恒温保存箱设备工艺原理

血小板恒温保存箱设备工艺原理前言血小板是一种重要的血细胞,它们能够帮助人体止血、促进伤口愈合。

由于血小板自身寿命较短,保存时间也有一定限制。

在临床诊疗和科研实验中,需要对血小板进行恒温保存,以确保其生物活性和效力。

这就需要使用血小板恒温保存箱设备。

本文将介绍血小板恒温保存箱设备的工艺原理。

血小板恒温保存箱设备的组成血小板恒温保存箱设备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控制系统2.恒温系统3.反应体系其中,控制系统和恒温系统是箱体中内置的构件,它们共同协作实现恒温保存的功能。

反应体系则是外部加入箱内的试样,即需要进行恒温保存的血小板。

控制系统血小板恒温保存箱设备的控制系统主要负责控制箱体内环境的温度、湿度和气氛等参数。

通过内部传感器检测箱体内的环境数据,并通过设定的程序进行精准控制。

具体而言,控制系统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控制器2.传感器3.电路板4.电源其中,控制器是血小板恒温保存箱设备的核心部件,负责与用户进行交互,接收用户设置的温度、湿度和其他指令,然后指挥传感器、电路板、电源等其他构件进行工作。

恒温系统血小板恒温保存箱设备的恒温系统主要负责控制箱体内的温度波动,保持恒定的温度,并将它传递给血小板。

恒温系统主要有以下几个组成部分:1.制冷部件2.加热部件3.温控电路4.风扇其中,制冷部件和加热部件主要用于对箱体内的温度进行调节,谷物电路则负责检测和控制箱体内的温度,风扇则漩涡空气,帮助恒温系统更加均匀地传递温度。

反应体系反应体是指箱内需进行恒温保存的试验样品,即血小板。

血小板恒温保存箱设备通过保持箱内的恒定环境,使血小板能够获得最佳保存条件。

在这个过程中,血小板需要避免受到过高或过低的温度波动,同时需要保证适量的湿度和气氛环境。

因此,反应体系是血小板恒温保存箱设备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在实践中,血小板的保存情况多数取决于反应体系的质量和使用方法。

工艺原理血小板恒温保存箱设备的工艺原理可以用一下几个步骤简述:1.放置血小板2.关闭箱门,开启设备电源3.设置恒温保存参数4.控制器自动调节温度湿度和气氛环境5.检测血小板的变化情况,进行记录在这个过程中,由控制器和恒温系统共同协作,血小板恒温保存箱设备可以在恒定环境下保存血小板的活力和效力。

血小板常温保存对血小板计数、平均体积及分布宽度的影响

血小板常温保存对血小板计数、平均体积及分布宽度的影响

血小板常温保存对血小板计数、平均体积及分布宽度的影响目的评估血小板计数、平均体积及分布宽度在血小板保存过程中的变化。

方法来自于自愿献血者的30例单采血小板,置于血小板常温保存箱保存5d。

分别在保存的第1d、第3d、第5d留取样品检测血小板计数、平均体积及分布宽度。

结果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血小板计数、平均体积及分布宽度没有发生明显改变(P>0.05)。

结论血小板的体外保存对血小板计数、平均体积及分布宽度无影响。

标签:血小板;平均体积;体积分布宽度;血小板保存;血小板计数血小板是人体内唯一具有止血和凝血功能的血细胞,目前尚未发现可与其功能相媲美的代替品。

目前血站主要提供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和单采血小板,后者通过血细胞分离机进行采集制备而成。

单采血小板因为其浓度高和纯度好的优点,临床疗效好。

其采用血小板专用保存袋进行保存,存储在22℃专用血小板保存箱内,保存期为5d[1]。

笔者拟在血小板保存的不同时间段对血小板计数、平均体积(MPV)及分布宽度(PDW)进行检测,评估血小板的保存对这三项指标的影响。

1 資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CS3000血小板常温保存袋(Baxter公司,美国),CS-3000 plus 血细胞分离仪(Baxter公司,美国),HELMER血小板恒温振荡保存箱(美国),XT-2000型血细胞计数仪(Sysmex公司,日本)。

1.2方法1.2.1样品采集与处理招募30位健康自愿献血者,按照血站标准采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浓缩血小板悬液,每治疗量血小板含量为(2.5~3)×1011,用CS3000血小板常温保存袋保存,置于22℃血小板保存箱保存5d,分别在d0、d3、d5留取样品检测血小板计数、平均体积(MPV)及体积分布宽度(PDW)。

