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练习:第二章鲁周公世家巩固提升案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 专题二 第4课 鲁周公世家同步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学案导学设计】2015高中语文 专题二 第4课 鲁周公世家同步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一、基础巩固1.以下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B .无坠天之降葆命C .成王少,在强葆之中D .及成王用事,人或谮周公答案 D解析 A 项“归”同“馈”,B 项“葆”同“宝”,C 项“强葆”同“襁褓”。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 傅:辅助 B .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 放:放走 C .人或谮.周公,周公奔楚 谮:说坏话诬陷别人 D .岁则大孰.孰:同“熟”,丰收 答案 B解析 放:流放。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 ⎩⎪⎨⎪⎧ 成王发府,见周公祷书,乃泣,反.周公伯禽即位之后,有管、蔡等反.也A .两个“无以”相同,两个“反”也相同B .两个“无以”相同,两个“反”不同C .两个“无以”不同,两个“反”相同D .两个“无以”不同,两个“反”也不同答案 D解析 第一个“无以”是两个词,无,“不要”;以,“因为”。
第二个“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第一个“反”同“返”,召回;第二个“反”意为“造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告纣之.罪于天 ②使管叔、蔡叔傅之. ③以旦代王发之.身 ④子孙骄奢忘之. ⑤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 ⑥发书视之.,信吉 ⑦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⑧于是伯禽率师伐之.于肸 ⑨使太保召公先之.洛相土 ⑩周公乃自揃其蚤沉之河 A .①③/②④⑥⑧⑩/⑤/⑦⑨B.①③⑨/②④⑥⑧/⑤/⑦⑩C.①③⑦⑨/②④⑥⑧/⑤/⑩D.①③⑦/②④⑥/⑤⑧/⑨⑩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之”字用法的辨析。
①③句中“之”是结构助词“的”;②④⑥⑧⑩句中的“之”作代词用,并且都是作它前面的谓语动词的宾语;⑤句中的“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⑦⑨句中的“之”是动词,“到”的意思。
高中语文 02 鲁周公世家检测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2021年最新整理)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02 鲁周公世家检测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02 鲁周公世家检测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02 鲁周公世家检测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的全部内容。
鲁周公世家放言(其三)白居易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内容赏析】这是一首具有深刻意义的哲理诗。
诗中借用比喻和历史故事,说明了辨别人才好坏的方法.特别是三、四两句,作者举出了两个例子,说明辨别事物真伪,评述历史人物功过,往往需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实践考验,才能判断出是非,得出可靠的结论来。
后四句诗,过去常为一些小说引用。
例如《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写曹操大宴铜雀台,对诸文士谈到自己的生平志愿之后,作者就引用了这四句诗。
[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谮.(zèn)大钺.(yuè)箕.子(jī)笃.仁(dǔ)商纣.(zhòu) 践阼.(zuò)开籥.(yuè) 有瘳.(chōu)吐哺.(bǔ)逋.逃(bū) 糗.粮(qiǔ) 召公奭.(s hì)昃.不暇食(zè)敷.佑四方(fū)鸱鸮..(chú)(jiāo)..(chī)(xiāo) 刍茭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太公、召公乃缪卜(“缪”同“穆",虔诚)(2)旦巧能,多材多艺(“材"同“才”,才能)(3)无坠天之降葆命(“葆”同“宝”,宝贵的)(4)我以其璧与圭归(“归"同“馈”,奉送)(5)周公藏其策金縢匮中(“匮”同“柜”)(6)成王少,在强葆之中(“强葆”同“襁褓")(7)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畔”同“叛”,背叛)(8)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辟”同“避”,逃避、躲避)(9)武王蚤终,成王少(“蚤”同“早")(10)南面倍依以朝诸侯(“依”同“扆",户牖之间的屏风) (11)周公乃自其蚤沉之河(“蚤”同“爪”,指甲)(12)乃泣,反周公(“反”同“返”,召回)(13)故中宗飨国七十五年(“飨”同“享”,享有)(14)诞淫厥佚(“佚”同“逸",安乐)(15)百姓说(“说"同“悦”,愉快、高兴)(16)周公在丰,病,将没(“没”同“殁",死)(17)岁则大孰(“孰"同“熟”,丰收)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训(2)归(3)傅错误!(4)相(5)于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王朝步.自周,至丰(名词用作动词)步行(2)遂国.之(名词用作动词)建都(3)周之官政未次序..(名词用作动词)安排得当(4)王出郊,天乃雨.(名词作动词)下雨(5)东.伐至盟津(名词用作状语)向东(6)北面..就臣位(名词作状语)面向北(7)于是成王乃命鲁得郊.祭文王(名词作状语)在郊外(8)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臣(9)诸侯咸服宗.周(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宗主(10)不义..惟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不义(11)乃泣,反.周公(动词的使动用法)同“返”,使……回,召回(12)子孙骄奢忘之,以亡.其家(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13)南面倍依以朝.诸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见(14)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15)至于小大..无怨(形容词用作名词)小民、大臣(16)夫政不简不易,民不有近.(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17)以明.吾不敢离成王(形容词用作动词)表明(18)宁.淮夷东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定,平定(19)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忧愁,劳苦(20)昔周公勤劳..王家(形容词的为动用法)为……辛勤,劳苦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用事..居多古义:主持朝廷政事。
