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医疗不良事件讲解

合集下载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析报告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析报告

2016年度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析报告XXXXXX人民医院质控科随着人们法律观念和维权意识日益增强,对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技术水平及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进一步加强医疗安全管理,促进医疗质量的持续改进,保障医疗安全,进一步明确以“病人安全”为导向,自从2014年我院制定了非处罚性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及工作流程》以来,各科室严格监控和管理,按规定及时、主动上报,2016年度各科室上报不良事件及药品不良反应312例,未发生重大安全事件。

现将各科室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进行分析,以利于消除安全隐患,防范医疗事故及纠纷,不断提高医疗质量。

一、2016年度不良事件数据汇总1.1-12月上报例数:图12.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科室分布:图23.不良事件分类:4.2016年与2015年不良事件对比,见图4图42016年与2015年各类不良事件对比4.各类不良事件1-12月趋势,见图5图5—2016年1-12月趋势图5.不良事件发生场所,见图6二、2016年各类不良事件汇总分析(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1.医疗不良事件分类:图7—-医疗不良事件分类柏拉图2.医疗不良事件分级:3.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小结: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中,由医生上报7例,护士上报19例。

绝大多数属于Ⅳ级事件,占73%,主要是医嘱事件,Ⅲ级事件占27%,主要有医疗处置事件、用药错误等。

医嘱事件16例,其中录错药物数量5例、录错药物剂量4例、漏录电脑4例、录错患者3 例;医疗处置事件4例,包括胸腔闭式引流操作2例,导尿操作2例;用药错误2例,包括用法错误、提前用药各1例;跌倒事件2例,均为脑血管疾病患者夜间坠床;意外事件1例,为住院处录入身份信息错误;输液反应1例。

(二)护理安全不良事件1.护理不良事件分类:2.护理不良事件分级3.2016年与2015年护理不良事件对比,见图11图11—2016年与2015年护理不良事件对比4.护理不良事件小结:从图9、图11中看出:用药错误共发生27例,比2015年增加8例,增长率42%;坠床/跌倒事件23例,比2015年增加11例,增长率91%;管路事件13例,比2015年减少9例,降低40%;意外事件15例,包括:床档致皮肤挫裂伤、皮肤烫伤、手术物品不齐全、服药伤害、患者走失等;操作处置事件12例,包括静脉输液操作4例、导尿操作2例、输液泵操作不当2例、肾透析操作2例;标本采集事件9例,包括用错试管、血标本溶血、试管错误、血标本送检延误等。

住院患者跳楼自杀不良事件的根源分析

住院患者跳楼自杀不良事件的根源分析

住院患者跳楼自杀不良事件的根源分析根源分析法是一种回溯性医疗不良事件分析工具, 分析重点在于整个系统及过程的改善, 非仅限于个人执行的检讨, 包括确定和分析问题原因, 找出解决方法并制定预防措施。

自杀是指由于社会、家庭、自身因素导致心理失衡, 采取极端的方式自行结束自已生命的行为。

2016年2-4月我院2个普通科室发生2起跳楼自杀不良事件, 1起死亡, 1起重型颅脑损伤。

跳楼自杀事件的发生, 给医院及各科室护理安全管理敲响警钟, 事发后应用根源分析法分析、制定持续改进措施, 并在全院推行, 临床反映效果良好, 现报告如下。

1 病例情况1.1患者女性,52岁, 2016年2月14日7时30分在菜园内自行用菜刀割伤颈前部及左上肢疼痛、流血、肢体活动受限8h入骨科治疗, 诊断: 颈部刀割伤、左腕离断伤、失血性休克; 入科后立即在全麻下行颈部刀伤清创+气管修复+气管切开+左腕再植术, 予一级护理, 抗炎、补液、扩容等对症处理, 嘱家属24h陪护, 防止意外再次发生;3月1日9时患者支开家属, 避开医护人员视线, 迅速从一楼病房跑至三楼功能区走廊并跳楼, 导致骨盆多发骨折、左肾积血、腹腔盆腔积液、腹腔穿刺出不凝血, 呈浅昏迷状、血压测不出、对光反射迟钝, 经积极抢救后仍无生命迹象, 于14∶30宣布死亡。

