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增长及环境的影响 生态学实验报告
种群在资源有限环境中的逻辑斯谛增长

实验名称:种群在资源有限环境中的逻辑斯谛增长姓名:学号:系别:实验日期:同组同学名单:【实验原理】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增长不是无限的。
当种群在一个资源有限的空间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上升,对有限空间资源和其他生活必需条件的种内竞争也将加剧,必然影响到种群的出生率和存活率,从而降低了种群的实际增长率,直至种群停止增长,甚至种群数量下降。
逻辑斯蒂增长是种群在资源有限环境下连续增长的一种最简单形式,又称为阻滞增长。
S型曲线有两个特点:1)曲线渐进于K值,即平衡密度;2)曲线上升是平滑的【实验目的】(1)认识环境资源是有限的,任何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都受到环境条件的制约。
(2)领会逻辑斯蒂增长模型中生物学特性参数r与生态学特性参数K的重要作用。
【实验器材】光照培养箱、实体显微镜、凹玻片、移液枪、草履虫、鲁哥氏固定液。
【方法步骤】1.准备草履虫原液、草履虫培养液2.确定草履虫最初密度用移液枪取50μl原液于凹玻片上,,在实体显微镜下看到有游动的草履虫时,滴一滴鲁哥氏固定液,观察计数(重复4次)。
3.取培养液50mL,置于锥形瓶中,经计算加入适量原液,使N0=250-300个.(20℃和30℃各两瓶)4.封口、做标记、放入培养箱中5.对草履虫种群数量观察记录(每天定时,4次/瓶)6.根据实验数据估计Logistic方程参数(a、r、K),描绘Logistic增长曲线(K 由三点法求的,a、r由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统计方法得出)。
【实验结果】实验所获得数据如下(一)20℃环境下,草履虫数量的相关数据1)草履虫数量动态观测记录表(k=13000a=3.3874r=0.6557)2)利用如下图所示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求得a=3.3874r=0.65573)20℃环境下,草履虫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理论曲线和实际估测曲线如下(二)30℃环境下,草履虫数量的相关数据1)草履虫数量动态观测记录表(K=13500a=3.0469r=0.777)2)利用如下图所示一元线性回归方程求得a=3.0469r=0.7773)30℃环境下,草履虫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理论曲线和实际估测曲线如下【分析讨论】通过对两个温度下的草履虫的培养统计观察分析得出,在30℃的条件下,对于草履虫,环境最大承载量较大,可以推断在适宜的较高温度下有利于草履虫的增长繁殖。
生态学实验

《生态学实验》实验一生态环境中生态因子的观测与测定一、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生态环境中主要生态因子的观测和测定方法及一些常见的测定仪器的使用方法,并比较不同生态环境中主要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
二、实验材料太阳辐射仪(或照度计)、水银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干湿球温度计、风速测定仪、罗盘、竹竿、皮尺、卷尺、记录笔、记录纸等。
三、实验原理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科学。
任何一种生物都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生态环境中,不仅受到各生态因子的制约和束缚,同时也能明显地改变各生态因子。
本实验通过对不同生态环境中的主要生态因子的观测与测定,使学生掌握几种主要生态因子的观测和测定方法,并通过不同生态环境及同一生态环境中不同位置的比较,了解生态因子的变化规律,认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
四、实验步骤1. 太阳辐射量调节太阳辐射仪到水平位置,连接辐射仪与辐射电流表;或调整照度计至“0”的位置,测下列项目:(1)总太阳辐射量将太阳辐射仪的探头直接暴露于太阳辐射下,待辐射电流表稳定后,记录读数,通过换算得出总太阳辐射量。
(2)散射辐射量在太阳辐射仪上面的一定高度,用黑色遮阳板遮住太阳辐射的直射部分,待辐射电流稳定后,记录读数。
(3)直射辐射量等于太阳总辐射与散射辐射量之差。
(4)地面反射辐射量将太阳辐射仪探头朝向地面,并与地面平行,待辐射电流表读数稳定后,记录读数。
2. 气温和土温(1)将一根竹竿(2~4m)垂直于地面,从地面起每隔50cm放一支温度计(注意不要让太阳光直射探头或温度计的下部,可用黑色遮阳板遮住阳光)。
(2)用小镐挖约20~50cm深的土炕,每隔5cm放一支土壤温度计。
(3)每隔约10分钟记录一次读数,需要注意的是,当用温度计测定温度的时候,取出或取下温度计时应尽快的读数,否则会增大误差。
