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地质实习报告
有关黄山地质公园地学分析的调研报告范本

关于黄山地质公园地学研究的调研报告♦黄山区域地质背景♦黄山地学研究背景和意义♦黄山地学实地考察♦黄山地学的研究目的♦黄山世界地质公园地学研究初步计划♦黄山世界地质公园地学研究预期成果♦黄山地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二零零八年九月通过对黄山世界地质公园进行实地考察及对黄山地学研究资料的收集和学习,结合自己的专业研究兴趣,现把一个月以来对黄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地质地貌特征及其研究现状的调研结果汇报如下:规划土地处遗产办(公园办)潘金花一、黄山区域地质背景黄山,属断块隆起型的花岗岩风景区。
群峰之中,除景区南侧长满樱桃树的桃花峰处于花岗岩体外侧的围岩之外,其余诸峰,均坐落于花岗岩出露区,峰体均由色彩如丹的花岗岩构成,劈地摩天,陡峭峻拔。
黄山花岗岩体是同源岩浆多次脉动侵入形成的复式岩体,不同结构类型的花岗岩,呈明显的套式中高外低的阶梯状分布,构成了黄山峰体的框架。
以北海、光明顶的高山台地为中心,不同地貌形态特征的峰林按花岗岩不同的结构类型呈环状分布。
黄山岩体的外圈边缘,出露最早期脉动侵入的中粒二长花岗岩,结构均匀,易风化,断层节理纵横,流水侧蚀作用发育。
主体期侵入的粗粒似斑状花岗岩,则构成了黄山峰林的主体,岩石抗风化能力强,稀疏的斜节理发育,不易崩塌。
岩石补充期为中细粒斑状花岗岩,分布在黄山岩体的内圈。
末期为细粒含斑花岗岩,主要分布在岩体中央的北海、光明顶一带,由于直立的节理发育,不时发生裂解崩塌。
每期花岗岩体内形成的主要峰体见下表。
二、黄山地学研究背景和意义1、黄山地学研究背景前人对黄山进行地学研究的主要论著有:安徽黄山之第四纪冰川现象,李四光著,1936年(原稿为英文,1964年地质部华北地质科学研究所译为中文再出版);黄山地理考察,奥人费师孟著(严德译),1936年;安徽黄山地质概要,李恒昆编,1958年;H - 50 - XV H(旌德幅)区域地质矿产调查报告,安徽省地质局三一七地质队编,1965年;安徽省黄山温泉月动态观察报告,安徽省地质局三三二地质队宿立先编,1978 年;论黄山第四纪冰川与冰期,景才瑞等著,1980年;黄山地区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报告,安徽省地矿局三三二地质队田乃荣编,1982年;黄山冰川地貌述要,华中师范学院景才瑞等著,1982 年;黄山第四纪冰川遗迹的观察,华中师范学院黄金龙著,1982 年;黄山地貌旅行指南-黄山古冰川之再认识,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会崔之久等著,1982 年;安徽黄山地区两不同成因系列花岗岩的复合,南京大学孙鼐等著,1982 年;黄山云谷寺-白鹅岭索道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安徽省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编,1982 年;黄山奇探,安徽省地矿局吴昭谦编著,1983 年;黄山风景区物探找水工作成果报告,安徽省地矿局三三二地质队朱志忠等编,1984 年;安徽省黄山风景区地下热水勘察报告,安徽省地矿局第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孙雄等编,1984 年;关于黄山某些冰川地貌问题的商榷,安徽师范大学孙毓飞著,1985 年;黄山地区第四纪沉积物特征,谢又予等著,1985 年;黄山更新世冰川遗迹现象质疑,中国科技大学黄培华等著,1985 年;安徽省黄山花岗岩中钾长石的微结构和岩体的热历史,南京化工学院傅国飞等著,1989 年;晥南太平-黄山复式岩基源区物质和成岩过程定量模拟,南京大学刘昌实著,1990 年;黄山-太平复式花岗岩基黑云母化学成分与波谱学特征,南京大学赵连泽等著,1990 年;黄山风景区开发理论的地学研究,安徽师范大学韩也良等编,1990 年;黄山冰川六景,周慕林著,1992 年;黄山有无第四纪冰川?,朱诚等著,1992 年;黄山两题,赵晓晨著,1993 年;黄山“冰川遗迹”真相―――兼谈黄山奇峰怪石的形成,黄培华著,1993 年;黄山山麓第四纪粘土砾石层形成机制和环境的研究,黄培华著,1994 年;黄山山体的演化过程研究,黄培华著,1995 年;黄山自然景观成因及边际效应探讨,安徽师范大学王洗清著,1995 年;8-50 -69-甲(太平县幅)、8-50 -69 -丙(汤口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安徽省地矿局三三二地质队朱志忠等编,1995 年;黄山旅游地学志,胡济源著,1996 年。