不良事件分级分类:该事件是I类事件I级I类警告事件:发生不良事件,造成患者死亡I级:不良事件发生导致患者死亡1.2患者男性,35岁, 2016年4月12日因皮肤青紫1月余入内分泌血液科治疗, 入院诊断: 血小板减少查因、巨幼红细胞性贫血、酒精性肝硬化、肝硬化失代偿期、酒精戒断综合征; 入科后医嘱予一级护理, 升血小板、护肝、能量支持等对症处理,嘱家属24h陪护, 家属配合差, 无陪护且未每日来院探视; 4月21日9∶30责任护士发现患者反复说“病房到处是人, 到处有鬼”,立即报告医生并多次与家属联系, 家属预留的电话一直处于关机状态, 当天由经治医生全程陪同, 责任护士按等级护理加强巡视; 19∶30医生在处置其他患者时,同病房内陪护人员描述患者突称身后有十几人对他进行追杀, 迅速冲向对面病房并从窗户跳下(科室所在楼层为4楼) , 导致左侧额颞顶部硬膜下血肿、左侧额颞顶脑挫裂伤、双下肺挫伤、右侧第8-12肋骨骨折, 全院会诊后予保守治疗, 于8月20日出院。

2016护理不良事件案例成分析年度报告

2016护理不良事件案例成分析年度报告

2016年护理不良事件案例成因分析报告为加强我院护理安全管理,提高护理质量,更好的保障安全,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确保患者安全,我院鼓励各科室及个人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

现将我院2016年不良事件报告统计分析如下:2016年共发生护理不良事件121件,来源于全院各个科室,发生率居前位的是:用药错误35例、跌倒/坠床17例、管道滑脱14例、难免压疮8例、针刺伤7例、标本错误6例、皮肤损伤5例、器械不全4例,这八项占全部护理不良事件的79.3%。

一、2016年护理不良事件汇总二、主要不良事件分析2016年共发生护理不良事件121件,来源于全院各个科室,发生率居前位的是:用药错误35例、跌倒/坠床17例、管道滑脱14例、难免压疮8例、标本错误8例、针刺伤7例、皮肤损伤5例,这七项占全部护理不良事件的77.7%。

根据80/20原则,这七项不良事件属于重点改善项目,对这七项不良事件进行分析:(一)用药错误35例1.患者用药错误分析2.给药错误原因分析3.整改措施(1)加强护理人员查对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的培训学习,要求人人掌握并正确运用到工作中。

(2)如有疑问(病人或家属),一定要核查清楚才能执行,不要主观臆断。

(3)护士要有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和三查七对制度。

(4)加强对试用护士、护生、低年资护士的培训及警示教育,提高此类人员的防范意识及法律意识。

(5)加强带教管理,真正做到放手不放眼。

(二)跌倒/坠床17例:1.患者跌倒/坠床情况分析2.患者跌倒/坠床原因分析整改措施。

(1)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老年人由于各器官生理功能处于衰退状态,耳聋眼花,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应变能力下降,智力下降,反应迟缓,较易发生跌倒,加强此类患者的管理。

患者及家属护士(2)小儿:1—4岁小儿由于活泼好动,自我保护能力及危险意识较差,较易发生跌倒,加强此类患者的管理。

(3)对老年、小儿、眼部疾患、眩晕、心肺脑功能不良、下肢功能障碍的患者应有陪护人员陪伴或扶行。

2016年4季度护理不良事件分析

2016年4季度护理不良事件分析

2016年第四季度护理不良事件分析一、护理不良事件分类本季度共发生护理不良事件27例1、静脉输液缺陷6例:因护士未认真执行查对制度,提前给患者拔针,将出院患者的药物输给新入院患者,未认真核对瓶签将瓶签贴错。