3. 湿度单独测定湿度的常用温度计有通风干湿球温度计和露点温度计,干湿球温度计包括两个温度计,其球部并排暴露在空气中。
环境生物学实验报告

环境生物学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对环境中的生物群落进行调查和研究,了解生物群落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采集实地样本并进行数据分析,我们能够得出关于生物多样性、生态位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引言:环境生物学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生物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物群落是指同一环境中不同物种的集合,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了解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对于保护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本实验选择一定范围内的生物群落进行调查,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以全面了解生物群落的特点。
材料与方法:1. 实地调查:选择一个生物多样性较为丰富的自然环境,如森林、湿地等,进行实地调查。
在调查过程中,应遵循采样原则,包括随机采样、割取样本等操作。
2. 数据记录:对于每个采样点,应准确记录物种数量、物种多样性指数、生态位的分布等相关数据。
3. 数据统计与分析:通过计算各个指标的平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等,得出关于生物群落的统计结果,并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与讨论:我们选取的生物群落调查区域为一片森林,共设立了10个样方。
通过对各个样方的调查和数据记录,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物种数量:在10个样方中,我们共发现了50种不同的物种。
其中包括10种鸟类、20种昆虫、15种植物和5种哺乳动物。
2. 物种多样性指数:根据Shannon-Wiener指数计算结果,我们发现物种多样性指数的平均值为3.5。
这说明了该生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
3. 生态位分布:通过对各物种的生态位宽度进行测定,我们发现不同物种之间在资源利用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这表明了各个物种对于环境资源的利用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4. 相关性分析:通过计算不同物种之间的相关系数,我们得出了一些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
例如,鸟类和昆虫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而昆虫和植物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于所调查生物群落的结构和功能有了初步的了解。
环境生态学实验报告

引言概述:环境生态学实验报告旨在研究和分析物种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五个主要方面的探索,对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性和关键领域进行详细讨论。
我们将介绍环境生态学的背景和概念;我们将探讨物种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然后,我们将讨论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将研究环境生态学在环境保护和恢复中的应用;我们将总结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性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正文内容:1.环境生态学的背景和概念1.1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1.2研究对象和范围1.3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2.