黄山地理野外实习心得

黄山地理野外实习心得篇一:综合地理野外实习报告综合实验报告1、实验目的此次野外综合实习是地理科学专业课堂教学完成后的具体实践环节,许多在课堂上学习过的内容在此次实习中都会有所体现和应用。
本次实习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的工作意识,了解自然地理野外工作的基本思路与途径,并初步掌握自然地理学野外调查与研究的基本方法。
理解自然地理学各个要素之间、各个地域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并能够从结构、功能和演化及它们的协同等角度理解认识其整体性和差异性;(2)培养学生在野外的独立生存能力和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野外实验路线黄桷古道,文峰塔,德国大使馆、老君洞,蒋介石官邸3、南山综合地理学考察内容与分析(1)通过对野外实验的观察、记录,并借助于Google earth等工具,认识南山地区主要地形地貌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规律等。
(2)通过对野外实验的观察、记录,描述南山主要植被、岩石、土壤类型和代表性植被、岩石、土壤的形态特征,以及本地区主要植被、岩石、土壤空间分布规律等。
南山是常绿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的交织带,多黄葛树;土壤多为山地特殊的黄色与棕色混合的泥土(3)沿线景观黄葛古道黄葛古道是茶马古道南山段,有世界上最高的贸易通道的称谓。
是重庆市知名度最高的一条古道,有着800年历史,曾是历代川黔商贾的必经之地,被称为重庆的“丝绸之道”。
该古道始于唐朝,宋、元、明、清时期处于鼎盛时期,属巴渝十二景之一。
道路地面突出了山地特点,坎坷崎岖。
但是宽阔的石板摆出当年的经济和文化历史,使得山间逶迤的小路显得康庄而大气直到上个世纪的70年代中期前,这条古道依然是一条交通要道。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这里已不再是人们为生计忙碌之道了。
经过几年的短暂沉寂之后,这条古道再度迎来了兴旺的人气,树木参天的古道,吸引了不少中老年人前来健身老君洞老君洞:原名太极宫,是川东地区第一道观。
位于南岸区上新街东南约2公里的老君山上。
黄山地理实习报告

黄山地理实习报告一、实习背景与目的黄山,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是一座蜚声中外的风景名胜区。
本次实习,我们地理专业的学生有幸来到黄山,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实习的主要内容包括:黄山的地貌特征、气候特点、植被分布以及人文景观等方面。
二、实习时间与地点实习时间:2023年5月10日至5月15日实习地点:安徽省黄山市黄山风景区三、实习内容与过程1. 黄山地貌特征考察我们首先来到了黄山风景区,这里的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遐迩。
黄山地貌类型多样,有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等。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深入了解了黄山的地貌形成过程,观察了各种地貌形态,如峰、石、洞、谷等。