2、安全输血管理制度掌握缺陷1例:输血过程中患者出现发热未采取措施。

3、标本采集、送检缺陷2例:核对不仔细,化验单与标本不相符。

4、安全核查制度不到位3例:未认真核查手术部位和手术所需物品。

未认真核对药物,将两种药物加到一瓶液体里。

5、医嘱处理缺陷5例:医嘱处理不仔细,有过敏史未认真核对,对已发生反应的药物停止后未及时执行,出院后患者的治疗单未及时撤掉。

6、静脉外渗2例:输液时观察巡视不仔细,液体外渗造成患者肢体肿胀。

7、跌倒2例:病人在下床活动时、如厕时摔倒。

8、操作处置缺陷1例:静脉留置针输完液体后,未用肝素盐水封管。

9、操作制度执行缺陷2例:操作前未让患儿家属签知情同意书,漏给患者测餐前血糖。

10、烫伤2例:患者家属给患者用暖宝宝加温取暖时出现皮肤烫伤。

11、其他1例:未及时给术后患肢用抬高架。

二、原因分析1、护理安全意识淡薄,病人安全管理不到位,查对制度执行不严格,执行护士未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查看输液单而导致提前拔针现象。

各科根据本科室实际情况,细化工作流程,使护士在工作中逐步流程化、规范化,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3、工作负荷和心理压力的负面影响,护理工作的工作性质紧张繁忙,加之频繁的倒班,复杂的人际关系,工作风险大,突发事件常见。

护士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已成为影响护士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许多护士在工作中有疲惫不堪的感觉,出现工作注意力难于集中,易被干扰,最终使护士不能做出正确判断而产生不良事件。

4、监管不到位,护士长忙于日常工作,放松了对护理安全的监督管理,手术护士在接患者过程中未仔细核查。

高龄住院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评估不足,宣教不到位。

患者及家属对跌倒的危险性认识不足,无防范意识。

不良事件根因分析--胃管脱落

不良事件根因分析--胃管脱落

人员
反馈不及时 工作压力大
态度不端正
不清楚病人用药
血管条件差 不会使 用呼叫
重视度不够 护士
病人 无陪护

自行调节
为 观察不到位 滴数
输液速度 调节不当
配合差
血管选 择不当
巡视内容不全 危害判断性缺乏
缺乏工作经验
什 输液调节滴 么 数阀门位置
会 放置过低
收集资料
访谈当日夜间陪护家属,地点:病房 夜间接班的时候,护士确实来进行了交接班。至于为什么后来没有进行
保护性约束,是因为,病员因为翻身后体位摆放不当,侧卧位时,手的摆 放位置让病人不舒服,再病人的再三要求下,便自行解除了保护性约束, 也不并不知道需要报告护士,因为之前也要求过不再使用。由于是夜间, 难免有些犯困,然后就坐在床边睡着了。
收集资料
访谈夜班组长黄护士,地点:多功能室 夜间接班的时候,主要交接床位为1-37床,42--77床由辅助护士进行床旁 交接,由于辅助护士年资已有3年,就未再检查交接情况。待辅助护士交接 结束后,口头与组长进行交接。接完班以后,一直到发生脱管,未去过该 病房查看病人,只是查看了自己交接的床位的患者。当天晚上病危病人为 16人,病区繁忙。
屏障分析
关卡/控制/防御机制 使用胃管专用防脱胃管贴
使用保护性约束 评估与观察
适用对讲机有效沟通 有效执行24小时留陪
机制有无行 无 无 有 有 有
为何机制会失效即失效的影响
当班护士认为适用旧款固定已经 很牢固。
翻身后约束方式不当,导致患者 入睡困难。
危重病人多,交班时间长
信号不好,断断续续。
患者家属睡着了
2月19日17:00-患者处于安静休息状态,进行保护性约束。保留胃管在位,置入长度为55cm, 固定妥当。最后一次鼻饲时间为23:00,鼻饲温开水约200ML,鼻饲时可问及

