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历史纲要上人物传记9孙武和孙膑
史记·孙膑传原文

史记·孙膑传原文《孙膑传》原文及原文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
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
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
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
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
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
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桊,救鬬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獘于魏也。
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
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
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
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历史趣谈孙武为什么被称作兵圣 孙武和孙膑是什么关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孙武为什么被称作兵圣孙武和孙膑是什么关系
导语:孙武(约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70年),字长卿,齐国乐安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
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百世兵家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70年),字长卿,齐国乐安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
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据《左传》所记,孙武的先祖其实不姓孙,而是姓姬,是春秋时期卫国公子惠孙的后代。
孙武系卫国公子惠孙后裔,父亲孙书,祖父孙蒯,后来逃难到齐国直至长大成人。
随着孙武的长大,逐渐显现出对军事的爱好和特有的天赋。
孙武自幼聪慧睿智,机敏过人,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富有创见,爱好行兵打仗之事。
每当父亲自朝中回到家里,孙武总缠着父亲,为他讲述战场上的事情。
除了对战场感兴趣外孙武还对兵书十分上瘾,仔细钻研家中所藏的兵书,遇到不懂的就问自己的老师问长辈,在孙武正式领兵作战之前,孙武前往蒙山求学并漫游天下,考察历史古战场,这段丰富的游学经历,为孙武日后编写《孙子兵法》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孙武到了吴国,被伍子胥引荐给吴王阖闾。
为了试验孙武所蓍兵法的效力,阖闾命他以兵法训练宫中美女,起初宫中美姬对孙武不以为然都不认真执行命令,于是孙武在训练中斩掉两名任队长而不听约束的吴王宠妃,宫人由此而大惧,进退跪起无不听命,取得了吴王的赏识。
后又率领吴国军队五战五胜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
在他的治理下,吴国的军事力一时强盛,吴国大军威震四方,而他进献的巨著《孙子兵法》也与他一同声名远播。
生活常识分享。
衲读018|孙武和孙膑:谁才是正宗的孙子?

衲读018|孙武和孙膑:谁才是正宗的孙子?孙武和孙膑两人都是齐国人,两人都姓孙,两人都擅长打仗,两人都写过兵书,那么,哪一个才是正宗的兵法家孙子呢?孙武是孙膑的先祖,比孙膑早一两百年,说起来,孙膑是孙武的五世孙,这才叫孙子。
而且流传下来的事迹,孙膑比孙武更多更细更传奇,但偏偏,孙武才是正宗的孙子,他的十三篇兵书被称为《孙子兵法》。
而孙膑,不仅没有名号,连真实的名字都不知道,“孙膑”这个名字,准确地说,是一个恶意的绰号。
难道,孙膑又是一个原本不存在的人?不像,关于他的故事有鼻子有眼,不像是假的,五十年还出土过他写的兵法书《孙膑兵法》。
这其中的原委,老衲搞不清楚了,留待方家考证。
下面简单说说这两人在《史记》中记载的故事。
这些故事流传很广,老衲也不好再反弹琵琶,老老实实地转述吧。
孙家原来应该姓陈,孙武的远祖原来是陈国的公子,后来因为权力斗争,逃亡到了齐国并受到齐桓公(小白)的重用。
为了不让陈国的人知道他的下落,他改陈姓为田姓,田氏后来慢慢发展壮大,成为齐国的重要政治势力,并最终夺得齐国政权,这是后话,且不提。
孙武的爷爷叫田书,当时是齐国的大夫,被当时的齐国君主齐景公赐姓孙,于是田书就改名叫孙书,孙书生儿子孙凭,孙凭生儿子孙武。
当时齐国的名将司马穰苴是孙武的远房叔叔。
所以说,孙武是衔着金钥匙出生的,是典型的官二代。
孙武出生在门阀世家,天生又聪明,从小阅读兵书战策,后来又受到正规的教育,一直到他二十岁,都是在努力求学。
二十一岁和二十二岁时,他漫游天下,考察古战场,二十三岁的时候回到齐国,逐渐开始参与政事。
在孙武三十岁的时候,齐国发生内乱,几大家族联合反晏婴,孙武也牵扯其中,后来害怕受连累,就逃到了吴国。
第二年,吴王阖闾即位,任用伍子胥,伍子胥听说孙武很有军事才能,便请孙武出山,吴王阖闾拜孙武为吴国的元帅兼军师。
史记中孙武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但也就只讲了一个“孙武练兵”的故事。
吴王对孙武说:我看过你写的十三篇兵书,你能够摆个阵法给我演示一下吗?孙武说:行。
孙子、孙武、孙膑是同一个人吗?

