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病监测意义与现状
慢性病防治工作报告

慢性病防治工作报告一、慢性病防治的背景和意义慢性病是指病程较长、进展缓慢的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每年有超过3600万人因慢性病而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63%。
在中国,慢性病已经成为人口健康的主要威胁,严重影响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开展慢性病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背景和意义。
二、慢性病防治的现状分析目前,我国慢性病患者的数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
根据卫健委的数据,截至2024年底,我国慢性病患者已经达到4.3亿人,其中高血压患者2.7亿人,糖尿病患者1.1亿人,冠心病患者1.0亿人。
这些数据给我国的卫生健康系统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同时,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在我国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慢性病防治工作缺乏整体性和协同性,相关部门之间的协作不够紧密,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二是慢性病防治工作还停留在单一的医疗水平上,忽视了健康教育、预防和科研等方面的工作;三是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投入不够,导致基层医疗机构和生活社区的防治能力偏低。
三、慢性病防治的工作重点和措施为了提高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效果,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慢性病的监测和调查工作,建立健全慢性病监测系统,及时掌握慢性病的发病趋势和变化;二是加强慢性病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慢性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三是加强慢性病的早期筛查和管理工作,在社区和基层医疗机构开展慢性病的早期筛查,及时发现和管理疾病;四是加强慢性病的科研和创新工作,推动慢性病防治的科学发展;五是加强慢性病的组织和管理工作,建立慢性病防治的工作机制,提高工作的协同性和整体性。
四、慢性病防治工作的评估和展望为了评估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效果,我们需要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监测慢性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来评估工作的效果。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意识的提高来评估工作的效果。
最后,我们可以通过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投入和工作效率来评估工作的效果。
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

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慢性病是指病程较长,病情发展缓慢,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甚至死亡的疾病。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慢性病已经成为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因此,加强,提高慢性病防治水平,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
一、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慢性病患病率逐年上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慢性病患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我国居民主要的疾病负担。
慢性病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2. 慢性病可防可控。
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环境因素等。
通过加强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提高居民慢性病防治知识水平,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可以有效降低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
3. 慢性病防治工作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
慢性病防治工作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
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提高居民健康素养,对于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的主要任务包括:1. 加强慢性病监测和评估。
建立健全慢性病监测和评估体系,定期开展慢性病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掌握慢性病发病情况和发展趋势,为制定慢性病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
2. 提高慢性病防治知识普及率。
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普及慢性病防治知识,提高居民慢性病防治知识水平,引导居民树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3. 加强慢性病规范化诊疗和管理。
建立健全慢性病规范化诊疗和管理体系,提高慢性病规范化诊疗和管理水平,为患者提供及时、规范的医疗服务。
4. 强化慢性病防治政策支持。
加强慢性病防治政策制定和实施,建立健全慢性病防治政策体系,为慢性病防治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的主要措施包括:1. 建立健全慢性病防治工作机制。
慢性病监测意义与现状-cdcp

《全球非传染性预防控制行动计划 (2013-2020)(草案)》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加强倡导和国 加强能力、 通过创建
际合作,在全 领导力、管 健康促进
球、区域和国 理、多部门 环境,减
家层面以及在 行动和合作 少人们暴
和咨询 慢病基本药物及基
本技术
乙肝疫苗
HPV疫苗
针对儿童的营销
姑息疗法
制定限制饱和脂肪 并最终消除反式脂 肪食物供应政策
9个自愿性全球目标(2025)
死亡率和 发病率
主要慢病的总死亡率相对降低25%
危险 因素
有害使用酒精相 对减少10%
烟草使用相对减 少30%
身体活动不足相 对减少10%
血压升高患病率 相对减少25%
慢性病监测意义与现状王来自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
主要内容
1 慢性病监测的作用与意义 2 我国慢性病监测框架与发展史 3 我国慢性病监测现状及主要结果 4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为什么慢性病监测如此重要
Definition of Public Health Surveillance 公共卫生监测的定义
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
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目标(2015年)
人群监测指标
慢性病防控核心信息人群知晓率达50%以上,
目标1
35岁以上成人血压和血糖知晓率分别达到 70%和50%。
全国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下降到9克以下;
成年人吸烟率降低到25%以下;经常参加体
目标2
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2%以上;成人肥胖
• 高血压 • 高血糖 • 血脂异常 • 超重肥胖
慢病监测培训资料