2. 黄山气候特点研究黄山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垂直变化明显。
我们实习期间,正值春季,黄山气温适中,雨量充沛。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通过实地观测和调查,了解了黄山的气候特点及其对植被、土壤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3. 植被分布调查黄山的植被类型丰富,有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和灌丛等。
实习期间,我们沿着不同的海拔高度,调查了黄山的植被分布规律,并记录了各种植物的名称、特征和生长环境。
4. 人文景观探访黄山不仅自然景观奇特,人文景观也同样丰富。
我们参观了黄山风景区内的寺庙、石刻、亭台楼阁等人文景观,了解了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四、实习收获与体会通过本次实习,我们对黄山的地理特征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锻炼了我们的地理实践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观察、记录和分析地理现象,提高了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黄山之行,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也让我们对地理知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将不断运用和发扬本次实习的精神,为我国的地理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黄山地区综合地理实习报告之自然地理概况

黄山地区综合地理实习报告——自然地理一、成土条件黄山系中生代燕山期岩浆侵入形成,以粗粒斑状花岗岩为主。
岩石呈肉红色或灰白色,化学成分以510:为主(占75.1%),是酸性母岩,这对酸性土壤的发育是有利的。
黄山大部分土壤都是发育于花岗岩风化物。
由于山上山下成土母质较为一致,土壤性质有较好的可比性。
黄山气候受区域气候和山地地形的共同影响,有明显的垂直差异。
气象资料表明(表1)。
位于1840米的光明顶气象站的年平均气温比山下(太平站及款县站)低8.6一7.7℃,而年降水量则比山下高750一900毫米。
山麓的款县站及太平站的年干燥度小于1,而7、8、9、10 月的千燥度均大于1,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光明顶年干燥度小于1,全年各月干燥度均低于1,为温带非常湿润季风气候。
光明顶全年雾日265天,云海日52个。
这些不同的气候特征对自然植被的分布和土壤的形成有着显著影响。
黄山在海拔500米以下为人工垦殖栽培区,原有植被已被破坏殆尽,现已成为居民点,山坡开垦为农田。
仅在汤口对面山坡上尚残存一小片苦储纯林及杨村对面的青冈栋林,它部分地反映了这里原有植被状况;在海拔500一1000米为常绿阔叶林带,代表树种〔3〕有苦储、青冈栋、甜储和小叶青冈等;在海拔900一125。
米为落叶一常绿阔叶混交林带,常绿树种有青冈栋、褐叶青冈、青拷、交让木等,落叶树种为缺曹枫香、水青冈、银鹊树等,在海拔12。
一15米为落叶阔叶林带,主要乔木有华千金榆、米心水青冈、地锦械等;在海拔1400一1650 米是以黄山栋为主的山地矮林和山地灌丛带,主要树种有黄山松、黄山栋、黄山杜鹃等,在海拔1600一1840米的山顶为山地草甸,以沼厚草、野古草为主,其次有龙须草、黄山凤毛菊、地榆等草本植物。
二、土壤理化性质(一)土坡颇色与颗粒组成黄山土壤颜色通常偏黄色或黄棕色。
表2表明,款8和欺3号土B层颜色为亮红棕色(5YRS/6)和暗红棕色(5YRS/4);款7、款19、皖3和皖4号土为浅黄色(2.5Y7/4)和亮黄棕色(loYR7/6);皖5、款17、款2、和款5号土为灰黄棕色(10YRS/3),款6号上G层为淡绿灰色(10GY7/1)。
黄山实习报告总结

黄山实习报告总结
实习目的与时间:
