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预措施
简述三级干预措施

三级干预措施概述三级干预措施指的是在健康管理过程中,针对不同阶段和不同程度的健康风险或疾病进行的分级干预措施。
三级干预措施以健康风险评估为基础,根据评估结果将个体划分为不同的风险水平,并采取适当的干预策略,以实现预防、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和康复的目标。
本文将从干预策略、实施要点和效果评估等方面对三级干预措施进行详细讨论。
二级标题:三级干预策略三级干预措施包括一级、二级和三级干预策略,分别针对不同风险水平的个体进行干预。
1.一级干预策略一级干预策略主要针对健康人群,旨在促进健康、预防疾病。
一级干预的重点是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包括饮食均衡、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此外,一级干预还包括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通过宣传健康知识和技能,增强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从而降低健康风险。
2.二级干预策略二级干预策略主要针对已经出现一定健康风险的个体,旨在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疾病,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二级干预的重点是健康检查和早期筛查,包括体检、实验室检查和特定疾病的筛查。
通过这些检查和筛查,可以对个体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并提供相应的治疗建议和干预措施,以阻止疾病的发展。
3.三级干预策略三级干预策略主要针对已经患有疾病的个体,旨在提供及时的治疗和康复服务,减少疾病的伤害和并发症的发生。
三级干预的重点是疾病管理和康复护理,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训练和心理支持等。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控制病情,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二级标题:三级干预的实施要点三级干预措施的实施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健康风险评估健康风险评估是三级干预的基础,通过对个体的生活方式、疾病史、家族史、遗传因素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估个体的健康风险,并划分为不同的风险水平。
健康风险评估可以采用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多种方法,以客观数据为依据,更加准确地评估个体的健康风险。
2.干预措施个性化三级干预措施需要根据个体的健康风险水平和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干预。
学生心理干预措施方案

学生心理干预措施方案一、前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在竞争激烈的学习环境中,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业、人际关系、未来规划等多方面的压力,容易产生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
为了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其综合素质,本文将从心理干预的角度,提出一套切实可行的。
二、学生心理干预措施方案1.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体系(1)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讲座、沙龙、心理剧等,营造关注心理健康的校园氛围。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2. 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1)优化校园环境,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温馨、和谐的校园氛围。
(2)加强师生关系建设,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使学生感受到关爱和支持。
(3)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减少学生因违规违纪而产生的心理压力。
3. 强化心理辅导与咨询(1)设立专业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
(2)开展团体辅导活动,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干预,提高心理素质。
(3)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对有自杀、自伤等危机倾向的学生进行及时干预。
4. 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干预(1)加强家校合作,定期开展家长培训,提高家长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2)与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合作,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拓宽学生心理素质提升渠道。
(3)利用媒体、网络等资源,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全社会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
5. 个性化心理干预(1)了解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个性化心理干预。
(2)关注特殊群体,如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学生等,给予更多关爱和支持。
(3)鼓励学生参与心理调适活动,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对压力的能力。
三、总结学生心理干预措施方案的实施,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
干预措施论文

