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瑚
珊瑚的知识

珊瑚属腔肠动物门珊瑚虫纲,是腔肠动物门中最大的一个纲,有7000多种,均为海产。
珊瑚虫纲又分为八放珊瑚亚纲及六放珊瑚亚纲.根据骨骼质地和水螅体大小,珊瑚一般分为大水螅体石珊瑚、小水螅体石珊瑚、软珊瑚以及海葵等几种类型.珊瑚礁生态系统也被称为水下“热带雨林”,具有保护海岸、维护生物多样性、维持渔业资源、吸引旅游观光等重要功能。
形态特征
珊瑚形象像树枝,颜色鲜艳美丽,
可以做装饰品。
宝石级珊瑚为红色、粉
红色、橙红色。
红色是由于珊瑚在生长过程
中吸收海水中1%左右的氧化铁而形成的,
黑色是由于含有有机质。
具有玻璃光泽至蜡
状光泽,不透明至半透明。
生长环境
水深100-200米的平静而清澈的岩礁、平台、斜坡和崖面、凹缝中。
对于与虫黄藻共生的珊瑚来说,其存活与虫黄藻的光合作用密切相关。
光照是珊瑚水族箱养殖或异地繁殖的关键因素之一。
分布范围
分布在温度高于20℃的赤道及其附近的热带、亚热带地区。
基本结构
珊瑚是刺胞动物门(Cnidaria)珊瑚虫纲(Anthozoa)海生无脊椎动物。
特点为具有石灰质、角质或革质的内骨骼或外骨骼。
珊瑚一词也指这些动物的骨骼,尤其是石灰质者。
珊瑚的身体由2个胚层组成:位于外面的细胞层称外胚层;里面的细胞层称内胚层。
内外两胚层之间有很薄的、没有细胞结构的中胶层。
食物从口进入,食物残渣从口排出,这类动物无头与躯干之分,没有神经中枢,只有弥散神经系统。
当受到外界刺激时,整个动物体都有反应。
其生活方式为自由漂浮或固着底层栖息地。
珊瑚资料整理

珊瑚资料整理上篇珊瑚一、珊瑚综述珊瑚是一种动物,生长在海水环境中,其真身或者基本组成单位是珊瑚虫。
由于珊瑚虫形态各异,又称“花虫”。
珊瑚属腔肠动物门珊瑚虫纲,是腔肠动物门中最大的一个纲,有7000多种,均为海产。
从古至今,珊瑚都称得上是海洋动物中的一个庞大家族。
珊瑚从寒武纪就开始存在,到今天已经有5-6亿年历史了,和水母是同期生物。
我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珊瑚的国家之一,据传大禹治水时就开始利用珊瑚了。
我国文献中最早出现对珊瑚记载的是先秦时期的《山海经·海中经》,中有:“珊瑚出海中,岁高二三尺,有枝无叶,形如小树。
”唐代大诗人杜甫也有“腰下宝珠青珊瑚”的诗句。
珊瑚形态多样性体现在三个方面:珊瑚虫(个体)的多样性、珊瑚群体的多样性、珊瑚群聚的多样性。
二、珊瑚的分类1.从外部形态进行划分:团块形、分枝形、叶片形、表覆形、柱形、游离形。
2.从骨骼性质进行划分:软珊瑚、硬珊瑚。
软珊瑚属八放珊瑚亚纲的软珊瑚目(八放珊瑚即触手和隔膜是6或6的倍数的珊瑚,下同),因身体柔软而得名,具有美丽的形态、鲜艳的色彩及亮丽的外观,是海底建造珊瑚礁和水下花园的重要种类。
硬珊瑚又称“石珊瑚”,大部分属于六放珊瑚亚纲中的石珊瑚目,因为具有分泌碳酸钙形成坚硬群体骨骼的能力而得名。
硬珊瑚是构成珊瑚礁体最主要的部分,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
目前,石珊瑚有700多种。
石珊瑚又可进一步划分为分枝形、叶形、团块形、桌面形。
3.从骨骼的颜色进行划分:白珊瑚、粉珊瑚、红珊瑚、黑珊瑚、金珊瑚、蓝珊瑚。
其中,吸附的元素以镁为主,珊瑚石的颜色就是白色;以镁元素为主,配以少许铁元素则会形成粉红珊瑚或粉白珊瑚;吸附的元素以铁为主,珊瑚石的颜色就是红色。
