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之一辩脉法

合集下载

伤寒论中的脉法推断和诊断方法

伤寒论中的脉法推断和诊断方法

伤寒论中的脉法推断和诊断方法《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典籍之一,作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作,对于中医诊断的发展和实践有着重要影响。

其中,脉法是诊断方法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根据《伤寒论》,我们可以了解到如何通过观察和感知脉搏的变化来推断病情和进行诊断。

下面我们将重点介绍《伤寒论》中的脉法推断和诊断方法。

1. 脉象的分类根据《伤寒论》,脉象可以分为浮、沉、迟、数、滑、洪、细、弦、结、代等不同类型。

通过观察脉搏的节律、强度、速度和质地等特点,可以对病情进行初步判断。

2. 脬法的应用脉搏可以通过不同的位置来观察,其中包括远脉、近脉、寸脉、关脉、尺脉等。

不同位置的脉搏有不同的意义和对病情的反应,医生可以根据病人的脉搏情况来进行诊断。

3. 脉诊的方法《伤寒论》中提到了一系列脉诊的方法,如舌下脉、竹市脉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触摸病人的特定部位来判断病情,比如通过触摸舌下脉来判断体温的高低,触摸竹市脉来判断病人的舌苔状况等。

4. 脉络的观察根据《伤寒论》,脉络的观察也是诊断的重要内容之一。

医生可以通过观察病人的脉络颜色、纹理、光泽等变化来推断病情。

比如,红色的脉络可能是热病,青色的脉络可能是寒病等。

5. 脉气的判断《伤寒论》中还提到了脉气的判断方法。

脉气的活动情况可以通过观察脉搏的跳动和力度来判断,比如脉气沉静可能是寒病,脉气强盛可能是热病等。

6. 脉搏的变化《伤寒论》中指出,脉搏的变化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医生可以通过观察脉搏的速度、强度、紊乱程度等来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变化情况。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可以结合以上脉法来进行综合诊断,进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伤寒论》中的脉法仅仅是中医诊断方法的一部分,它需要结合临床经验和其他辅助检查手段来进行综合判断。

此外,脉法在诊断中也有其局限性,比如某些特殊情况下,脉搏可能会出现异常或不正常的变化,这就需要医生根据临床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总之,《伤寒论》中的脉法推断和诊断方法是中医诊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观察和感知脉搏的变化来推断病情和进行诊断。

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考析

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考析

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考析《伤寒论辨脉法》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医学著作之一,由张仲景撰写,其内容涉及诊断临床的本质,是古代中国医学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是中国古代医学文献中重要的一份资料,由于敦煌石窟保存状况良好,且石窟敦煌石经储藏是典型的宋朝写本,其内容和以前版本相近,具有历史文献价值和古代中医鉴定研究价值。

首先,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的内容和历史文献重要性。

书中共包括五十四章,依次介绍病概,病理,病因,表证,脉证,分析,判断,处置及并发症等内容。

内容细致,涉及病理病因各个方面,是把古代中医诊疗实践和伤寒论学术思想完美结合,成为中医智慧和智慧的重要经典《伤寒论辨脉法》。

其次,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的文献价值和古代中医鉴定研究价值。

鉴于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对古代中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本文献为古代中医学研究者提供了获取古代医学信息的重要资料,其中记载的医学知识和技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已被广泛用在古代中医医学领域,因此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此外,敦煌石经储藏是典型的宋朝写本,其内容和以前版本相近,可以被视为伤寒论文献的重要补充,可以用于研究历史文献的演变和其他历史表征,相比于其他版本,有着更丰富的历史文献价值。

最后,关于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的诊断临床的本质探讨。

《伤寒论辨脉法》从诊断临床的本质出发,提出了把脉因脉象分为四种的理论,即正常脉,虚弱脉,结节脉,表虚脉。

分析和解读脉象是根据脉象的位置,形态,语言表达,及其他特征,来判断病因。

根据此理论,《伤寒论辨脉法》指出,正确判断脉象对诊断疾病至关重要,是古代中国医学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敦煌写本《伤寒论辨脉法》是历史文献重要性、文献价值和古代中医鉴定研究价值以及诊断临床的本质的重要资料。

它为今后研究古代中医学和疾病治疗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和研究。

伤寒论辨脉法第一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脉法第一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脉法第一原文及译文
原文:
伤寒论辨脉法第一。

