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病理科标本组织学取材制度及流程

合集下载

医院病理科工作流程与管理制度

医院病理科工作流程与管理制度

医院病理科工作流程与管理制度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医院病理科的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

病理科是医院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承担着诊断、疾病监测、治疗指导和科研等重要职责。

在保证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的同时,病理科的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标本采集与送检标本采集是病理诊断的第一步,它对病理科的工作流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医院需建立严格的标本采集规范,确保标本的正确采集和保存。

医生在采集标本的时候,应注意标本的区域定位、数量和标识等,同时采用无菌操作,以免造成交叉感染。

采集完标本后,需要将其送到病理科进行检查。

这个过程也需要注意标本的运送安全和标识的清晰,以免造成混淆或丢失。

病理科工作人员应按照管理制度,及时接收标本,并对接收到的标本进行记录和初步检查,确保标本的质量和准确性。

二、标本初步处理与制片在收到标本后,病理科工作人员需要进行标本的初步处理和制片。

初步处理包括标本的固定和包埋等步骤,其目的是保持标本在制片和染色过程中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制片是将标本切片,并制备成镜下可以观察的组织切片,以便医生进行后续的检查和判断。

在标本初步处理和制片过程中,需要精细操作和仔细检查,以确保标本的质量。

同时,工作人员还需记录好每个标本的处理过程和结果,以备后续的查询和病历归档。

三、组织切片和染色制片完成后,病理科的工作人员需要进行组织切片和染色。

组织切片是将制片后的标本切割成薄片,以便医生观察。

染色是将切片染上特定的染料,以突出细胞核和其他细胞结构,便于医生进行判读。

组织切片和染色的技术要求非常高,需要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操作。

他们需要掌握各种切片和染色的技术方法,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以确保标本的质量和准确性。

四、病理诊断组织切片和染色完成后,病理科的医生就可以进行病理诊断了。

医生需采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根据组织的细胞形态、结构和染色情况,判断是否存在病变。

这是病理诊断的关键环节,对医生的经验和专业知识有很高要求。

病理科工作流程及报告发出时间

病理科工作流程及报告发出时间

病理科工作流程及报告发出时间
病理科是医院中非常重要的科室之一,负责对组织标本进行病
理学检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病理科的工作流程一
般包括标本接收、标本处理、镜下检查、病理诊断、报告撰写和报
告发出等环节。

首先是标本接收,医生或者外科手术室会将患者的组织标本送
到病理科,病理技师会接收标本并进行登记,确保标本信息的准确性。

接着是标本处理,病理技师会对组织标本进行处理,包括固定、包埋、切片等步骤,以便于后续的镜下检查。

然后是镜下检查,病理医师会使用显微镜对标本进行细胞学或
组织学的检查,以观察病变的形态特征。

随后是病理诊断,根据镜下检查的结果,病理医师会进行病理
诊断,判断组织的性质、是否存在病变以及病变的类型等。

最后是报告撰写和发出,病理医师会根据诊断结果撰写病理报
告,并将报告发送给临床医生,供其参考临床诊断和治疗。

报告的
发出时间通常取决于标本的复杂程度和工作量,一般情况下,常规
标本的报告发出时间为2-3个工作日,而对于急诊标本,病理科会
尽快完成诊断并发出报告,以便临床医生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总的来说,病理科的工作流程包括标本接收、处理、镜下检查、病理诊断和报告发出等环节,而报告的发出时间会根据标本的复杂
程度和工作量而定,以确保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病理标本采集、运送、交接制度

病理标本采集、运送、交接制度

病理标本采集、运送、交接制度
一、目的
规范标本的采集和送检,保证送检标本的质量,从而确保病理诊断的准确性,为病人的诊断及治疗提供正确指导
二、适用范围
组织学、细胞学标本的采集、固定、包装运输,申请单填写。

三、工作流程
(1)标本和申请单的核对人、标本的标记、标本传送人和病理科标本接收人应有登记和相关人员的签字。

(2)标本使用10%中性甲醛缓冲液固定,固定液的量不少于组织体积的3-5倍(要确保标本全置于固定液之中),特殊要求除外;
(3)标本从离体到固定的时间不宜超过半小时;
(4)空腔标本和大的实质性脏器标本必须及时切开,固定过夜,第二天取材;
(5)原则上不接收口头申请的标本,特殊情况下,可先按流程接收和处理标本,需在限定的时间内(如24小时)补充书面病理申请单,否则不应出具书面病理报告。