物种与环境的相互作用2.1物种的适应性和生态位2.2生物多样性和物种间相互作用2.3环境因素对物种分布和繁殖的影响2.4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性和对策2.5物种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1开发和污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3.2土地利用和碎片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3气候变化对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影响3.4入侵物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3.5捕猎和捕捉对野生动植物种群的影响4.环境生态学在环境保护和恢复中的应用4.1值得保护的生态系统和物种4.2环境影响评价和资源管理4.3生态系统恢复和修复技术4.4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策略和措施4.5战略环境评估和可持续发展5.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性和未来发展方向5.1环境生态学的重要性和价值5.2科学技术对环境生态学的影响5.3环境生态学的挑战和机遇5.4新兴领域和研究前沿5.5环境生态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总结:通过对环境生态学的介绍和探讨,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在保护和恢复环境中的重要性。
物种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环境生态学在环境保护和恢复中的应用,都是关键领域。
环境生态学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发展创新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技术。
未来,环境生态学将继续深入研究物种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有力的支持。
生物的繁殖策略与种群增长

生物的繁殖策略与种群增长生物的繁殖策略与种群增长是生态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各种生物种群需要通过繁殖来维持自身的数量,并适应环境的变化。
不同的生物种群根据其生活史特点和生境条件,采用不同的繁殖策略来实现种群的增长和生存。
一、繁殖策略的分类根据生物的繁殖成功率和繁殖后代数量,可以将繁殖策略分为两类:K型(拟稳态型)和R型(机会型)。
1. K型繁殖策略K型繁殖策略适用于稳定环境条件下的物种,其特点是繁殖过程中投入很大的精力和资源。
这类物种通常具有较低的繁殖速度和较长的繁殖周期。
它们繁殖后代数量较少,但对后代的照顾和保护较多,以确保后代的生存率。
典型代表的物种包括大型哺乳动物如熊和老虎。
2. R型繁殖策略R型繁殖策略适用于环境条件不稳定的物种,其特点是繁殖速度快且繁殖后代数量较多。
它们通常在繁殖上投入较少的精力和资源,以追求繁殖成功率和适应环境的快速变化。
这类物种的繁殖周期较短,后代的独立性较高。
典型代表的物种包括昆虫如蝗虫和鱼类如沙丁鱼。
二、生物的种群增长模式生物的种群增长受到环境因素和生物自身繁殖策略的影响,一般可以分为指数增长和饱和增长两种模式。
1. 指数增长指数增长模式适用于环境条件良好、资源充足的物种。
在此模式下,种群的数量呈指数级增长,增长速度很快。
这是由于种群中每个个体都能成功繁殖,并且后代的存活率很高。
然而,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环境中的资源开始变得有限,种群增长速度会减缓。
2. 饱和增长饱和增长模式适用于环境资源有限的物种。
在此模式下,种群数量逐渐趋向稳定,不再呈指数级增长。
这是由于种群的增长受到环境资源的限制,无法继续快速增加。
种群数量可能会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
三、繁殖策略与种群增长的关系生物的繁殖策略与种群增长紧密相关。
K型繁殖策略的物种在稳定环境中通过花费更多的精力和资源来繁殖后代,以保证后代的生存率。
相比之下,R型繁殖策略的物种通过产生更多的后代来提高繁殖成功率。
不同的繁殖策略适应不同的生境条件。
生物的种群动态与生境变化

生物的种群动态与生境变化随着环境的变化,生物的种群动态也会发生变化。
种群动态是指某一地域或特定环境条件下,生物群体数量和组成的变化情况。
而生境变化则是指生物群体所处的环境条件发生变化,例如气候、土壤、水源等。
本文将说明生物的种群动态是如何受到生境变化的影响,从而导致生态系统发生变化。
一、生物种群的增长与减少1.1 种群的增长生物种群的增长往往取决于其繁殖率和资源供给情况。
在良好的生境条件下,生物种群能够充分利用环境资源,具备较高的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种群数量会逐渐增加。
例如,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下,植物种子的萌发率高,生长快,能够快速形成茂盛的植被覆盖。
这将提供足够的食物和栖息地,促进其他生物的繁殖和生存。
1.2 种群的减少相反,生物种群也有可能因为生境变化而减少。
