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下册《中心对称》典型例题(含答案)

八年级数学下册《中心对称》典型例题(含答案)
八年级数学下册《中心对称》典型例题(含答案)

《中心对称》典型例题

例1 如图,图中有ABC ?及ABC ?外一点O ,画出一个三角形C B A '''使C B A '''?与ABC ?关于O 点成中心对称.

例2 观察下面的图形哪些是中心对称图形,哪些不是中心对称图形?

例3 (济南市)如图,田村有一口呈四边形的池塘,在它的四个角A 、B 、

C 、

D 处均种有一颗大核桃树. 田村准备开挖池塘建养鱼池,想使池塘面积扩大一倍,又想保持核桃树不动,并要求扩建后的池塘成平行四边形形状,请问田村能否实现这一设想?若能,请你设计并画出图形;若不能,请说明理由(画图要保留痕迹,不写画法)

例4 下列几组几何图形中,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正方形、菱形、矩形、平行四边形

B .正三角形、正方形、菱形、矩形

C .正方形、矩形、菱形

D .平行四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

例5 如图,已知:四边形ABCD 关于O 点成中心对称图形.

求证: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例6 如图,已知:矩形ABCD 和D C B A '''关于点A 对称.

求证:四边形D B BD ''是菱形.

例7 (南昌市)按要求画一个图形:所画图形中同时要有正方形和圆,并且这个图形既是中心对称图形又是轴对称图形.

参考答案

例1 分析 根据中心对称的意义,点A '在AO 的延长线上,并且AO O A =',点B '在BO 的延长线上,并且BO O B =',点C '在CO 的延长线上,并且.CO O C ='

作图 (1)连结AO 并延长AO 到A ',使AO O A ='.

(2)分别连结BO 、CO ,延长BO 到B ',延长CO 到C ',使.,CO O C BO O B ='='

(3)依次连结A C C B B A '''''',,,则C B A '''?与ABC ?关于O 点成中心对称. 说明:此时下图是一幅以O 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例2 分析 图形(1)、(4)是中心对称图形,这两个图形绕着中心旋转180°后与原来的图形重合,图形(2)、(3)不是中心对称图形,图形(2)的形状虽然能重合,但其中的黑框位置变了,图形(3)旋转后图形与原来的图形不重合.

例 3 分析:这是一道考查学生动手作图的能力设计题. 题中要求扩建后的池塘:面积扩大一倍,形状成平行四边形,且核桃树不动.

这样的图形设计方案,只能连结AC 与BD 交于O 点,将原池塘分割成四块,分别以AB 、BC 、CD 、DA 为对角线,向外作AOBE 、BOCF 、CODG 、DOAH.

连结EF 、FG 、GH 、HE ,就可得到EFGH .

如图,依据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其设计合乎题设要求.

例4 分析 A 中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B 中正三角形不是中心对称图形,D 中平行四

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正选C .

解答 本题主要考查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的判定,易错点是弄错图形的对称性,解题关键是要熟悉所学过的图形的对称性.

例5 分析:因为四边形ABCD 是中心对称图形,所以A 点与C 点,B 点与D 点是对称点. 所以线段AC 过O 点,线段BD 也过O 点,且两条线段都被O 点平分,故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证明:连结AC 、BD .

∵ 四边形ABCD 关于O 点成中心对称图形,

∴ O 点在AC 上,也在BD 上,并且OD OB OC OA ==,

∴ 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说明:要应用轴对称或中心对称解决问题,应该判断清楚图形的对称的特点,找到对称点.

例6 分析:根据题意知点B 与B '关于点A 对称,点D 和点D '关于点A 对称,又四边形ABCD 和D C B A '''是矩形,由中心对称的性质及矩形的性质即可证明.

证明:∵矩形ABCD 和D C B A '''关于点A 成中心对称图形.

∴ D A AD '=,B A AB '=(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 四边形D B BD ''是平行四边形.

又∵四边形ABCD 是矩形,∴?=∠90DAB

∴四边形D B BD ''是菱形.

例7 分析 这是一道具有开放特色的考题,题中给定的两个图形都既是轴对称图形,也是中心对称图形,故按要求画出的图形只要让两个图形的对称中心重合即可.

解答 具体作法是:先作出正方形,连结对角线找出对角线交点,再以对角线交点为圆心,以任意长为半径画图,所得图形都满足题设要求.举例如下:

说明 本题考查轴对称图形和中心对称图形的应用,解题关键是要探索出两个图形的对称中心重合.