本次黄山实习旨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自身专业技能。
实习时间从
2023年5月7日到2023年5月9日,为期三天。
实习地点与岗位:
实习地点位于国家五A级风景区——黄山风景区。
实习岗位为黄山风景区导游,负责为游客提供导游服务。
实习内容与过程:
在实习期间,我积极参与导游工作,学习了如何为游客提供全面的旅游信息,解答他们的疑问,并引导他们游览黄山风景区。
我熟悉了黄山的地质地貌、动植物资源、历史文化和传说故事,掌握了黄山的主要景点和旅游路线。
我还深入了解了黄山风景区的旅游管理和服务流程,包括景区门票管理、游客服务中心、导游培训等。
通过实习,我对旅游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自己的服务意识和能力。
实习成果与反思:
通过黄山实习,我不仅学到了很多专业知识,还锻炼了自己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我遇到了一些挑战,如应对游客的需求和问题时,但我通过与同事的协作和自己的思考,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同时,我也意识到自己在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方面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和提升。
黄山实习让我更加坚定了从事旅游行业的决心,也让我明白了只有不断学习和提高,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总结:
黄山实习是一次难得的机会,让我亲身体验了导游工作,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意识。
通过实习,我对旅游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明确了自己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方向。
我将珍惜这次实习的经历,继续努力学习,为将来从事旅游行业做好充分准备。
黄山野外实习报告

构造作用对塑造黄山地质公园的地貌景观发挥了独特作用。
从区域构造看,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的碰撞造成了黄山花岗岩岩体的快速隆升,形成了高逾千米的花岗岩中山地貌。从微构造角度看,断层作用形成了巨大的峡谷,节理和辟理形成了峰林、怪石、洞穴等地貌景观。
这些断层、节理、辟理相互作用、互为因果造就了整个黄山花岗岩区的峰峦叠嶂地貌景观。对它们成因机制的研究亦是花岗岩区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
n 冰缘环境作用下的地貌景观
根据黄山地区的海陆位置、海拔高度、古地貌景观、古气候特征、古生物面貌和沉积物特征,周秉根认为第四纪冰期时,黄山不具备冰川发育条件,为一季风型冰缘环境. 根据调查,黄山残留有冰缘地貌遗迹,主要包括冻融山顶面、冰缘岩柱、泥流阶地、不对称谷地、寒冻风化岩屑堆积物、古石河等,以及山麓地带的泥砾沉积物,具有一套比较完整的冰缘侵蚀和堆积地貌类型. 季风型冰缘环境下,寒冻风化剥蚀重力作用,冻融蠕流作用,雪蚀—重力作用和融冻—重力—流水作用强烈,加上断裂和节理发育,岩体在冰劈和冻胀作用下,结构也变得更加破碎. 在季风型间冰缘环境下,气温上升,降水增多,花岗岩沿节理面的崩塌现象明显,从而在山麓地带堆积了大量的崩塌滚落的砾石,如桃花溪谷地,凤凰源和谭家桥坡麓地区最为明显. 有的形成类似冰川漂砾的沉积物,其实是寒冻风化崩塌的砾石堆积(古石海) . 寒冻风化和差异风化也形也了冰缘岩柱、不对称谷地等冰缘地貌.
“九龙瀑”,为黄山名瀑之首,由天都、玉屏、练丹诸峰之水汇合后,自香炉峰悬崖上飞泻而下,激流滚滚,
一折一瀑,一瀑一潭. 两峰之间相距不等,转折九次,形成九段飞瀑,全长500 余米. 每一瀑布的上缘均为一构造裂点,下缘为深潭,山体边侧为一石臼,这种构造特点说明黄山地区新构造运动以抬升为主.
黄山的河谷中分布有许多石臼,当地叫“丹井”. 认为黄山第四纪有冰川作用的学者称之为“冰臼”.
