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动物模型复制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

合集下载

缺氧反应实验报告总结

缺氧反应实验报告总结

一、实验背景缺氧是机体在氧气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细胞代谢发生障碍的一种生理和病理状态。

缺氧反应实验旨在通过模拟不同类型的缺氧环境,观察动物机体对缺氧的反应,探究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及血液系统的影响,为临床医学和生理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实验目的1. 熟悉缺氧反应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观察动物在不同缺氧环境下的生理反应。

3. 分析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及血液系统的影响。

4. 探讨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动物:选用健康昆明小白鼠20只,体重20克左右,随机分为5组,每组4只。

2. 缺氧模型制备:1) 乏氧性缺氧:将小白鼠放入装有5g钠石灰的广口瓶中,瓶口用密封胶塞封住,模拟低氧环境。

2) 血液性缺氧:向小白鼠腹腔内注射5%亚硝酸钠溶液,模拟血液性缺氧。

3) 组织中毒性缺氧:向小白鼠腹腔内注射5%氰化钠溶液,模拟组织中毒性缺氧。

3. 观察指标:1) 呼吸频率和深度:实验过程中,每5分钟观察并记录小白鼠的呼吸频率和深度。

2) 皮肤和黏膜颜色:观察小白鼠皮肤和黏膜的颜色变化,判断缺氧程度。

3)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观察小白鼠的反应速度、协调性等神经行为变化。

4) 血液pH值和氧分压:实验前后分别采集小白鼠血液,测定pH值和氧分压。

四、实验结果1. 乏氧性缺氧组:小白鼠呼吸频率逐渐减慢,深度加深,皮肤和黏膜颜色变暗,出现紫绀。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受到抑制,反应速度减慢,协调性下降。

血液pH值下降,氧分压降低。

2. 血液性缺氧组:小白鼠呼吸频率加快,深度加深,皮肤和黏膜颜色变淡,出现苍白。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受到抑制,反应速度减慢,协调性下降。

血液pH值下降,氧分压降低。

3. 组织中毒性缺氧组:小白鼠呼吸频率加快,深度加深,皮肤和黏膜颜色变暗,出现紫绀。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受到抑制,反应速度减慢,协调性下降。

血液pH值下降,氧分压降低。

五、讨论与分析1. 乏氧性缺氧:低氧环境下,小白鼠通过增加呼吸频率和深度来提高氧气的摄入量,以维持机体正常代谢。

动物缺氧模型实验报告

动物缺氧模型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复制不同病因导致的动物缺氧模型,了解乏氧性、血液性、组织中毒性缺氧的分类。

2. 观察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以及血液颜色变化。

3. 了解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通过复制不同类型的缺氧模型,观察缺氧对动物机体的影响,从而深入了解缺氧的病理生理机制。

缺氧是指动物组织、细胞因氧供应不足或氧利用障碍而发生的代谢障碍。

根据缺氧的原因和发生机制,缺氧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乏氧性缺氧:指因吸入气氧分压过低或血液携带氧的能力下降而引起的缺氧。

2. 血液性缺氧:指因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性质改变而引起的缺氧。

3. 组织中毒性缺氧:指因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下降而引起的缺氧。

三、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成年小白鼠10只,体重20-25克。

2. 实验仪器:缺氧装置、呼吸记录仪、血氧饱和度仪、显微镜、注射器、剪刀、镊子等。

3. 实验试剂:生理盐水、亚硝酸钠溶液、美兰溶液、氯丙嗪溶液、钠石灰等。

四、实验方法1. 乏氧性缺氧模型复制:(1)将10只小白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只。

(2)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

(3)实验组小鼠置于缺氧装置中,对照组小鼠置于正常环境中。

(4)观察并记录两组小鼠的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血液颜色等指标。

2. 血液性缺氧模型复制:(1)将5只小白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只。

(2)实验组小鼠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溶液0.1ml/10g体重,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3)观察并记录两组小鼠的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血液颜色等指标。

3. 组织中毒性缺氧模型复制:(1)将5只小白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只。

(2)实验组小鼠腹腔注射氯丙嗪溶液0.1ml/10g体重,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