(6)不合格标本包括:申请单与相关标本未同时送达病理实验室;申请单中填写的内容与送检标本不符合;标本上无有关患者姓名、科室等标志;申请单内填写的字迹潦草,不清;申请单中漏填重要项目;标本严重自溶、腐败、干涸等;标本过小,不能或难以制作切片;其他可能影响病理检查可行性和诊断准确性的情况。

(2)不能接收的申请单和标本需当即退回申请医师,不予存放,并记录。

病理标本采集流程

病理标本采集流程

病理标本采集流程病理标本的采集主要包括外科手术标本、活检标本和尸体解剖标本三种类型。

一、外科手术标本的采集:1.术前准备:根据临床医生的术前检查结果,了解患者的病情,规划采样方案,并编制采样手术操作表以供手术人员参考。

2.术中采集:依据手术操作表和病理采集协议,手术人员在手术过程中采集标本。

术中病理人员会根据实际情况对采集的标本进行评估和记录,并提出宏观切割建议。

3.标本保存:采集完毕的标本需立即切割处理,包括准确切割器官和肿瘤的大小、距离及相关部位等信息,并进行编码标记,同时记录标本的重量和浸泡液等。

切割完毕后,标本需保存在形容清亮,含有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或雏形液的密闭容器中,并及时送往病理实验室。

二、活检标本的采集:1.临床医生会选择合适的活检方法:针刺活检、内窥镜活检、腔道活检等,具体方法根据疾病部位和患者病情选择。

2.活检操作:前期准备包括在采集前清洁、消毒操作,并应避免损伤到附近组织结构。

然后进行活检操作,一般是通过麻醉或无痛操作。

标本采集后尽快固定在含有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或雏形液的容器中,保证标本的形态稳定,并防止细胞的变性和脱落。

3.标本保存及送检:对标本进行编码,并填写标本采集相关的资料。

标本应尽快送往病理实验室,并在送检单上注明标本的性状、采集方法、数量等。

三、尸体解剖标本的采集:1.解剖准备:解剖前应详细了解患者的临床信息,包括病史、问诊记录、检查结果等,为准确解剖提供依据。

2.解剖操作:解剖时应特别注意解剖的顺序和步骤,先进行外科解剖,记录外表特征,然后进行内脏解剖,逐渐发掘解剖发现,切割有病变的组织进行观察。

解剖应注重解剖大体病变,如肿瘤的大小和位置,瘤周组织异样等,并特别注意分开解剖组织以避免混淆。

解剖完毕后,必须彻底清洗和清理解剖台等设备。

3.标本保存及送检:解剖后的组织标本需立即取出病变组织进行切割,进行形态学观察。

切割的标本应保存在形容清亮,含有10%中性缓冲福尔马林或雏形液的容器中,并及时送往病理实验室。

医院病理标本采集与处理

医院病理标本采集与处理

制定本规章与流程的目的是明确病理标本采集、固定、运送、保存的方法和工作流程,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