干预措施论文引言干预措施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采取一系列有目的性的行动,以达到预期的改变或结果。
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干预措施通常被用来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如教育、健康、环境等。
本文将探讨干预措施背后的理论基础以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理论基础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理论是干预措施的理论基础之一。
社会学理论主要涉及社会结构、社会行动和社会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它提供了我们理解社会问题的框架和思考方式。
其中,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社会问题是社会结构的不平衡和紊乱所导致的。
在干预措施中,可以通过调整社会结构,以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目的。
另外,社会交往理论认为人是社会性动物,人的行为是受到社会环境和他人影响的。
在干预措施中,可以通过改变社会环境和培养人际关系,以促进个体和社会的改变。
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理论也是干预措施的理论基础之一。
心理学研究人类行为和思维的规律,它提供了我们理解人的内在过程和动机的框架。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行为是学习的结果,可以通过建立正向激励和学习新的行为方式来改变人的行为。
在干预措施中,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方式,以及教授新的技能和行为方式,来引导个体行为的改变。
另外,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思维和认知过程对行为产生影响。
在干预措施中,可以通过改变人的认知和思维方式,以及提供更有效的问题解决策略,来促进个体的改变。
实践应用干预措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干预措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
教育干预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行为问题或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干预,以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和发展潜力。
在学习困难方面,可以通过提供额外的辅导和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来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同时,也可以通过建立正向激励和奖励系统,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行为问题方面,可以采用行为管理技术,如奖励和惩罚制度,来引导学生的行为改变。
此外,也可以通过提供冲突解决和沟通技巧的培训,来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心理健康问题方面,可以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学生解决情绪和心理问题。
心理干预应急预案措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问题在学生群体中逐渐凸显。
为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特制定以下心理干预应急预案措施。
一、预案目标1. 及时发现和识别学生的心理危机,防止心理问题恶化。
2. 提供有效的心理干预,帮助学生恢复正常心理状态。
3. 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应对生活压力的能力。
4. 保障校园和谐稳定,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预防措施1. 心理教育普及:定期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自我保护意识。
2. 心理危机筛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定期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危机筛查。
3. 心理辅导咨询:设立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
4. 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定期对教师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培训,提高教师应对心理危机的能力。
三、应急干预措施1. 心理危机报告:发现学生心理危机时,立即向学校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报告。
2. 紧急心理干预:启动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对处于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紧急心理干预。
3. 心理辅导:根据学生心理危机的具体情况,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恢复心理平衡。
4. 家校合作: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5. 心理评估:对心理危机学生进行心理评估,了解其心理状态,制定干预方案。
6. 心理康复:对心理危机学生进行心理康复治疗,帮助其恢复正常心理状态。
四、干预原则1. 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
2. 预防为主:将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贯穿于日常教育教学中,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康复。
3. 专业指导:由专业心理教师或心理咨询师负责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4. 及时沟通:与学生、家长、教师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五、预案实施1. 成立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监督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2. 制定心理危机干预方案:针对不同类型心理危机,制定相应的干预方案。