(3)将实验组小鼠置于冰浴中,对照组小鼠置于正常环境中。

(4)观察并记录两组小鼠的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血液颜色等指标。

五、实验结果1. 乏氧性缺氧组小鼠出现明显的呼吸加快、血氧饱和度下降、血液颜色变紫等症状。

机能实验缺氧实验报告

机能实验缺氧实验报告

缺氧的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浙江中医药大学中七一班沈维 201212201501009 摘要:【目的】:复制小鼠乏氧性缺氧模型,观察温度、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对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

复制小鼠血液性缺氧模型,观察还原剂对小鼠缺氧耐受性影响.【方法】:乏氧性缺氧中,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氯丙嗪作为对照,计算耗氧量。

亚硝酸钠中毒中,注射亚硝酸钠溶液后,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和美蓝作为对照,取肝脏和肺脏观察血液颜色。

【结果】:乏氧性缺氧中,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耗氧率为26.73;注射氯丙嗪的小鼠耗氧率为1.56。

亚硝酸钠中毒实验中,注射生理盐水的小鼠在14分36秒死亡,耳尾唇颜色出现青石板色。

小鼠死亡后解剖观察肝脏的其颜色为深咖啡色,肺脏为咖啡色;注射美兰的小鼠在32分30秒处死,耳尾唇颜色出现较浅的青石板色。

小鼠死亡后解剖观察肝脏的颜色为紫黑色,肺脏为淡咖啡色。

【结论】:给小鼠注射氯丙嗪、冰浴降温可显著降低总耗氧率,延长其存活时间。

亚硝酸盐可显著缩短小鼠存活时间,降低呼吸频率。

美兰可以缓解亚硝酸盐对小鼠的作用,已定程度延长小鼠存活时间,延缓呼吸频率的下降。

关键词:乏氧性缺氧;亚硝酸钠中毒;死亡时间引言:当供应组织的氧不足,或组织利用氧障碍时,机体的机能和代谢可发生异常变化,这种病理过程称之为缺氧。

缺氧是多种疾病共有的病理过程。

许多原因都能使机体发生缺氧。

不同类型的缺氧,其机体的代偿适应性反应[1]和症状有所不同。

1.材料1.1 实验对象:小鼠4只1.2 器材:广口瓶(带有橡皮管及橡皮塞)2 个,1ml 注射器,剪刀,镊子;1.3 实验试剂:0.25%氯丙嗪;生理盐水,5%亚硝酸钠溶液;1%美蓝溶液,冰块,钠石灰。

2.方法2.1 乏氧性缺氧实验2.1.1 取两只老鼠先编号,再进行称重,1号小鼠18.7g,2号小鼠16.7g。

2.1.2 对1 号鼠按0.1ml/10g 进行腹腔注射0.187ml的生理盐水,将它放在室温下10分钟,记录呼吸频率。

缺氧动物模型复制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

缺氧动物模型复制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

实验13 缺氧动物模型复制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摘要目的学习复制乏氧性缺氧和血液性缺氧的动物模型方法;观察缺氧过程中呼吸的反应及血液色泽和全身一般情况的变化;了解温度和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对缺氧耐受的影响以及对照实验和控制实验条件重要性。

方法对小白鼠注射氯丙嗪和放在冰浴的纱布上模拟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体温。

在密闭瓶、吸入CO、注射亚硝酸钠来复制不同的缺氧动物模型。

结果在氯丙嗪、冰浴对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实验中,实验组小鼠(经过注射0.25%氯丙嗪,0.1mL/10g,并放在冰浴纱布上10~15min)的体重为:21.6±0.7g,对照组小鼠(经过0.9%生理盐水,0.1mL/10g,并常温放置10~15min)的体重为21.6±0.7g,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以在实验中可以不考虑小鼠之间的差异;对照组的存活时间T 为14.0±2.7min,对照组的存活时间T为26.7±6.5min,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的总耗氧率R为0.07±0.02 %,实验组的总耗氧率R为0.03±0.01 %,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在小鼠乏氧性缺氧模型(密闭瓶中实验),以及在小鼠CO中毒性缺氧模型,后者存活时间明显更短;在亚硝酸盐中毒性小鼠缺氧模型实验中,对照组(先注射亚硝酸盐0.2 m L,后注射生理盐水0.2 m L)存活时间为10.5±5.2 min,实验组(先注射亚硝酸盐0.2 m L,后立即注射美兰0.2 m L)存活时间为21.0±10.4 min,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可以增加动物的耐受缺氧;氧气缺乏或者血红蛋白性质发生变化都会导致缺氧;美兰可以抑制氧化剂亚硝酸盐的中毒反应。