2016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析报告

2016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析报告

2016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析报告第一篇:2016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析报告成都青白江同济医院 2016年度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分析及整改措施今年我院医务科共接到医疗安全(不良)事件12起,其中办公室上报3件、护士站上报3件、药房上报2件、理疗科上报2件、内科上报2件。

通过核查漏报率为0%。

2016年不良事件上报率100%。

经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讨论后认为存在以下问题:一、未能严格执行十四项核心制度。

不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

不严格执行护理分级制度,观察病情不仔细,护理措施不到位;违反护理操作规程,查对制度不严格,不认真执行各种查对制度,而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仍占较高比例。

二、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不认真、服务态度不好。

其中大部分不良事件均能从中发现医护人员责任心不强、工作不认真负责、服务态度差。

医生没有树立良好的为患者服务思想,未能做到病人随叫随到、未能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

三、医护人员业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加强危急重症的学习。

针对上述问题,委员会讨论决定采取以下整改措施:一、严格执行各项关键性医疗制度,明确各级各类医师职责,实行科主任负责制:如首诊负责制度、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会诊制度、危重患者抢救制度、手术分级制度、术前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分级护理制度、查对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交接班制度、临床用血审核制度等,有效防范、控制医疗风险,及时发现医疗质量和安全隐患。

对年龄较大的,特别是重病人,术前评估应尽可能的详尽、完整、准确,及时和患者及其家属沟通,对可能出现的后果,医患双方均要做到心中有数,并作好应对准备。

严格执行护理分级制度,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老、幼、昏迷病人按需要加防护栏,躁动病人应用安全约束带防止坠床,精神异常和有自杀倾向病人应密切观察动态,防止因护理人员疏忽大意而发生以外。

二、对一些疑难病例,应及时组织讨论、会诊,避免造成诊疗过程的被动。

上半年不良事件分析ppt课件

上半年不良事件分析ppt课件

总体情况
护士职称分布图
6例 6% 24例 25%
从上表分析可看出,
工作年限3年以下、5-10 年,职称低的护士是发生 不良事件的高风险人群,
67例 69%
工作时间3年以下的护士
缺乏临床经验,5-10年的
护士 护师 主管护师
护士心理松懈,是护士长 督查的重点对象。
总体情况
发生时段汇总
不良事件发生时段分布图
总体情况
共20个科室发生不良事件,即所有临床一线科室都发生了不良事 件,具体情况见表:
不良事件科室分布图
12 12 10 8 6 4 2 0
6 科室数 1 1-5例 6-10例 11-15例 1 15例以上
总体情况
2016上半年不良事件涉及护士详细情况。见表:
护士工作年限分布图
38 40 30 20 10 0 3年以下 3-5年 5-10年 10年以上 10 13 例数 36
例数 22 16 15 12 10 5 4 2 2 2 1 1 1 1 1 1 1 97
百分比 28.68% 16.49% 15.46% 12.37% 10.31% 5.15% 4.12% 2.06% 2.06% 2.06% 1.03% 1.03% 1.03% 1.03% 1.03% 1.03% 1.03%
3) 对病人的预防跌倒相关知识健康教育不够。
4)医生:医生缺乏共同预防患者跌倒的意识
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
4. 陪护
跌倒多数发生在老年患者较多的科室,由家属陪护或无
陪护时较多,原因为:迫于经济原因不愿请职业陪护,
提高了跌倒风险;家属未接受过专业培训,缺乏跌倒及
预防跌倒的相关知识,尤其是多人轮流陪护的病人,家
4.落实好各项防跌倒措施,将防跌倒十知道汇编入《健康 教育手册》。并告知轮流陪护的家属及时翻阅手册。

2016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半年工作总结分析

2016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半年工作总结分析

2016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半年工作总结分析2016年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半年工作总结分析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是为了发现医疗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防范医疗事故,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促进医学发展和保护患者利益而采取的重要措施。