初一下数学证明经典例题及答案

如图,已知D是△A B C内一点,试说明A B+A C>B D+C D 证明:延长BD交AC于E 在△ABC中,AB+AE>BE,即AB+AE>BD+DE……①在△DEC中,DE+EC>DC……② ①+②,得(AB+AE)+(DE+EC)>(BD+DE)+CD 即AB+(AE+EC)+DE>(BD+DE)+CD 即AB+AC+DE>BD+DE+CD ∴AB+AC>BD+CD 如图,△ABC中,D是BC的中点,求证: (1)AB+AC>2AD (2)若AB=5,AC=3,求AD的范围。 (1)延长AD到点G,使DG=AD.连接BG 在△CDA和△BDE中 AD=GD,∠ADC=∠GDB ∵D是BC的中点 D C B A E A B C D G

∴CD=BD ∴△CDA ≌△BDG. ∴BG=AC 在△ABG 中,AB+BG=AB+BC AG=2AD 因为三角形两边和大于第三边,所以AB+BE >AG ∴AB+BC >2AD (2)AB-AC <2AD <AB+AC 2<2AD <8 1<AD <4 如图,AB=AD,AC=AE,∠BAD=∠CAE=90°,点F 为DE 的中点,求证:BC=2AF. 延长AF 到点G,使AF=DF.连接GD 在△AFE 和△DFG 中 AF=GF,∠AFE=∠DFG ∵点F 为DE 的中点 ∴DF=EF B D C

所以△AFE≌△DFG.(SAS) GD=AE=AC;∠G=∠FAE. ∴DG∥AE.(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则∠GDA+∠DAE=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又∵∠BAC+∠DAE=180°. ∴∠GDA=∠BAC.(同角的补角相等). 又∵AD=AB. ∴⊿ADG≌⊿BAC(SAS) ∴AG=BC,即2AF=BC. ∴BC=2AF. 如图,AD是△ABC的中线,点E在BC的延长线上,CE=AB, ∠BAC=∠BCA 求证:AE=2AD 证明:在AD的延长线上取点F,使AD=FD,连接CF ∵AD是中线 ∴BD=CD,AD=FD,∠ADB=∠FDC ∴△ABD≌△FCD (SAS) F E C D B A

(完整版)数学归纳法经典例题详解

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2121217 51531311+=+-++?+?+?n n n n Λ. 请读者分析下面的证法: 证明:①n =1时,左边31311=?=,右边3 1121=+=,左边=右边,等式成立. ②假设n =k 时,等式成立,即: ()()12121217 51531311+=+-++?+?+?k k k k Λ. 那么当n =k +1时,有: ()()()()32121121217 51531311++++-++?+?+?k k k k Λ ????????? ??+-++??? ??+--++??? ??-+??? ??-+??? ? ?-=3211211211217151513131121k k k k Λ 322221321121++?=??? ??+-= k k k ()1 121321+++=++=k k k k 这就是说,当n =k +1时,等式亦成立. 由①、②可知,对一切自然数n 等式成立. 评述:上面用数学归纳法进行证明的方法是错误的,这是一种假证,假就假在没有利用归纳假设n =k 这一步,当n =k +1时,而是用拆项法推出来的,这样归纳假设起到作用,不符合数学归纳法的要求. 正确方法是:当n =k +1时. ()()()()32121121217 51531311++++-++?+?+?k k k k Λ ()() 3212112++++=k k k k ()()()()()() 321211232121322++++=++++=k k k k k k k k

()1 121321+++=++=k k k k 这就说明,当n =k +1时,等式亦成立, 例2.是否存在一个等差数列{a n },使得对任何自然数n ,等式: a 1+2a 2+3a 3+…+na n =n (n +1)(n +2) 都成立,并证明你的结论. 分析: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先令n =1,2,3时找出来{a n },然后再证明一般性. 解:将n =1,2,3分别代入等式得方程组. ?????=++=+=603224 26321 211a a a a a a , 解得a 1=6,a 2=9,a 3=12,则d =3. 故存在一个等差数列a n =3n +3,当n =1,2,3时,已知等式成立. 下面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存在一个等差数列a n =3n +3,对大于3的自然数,等式 a 1+2a 2+3a 3+…+na n =n (n +1)(n +2)都成立. 因为起始值已证,可证第二步骤. 假设n =k 时,等式成立,即 a 1+2a 2+3a 3+…+ka k =k (k +1)(k +2) 那么当n =k +1时, a 1+2a 2+3a 3+…+ka k +(k +1)a k +1 = k (k +1)(k +2)+ (k +1)[3(k +1)+3] =(k +1)(k 2+2k +3k +6) =(k +1)(k +2)(k +3) =(k +1)[(k +1)+1][(k +1)+2] 这就是说,当n =k +1时,也存在一个等差数列a n =3n +3使a 1+2a 2+3a 3+…+na n =n (n +1)(n +2)成立. 综合上述,可知存在一个等差数列a n =3n +3,对任何自然数n ,等式a 1+2a 2+3a 3+…+na n =n (n +1)(n +2)都成立. 例3.证明不等式n n 21 31 21 1<++++Λ (n ∈N). 证明:①当n =1时,左边=1,右边=2.

