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欣赏巴金《家》教案

合集下载

关于巴金《家》的教学教案设计

关于巴金《家》的教学教案设计

关于巴金《家》的教学教案设计1.1 通过对巴金《家》的阅读和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和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1.2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人性美和悲剧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1.3 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巴金《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对现实主义文学的贡献。

二、知识点讲解2.1 时代背景:介绍巴金生活的年代,以及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为学生理解作品提供背景资料。

2.2 作品主题:阐述《家》所反映的家庭伦理关系、亲情、爱情和友情等主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3 艺术特色:分析巴金在《家》中的叙事技巧、人物塑造和语言运用等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3.1 课文朗读: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3.2 课文分析:对课文进行逐段分析,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和人物形象。

3.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目标4.1 知识与技能:了解巴金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家》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分析作品的文学特色。

4.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家庭亲情、人性美和悲剧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难点:对巴金《家》中的复杂人物关系和心理描写进行理解和分析。

5.2 重点:掌握巴金《家》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材、参考资料、音频播放设备。

6.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课外阅读资料、个人思考问题。

6.3 课堂活动准备:分组讨论、角色扮演、小组竞赛等。

七、教学过程7.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巴金的生平介绍视频,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7.2 课文讲解:按照教学内容逐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发展,解答学生疑问。

巴金《家》教学设计

巴金《家》教学设计

巴金《家》教学设计一、老师导入课题:家,在人们的眼中,都是爱的代名词,是避风的港湾,是永恒的栖息地,家就是一个能给你幸福温暖的处所,它就是爱。

然而,巴金先生的小说中,“家”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寒假里我们阅读了巴金的《家》,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巴金的《家》,回到最原汁原味的小说本身。

二教学过程(一)我读我答:先检查一下大家读书的情况:做做选择题、猜猜人物(5分钟左右)(二)我读我演:小说有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那么这篇小说胡故事情节是怎样的呢?有请李明颜同学为大家讲述。

李明颜同学只是为大家讲述了故事梗概,有没有你印象最深的片段?有请表演组的同学上场。

表演完后请同学评述:小说哪个章节?与原著相比作了哪些改动?场景表演是否到位?人物性格体现没有?表情、动作是否得体?(8分钟)(三)我读我感:出示人物关系图,这部长篇小说人物众多,你最喜欢哪一个人物,请结合故事情节说说理由(四)我读我诵:巴金小说语言优美,下面有请四位同学分享摘抄的精彩语段。

顺序为:董展睿余明瑞田埜段锦鸿(五)主题探究:幻灯片展示:时代背景、作者的话提问:通过以上分析,你能概括出《家》的主题吗?学生讨论,抽学生说,幻灯片展示:控诉封建家长制和旧礼教吃人的罪恶(压迫者受害者);批判了“作揖哲学”和“不抵抗主义”(觉新);赞颂了年轻一代的觉悟和反抗(觉慧等)。

(六)小结把握小说主题的方法:1把握小说三要素: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2知人论世(七)延伸拓展(幻灯片展示),大家齐读:(八)小结:今天我们欣赏了巴金《家》的情节、人物,它还有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等待我们去挖掘。

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学修养的提高,再过半年,一年,五年,再读这本书,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多、更深刻的感受。

被鲁迅称为“一个有热情的有进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数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

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出版。

1982年获“但丁国际奖”,1983年又被授予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勋章。

小说:《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随笔集:《随想录》五集。

巴金《家》教案

巴金《家》教案

巴金《家》教案教案标题:巴金《家》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巴金《家》的背景和主题,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他们能够表达对文学作品的个人见解。

教案步骤:步骤一:导入 (15分钟)1. 引入巴金《家》的背景和主题,简要介绍巴金的生平和文学成就。

2. 引导学生回顾他们对家庭的理解和认知,让他们思考家庭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步骤二:阅读与讨论 (30分钟)1. 分发巴金《家》的相关文章或章节,要求学生阅读并做好阅读笔记。