4.从生态功能的角度划分:造礁珊瑚和非造礁珊瑚。
从生态功能的角度来讲,造礁珊瑚对其他海洋生物的贡献最大也最突出。
5.从生存和生长过程是否需要阳光的角度进行划分:喜阴珊瑚、喜阳珊瑚。
喜阴珊瑚不需要光,喜阳珊瑚则需要光。
珊 瑚 知 识

珊瑚知识
珊瑚是一种海生圆筒状腔肠动物,名叫“珊瑚虫”。
在白色幼虫阶段便自动固化在先辈珊瑚的石灰质遗骨堆上。
珊瑚依靠自己的触手来捕捉食物,并分泌出一种石灰质来建造自己的躯壳。
珊瑚在生长过程中,为了能更多地捕捉食物和吸收阳光,除向上生长外,还向前后、左右扩展,形成在三度空间似树枝状的生物群体,随意取出一束即婀娜多姿,美丽动人,是天然艺术品。
珊瑚的品种包括红珊瑚、黑珊瑚、蓝珊瑚、地中海珊瑚、日本珊瑚、喀麦隆珊瑚、中国海南珊瑚等。
珊瑚的质量相差无几,颜色和块度是经济评价与选购的依据。
有颜色的比白色的品质高,颜色要求美丽、鲜艳面纯正,块度越大越好。
珊瑚的价值还受到各个地方习俗的影响,如阿拉伯人偏爱鲜红色,面欧洲流行的粉红色。
珊瑚的保护。
因为珊瑚的化学成份是CacO3,化学性质不稳定,夏天炎热人体流汗时,不宜久戴珊瑚项链,因汗液中的盐和酸性分泌物会腐蚀珊瑚。
珊瑚不宜多接触化妆品、香水、酒精、食盐、油污和醋等。
珊瑚的结构不致密、有孔隙、易弄脏,清洗时可用中性肥皂水。
珊瑚产于温暖海洋地区,造礁珊瑚虫在近岸相当浅的暖海中生长,通常距水面30米生长最旺盛。
地中海是著名的珊瑚宝石英钟产地,非洲的红海素以多珊瑚礁著称,另外,西班牙、日本小笠原群岛至硫球群岛海区、中国台湾基隆和澎湖列岛均有大量优质珊瑚。
珊瑚的名词解释

珊瑚的名词解释珊瑚是一种海洋生物,属于腔肠动物门,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海域。
它们生长在海床上,形成了各种形态各异的珊瑚礁。
珊瑚是一种关键的生态系统构建者,为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和食物源。
本文将从珊瑚的结构、种类、形成过程以及生态功能等方面进行解释和探讨。
珊瑚的结构十分复杂,由许多类似小口袋的单位组成,称为珊瑚的珊腔。
这些珊腔内有珊瑚多毛动物生活,它们通过内部的细小结构,如饰带和触手,进行进食和呼吸。
珊瑚的外表呈现出各种颜色和形状,有的外壳坚硬,有的柔软如软体动物。
不同种类的珊瑚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上存在差异,这也造就了珊瑚礁的多样性。
根据珊瑚的外形和生长方式,可以将其分为硬珊瑚和软珊瑚两大类。
硬珊瑚以群体生长的管珊瑚为代表,形成了庞大的珊瑚礁群。
软珊瑚则以树珊瑚和扇珊瑚为代表,它们的外骨骼较为柔软,常常生长在较深的海水中。
不同种类的珊瑚在形态上也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有的珊瑚形状像脑部,被称为脑珊瑚;还有的珊瑚形成了触角状的枝条,称为角珊瑚。
珊瑚形成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与演变。
当珊瑚多毛动物死亡后,它们的骨骼会留在原地。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骨骼不断叠加,逐渐形成了珊瑚礁。
同时,海水中的钙离子被珊瑚摄取,并与二氧化碳结合形成碳酸钙,进一步促进了珊瑚礁的生长。
