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初中语文核心知识能力 体系”课题研究的思考与实践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初中语文核心知识能力体系”课题研究的思考与实践摘要: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曾为他的书斋题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上联主张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以少胜多。
下联主张要自辟新路,似二月花,一花引来百花开,生机勃勃,也就是创造与众不同的新格调。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正是我县语文课题组“初中语文核心知识能力体系”研究追求的境界。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知识能力体系;课题研究;思考与实践引言在紧跟新课程改革步伐的过程中,我们针对当前针对各种版本语文教材其知识知识能力目标和人文目标模糊切滞后,其知识体系和价值体系明显的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导致语文课堂“少慢差费”的现象,进行了“与经典同行,为生命奠基——初中语文知识核心能力体系研究”课题研究。
其核心是重组构建一套“精要、好懂、实用、可操作”、符合时代发展、符合学生发展需要、充分体现汉语文特点的语文教学的语文知识能力目标系统。
并以此来充实、细化语文课程目标,实现语文知识结构的更新和教学内容的重组,达到简化目标,做到“一课一得、一文一得”显“文本之载体功能”的目的。
我们通过研究可以说达到了教学目标的“删繁就简”,可是观我们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还没有做到真正的“删繁就简”,我们对文本的解读、对课程资源的开发还没有做到“领异标新”。
那么怎样才能让语文教学真正的“删繁就简、领异标新”,既高效又实效呢?一、删繁就简:删繁复拖沓,就简约大气。
1、教学目标内容简明教学目标是否科学、适当、简明,这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
简明的学习目标,可以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较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简明的教学目标,可以使教学紧扣文本,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隔靴搔痒的教学要有效得多。
时下语文课,我们总是放不开手,一节课抓住文学常识、生字词、到文章内容、文章结构、文章主旨、作者情感、文章语言等教学内容,每一点都生怕漏掉,导致教学目标繁复杂乱,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学媒体眼花缭乱,导致一篇课文划三四节课,节节课在讲阅读分析,课课在品味语言,但最终学生阅读能力没有提高,写作语言仍旧乏味。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创新精神文章)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原动力,是一个企业前进的基础,是一个人进步的阶梯。
一个国家不思创新,经济发展必受制于他国,被霸权主义国家牵着鼻子;一个企业如不思创新,满足现有的辉煌,则在激烈的竞争面前必被淘汰出局;个人如墨守成规,不思创新,就不可能有出色的表现。
创新能力决定着个人,企业,国家的发展,对国家的发展,国力的增强,企业的发展,个人能力的增强,个人在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创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动力,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国家只有拥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
我们要充分把握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坚持从实际出发,努力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
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立足于基本国情,深刻认识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能够快速发展、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大幅度提高,同我国将自主创新作为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发展不竭的动力,重视发挥科技创新在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现代化方面的重要作用是分不开的:在战略领域超前部署,通过自主创新突破关键技术来带动产业崛起,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在确保重大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的基础上,鼓励并调动大批科技力量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推动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有效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孕育新的产业方向和经济增长点,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方向。
创新是组织为求生存及发展的活动总称,可以使公司资产再创造其创新价值。