2. 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的阅读理解和观点。

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互相讨论。

3. 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和主题,帮助他们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

步骤三:批判性思维培养 (20分钟)1. 提出一些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道德、伦理和社会问题。

2. 鼓励学生就小说中的冲突和困境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辩论和讨论。

3. 引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象征和隐喻,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步骤四:写作练习 (25分钟)1. 要求学生根据他们对巴金《家》的理解和观点,撰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文章。

2. 提供写作指导,包括文章结构、语言表达和观点支持等方面的指导。

3.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修改彼此的文章,提高写作质量。

步骤五:总结与展示 (10分钟)1.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读后感或评论文章,鼓励他们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 总结学生对巴金《家》的理解和认识,强调家庭和社会价值观的重要性。

3.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探索其他文学作品,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

教案评估:1. 学生的阅读笔记和小组讨论表现。

2. 学生撰写的读后感或评论文章的质量和观点表达。

3. 学生在讨论和辩论中的参与度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案扩展:1. 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巴金的作品,比较他们之间的主题和风格。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学展览或演出,加深他们对巴金及其作品的理解。

巴金《家》教学设计

巴金《家》教学设计

1.答:觉慧看到这个家的无数罪恶,特别是鸣凤死后,他再也不能忍受这个切了。

他要出走,却遭到长辈们的一致反对。

他不愿屈服,不愿随着这个家庭一起灭亡,要自己争取幸福。

最后,他瞒着高家其他人,告别了觉新、觉民和报社的朋友们,乘船去上海,去创造新的事业,追求新的生活。

他的所有丫环中任意选了一个作为人情送给他,这个被选中的人就是鸣凤.不过鸣凤心里只有三少爷觉慧,生性刚烈的她以死抗争,绝望地投湖自尽. ②"抱重孙".正当觉新期待着朦胧爱情的时候,他父亲带给他一个晴天霹雳:"你爷爷希望有个重孙." 于是,父辈用拈阄的办法为他定了门亲事,匆匆完婚.从此,觉新不得持续绝了与心上人梅的爱情之路, 这件事毁掉了梅一生的幸福.3.答:高老太爷临死前的忏悔与他面临高家败落的严峻事实相关,高老太爷最大的希望是“长宜子孙”,让这个家“一天天地兴盛发达下去”。

但儿子克定、克安的胡作非为令他感到失望和孤寂。

为力挽颓势,高老太爷将维持这个家的希望寄托到孙子辈的身上,对觉慧说出“你很好”,并放弃了包办觉民的婚事,这是一个垂死制度的挣扎4. 答:高老太爷是巴金在《家》中作为封建大家庭的专制的君主而出现的.他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压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一代为带界,他的灵魂腐朽而堕落.因而"风雅的事"与"卫道的精神"并存. 作品通过他复杂的性格,揭示了新与旧,当势势力与被压迫者的矛盾,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太爷告知此事, 于是他被叫来训话,遭到高老太爷严厉训斥,声称不许他再出去参加学生运动.觉慧没有屈服于祖父的不合理要求,据理力争,高老太爷勃然大怒. ②向鸣凤示爱.高公馆的三少爷觉慧勇敢地向丫环鸣凤表达爱意.他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枷锁,真挚而热烈地爱着鸣凤.在觉慧的眼中,鸣凤是那般美好,美丽,聪明,贤惠,觉慧在心里默默地如痴如醉地爱着她,已经完全超越了主仆的等级界限. ③揭穿"捉鬼"行孝的丑剧.高老太爷病重,生命垂危,奄奄一息.这个封建大家族迷信神灵,在陈姨太的提议下,开始为高老太爷捉鬼治病.整个高公馆都笼罩在浓重的祈神活动之中,虔诚地企盼高老太爷的康复.而觉慧则第一个无畏地戳穿了这个鬼把戏.中,深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追求光明,自由幸福,彻底否定封建礼教制度.如支持觉民逃婚,与丫头相爱,最后又从封建大家庭走出去.但他有时也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狂热性.他身上寄托着作家的希望,闪烁着时代的光芒.7.答:觉民逃婚.在高老太爷的生日宴会上',冯乐山提亲把自己的侄孙女许配给觉民,高家顺理成章地接受了这门亲事.觉民知道此事后,坚决不同意,甚至不惜顶撞高老太爷而离家出走.他给大哥的信中明确表达了不妥协的立场,致使全家人都无能为力.最后,临终前的高老太爷答应取消婚约,觉民逃婚胜利.8.答:觉民性格温和稳健,不好激动,不爱参加社会活动,对学生运动缺乏应有的注重。