在过去的半年中,医院鼓励推行不良事件报告,无责呈报机制,并通过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制度的培训研究,以减少或杜绝隐瞒不良事件的发生。

一、按科室统计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在过去的半年中,共有47例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被上报,全部由临床科室上报。

其中,报告数量最多的科室是外三科,共8例,其次为内三科,共6例,内二科和妇产科各有5例。

这与科室主任、护士长的管理以及科室医务人员自觉主动上报密切相关。

至今仍未上报的科室包括内四科、五官科、眼科、急门诊、手术室、医技科室和药房等。

具体科室上报情况如下:内一科:3例儿一科:2例骨二科:4例内三科:6例内二科:5例血透室:1例妇产科:5例骨一科:3例外一科:1例感染科:2例XXX:4例外二科:3例外三科:8例二、2016年1至6月份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组:在过去的半年中,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被分为四个等级:Ⅰ级不良事件(警讯事件):1例Ⅱ级不良事件(不良后果事件):5例Ⅲ级不良事件(未造成不良后果事件):18例Ⅳ级不良事件(临界错误事件):23例具体情况如下:Ⅰ级不良事件:2%Ⅱ级不良事件:11%Ⅲ级不良事件:38%Ⅳ级不良事件:49%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分类分析:在过去的半年中,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被分为以下几类:1.针扎事件9例:所有事件都发生了不良后果,其中7例是护士操作针头刺伤,2例是医生手术过程被刀片、缝合针割伤。

2.患者不满事件2例:未发生不良后果。

其中一例是病人静脉穿刺处疼痛要求护士拔针,护士未及时处理,与病人家属发生了言语及肢体冲突,科主任和护士长赶到并妥善处理。

另一例是病人向护士要大小便盒,由于沟通不当,引起了言语冲突。

3.跌倒坠床事件9例:其中2例是病人翻身从床上跌下来,6例是病人在病区跌倒,轻微皮肤擦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记录本科室:脑病科年份:2016年目录一、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小组成员二、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管理小组职责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四、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流程五、医疗纠纷(事故)防范、预警与处理规定六、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各种表格七、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总结分析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小组成员组长:马翔副组长:赵文波邢翠丽成员:李苗苗朱晓会李长青常振梅脑病科医疗不良事件管理小组工作职责为了患者医疗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院管理评价指南》(卫生部),特成立不良事件管理小组。

脑病科不良事件管理小组履行以下主要职责:一、负责制定本科室不良事件管理工作计划,控制目标及本科不良事件体系。

二、负责组织本科室不良事件的宣传、教育、培训、建立科室突发、群发不良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

三、组织本科室不良事件的评估、做出分析评价,明确不良事件性质、相关责任人等,提出整改意见及措施。

四、开展全员安全与风险教育,努力提高全科医务人员的安全意识、风险意识、质量意识,规范义务人员的医疗行为,督促医务人员严格落实医疗质量与安全制度。

五、配合医院对本科室不良事件的调查,并执行处理规定。

六、密切关注院内不良事件的相关信息,负责制定本科室预防或控制不良事件的相关制度并监督实施,同时向有关部门汇报。

七、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及时分析、总结本科室的不良事件情况,发现安全与风险管理上存在的问题、隐患,及时加以纠正。

医疗安全(不良)主动事件报告制度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是发现医疗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防范医疗事故、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促进医学发展和保护患者利益的重要措施。

为达到卫生部提出的病人安全目标,落实建立与完善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的要求,鼓励全院各科室、每位职工能够及时、主动、方便地报告影响病人安全的不良事件或潜在风险,结合卫生部评审标准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一、目的规范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主动报告,对不良事件进行全面报告,可增强全院职工风险防范意识,及时发现不良事件和安全隐患,及时并有效避免医疗差错与纠纷,保障病人安全;通过将获取的医疗安全信息、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有利于发现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从医院管理体系、运行机制与规章制度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持续改进;提高对错误的识别能力,不断吸取经验教训,避免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在医院发生的与患者安全相关的不良事件与隐患、缺陷、凡医院内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部门、科室、人员均适用。