2.1 细胞学涂片、冰冻切片、石蜡切片、免疫组化、电镜切片及各种份子检测均是由具备病理专业资质的技术人员制作的,有质量要求与完成时限。

2.2 有细胞学标本采集的相关规范。

2.3 对细胞学筛查与细胞学诊断有相关的制度与流程。

2.4 有标本采集、送达、固定时间记录(时间精确到分钟)及标本交接的相关规定与程序。

2.5 有不合格标本处理的制度与程序。

无4.1 病理科检查项目4.1.1 细胞学检查:包括痰、尿、胸水、腹水、胃液、 EBUS、乳头溢液及肿物穿刺涂片的细胞学检查。

(注:宫颈细胞学涂片送妇科细胞室,骨髓涂片送血液科形态室。

)4.1.2 组织标本检查:各器官病变组织活检标本,手术切除标本的病理组织学检查。

4.1.3 冰冻检查:手术中各器官病变快速冰冻检查。

4.1.4 尸体解剖:包括成人及婴幼儿、引产胎儿及死产新生儿尸体解剖。

4.2 标本的采集与保存4.2.1 采集要求4.2.1.1 痰:晨起刷牙漱口后第二口痰,不可有唾液、鼻涕混入。

血痰可例外。

4.2.1.2 尿:应为新鲜刚排出者,不能留置过久,并应注明是否为导尿。

4.2.1.3 胸水、腹水:抽取后送检 100ml-200ml 即可。

4.2.1.4 胃液:应先将空腹胃液抽净,再由皮管内注入生理盐水200ml,反复冲洗并变换体位,再尽量抽取送检。

或者用专用胃液冲洗器。

4.2.1.5 EBUS:由胸外科医师抽取组织后立刻涂片固定后送检。

4.2.1.6 乳头溢液及穿刺标本:由临床医师取得组织后立刻涂片固定后送检。

4.2.1.7 如为少许液体:可由临床医师自行涂片立刻固定后送检。

4.2.1.8 常规组织学标本:根据临床及手术所见。

4.2.1.9 冰冻标本:标本不得为直径1mm 以下的穿刺标本;标本不得为结石及骨样质地硬组织;标本不宜过小、过少。

4.2.1.10 尸检标本:需在死亡后72 小时之内完成,如为引产胎儿或者死产新生儿,即将送达病理科。

【实用】医院制度-手术后标本病理学检查规定与流程

【实用】医院制度-手术后标本病理学检查规定与流程

【实用】医院制度文件
手术后标本病理学检查规定与流程
生效日期:2015年12月31日修订日期:2018年10月1日
一、一切手术切取组织都必须做病理学检查。

二、主管医师必须在术前告知患者或患者家属。

三、病理学检查申请单由临床医师认真填写,各项信息必须真实,字迹清楚。

四、临床医师应保证送检标本与相应的病理学检查申请单内容一致性,所送检标本具有病变代表性和可检查性,并是标本的全部。

五、手术切取组织必须由临床医师或手术室护士立即放入装有固定液的袋内固定,标本袋上贴有病人姓名标签,并注明检验物、科室、固定时间等。

固定液的体积必须是标本体积3-5倍。

六、手术室护士在标本登记本上登记。

七、病理科人员工作日每天上午到手术室收取标本,对标本和申请单的验收、查对,并在手术室标本登记本上签字。

若发现标本与申请单不符合时,及时联系手术室与送检科室,查找原因。

八、对病理报告与术中快速冰冻切片检查的术后诊断不一致时,及时联系临床科室,并上报医务科。

九、流程:标本固定→贴标签→手术室护士在标本登记本上登记→主管临床医师填写申请单→病理室人员收取标本,并对标本验收、查对→标本登记本上签字→记账。

药海无涯学无止境专注医学领域。

病理科流程

病理科流程

病理科流程病理科是一门研究疾病形态学和病理生理学的学科,主要负责通过组织切片和细胞学检查等手段,对病变组织进行形态学诊断和病理生理学分析,并为临床医生提供疾病的诊断依据。

下面是病理科的一般工作流程:1. 标本接收和登记当临床医生在手术或活检等操作中获取病变组织时,将标本送到病理科进行检查。

病理科工作人员负责接收标本,检查标本的数量、质量和完整性,并登记相关信息。

2. 标本处理和固定为了保证病变组织在切片过程中能够保持其形态学结构,病理科将标本进行处理和固定。

处理包括将组织切割成适当的大小和形状,并去除周围的正常组织。

固定则是使用化学药品,通常是甲醛,对组织进行固定和防腐处理。

3. 组织切片固定后的组织标本通过组织切片机器进行切片。

切片的厚度通常在4-6微米之间,切片机器会将标本切割成一系列的组织切片,然后将切片放置在载玻片上。

4. 蜡块制备和染色切片好后的组织标本需要进行染色,以便病理医生观察和诊断组织病变。

首先,组织切片需通过蜡块制备,即将切片浸泡在醇中,然后逐渐转移到蜡中,最终将组织切片和载玻片封在一起。

5. 病理检查和分析病理医生使用显微镜对标本进行观察和分析。

他们会仔细检查组织切片的细胞形态学特征,并寻找任何异常改变,如肿瘤细胞的异常增生和异型性。

根据观察结果,病理医生可以确定组织病变的类型、程度和分级,并提出诊断意见。

6. 报告编写和沟通病理医生将他们的观察和诊断结果编写成病理报告,包括病变的描述、诊断、分级和预后等信息。

该报告会上传到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中,并发送给临床医生,作为他们进行治疗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

病理医生也会与临床医生进行沟通,讨论诊断和治疗方案。

7. 质控和质量评估病理科会进行内部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估工作,以确保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他们会定期参与外部质量评估项目,并与其他病理科进行比对,以发现和纠正任何可能存在的问题。

总之,病理科的工作流程包括标本接收和登记、标本处理和固定、组织切片、蜡块制备和染色、病理检查和分析、报告编写和沟通,以及质控和质量评估等环节,旨在提供准确可靠的病理诊断结果,为临床医生提供疾病的诊断依据。