关于巴金《家》的教学教案设计

关于巴金《家》的教学教案设计

关于巴金《家》的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教学目标:1. 引发学生对巴金及其作品的兴趣。

2. 了解《家》的背景及文学价值。

教学内容:1. 介绍巴金的生平及文学地位。

2. 简介《家》的创作背景。

3. 分析《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教学活动:1. 教师简要介绍巴金生平及其文学作品。

2. 学生分享对巴金作品的了解及感受。

3.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家》的创作背景。

4. 学生讨论《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作品梗概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家》的基本情节。

2.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教学内容:1. 梳理《家》的故事情节。

2. 介绍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教学活动:1. 教师概述《家》的故事情节。

2. 学生分享对作品中主要人物的看法。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4. 学生讨论作品中的家庭关系及矛盾冲突。

第三章:人物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2. 培养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

2. 探讨人物性格的形成与变化。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性格的多样性。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各自关注的人物。

3. 各小组分享人物分析成果。

第四章:情节解读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情节安排。

2. 培养学生分析情节与人物性格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1. 分析作品的情节设置。

2. 探讨情节与人物性格之间的关联。

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品情节的转折点。

2. 学生分析情节对人物性格的影响。

3.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情节解读心得。

第五章:作品主题探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家》的主题思想。

2. 培养学生分析作品主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探讨《家》的主题思想。

2. 分析作品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主题的多样性。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各自关注的主题。

3. 各小组分享主题探讨成果。

第六章:文学手法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识别和理解巴金在《家》中运用的文学手法。

巴金《家》的阅读教学设计

巴金《家》的阅读教学设计

巴金《家》的阅读教学设计巴金的长篇小说《家》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全书围绕着一个传统家庭的衰败和个人命运的曲折变化展开,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传统道德的束缚。

这部小说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适合作为中学生的阅读教材。

本文将设计一套关于《家》的阅读教学方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文学名著。

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巴金《家》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2. 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中人物、情节和主题的能力;3. 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中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并引发思考和讨论。

教学内容:1. 介绍巴金和《家》的背景知识在教学开始前,介绍巴金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包括他曾在北大学习、参加中国共产党等重要经历。

然后,介绍《家》的创作背景和主要内容,让学生对这部作品有初步的了解。

2. 学习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小说中的一个主要人物进行深入分析。

要求学生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言行举止以及与其他人物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挖掘小说中的细节和描写进行论证。

之后,每组学生进行展示,并与全班一起讨论,以便更好地理解不同人物的角色和作用。

3. 探讨小说中的家庭关系和社会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中家庭关系的变化和演变,同时也带出封建社会和旧道德观念对人们命运的影响。

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分享自己对家庭和社会的理解,提出对小说中社会现象和人物命运的看法。

4. 分析小说的意象和象征引导学生观察小说中的意象和象征,并分析其所代表的含义。

例如,小说中的“屋”和“房”作为重要意象出现,代表着家庭的象征和宿命的束缚。

通过分析这些意象和象征,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小说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5. 阅读小说的片段和描写选取小说中的精彩片段进行课堂朗读,鼓励学生用朗读和表演的方式来感受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

同时,引导学生分析片段中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以加深对小说文本的理解和欣赏。

教学方法:1.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积极参与。

巴金 家 教案

巴金 家 教案

巴金家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导读让学生掌握鉴赏小说的方法,进而自觉地阅读名著。