脉有跳而实,此为实脉;无常而弱,此为虚脉。

有力如故,但微弱矣,此为涩脉。

常常有常,此为弦脉;或紧或钩,此为结脉。

或滑或浮,此为
虚脱脉。

或涩或转,此为痛脉。

译文:
《伤寒论》中辨脉的方法第一。

脉搏有节奏,而感觉强实,就是实脉;搏动不稳而无力,就是虚脉。

搏动虽然有力,但感觉微弱,就是涩脉。

搏动有规律,就是弦脉;有时候
感觉紧绷,有时候感觉弯曲,就是结脉。

有时候感觉滑透,有时候搏动无力,就是虚脱脉。

有时候感觉涩紧,有时候脉搏方向转变,就是痛脉。

伤寒论中的脉法分析与诊断方法研究

伤寒论中的脉法分析与诊断方法研究

伤寒论中的脉法分析与诊断方法研究《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由东汉末年的张仲景编撰而成。

这部经典中详细记载了伤寒的病因、病程、病机以及治疗方法等内容,对于中医学的发展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脉法分析与诊断方法是《伤寒论》中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观察与判断脉象来辅助诊断疾病。

下面,我们将对伤寒论中的脉法分析与诊断方法进行深入研究。

伤寒论中的脉法分析依据“寒者脉浮、热者脉沉、虚者脉细、实者脉数、病传脉变”等原则来了解脉象变化。

脉法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与诊断:1. 脉象的寒热判断伤寒论认为,当人体体内有风寒进入时,脉象会呈现浮而阴沉的特征;当人体体内有风热进入时,脉象则呈现为沉而有热的特征。

通过观察脉象的浮沉与阴阳属性,可以准确判断疾病的寒热特征。

2. 脉象的虚实判断《伤寒论》指出,当人体气血不足时,脉搏会呈现细而弱的特征,称为脉细;而当人体气血充盈,脉搏会呈现滑而有力的特征,称为脉数。

通过观察脉象的细数特征,可以判断疾病的虚实状态。

3. 病传脉变的分析伤寒论认为,不同的疾病在发展过程中会对脉搏造成不同的变化。

通过观察与分析病传脉变的特点,可以了解疾病的发展程度及其对人体的影响,从而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伤寒论中的脉法分析与诊断方法不仅仅是通过观察脉搏,还需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苔等综合分析,以确保准确诊断。

下面介绍两种常用的脉法分析方法:1. 九脉分析法九脉分析法是伤寒论中一种常用的脉法分析方法,主要通过观察尺脉、关脉、尺中脉、孔最脉、搏脉、经脉、经口脉、经喉脉、经两脇脉九脉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性质。

不同的脉象变化与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对脉搏的观察与分析,可以准确判断疾病的发展过程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2. 病位脉分析法病位脉分析法是伤寒论中另一种常用的脉法分析方法,主要通过观察腰尺脉、腰中脉、两脇脉、手脚脉等脉搏的变化来判断疾病在人体内的位置。

不同疾病在不同的病位上触摸的脉象有着明显的差异,通过对脉搏的观察与分析,可以确定疾病的位置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伤寒论中的脉法探析

伤寒论中的脉法探析

伤寒论中的脉法探析《伤寒论》是中国古代医学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医经典之一。

其中脉法的论述极为详尽,对于诊断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伤寒论》的脉法角度进行探析,总结并精要地阐述其中的相关内容。

首先,根据《伤寒论》的记载,脉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寸脉、关脉、尺脉、荣脉、冲脉和舌诊等。

其中,寸脉是最为重要的脉象之一,在诊断中起着核心作用。

寸脉的触诊是通过按压患者手腕内侧的尺部来观察脉搏的情况,通过脉搏的形态、弦紧、浮沉和细数等变化来判别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

在具体的脉象判断中,关脉是常被用来参考的重要脉象之一。

关脉的感受有“浮”、“沉”、“弦”、“滑”、“洪”等不同形态,这些形态的变化可以反映疾病的发展变化。

此外,关脉的触诊还可以了解到病情的阴阳、寒热、虚实等情况,从而指导中医在辨证论治时的施治方向。

尺脉则是根据手腕掌侧尺动脉的情况进行触诊的。

尺脉虽不及寸脉和关脉在诊断中的重要性,但也有其特殊的价值。

尺脉的感受主要是虚实、缓急和长短等,对于判断气血的状况以及肝郁、痰饮等病证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除了以上的脉象以外,荣脉、冲脉等也是《伤寒论》中所论述的脉象。