初二数学练习题.经典题型

八 年 级 数 学 试 题 姓名: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 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下列方程中是二元一次方程的是 ( ) A. 32=+ y x B. 2 23y x =+ C. 022=-y x D.31-=+y x 2.和数轴上的点一一对应的数是……………………… ( ) A.整数 B.有理数 C.无理数 D.实数 3. 下列各组数中不能作为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的是………………………… ( ) A. 6,8,10 B. 9,12,15 C. 1,2,3 D. 7,24,25 4.如图,所示是直线y kx b =+的图象,那么有( ) A .k >0,b >0 B .k >0,b <0 C .k <0,b <0 D .k <0,b >0 5.多边形的每个外角都是36°,则它的边数是( ). A .15 B .13 C .10 D .7 y 6.抽查初三年级8名学生一周做数学作业用的时间分别为(单位:小时)5,4,6,7,6,6,7,8.这组数据中,中位数为 ( ) A.6 B.6.5 C.7 D.7.5 7.如图所示,△ABC 沿射线AC 的方向平移5厘米后成为△A 'B 'C ' ,则BB ' 的长度是( ) A.10cm B.2.5cm C.5cm D.不能确定 8. 菱形的对角线的长分别为6和8,则它的周长为 ( ) A.5 B.10 C.20 D.40 9.一次函数y kx k =+,不论k 取何非零实数,函数图象一定会过点 ( ) A .(1,1-) B .(-1,0) C .(1,0) D .(1-,1) 10.如图,AOB △中, 30B =o ∠.将AOB △绕点O 顺时针旋转52o 得到A OB ''△,边A B ''与边OB 交于点C (A '不在OB 上),则A CO '∠的度数为( ) A .22o B .52o C .60o D .82o 11.甲、乙两名学生运动的一次函数图象如图所示,图中s 和t 分 别表示与出发地的距离和时间,根据图象可知,快者的速度比慢 者的速度每秒快( ) A .2.5米 B .1.5米 C .2米 D .1米 12.如图,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BF ∥AC ,四边形AEFC 是菱形, 则∠ACF 与∠F 的度 数比是 ( )A .3 B.4 C.5 D.不是整数 A A ' B C O B ' 64 t/秒 12 s/米 O 8

七年级数学下经典例题不含答案

七年级数学下册测试题 1、 如图(2)所示,1l ∥2l ,AB ⊥1l ,∠ABC=130°,那么∠α的度数为( ) A 、60° B 、50° C 、40° D 、30° 2、 适合C B A ∠=∠= ∠3 1 21的△ABC 就是( )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不能确 3、 一个n 边形的内角与等于它外角与的5倍,则边数n 等于( ) A 、24 B 、12 C 、8 D 、6 4、如图(5)BC ⊥ED 于点M,∠A=27°,∠D=20°,则∠B= °,∠ACB= ° 5、已知如图(8),△ABC 中,AB >AC,AD 就是高,AE 就是角平分线,试说明 )(2 1 B C EAD ∠-∠= ∠ 6、如图(9),在四边形ABCD 中,∠A=∠C,BE 平分∠ABC,DF 平分∠ADC,试说明BE ∥DF 。 7、如图,每一个图形都就是由小三角形“△” 拼成的 : …… ⑴ ⑵ ⑶ ⑷ 观察发现,第10个图形中需要 个小三角形,第n 个图形需要 个小三角形。 8、如图(11),BE ∥AO,∠1=∠2,OE ⊥OA 于点O,EH ⊥CO 于点H,那么∠5=∠6,为什么? 9、 若n 为正整数,且72=n x ,则n n x x 2223)(4)3(-的值为( ) A 、833 B 、2891 C 、3283 D 、1225 10、若2=-b a ,1=-c a ,则2 2)()2(a c c b a -+--等于( ) A 、9 B 、10 C 、2 D 、1 11、计算m m 525÷的结果就是( ) A 、5 B 、20 C 、m 5 D 、m 20 ⑶20 10 225.0? ⑷()[]()()5 32 2 32 3 34b a b a b a -?-?- ⑸( )[]()()522 343 225 x x x x -÷-?-÷ 13、若3-=a ,25=b 。则20052005 b a +的末位数就是多少? 14、 多项式b x x ++2 与多项式22 --ax x 的乘积不含2 x 与3 x 项,则 2)3 (2b a --的值就是( ) A 、8- B 、4- C 、0 D 、9 4- 图(5) C D M B E A 图(8)D B C E A 图(9) E B F C D A 图(11) H O C E B A 6 5 4 3 21

初一下册数学经典题型

1. 如果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也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则称该一元一次方程为该不等式组的关联方程. 例如:方程260x =- 的解为3x= ,不等式组205x x ->????-??-+<-? , 的关联方程是 ;(填序号) (2)若不等式组1144275 x x x ? -?? ?++?<, >-的一个关联方程的根是整数,则这个关联方程可以是 ;(写 出一个即可) (3)若方程21+2x x -=, 1322x x ? ?+=+ ???都是关于x 的不等式组22x x m x m -?? -?<,≤的关联方程,求m 的取值范围.