2、让学生通过《家》的学习了解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了解当时青年人的处境,从而更加珍惜我们今天的时代。

3、让学生懂得青春的美好,热爱青春,做自己的主人。

教学重点:1、欣赏小说的方法。

2、《家》中人物及情节的把握:通过人物描写及矛盾冲突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3、《家》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家》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评价,《家》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想: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人物的性格,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了解小说在矛盾冲突中塑造形象的特点,从而让学生掌握阅读小说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小说的兴趣。

通过导读让学生了解《家》对于当今社会的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请一位同学朗诵小诗《家》。

家家有苦蔓苦藤的牵连家有冬去春来的甘甜家是风雨同舟的信念家是倦鸟必归的巢眷家收藏着童年般的顽皮家镌刻着秋天般的丰盈家是你受伤时最温馨的呼唤家是你寂寞时最氤氲的弥漫家是你遇到暴风雨时避风的港湾家是你心头萦绕的那份永恒的挂念通过对比该诗的温情与巴金《家》的冷酷导入新课。

二、作品分析1.时代背景(论世)《家》写于1931年,但它反映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192 0年冬至1921年秋的生活。

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中国社会,以“五四”运动为开端,中国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在新思潮的影响下,长期在封建羁绊下生活的青年们开始觉醒并不断反抗,主要体现在民主科学思想与封建专制、封建迷信的矛盾斗争中。

2.家庭背景(知人)“我不是为做作家才来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

”“书中人物都是我所爱过和我所恨过的。

许多场面都是我亲眼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的。

”“觉新不仅是书中人,他还是一个真实的人,他就是我的大哥。

二十六年前我在上海写《家》,刚写到第六章,报告他自杀的电报就来了。

你可以想象到我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写完这本小说的。

”——巴金3.内容概括巴金作品《家》描写的是“五四”之后,一个封建大家庭走向崩溃的故事。

九年级语文上册《家》教案北京课改实验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家》教案北京课改实验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家》教案北京课改实验版第一章:《家》总体介绍一、教学目标1. 了解巴金的《家》这部作品的基本情况,包括作者、背景、主要人物等。

2. 掌握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作品概况:作者巴金,背景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的家庭伦理关系。

2. 主要人物:觉新、觉慧、觉民等。

3. 作品主题:揭示封建家庭的腐朽和年轻人的觉醒。

4. 艺术特色:现实主义手法,细腻的心理描写。

三、教学方法1. 讲述法:教师讲解作品的基本情况、人物关系等。

2. 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巴金及其作品《家》。

2. 讲解作品的基本情况,包括背景、主要人物等。

3. 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4.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五、课后作业1. 阅读《家》全文,了解作品细节。

第二章:作品背景及主要人物分析一、教学目标1. 深入了解《家》的背景,把握作品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2.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二、教学内容1. 作品背景:中国20世纪20年代的家庭伦理关系。

2. 主要人物:觉新、觉慧、觉民等。

三、教学方法1. 讲述法:教师讲解作品的背景和人物关系。

2. 分析法: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四、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作品背景。

2. 讲解作品的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

3.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4. 学生分享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五、课后作业1. 深入阅读《家》的相关章节,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命运走向。

第三章:作品主题思想的探讨一、教学目标1. 深刻理解《家》的主题思想,体会作品对封建家庭的批判。

2. 学会从作品中关注年轻人的觉醒和成长。

二、教学内容1. 作品主题:揭示封建家庭的腐朽和年轻人的觉醒。

2. 主题思想的体现:通过对家庭关系的描绘,展现作品的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巴金《家》教案教学目的:使学生理解《家》中一个旧式大家庭的对青年一代的压制与觉慧所代表的对专制制度的反抗,以及这种反抗与破坏的情绪转化而来的作品的激进风格。

教学重点:专制与反专制中的批判性激进主题及风格。

教学难点:充分理解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教学内容:一、作家介绍巴金(1904-)原名李尧棠,字芾甘。