这个过程需要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时间,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珊瑚礁生态系统。
珊瑚礁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
珊瑚礁为数不计的海洋生物提供了庇护所和食物源。
它们构成了一个复杂的食物网,各种生物之间相互依存。
此外,珊瑚礁还对海岸线起到了保护作用,能够减缓海浪的冲击,防止海岸侵蚀。
而且,珊瑚礁还能吸收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发挥一定的气候调节功能。
然而,由于人类的活动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珊瑚礁正面临严重的威胁。
过度捕捞、环境污染和全球变暖等因素,导致珊瑚受到破坏和死亡。
珊瑚的退化会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重大的影响,产生连锁反应,影响到众多的生物群落。
珊瑚

的 要 用 双 氧 水 漂 白 处 理 以 除 去 浑 浊
都
漂 白
•
: 珊 瑚 制 成 成 品 后 色 戴
佩 同 时 也 不 具 有 或 失 去 光 , 构 结 带 色
酮 的 棉 签 不 可 擦 下 颜 色 有 , 丙 蘸 。 用 一 里 表 且
深 内 浅 , 着 色 不 均 调 , 而 外 , 单 颜 色 , 珊 瑚
1.钙质型珊瑚:主要是由碳酸钙无机物组 钙质型珊瑚: 钙质型珊瑚 含有少量有机物, 成,含有少量有机物,是常见的宝石级珊 瑚,按颜色分为三个品种: 按颜色分为三个品种:
红珊瑚
白珊瑚
蓝珊瑚
:
品 种 金 珊 瑚 包 括 两 黑 珊 瑚 个 质 : 机 有 为
分
角 质 型 珊 瑚 : 主 要 成
.
黑珊瑚: 黑珊瑚:几乎全由角质组成 。 金珊瑚:有清晰的斑点 金珊瑚:有清晰的斑点。
一种染色红珊瑚仿制品的宝石学特征及鉴定
• • • • • 魏巧坤 丘志力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广东广州510275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2004年第6卷第1期 常规的宝石学测定和X射线粉晶衍射以及红外吸收光谱等分析表明, 中国珠宝市场上的染色红珊瑚仿制品与天然红珊瑚十分相似。其原料 是一种网枝竹节柳珊瑚的造礁珊瑚 网枝竹节柳珊瑚的造礁珊瑚,矿物成分为方解石型的高镁碳酸 网枝竹节柳珊瑚的造礁珊瑚 钙。电喷雾电离质谱测试分析显示,目前市场上仿制品染色用的有机 染料主要有两类:早期采用的是一种分子量约为728的有机物质,这 种染色物与天然红珊瑚中的有机物有明显区别,可以作为早期染色红 珊瑚仿制品的鉴定依据;晚期采用的是分子量为312.8,326.9, 340.9等一系列相差一个“甲基”的有机物质,后者与天然红珊瑚中 的有机物较接近,晚期仿真度高的染色红珊瑚仿制品在常规条件下较 难与天然红珊瑚区别。 • /QK/90026A/2004001/9364528.html
海洋知识——美丽的珊瑚

• 如果没有了珊瑚礁, 鱼儿们在何处安家? • 我们的海洋还会这么 美丽么/
• 如果没有了珊瑚礁, 鱼儿们在何处安家? • 我们的海洋还会这么 美丽么/
• 保护珊瑚 • 是 每一个人的责任!! !!!