黄山实习报告

黄山实习报告篇一:黄山实习报告黄山地区地质认识实习报告学号:20XX4743姓名:亓华胜班级:09资源一班目录:1.绪言1.1区域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1.2实习时间1.3实习路线2.野外工作方法2.1出发前的准备2.2地形图的使用2.3GPS的使用2.4罗盘的使用3.区域地质概况—地层3.1地层概述3.2实习记录4.区域地质概况—岩浆岩5.黄山地貌及其发展史6.实习感想7.参考文献第一章绪言1.1自然地理及经济概况:实习区位于安徽省南部地区,主要分布于黄山地区和宣城地区两个行政区内,其地理坐标范围:东经117°50′~118°45′,北纬29°50′~30°45′。
实习区地形总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西北部为平原丘陵,东南部为山地。
测区的东南大部分皖南中-低山区。
黄山山脉山峦叠嶂,雄伟峻峭,奇峰异石,流泉瀑布,林海松涛,满目苍翠,最高峰光明顶1841m,为我国东部最高山峰。
区内气候为季风凉中副热带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照充足。
气候和年降水量自南而北递减,年平均气温14~16℃,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1~3℃,最热月(八月)27~38℃,全年无霜期200~300天;年平均降水量800~1600mm(黄山2400mm左右),温和的气候条件,山地、丘陵的地貌特征,对区内农、林、牧、副业十分有利。
区内交通发达,合肥-黄山的铁路和高速公路通过本区,205、318国道通过本区,各市县之间均为省级干线,公路干线与乡镇村之间相连构成了发达的公路网络,但在部分工作的山区林密茂盛、植被覆盖较厚,给通行造成一定困难。
(图1-1)路线图实习区是安徽省经济较发达地区,区内基本建设了包括矿产开采、有色冶金、电力、轻纺、造纸、建材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泾县是国内外著名的“宣纸之乡”。
区内在农业生产方面,除盛产稻、麦、油外,著名的“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等名优特产,茶叶、药材、核桃、板栗、木耳、香菇、竹笋、生姜及竹、木、油茶,油桐,生漆等经济农作物甚多。
黄山野外实习报告

黄山野外实习报告1.实习目的和意义1)通过实习可以复习和巩固课堂所学的植物学理论知识。
2)通过实习初步掌控生物学的形态鉴定方法,掌控标本的采集和压制。
同时,鉴别各种植物,了解其用途,提高对植物学学习的积极性,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通过野外实习可以培育同学科学的学习立场、吃苦耐劳的精神、严明的组织纪律性和团结协作的精神。
4)通过野外实习,丰富我们的高校生活,扩大我们的知识面,加强我们独立思索技能好学习的积极性。
2.实习地简介及实习预备工作1)黄山详细位于东经118°1度,北纬30°1,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黄山的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是华东地区最荟萃的地区,已知高等植物有222科,826属,1807种.。
2)工具的预备:水壶、拐杖、草帽、长筒袜、标本夹、常用药品等3、实习内容1)植物的辨别学习各种植物的基本特征。
依据在课本里所学的知识,掌控了各科各种的基本特征后,把不同的植物鉴定开来,并系统地归纳比较,达到辨别的目的。
2)植物标本的采集学习植物标本的采集方法,包括木本植物、草本植物的识别,对采集的部分的不同要求。
野外采集的保存方法等。
3)植物标本的制作学习干制腊叶标本的制作方法。
包括高等植物的标本选取和典型部位的选取和整形、野外资料的记录、整理和标本的编号。
干制过程:对采集的标本整理好后,接着用吸水纸几层几层把不同的标本隔开,并平铺在一起放平,隔一两天就换一次纸。
植物学野外实习的收获与体会这次实习我们翻山越岭走了许多地方,每一次大家都汗流浃背,累的气喘吁吁,但是我们大家都倍感充盈,由于我们认识了许多植物,更加充分了解了植物学的内在美,使得我们更加对植物学充斥了爱好。