真正创新行为的影响范围是非常广泛的,涉及新思想、新发明的产生、新产品的设计、新的生产制程、新的行销策略和开发新市场等各系列活动创新活动本身即是由一个复杂的交互网络。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看云识天气》教学案例分析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看云识天气》教学案例分析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看云识天气》教学案例分析【案例主题】《看云识天气》为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四单元第17课,为讲读课文。
这是一篇生动的科普读物,介绍的知识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
全篇文章采用了生动说明的形式,很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通过本案例试图探索以下几个问题:1、探索“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培养能力”课堂教学;2、如何走出说明文阅读教学繁琐机械的旧有模式,寻求说明阅读教学的新方法;3、探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学生语言能力的训练。
【案例背景】《看云识天气》一文,主要是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让学生了解农民生产生活中一些经验总结。
本文是介绍说明性文章,为了让读者有兴趣,写法生动,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很富有文采。
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没必要段段落实,只须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没有必要按照说明文的知识点(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等)进行教学。
据此,这篇课文安排一个教学课时,知识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课时确定为:【课堂实录】片段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先来做个谜语游戏──运动会上都有它,请猜一个字。
生:(举手)动。
师:同学们认为呢?生:不好。
师:再请一个同学说说。
生:云。
师:能不能说说你的根据,好吗?生:因为,“运”“动”“会”三个字中都有“云”字。
师:很好。
不知同学们有没有学习过“云”的英语单词?生:有,cloud!师:不知同学知不知道“云”字的繁体?请一个同学来写好吗?生:把“云”字的繁体“雲”。
师:很好!我们能不能从这个字看出点什么呢?生:有“雨”字。
生:和天气有关。
生:我觉得天上有云时,可能快要下雨了吧?师:同学们说得都不错,我们从这个字也可以看出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对云和天气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并掌握了一些规律,今天我们来学习的《看云识天气》,我们来看看云与天气有什么样关系……片段二:品味语言。
形容创新的诗句 3篇

形容创新的诗句3篇1、对联清·郑板桥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释义:不赶潮流、媚世风,自辟新路,一如二月红花,一花引来百花开,冰清玉洁,独领风骚。
2、《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无名》丹心未泯创新愿,白发尤残求是辉。
释义:雄心未灭而且还有新的期望,虽然白发苍苍还要寻去真理和心得辉煌。
4、《答刘正夫书》唐·韩愈师其意,不师其辞。
释义:学习前人的文意、不抄袭前人的文辞。
5、《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6、《答朱载言书》唐·李翱创意造言,皆不相师。
释义:文意和词句都应该自己创新,不效仿过去的传统方法。
7、《商君书》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释义:管理国家和治理社会都不应该拘泥于从前的旧法。
8、《商君书》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
释义:变革法治是为了更好地治理国家,变革礼教是为了更好地教导百姓。
9、《少年说》清·梁启超惟进取也故日新。
释义:只有不断的进取,才有不断的创新。
10、《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尊贤堂》闻道骑鲸碧眼仙,黄柑手植尚依然。
人间俯仰更成古,天下声名不计年。
茧纸谁能收妙墨,鸡林何用续遗编。
使君为创新堂事,若解尊贤即是贤。
2、《尉治吏隐亭二首》公馀吏隐创新亭,野阔云低叠素屏。
风动荷茎翻偃盖,日摇波影散疏星。
望穿南亩千里绿,坐久西山数点青。
更待晚凉蝉乱噪,与君散策试同听。
3、《绿净轩》小小轩窗冷逼人,竹无俗韵水无尘。
正如芦苇潇湘浦,不见樊然花柳春4、《水调歌头·金篆锁岩穴》金篆锁岩穴,玉斧凿山湫。
飞泉溅沫无数,六月自生秋。
天矫长松千岁,上有冷然天籁,清响眇难收。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由一节优质课谈诗歌教学设计蕲春县芝麻山中学语文备课‚两改六落实‛课题组诗歌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难点。
在语文优质课比赛中,诗歌(特别是现代诗)往往扮演着‚寂寞开无主‛的角色,被人遗忘、冷落甚至刻意地回避。
‚獭祭曾惊博奥殚,一篇锦瑟解人难‛(王渔洋语)、‚诗家总爱西昆好,独狠无人作郑笺‛(元好问语),都是感叹李商隐的《锦瑟》一诗晦涩难解。
《锦瑟》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例子,其实,诗歌都有‚解人难‛的特点,简直令人‚剪不断,理还乱‛。
在追求‚表演性‛、‚观赏性‛的优质课比赛中,讲课者选择诗歌类似于堂吉诃德挑战风车,只好向诗歌道一声‚想说爱你不容易‛。