3. 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培训:提高全体教职工的心理危机干预能力。
临床研究中的干预措施方法

临床研究中的干预措施方法在临床研究中,干预措施方法被广泛应用于评估和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干预措施方法可以是药物治疗、手术手段、心理干预等多种形式,旨在研究其对特定疾病或症状的疗效和安全性。
本文将介绍临床研究中常见的干预措施方法及其应用。
一、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临床研究中最常用的干预措施方法之一。
在药物治疗研究中,研究人员会根据疾病的类型和严重程度选择适当的药物,并按照一定的用药方案给予患者。
药物的剂量、给药途径和用药时间等因素需要严格控制,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此外,药物治疗研究还需要对患者的不良反应进行监测和记录,以评估药物的安全性。
二、手术干预手术干预是一种直接介入患者身体的干预措施方法。
在临床研究中,手术干预通常用于治疗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疾病或症状。
手术干预的研究需要明确手术操作的步骤、技术和治疗效果评估指标,并进行严格的手术记录和术后随访。
此外,手术干预研究还需要对手术的安全性和并发症进行评估,以保证患者的安全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三、心理干预心理干预是通过影响患者的心理和行为来改善其健康状态的一种干预措施方法。
心理干预可以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支持性治疗等多种形式。
在心理干预的研究中,研究人员需要明确心理干预的内容、频次和持续时间,并选择适当的心理评估工具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和记录。
此外,心理干预研究还需要考虑患者的知情同意和隐私保护,确保研究的伦理合规性。
四、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干预是通过调整患者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来改善其健康状况的干预措施方法。
生活方式干预可以包括饮食调整、体育锻炼、戒烟戒酒等多种方式。
在生活方式干预研究中,研究人员需要设计合理的干预计划,并监测患者的生活方式变化和相关指标的变化,以评估干预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此外,生活方式干预研究还需要考虑患者的参与和遵守程度,以确定干预的可行性和实施效果。
五、非药物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外,临床研究中还可以使用其他非药物治疗来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心理干预措施

1.建立心理干预质量控制体系,规范心理干预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
2.定期进行服务质量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心理干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制定心理干预风险管理计划,预防和应对可能的风险事件。
二十二、科普宣传与教育
1.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
2.结合学校教育,将心理健康知识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4.建立心理干预档案,对干预过程和效果进行详细记录。
四、宣传与推广
1.利用多种渠道,如媒体、网络、社区等,广泛宣传心理干预措施。
2.定期举办心理健康主题活动,提高公众对心理干预措施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3.建立心理干预示范点,推广成功经验。
五、资源整合与协作
1.加强政府部门、专业机构、社会组织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共同推进心理干预工作。
3.建立心理干预长效机制,将心理干预工作纳入常态化管理,确保心理健康服务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九、培训与人才培养
1.开展心理干预专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水平。
2.设立心理干预人才培养项目,培育一批高素质的心理干预专业人才。
3.加强对心理干预队伍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服务质量和满意度。
十、总结与展望
(2)通过讲座、培训、网络等形式,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技巧。
(3)针对不同人群,如青少年、老年人、职场人士等,开展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2.心理咨询与辅导
(1)设立心理咨询热线,提供专业心理咨询服务。
(2)开展面对面心理咨询,为有需求的人群提供个性化心理辅导。
(3)针对心理问题较严重的人群,制定长期心理治疗计划,并进行跟踪回访。
1.将心理干预纳入公共卫生体系,提高心理干预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响应能力。
干预措施

员工教育培训经费必须保证达到员工工 资总额2.5%以上
今年要有15% 的一线 技术工人的技能提高一个 等级,以后两年每年增加 10%;三年内有15%以上的 职工学历在现有基础上有 新的提高。
宝钢股份举办员工素质提高“三合一”班, 通过三年业余学习,学员获得大专学历、 高级技术学校、职业技能 鉴定三张证书。
行动学习
自学
培训
教育
学习型组织
• 学习是企业的应变之道和竞争策略,可以提升组织的竞争 优势,因此创建学习型组织能持续地改进组织和生产流程, 促进对每个成员的教育、拓展生产力。 • 学习型组织的三个层次: 个人:学习具体的知识技能; 团队:注重学习开放积极地沟通能力; 组织:着眼于不断调整,学习新的策略;
2、采取绩效支持与反馈这类干预措施的目的?
培养员工获得工作岗位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 并采用技术手段促进绩效的提高
3、我们怎样运用绩效支持的干预措施解决问题?