也充分感受到作为一位野外工的艰辛,同时通过这次实习我们更加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江山的如此多娇,培育了我们喜爱自然、爱护生态环境、积极探究自然神秘的爱好!与此同时,在实习过程中大家相互援助,也充分加强了同学之间的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习路线 (3)前言 (9)正文 (9)黄山岩浆作用及其发展史 (10)黄山地区主要地貌类型 (13)黄山的地貌发展史 (15)感想 (17)7月12号:合肥-谭家桥-东黄山国际青年旅舍目的:认识使用罗盘和GPS人员:曾肖婷、刘川云、黄梧桓、梁本旺、任鑫鑫点号:D1点位:火车旁北面台阶GPS:N:30。
09’12.5’’E:118。
17’26.7’’产状:130。
<44。
7月13号:谭家桥-汤口-齐云山一天门-小壶天-齐云山玉虚宫-汤口-谭家桥目的:观察认识丹霞地貌人员:曾肖婷、刘川云、黄梧桓、梁本旺、任鑫鑫点号:D1点位:灵仙洞八仙洞下GPS:N:29。
48’32.3’’E:118。
01’09.0’’产状:324。
<48。
点义:粉红色小岩组;砾岩在下,砂岩在上;有不同交接层,显示不同时期沉积;砂岩部分为云母,乳白色;砾岩为块状,青绿色;多由灰岩和石英岩构成。
点号:D2点位:紫霄崖前山路上产状:270。
<13。
点义:此地以红色含铁沉积岩为主,岩石表面不是非常平整,可能是雨水冲刷等原因所致7月14号:谭家桥-休宁县国道桥旁(沿途)-谭家桥目的:观察震旦系地层、观察休宁组沉积构造人员:曾肖婷、刘川云、黄梧桓、梁本旺、任鑫鑫点号:D1点位:距公路桥25m~30m的路旁GPS:N:29。
56’13.2”误差:14mE:118。
05’17.6”产状:195。
<32。
点义:该地岩石由方解石、辉石、白云石等组成;方解石呈灰绿色,硬度小于地质锤;地质锤可刻划。
点上见:紫红色、厚层、长石、粉砂岩、见平行层理夹青灰色、薄、成晶、凝灰岩;沿途砂岩、粉砂岩点号:D2点位:休宁县兰田公路道旁GPS:N:29。
55’44.7”误差:16mE:118。
05’27.7’’点义:兰田组黑色碳质页岩表面有硫化物的氧化薄膜,岩石中有成簇状的方解石脉并与碳质页岩顺层填充点号:D3点位:休宁县兰田公路道旁(兰田组与闪长岩)产状:221。
<28。
点义:点北东,灰色闪长岩;结构为粒状、块状构造;矿石成分含石英5%~10%斜长石40%~60%正长石肉红色5%左右少量副矿物;三组节理一组节理的产状为:9。
<73点南西炭质页岩7月15-16号:谭家桥-黄山慈光阁-半山寺-天都峰-天海-西海-北海-谭家桥目的:观察花岗岩岩体中节理;观察花岗岩岩体颗粒差别人员:曾肖婷、刘川云、黄梧桓、梁本旺、任鑫鑫点号:D1点位:天都峰下老道口广场处GPS:N:30。
07’23.3’’E:118。
10’16.9’’产状:21。
<19。
点义:岩性:花岗岩,肉红色颗粒状结构的快状构造成分:白色斜长石含量5%~10%;石英含量30%~40%;无色断面,具有油脂光泽;肉红色钾长石含量30%~40%,三组节理;黑云母5%一组极完全解理;其他副矿物:铁矿石;三组节理两组近垂直,一组水平呈卸荷节理点号:D2点位:黄山后山GPS:N:30。
09’35.6’’E:118。
10’15.0’’产状:125。
<25。
点号:D3点位:黄山天都峰峰顶GPS:N:30。
07’14.5’’ (误差6m)E:118。
10’27.7’’点义:钾长石和花岗斑晶散布在细粒花岗岩基质中,常可见固斑晶脱落而形成的孔洞,似熔岩的气孔结构状构造这些孔洞有很多呈长方形表明原来是钾长石占据的位置7月17号:谭家桥-宁国县国道沿途-胜德-歙县-谭家桥目的:观察奥陶纪地层人员:曾肖婷、刘川云、黄梧桓、梁本旺、任鑫鑫点号:D1点位:宁国市省道道旁GPS:N:30。
19’54.7’’E:118。
45’25.4’’产状:4。
<47。
点义:此处属中上奥陶统胡乐组;暗色(灰黑色)硅质炭质页岩,中间夹有硅质岩薄层,中间夹棕色的硅质岩;一组节理点号:D2点位:宁国市省道道旁,中上奥陶统胡乐组于种下奥陶统宁国组接触点GPS:N:30。
19’51.6’’E:118。
45’23.4’’(误差16 m)产状:胡乐组7。