一、1. 材料和方法1.1 实验动物: 小鼠(mouse)1.2 药品和试剂: 0.25%氯丙嗪(chlorpromazine) 、钠石灰(soda Lime)1.3 器械: 密闭瓶、注射器,测耗氧装置(oxygen consumption gauge)1.4小鼠捉拿方法右手抓鼠尾 鼠尾略向后拉 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抓住小鼠两耳后项背部皮毛 以无名指及小指夹住鼠尾 左手翻转使鼠腹部朝上,头略朝下。

小鼠各型缺氧实验报告(3篇)

小鼠各型缺氧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复制不同病因导致小鼠缺氧的模型,了解乏氧性、血液性、组织中毒性缺氧的分类。

2. 观察缺氧对呼吸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以及血液颜色变化。

3. 了解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二、实验原理通过模拟不同类型的缺氧环境,观察小鼠的生理反应,了解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实验分为三种缺氧类型: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组织中毒性缺氧。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动物:健康小白鼠若干只。

2. 实验仪器:小鼠缺氧瓶(100ml-125ml带塞广口瓶)、一氧化碳发生装置广口瓶、恒温水浴箱、5ml或2ml刻度吸管、1ml注射器、酒精灯、剪刀、镊子、钠石灰、甲酸、浓硫酸、5%硝酸钠、0.1%氰化钾、生理盐水、耗氧量测定装置、记录表格等。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乏氧性缺氧实验- 将四只小鼠分别编号为甲、乙、丙、丁。

- 将甲、乙、丙鼠放入缺氧瓶中,每2分钟记录一次死亡情况(记录时间及耗氧量)。

- 观察并记录甲鼠尸体部分肝叶颜色变化。

2. 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实验- 将一只小鼠放入一氧化碳发生装置的广口瓶中,观察并记录其死亡时间。

3. 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实验- 将一只小鼠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观察并记录其死亡时间。

4. 缺氧耐受性实验- 将四只小鼠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

- 实验组小鼠腹腔注射氯丙嗪,使其进入人工冬眠状态;对照组小鼠注射生理盐水。

- 将两组小鼠分别放入装有5g钠石灰的广口瓶中,塞紧瓶塞,连通测氧耗装置。

- 开始计时,每3分钟重复观察并记录上述指标一次,直至动物死亡。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乏氧性缺氧实验- 甲、乙、丙鼠均死亡,耗氧量逐渐减少,肝叶颜色变暗。

- 结果表明,乏氧性缺氧会导致小鼠呼吸系统功能障碍,进而引起肝细胞缺氧,导致肝叶颜色变暗。

2. 一氧化碳中毒性缺氧实验- 小鼠死亡时间较短,耗氧量迅速下降。

- 结果表明,一氧化碳中毒会导致小鼠呼吸系统功能障碍,迅速引起缺氧。

3. 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实验- 小鼠死亡时间较长,耗氧量逐渐减少。

小鼠的缺氧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小鼠的缺氧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小鼠的缺氧类型及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摘要】目的复制不同类型缺氧模型,观察不同类型缺氧时呼吸节律变化规律和皮肤黏膜颜色的变化特点;观察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状态不同和外界环境温度不同对缺氧耐受性的影响;了解临床应用冬眠及低温疗法的意义;掌握对照实验和控制实验条件重要性方法本实验从缺氧的不同环节入手通过密闭装置、注射亚硝酸钠、氯丙嗪等复制小鼠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组织性缺氧病理模型,观察呼吸变化及皮肤黏膜的颜色改变。

实验通过动物的不同代谢状况、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和动物所处环境温度,观察动物的缺氧耐受性结果第一组注射亚硝酸钠后立即注射亚甲基蓝的小鼠肝脏颜色为鲜红色,而未注射亚甲基蓝的小鼠肝脏颜色为咖啡色;第二组用冰浴和氯丙嗪处理过的小鼠比未经处理的小鼠对缺氧的耐受性更强结论亚硝酸钠能造成机体中毒,亚甲基蓝有解毒作用;氯丙嗪有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当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降低动物所处的环境温度时,其代谢速率降低,组织细胞耗氧少,从而加强机体的缺氧耐受性【关键词】缺氧亚硝酸钠亚甲基蓝氯丙嗪中枢神经系统温度耐受性【引言】当供应组织的氧不足,或组织利用氧障碍时,机体的技能和代谢可发生异常变化,这种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缺氧是多种疾病共有的病理过程。