例如,在干旱的环境中,植物水分供应不足导致植被退化,减少了食物资源和栖息地,从而影响了其他生物的生存和繁殖。
另外,人类活动如森林砍伐、水域污染等也会导致生境破坏,进而减少了某些生物的栖息环境,使种群数量减少。
二、种群动态对生态系统的影响2.1 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生物种群的增长和减少将引起生态系统内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发生变化。
当某个物种的种群数量增加时,不仅会增加其与其他物种的竞争,还可能导致食物链上其他物种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例如,当一种掠食者的数量增加时,它的猎物数量可能会减少,导致其他以猎物为食的物种数量下降,整个食物链会受到影响。
2.2 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生境变化对生物的种群动态产生的影响还体现在物种多样性上。
当一个生境中的某一物种数量减少甚至灭绝,将导致该生境中其他相关物种的数量和比例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例如,一个湖泊中某种鱼类数量减少,将导致与之共生的浮游生物过度繁殖,进而影响水体中的氧气浓度和其他生物的生存。
三、适应与演化生境变化对生物种群动态的影响还推动了适应和演化的过程。
在面临生境变化的压力下,一些物种可能会通过适应性进化来应对,进而形成新的种群。
生态学实习报告总结幼儿园

生态学实习报告总结幼儿园1. 引言生态学实习是一次很宝贵的学习机会,通过实地考察和实践,我们能更加深入地了解生态系统的运行和生物多样性。
本次实习我们选择了幼儿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和调研,我们得出了一些关于幼儿园生态环境的发现和思考。
2. 调研内容2.1 生态环境观察我们首先对幼儿园的生态环境进行观察,发现幼儿园的校园绿化工作做得非常好,有各种各样的植物,包括树木、花草等。
这些植物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还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接触大自然的机会。
同时,我们还发现校园周边有一片小花坛,里面种植了一些蔬菜和花卉,这是幼儿园在进一步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动手能力。
2.2 动物观察我们对幼儿园的动物进行了观察,发现有许多鸟类在校园中自由飞行,给孩子们带来了很多乐趣。
鸟类的存在也起到了自然的杂草控制和害虫抑制作用。
此外,幼儿园还有一只小狗作为校园的守卫和伴侣,小狗非常友好和孩子们亲近。
3. 思考与建议3.1 增加生态教育幼儿园作为孩子们最早接触的教育环境,对于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热爱自然的情感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建议幼儿园能进一步加强对幼儿的生态教育,通过开展植物栽培、小动物饲养等活动,引导幼儿了解和关注生态系统的运行,并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
3.2 增加生物多样性幼儿园校园内的植物种类还有待扩大,建议可以引入更多的本地植物和具有观赏价值的花草。
同时,可以进行一些有关生物多样性的教育活动,让孩子们了解不同植物和动物的特点和作用,培养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3 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幼儿园可以通过定期的垃圾分类教育、节约用水和节能的宣传等方式,引导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同时,可以通过亲身参与环境保护活动,如清洁校园环境、种植树木等,让孩子们更直观地感受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4. 结论通过本次生态学实习,我们对幼儿园的生态环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幼儿园在保护和营造生态环境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但还可以进一步加强生态教育、增加生物多样性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环境生态学群落调查与分析实验报告

群落调查与分析【实验目的】掌握群落调查的基本方法和群落分析方法。
【实验材料】海拔表、皮尺、卷尺、样绳、照度计、GPS。
【实验原理】群落调查是考察与研究群落的基本途径,群落调查的基本方法是样地法。
样地是在群落中圈出的能代表群落基本特征的一定面积地段,通过对样地的调查来推断整个群落的情况。
运用样地法进行群落调查时,首先需要根据研究目的确定样地的形状、面积与数量,并确定样地设置的方法。
样地设置的原则是使设置的样地具有代表性。