2. 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的点A,给出如下定义:若存在点B(不与点A重合,且直线AB不与坐标轴平行或重合),过点A作直线m∥x轴,过点B作直线n∥y轴,直线m,n相交于点C.当线段AC,BC的长度相等时,称点B为点A的等距点,称三角形ABC的面积为点A的 等距面积. 例如:如图,点A(2,1),点B(5,4),因为AC= BC=3,所以B 为点A的等距点,此时点A的等距面积为9 2. (1)点A的坐标是(0,1),在点B1(-1,0),B2(2,3),B3(-1,-1)中,点A的等距点为. (2)点A的坐标是(-3,1),点A的等距点B在第三象限, ①若点B的坐标是 ? ? ? ? ? 2 1 2 9 ,- - ,求此时点A的等距面积; ② ②若点A的等距面积不小于9 8,求此时点B的横坐标t的取值范围. 备用图

(完整版)数学归纳法经典例题及答案(2)

数学归纳法(2016.4.21) 一、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正整数有关命题的步骤是: (1)证明当n 取第一个值0n (如01n =或2等)时结论正确; (2)假设当0(N ,)n k k k n *=∈≥ 时结论正确,证明1n k =+时结论也正确. 综合(1)、(2),…… 注意:数学归纳法使用要点: 两步骤,一结论。 二、题型归纳: 题型1.证明代数恒等式 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2121217 51531311+=+-++?+?+?n n n n Λ 证明:①n =1时,左边31311=?=,右边3 1121=+=,左边=右边,等式成立. ②假设n =k 时,等式成立,即: ()()12121217 51531311+=+-++?+?+?k k k k Λ. 当n =k +1时. ()()()()32121121217 51531311++++-++?+?+?k k k k Λ ()() 3212112++++=k k k k ()()()()()() 321211232121322++++=++++=k k k k k k k k ()1 121321+++=++=k k k k 这就说明,当n =k +1时,等式亦成立, 由①、②可知,对一切自然数n 等式成立.

题型2.证明不等式 例2.证明不等式n n 21 31 21 1<++++Λ (n ∈N). 证明:①当n =1时,左边=1,右边=2. 左边<右边,不等式成立. ②假设n =k 时,不等式成立,即k k 2131211<++++ Λ. 那么当n =k +1时, 11 1 31 21 1++++++k k Λ 1 1 1211 2+++=++

(完整)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整理与经典例题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 一、全等形 能够完全重合的两个图形叫做全等形。 二、全等三角形 注意:(1)两个三角形全等,互相重合的顶点叫做对应点,互相重合的边叫做对应边,互相重合的角叫做对应角。 (2)“能够完全重合”是指在一定的叠放下,能够完全重合。 △ABC与△A′B′C′全等记作△ABC≌△A′B′C′,“≌”读作“全等于”。 注意:(1)两个三角形全等时,通常把对应顶点的字母写在对应的位置上,这样对应的两个字母为端点的线段是对应边;对应的三个字母表示的角是对应角(若用一个字母表示一个角亦是如此)。 (2)对应角夹的边是对应边,对应边的夹角是对应角。 (3)对应边、对应角是对两个三角形而言的,指两条边、两个角的关系,而对边、对角是指同一个三角形的边和角的位置关系,对边是与角相对的边,对角是与边相对的角。 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 (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和“SSS”。 (2)两边和他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和“SAS”。 (3)两角和他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边角”和“ASA”。 (4)两个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角角边”和“AAS”。 (5)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简写成“斜边、直角边”和“HL”。 注意:SSA、AAA不能识别两个三角形全等,识别两个三角形全等时,必须有边的参与,如果有两边和一角对应相等时,角必须是两边的夹角。 找夹角——SAS (1)已知两边都是直角三角形——HL 找另一边——SSS 找边的对角——AAS (2)已知一边一角找夹角的另一边——SAS 找夹边的另一角——ASA (3)已知两角找夹边——ASA 找其他任意一边——AAS 一个图形与另一个图形的形状一样,大小相等,只是位置不同,我们称这个图形是另一个图形的全等变换,三种基本全等变换:(1)旋转;(2)翻折;(3)平移。 三、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及逆定理 1、性质定理: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 注意:(1)定理作用:a.证明线段相等;b.为证明三角形全等准备条件。 (2)点到直线的距离,即点到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 2、逆定理:在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平分线上。 3、三角形的内心 利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可以导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角平分线交于一点,此点叫做三角形的内心,它到三边的距离相等。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及各章节典型试题