许多原因都能使机体发生缺氧。

不同类型的缺氧,其机体的代偿适应性反应和症状表现有所不同。

根据缺氧的原因不同可将缺氧分为乏氧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中毒性缺氧四种类型[1]。

【实验材料和方法】1.实验材料1.1实验对象:小白鼠1.2药品和试剂:亚硝酸钠溶液、亚甲基蓝溶液、生理盐水、氯丙嗪1.3实验器材:量筒、广口瓶、移液管、鼠笼、注射器2.实验方法2.1 去小鼠四只,取体重相近的两只小鼠分为一组,另外两只为另一组。

2.2第一组:取体重相近的两只小鼠分为编号为1、2号,1号小鼠先注射亚硝酸钠0.2ml,随后立即注射亚甲基蓝0.2ml;2号小鼠同样先注射亚硝酸钠0.2ml,随后注射0.2ml的生理盐水。

实验四几种常见的缺氧类型和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实验四几种常见的缺氧类型和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实验四几种常见的缺氧类型和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实验目的】1.学习复制不同类型缺氧的动物模型,观察不同类型缺氧中呼吸的反应和皮肤、粘膜及内脏的颜色变化,从而掌握缺氧的分类和特点,同时了解不同类型缺氧的解救方法。

2.观察低温及氯丙嗪、普萘洛尔等药物对动物耐缺氧力作用的影响。

【实验原理】因组织供氧不足或利用氧障碍时,机体的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可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缺氧是多种疾病共有的病理过程,许多原因都能使机体发生缺氧,不同类型的缺氧,机体的代偿适应性反应和症状表现有所不同。

根据缺氧的原因和血氧变化的特点可将缺氧分为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和组织性缺氧四种类型。

将动物放置于密闭的容器内,使其吸入气中的氧分压逐步降低以复制低张性缺氧模型。

低张性缺氧主要表现为动脉血氧分压降低,氧含量减少,组织供氧不足。

正常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浓度约为26g/L,低张性缺氧时动、静脉血中的氧合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脱氧血红蛋白浓度增高。

当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浓度达到或超过50g/L时,可使皮肤、黏膜呈青紫色,称为紫绀。

一氧化碳(CO)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比氧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高210倍,当吸入气中含有0.1%CO时,血液中的血红蛋白可能有50%为碳氧血红蛋白(HbCO)。

HbCO不能与O2结合,同时还可抑制红细胞的糖酵解,使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生成减少,氧离曲线左移,HbO2中的O2不易释放,从而加重组织缺氧。

当血液中的HbCO增至50%时,动物可迅速出现痉挛、呼吸困难、昏迷,甚至死亡。

此时,动物的动脉血含过多的HbCO,其皮肤、黏膜呈HbCO的樱桃红色。

亚硝酸盐可使血红素中的Fe2+氧化成Fe3+,形成高铁血红蛋白(HbFe3+OH),导致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高铁血红蛋白中的Fe3+因与羟基结合牢固而失去结合氧的能力,或者血红蛋白分子中的四个Fe2+中有部分氧化成Fe3+,剩余的Fe2+虽能结合氧,但不易解离,导致氧离曲线左移,使组织缺氧。

缺氧及影响缺氧耐受性因素(自己的)

缺氧及影响缺氧耐受性因素(自己的)

缺氧及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姓名:学号:专业班级:一.实验目的1.复制小鼠乏氧性缺氧模型,观察温度、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对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2.复制小鼠血液性缺氧模型,观察还原剂对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二.实验材料器械:手术剪、镊子、注射器、测耗氧装置、滤纸、电子称药物:生理盐水、0.25%氯丙嗪、5%亚硝酸钠、1%美兰溶液、钠石灰实验动物:小鼠三.实验步骤一、复制小鼠乏氧性缺氧模型,观察温度、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对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1.检查测耗氧装置缺氧瓶内放入钠石灰一包,记录量筒内水的液平面刻度数2.取体重相近的小鼠两只,称重,测呼吸频率。