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练习:第二章夏本纪巩固提升案 Word版含解析推荐

一、积累运用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九泽既陂.陂:堤防 B .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兴:征集 C .西被.于流沙被:遭遇 D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受:遭受 解析:选B 。
A 项,陂:动词,筑堤防;C 项,被:覆盖;D 项,受:被。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咸则三壤成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B.⎩⎨⎧以开九州以均诸侯C.⎩⎨⎧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声教讫于四海D.⎩⎨⎧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解析:选C 。
C 项都是介词,到。
A 项,名词,标准,准则/副词,用于判断句中表强调,是,就是;B 项,介词,用/连词,表目的,来;D 项,结构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 .鲧为人负命毁族B .行山表木C .东渐于海D .以均诸侯解析:选A 。
B 项,表,名词活用作动词,表记;C 项,东,名词作状语,向东;D 项,均,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均衡。
4.下列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 .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 B .过家门..不敢入 C .天下于是太平..治 D .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解析:选A 。
百姓:百官。
5.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B .以告成功于天下C .九州涤原D .臣不臣则诛解析:选B 。
A 、C 、D 都是没有被动标志的被动句,B 项是省略句和状语后置句。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6~9题。
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
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
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
”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
”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
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
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
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
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于羽山以死。
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练习:第二章河渠书巩固提升案 Word版含解析

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随山浚川,任.土作贡 任:依据 B .至于大陆,播.为九河 播:分布,分散 C .诸夏艾安,功施.于三代 施:施行 D .岁因以数不登.登:丰收 解析:选C 。
施:延续,延伸。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 .河决而南.则鄃无水菑 B .令齐人水工徐伯表.C .则田.者不能偿种 D .拜.汤子卬为汉中守 解析:选D 。
A 项,“南”为名词作动词,向南流;B 项,“表”为名词作动词,指以表测量地势高下,从而确定水流走向;C 项,“田”为名词作动词,种田。
3.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道果便近,而.水湍石,不可漕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 B.⎩⎪⎨⎪⎧临晋民愿穿洛以.溉重泉以东万余顷故卤地而下淇园之竹以.为楗 C.⎩⎪⎨⎪⎧天子既.临河决,悼功之不成天子既.封禅巡祭山川 D.⎩⎪⎨⎪⎧则还自临决河,沉白马玉璧于.河山东从沔无限,便于.砥柱之漕 解析:选C 。
已经。
A.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
B.介词,来/介词,把。
D.介词,在/介词,表比较,比。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于是禹以为..河所从来者高 B .于是关中为沃野..C .自是之后,用事者争言水利..D .山东从沔无限..解析:选D 。
无限:古义,没有险阻;今义,没有穷尽,没有限量。
5.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东方则通沟江淮之间A .拟于巴蜀B .中作而觉C .佗小渠披山通道者,不可胜言D .烧萧条兮噫乎何以御水解析:选A 。
A 项与例句均为状语后臵句。
B 项为被动句,意为“修渠途中郑国的目的被发觉”;C 项为定语后臵句,意为“劈山通水道的其他小渠,不可尽言”;D 项为宾语前臵句,意为“烧尽了柴草啊如何防御水灾”。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6~9题。
其后人有上书欲通褒斜道及漕事,下御史大夫张汤。
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练习:第二章六国年表巩固提升案 Word版含解析

一、积累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后:然后B.及文公逾陇,攘夷狄,尊.陈宝尊:敬祀C.传.曰“法后王”传:古籍的统称D.凡二百七十年,著诸所闻兴坏之端.端:开端和末端解析:选A。
后:意动用法,以……为后,可译为“轻视”。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组是( )A.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B.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C.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D.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解析:选D。
A项,雄,形容词作动词,称雄,胜过。
B项,耳,名词作状语,用耳朵。
C项,表,名词作动词,表述。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B.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C.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D.然世异变,成功..大解析:选C。
A.“得意”古义为达到目的,在句中指“吞并六国”,而现代汉语的意思是“称心如意;感到非常满意”;B.“中国”古义为“中原地区”,而现代汉语的意思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D.“成功”古义为“成就的功业,取得的成功”,而现代汉语的意思为“获得预期的结果(跟‘失败’相对)”。