慢病监测培训资料慢病监测是指在日常生活中对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以及提供相应的干预和治疗方案。
慢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对患者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慢病监测的重要性在于通过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减少或阻止慢病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寿命。
1. 慢病监测的意义慢病监测可以帮助患者及时发现和处理慢病的风险因素和症状,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科学综合干预,达到控制和管理慢病的目的。
通过定期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和病情变化,可以及早发现慢病的恶化趋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降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2. 慢病监测的方法慢病监测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慢病的类型和患者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监测方式。
常见的慢病监测方法包括常规体检、生活方式评估、症状评估、生理指标监测等。
生理指标监测是慢病监测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如血压监测、血糖监测、心电图监测等。
此外,还可以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智能穿戴设备、移动健康应用等,实现对患者健康数据的远程监测和管理。
3. 慢病监测的内容慢病监测的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病史、用药情况、生活方式等。
在慢病监测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血压、血糖、心电图、心音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特别是长期滥用药物、心理压力大、饮食习惯差的患者,应加强监测。
4. 慢病监测的执行步骤慢病监测的执行步骤分为准备阶段、执行阶段和结果评估阶段。
在准备阶段中需要进行患者健康档案的建立和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
执行阶段主要包括定期监测患者的生理指标、及时记录数据、制定干预和治疗方案,以及提供教育和指导等。
结果评估阶段是对慢病监测的效果进行评估,从而指导下一步的治疗方案调整和干预措施。
5. 慢病监测的要点在慢病监测中需要注意以下要点:- 确保监测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 严格按照监测方案进行操作,避免人为误差。
-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监测和管理方案。
- 注重患者的教育和知识普及,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 加强患者与医生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疾控中心个人慢病工作总结

疾控中心个人慢病工作总结
在疾控中心工作已经有好几年了,我一直都专注于慢性疾病的防控工作。
在这段时间里,我深刻体会到了慢性疾病对人们健康的影响,也认识到了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的重要性。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我个人在疾控中心的慢病工作进行总结,分享一些经验和心得。
首先,我所在的疾控中心一直致力于慢性疾病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健康讲座和宣传活动,向公众普及慢性疾病的相关知识,提高人们对慢性疾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此外,我们还针对不同年龄段和职业群体开展了定制化的健康教育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如何预防慢性疾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其次,我在慢病工作中也注重了慢性疾病的筛查和管理工作。
我们建立了慢性疾病的健康档案,对高危人群进行定期的体检和筛查,及时发现慢性疾病的早期症状,进行干预和管理。
同时,我们也积极引导患者进行规范的治疗和康复,帮助他们更好地控制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我还参与了一些慢性疾病管理的科研项目,通过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深入了解慢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影响因素,为慢性疾病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总的来说,我在疾控中心的个人慢病工作中,不断学习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深刻认识到了慢性疾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
我将继续努力,为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做出更大的贡献。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人远离慢性疾病的困扰,过上健康、幸福的生活。
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

涉及描述每个危险因素的三个模块
每一步获取信息的模块清单
美国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系统(BRFSS) Behavioral Risk Factor Surveillance
System (BRFSS)
行为危险因素监测系统(BRFSS)
美国CDC主持的公共卫生监测系统之一,以州为单 位的每月连续性电话询问调查监测系统,是世界 上最大的持续进行的电话健康调查,调查对象: 拥有电话家庭中精神状态正常的18岁及以上成年 人。
已发布2004年-2010年的中国慢性病及其危险 因素监测报告。定期发布《中国慢性病报告》 ,全面描述我国慢性病的流行现状及变化趋势 、应对策略及措施。
通过两会特刊形式宣传慢性病防治工作 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5周年活动”
浙江省慢性病监测网络直报系统
1、浙江省慢性病监测网络直报系统是集生命登记、慢性病病例报告和随访管理、医院 伤害监测为一体的综合网络直报系统。 2、浙卫办疾控[2008]38号《关于在全省启动慢性病等监测网络直报系统的通知》。 2009年1月1日全省正式启用。
2011年
随访。问卷内容:健康情况、失能情况、生存质量、高血压、脑卒中等主 要慢性病发病、患病、控制、管理情况,50岁以上人群主要健康问题等 身体测量:血压
2012年
流动人口调查。问卷内容:基本信息、吸烟、饮酒等危险因素情况、社会 支持和满意度、卫生服务利用和口腔卫生等 身体测量和实验室检测
慢性病评估
第三部分
世界卫生组织阶梯式监测方法
监测的目的
提供标准化的监测方法和监测工具,使各国能 够建立和强化其监测能力。
监测的基本工作框架是建立一体化的、系统的、 旨在可持续的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其危险 因素数据系统收集的方法,使各国能够利用所 收集的数据进行决策。
慢性疾病的调研报告范文