3.分组:模型组1:给模型组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1ml/10g ,然后把它放置室温中,经过10分钟测呼吸频率实验组1:给实验组小鼠腹腔注射0.25%氯丙嗪0.1ml/10g体重,放到磨口瓶里并置入冰浴中,经过10分钟测呼吸频率4.将两只小鼠分别放入缺氧瓶中,软木塞塞紧瓶口,另一端置入量筒中,记录液平面,密闭后开始计算时间。

5.观测指标及项目1) 记录小鼠存活时间(T min)2) 测定总耗氧量(A ml)3) 计算总耗氧率(R%)4) 实验前、冰浴中、实验中均每隔五分钟测一次呼吸频率5) 皮肤黏膜颜色变化6) 活动情况7) 小鼠死后进行解剖,取其肺脏、肝脏,放置在滤纸上,观察比较颜色变化二、复制小鼠血液性缺氧模型,观察还原剂对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1.取体重相近的小鼠两只,不用称重。

2.分组模型组2:给小鼠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0.2ml后,再注射生理盐水0.2ml,开始计算时间实验组2:给小鼠腹腔注射5%亚硝酸钠0.2ml后,立刻再向腹腔内注入1%美兰溶液0.2ml,开始计算时间3.将两只小鼠放置在室温下,观察小鼠的活动。

4.观察指标1) 记录小鼠存活时间(T min)2) 皮肤黏膜颜色变化3) 活动情况4) 小鼠死后进行解剖,取其肺脏、肝脏,放置在滤纸上,观察比较颜色变化四.实验结果实验一实验二五.讨论实验一 氯丙嗪、低温对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氯丙嗪和低温的生理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13 缺氧动物模型复制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摘要目的学习复制乏氧性缺氧和血液性缺氧的动物模型方法;观察缺氧过程中呼吸的反应及血液色泽和全身一般情况的变化;了解温度和中枢神经系统机能状态对缺氧耐受的影响以及对照实验和控制实验条件重要性。

方法对小白鼠注射氯丙嗪和放在冰浴的纱布上模拟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体温。

在密闭瓶、吸入CO、注射亚硝酸钠来复制不同的缺氧动物模型。

结果在氯丙嗪、冰浴对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实验中,实验组小鼠(经过注射0.25%氯丙嗪,0.1mL/10g,并放在冰浴纱布上10~15min)的体重为:21.6±0.7g,对照组小鼠(经过0.9%生理盐水,0.1mL/10g,并常温放置10~15min)的体重为21.6±0.7g,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所以在实验中可以不考虑小鼠之间的差异;对照组的存活时间T 为14.0±2.7min,对照组的存活时间T为26.7±6.5min,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的总耗氧率R为0.07±0.02 %,实验组的总耗氧率R为0.03±0.01 %,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在小鼠乏氧性缺氧模型(密闭瓶中实验),以及在小鼠CO中毒性缺氧模型,后者存活时间明显更短;在亚硝酸盐中毒性小鼠缺氧模型实验中,对照组(先注射亚硝酸盐0.2 m L,后注射生理盐水0.2 m L)存活时间为10.5±5.2 min,实验组(先注射亚硝酸盐0.2 m L,后立即注射美兰0.2 m L)存活时间为21.0±10.4 min,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可以增加动物的耐受缺氧;氧气缺乏或者血红蛋白性质发生变化都会导致缺氧;美兰可以抑制氧化剂亚硝酸盐的中毒反应。

一、1. 材料和方法1.1 实验动物: 小鼠(mouse)1.2 药品和试剂: 0.25%氯丙嗪(chlorpromazine) 、钠石灰(soda Lime)1.3 器械: 密闭瓶、注射器,测耗氧装置(oxygen consumption gauge)1.4小鼠捉拿方法右手抓鼠尾 鼠尾略向后拉 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抓住小鼠两耳后项背部皮毛 以无名指及小指夹住鼠尾 左手翻转使鼠腹部朝上,头略朝下。

1.5小鼠腹腔注射右手持注射器 45度角刺入腹白线偏左的下腹部,进针3mm左右有落空感时表示已进入腹腔,回抽无肠液、尿液(有空气)即可注射(注意:切误使针头向上注射,以防针头刺伤内脏) 1.6实验动物分组、处理1.7总耗氧率计算公式:总耗氧率=总耗氧量(mL)÷鼠重(g)÷存活时间(min) 1.8 数据处理数据以 x±s表示,显著性差异采用t检验。