• 保护海洋从我们做起 !!! • 我们应该做什么?
思考一下? 1,珊瑚虫的学名叫什 么? 水螅
珊瑚的现状
• 珊瑚在长达2.5亿年的演变过程中保持了顽强 的生命力,不论是狂风暴雨、火山爆发还是海平 面的升降都没能让珊瑚灭绝。但是,最近数十年 ,人类对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全球 气候变暖,对海洋鱼类的滥捕滥杀,对珊瑚礁的 掠夺性开采,使珊瑚礁出现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全世界已有 高达 20% 的珊瑚在人们的视线中消 失。专家们表示,二氧化碳水平已 经从工业革命前的280 ppm (1 ppm 等于百万分之一)提高到当前的 387ppm。参加皇家学会会议的科学 家指出,只有将二氧化碳水平降至 350ppm以下,才能确保珊瑚礁长期 存在
礁石是鱼类的家园
小虾虎在菊珊瑚上面等待猎物出现
小丑鱼
珊 瑚 礁 中 的 鱼 群
珊瑚礁中的鱼类
大堡礁——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
• 大堡礁(英文:Great Barrier Reef),是世 界最大最长的珊瑚礁群,位于南半球,它纵贯于 澳洲的东北沿海,北从托雷斯海峡,南到南回归 线以南,绵延伸展共有2011公里,最宽处161 公里。有2900个大小珊瑚礁岛,自然景观非常 特殊。大堡礁的南端离海岸最远有241公里,北 端较靠近,最近处离海岸仅16公里。在落潮时, 部分的珊瑚礁露出水面形成珊瑚岛。在礁群与海 岸之间是一条极方便的交通海路。风平浪静时, 游船在此间通过,船下联绵不断的多彩、多形的 珊瑚景色,就成为吸引世界各地游客来猎奇观赏 的最佳海底奇观。 1981年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 录
珊瑚

珊瑚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本文介绍的是生物学的珊瑚。
关于与“珊瑚”同名的其他主题,详见“珊瑚(消歧义)”。
“珊瑚虫”重定向至此。
关于与其同名的其他主题,详见“珊瑚虫(消歧义)”。
珊瑚科学分类界:动物界Animalia门:腔肠动物门Cnidaria纲:珊瑚纲AnthozoaEhrenberg, 1831亚纲海鸡冠亚纲Alcyonaria菟海葵珊瑚亚纲Zoantharia珊瑚骨珊瑚之名来自古波斯语sanga(石),为珊瑚虫群体或骨骼化石。
珊瑚虫为腔肠动物,身体呈圆筒状,有八个或八个以上的触手,触手中央有口。
多群居,结合成一个群体,形状像树枝。
骨骼叫珊瑚石或简称珊瑚。
产在热带海中。
随着全球暖化的发生,已造成多数的珊瑚死亡。
目录[隐藏] 1 特征2 珊瑚的分类2.1 红珊瑚2.2 角珊瑚3 色彩缤纷的原因4 栖息地4.1 香港5 法规6 参考文献7 参看[编辑] 特征珊瑚的主要化学成分为CaCO3,以微晶方解石集合体形式存在,成分中还有一定数量的有机质。
折光率1.48-1.66。
硬度3.5-4,密度2.6-2.7g/cm3,黑色珊瑚密度较低,为1.34g/cm3。
性脆。
遇盐酸强烈起泡。
无荧光。