4.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A.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B.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C.秦襄公始封为诸侯D.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解析:选A。
例句同A项均为状语后置句。
B.判断句;C.被动句;D.省略句。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5~8题。
太史公读《秦记》,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见矣。
《礼》曰:“天子祭天地,诸侯祭其域内名山大川。
”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位在藩臣而胪于郊祀,君子惧.焉。
及文公逾陇,攘夷狄,尊陈宝,营岐雍之间,而穆公修政,东竟.至河,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
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六卿擅晋权,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
《史记选读》之《鲁周公世家》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史记选读》之《鲁周公世家》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史记选读》之《鲁周公世家》教案(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引言《史记》是中国古代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部文献史书,被誉为古代史学之典范。
它以严谨、详尽的文字记载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可以通过选读史记,开展历史文化教育与语文教育的交叉教育,使学生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增长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本文将阐述《史记选读》之《鲁周公世家》教案 (苏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旨在帮助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运用教材,提高教学质量。
一、文本背景《鲁周公世家》载于《史记》中,是其“世家”篇章之一。
通过对周公旦的描写,展现出他的高尚品德与卓越治理才能。
文章结构清晰,文笔优美,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相辅相成。
二、文本解析1.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鲁周公世家》的基本内容和文化内涵,开发学生的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语文素养。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鲁周公世家》的基本内容和文化内涵,探究周公旦的治理理念和方法。
难点:理解古代社会制度,理解古人的思想和行为。
3. 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互动交流、演讲、阅读等,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4. 教学过程(1)导言为学生介绍《鲁周公世家》的文本背景和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阅读学生独立阅读《鲁周公世家》,理解其基本内容和文化内涵。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用笔标记重点内容和问题,以便后续讨论和讲解。
(3)课堂交流让学生根据阅读的内容,交流他们的认识和理解。
可以分小组讨论、PPT展示等方式展开交流,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4)分享让学生集中精力听讲,来自教师或其他同学分享个人见解或对文本的独特解读。
在分享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促进学生的互动和交流。
(5)练笔通过写作引导学生理解古代社会制度和治理理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写作能力。
可以探讨学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练习:第二章六国年表巩固提升案Word版含解析推荐

一、累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解的一是()A .今秦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后:然后B .及文公逾,攘夷狄,尊.宝尊:敬祀C..曰“法后王” :古籍的称D .凡二百七十年,著所坏之端.端:开端和末端解析: A 。
后:意用法,以⋯⋯后,可“”。
2.下列各句中,没有活用象的一是()A .至献公之后常雄侯B .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C.起周元王,表六国事D .不察其始,因而笑之解析:D。
A ,雄,形容作,称雄,。
B ,耳,名作状,用耳。
C ,表,名作,表述。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意与代完全相同的一是()A .秦既得意,天下《》《》..B .与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C.置剖符犹不能束也..D .然世异,成功大..解析:C。
A. “得意”古达到目的,在句中指“ 吞并六国” ,而代的意思是“ 称心如意;感到非常意”;B. “中国”古“中原地区”,而代的意思“中人民共和国的称”; D. “成功”古“成就的功,取得的成功”,而代的意思“得期的果 (跟‘ 失’相 )” 。
4.下列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是()例:故禹于西羌,起于亳A.征伐会盟,威重于侯B.然卒并天下,非必固便形利也C.秦襄公始封侯D .至献公之后常雄侯解析: A 。
例句同 A 均状后置句。
B.判断句; C.被句; D. 省略句。
二、内下面的文段,完成5~ 8。
太史公《秦》,至犬戎幽王,周徙洛邑,秦襄公始封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矣。
《礼》曰:“ 天子祭天地,侯祭其域内名山大川。
” 今秦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位在藩臣而于郊祀,君子惧.焉。
及文公逾,攘夷狄,尊宝,岐雍之,而穆公修政,竟.至河,与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
是后陪臣政,大夫世禄,六卿擅晋,征伐会盟,威重于侯。
及田常公而相国,侯晏然弗,....海内争于功矣。
三国之卒分晋,田和亦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
在兵并,用而从衡短之起。
称蜂出,誓盟不信,置剖符犹不能束也。
秦始小国僻,夏之,比于戎翟,至献公之后常雄侯。
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练习:第二章夏本纪巩固提升案