根据产生绩效问题的不同原因,将绩效支持的干预措施分为 教学性质的绩效支持干预手段和非教学性质的绩效支持手段
学习型组织
教 学 类 绩 效 支 持
教育
教育:通常指的是一些用来提高员工本职工 作范围之外的某方面绩效的人力资源活 动。 教育目标:重点在于使员工获得了解、领会、 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估的一般能 力。
工作帮助
非 教 学 类 绩 效 支 持
电子绩效支持系统
记录(工作规范)与标准
工作帮助
用途:改进工作绩效,提高工作效率。 两个条件:1、工作任务不是经常性的。 2、不属于员工常规的职责范围。 形式: 检查清单或工作表、矩阵、流程图、混合 变量以及虚拟现实等。
(三)交互技术
远程学习:学习者与教师空间分离。 远程通讯:指视频会议和计算机会议。 卫星技术:教学可以跨越地理界线。 多媒体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 网络技术
简述三级干预措施

三级干预措施1. 引言三级干预措施是指在教育领域中,为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改善学习成绩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这些措施根据学生的需求和问题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类,分为三个级别:一级、二级和三级。
随着问题的加重,干预措施也逐渐增强。
本文将详细介绍三级干预措施的定义、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法。
2. 一级干预措施一级干预措施是最基本的教育干预手段,主要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其目标是提供全体学生普遍适用的支持和资源,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2.1 策略•建立积极向上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参与互动。
•设计富有挑战性和差异化的教学活动,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提供个体化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与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
2.2 实施步骤•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确定需要采取的一级干预措施。
•制定个体化的学习计划,包括目标、策略和资源。
•将计划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确保他们对计划有清晰的理解和支持。
•实施计划,并定期评估和调整。
3. 二级干预措施二级干预措施是针对一些特定学生或问题较为严重的群体而设计的。
其目标是提供更加个体化和专门化的支持,以满足这些学生的特殊需求。
3.1 策略•提供专门的辅导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困难。
•设计个体化的教学活动,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提供额外的资源和支持,如小组辅导、专门教材等。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发展。
3.2 实施步骤•鉴定特定学生或问题较为严重的群体。
•分析他们的需求和问题,确定需要采取的二级干预措施。
•制定个体化的学习计划,包括目标、策略和资源。
•与学生、家长和其他相关人员进行沟通,确保他们对计划有清晰的理解和支持。
•实施计划,并定期评估和调整。
4. 三级干预措施三级干预措施是针对一些特殊学生或问题非常严重的情况而设计的。
其目标是提供最为个体化和专门化的支持,以帮助这些学生克服困难并取得进步。
4.1 策略•提供一对一的专门辅导和指导,针对学生的具体问题进行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区常见慢性病的干预计划我中心从2004年起在日常工作中把高血压、糖尿病等社区常见慢性病防治纳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综合防治计划,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具体计划如下:一、原发性高血压的综合防治1、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不仅患病率高,且可引起严重的心、脑、肾并发症,是脑卒中、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在绝大多数患者中,高血压的原因不明,流行病学研究提出高血压与遗传、饮食及肥胖等因素有关。
我们依据我国采用的国际统一标准进行普查,即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即诊断为高血压。
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WHO/ISH)类别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理想血压﹤120 ﹤80正常血压﹤130 ﹤85正常高值130~139 85~891级高血压(“轻度”) 140~159 90~99亚组:临界高血压140~149 90~942级高血压(“中度”) 160~179 100~1093级高血压(“重度”) ≥180 ≥110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40 ﹤90亚组:临界收缩期高血压140~149 ﹤90注:当收缩压和舒张压属不同分级时,以较高的级别作为标准。
临床表现:原发性高血压起病缓慢,早期多无症状,一般在40岁左右偶于体格检查时发现血压增高,可有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失眠、乏力等症状。
有时可有心前驱不适,胸闷、心悸等。
随着病程的进展,血压持久升高,有心、脑、肾等靶器官受损的表现。
按照高血压的损害程度将高血压分为三期(WHO/ISH,1993年)高血压的危险分层在预防方面,要保证充足的睡眠,生活规律,劳逸结合。
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激动。
合理膳食,进餐不宜过饱,低盐、低脂、少糖饮食,多食蔬菜及水果,戒烟酒。