1.2.2检测按照常规方法,采用XT-2000型血细胞计数仪测定血小板计数、平均体积(MPV)及体积分布宽度(PDW)。

想要了解机采血小板,请看这里

想要了解机采血小板,请看这里

新闻眼公益@三晋献血想要了解机采血小板,请看这里1.什么是机采血小板?机采血小板,是用血液成分单采机采集来自一个献血者的血小板。

机采血小板储存在一个专用的保存袋中,储存温度20℃~24℃,震荡保存,最长保存期为5天。

2.机采血小板临床有哪些作用?血小板具有止血的作用。

用于由于骨髓造血功能的异常、药物、中毒等多种原因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血小板功能异常,引起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

3.捐献机采血小板需要多长时间?每捐献一次机采血小板,需要60~90分钟。

4.捐献机采血小板容易紧张吗?无偿献血目前分2种,一种为全血,一种为机采血小板。

许多人忙里抽闲或利用休息时间来到固定献血屋,把捐献机采血小板作为热心公益、丰富自己业余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献血者在捐献过程中可以欣赏音乐、聊天、休息等,只需躺在采血椅上,放轻松,保持心情愉悦,血液细胞分离机会自动完成采血过程。

5.捐献机采血小板对身体有不良影响吗?健康人体内血小板数量充裕,捐出的血小板在48~72小时内可以恢复到捐献前的水平,比捐献全血的恢复时间更短。

在捐献机采血小板的过程中,每位献血者每次血液采集使用的都是一次性的无菌专用耗材,绝对不会造成交叉污染。

6.捐献机采血小板者可以享有何种权利?捐献机采血小板和捐献全血一样,都是一种以救死扶伤为目的的志愿无偿奉献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献血者本人及其父母、子女、配偶可以按照相关规定和标准报销血费。

在太原市捐献机采血小板达到一个单位的,无偿献血者本人使用任何血液产品不限时不限量,免费使用,无偿献血者的配偶、父母、子女使用机采血小板时不限时等量免费使用,使用全血时按照每单位血小板折算800毫升全血不限时免费用血。

7.捐献机采血小板的基本条件是什么?(1)年龄18~50周岁,体重:男性50公斤以上,女性45公斤以上。

(2)符合各项检测标准。

(3)手臂上的静脉较明显。

(4)能够保证1~2个小时的捐献时间。

(5)捐献机采血小板的间隔期为14天,一年不大于24次。

血小板震荡保存箱设备工艺原理

血小板震荡保存箱设备工艺原理

血小板震荡保存箱设备工艺原理一、引言血小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细胞,能够帮助人体止血。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最初的血管系统是由一批血小板构成的,表明血小板对于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血小板在临床医学中应用非常广泛,例如用于手术止血、减少血液流失等。

然而,由于血小板的一些特殊性质,如易于老化、易于失活,其储存和运输就需要采取特殊的措施。

传统的血小板储存方式是通过采用缓冲液、血浆以及抗凝剂等方法来达到储存目的,但是这种方式存在较大的局限性,比如不能长时间保存,保存后容易发生变异等。

近年来,新的血小板保存方式逐渐兴起,即通过使用血小板震荡保存箱进行血小板的储存和保存。

本文将介绍血小板震荡保存箱设备工艺原理。

二、血小板震荡保存箱的定义和作用血小板震荡保存箱是一种用于保存血小板的仪器,在这种仪器中,血小板会不停地震荡,从而保证血小板的细胞活性,延长血小板的储存时间。

血小板震荡保存箱通过毫秒电脑计算机设置震动的频率和强度,这种技术可以让血小板不停地摆动,避免了血小板凝结的风险。

三、血小板震荡保存箱的实现原理血小板震荡保存箱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实现。

1. 震动装置血小板震荡保存箱中的震动装置一般采用无心结构的电动机,并配合特定的机械装置来完成震动的过程。

通过特定的运行程序来控制电动机的转速和运行时间,从而达到储存血小板的目的。

2. 温度控制系统血小板的存储温度一般在20℃~24℃之间,震荡过程中需要保证温度的稳定性。

血小板震荡保存箱通过传感器来监测箱内的温度,当温度达到设定值时,系统将自动循环制冷或加热,控制血小板存储温度的稳定。

3. 技术防护系统血小板对于细菌和微生物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弱,血小板震荡保存箱通过采用一些防护技术来保护血小板的质量。