2018年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及练习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一、知识网络结构 二、知识要点 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相交和平行,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况。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 平行线 。如果两条直线只有一个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相交;如果两条直线没 有公共点,称这两条直线平行。 3、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顶点且有 一条公共边的两个角是 邻补角。邻补角的性质: 邻补角互补 。如图1所示,与互为邻补角, 与互为邻补角。+ =180°;+ =180°;+ =180°;+ =180°。 4、两条直线相交所构成的四个角中,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的两边的 反向延长线 ,这样的两个角互为 对顶角 。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如图1所示,与互为对顶角。=;=。 5、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中,如果有一个是 直角或90°时,称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其中一条叫做另一条的垂线。如图2所示,当= 90°时, ⊥ 。 垂线的性质: 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性质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性质3:如图2所示,当a ⊥b 时,= = = = 90°。 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点到直线的距离。 6、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基本特征: ①在两条直线(被截线)的同一方,都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同一侧,这样 的两个角叫 同位角 。图3中,共有对同位角:与是同位角; 与是同位角;与是同位角;与是同位角。 ②在两条直线(被截线)之间,并且在第三条直线(截线)的两侧,这样的两个角叫 内错角 。图3中,共有对内错角:与是内错角;与是内错角。 ???? ? ?????? ??????????? ? ??? ?????? ??????????????????????????? ??平移 命题、定理 的两直线平行:平行于同一条直线性质角互补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性质相等:两直线平行,内错角性质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性质平行线的性质的两直线平行 :平行于同一条直线判定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判定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判定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两直判定定义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平行线:在同一平面内平行线及其判定内角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垂线 相交线相交线相交线与平行线 4321 432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2 1 3 4 2 a b 图3 a 5 7 8 6 1 3 4 2 b c

数学归纳法典型例习题

欢迎阅读数学归纳法典型例题 一. 教学内容: 高三复习专题:数学归纳法 二. 教学目的 掌握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及应用 三. 教学重点、难点 四. ??? ??? (1 ??? (2()时命题成立,证明当时命题也成立。??? 开始的所有正整数 ??? 即只 称为数学归纳法,这两步各司其职,缺一不可,特别指出的是,第二步不是判断命题的真伪,而是证明命题是否具有传递性,如果没有第一步,而仅有第二步成立,命题也可能是假命题。 【要点解析】 ? 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有关问题的关键在第二步,即n=k+1时为什么成立,n=k+1时成立是利用假设n=k时成立,根据有关的定理、定义、公式、性质等数学结论推证出n=k+1时成立,而不是直接代入,否则n=k+1时也成假设了,命题并没有得到证明。 ??? 用数学归纳法可证明有关的正整数问题,但并不是所有的正整数问题都是用数学归纳法证明的,学习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2、运用数学归纳法时易犯的错误 ??? (1)对项数估算的错误,特别是寻找n=k与n=k+1的关系时,项数发生什么变化被弄错。 ??? (2)没有利用归纳假设:归纳假设是必须要用的,假设是起桥梁作用的,桥梁断了就通不过去了。 ??? (3)关键步骤含糊不清,“假设n=k时结论成立,利用此假设证明n=k+1时结论也成立”,是数学归纳法的关键一步,也是证明问题最重要的环节,对推导的过程要把步骤写完整,注意证明过程的严谨性、规范性。 ? 例1. 时,。 ,右边,左边 时等式成立,即有,则当时, 由①,②可知,对一切等式都成立。 的取值是否有关,由到时 (2 到 本题证明时若利用数列求和中的拆项相消法,即 ,则这不是归纳假设,这是套用数学归纳法的一种伪证。 (3)在步骤②的证明过程中,突出了两个凑字,一“凑”假设,二“凑”结论,关键是明确 时证明的目标,充分考虑由到时,命题形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完整版)八年级数学几何经典题【含答案】

F 八年级数学几何经典题【含答案】 1、已知: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AD =BC ,M 、N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 、BC 的延长 线交MN 于E 、F . 求证:∠DEN =∠F . 2、如图,分别以△ABC 的AC 和BC 为一边,在△ABC 的外侧作正方形ACDE 和正方形CBFG , 点P 是EF 的中点. 求证:点P 到边AB 的距离等于AB 的一半. 3、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DE ∥AC ,AE =AC ,AE 与CD 相交于F . 求证:CE =CF . . 4、如图,四边形ABCD 为正方形,DE ∥AC ,且CE =CA ,直线EC 交DA 延长线于F . 求证:AE =AF . B

5、设P 是正方形ABCD 一边BC 上的任一点,PF ⊥AP ,CF 平分∠DCE . 求证:PA =PF . 6、平行四边形ABCD 中,设E 、F 分别是BC 、AB 上的一点,AE =CF .求证:∠DPA =∠DPC . 7如图,△ABC 中,∠C 为直角,∠A=30°,分别以AB 、AC 为边在△ABC 的外侧作正△ABE 与正△ACD ,DE 与AB 交于F 。 求证:EF=FD 。 8如图,正方形ABCD 中,E 、F 分别为AB 、BC 的中点,EC 和DF 相交于G ,连接AG ,求证:AG=AD 。 9、已知在三角形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中线,E 是AD 上的一点,且BE=AC,延长BE 交AC 与F,求证AF=EF D F E P C B A F P D E C B A