今年4月市教科院在红安县举行了诗歌阅读教学优质课比赛,这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攻坚战,对探究和破解诗歌阅读教学的难题是大有裨益的。
我校范秋芬老师是这次优质课比赛的参赛选手,学校对范老师的参赛十分重视,在语文教研组内成立了一个备课小组,配合范老师设计教学方案,并将其作为我校语文备课‚两改六落实‛课题组的一次重要的教研活动,发挥集体智慧,共同探讨诗歌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范老师在本次优质课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这里将她的教学设计作一些评介,并谈谈我们课题组对诗歌教学设计的一些看法。
范老师选讲的课文是艾青的代表作《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共分四个板块,即‚新课导入——朗读感知——理解诗意——拓展巩固‛。
一、新课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范老师是借用‚温总理喜欢的名言‛来导入新课的。
温家宝总理曾在接受英国《泰晤士报》记者一次采访时,说到自己喜欢的六句古今中外的名言。
其中的一句就是出自《我爱这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选择这则材料导入新课有什么匠心呢?其一,运用‚名人效应‛强调《我爱这土地》作为现代诗的经典之作,脍炙人口,影响深远,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其二,这六句名言,大都饱含着爱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情怀,而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正是《我爱这土地》一课教学目标之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以这六句名言作‚引子‛,能营造出‚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高考作文立意要新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高考作文立意要新摘要:“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这句话出自于郑板桥笔下,主要想表达的意思就是在秋天,树木失去其繁茂的样子,但如果通过删繁就简,其分明的枝干也是一种美景;而二月虽然是冬天,假设鲜花长满户外,同样是别样的风景。
从作文的角度来看这句话,就是指导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应该注重文章条理,创新文章立意。
本文主要围绕创新作文立意的有效途径展开论述,以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考作文立意创新途径语文作文占据了高考语文试卷分数的“半壁江山”,高考作文的分数将会对学生高考的成绩造成直接的影响。
很多学生一直都因为作文分数难以提升产生了困惑。
笔者通过调查和分析后发现,学生在进行文章的撰写的时候,经常会对已有的优秀作文模式和结构进行模仿,缺乏一定的创新观点和创新立意,不能达到吸引人们眼球的目的,自然分数平平。
缺乏“领异标新”会使人产生审美疲劳,同时也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建立和培养。
接下来,笔者就作文立意创新的有效途径进行详细分析和论述。
一、合理运用词语的多解性想要创新作文的立意,就必须重视词语本身具备的多解性。
在完整的句子中,构成句子的词语具有确定的意义,但是我国的语言文字中很多词语都具备多重含义,假设在进行文章撰写的时候对出现的此类词语进行区别于常规含义的解释,就会让完整句子的含义发生改变,呈现出全新的思维判断。
比如,“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句话中的“夸”字如果解释成炫耀、浮夸,则整句话表现的意思为贬义;而如果将其解释成夸耀,则会使得整句话变为对现实生活中善于推销自己、懂得经营的赞扬。
通过对词义不同的解释,很容易写出具有创新立意的文章。
二、发现事物具有的两面性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通过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可以更加全面地对事物进行了解和分析。
在进行文章立意的确定时,学生应该从不同角度对文章的题目进行思考,发现题目中所蕴含的同人们常规思维不同的创新点,使得撰写的文章具有亮点,更好地吸引人的眼球。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1. 引言1.1 文章主题介绍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张继的《赠崔九》。
它通过对秋树和二月花的简洁描写,表达了删繁就简、领异标新的文学观念。
在传统文化中,繁简对比、领异标新是文学艺术创作中常见的手法,有着重要的美学意义。
本文将从繁简对比、秋树与二月花的意义、删繁就简对传统文化的影响、领异标新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以及扩展讨论等方面探讨这句诗的深层含义。
通过对这句诗的解读,可以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同时也可以探讨这些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在展望未来的部分,我们可以思考如何将这些传统文化的精神传承和创新发展,使之在当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2. 正文2.1 繁简对比繁简对比是一种文学手法,通过对比繁琐复杂与简洁清晰的表达方式,以达到减少文字冗余、提高表达效果的目的。
在《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句成语中,繁简对比凸显出了不同季节与树木花卉的特点,同时也暗示了繁杂与简洁之间的区别。
繁繁复复的文字往往使人感到沉闷,让读者难以理解其中的要点;而简洁明了的表达则能让读者轻松理解,抓住主题。