孙子、孙武、孙膑是同一个人吗?
孙子就是孙武,即《孙子兵法》的作者;而孙膑则是孙武的后人。
孙武是春秋后期的齐国人,他生卒的确切年代有争议,但大致在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前5世纪初,因为在此期间,他从齐国到了吴国,与心怀大恨的伍子胥一起为吴王阖闾所用,并在吴军攻破楚国郢都的柏举之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孙武所著《孙子兵法》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地位极高,尤其在军事著作中更是享有至高无上的尊荣。
他本人则被后世尊称为孙子、孙武子,乃至兵圣。
关于孙膑的身世,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捎带提到过:他是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孙子兵法》作者孙武的后世子孙,生于阿、鄄之间,属齐国。
对于这个有些模糊的地点,比较公认的说法是在今山东省菏泽北部。
孙膑的一生十分传奇,他和庞涓的友谊被广泛传播,但实际上有很多并非史实;孙膑在军事上的最大成就,是在马陵之战击败了当时由庞涓领兵的强大的魏国的军队,由此改变了战国前期的列国格局。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孙膑由兵法传世。
(银雀山汉墓)
虽然史书中有记载,但在很长时间内,有许多学者认为《孙膑兵法》根本不存在,而孙武和孙膑本是一人。
这些争议在1972年临沂银雀山汉墓发掘之后得以平息——银雀山墓中出土了《孙膑兵法》,一举解决了诸多了历史疑问,也证明《史记》对孙膑的记载当为信史。
历史人物传记500字孙武

历史人物传记500字孙武
孙武乃是兵家至圣”,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齐国乐安(今山东省北部)人,年轻时阅读大量兵书,约公元前517年南下吴国,帮夫差治国练兵、大败勾践。
晚年退隐江湖,著《孙子兵法》传世。
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三年),与伍子胥商议,准备向西进兵。
这时,伍子胥“七荐孙子”,使得阖闾同意了接见孙武,公元前508年(吴王阖闾七年),吴国采用孙子“伐交”的战略,策动桐国,使其叛楚。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九年),吴军采取孙子”因粮于敌”的策略,吃了楚人的食物而继续追赶。
最后在孙武、伍子胥的直接指挥下,经过五次大战,只用了十几天工夫,就攻入了楚都郢。
公元前494年(勾践三年),越王勾践进攻吴国。
吴军由伍子胥、孙武策划,在夜间布置了许多”诈兵”,分为两翼,点上火把,向越军袭击,越军很快大败。
接连吃了几次败仗后,勾践只得向吴屈辱求和。
孙武五十多岁的时候,至交好友伍子胥被杀,孙武不再为吴国的对外战争谋划出力,转而隐居乡间,修订其兵法著作。
伍子胥被杀后不久,孙武可能也因忧国忧民和郁郁不得志而谢世了,他的卒年当在公元前480年(卫庄公元年)左右。
从退隐到寿终,孙武一直没有离开吴国,死后则葬于吴都郊外。
军事家孙膑的简介资料

军事家孙膑的简介资料孙膑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是兵圣孙子的后代,著有《孙膑兵法》,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孙膑生平介绍,希望对你有帮助! 孙膑生平介绍孙膑是兵家的代表人物,齐国的军事家,各种典籍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其原名,因为他曾受过膑刑,所以都称他孙膑。
孙膑是陈国公子陈完的后人,陈完曾孙陈无宇的儿子叫陈书,陈书讨伐莒国立下了战功,于是齐景公赐他孙姓。
但是唐代的孙壬林在自述家族世系的碑文中却记载了孙膑的先祖乃是卫武公。
孙膑是鬼谷子的徒弟,与庞涓乃是同窗,俩人一起跟着鬼谷子学习。
庞涓后来在魏国魏惠王的手下当将军,因嫉妒孙膑的才能,设计使孙膑的双足被砍去,脸上也被刺了字,也就是膑刑和黥刑。
孙膑后来逃到了齐国,当了田忌的门客,田忌很赏识他。
田忌喜欢赛马,但并不能每次都必胜。
有一次田忌与齐威王比赛时,孙膑就给他献计,便是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用上等马对中等马,用中等马对下等马,果然田忌大胜。
从此孙膑得到了齐威王的重用。
在孙膑的出谋划策下,齐国先后打赢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
田忌遭人陷害逃到出国,孙膑一同前往,齐宣王即位后二人回齐。
孙膑为齐宣王献计对抗秦国,后隐居。
孙膑隐居后著《孙子兵法》,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孙膑怎么死的马陵之战齐军大胜后,孙膑向田忌献计“兵发齐都临淄”一举控制首都发动政变,铲除老对手邹忌,执掌齐国大权。
可惜田忌没有采用孙膑的大计。
故事大概如下:孙膑向田忌进谏:“将军你想要做一番更大的功业吗,将军不应该回到齐国解除武装交出兵权。
现在只要让那些军中老卒把守齐国都城临淄西南方向的险要之地,此地地势险要,只能蜿蜒小道供人通行,就算是疲弱的老卒守卫此天险也能以一当十,守住此处万无一失。
之后将军只需带领大军直冲临淄,定能一战而破,临淄入手,将军大业可期,齐国的大权就由将军来掌握了。
若不然,将军归齐卸甲必为邹忌所害。
”田忌拒绝了孙膑的这个建议,若是孙膑知道后世的一句名言必定脱口而出“竖子不足与谋”。
历史趣谈:孙膑是孙武的后代吗?孙膑与庞涓有什么关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孙膑是孙武的后代吗?孙膑与庞涓有什么关系
导语:孙膑,齐国阿人,孙武的后代,大致与商鞅、孟轲同时,为战国时兵法家,著有《孙膑兵法》,孙膑早年曾与庞涓是同学,在一起学习过兵法,同窗
孙膑,齐国阿人,孙武的后代,大致与商鞅、孟轲同时,为战国时兵法家,著有《孙膑兵法》,孙膑早年曾与庞涓是同学,在一起学习过兵法,同窗期间表面上看起来两人情谊还是很好的,并结拜为兄弟。