珊瑚是固著的动物,不能移动,加上外形像花像树,容易被误认为生长在海底的植物[1]。
[编辑] 珊瑚的分类珊瑚从外观形态分有石珊瑚和软珊瑚。
从生态角度分有造礁珊瑚和非造礁珊瑚。
作为宝石或观赏石来分,品种有:红珊瑚、粉珊瑚、黑珊瑚、蓝珊瑚、地中海珊瑚、日本珊瑚、喀麦隆珊瑚、中国海南珊瑚等。
[编辑] 红珊瑚粉色珊瑚红珊瑚是海洋无脊椎动物,属于腔肠动物门、珊瑚虫纲、八放珊瑚亚纲,软珊瑚目、硬轴珊瑚亚目、红珊瑚科、红珊瑚属。
人们见到的红珊瑚是残留的骨骼。
红珊瑚的生物学特点生长区域:红珊瑚生长于硬底、流急、无沉积物,特别是无陆源性沉积物的水质清澈,光照度低、低温(8~20℃)海区。
其中地中海红珊瑚场最适温度是10℃。
红珊瑚生长慢、寿命长,红珊瑚从幼虫附着后10~12年才性成熟,每年夏季产卵,其浮浪幼虫是负趋光性。
珊瑚(Coral)

基本性质
化学成分:CaCO382-87%, MgCO36-7%, Fe2O30.04-1.72% 有机质1. 3-2. 5% 结构: 横切面呈同心 圆及放射状, 纵面为直线状 硬度: 3.5-4 遇酸起泡 相对密度: 2.60-2.70 折射率: 1.48 光泽: 蜡状-油脂光泽 透明度: 微透明-不透明
产地
白珊瑚 南中国海, 澎湖海域 菲律宾海 九州西岸 红珊瑚 台湾,地中海, 日本,太平洋岛屿 黑珊瑚 美国夏威夷
珊瑚的评价,市场与保养
评价与市场
评价依据: 颜色,重量, 致密度,加工工艺 颜色 依红-蓝-黑-白 降低, 颜色鲜 艳, 纯正美丽 色调均匀) 重量 (越大越好,高 大完整为佳品) 致密度 (质地致密, 坚韧) 工艺 (技艺精细造 型美观)
珊瑚鉴别
鉴别特征(肉眼)
天然品:颜色红润差异较大, 色泽深红油亮,微 透明的蜡状光泽, 手摸有凉感,手 掂重,可找到虫蛀 的洞穴,遇酸起 泡, 声音清脆 仿制品: 粉红色,微透明 蜡状光泽, 见不 到条痕,遇酸起大泡 色彩均匀,见不到 平行条纹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赝品:
塑料(手摸有温感,摩擦 后带电,遇酸不起泡) 玻璃(颜色均匀,玻璃光 泽,可见圆形气泡, 遇酸不气泡)
保养
性脆 抗腐蚀性差硬度低 避免与酸和挥发性药物 接触,怕汗水。避免摩 擦与碰撞,避免高温, 香烟熏,温泉浴
珊瑚品种
颜色: 白色,红色,蓝色, 金色,黑色
分类
(商业)
活珊瑚 , 死珊瑚,倒珊瑚 (形成环境) 古代珊瑚, 近代珊瑚 合成珊瑚, 再生珊瑚
品种
红珊瑚(辣椒红, 蜡烛红, 孩儿面,牛血红等) 白珊瑚(白色. 灰白. 乳白.瓷白) 蓝珊瑚(浅蓝,蓝色) 黑珊瑚(灰黑,黑色) 金珊瑚(金黄色,黄褐色) 梅花珊瑚(白红相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珊瑚礁的主体是由珊瑚虫组成的。
珊瑚虫是海洋中的一种腔肠动物,它以捕食海洋里细小的浮游生物为食,在生长过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钙和二氧化碳,然后分泌出石灰石,变为自己生存的外壳。
每一个单体的珊瑚虫只有米粒那样大小,它们一群一群地聚居在一起,一代代地新陈代谢,生长繁衍,同时不断分泌出石灰石,并粘合在一起。