秋树与二月花,一个是秋天的树木,一个是春天的花朵,它们代表了不同的季节和风貌。
秋树的凋零与残荣,与二月花的新生与繁茂形成了鲜明对比,突显了季节更替和生命轮回的意义。
删繁就简与领异标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繁简对比的意义不仅在于文学表达上的简洁与清晰,更重要的是倡导人们在生活中追求简单与纯粹,摒弃繁杂与混乱。
这种精神也体现在领异标新这一方面,鼓励人们在创新领域中勇于突破传统,勇于尝试新事物,不断追求卓越与完美。
繁简对比在文学创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提高了文章的质量和效果,更引领着人们在生活中追求简单与纯粹,在创新领域中勇于突破与创新。
2.2 秋树与二月花的意义秋树与二月花在文学和艺术中常常被用来作为意象,代表着不同季节的变迁和生命的循环。
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异标新二月花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摘要】删繁就简三秋树,意为删除繁复,保留简洁,象征着追求简约纯粹之美。
领异标新二月花,指引新颖,开创独特,代表创新与独特之美。
删繁就简三秋树强调简洁与纯净之美,重要性在于提倡简约生活方式,使人心灵得到净化。
领异标新二月花的意义在于鼓励独特创新思维,展示个性魅力。
删繁就简三秋树与领异标新二月花两者关系密切,都为传承传统、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
简约与独特的结合,体现了文化与时尚的完美统一。
结语:删繁就简三秋树与领异标新二月花,为我们指明了追求简约与创新的道路,值得我们不断探索和发展。
【关键词】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含义、意义、重要性、价值、联系、文章简介、结语1. 引言1.1 文章简介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句诗句出自唐代李商隐的《无题》。
这句诗词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对简洁、新颖的追求。
删繁就简,意味着去除繁琐,保留简洁的本质;三秋树,表示树木经历了三个秋天的洗礼,仍然挺立不倒,展现了坚韧不拔的品质。
领异标新,意味着引领新的潮流,标榜与众不同;二月花,代表着在寒冬中开放的花朵,展现了顽强生命力和美好的品质。
这句诗句通过对自然界的描述,寓意深远,激发了人们对简约、新颖的向往,也激励人们在困难面前坚守初心,追求卓越。
本文将从删繁就简三秋树的含义、领异标新二月花的意义、删繁就简三秋树的重要性、领异标新二月花的价值以及删繁就简三秋树与领异标新二月花的联系等方面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带领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句诗句所蕴含的哲理和意义。
2. 正文2.1 删繁就简三秋树的含义删繁就简三秋树,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登鹳雀楼》。
在这句诗中,“删繁就简”指的是修剪繁华,追求简约;“三秋树”则代表着经历了三个秋天的树木,表达了岁月的流逝和事物的变化。
“删繁就简三秋树”这句诗意味深长,传达了一个人在经历风霜雨雪之后,依然能够保持淡泊清雅的心态,修身养性。
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被物质和外界的诱惑所迷惑,追求繁华和华丽的外表,忽略了内心的深处和精神世界的滋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其原本是郑板桥先生的题斋联。
上联主张绘画贵在以最简练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下联则要求艺术创作立足于自辟新路,让作品达到与众不同的新境界。
然而,语文老师稍作斟酌,不难发现其宗旨恰好有新解。
沐浴在教育改革的春风里,我觉得当今初中语文课堂要“保鲜”,富有吸引力的话,“删繁就简”和“领异标新”是很必要的。
语文老师非常熟悉下面的教学流程“预习检查——新课导入——简介作家作品——课文研习——把握结构、提炼主旨、归纳特点——板书设计——布置作业”等等。
如果每位语文老师每堂语文课都谨遵如此备教方式,还奢望孩子们能孜孜不倦的醉心于语文学习乐园,那简直是在期待着奇迹的发生。
其实,每堂语文课需要突显的教学训练重点只有一二,只有酌情删除枝叶,方能突出主干,才能让学生明确本课时的核心教学内容。
这犹如运动员训练课,教练需根据实际情形制定好是着重于体能训练,还是技术规范,或是战术演练等,才能有效完成训练目标。
因此,我觉得语文堂上教学应该忍痛割爱,努力做到删繁就简,这样教与学都会变得轻松高效了。
一堂课四十五分钟,一篇课文讲读一两个课时,我们何必刻意地追求那种原本无益的“完整”呢?不同的课时,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来训练提升学生方方面面的语文能
力,这种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才是行之有效的。
同样,“领异标新”则是现代语文课堂的蓬勃生命力的有效延续。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上的不断改造”。
其核心意在强调教育者立足于生活,创新改造的必要性。
首先,我们应真正彻底地更新观念是前提保障。
我们都在呼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却往往忽视了这首先应该是从老师做起的。
老师观念没有根本改变,就不可能真正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和素质的学生来。
第二,教师应该自觉改观自我形象。
老师都拥有着丰富的学识和修养,语文老师更不乏唯美志趣和浪漫情怀,老师的内心就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大世界。
为人师者何必自塑“金身”,一方黑板,三尺讲台,写尽一世春秋?我们该脱下老夫子的长衫了,我们应该如饥似渴地汲取新知识的营养。
否则,难怪孩子们会在心里为我们下评语“某某老师,out了”!