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僚地主家庭。

五四运动后,巴金受新思潮影响,积极参加反封建社会活动。

1923年离家去上海、南京求学,1927年赴法留学,并直接参与无政府主义运动。

政治活动的失败与理想的失落,使巴金陷入痛苦与矛盾中,转而以文学创作宣泄情感。

1928年底回国,1929年初,以巴金为笔名发表第一部小说《灭亡》。

之后连续创作了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等作品。

40年代巴金的创作除继续《家》的路子写旧家庭的没落以外,还有反映抗战时期现实生活的。

主要作品有《憩园》、《火》三部曲、《寒夜》等。

巴金的小说大都是写旧家庭的崩溃及青年一代的叛逆反抗。

前期作品带有无政府主义的色彩,但更引人注目的是那种叛逆与追求的躁动情绪,其主导面是反专制反封建的。

巴金所提供的带有强烈主观性、抒情性的中长篇小说,与茅盾、老舍的客观性、写实性的小说一起,构成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中长篇小说的艺术高峰,而巴金小说所创造的“青年世界”是30年代文学艺术画廊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一部分,巴金也因此为扩大现代文学的影响,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

在巴金揭示封建旧家庭残害青年的罪恶及其走向崩溃的命运的作品中,《家》为代表作。

《家》写成于1931年,同年在上海《时报》上连载,最初题为《激流》,后来以单行本发行时改名为《家》。

1938、1940年,巴金继续顺着《家》的情节发展线索,陆续写成《春》和《秋》,并将这三部长篇合称为《激流三部曲》。

这三部小说一开始并没有总体构思,写作时间间隔很长,每部作品也各有其独立的结构,可以分开来读;但写作过程中又兼顾到各部有相互关照,是整体统一的长篇系列小说。

新文学问世以来,以揭露旧家庭旧礼教为题材的创作很多,但以长篇系列小说形式和如此浩大的规模,对封建家庭崩溃过程做系统深入描写的,《激流三部曲》还是第一次。

其中,《家》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家》表明巴金在更大程度上接受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他那独具的艺术风格也开始步入成熟阶段。

二、作品分析《家》是以爱情故事为情节发展的主干的。

作品写了觉慧与鸣凤,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等几对青年爱情上的不同遭遇,以及他们所选择的不同生活道路,批判的矛头集中指向作为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号召青年反抗封建专制,投入社会革命的洪流。

(一)《家》的思想内容。

1、揭露和控诉的封建大家庭罪恶。

这集中表现在三个年轻女性的悲剧中。

梅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

她是旧式才女,与觉新青梅竹马。

但父母之命的婚姻制度,使有情人不能成眷属。

封建婚姻给她带来的是不幸、痛苦,最终抑郁而死。

鸣凤死于封建家奴制。

高老太爷把她送给六十来岁的冯乐三为妾,她最终以投湖自尽的方式来抗议黑暗的社会。

瑞珏是封建伦理和迷信的牺牲品。

她温柔贤淑,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对梅也是感情真纯。

但封建伦理和迷信导致瑞珏难产而死。

这些悲剧都是由于封建家长专制。

三位女性的悲剧及高家的一切罪恶,都和封建家长制及其代表人物高老太爷有关。

家长制使高家这个典型的中国旧式大家庭成为一个罪恶的深渊和黑暗的王国。

《家》通过对梅、瑞珏、鸣凤等青年女性悲剧命运的描写,控诉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吃人的罪恶,批判和否定了“无抵抗主义”与“作揖哲学”。

2、表现和赞颂了年轻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

高家的第三代中的觉民、觉慧就是觉醒青年的代表。

觉慧在学校里参加了反对军阀的学潮,和同学一起半反封建的刊物,在家里支持觉民抗婚,怒斥“捉鬼”闹剧,并离家出走到社会上去,成为封建家庭的叛逆者。

觉民是个个性主义者。

他和琴的自由恋爱,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决然离家抗婚。

觉慧、觉民代表着一种生气勃勃的青春力量,一种反对封建的叛逆力量。

《家》通过对觉慧、觉民等封建叛逆者形象的塑造,歌颂了青年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抗斗争精神。