例如,可以在箱体上设置紫外线杀菌装置,或者采用特殊的滤网来过滤进入箱体的微生物,从而达到保护血小板的效果。

四、血小板震荡保存箱的优势相较于传统的血小板保存方法,血小板震荡保存箱有着显著的优势:1. 储存时间长血小板震荡保存箱可以将血小板的储存时间延长到5~7天左右。

-80℃冰冻保存血小板的实验探究

-80℃冰冻保存血小板的实验探究

cryopreservation platelets,Set up an ideal storage conditions and methods of freezing, Optimize low—temperature freezing technology
to
preserve platelet.And the urgent
Words:Platelet;frozen
preservation;DMSO;P—selectin

扉页:
p士=J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大理学院或其他教育 机构的学位或证明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 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并表示了谢意。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 人承担。
conditions
be used for long・term platelet reserve resources,to resolv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hortage of platelets,it is widely used in clinical hope. Key
箱保存。血小板的采集到冰冻在6小时内完成,对保存到期的血小板进行复苏,复苏温 度37-42"C,快速复苏,然后对Pit、MPV、PDW、PCT、P.LCR、PH值血小板CD62p
表达、相关功能如聚集,活化功能(用血小板聚集仪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用流式细胞
仪i贝|l定血小板的活化功能}旨标CD62p)进行检测,然后对冰冻前后指标进行配对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小板保存血小板保存2011年10月06日血小板是血液重要的组成成分,参与机体凝血过程,发挥正常的止血功能,防止损伤后血液丢失,因此血小板输注在临床血液输注中也占有很大比例。

血小板采集主要有2种方法:从全血中分离制备血小板,机器采集献血者血小板(机采血小板)。

2006年8月,卫生部出台《关于限期停止有偿机采血小板的通知》,要求各地献血办不得下达指令性无偿捐献机采血小板的指标,或以发放补贴为由变相有偿机采血小板;为补充无偿机采血小板的不足,各采供血机构要充分利用已经采集的“无偿献血”血液资源,开展手工分离制备血小板工作。

目前,手工分离制备血小板的方法有富含血小板血浆法(PRP 法)和去白膜法(BC法)2种。

由于PRP法分离制备浓缩血小板时,移走富含血小板血浆后的红细胞悬液层含有大量白细胞,这些白细胞会引起诸如发热、过敏等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此外,红细胞悬液层中由血小板和白细胞形成的微聚物也会进一步对受血者造成危害;因此BC法分离血小板的使用越来越广泛。

BC法的原理是:全血首先经重离心后分离白膜层,再将白膜层经轻离心后移走红细胞和白细胞,即得到浓缩血小板。

与PRP法制备的血小板相比,BP法制备的血小板具有白细胞残留量较低、血小板膜表面CD62p的表达率显著降低,以及提高ATP水平和低渗性休克反应能力等优点。

对血小板功能来说,BP 法制备的血小板糖分解率可降低一半,提高氧代谢率,维持二氧化碳水平,使pH保持恒定,尤其适合长期储运。

这可能是由于血小板离心时是隔着红细胞和白细胞的“生理垫”,这样的分离制备过程对血小板的损伤较低,表现为反映血小板激活指标——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分子CD62p的表达率降低。

因此,手工分离血小板,尤其是BC法制备的血小板首先可以使手工采集全血中的血小板得到充分利用,避免资源的浪费;其次,价格低廉,患者容易接受;第三,从全血中分离白膜再获得血小板,可以降低全血保存后微聚物的形成,降低受血者发生肺部、脑部栓塞的危险性,减少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血小板采集后,如果不能较快用于临床,必须保存起来。

血小板在新鲜血中,特别是在4℃储存时,活性很快下降,6h后还有约40%的活性,12h 后活性仅剩20%;<20℃时,血小板会发生显著的改变,包括从静止盘形到多伪足球形的改变,丝状肌动蛋白的增加、血小板微管螺管的解聚,细胞内Ca2+的剧增、溶酶体和α颗粒的分泌和融合等,这些改变模拟生理学活性并导致血小板治疗无效。

所以血小板必须有适宜的保存技术,才能既节约血液资源,又可储存血液。

血小板保存技术主要有:1 22℃室温保存由于血小板寿命短,结构和功能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体外保存时条件要求较严格。