生活本来活色生香,惟愿文者识墨香。
语文老师在陶冶学生的情操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等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
我们应该用心营造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良好氛围,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优秀的老师,知心的朋友,每个同学心中的伙伴,这将是成功老师的伟大境界啊!这样,在语文学习的乐园里,师生会携手并进,共同成长,共同感知和领略那一条小径、一粒砂石、一块软泥、一枚贝壳、一
根草芽带来的种种生活美趣。
第三,注重文体个性特征,因材施教尤为重要。
初中语文教材每册课本大都收录了“记叙、说明、议论”三大实用文体和“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大文学体裁的篇章。
语文老师务必认真研究其个性特征,在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堂上教学的实施中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方显功效。
如果,粗枝大叶,囫囵吞枣,妄图手持一把万能钥匙,打开所有的大门,其结局将是荒谬可笑的。
试想,如果某位语文老师用同样的方式教学科普说明文和写景抒情散文,这种千篇一律,令人啼笑皆非的不伦不类,将会贻害几代人啊!可谓,教不研,师之过!
第四,多媒体教学是语文课堂的新生力量。
现代语文教学中,课件制作、幻灯、录音等教学手段的使用将是必要的、有益的补充。
其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由远及近,讲究图文并茂、声形结合,给学生带来的是视听享受,让知识在鲜活灵动的沃土中发荣滋长。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知识确是学生将来从事工作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又是学生现在和将来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知识领域和精神世界统一进步,恐怕没有迂腐者妄言那是花拳绣腿的作秀吧!试想,上好戏剧单元,是否借助多媒体教学,其结果自然是冰火两重天。
达人老师也难以在三尺讲台上玩转“手、眼、身、法、步”和“唱、念、
做、打”,更难以演绎出各种流派唱腔的经典韵味。
第五,语文老师要不断发掘教材的动情点。
教育是一门感化灵魂的艺术,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古今中外,有多少民间曲目让世人心灵震撼?有多少文学作品触动了你我的心弦?又有多少影视经典感动着观众千千万万?或喜或悲,感同身受,感染着我们在心底共鸣和弦。
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出色的文艺作品,语言文字是作者志趣的最贴合的符合”。
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依据教材文本,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真正有益于走进作家作品的内心世界。
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背影》,写出了真挚而朴素的父爱,依依惜别中给孩子烙下了一个深刻、不可磨灭的印象。
然而作品距离时代较远,语言文字朴素无华,若果不能成功创设教学情境,教学效果将是浮光掠影的索然无味。
身为农村教师的我,每日包裹在留守孩子的之中,我能深切感知他们父母远离,难得欢聚的内心酸楚。
因此,新课导入的时候,我在引言之后,板书“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这一话题,让孩子们堂上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起初的平静自然,即可转化为抽泣、哽咽。
孩子们言语之中,道出了对父母之爱的感悟,对自己任性不觉的自责,送去了誓言和祝福。
那堂课,我们共同洒下了世间至真至纯的最美的泪水!
总之,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让我明白了与日俱进的真正内涵。
而今的初中语文教学之中,讲究艺术剪裁,才能让人觉得简约但不
简单;追求革故鼎新,才会引领求知者流连忘返。
最后,写下一幅对联,与同仁共勉:
繁华嫩叶,自然招蜂引蝶;蝼蚁蚊蝇,势必摧腐拉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