他们疾恶如仇、敢于斗争,向往自由、追求进步,他们的反叛敲响了封建制度的丧钟,表现了强烈的时代色彩。

3、对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在时代潮流冲击下趋向没落、崩溃的描写。

高家是官僚地主家庭,成都北门首富,书香门第。

表面上很融洽,内里却极其腐朽。

《家》主要通过对封建社会的统治者、卫道士高老太爷形象的描写,暴露了封建大家庭的腐朽没落及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小说所展示的种种罪孽都与高老太爷有关,他是一系列悲剧的根源,他的本愿是想延续和兴盛这个大家庭,但儿辈的堕落、孙辈的觉醒,都加速了这个大家庭崩溃的进程。

第二代克安、克定便是高家腐朽的败家子的代表。

克定在外面吃喝嫖赌。

克安和他狼狈为奸。

这个大家庭经济上挥霍亏空,精神上腐朽分裂。

高老太爷一死,克定等在灵堂前就把家分了个彻底,“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崩溃解体了。

内部的腐败导致大家庭彻底崩溃,时代潮流冲击下产生的新生代进一步敲响了封建家庭的丧钟,使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二)人物形象的塑造1、觉新的形象觉新是一个复杂性格的人物,一个清醒认识到自己悲剧命运的懦夫。

觉新是小说中性格内涵最丰富的一个。

这是一个在专制主义重压下备受精神折磨的病态灵魂,是一个为旧制度所熏陶而失掉了反抗性格的青年人。

他的主导性格是怯弱和忍让,尽管他受到过"五四"新思想的影响,但长房长孙的地位和封建家庭的教养则又使他逆来顺受,一味奉行"作揖哲学",客观上扮演了一个旧礼教旧制度的维护者的角色。

他明白是封建礼教夺去了他的一切,但又无可奈何,无力抗争,最终成为了封建制度及其礼教的牺牲品。

他是一个悲剧人物,从他身上,作者控诉了残酷、无情、黑暗的封建专制社会和家庭。

自愿的牺牲自己。

因为受到过五四新思潮和反封建的新空气的影响,他切身认识到封建家庭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

但他受到的封建教育和封建家庭伦理观念的影响太深,作为封建家庭的“孝子贤孙”,使他自愿地挑起家庭的担子。

他自愿为家庭牺牲自己,不敢反抗。

他是一个自觉的懦夫,对封建家长的专制意志处处退让、顺从甚至做帮凶。

他牺牲了梅、瑞珏,还劝说觉民接受高老太爷定的冯家的亲事。

为了维护封建家庭他付出了自己和亲人的惨重代价。

觉新的悲剧是封建末世的封建知识分子的悲剧。

他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命运,由此产生了绝望、悲观等心态。

这一形象对现代中国的某些知识分子具有很大概括力。

2、高老太爷的形象高老太爷是封建制度的人格化。

一方面,他年轻时的荒唐、衰朽时的胡闹,正体现了封建腐朽灵魂的全部德行与特征;另一方面,他专制、冷酷,想以他的意志来建构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于是,酿成了一桩桩血泪故事。