这些石灰石经过以后的压实、石化,形成岛屿和礁石,也就是所谓的珊瑚礁。
由于珊瑚虫具有附着性,许多珊瑚礁的底部常常会附着大量的珊瑚虫。
珊瑚是非生物,属刺胞动物门,当中也包括水母、水螅、软珊瑚、海葵等动物。
珊瑚由很多珊瑚虫造成。
每一珊瑚虫都有一个中空而底部密封的柱型身体,它的肠腔与四周的珊瑚虫连接,而位于身体中央的口部,四周长满触手我们通常把珊瑚分为石珊瑚,八放珊瑚及水螅珊瑚,它们有不同的形态特征。
除了生物学分类外,我们亦可按生态功能,把珊瑚分为两大组。
那些有共生藻(即虫黄藻) 的珊瑚称为可造礁珊瑚,而那些没有共生藻的则称为不可造礁珊瑚。
珊瑚的基本结构珊瑚的身体由2个胚层组成:位于外面的细胞层称外胚层;里面的细胞层称内胚层。
内外两胚层之间有很薄的、没有细胞结构的中胶层。
这类动物无头与躯干之分,没有神经中枢,只有弥散神经系统。
当受到外界刺激时,整个动物体都有反应。
其生活方式营自由漂浮或固着底层栖息地。
现生的珊瑚,生活在海洋中。
珊瑚虫是一种海生圆筒状腔肠动物,在白色幼虫阶段便自动固定在先辈珊瑚的石灰质遗骨堆上,珊瑚是珊瑚虫分泌出的外壳,珊瑚的化学成分主要为CaCO3(碳酸钙),以微晶方解石集合体形式存在,成分中还有一定数量的有机质,形态多呈树枝状,上面有纵条纹,每个单体珊瑚横断面有同心圆状和放射状条纹,颜色常呈白色,也有少量蓝色和黑色,珊瑚不仅形象像树枝,颜色鲜艳美丽,可以做装饰品,并且还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物种划分珊瑚纲(Anthozoa)珊瑚纲是腔肠动物门最大的一个纲,全部海产。
全部是水螅型的单体或群体动物,生活史中没有水母型世代。
珊瑚纲的水螅型结构较水螅纲复杂, 身体为两辐射对称。
常见种类如红珊瑚(Corallium rubrum )、细指海葵(Metridium )、海仙人掌(Cavernularia )。
已知腔肠动物门约有9000余种,通常分成3个纲,即水螅虫纲(Hydrozoa),约2700种;钵水母纲(Scyphozoa),只有200余种;而珊瑚虫纲(Anthozoa)有6100多种。
珊瑚在腔肠动物中是个统称,日常生活中凡造型奇特、玲珑透剔而来自海产的,人们就冠以“珊瑚(coral)”,凡“红色者”,统统称之“红珊瑚”。
珊瑚通常包括软珊瑚、柳珊瑚、红珊瑚、石珊瑚、角珊瑚、水螅珊瑚、苍珊瑚和笙珊瑚等。
有人误把体软的海鳃类(Pennatulacea)和群体海葵(Zoantharian)也误称为“珊瑚”。
石珊瑚(石珊瑚目〔Madreporaria或Scleractinia〕)约有1,000种;黑珊瑚和刺珊瑚(角珊瑚目〔Antipatharia〕)约100种;柳珊瑚(或角珊瑚,柳珊瑚目〔Gorgonacea〕)约1,200种;而蓝珊瑚(蓝珊瑚目〔Coenothecalia〕)仅存一种。
石珊瑚是最为人熟知、分布最广泛的种类,单体或群体生活。
与黑珊瑚和刺珊瑚一样,隔膜数为6或6的倍数,触手较简单而不呈羽状。
石珊瑚、黑珊瑚和刺珊瑚与有亲缘关系的海葵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有外骨骼。
石珊瑚见于所有海洋,从潮带到6,000米(约20,000呎)深处。