<37。
;宁国组7。
<43。
点义:北侧为中上奥陶统、胡乐组岩性为硅质炭质页岩薄层,风化后呈白色或灰绿色南侧为中下奥陶统宁国组岩性为炭质页岩、灰黑色、中厚层构造;宁国组可见明显平行层理和清楚的发育点号:D3点位:宁国市省道323道旁GPS:N:30。
19’50.6’’E:118。
45’22.6’’产状:15。
<35。
点义:中下奥陶统宁国组灰黑色炭质页岩,中厚层构造,可见清楚平行层理发育;该地层面构造粗大7月18号:谭家桥-宏村-谭家桥七天的实习一转眼就结束了,现在回想起来还仿佛是昨天发生的,实习的情景现在还历历在目。
经过这次实习,我想我们每一个同学都收获很多。
不仅通过实习增强了我们对于专业的兴趣,而且通过实习我们巩固了许多专业知识,以前学到的许多知识在实习中都看到了实际的例子,更加深了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对以后更加深入的学习也很有帮助。
这篇实习报告我写的是关于“黄山花岗岩岩浆作用、地貌特征及其发展史”方面的。
能力有限,不足之处请斧正。
这次实习转眼就过去了虽然短暂但是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收获都非常大。
去了很多地方每个地方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篇报告中我写的是关于黄山花岗岩岩浆作用和地貌特征及其发展史这方面的内容(所附图片为实习时所照)。
黄山古代秦时称黟山,相传轩辕黄帝率手下大臣容成子、浮丘公来此炼丹,并最终得道升天,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依此传说,唐玄宗赦改黟山为黄山。
古时王羲之曾经感慨,叹曰:“我卒当以乐死!”游山玩水之游山,不得不到黄山。
黄山山脉东起绩溪县的大嶂山,西接黟县的羊栈岭,北起太平湖,南临徽州山区。
黄山集名山之长。
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庐山之瀑,雁荡山之巧石,峨嵋山之秀丽,黄山无不兼而有之。
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游黄山,赞叹说:“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又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
更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
可以说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并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
其二湖,三瀑,十六泉,二十四溪相映争辉。
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各异。
黄山还兼有“天然动物园和天下植物园”的美称,有植物近1500种,动物500多种。
黄山气候宜人,是得天独厚的避暑胜地。
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疗养避暑胜地。
1985年入选全国十大风景名胜,1990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是中国第一个同时作为文化、自然双重遗产列入名录的。
2004年2月入选世界地质公园。
蜚声中外,令世人难忘。
古今有很多黄山诗词流传于世。
2007年5月8日,黄山市黄山风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雄伟险奇的黄山是地质作用鬼斧神工般造化的奇山。
从10亿年前的晚元古代到4亿年前的早古生代志留纪,黄山地区一直沉没于海底,先后沉积了各类沉积岩层,经历了多次地壳运动的改造与破坏。