病理取材工作制度

病理取材工作制度

病理取材工作制度一、目的为了确保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规范病理取材工作,提高病理诊断质量,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院病理取材工作的管理和操作。

三、组织架构1. 成立病理取材小组,由病理科主任负责,成员包括具有丰富经验的病理医师和专业技术人员。

2. 病理取材小组负责制定取材工作计划,组织实施取材工作,并对取材质量进行监督和评估。

四、工作流程1. 病理取材工作应在病理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确保取材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病理取材前,应仔细阅读申请单和病历资料,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取材要求。

3. 病理取材时,应严格按照规范操作,使用适当的器械和试剂,避免对样本的污染和损伤。

4. 取材过程中,应记录取材的位置、大小、数量等相关信息,并确保取材样本的标识清晰可辨。

5. 取材完成后,应将取材样本及时送检,并做好取材记录,以便后续的制片和诊断工作。

6. 病理取材小组应定期对取材工作进行质量评估,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改进和纠正。

五、工作规范1. 病理取材人员应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和培训经历,熟悉病理取材的规范操作。

2. 病理取材应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确保取材的纯净性和无菌性。

3. 病理取材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取材要求,选择适当的取材部位和取材方法。

4. 病理取材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生物安全相关规定,做好个人防护和样本安全管理。

5. 病理取材后的样本应进行适当的固定和保存,确保样本的质量和保存期限。

六、质量控制1. 病理取材小组应定期对取材工作进行质量控制,包括对取材方法、取材质量、取材记录等方面进行审查和评估。

2. 病理取材小组应建立取材质量控制标准,对取材人员进行培训和指导,提高取材质量。

3. 对于取材质量不符合要求的样本,应进行重新取材,确保病理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七、工作记录和报告1. 病理取材人员应做好取材记录,记录取材的位置、大小、数量等相关信息,并确保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2. 病理取材记录应作为病理诊断的重要参考资料,由病理科妥善保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档序号:XXYY-ZLZN-001
文档编号:ZLZN-20XX-001
XXX医院
病理科标本组织学取材制
度及流程
编制科室:知丁
日期:年月日
病理科标本组织学取材制度及流程
一、标本组织学取材
(一)标本的检查和取材必须由病理医师承担,并由技术人员记录。

(二)取材前由取材医师及技术员双向核对申请单编号与标本的编号、标本的份数是否相符,核对无误方可取材。

(三)取材前仔细阅读申请单中的内容,初步判断病变的性质,做到对病变心中有数。

(四)标本检查和取材应按照病理科取材操作规范(后附)进行;应当对大体标本进行细致的观察。

(五)详细描述标本及取材块数、位置等并由技术人员记载于病理申请单背面的取材记录栏;不容易描述的病变结构可以画图。

(六)组织块应该每块分别编号,一一对应;组织块取材后应及时放于固定盒中浸入固定液中固定。

(七)取材结束后必须核对组织块,并记录于蜡块交接本;随后记录单交技术室,供切片染色后核对使用。

(八)组织块由技术员按照组织类型分类走脱水流程。

(九)取材后剩余的标本应妥善保存,保存至病理报告发出后的2周。

(十)剩余的病理标本和标本容器属于医疗废弃物,应按照病理科废物处理流程处理,不可随意丢弃。

二、组织脱水流程
(一)组织学蜡块取材结束、核对无误后,由技术人员分类脱水。

(二)类别分为:
1、胃镜、穿刺等细小不能重复取材标本,放入标有“快速”的组织固定盒中过夜,第二日走快速石蜡机。

2、普通手术标本,按编号整齐码放于脱水组织篮中,吊装在自动脱水机中脱水,第二日包埋。

(三)注意事项及意外情况处理:
1、组织固定盒中固定液由取材医师及时补充,及时更换。

2、自动脱水机中各种液体由技术员每日检查,及时添加;并且每1-2周定期更滑。

液体量按照据缸沿3-5cm内为宜,超过5cm及时补充,小于3cm要吸出部分液体。

3、自动脱水机需双人验证是否处于工作中,工作正常方可离开,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4、自动脱水机意外停电会自动保护于第6号无水酒精缸中,第二日发现后检查自动脱水机如无故障则调用程序继续脱水,如自动脱水机有故障,立即上报并将组织块手动脱水。

5、标本室有监控摄像头,自动脱水机如发生火灾由保卫
科组织灭火;未损毁组织块继续进入脱水流程,损毁组织块重新取材。

知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