慢性疾病的调研报告范文慢性疾病的调研报告慢性疾病是指病程长、进展缓慢的一类疾病。
与急性疾病相比,慢性疾病发病率较高、病程较长、治疗较难,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
近年来,慢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问题。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慢性疾病的现状和影响因素,以期为相关部门制定合理的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一、慢性疾病的流行状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截至2021年,全球慢性疾病的患病率已经超过60%,约有1.3亿人死于慢性疾病。
在我国,慢性疾病已经成为人口健康领域的主要挑战。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显示,重点监测的10种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癌症等)占全部疾病负担的45.5%,其中高血压和糖尿病的患病率最高,分别达到27.9%和11.6%。
此外,城乡差距显著,城市居民慢性病患病率明显高于农村居民。
二、慢性疾病的影响因素1. 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慢性疾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
不良的饮食习惯、缺乏运动、吸烟、过度饮酒等行为都会增加患慢性疾病的风险。
因此,改善生活方式对预防和控制慢性疾病非常重要。
2. 遗传和家族史慢性疾病在一定程度上与遗传因素有关。
一些慢性疾病,如心脏病和癌症,可能在家族中具有聚集性。
因此,了解家族史对有效预防和早期诊断至关重要。
3. 环境污染环境污染对慢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也起着重要影响。
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都可能导致某些慢性疾病的发生,如呼吸系统疾病、癌症等。
三、慢性疾病的防控策略1. 健康教育加强慢性疾病的健康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慢性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通过开展广泛的健康知识普及活动,帮助人们认识到健康饮食、合理运动、戒烟限酒等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性。
2. 建立健康档案建立全面、真实、准确的个人健康档案,记录个人患病史、家族病史等相关信息。
通过健康档案的建立,可以及时了解群众的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慢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
疾控中心慢病科年终工作总结