初一下册数学经典易错题

初一下册数学经典易错题 一、填空题 1.一个数的平方等于它本身,这个数是;一个数的平方根等于它本身,这个数是;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等于它本身,这个数是;一个数的立方等于它本身,这个数是;一个数的立方根等于它本身,这个数是;一个数的倒数是它本身,这个数是;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这个数是。 2.16的平方根为,,的平方根等于. 3.已知; ,则。 4.已知一个正数的两个平方根分别为3x-5和x-7,则这个正数为. 5. -1的整数部分为;小数部分为;绝对值为;相反数为. 6. 如图,在数轴上,1,的对应点是A、B,A是 线段BC的中点,则点C所表示的数是。 7.已知,OAOC,且AOB:AOC=2:3,则BOC的度数为。 8.如果1=80,2的两边分别与1的两边平行,那么2= 。 9.已知点A(1+m,2m+1)在x轴上,则点A坐标为。 10.已知AB∥x轴,A点的坐标为(3,2),并且AB=5,则B的坐标为. 11.点P(a-2,2a+3)到两坐标轴距离相等,则a= . 12.将点A(1,-3)向右平移2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点B(a, b),则ab= .新课标第一网 13.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P的坐标为(-1,3),如果将平面直角坐标系向左平移3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那么平移后点P的坐标为________. 1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2,-2),在y轴上确定一点P,使△A OP为等腰三角形,则符合条件的点P共有个。 15.点P(a+5,a)不可能在第象限。 16.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有一点P(x,y),满足,则点P在 17.方程在正整数范围内的解是_____ 。 18.已知x=1,y=﹣8是方程mx+y-1=0的解,则m的平方根是。 19.关于x的不等式(a+1)xa+1的解集为x1,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 20.如果不等式2x-m0的正整数解有3个,则m的取值范围是。

实用文库汇编之数学归纳法经典例题及答案

*实用文库汇编之数学归纳法(2016.4.21)* 一、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正整数有关命题的步骤是: (1)证明当n 取第一个值0n (如01n =或2等)时结论正确; (2)假设当0(N ,)n k k k n *=∈≥ 时结论正确,证明1n k =+时结论也正确. 综合(1)、(2),…… 注意:数学归纳法使用要点: 两步骤,一结论。 二、题型归纳: 题型1.证明代数恒等式 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12121217 51531311+=+-++?+?+?n n n n 证明:①n =1时,左边31311=?=,右边3 1121=+=,左边=右边,等式成立. ②假设n =k 时,等式成立,即: ()()12121217 51531311+=+-++?+?+?k k k k . 当n =k +1时. ()()()()32121121217 51531311++++-++?+?+?k k k k ()() 3212112++++=k k k k ()()()()()() 321211232121322++++=++++=k k k k k k k k ()1 121321+++=++=k k k k 这就说明,当n =k +1时,等式亦成立, 由①、②可知,对一切自然数n 等式成立.

题型2.证明不等式 例2.证明不等式n n 21 31 21 1<++++ (n ∈N). 证明:①当n =1时,左边=1,右边=2. 左边<右边,不等式成立. ②假设n =k 时,不等式成立,即k k 2131211<++++ . 那么当n =k +1时, 11 1 31 21 1++++++k k 1 1 1211 2+++=++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分式知识点和典型例题(最新整理)

a ● ÷ 第十六章分式知识点和典型例习题 【知识网络】 【思想方法】 1. 转化思想 转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应用非常广泛,运用转化思想能把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把生疏的问题转化为熟悉问题,本章很多地方都体现了转化思想,如,分式除法、分式乘法;分式加减运算的基本思想:异分母的分式加减法、同分母的分式加减法;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把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从而得到分式方程的解等. 2. 建模思想 本章常用的数学方法有:分解因式、通分、约分、去分母等,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构建一个简单的数学模型,通过数学模型去解决实际问题,经历“实际问题— ——分式方程模型———求解———解释解的合理性”的数学化过程,体会分式方程的模型思想,对培养通过数学建模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3. 类比法 本章突出了类比的方法,从分数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及分数的运算法则类比引出了分式的基本性质、约分、通分及分式的运算法则,从分数的一些运算技巧类比引出了分式的一些运算技巧,无一不体现了类比思想的重要性,分式方程解法及应用也可以类比一元一次方程. 第一讲 分式的运算 【知识要点】1.分式的概念以及基本性质; 2. 与分式运算有关的运算法则 3. 分式的化简求值(通分与约分) 4. 幂的运算法则 【主要公式】1.同分母加减法则: b ± c = b ± c (a ≠ 0) a a a b d bc da bc ± da 2. 异分母加减法则: ± = ± = a c ac ac ac (a ≠ 0, c ≠ 0) ; 3. 分式的乘法与除法: b ? d = bd a c ac , b ÷ c = b ? d = bd a d a c ac 4. 同底数幂的加减运算法则:实际是合并同类项 5. 同底数幂的乘法与除法;a m a n =a m+n ; a m a n =a m -n 6. 积的乘方与幂的乘方:(ab)m = a m b n , (a m ) n = mn 7. 负指数幂: a -p = 1 a p a 0=1