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步行、慢跑等。
降压需要一个平稳持续的过程。
得了高血压之后,应该及时去医院,在医生指导下,制定出适合于自己的治疗方案,避免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
2、高血压病的防治根据高血压进展的不同阶段,利用中西医相结合的手段,采取相应的措施,既三级预防阻止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多器官衰竭。
(1)一级预防在社区人群中实施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为主导、以控制高血压危险因素为重点的干预措施,以减少高血压发病为目的。
①基本情况调查:摸清本地区高血压患病的基本情况、流行特征;了解本地区高血压病的易患人群及特征;找出本地区影响高血压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筛选出高危人群作为监测对象。
②健康促进:广泛开展健康促进,通过多种方式宣传高血压的危害,使群众了解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和预防知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自觉改变不良个人生活习惯和行为,培养良好的自我保健行为和方法。
(2)二级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防治或延缓高血压发展而采取重点筛查、定期体检的措施。
高危人群筛查:在本社区内进行65岁以上人群居民健康体检,以筛查出高血压现患人数,建立健康档案,对高危人群及高血压患者进行登记、建立高血压档案。
高危人群每年进行健康体检一次,高血压患者建档率为80%。
(3)三级预防对高血压患者以减少并发症和伤残为目的,利用中西医相结合的手段,采取规范化治疗和康复指导,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病死率。
高血压患者的管理:对确诊的高血压患者可根据其血压水平和脏器受累情况分级管理,定期随访,及时调整指导方案。
通过预防达到社区内70%的高血压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和规律服药,社区内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率达到80%,控制率达到60%、管理率达到85%,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
对高血压患者用三年时间进行随访,健康教育指导用药。
3、降压治疗的实施过程对高血压患者临床评价后,首先进行危险性水平分层(低危、中危、高危、很高危)。
所有患者都应采用非药物治疗措施。
制定降压药治疗计划,确定血压控制目标值。
极高危、高危患者:开始就药物治疗;中危:随访监测3-6个月,如果血压仍然升高开始药物治疗;低危:随访监测6-12个月,如果血压仍然升高开始药物治疗。
治疗随诊、调整治疗方案。
4、非药物治疗:(一)合理膳食①限制钠盐摄入②减少膳食脂肪③限制饮酒④补充钙和钾盐(二)减轻体重(三)运动(四)气功及其他生物行为方法5、降压药物治疗:①利尿剂②β受体阻滞剂③钙通道阻滞剂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⑤α受体阻滞剂⑥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高血压中医治疗参照眩晕、头痛等辨证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心脏病,它和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一起,统称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
它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也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
本病多发生在40岁以后,男性多于女性,脑力劳动者较多。
它的发病原因与年龄、性别、血压、血脂、血糖、吸烟、饮食、体重、职业、遗传等诸多因素有关。
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的部位、范围、血管阻塞程度和心肌供血不足的发展速度、范围和程度的不同,临床上将冠心病分为隐匿型冠心病、心绞痛型冠心病、心肌梗塞型冠心病、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冠心病、猝死型冠心病。
它的预防主要是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冠心病病人可长期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和潘生丁等防止血小板聚集和黏附,可能有预防心梗和再梗塞的作用。
另外,普及有关心肌梗塞的知识,可使病人和家属及早意识到本病从而避免延误就诊。
三、糖尿病糖尿病是因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以及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一组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临床综合症。
糖尿病病因学分类(1997ADA建议)(一)、1型糖尿病(B细胞破坏,常引起胰岛素绝对不足)(二)、2型糖尿病(其不同程度可从显著的胰岛素抵抗伴相对胰岛素不足,到显著的胰岛素分泌不足伴胰岛素抵抗。
)(三)、其它特殊类型糖尿病①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②胰岛素作用遗传性缺陷③胰岛外分泌疾病④内分泌病⑤药物或化学品所致糖尿病⑥感染⑦不常见的免疫介导糖尿病⑧其它可能与糖尿病相关的遗传性综合征(四)、妊娠期糖尿病糖尿病及其他类型高血糖的诊断标准(WHO咨询委员会临时性报告,1998年)血糖浓度,mmol/L(mg/dl)全血血浆静脉毛细血管静脉糖尿病空腹≥6.1(110) ≥6.1(110) ≥7.0(126) 和(或)服糖后2小时≥10.0(180) ≥11.1(200) ≥11.1(200)糖耐量减低(IGT)空腹(如有检测)<6.1(110) <6.1(110) <7.0(126) 和服糖后2小时≥6.7(120)~<10.0(180) ≥7.8(140)~<11.1(200) ≥7.8(140)~<11.1(200)空腹血糖过高(IFG)≥5.6(100)~<6.1(110) ≥5.6(100)~<6.1(110) ≥6.1(110)~<7.0(126) 服糖后2小时<6.7(120) <7.8(140) <7.8(140)(如有检测)临床上早期无症状,至症状期才有烦渴、多饮、多食、善饥、多尿、疲乏无力、消瘦等症状。