2.观察项目2.1存活时间记录密闭测耗氧装置开始至小鼠死亡的时间。

2.2 耗氧量量筒中水位下降的量,即为总耗氧量2.3观察不同类型缺氧在缺氧过程中呼吸、皮肤和粘膜、血液及肝脏色泽的变化。

二、实验结果1、缺氧动物模型复制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根据表1,我们可以看到试验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故而可以初步判定低温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对缺氧有一定影响。

表1 氯丙嗪、冰浴对小鼠缺氧耐受性的影响样本小鼠体重(g)存活时间(min)总耗氧量(mL)总耗氧率(%)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1 21.6 20.8 12.4 21.2 19.9 14.8 0.07 0.032 21.4 21.8 15.1 31.3 19.0 10.0 0.06 0.013 22.2 21.9 7.5 25.5 17.8 16.5 0.11 0.034 21.3 21.3 17.0 38.5 22.2 21.8 0.06 0.035 20.3 22.3 14.5 32.2 16.7 17.0 0.06 0.026 22.4 22.6 14.9 28.0 17.2 19.3 0.05 0.037 22.3 22.2 13.0 19.5 18.5 12.8 0.06 0.038 21.9 20.6 14.6 17.2 16.5 16.6 0.05 0.059 21.0 21.8 14.0 29.5 29.0 29.5 0.10 0.0510 21.1 21.0 17.0 24.4 13.5 17.8 0.04 0.03x±s 21.6+0.721.6+0.714+2.726.7+6.519.0+4.217.6+5.30.07+0.020.03+0.01P(t-test)/ 0.000 / 0.001 表2 亚硝酸盐中毒及美兰的治疗效果样本亚硝酸盐中毒性缺氧亚硝酸盐中毒性+美兰存活时间(min)存活时间(min)1.0 10.2 20.42.0 18.4 36.83.0 5.5 11.04.0 8.6 17.25.0 10.4 20.86.0 8.8 17.07.0 7.0 14.08.0 5.9 11.89.0 20.0 40.010.0 7.7 40.0 x±s 10.5+5.2 21.0+10.4 P(t-test)/ 0.000表3 不同原因缺氧小鼠皮肤及肝脏颜色的特征变化肝血颜色缺氧类型耳、尾、口唇颜色乏氧性缺氧青紫色暗红色樱桃红CO中毒性缺氧樱桃红深咖啡色亚硝酸盐中毒性缺氧青紫色亚硝酸盐中毒性+美兰青紫色深咖啡色三、讨论4.1在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抑制和低温对缺氧的影响实验中,从表1可知,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存货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耗氧率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

氯丙嗪为中枢多巴胺受体的阻断剂,具有抗精神病、镇吐、能增强催眠、麻醉、镇静作用、阻断外周α-肾上腺素受体,抑制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调节失灵,体温可随外环境变化而变化。

在试验中我们还要提一个“人工冬眠”概念:用较大剂量氯丙嗪时,置患者于冷环境中(如冰袋或用冰水浴),可出现镇静、嗜睡、体温降低至正常以下(如34℃或更低)、基础代谢降低、器官功能活动减少、耗氧量减低而呈“人工冬眠”。

实验组的小鼠通过人工冬眠的作用使动物体温≤34℃,组织器官活动及对各种刺激反应下降,机体代谢率下降,耗氧量减少,耐缺氧能力提高,存活时间延长。

4.2在本次乏氧性缺氧实验中,缺氧原因为吸入气体氧分压过低,其呼吸频率逐渐减小,呼吸频率慢慢减弱,最后停止呼吸。

刚开始一段时间后,密闭瓶中的PaO2降低,但是此时小鼠体内应该有代偿反应发生。

PaO2降低可以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化学感受器反射性的引起呼吸加深加快,从而使肺泡中的通气量增加,肺泡气氧分压升高,PaO2也升高。