七年级数学下册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经典例题分析

精品文档 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经典例题分析 足的x的值中,绝对值不超过11的那些整数之和【例1】满等于。 【分析】要求出那些整数之和,必须求出不等式的绝对值不超过11的整数解,因此我们应该先解不等式. 解:原不等式去分母,得 3(2+x)≥2(2x-1),解得:x≤8. 满足x≤8且绝对值不超过11的整数有0,±1,±2,±3,±4,±5,±6,±7,±8,-9,-10,-11. 这些整数的和为(-9)+(-10)+(-11)=-30. 【例2】如果关于x的一元一次方程3(x+4)=2a+5的解大于关于x的方程 的解,那么(). 【分析】分别解出关于x的两个方程的解(两个解都是关于a的式子),再令第一个方程的解大于第二个方程的解,就可以求出问题的答案. 的解为 2a+5(x+4)=解:关于x的方程3 的方程关于x的解为 D. 由题意得.,解得因此选 ,2+c>2,那么()【例3】 . 如果 A. a-c>a+c B. c-a>c+a C. ac>-ac D. 3a>2a 【分析】已知两个不等式分别是关于a和c的不等式,求得它们的解集后,便 可以找到正确的答案. 由解: 所以a<0. 由2+c>2,得c>0,答案:B 满足不等式S,这四个数中最大数与最小数四个连续整数的和为S,【例4】的平方差等于 . 【分析】由于四个数是连续整数,我们欲求最大值与最小值,故只须知四数之一就行了,由它们的和满足的不等式就可以求出. 解:设四个连续整数为m-1,m,m+1,m+2,它们的和为S=4m+2.

由, <19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解得7

数学归纳法经典例题及答案精品

【关键字】认识、问题、要点 数学归纳法( 一、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正整数有关命题的步骤是: (1)证明当n 取第一个值0n (如01n =或2等)时结论正确; (2)假设当0(N ,)n k k k n *=∈≥ 时结论正确,证明1n k =+时结论也正确. 综合(1)、(2),…… 注意:数学归纳法使用要点: 两步骤,一结论。 二、题型归纳: 题型1.证明代数恒等式 例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 证明:①n =1时,左边31311=?=,右边3 1121=+=,左边=右边,等式成立. ②假设n =k 时,等式成立,即: ()()12121217 51531311+=+-++?+?+?k k k k . 当n =k +1时. 这就说明,当n =k +1时,等式亦成立, 由①、②可知,对一切自然数n 等式成立. 题型2.证明不等式 例2.证明不等式n n 21 31 21 1<++++ (n ∈N). 证明:①当n =1时,左边=1,右边=2. 左边<右边,不等式成立. ②假设n =k 时,不等式成立,即k k 2131211<++++ . 那么当n =k +1时, 这就是说,当n =k +1时,不等式成立. 由①、②可知,原不等式对任意自然数n 都成立. 说明:这里要注意,当n =k +1时,要证的目标是 1211 1 31 21 1+<++++++k k k ,当代入归纳假设后,就是要证明:

1211 2+<++k k k . 认识了这个目标,于是就可朝这个目标证下去,并进行有关的变形,达到这个目标. 题型3.证明数列问题 例3 (x +1)n =a 0+a 1(x -1)+a 2(x -1)2+a 3(x -1)3+…+a n (x -1)n (n ≥2,n ∈N *). (1)当n =5时,求a 0+a 1+a 2+a 3+a 4+a 5的值. (2)设b n = a 22n -3,T n = b 2+b 3+b 4+…+b n .试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当n ≥2时,T n =n (n +1)(n -1)3 . 解: (1)当n =5时, 原等式变为(x +1)5=a 0+a 1(x -1)+a 2(x -1)2+a 3(x -1)3+a 4(x -1)4+a 5(x -1)5 令x =2得a 0+a 1+a 2+a 3+a 4+a 5=35=243. (2)因为(x +1)n =[2+(x -1)]n ,所以a 2=C n 2·2n -2 b n =a 22 n -3=2C n 2=n (n -1)(n ≥2) ①当n =2时.左边=T 2=b 2=2, 右边=2(2+1)(2-1)3 =2,左边=右边,等式成立. ②假设当n =k (k ≥2,k ∈N *)时,等式成立, 即T k =k (k +1)(k -1)3 成立 那么,当n =k +1时, 左边=T k +b k +1=k (k +1)(k -1)3+(k +1)[(k +1)-1]=k (k +1)(k -1)3 +k (k +1) =k (k +1)?? ??k -13+1=k (k +1)(k +2)3 =(k +1)[(k +1)+1][(k +1)-1]3 =右边. 故当n =k +1时,等式成立. 综上①②,当n ≥2时,T n =n (n +1)(n -1)3 .