疾控中心慢病科年终工作总结全年工作总结过去一年,疾控中心慢病科在领导的指导下,重新审视工作定位和使命,紧紧围绕“健康中国”战略,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坚持创新、务实的工作方法,紧盯重点工作,推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持续深入开展。
通过年度工作,我们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绩和经验,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存在的差距和问题,这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和更加明确、务实的方向。
一、工作亮点1、慢病监测工作我们加强了对慢病发病情况的监测和研究,建立了完善的慢病监测网络,充分发挥了各种监测手段(诊所随访、健康档案回访等)的作用,为常规工作提供了宝贵数据支撑。
相关研究成果已成为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
2、建立健康档案管理系统我们从年初开始实施了“家庭医生+”项目,按照省卫计委的文件要求,积极实施健康档案回访、慢病管理、健康教育等服务工作。
并对健康档案进行了统一归档、数字录入、管理和分析,为今后的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3、定期开展健康体检活动我们定期组织开展健康体检活动,在做好基本检查、问诊、辅助检查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健康评估、个体因素分析等工作,为市民健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二、解决的问题1、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由于硬件和人员配备方面的原因,我们服务能力还有待提高。
在未来几年中,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缩短检查时间,增加检查量,加强服务质量监控等工作。
2、人员素质不同虽然我们的员工素质总体较高,但还存在素质层次不齐的情况,此类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垂直管理、工作经验等。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注重员工事业发展和奖惩制度,促进人员素质的整体提高。
3、任务量过大任务量的增加无疑增加了工作压力。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通过科学的分工与协作,从而充分利用资源,加强监管,提高工作效率。
三、未来工作方向未来的工作方向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进一步推广健康知识和运动方式,帮助居民更好地维护自己的健康;2、开展慢性病干预和管理工作,同时赋予居民充足的治疗机会;3、加强协同作业,推动更好的跨行业环境;4、优化服务流程,管理形式更加科学;5、继续完善档案管理、监测工作,提高服务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球非传染性预防控制行动计划 (2013-2020)(草案)》
目标1:
目标2:
目标3:
加强倡导和国 加强能力、 通过创建
际合作,在全 领导力、管 健康促进
球、区域和国 理、多部门 环境,减
家层面以及在 行动和合作 少人们暴
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年)
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目标(2015年)
人群监测指标
慢性病防控核心信息人群知晓率达50%以上,
目标1
35岁以上成人血压和血糖知晓率分别达到 70%和50%。
全国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下降到9克以下;
成年人吸烟率降低到25%以下;经常参加体
目标2
Hale Waihona Puke 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2%以上;成人肥胖
“Systematic ongoing collection, collation, and analysis of data
and the timely dissemination of information to those who need
to know so that action can be taken.”
发展议程中提 伙伴关系, 露于可改
高非传染性疾 以加快国家 变的危险
病预防和控制 对非传染性 因素
工作的优先重 疾病预防控
点位次
制的响应
目标4:
目标 5:
目标 6:
通过以人为 中心的初级 卫生保健服 务和全民覆 盖,加强和 重新调整卫 生系统,开 展非传染性 疾病预防和 控制
推动和支持 国家能力建 设,以在非 传染性疾病 预防和控制 领域开展高 质量的研究 与开发工作
死亡率和发病率
25
项 指 标
30-70岁人群 心血管疾病、 癌症、糖尿病 和慢性呼吸系 统疾病死亡的 (无条件)概 率
每十万人口癌 症发病率(按 癌症类别)
危险因素
有害使用酒精(3) 蔬菜和水果
身体活动(2) 食盐
不饱和脂肪酸 烟草使用(2)
血糖/糖尿病
血压 超重和肥胖(2)
总胆固醇
国家系统的应对
宫颈癌筛查 主要慢病药物治疗
和咨询 慢病基本药物及基
本技术
乙肝疫苗
HPV疫苗
针对儿童的营销
姑息疗法
制定限制饱和脂肪 并最终消除反式脂 肪食物供应政策
9个自愿性全球目标(2025)
死亡率和 发病率
主要慢病的总死亡率相对降低25%
危险 因素
有害使用酒精相 对减少10%
烟草使用相对减 少30%
身体活动不足相 对减少10%
血压升高患病率 相对减少25%
• 高血压 • 高血糖 • 血脂异常 • 超重肥胖
• 心脏病 • 卒中 • 肿瘤 •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 • 糖尿病
慢性病监测应覆盖病因链条的每个环节
辖区内有多少因慢性病死亡病例?死亡原因? 辖区内有多少恶性肿瘤病例、脑卒中病例、急性心梗事件、COPD? 慢性病患者登记与随访管理情况?康复情况?医疗花费? 辖区内有多少高血压、糖尿病、肥胖、血脂异常患者?发现了多少?
监测非传染 性疾病趋势 和决定因素, 评估预防和 控制进展情 况
为了比较各成员国预防由非传染性疾病引起的发病、残疾和可避免的死亡,国 际伙伴组织和WHO将收集各成员国的慢病防控的相关信息,制定了《全球非传 染性疾病预防控制综合监测框架(含指标)和一套自愿性全球目标(2013- 2025)》
全球非传染性综疾合病监预测防控框制架综合监测框架
主要慢性病的病因链
根本社会决定因素
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中间危险因素
主要慢性病
社会决定 因素
• 社会因素 • 经济因素 • 文化因素 • 政治因素 • 环境因素
可改变的 危险因素
不可改变 危险因素
• 不健康的饮食 • 身体活动不足 • 吸烟
• 年龄 • 性别 • 遗传
中间危险 因素
主要慢性病
有多少得到了控制? 慢性病行为危险因素流行情况? 影响慢性病发生社会决定因素、防控慢性病的相关政策等? 前瞻队列长期观察? 对项目或干预效果的评估与评价?
国外监测进展
• WHO阶梯式监测(STEPs)
– 危险因素 – 卒中登记
• 美国
– BRFSS 行为危险因素系统 – NHIS 国民健康访问调查 – NHANES 营养与健康调查
率控制在12%以内,儿童青少年不超过8%。
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目标(2015年)
人群监测指标
目标3
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到40%,管理 人群血压、血糖控制率达到60%;脑卒中发病率 上升幅度控制在5%以内,死亡率下降5%;
目标4 目标5
40岁以上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控制在8%以 内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系统并连续不断地收集、核对和分析资料,并及时地将相关 信息传播给需要了解的人们,以便采取行动。
慢病监测的意义
• 评价慢性病的流行水平和变化趋势 • 确定慢病预防控制优先领域 • 评价干预措施 • 为制定政策和规划提供依据 • 为科学研究提供线索
慢性病监测意义与现状
王临虹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
主要内容
1 慢性病监测的作用与意义 2 我国慢性病监测框架与发展史 3 我国慢性病监测现状及主要结果 4 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为什么慢性病监测如此重要
Definition of Public Health Surveillance 公共卫生监测的定义
• 加拿大慢病监测系统-CCDSS
– 利用管理数据估计各地区慢性病和相关危险因素的 流行
联大与WHO对非传染性疾病的应对
• 2013年3月,世界卫生组织起草了《全球非传染性预 防控制行动计划(草案)》和《全球非传染性疾病预 防控制综合监测框架(含指标)和一套自愿性全球目 标(草案)》
• 多次征求各成员国意见,并召开专门会议对其进行了 充分讨论
食盐/钠摄入相 对减少30%
遏制糖尿病和肥 胖的上升趋势
国家系 统应对
50%符合条件者接 受药物治疗和咨询
80%的医疗机构提 供慢病基本技术和
药物
我国至2015年慢性病监测工作核心目标
十五部委《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2012-2015)》 关于监测工作的三个指标 全人群死因监测覆盖全国90%的县(市、区) 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覆盖全国50%的县(市、区) 营养状况监测覆盖全国15%的县(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