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开展了血小板室温保存的研究,充分肯定了22℃持续振荡保存对血小板活力维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已有许多国家将22℃作为血小板保存的常规温度,认为保存24h的血小板具有与新鲜血小板相同的效果,血小板保存120h仍具有止血效果,而在保存过程中采用持续振荡可促进气体在血小板中的交换,防止血小板聚积,避免血小板代谢产物形成高浓度,以及利于血小板从外界环境获取营养。

美国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规定,血小板的储存时间为3—5d,过期将予以废弃。

由于室温保存血小板时间短,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致力于血小板低温保存技术的研究,并取得较大成功。

2血小板的深低温冰冻保存血小板深低温冰冻保存保护剂在深低温条件下,血小板胞膜内外的水都处于固态,细胞生命代谢基本停止,血小板及凝血因子等功能活性物质可长期保存而不会衰退或功能耗竭,但血小板低温保存需要经历降复温过程中的损害而存活下来,因此在降复温过程需要添加冰冻保护剂。

目前,血小板深低温冰冻保护剂主要使用75%或100% DMSO溶液,添加DMSO时血小板体积先缩小再恢复至等渗的体积,在此过程中血小板体积不会发生膨胀,其缩小的最低限度也只能达到64%,所以75%DMSO溶液快速添加或缓慢加入100% DMSO溶液,不会导致血小板超过安全体积范围;此外,DMSO分子量小,可透过细胞膜,可增加血液粘滞性、降低被冻细胞的变相点和延缓冷冻过程,减少冷冻过程中的蛋白质变性、延缓冰晶形成对细胞膜的损伤及减轻细胞脱水皱缩。

DMSO不仅对血小板保存效果好,而且低浓度的DMSO对人体没有副作用且制作方便,输注时不用洗涤;同时,DMSO还有具有一定的抑菌和抗血小板凝集作用,可明显防止微循环堵塞。

在血小板冰冻过程中,当细胞内外产生瞬间压力差时,DMSO的分子运动可以迅速消除细胞内外的渗透压差和冰晶形成,避免细胞膜在冰冻过程中的损伤,从而达到低温保存的目的。

血小板深低温冰冻保存技术将制备好的FPRP或机采血小板(血小板质量和标准同液体血小板),置于无菌清净台内,把预先消毒的75%或100% DMSO溶液缓慢添加到FPRP或单采血小板内,边添加边轻轻振摇,添加速度为1ml/min,DMSO终浓度为5%;把制作好的血小板用金属盒包装后放入-80℃冰箱,水平摆在金属架上或梯式金属架上,冰冻血小板盒之间保持3—5cm距离,在1—2h完成冰冻降温过程,其保存有效期为1年;如需继续储存可置于液氮或-150℃以下,保存3年。

在保存期间低温冰箱断电不超过1h,并尽量减少打开冰箱门的次数,可延长深低温保存血小板的保存期。

使用前从冰箱中取出,直接置于37℃循环式水浴箱内完全融化,融化完毕后室温可放置4h,采用普通输血器以患者可耐受的速度尽快输注。

深低温冰冻血小板功能检测新鲜血小板降温实际过程中胞内冰晶形成温度为-15—-40℃,也是血小板冷冻保存降温的关键温度段。

血小板低温保存后,血小板计数(Plt)无显著变化;分离的血小板平均体积 (MPV)明显小于捐血者静脉血和ACD全血内的血小板,低温保存后血小板体积明显变大,但血小板体积变大控制在安全范围内,避免血小板体积膨胀,可维持血小板功能活性,提高回收率。

血浆pH在整个制备和保存过程中没有明显变化,血浆内乳酸脱氢酶(LDH)在血小板低温保存后出现明显升高。

在整个制备过程中,新鲜血小板的CD62p阳性率较低,-80℃降温/复温保存后CD62p阳性率升高幅度较大;制备过程中血小板膜表面GPⅡb/Ⅲa的激活体未见明显增加;而在低温保存后,血小板膜表面CD42a(一种重要的促凝血活性分子)数量明显升高,并超过静脉血内血小板膜表面CD42a数量,提示血小板在低温保存后其促凝血活性明显提高。