一、积累运用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九泽既陂.陂:堤防 B .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 兴:征集 C .西被.于流沙 被:遭遇 D .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 受:遭受 解析:选B 。
A 项,陂:动词,筑堤防;C 项,被:覆盖;D 项,受:被。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咸则.三壤成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以.开九州以.均诸侯 C.⎩⎪⎨⎪⎧乃殛鲧于.羽山以死声教讫于.四海 D.⎩⎪⎨⎪⎧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 解析:选C 。
C 项都是介词,到。
A 项,名词,标准,准则/副词,用于判断句中表强调,是,就是;B 项,介词,用/连词,表目的,来;D 项,结构助词,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 .鲧为人负命毁族B .行山表木C .东渐于海D .以均诸侯解析:选A 。
B 项,表,名词活用作动词,表记;C 项,东,名词作状语,向东;D 项,均,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均衡。
4.下列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 .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 B .过家门..不敢入 C .天下于是太平..治 D .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解析:选A 。
百姓:百官。
5.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B .以告成功于天下C .九州涤原D .臣不臣则诛解析:选B 。
A 、C 、D 都是没有被动标志的被动句,B 项是省略句和状语后置句。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6~9题。
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
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
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
”四岳曰:“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
”于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
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
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积累运用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周公在丰,病,将没B .无坠天之降葆命C .周公乃自揃其蚤沉之河D .武王蚤终解析:选A 。
B.“葆”同“宝”;C.“蚤”同“爪”;D.“蚤”同“早”。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我乃屏.璧与圭 屏:丢弃 B .使管叔、蔡叔傅.之 傅:辅佐 C .天下未集.集:汇集 D .发书视之,信.吉 信:书信 解析:选B 。
A.屏:藏而不给。
C.集:安定。
D.信:果然。
3.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以祝于.神曰葬周公于.毕 B.⎩⎪⎨⎪⎧未可以.戚我先王作此以.诫成王 C.⎩⎪⎨⎪⎧亦藏其.策于府鲁人立其.弟具 D.⎩⎪⎨⎪⎧子之.鲁使太保召公先之.洛相土 解析:选D 。
D 项均为动词,到。
A 项,介词,向/介词,在;B 项,介词,用来/连词,表目的,来;C 项,代词,那/代词,他的。
4.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成王命唐叔以馈周公于东土A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B .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C .禾尽偃,大木尽拔D .其民皆可诛解析:选B 。
B 项和例句都是状语后置句。
A 项,判断句;C 项,被动句;D 项,省略句。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5~8题。
武王克殷二年,天下未集,武王有疾,不豫,群臣惧,太公、召公乃.缪卜。
周公曰:“未可以.戚我先王。
”周公于是乃自以为..质,设三坛,周公北面立,戴璧秉圭,告于太王、王季、文王。
史策祝曰:“惟尔元孙王发,勤劳..阻疾。
若尔三王是有负子之责于天,以旦代王发之身。
旦巧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
乃王发不如旦多材多艺,不能事鬼神。
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汝子孙于下地,四方之民罔不敬畏。
无坠天之降葆命,我先王亦永有所依归。
今我其即命于元龟,尔之许我,我以其璧与圭归,以俟尔命。
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圭。
”周公已令史策告太王、王季、文王,欲代武王发,于是乃即三王而卜。
卜人皆曰吉,发书视之,信吉。
周公喜,开籥,乃见书遇吉。
周公入贺武王曰:“王其无害。
旦新受命三王,维长终是图。
兹道能念予一人。
”周公藏其策金縢匮中,诫守者勿敢言。
明日,武王有瘳。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强葆之中。
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
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
”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
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
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
”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
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
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
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5.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周公于是乃自以为..质 B .惟尔元孙王发,勤劳..阻疾 C .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 D .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 解析:选B 。
A.以为:古义,把……作为;今义,认为。
C.流言:古义,散布谣言;今义,谣言。
D.所以:古义,……的原因;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太公、召公乃.缪卜乃.作《多士》 B.⎩⎪⎨⎪⎧未可以.戚我先王孙膑以.此名扬天下 C.⎩⎪⎨⎪⎧于是乃即三王而.卜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 D.⎩⎪⎨⎪⎧周公将不利于.成王葬周公于.毕 解析:选A 。
A 项均为连词,于是,就。
B.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因果。