营群体生活的种类,其水螅体直径1~30毫米(0.04~1.2吋)。
大多数活体石珊瑚为浅黄色、淡褐色或橄榄色,依生活在珊瑚上的藻类而定。
但其骨骼恒为白色。
最大的营单体生活的石珊瑚为一种石芝属(Fungia)动物,直径可达25厘米(10吋)左右。
石珊瑚的骨骼呈杯状,包住水螅体,其成分几乎纯为碳酸钙。
其生长率取决于年龄、食物供应、水温以及种类的不同。
环状珊瑚岛和珊瑚礁由石珊瑚的骨骼形成,其形成速率平均每年约0.5~2.8厘米。
常见的石珊瑚种类包括瑙珊瑚、蘑菇珊瑚、星珊瑚和鹿角珊瑚等,均以其形态命名。
黑珊瑚和刺珊瑚呈鞭状、羽状、树状或形如瓶刷,分布于地中海、西印度群岛以及巴拿马沿岸海域。
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空气中一种使珊瑚易死的成分,出现在一些珊瑚区,因此,全球珊瑚种类及数量急剧减少。
生态划分根据石珊瑚生长的生态环境和特点(表2),又可分为造礁石珊瑚;非造礁石珊瑚(或深水石珊瑚)2类。
石珊瑚中的深水石珊瑚,顾名思义它们栖息在深海。
已知栖息最深的记录是在阿留申海沟6296~6328m处发现阿留申对称菌杯珊瑚(Fungiacyathus symmetricus aleuticus)。
深水石珊瑚一般以单体为主,少数群体,且个体小,色泽单调。
用拖网、采泥器在海洋不同深度的海底都可以采到。
石珊瑚中的浅水石珊瑚分布在浅水区,一般从水表层到水深40m处,个别种类分布可深达60m。
绝大多数是群体。
在热带海区生长繁盛。
它们在水中生活时色彩鲜艳,五光十色,把热带海滨点缀得分外耀眼,故浅水石珊瑚区有海底花园的美称。
在热带或亚热带区的印度-太平洋水域和大西洋-加勒比海区都有浅水石珊瑚生长。
但是由于地理障碍(巴拿马地峡在600万年前已形成)这两个海区的浅水石珊瑚在演化过程中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区系。
事实也证明两个海区的石珊瑚无论是数量上还是种类上都有显著的差别。
已知印度-太平洋区系石珊瑚有86个属1000余种(亦有人说是500种、800种),而大西洋-加勒比海区系有26个属68种(或25属50余种)。
浅水石珊瑚正常生长的海水盐度为27~42‰,而且要求水质清洁,又需坚硬底质。
在河口,由于大陆径流奔泻入海,携带大量陆源性沉积物质,因而不宜浅水石珊瑚生长。
所以,要在河口寻找浅水石珊瑚是徒劳的。
珊瑚的生殖可分为无性及有性生殖。
至于生长季节,一般认为排放精卵的时机和光线强弱、温度高低、月亮盈亏、潮汐等环境因子有关,由于珊瑚的种类太多,而每种的生殖季节皆不大相同,所以并没有固定的生殖季节。
基本结构珊瑚是刺胞动物门(Cnidaria)珊瑚虫纲(Anthozoa)海生无脊椎动物。
特点为具有石灰质、角质或革质的内骨骼或外骨骼。
珊瑚一词也指这些动物的骨骼,尤其是石灰质者。
珊瑚的身体由2个胚层组成:位于外面的细胞层称外胚层;里面的细胞层称内胚层。
内外两胚层之间有很薄的、没有细胞结构的中胶层。
食物从口进入,食物残渣从口排出,这类动物无头与躯干之分,没有神经中枢,只有弥散神经系统。
当受到外界刺激时,整个动物体都有反应。
其生活方式为自由漂浮或固着底层栖息地。
现生的珊瑚,生活在海洋中。