低温保存后血小板诱导的血浆凝固所需要的时间缩短约50%,说明低温保存后,血小板促凝血活性明显提高,优于新鲜血小板。

经检测,-80℃降温/复温保存后血小板计数回收率>95%。

深低温保存的血小板复温后,其胞内增加了5%的DMSO,故胞内渗透压稍高于等渗溶液。

采用生理盐溶液直接洗涤血小板,不但会造成血小板体积膨胀,还清除了血小板中所有的凝血因子,势必降低血小板制品的止血效能。

临床输注前避免洗涤可减少血小板的损害和丢失,保留全部的凝血因子,提高止凝血效果。

深低温冰冻保存血小板的临床应用效果深低温保存血小板输注疗效与新鲜血小板基本相同。

除了含有即刻止血功能增强的血小板外,深低温保存血小板制品内还有效保存了等体积血浆的全部凝血因子,融化后直接输注到受者外周循环血液中,可同时给患者提供血小板和全部凝血因子,特别适合战、创伤出血患者的输血救治,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同时可大幅度降低战时和紧急情况时血液的总需求量,将战时和紧急情况时输血救治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临床基层应用结果显示:没有发生严重的输血反应,其安全性高,止血疗效显著。

3血小板的冰冻干燥保存血小板冰冻干燥保存保护剂目前,血小板冰冻干燥保存保护剂主要是海藻糖,海藻糖在37℃可以快速地被血小板吸收,负载效率>50%。

负载海藻糖的血小板冻干后保存了血小板的完整性,同时,通过蒸汽后的血小板再水化存活率达到85%;再水化冻干血小板对凝血酶(1U/ml)、胶原蛋白(2μg/ml)、ADP(20μmol)和瑞斯托菌素(ml)的反应与新鲜血小板(对照组)几乎完全相同。

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学分析表明,这种再水化冻干血小板的膜以及膜蛋白成分与新鲜血小板极其相似。

海藻糖能与血小板形成氢键,代替空间结构所必需的水分子,即生物体内的蛋白质、核酸、糖类、脂质类及其它生物大分子周围均包着一层水膜,这层水膜是维持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功能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当干燥、冷冻等条件下失去水膜时,海藻糖分子能在失水部位与血小板以氢键连接,形成一层保护膜以代替失去的结构水膜,而不至于使血小板丧失活性;另外,干燥时海藻糖紧密地包住相邻近的血小板,形成一种糖玻璃体,使其扩散系数很低,分子运动和分子变性非常微弱,从而能够使血小板维持一定的空间结构。

血小板冷冻干燥保存技术 1)37℃条件下,负载冻干保护液4h,冻干保护液中,血小板20%—50%、海藻糖%—2%、白蛋白%—2%,干燥体积厚度<1cm、最佳<。

2)冷冻:①自由降温至-15℃;②由-15℃降至-40℃,降温速度(-1—-5)℃/min(最佳-1℃/min);③-60℃以下维持1h以上。

3)干燥:①一级干燥,-35℃,10—100mT;②二级干燥,18℃,10—100mT;③一级干燥和二级干燥之间采用快速直接升温,避免梯度升温。

4)真空干燥完毕后,充入保护气氮后封装保存,需要时复水后使用。

冰冻干燥保存血小板功能检测使用CD62p、PAC-1、GPⅠb、GPⅡb /Ⅲa等指标均可作为冻干血小板功能检测的指标。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加入可逆性激活抑制剂后血小板的功能,结果显示:血小板负载海藻糖4h后CD62p表达率高于负载前,加入可逆性激活抑制剂后,其表达率显著下降,与负载前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别;而PAC-1的表达率在血小板负载海藻糖前后、添加和未添加可逆性激活抑制剂的条件下,均未发生显著性改变。

因而CD62p 被认为是反映血小板激活后期1个最为灵敏的指标,而PAC-1(活化的GPⅡb /Ⅲa复合物)是反映血小板激活早期的1个灵敏度较低的指标。

冻干血小板可以准确的粘附在剥脱的内皮下组织上,而与完整的血管壁不发生粘附,即使经过固定和脱水处理后,血小板表面的GPⅠb还是完整的,并在粘附过程中承担着控制因子的作用;且冻干血小板中的GPⅠb依然保持着粘附控制的作用。

在GPⅡb /Ⅲa的表达上,通过单克隆抗体和流式细胞术分析,再水化冻干血小板中很少(<5%)表现出GPⅡb/Ⅲa阴性,但是阳性细胞荧光密度的峰值比固定新鲜血小板低,仅是后者的42%。

冰冻干燥保存血小板的临床应用与新鲜血小板和低温冰冻血小板相比,冻干血小板最大的优势在于由液态变为了固态粉剂,延长了血小板的储存时间,克服了传统的室温保存血小板和深低温保存血小板的缺点,便于长期保存,方便运输,不受气温影响,在运输及储存过程中可节省空间、节约资源,但目前冻干血小板的研究还处于动物实验阶段,临床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