少时孤苦的孙膑,遗传了武将世家的优良血统,他的爷爷孙武对军事独到的见解和聪慧在孙膑身上也得到很好的体现。
庞涓的天资学业虽较好,但还是不及孙膑,他为人奸猾,
善弄权术,虽然对孙膑不满但是他却没有当面表现出来,而在背地里兴风作浪。
出道后,两人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当年魏王招贤纳士,庞涓就去魏国做了官,而孙膑继续留下来学习。
庞涓在魏国受到重用,一时之间竟被捧得晕头转向的,但是没过多久庞涓发现,自己仍然不放心孙膑,虽然当初答应若来日出头,就举荐师兄,但是把孙膑招来魏国,会夺过自己的风头,倘若不举荐孙膑,他到了别个也同样会对庞涓造成威胁,为此庞涓想出一个毒计。
庞涓把在深山读书的孙膑骗到魏国,孙膑以为定是举荐之事,还对将来抱有幻想准备在魏国有一番作为,谁知等了一阵子魏王都不召见自己。
一日,孙膑正在认真读书。
忽然,屋外传来一阵吵嚷声,他还没有弄清是怎么回事,就已被闯进来的兵士捆绑起来,宣布孙膑犯有私通齐国之罪,奉魏惠王之命对其施以膑足、黥脸之刑。
孙膑被剔去髌骨砍去双脚后才再血泊中领悟,迫害自己的正是昔日的同窗庞涓。
孙膑靠装疯卖傻瞒过了庞涓才活下来,他并没有放弃,还寻找逃出
生活常识分享。
史记·孙膑传原文

史记·孙膑传原文《孙膑传》原文及原文孙武既死,后百余岁有孙膑。
膑生阿、鄄之间,膑亦孙武之后世子孙也。
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
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
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
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忌数与齐诸公子驰逐重射。
孙子见其马足不甚相远,马有上、中、下、辈。
于是孙子谓田忌曰: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
田忌信然之,与王及诸公子逐射千金。
及临质,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
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于是忌进孙子于威王。
威王问兵法,遂以为师。
其后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
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
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
田忌欲引兵之赵,孙子曰:夫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桊,救鬬者不搏撠,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据其街路,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
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獘于魏也。
田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战于桂陵,大破梁军。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
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
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
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
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
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
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
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
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曰:遂成竖子之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历史纲要上人物传记9孙武和孙膑编辑张书林孙武孙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县)人,生卒年月不详,约与孔子同时。
孙武是齐国陈氏后裔。
田完四世孙陈无宇生陈恒和陈书。
陈书字子占,为齐大夫,因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邑于乐安,生孙冯,冯生孙武。
以田、鲍四族为乱,奔吴为将军。
经伍员的推荐,孙武以兵法见吴王阖庐(阖闾)。
阖庐说:你的十三篇,我都看过了,可以小试一下列阵吗?孙武回答说:可以。
阖庐说:可以用妇女来试吗?回答说:可以。
于是出宫中美女百八十人。
孙武把他们分成两队,用吴王宠爱的宫妃二人为队长。
孙武命令所有的人都拿着戟,并命令她们说:“你们知道你们的心、背和左右手吗?向前,就看心所对的方向;退后,看背所对的方向;左,看左手方向;右,看右手方向”。
妇女们回答说:好。
约束已经宣布,便把铁钺排列起来,即刻反复说明规定,“三令五申之”。
然后击鼓发令向右,妇女大笑不止。
孙武说:“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
”复三令五申,击鼓,命令向左,妇女们又大笑。
孙武说:“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
”他准备斩左右队长。
吴王看见,大为惊骇,急忙传令说,“我已经知道将军能用兵了。
我离开这两个宫妃,吃饭都没有味道,希望不要杀她们。