过一段时间后,PaO2降低过多,小鼠出现呼吸困难,PaO2过低直接抑制呼吸中枢,使呼吸缓慢,肺通气量减少,导致中枢性呼吸衰竭。

4.2.1乏氧性缺氧的机制吸入气中氧分压过低或外呼吸功能障碍造成肺通气,换气功能障碍及呼吸膜面积缩小,引起低张性缺氧。

(3) 静脉血分流入动脉:多见于先天性心脏病。

4.2.2低张性缺氧呼吸特点:先是由于代偿左右的存在,呼吸频率保持正常;过了一段时间后,躁动不安,开始乱爬,又过了一段时间,安静趴下,呼吸急促,最终死亡。

4.2.3低张性缺氧特有皮肤和肝血颜色:正常毛细血管中脱氧 Hb 平均浓度为 26g /L( 2.6g /dl) 。

低张性缺氧时,动脉血与静脉血的氧合 Hb 浓度均降低,毛细血管中氧合 Hb 必然减少,脱氧 Hb 浓度则增加。

当毛细血管中脱氧 Hb 平均浓度增加至 50g /L( 5g /dl) 以上(SaO2 ≤80% ~ 85% )可使皮肤粘膜出现青紫色,称为紫绀 (cyanosis) 。

在慢性低张性缺氧很容易出现紫绀。

紫绀是缺氧的表现,但缺氧的病人不一定都有紫绀,例如贫血引起的血液性缺氧可无紫绀。

4.3 CO中毒、亚硝酸钠中毒导致的缺氧属于血液型缺氧。

4.3.1血液型缺氧的机制:①贫血时,由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减少,使其携带氧的数量减少,毛细血管处氧分压降低,导致氧向组织弥散速度减慢,供给组织的氧减少。

②血红蛋白性质改变。

a.高铁血红蛋白症。

亚硝酸盐等的中毒时,血红蛋白中二价铁在氧化剂作用下氧化成三价铁形成高价铁血红蛋白症。

一方面血红蛋白丧失携带氧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剩余低价铁血红蛋白与氧气的亲和力造成缺氧。

常见的大量食用含硝酸盐腌菜中毒,正是因为在肠道细菌作用下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所致。

(称为肠源性紫绀)b.一氧化碳中毒。

Hb CO->HbCO,HbCO失去携带氧的能力,氧与血红蛋白结合数量减少。

另一方面,一氧化碳抑制正常红细胞的糖酵解,使2,3-DPG生成减少,HbO2结合的氧不易释出。

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比氧气与血红蛋白的结合力大210倍,而HbCO解离速度却是HbO2的1/2100。

因此一氧化碳中毒既妨碍Hb(血红蛋白)与氧气的结合力,又妨碍氧气的解离,从而造成严重的缺氧。

4.3.2血液性缺氧呼吸特点:CO中毒性缺氧小鼠1分钟左右就开始开始剧烈跳跃挣扎,不久后趴在瓶底四肢抽搐,仍在呼吸,之后半分钟内便死亡。

亚硝酸钠中毒性缺氧:实验组无明显中毒现象,很久都没有死亡,最后处死;对照组未加美兰,几分钟后变得很活跃,乱窜,直到18分钟之后死亡。

4.3.3血液性缺氧特有皮肤和肝血颜色和机理:单纯 Hb 减少时,因氧合血红蛋白减少,另外患者毛细血管中还原 Hb 未达到出现紫绀的阈值,所以皮肤、粘膜颜色较为苍白; HbCO 本身具有特别鲜红的颜色, CO 中毒患者时,由于血液中 HbCO 增多,所以皮肤、粘膜呈现樱桃红色,严重缺氧时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肤、粘膜呈苍白色;高铁 Hb 血症时,由于血中高铁 Hb 含量增加,所以患者皮肤、粘膜出现深咖啡色或青紫色;单纯的由Hb与O2 亲和力增高时,由于毛细血管中脱氧Hb量少于正常,所以患者皮肤、粘膜无紫绀。

4.4在亚硝酸盐中毒实验中,实验组小鼠与对照组小鼠的存活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亚硝酸盐中毒时,血红蛋白中二价铁在氧化剂作用下氧化成三价铁形成高价铁血红蛋白症。

一方面血红蛋白丧失携带氧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剩余低价铁血红蛋白与氧气的亲和力,造成缺氧。

因为美兰属氧化还原剂,低浓度时,具有还原性,可以抑制亚硝酸盐的中毒反应。

在还原型辅酶I(NADPH)催化下,成为还原型美兰,还原型美兰可将高铁血红蛋白还原为血红蛋白.本身又被氧化为氧化型美兰,如此反复不已,循环重复利用。

故美兰一次用量不可过大,不可无限制重复应用,以防美兰中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