样地形状一般有方形、圆形、条形等。
样地的大小和数目根据群落的不同而不同,一般群落越复杂,样地的面积要越大。
通常草本群落的样方大小通常为1m2,较高的草本群落也有用4 m2或更大的样方。
灌木的样方大小通常为3m×3m、4m×4m甚至5m×5m。
乔木的样方大小通常为100 m2。
样方的数目据群落的类型、物种的丰富程度以及人力和时间等确定。
但全部样方的总面积,应略大于群落的最小面积。
样地设置的方法有随机设置、系统设置、典型设置等。
随机设置是使所有被抽中的机率相等,可在群落中系统地设置一些点,编上1,2,3,……100等数字,然后随机地抽取其中的数字,以确定样地的位置。
系统设置即在群落中以一定的规则确定取样位置,如在群落中设置几条等距离的样线,然后在每一样线的相等间距设置样方。
典型取样即在认为有代表性的地段设置样方。
【实验方法与步骤】1.样地设置每组4-5人,在马尾松林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设置10样方。
10m×10m的乔木样方,在乔木样方内设置一个5m×5m的灌木样方,再于乔木样方的4个角分别设置1个1m×1m 的草本样方。
2.调查记录调查记录的内容、项目随研究目的不同而不同。
细致的数据整理分配工作应在室内进行。
研究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可使用群落调查表格,群落调查表格根据研究目的和对象而制订。
乔木层调查采用每木调查的方法,即分别调查每株树木的物种名、胸径、树高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报告
种群增长极环境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了解Logistic 模型,并能运用模型进行种群增长的研究分析。
2.了解小球藻的培养过程,掌握Logistic 增长曲线绘制的一般方法。
3.了解环境对种群增长的影响。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在自然条件下,因受空间,食物等必需资源的限制,在有限的条件下,开始时因数量少而增长缓慢,随后逐渐加快;但是随着环境阻力逐渐增加,增长速度又开始下降。
当种群数量达到其环境资源所能维持的最大数量,即环境容纳量时,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下去。
种群的个体出生率和死亡率都随着种群密度变化而变化。
动物种群不可能持续呈“J ”型增长。
随着数量的上升,个体间为资源的竞争相应增加,以至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存活率,种群增长率下降,种群数量停止增加甚至下降。
逻辑斯谛 (Logistic) 方程是描述在资源有限条件下种群增长规律的一个最佳数学模型。
Logistic 方程表达式如下:
dN/dt=rN[1-(N/K)]
式中,N 是在时间t 时的种群数量,K 是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r 是种群的瞬时增长率。
Logstic 增长方程所描述的增长曲线呈“S ”型,如图所示:
该模型有2个基本假设:
(1)设想存在一个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K 值,当种群数量达到K 值时不再增长,即dN/dt=0 (2)假设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是简单地与个体数量的增加成正相关。
装 订
线
三、主要仪器设备
光照培养箱、三角瓶、分光光度计,移液管;小球藻、小球藻培养液。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1.取10mL藻种培养液转移至250mL三角瓶中,加入100mL培养液(空白对照组加入110mL培养液),震荡均匀测定OD650值(以培养液作为空白对照),重复2次,取其平均值作为起始浓度;每组四瓶。
2.帖上标签,日期、组名等。
3.三角瓶置于光温培养箱中,分别在20℃和30℃、12小时光照条件下连续培养一周,每天定时观测一次(测定前振荡均匀,每次测定用同一仪器和比色皿),记录OD650值。
4.根据测定的OD650值绘制种群的增长曲线。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不同温度下的K值
K值(20℃样本1)K值(20℃样本2)K值(20℃平均值)
0.535 0.513 0.529
K值(30℃样本1)K值(30℃样本2)K值(30℃平均值)
0.472 0.425 0.447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结果:
(1)增长曲线,分析不同温度下种群增长轨迹的差异;
从上述种群增长曲线可以看出,在20摄氏度条件下,小球藻的种群数量增长是持续性的,并且增长速度逐渐增加,而在30摄氏度条件下,小球藻的种群数量增长也是持续性的,但是增长速度在第3~4天出现了峰值,并在随后增长速度有所降低。
(2)计算K 值,并分析不同温度下的差异; 通过三点法:
K=[2N 1N 2N 3-N 2
2(N 1+N 2)]/(N 1N 2-N 2
2)