医院鼓励医务人员主动、自愿报告不良事件。

三、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定义和等级划分(一)定义不良事件是指临床诊疗活动中以及医院运行过程中,任何可能影响病人的诊疗结果、增加病人的痛苦和负担并可能引发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以及影响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医务人员人身安全的因素和事件。

(二)等级划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按事件的严重程度分4个等级:Ⅰ级事件(警告事件)——非预期的死亡,或是非疾病自然进展过程中造成永久性功能丧失。

Ⅱ级事件(不良后果事件)——在疾病医疗过程中是因诊疗活动而非疾病本身造成的病人机体与功能损害。

Ⅲ级事件(未造成后果事件)——虽然发生了错误事实,但未给病人机体与功能造成任何损害,或有轻微后果而不需任何处理可完全康复。

Ⅳ级事件(隐患事件)——由于及时发现错误,但未形成事实。

四、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的原则:(一)Ⅰ级和Ⅱ级事件属于强制性报告范畴,报告原则应遵照国务院《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国发[1987]63号)、卫生部《重大医疗过失行为和医疗事故报告制度的规定》(卫医发[2002]206号)以及我院相关规定执行。

(二)Ⅲ、Ⅳ级事件属于自愿报告系统范围,是强制报告系统的补充,具有自愿性、保密性、非处罚性和公开性的特点。

1、自愿性:医院各科室、部门和个人有自愿参与的权利,提供信息报告是报告人(部门)的自愿行为。

2、保密性:该制度对报告人以及报告中涉及的其他人和部门的信息完全保密。

报告人可通过不良事件报告表、网络、信件等多种形式具名或匿名报告,相关职能部门将严格保密。

3、非处罚性:报告内容不作为对报告人或他人违章处罚的依据,也不作为对所涉及人员和部门处罚的依据。

4、公开性:对医疗安全信息及其结果进行分析,用于医院、部门和科室的质量持续改进,但对报告人和被报告人的个人信息参照保密性原则给予保密。

五、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报告内容(一)报告事件资料(事件发生时间、地点、受影响的对象、相关人员、事件发生后的不良后果)。

(二)报告事件类别(如治疗、护理、药物、跌倒、手术、输血、感染、公共意外、治安、其它意外事件等)。

(三)事件发生后立即采取的处理措施。

(四)上报相关部门立即处置。

六、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上报(一)报告形式不良事件应早发现早报告,当发生不良事件后,当事人或当事科室要积极、主动进行不良事件报告。

1、书面报告,不良事件须填写《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记录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地点、过程、采取的措施等内容报告相关职能部门;其中两类不良事件须填报特定报表:药品不良反应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填写《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

2、紧急电话报告,不良事件可能迅速引发严重后果的(如意外坠楼、术中死亡、住院期间意外死亡等)紧急情况使用。

(二)报告部门报告部门:发现不良事件,相关科室、人员按照不良事件报告原则、不良事件报告类别及报告形式,及时向相关职能部门主动报告进行处置。

1、医疗相关不良事件:报告医务科2、护理相关不良事件:报告护理部3、感染相关不良事件:报告感染管理科4、门诊相关不良事件:报告门诊部5、药品相关不良事件:报告药剂科6、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药事管理委员会7、器械相关不良事件:报告药械科8、后勤服务相关不良事件:总务科9、治安相关不良事件:报告保卫科10、投诉相关不良事件:报告办公室11、其他不良事件:报相关职能部门(三)报告程序1、Ⅰ、Ⅱ级不良事件报告流程主管医护人员或值班人员在发生或发现Ⅰ、Ⅱ级严重不良事件或情况紧急事件时,应在处理事件的同时先电话上报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处置,同时按医院相关部门对差错、事故报告处理制度的程序进行上报;当事科室需在24小时内填写《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并提交。

2、Ⅲ、Ⅳ级不良事件报告流程报告人在24—48小时内填报《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并提交相关职能部门。