”孙武说:“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
终于杀了两个队长,而用以下的人递补。
孙武重新击鼓发令,妇女们左右前后跪起,都整齐规矩,合乎要求,没有敢出声的。
孙武遣使报告吴王说:“兵已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
”吴王说:“将军回去休息吧。
我不去看了。
”孙武说:“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
”阖庐从此知道孙武能用兵。
吴王阖庐任用伍子胥为谋主,孙武为将,于公元前506年,大举攻楚,五战五胜,进驻楚的郢都(今湖北江陵县)。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阖庐知孙武能用兵,卒以为将。
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孙子兵法》孙武有兵书传世,后人称作《孙子兵法》。
这书相当系统地表述了孙武的军事思想,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兵书。
孙武是一个为吴王服务的职业军事家。
他重视战争对社会的影响,重视战争给民众带来的危害,重视战争规律的研究。
他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又说:“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
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他认为,解决敌对势力间的矛盾,战争并不是最好的办法,“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最好的办法。
他反对凭着主观意图而轻于用兵。
他说:“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攻战。
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
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
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孙武的战略思想,相当丰富。
其主要的内容,约有四点:一、战争的政治环境;二、战争与将帅的素质;三、敌我军情的掌握;四、因粮于敌和因敌致胜。
战争的良好政治环境,孙武称之为“道”。
道的作用,是“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
”“令民与上同意”,就是要得到民众的拥护,这当然首先要有可以得到民众拥护的政治环境。
得到民众拥护而达到“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死”,这就是上下一心,形成了坚强的战斗意志,为制敌取胜取得了重大的精神力量。
《谋攻篇》把这说成是:“上下同欲者胜。
”《计篇》说,战争胜负的条件是:“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得,士卒孰练,赏罚孰明”。
这几条被称为战争“七计”,而“主孰有道”放在首位,“道”又是为“主”所有。
《史记·伍子胥列传》载:吴王阖庐第一次伐楚,欲攻楚都郢。
孙武对他说:“民劳,未可,且待之。
”后来吴王又欲攻楚,征询伍子胥和孙武的意见。
两人都回答说,“楚将囊瓦贫,而唐、蔡皆怨之。
”吴王听了二人的意见,联合唐、蔡,大举伐楚,五战而进入郢都。
在吴王第一次伐楚时,孙武的话是说,当时还没有具备良好的政治环境。
第二次伐楚时,孙武和伍子胥的话是说,楚国政治上的不良现象有利于吴国对它的征伐。
这两个事例,从不同方面说明政治环境对战争的胜负有极大的作用。
战争的胜负,又跟将帅指挥的得失有密切的关系。
孙武强调将帅在战争中的作用,他说:“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对于将帅的素质,孙武在《计篇》提出“智、信、仁、勇、严”五个字的要求。
智是智力的运用。
在备战及战争进行中,可以遇到各种复杂情况和各种临时的变化,将帅须有事前的周密考虑,也须有应变的决断,这都需要将帅的智力起作用。
孙武说:“是故智者之虏,必杂于利害。
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杂于利害,即系顾到利和害。
信,同伸。
在有利条件下考虑到不利因素,则任务可以完成。
在不利条件下要考虑到有利因素,则祸患可以解除。
这都须智力发挥作用,作出决择。
信和勇,孙武没有较多的表述。
仁和严,孙武是看作治军必要的互相配合的两个方面。
《地形篇》说:“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行军篇》说:“卒已亲附而罚不行,则不可用也。
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
”对士卒的体恤和纪律要求的严格,在良将身上是结合在一起的。
孙武强调对敌我军情的掌握,留下了“知彼知己”的名言。
他说:“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
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
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事也。
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
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
”又说:“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孙武所谓“知彼”“知我”,都不是简单地专指敌方或我方说的,而是把敌方和我方联系起来说的。
而且,知彼知己都还联系到战区的地形和作战时要遇到的气候,知之必知天,在军情的掌握上,孙武也是看得很重要的。