N1,N2,N3分别为间隔时间基本相等的三个种群的数量,要求间隔时间相隔尽量大一些。
K 值(20℃样本1) K 值(20℃样本2) K 值(20℃平均值)
0.535 0.513 0.529
K 值(30℃样本1) K 值(30℃样本2) K 值(30℃平均值)
0.472 0.425 0.447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20℃下的K值要大于30℃条件下的K值,也就是说,20℃下的单位体积对小球藻的容纳量要大于30℃条件下的容纳量。
(3)快速增长时间段,并分析温度的影响;
从曲线可以清楚地看出,快速增长的时间段在20℃和30℃有所不同,20℃时速度增长在测量范围内没有出现峰值,呈现不明显的指数增长模式,而30℃则在第3~4天出现了峰值,呈现“S”型曲线,原因在于20℃的小球藻环境容纳量要大于30℃条件,而7天之后的小球藻数量没有再进行测算,因而出现了这种曲线增长情况。
七、讨论、心得
(1)在20℃条件下,第1天到第2天都是调整期,第3到第7天为对数期,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基本呈现指数型,在开始时,各环境因素对于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较小可以忽略,由于种群个体数较小,所以密度增长缓慢,随着时间延长,由于环境阻力的影响,小球藻的增长速率开始加快,证明其在适宜生长的环境之中。
由于本次实验的观测次数仅有7次,所以停留在了指数增长时期。
(2)在30℃条件下,第1~2天为调整期,第3~4天为指数增长期,而随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基本呈现逻辑斯蒂增长曲线。
小球藻在不同温度下的增长速度有所差异,除了温度之外,培养瓶当中有可能存在其它因素对小球藻的生长产生影响。
(3)实验过程中,由于基本每天测量的同学有所不同,每个人有自己的习惯与操作差异,所用的机器也存在一定的误差,因而在后期的分析当中可以看到模型的建立存在一定的缺陷,这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
本实验的逻辑斯蒂曲线类型应该为S型,在开始时,各环境因素对于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较小可以忽略,且种内斗争几乎为零,但由于种群个体数较小,所以密度增长会比较缓慢,随着时间延长,小球藻的增长会加快,理论上会在1/2K值时增长速率达到最大。
如果延长测算时间,那么预计在后期随着培养液浓度降低、PH值改变、种内斗争加大等,小球藻密度会开始下降,此时环境将不再适宜小球藻的生长。
(4)30℃条件下种群增长比20℃增长下降的原因分析:
在最开始的四天当中,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在30摄氏度条件下比20摄氏度小球藻增长速度快。
在第四天,30摄氏度条件下的小球藻的OD值基本是20摄氏度条件下的2倍,基本可以认为此时30摄氏度条件下小球藻的密度是20摄氏度条件下的2倍,说明在30摄氏度时更适合于小球藻的增长繁殖。
第四天以后,20摄氏度条件仍然保持之前的速度呈现一次函数线性增长,保持原有的速率稳定增长。
30摄氏度条件下总体数量仍然增加,却呈现了明显的速率下降趋势。
我们猜想是因为30摄氏度时种群增加快,种群数量大,资源消耗快,导致的环境阻力对小球藻的繁殖造成的不利条件。
而此
时20摄氏度条件时的种群密度不大,营养资源也相对充足,没有达到最大的环境容纳量,因此还可以保持稳定的增长速率。
(5)观测最后一天,30摄氏度比20摄氏度小球藻数量少的原因分析:
我们已经分析出30摄氏度比20摄氏度条件下更有利于小球藻的繁殖速度,那为什么最后一天观测时不是30摄氏度比20摄氏度时小球藻数量更多或者持平呢?我们认为是这样的原因。
30摄氏度条件下,温度高,小球藻繁快,但是生理活动也更加活跃,比如呼吸作用,那么消耗的养分也就越多,导致后期养分不足,不足以继续进行快速繁殖,因此增长开始缓慢,最后数量甚至少于20摄氏度条件下小球藻的繁殖条件。
所以,如果保持养分充足,空间足够,那么可以预测30摄氏度条件下的小球藻的数量会高于20摄氏度条件。
且曲线形式会像20摄氏度条件下一样呈现一次函数的线性关系,只是曲线的增长速率更快,表现为曲线更加陡峭。
附录:小球藻OD值原始记录表
表1 小球藻OD值记录表
时间20℃样本1 20℃样本2 20℃平均值30℃样本1 30℃样本2 30℃平均值2015.9.24 0.091 0.092 0.092 0.094 0.093 0.094 2015.9.25 0.110 0.104 0.107 0.134 0.133 0.134 2015.9.26 0.162 0.155 0.159 0.258 0.257 0.258 2015.9.27 0.242 0.230 0.236 0.375 0.338 0.357 2015.9.28 0.303 0.283 0.293 0.358 0.340 0.349 2015.9.29 0.382 0.344 0.363 0.374 0.376 0.375 2015.9.30 0.462 0.410 0.436 0.440 0.404 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