珊瑚虫珊瑚虫只有水螅型的个体,呈中空的圆柱形,下端附着在物体的表面上,顶端有口,围以一全圈或多圈触手。
触手用以收集食物,可作一定程度的伸展,上有特化的细胞(刺细胞),刺细胞受刺激时翻出刺丝囊,以刺丝麻痹猎物。
卵和精子由隔膜上的生殖腺产生,经口排入海水中。
受精通常发生于海水中,有时亦发生在胃循环腔内。
通常受精仅发生于来自不同个体的卵和精子之间。
受精卵发育为覆以纤毛的浮浪幼体,能游动。
数日至数周后固着于固定表面上发育为水螅型体。
也可以出芽的方式生殖。
芽形成后不与原来的水螅体分离。
新芽不断形成并生长,于是形成群体。
新的水螅体生长发育时下的老水螅体死亡,但其骨骼仍留在群体上。
软珊瑚、角质珊瑚及蓝珊瑚为群体生活。
群体中的每个水螅体各有8条触手,胃循环腔内有8个隔膜,其中6个隔膜的纤毛用以将水流引入胃循环腔,另两个隔膜的纤毛用以将水引出胃循环腔。
骨骼为内骨骼。
软珊瑚分布广泛,其骨骼由互相分离的含钙骨针组成。
一些种类呈盘状,另一些有指状的突出物。
角质珊瑚在热带浅海中数量丰富,外形呈带状或分支状,长度可达3米,角质珊瑚包括所谓贵珊瑚(红珊瑚、玫瑰珊瑚),可用作首饰。
其中常见的种类有地中海的赤珊瑚。
蓝珊瑚见于印度洋和太平洋中石珊瑚形成的珊瑚礁上,形成直径达2米的块状。
石珊瑚是最为人熟知、分布最广泛的种类,单体或群体生活。
与黑珊瑚和刺珊瑚一样,隔膜数为6或6的倍数,触手简单而不呈羽状。
石珊瑚、黑珊瑚和刺珊瑚与有亲缘关系的海葵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有外骨骼。
石珊瑚见于所有海洋,从潮带到6000米深处。
群体生活的种类,其水螅体直径1至3毫米。
大多数现存石珊瑚为浅黄色,浅褐色或橄榄色,依生活于珊瑚上的藻类而定。
但其骨骼为白色。
最大的营单体生活的石珊瑚属石芝属,直径可达25厘米左右。
石珊瑚的骨骼呈杯状,包住水螅体,其成分几乎纯为碳酸钙。
其生长率取决于年龄、食物供应、水温以及种类的不同。
环状珊瑚岛和珊瑚礁由石珊瑚的骨骼形成。
其形成的速度平均每年约5毫米到28毫米。
常见的石珊瑚类型包括脑珊瑚、蘑菇珊瑚、星珊瑚和鹿角珊瑚等,均以其形态命名。
黑珊瑚和刺珊瑚呈鞭状、羽毛状、树木状或形如瓶刷,分布于地中海、西印度群岛或巴拿马沿岸海域。
(左上和右下图为圆管星珊瑚。
珊瑚虫触手呈鲜黄色透明点斑状,盛开的珊瑚虫颜色鲜艳美丽,个体间体壁不相连。
也有触手白色透明,其顶端呈橘红色球状,非常特别,惟个体较小直径约3厘米。
)聚在一起成为群体的珊瑚,其骨架不断扩大,从而形成形状万千、生命力巨大、色彩斑斓的珊瑚礁。
著名的大堡礁就是这样形成的。
群体生活的珊瑚虫,它们的骨架联在一起,肠腔也通过小肠系统联在一起,所以这些群体珊瑚虫有许多“口”,却共用一个“胃”。
能够建造珊瑚礁的珊瑚虫大约有500多种,这些造礁珊瑚虫生活在浅海水域,水深50米以内,适宜温度为22至32度,如果温度低于18度则不能生存。
所以在高纬度海区人们见不到珊瑚礁。
珊瑚虫的触手是对称地生长的,根据触手的数目,可将珊瑚虫分为6放珊瑚和8放珊瑚两个亚纲。
小知识:浮在海上的珊瑚为死珊瑚,在海下的珊瑚为活珊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