临床以高血糖为主要共同表现,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
因此它的防治尤为重要,要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是有遗传倾向者更应定期进行血糖的检测。
如有上述症状或体检发现血糖增高要及时就医。
糖尿病病人要坚持控制饮食疗法,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身高、体重、运动量等情况,按糖、蛋白、脂肪的日需要量制定食谱。
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以避免肥胖,改善代谢。
生活规律,注意卫生,预防各种感染。
积极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病人应学会自我管理如测尿糖、胰岛素注射等,治疗中病人应注意低血糖反应的发生。
糖尿病病人宜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和定期复查,不可盲目自行停药或换药。
糖尿病的综合防治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容易发生多种严重的并发症和伴发疾病,已成为人视网膜剥离、下肢截瘫和终末期肾病的首要原因。
1、一级预防推迟或预防糖尿病的发生,主要针对糖尿病高危人群。
生活方式对初级预防至关重要,通过初级防治,可使糖尿病推迟或预防糖尿病的发生,主要针对糖尿病高危人群。
生活方式对初级预防至关重要,通过初级防治,可使糖尿病发生推迟6年。
①基本情况调查:摸清本地区糖尿病患者的基本情况、流行特征;了解本地区糖尿病的易患人群及特征;找出本地区影响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筛选出高危人群作为监测对象。
②健康促进:通过多种方式宣传糖尿病的危害,使群众了解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和预防知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自觉改变不良个人生活习惯和行为,培养良好的自我保健行为和方法,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生活规律。
2、二级预防针对已确诊为糖尿病而尚未出现并发症者,通过改善血糖,防止和治疗同时存在的危险因素,包括治疗和预防高血压、微量蛋白尿、脂代谢异常和停止吸烟。
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既推迟和减慢视网膜病变、肾病和神经病变的发生。
①高危人群筛查:在本社区内进行(15岁)35岁以上人群健康体检,以筛查出糖尿病病人和糖耐量低减者人数,并建立档案。
②对没有并发症的糖尿病病人进行高膳食纤维低热量的饮食干预观察。
3、三级预防对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进行管理,除控制血糖,还要同时控制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早期发现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包括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病、心血管和外周血管病。
对确诊的患者,根据其血糖水平和脏器受累情况进行分级管理,定期随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通过预防达到社区内70%的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和规律服药。
社区内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率达到80%、控制率达到60%,管理率达到85%,人群中以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降低。
对已确诊的糖尿病患者进行管理,除控制血糖,还要同时控制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早期发现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包括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病、心血管和外周血管病。
对确诊的患者,根据其血糖水平和脏器受累情况进行分级管理,定期随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对糖尿病患者用三年时间进行随访,健康教育指导用药,降低并发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糖尿病中西医治疗原则(一)糖尿病教育:是树立糖尿病治疗的信心和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以及成功的自我护理的关键。
①糖尿病性质;②糖尿病症状;③并发症的危险性;④个体化的治疗目标;⑤合适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方案。
⑥治疗中有规律锻炼的重要性;⑦进食运动、口服抗高血糖药物、胰岛素或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⑧血糖和尿糖自我监测,结果的意义及需要采取的措施;⑨如何应付患病、低血糖紧张及外科手术等应急状态;⑩患糖尿病妇女在妊娠期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二)糖尿病与饮食治疗1.饮食治疗:饮食治疗是每一个糖尿病患者无例外地需要面临的基本措施之一。
2.目的是帮助患者恢复和维持正常的血糖、血脂和达到理想体重,减少肥胖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3.原则是合理控制总热量,提高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限制脂肪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比例,同时要强调饮食个体化及长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