隐伏地下的黄山花岗石体形成后,到了新生代的第三纪和第四纪期间,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地壳普遍抬升,隆起扩大,不仅造就了我国西部的“世界屋脊”,黄山山体也急剧上升,花岗岩上巨厚的沉积盖层不断被剥蚀;黄山岩体终于慢慢地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露出了地表,翘首云天,形成了高逾千米的花岗石峰林。
黄山复式花岗岩体不同的岩石结构,形成了园区内自然景观分布总格局。
断层和节理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则不断地改造着花岗岩的自然面貌,就像一位雕塑大师,将黄山修饰得愈加奇险秀丽。
黄山地质公园的地质主体是花岗岩,其中有粗粒花岗岩、中细粒花岗岩和细粒花岗岩等,出露面积约占园区总面积的七成,是一个同源岩浆多期脉动上侵形成的复式岩体。
早期侵入的中粒二长花岗岩比较容易风化,构成“天下名泉”附近的低坡山地,成为联结公园内外的过渡地带。
主体期侵入的粗粒似斑状花岗岩,占岩体总面积的近四分之三,岩性坚硬,构成了巍峨雄伟的大峰(如天都峰)。
补充期侵入的中细粒斑状花岗岩,分布在岩体内圈,构造节理发育,形成了玲珑剔透的小峰和千姿百态的巧石。
最晚期侵入的细粒含斑花岗岩,由于节理相对平缓稀疏,从而构筑成中央高山台地。
黄山的七十二名峰,除南侧长满樱桃树的桃花峰由沉积地层构成外,其他均属花岗岩山峰。
凡泰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岳之烟云、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嵋之清凉,黄山兼而有之。
上世纪三十年代,我国卓越地质学家李四光,在黄山发现了大量的第四纪冰川遗迹,震惊世界,打破了“中国内地没有第四纪冰川”的结论。
在距今二百多万年前的第四纪更新世,当时已上升到雪线以上的黄山,曾先后三次出现冰期和冰川活动。
由于冰川的特殊搬运作用,在花岗岩体上留下了许多冰川遗迹。
如今,我们面对的这些冰川遗迹,虽是大自然的无意存留,而它的发现,却是李四光先生跋涉探索的伟绩。
黄山第四纪冰川遗迹存在与否之争论,几十年来已形成两种对立学派。
然而,无论是冰川遗迹本身,还是两种学术观点的争论,同样具有科学研究价值,都将推进黄山地质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作为国家级地质公园之一,对黄山的研究有着不同于其他的特殊意义。
黄山复式岩体位于扬子板块东南缘,江南陆内造山带内。
黄山复式岩体由太平花岗闪长岩岩体和黄山花岗岩岩体组成。
根据岩体的接触关系和各期次岩石的矿物学及岩石学特征,可以将黄山花岗岩岩体分为4个期次:第一期为中粒二长花岗岩;第二期为粗粒似斑状花岗岩;第三期为中细粒斑状花岗岩;第四期为粗粒含斑花岗岩。
从矿物的组成上来看,各期次的岩石均为广义的花岗岩类,主要矿物以石英和长石为主,太平岩体和黄山岩体中的斜长石均表现出钠长石的特点,同时黄山岩体特征的出现条纹长石。
各期次岩体均含有少量的铁白云母,显示出过铝质的特点。
各期次岩石总体具有高硅(SiO2含量大于75%)、高碱(ALK含量大于7.9%)、低钙(CaO含量小于1%)及高FeO~T/MgO比值(13~37)的特点。
同时岩石强烈富集稀土元素(除Eu出现明显的负异常)、Zr、Hf、Nb等高场强元素,贫Ba、Sr、Ni,高10000×Ga//Al(比值大于2.6),这些特征均指示黄山复式岩体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点。
通过Eby的判别图解将其进一步划分为A2型花岗岩,代表其形成于拉张的构造背景之下。
结合Sm-Nd同位素特征(ε_(Nd)(t)=-4.2~-5.6),确定黄山复式岩体的源区物质可能为一套元古宙的火山岩。
同时稀土模拟结果表明,黄山岩体的原始岩浆是这种源区大约20%部分熔融的产物。
岩体形成于斜向俯冲引发的陆内剪张环境内。
地球内部的岩浆,是一种成分复杂的熔融体。
其组成以硅酸盐类为主,并含有挥发份、水份和少量金属元素。
这些组份在高温、高压条件下。
能混熔在一起;但在岩浆上升侵入的过程中,由于温度、压力的逐渐降低。
具有一定粘度的混熔岩浆便开始分异,原来岩浆中的成分亦随之不断产生变化,在岩浆分异的各个阶段里,形成了不同的岩浆岩和相关矿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