毛泽东同志很赞赏孙武“知彼”“知己”的论点,他说:“有一种人,明于知己,暗于知彼,又有一种人,明于知彼,暗于知己。
他们都是不能解决战争规律的学习和使用的问题的。
中国古代大军事学家孙武子‘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句话,是包括学习和使用两个阶段而说的,包括从认识客观实际中的发展规律,并按照这些规律去决定自己行动克服当前敌人而说的,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
”孙武的战略思想,富有辩证法的光泽。
他虽不能从理论上形成辩证法体系,但在思想路线的实践上有明显的辩证法特点,这在他表述“因粮于敌”和“因敌制胜”的时候更为显著。
古代用兵,因交通之不便,往往困于军粮的运输。
孙武提出因粮于敌的办法,使敌军之粮为我所用,因而削弱了敌人,充实了自己,且减省了由于运输而消耗的人力和物力。
军粮以外,对于其他军事物资当然也可一般对待。
《作战篇》说:“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
”又说:“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
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因敌制胜”,是针对敌方的具体情况,创造出相应的条件,夺取战争中的主动地位,迫使敌人向对立面转化,从而取得胜利。
在这里,孙武提出了“致人而致于人”的指导思想。
他在《虚实篇》中说: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
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
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
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
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
孙武认为,战争跟其他事物一样,无时不在推移变化之中。
《虚实篇》:“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故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这就是说,能根据情况的变化,掌握战机而取得胜利,就是用兵如神的表现。
孙武还从主观能动作用,进一步对矛盾作出分析,根据敌人的特点,甚至利用敌人的优点造成它的缺点,如《九变篇》:“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
忿速,可侮也。
”这是利用敌人弱点可以取到胜利。
“廉洁,可辱也。
爱民,可烦也。
”这是从敌人的优点中看出缺点,因而加以利用,取得胜利。
廉洁本是将帅应具的品质,但廉洁者往往不适当地清高,因而经不住侮辱。
爱民本是制胜的条件,但爱民者往往会因民众眼前局部利益而忽略了全局的战略利益。
孙武还提出,在一定地理条件下,善于运用多和少的辩证关系,可以改变敌人在数字上的优势,达到因敌制胜的要求。
《虚实篇》:“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
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
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这段话的大意是说,敌人暴露而我隐蔽,我集中为一而敌分散为十。
我以集中的一,进攻其分散的一,等于以十攻一。
这样,我方的人就多了,敌人就相应地少了。
我所与交战的对手也就削弱了。
在对于战术上,孙武有详细的论述。
对于火攻,用间,特别是对地理条件的分析及对于不同的地理条件之利用,论述尤为具体。
《兵法》中,对于治军、用兵的经验,对于有关行军的自然现象,也有不少记载为后来的军事家所称道。
总的说来,《孙子兵法》写于春秋晚年,这是一个强凌弱、大并小的时期,孙武是为当时的奴隶主统治集团或新兴地主统治集团取得战争上的胜利而写这书的。
他不全是为发动人民战争,或为人民的利益而写这书的。
但在书中考虑到战争给民众带来的危害,这就是有进步性的。
他在书中的表述,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和原始辩证法因素,这也是值得肯定的,当然这都以军事学的范围为限。
《孙子兵法》,久经传世本,有十三篇。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阖庐初见孙武时说:“子三十二篇,吾尽观之矣。
”又记“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称孙子十三篇”。
“十三篇”,及两见。
而且依太史公所说,十三篇是当时通行之本,《孙子兵法》的名称尚未出现。
《汉书·艺文志》兵书兵权谋十六家中有“吴下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
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
”“齐孙子”,是孙膜。
“吴孙子”,即孙武。
孙武兵法称“孙子兵法,”此为最早的记录。
但所称“八十二篇”,详情也不可知。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孙武兵书一百二十八简,其中有《孙子兵法》佚文。
唐杜佑《通典·兵典》,都有吴王与孙武问对多条,文风与《孙子兵法》不甚相似,或为后人所记。
《孙子兵法》在中外军事学术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
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吴起、孙膑等都受到孙武的影响。
《荀子·议兵篇》说:“善用兵者,感忽悠闇,莫知其所从出。
孙吴用之无故于天下。
”《汉书·刑法志》亦称战国时期“驰说者以孙吴为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