2017人教版最新教材七年级数学下册经典易错题

七年级下册经典易错习题 一、填空题 1.一个数的平方等于它本身,这个数是;一个数的平方根等于它本身,这个数是;一个数的算术平方根等于它本身,这个数是;一个数的立方等于它本身,这个数是;一个数的立方根等于它本身,这个数是;一个数的倒数是它本身,这个数是;一个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这个数是。 2.16的平方根为,= 16,16的平方根等于 . 3. ;, 则。 4.已知一个正数的两个平方根分别为3x-5和x-7,则这个正数为 . 5.17-1的整数部分为;小数部分为;绝对值为;相反数为 . 6. 如图,在数轴上,1 的对应点是A、B, A是 线段BC的中点,则点C所表示的数是。 7.已知,OA⊥OC,且∠AOB:∠AOC=2:3,则∠BOC的度数为。 8.如果∠1=80°,∠2的两边分别与∠1的两边平行,那么∠2= 。 9.已知点A(1+m,2m+1)在x轴上,则点A坐标为。 10.已知AB∥x轴,A点的坐标为(3,2),并且AB=5,则B的坐标为 . 11.点P(a-2,2a+3)到两坐标轴距离相等,则a= . 12.将点A(1,-3)向右平移2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点B(a,b),则ab=. 13.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内点P的坐标为(-1,3),如果将平面直角坐标系向左平移3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那么平移后点P的坐标为________. 14.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A(2,-2),在y轴上确定一点P,使△AOP为等腰三角形,则符合条件的点P共有个。 15.点P(a+5,a)不可能在第象限。 16.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有一点P(x,y),满足x =0 y,则点P在 17.方程5 2= +y x在正整数范围内的解是_____ 。 18.已知x=1,y=﹣8是方程mx+y-1=0的解,则m的平方根是。 19.关于x的不等式(a+1)x>a+1的解集为x<1,那么a的取值范围是。 20.如果不等式2x-m≤0的正整数解有3个,则m的取值范围是。 21.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x a x b ? ? ? > > 的解集是x>a,则a与b的关系是。 x

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与典型例题

八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复习 第十六章 分式 考点一、分式定义:如果A 、B 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 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 B A 叫做分式。 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分母不为零,分式值为零的条件分子为零且分母不为零 题型一:考查分式的定义 下列代数式中:y x y x y x y x b a b a y x x -++-+--1 , ,,21,2 2 π,是分式的有:y x y x y x y x b a b a -++-+-1 ,,22 . 题型二:考查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当x 有何值时,下列分式有意义 (1)44+-x x (2)232+x x (3)1 22-x (4) 3||6--x x (5)x x 11- 题型三:考查分式的值为0的条件: 当x 取何值时,下列分式的值为0. (1)31 +-x x (2)42||2--x x (3) 6 53222 ----x x x x 答(1) (2) (3) 题型四:考查分式的值为正、负的条件: (1)当x 为何值时,分式 为正; (2)当x 为何值时,分式 为负; (3)当x 为何值时,分式 为非负数. 练习:(1)已知分式1 1 -x +x 的值是零,那么x 的值是( ) A .-1 B .0 C .1 D .±1 (2)当x________时,分式 1 1 -x 没有意义. 考点二:分式的基本性质: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同乘或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1.分式的基本性质: M B M A M B M A B A ÷÷=??= 2.分式的变号法则:b a b a b a b a = --=+--=-- 题型一:化分数系数、小数系数为整数系数 【例1】不改变分式的值,把分子、分母的系数化为整数. (1)y x y x 4 1313221+- (2) b a b a +-04.003.02.0 题型二:分数的系数变号 【例2】不改变分式的值,把下列分式的分子、分母的首项的符号变为正号. (1)y x y x --+- (2)b a a --- (3)b a --- 题型三:化简求值题 【例3】已知:511=+y x ,求y xy x y xy x +++-2232的 值. 提示:整体代入,①xy y x 5=+,②转化出 y x 11+. 【例4】已知:21=- x x ,求221 x x +的值. 【例5】若0)32(|1|2 =-++-x y x ,求 y x 241 -的值. 考点三:分式的运算 1.确定最简公分母的方法: ①最简公分母的系数,取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 ②最简公分母的字母因式取各分母所有字母的最高次幂. 3 2 +-x x 2 )1(35-+-x x x -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