C.介词,因为;动词,主持。
D.介词,对;介词,在。
7.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周公不避嫌疑,摄行朝政,显示出了他胸怀坦荡、光明磊落的性格。
B.管叔及其群弟看出了周公想争权的真实想法,同时也为了他们自身利益,才散布流言,诬陷周公。
C.在流言面前,周公在召公和太公面前的极富个性化的表白表现了他的忠肝义胆和为了国家大业忍辱负重的精神。
D.“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不仅是对伯禽的殷切期望,更体现出周公求贤若渴的精神及为人做事的标准。
解析:选B。
“周公想争权的真实想法”不合文意,周公执政是他为国分忧高尚品格的表现,而非“想争权”。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其无害。
旦新受命三王,维长终是图。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2)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答案:(1)您不会有灾祸的,我刚接受三位先王的命令,让您只须考虑周室天下的长远之计,别无他虑。
(2)我之所以不避嫌疑代理国政,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
三、类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题。
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
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
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周西伯。
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螭,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
”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与语大说,曰:“自吾先君太公曰‘当有圣人适周,周以兴’。
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
”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周西伯昌之.脱里归,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周西伯政平,及断虞芮之讼,而诗人称西伯受命曰文王。
伐崇、密须、犬夷,大作丰邑。
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
文王崩,武王即位。
九年,欲修文王业,东伐以观诸侯集否。
师行,师尚父左杖黄钺,右把白旄以誓,曰:“苍兕苍兕,总尔众庶,与尔舟楫,后至者斩!”遂至盟津。
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诸侯。
诸侯皆曰:“纣可伐也。
”武王曰:“未可。
”还师,与太公作此《太誓》。
居二年,纣杀王子比干,囚箕子。
武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
群公尽惧,唯太公强之劝武王,武王于是遂行。
十一年正月甲子,誓于牧野,伐商纣。
纣师败绩。
纣反走,登鹿台,遂追斩纣。
明日,武王立于社,群公奉明水,卫康叔封布采席,师尚父牵牲,史佚策祝,以告神讨纣之罪。
散鹿台之钱,发钜桥之粟,以.振贫民。
封比干墓,释箕子囚。
迁九鼎,修周政,与天下更始。
师尚父谋居多。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
东就国,道宿行迟。
逆旅..之人曰:“吾闻时难得而易失。
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
”太公闻之,夜衣而.行,犁明至国。
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
营丘边莱。
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
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盖太公之卒百有余年。
太史公曰:吾适齐,自泰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
以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选自《史记·齐太公世家》,有删节)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与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 倾:推翻 B .逆旅..之人曰 逆旅:客栈 C .未能集.远方 集:平定 D .自泰山属.之琅邪 属:属于 解析:选D 。
属:连接。
10.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果遇太公于.渭之阳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周西伯昌之.脱里归填然鼓之.C.⎩⎪⎨⎪⎧发钜桥之粟,以.振贫民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D.⎩⎪⎨⎪⎧太公闻之,夜衣而.行吾尝终日而.思矣 解析:选D 。
均为连词,表修饰。
A 项,介词,在/介词,表被动。
B 项,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音节助词,不译。
C 项,连词,来/介词,用。
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武王行事与吕尚“谋计”有关的一组是( ) ①伐崇、密须、犬夷,大作丰邑②欲修文王业,东伐以观诸侯集否③散鹿台之钱,发钜桥之粟,以振贫民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⑤迁九鼎,修周政,与天下更始⑥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A .①③⑤B .②③⑤C .①③④D .②④⑥解析:选B 。
①是文王的行为,④占卜不是谋计,⑥是太公自己行事。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吕尚曾经穷困,年老时,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周西伯。
西伯在出外狩猎之前,占卜一卦,卦辞说能够得到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
西伯果然在渭河北岸遇到吕尚。
B.文王死后,武王即位。
九年,武王想继续完成文王的大业,东征商纣察看诸侯是否云集响应。
兵至盟津。
各国诸侯不召自来有八百之多。
C.吕尚到齐国后,修明政事,顺其风俗,简化礼仪,开放工商之业,发展渔业盐业优势,因而人民多归附齐国,齐成为大国。
D.司马迁认为齐地从泰山连接到琅邪,北至大海,沃土两千里,因而人民心胸阔达而又深沉多智,这些都是由于吕尚的圣明。
解析:选D。
原文为“其天性也”,而D项却误以为“这些都是由于吕尚的圣明”,属于强加因果。
13.把文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2)吾闻时难得而易失。
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3)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答案:(1)其中很多是用兵的权谋和奇计,所以后代谈论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隐秘权术的都尊法太公的基本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