自然,作为大家庭的创业者,他也有慈祥、温和、宽宏的一面,但这一切最终也是为了维护和延续这个摇摇欲坠的大家庭。

作为高家的家长,依借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来统治这个大家庭。

他是高家一切悲剧的元凶。

他要抱承重孙,于是依封建婚姻制度而造成了梅和觉新的悲剧;把鸣凤送给冯乐三为妾;甚至在他死后还受到迷信保护造成瑞珏的悲剧。

但他对儿孙也有温情的一面,这是表现了他实现“四世同堂”家庭形式的一种满足。

高老太爷是封建末世的家长制代表人物,他是在理想幻灭极度失望后病死的。

临死前他破天荒地答应取消觉民婚事要觉民觉慧不要走,是他为维护封建大家庭所做的最后的努力。

他是带着幻灭感死去的。

他的死具有象征意义,敲响了封建制度的丧钟。

3、觉慧的形象觉慧是封建家庭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一个“幼稚而大胆的叛徒”。

作为一个叛逆者,“大胆”和“幼稚”是其叛逆性格的主要特征。

他的叛逆性格主要是在家庭内部同封建势力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

在认识上,他是高家所有人当中最为清醒的一个,在家庭反封建斗争中,他站在最前列,尤其可贵的是他敢于蔑视以高老太爷为首的专制家长的权威,并针锋相对地与他们进行斗争。

他积极参加学生运动,公开支持觉民抗婚,反对请神驱鬼的行为……他是一个“大胆”的反封建的猛士,他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希望和新鲜的空气。

但是觉慧的性格中还存在着“幼稚”的一面,他思想上的简单和不成熟,表现在行动上就是犹豫和不够果断;表现在感情上同封建家庭的藕断丝连。

他与鸣凤的恋爱,是真诚的,但他却抱怨她只是个丫头,固而当得知鸣凤要被送给冯乐山做小老婆之后,决定放弃鸣凤。

他憎恨高老太爷的专制统治。

但在祖父即将离开人世时,他却流露出对祖父的依恋之情。

这些都表明了觉慧幼稚的一面。

在他身上,人们看到只有革命才是唯一的出路,逃离家乡去追求个性解放,还仅仅是第一步。

大胆表现在:他受五四思想影响,以改造天下为己任,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学校里参加了反对军阀的学潮,和同学一起半反封建的刊物,在家里中,和鸣凤恋爱,支持觉民抗婚,怒斥“捉鬼”闹剧。

他极端憎恨这个家庭,第一个冲出封建家庭的牢笼,成为封建家庭的叛逆者,代表着青年人追求真理的道路。

幼稚表现在:他以个性解放为武器,对封建家庭的认识是个逐渐的过程。

觉慧是五四时期具有民主主义觉悟的知识青年形象,旧家庭礼教叛逆者的形象。

除了重点塑造的高老太爷、觉新和觉慧这三个典型外,《家》还刻画了其他一些生动而富于特征的人物形象,如纯洁刚烈的敢于以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丫头鸣凤,温顺驯良地吞咽着旧礼教恶果的小姐钱梅芬,善良厚道的女子李瑞珏,勇敢争取个性解放的青年觉民与琴,以及荒淫残忍的假道学和刽子手冯乐山,腐化堕落的败家子五老爷克定,狡猾贪婪的四老爷克安,阴险狡诈的四太太王氏,等等。

这些不同阶级地位不同思想性格的人物,一起在高公馆这个黑暗的王国里,上演着腐朽或新生的戏剧。

(三)艺术特点《家》是一部具有很浓的主观情感色彩的现实主义作品。

1、再现了五四时期内地四川封建势力浓重但五四时代浪潮已冲击着古老土地的典型环境,作品中的祖孙间的矛盾冲突也正是当时典型的社会矛盾冲突,塑造了高老太爷、觉新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许多生活细节也具有现实主义的真实性。

2、缜密的情节结构。

《家》所反映的主要矛盾是以觉慧为代表的民主革命力量同以高老太爷为首的反动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冲突。

小说正是紧紧围绕这一主要矛盾冲突来安排情节和人物的。

小说中觉慧的"戏"很重,占据主要位子与篇幅,而其他情节与人物的描写,既是小说主题的必要展开,又是对觉慧性格的推动。

3、细腻的心理描写。

作者不仅使用了间接的心理描写,即通过人物的动作、对话、肖像、神态以至环境的描写来表现或者烘托人物的心境,使潜在的抽象的心理内容变为具体可感的外在形象;而且大量使用了直接的心理描写,即通过人物的内心独白、直觉、梦幻、日记和作者的叙述等方法,来直接展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性格。

如梅和瑞珏两人的倾心低诉、鸣凤投湖前的心理描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