3、如发生或者发现已导致或可能导致医疗事故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时,医务人员除了立即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损害扩大外,应立即向所在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应及时电话向医务科、办公室或护理部等相关职能部门报告,按医院《医疗纠纷(事故)处理办法》相关规定程序处理。

七、职责(一)医务人员和相关科室:1、识别并主动报告各类医疗(安全)不良事件。

2、提出初步的改进建议。

3、相关科室负责落实医疗不良事件的改进措施。

(二)各职能部门1、指派专人负责收集《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表》。

2、接到报告后立即进行协调和处理,向主管院领导汇报,并调查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及管理等各个环节,制定对策及整改措施,督促相关科室限期整改,及时消除不良事件造成的影响。

3、负责对不良事件进行整理分析,向相关质量管理委员会报告,提出系统改进办法,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相关教育培训,减少或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三)质量管理部门:1、指派专人负责汇总各部门、科室报送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汇总表》。

2、对全院医疗不良事件进行汇总和分析。

3、对发生频率较高的或重大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专题讨论,并提出改进建议,必要时上报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加以研究。

4、负责组织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医疗不良事件报告知识的相关培训。

八、奖罚机制由各职能部门提出,对主动、及时上报不良事件的人员和科室,将根据不良事件的具体情况给予免责、减轻处罚或奖励处理;凡发生严重不良事件但隐瞒不报的科室和个人,一经查实,根据事件具体情况给予当事科室和个人相应的行政和经济处罚。

(一)鼓励自愿报告,对主动报告Ⅲ、Ⅳ级不良事件且积极整改者,可免于处罚,;对阻止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的报告者予以200~500元现金奖励,给予相应科室年终院长责任目标每件次0.2分的奖励。

(二)对于主动报告Ⅰ、Ⅱ级不良事件者,医院将根据事件处理结果酌情减轻或免于处罚。

(三)对于隐瞒不报经查实,视情节轻重给予200-2000元的处罚,同时发生严重医疗不良事件未主动报告的科室将取消年终评先评优资格;由此引发纠纷或事故的另按医院《医疗纠纷(事故)处理办法》进行处罚。

(四)每年由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对不良事件报告中的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提出奖励建议,并报请医院批准后给予奖励。

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流程医疗纠纷(事故)防范、预警与处理规定医疗纠纷是指因患者或其家属对医务人员或医院的医疗服务不满意,与院方发生的争执。

医疗事故是指医院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

一、医院应加强对全院职工进行医疗安全教育,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学习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提高医疗安全意识,减少医疗纠纷,杜绝医疗事故。

二、全院职工在医院各项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特别是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诊疗护理规范、常规,依法执业,恪守职业道德。

行政、后勤各部门必须认真履行职责,为医疗活动提供安全、可靠的保障。

三、医务人员应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服务意识,加强医患沟通,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及时将患者的病情、治疗措施、用药等情况告知患者或家属,在进行各种有创操作前,必须依据有关规定充分告知其并发症及相关风险并签定相应协议书。

四、医务人员应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因病施治,病史询问仔细,查体细致认真,禁止使用患者自购医用材料、药品;严格按照《山东省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书写病历,记录认真、详实。

五、医院不定期召开医疗纠纷(事故)防范讨论会,以总结经验教训,减少医疗纠纷(事故)的发生。

医院医疗执行委员会依照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常规,运用医学科学原理和专业知识,对医院医疗纠纷(事故)进行讨论、分析、鉴定。

各科室应对发生的医疗纠纷(事故)进行讨论、分析、总结和改进。

发生医疗纠纷(事故)的科室在处理后一个月内,应召开专题会分析原因,提出处理意见及整改措施并报医院有关部门。

对于工作不负责任的、不按照操作规程操作规范要求处置而导致的医疗纠纷(投诉),一次性赔偿额超过1万元(含1万元)的当事人、科主任和医疗组长(或护士长),需在科主任例会(或护士长例会)汇报有关情况并接受质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