荣脉是指两侧身体正中线的气血运行情况,可通过中部或肝部脉搏的触诊来判断。

荣脉主要与胸腹部的病证有关,如心痈、胃痞等。

冲脉是通过两侧身体正中线下腹部的搏动情况来观察。

冲脉可以判断病情的寒热、虚实等,对于妇科病证、五脏病、气血病证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另外,《伤寒论》还强调了舌诊的重要性。

舌诊是通过观察舌象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轻重。

舌诊主要包括舌质、舌苔、舌体形态等方面,通过观察舌体的颜色、形态以及舌苔的颜色和厚度等来判别病情。

在运用《伤寒论》中所述脉法时,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注意事项。

首先,要确保环境的安静和舒适,避免干扰。

其次,对于触诊寸脉时,应仔细感知,轻柔用力,以避免误判。

此外,触诊脉象时,需注意时间的选择,如在早晨起床后、空腹时,脉象会相对清晰,更有助于判断。

伤寒论中的脉法解读

伤寒论中的脉法解读

伤寒论中的脉法解读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伤寒论中最为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

伤寒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的经典医学著作,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伤寒论中的脉法入手,解读其中的脉象、脉理及诊断意义。

1. 脉象的分类在伤寒论中,脉象被分为六类:浮脉、沉脉、弦脉、缓脉、数脉和实脉。

这些脉象的特点反映了人体疾病的不同情况。

- 浮脉:指脉搏波动明显,触之有弹性,一般表现为脉细而数。

在伤寒论中,浮脉常常是表证的表现,例如表热、表寒等。

- 沉脉:指脉搏波动不明显,触之不太有弹性,一般表现为脉滑而缓。

沉脉常见于里证(内伤)或寒证。

- 弦脉:指脉搏有力而紧绷,触之如弦。

弦脉在伤寒论中常见于气滞或血瘀之证。

- 缓脉:指脉搏波动缓慢,触之较弱。

缓脉常见于脾胃虚弱或气血不足等证。

- 数脉:指脉搏频繁而快速,触之较急。

数脉常见于热证或阳盛之候。

- 实脉:指脉搏有力,触之实实有力。

实脉常见于实证或实证转太。

脉象的变化可用来判断病情的寒热、表里、虚实等情况,为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2. 脉理的解读伤寒论中的脉理主要指的是脉搏的特点和变化,根据脉象的不同,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进展等。

- 摇脉:摇脉指脉搏在诊脉者手指下颤动。

在伤寒论中,摇脉常见于阴阳不和或阴阳交争之病。

- 倾脉:倾脉指脉搏斜向一侧。

在伤寒论中,倾脉常出现在气虚或阴虚等病证中。

- 遇脉:遇脉指脉搏与呼吸相似。

在伤寒论中,遇脉常见于气闭、痰阻等疾病。

- 止脉:止脉指脉搏突然间停止不跳动。

在伤寒论中,止脉多见于重症疾病或生命垂危的情况。

脉理的解读可以帮助医生了解疾病的变化趋势,判断病情的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3. 脉法的诊断意义伤寒论中的脉法诊断主要通过观察脉象和解读脉理,进而推断出疾病的类型、病位、虚实等情况,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 按诊:按诊是指用手指轻轻按压患者的脉搏,并观察其脉象的变化。

按诊的目的是判断脉搏的凹陷或迟缓、有无疼痛等情况。

伤寒论辨脉法和平脉法讲解

伤寒论辨脉法和平脉法讲解

伤寒论辨脉法和平脉法讲解
伤寒论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经典之一,其中的辨脉法和平脉法在中医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辨脉法是指通过观察患者舌苔、脉象等生理指标来判断患者体内病情和病因,从而进行中医诊断。

平脉法则是通过观察患者脉搏的速度、节律、力度等方面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

在伤寒论中,辨脉法和平脉法被广泛应用于诊断各种疾病。

本文将对这两种方法进行详细的讲解,让读者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 1 -。

脉法在伤寒论中的定位与解读

脉法在伤寒论中的定位与解读

脉法在伤寒论中的定位与解读脉法在《伤寒论》中的定位与解读《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宝库中的一部重要著作,由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著。

在这部医学经典中,脉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脉象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观察病人的脉搏变化来诊断疾病,可以说是中医的基石之一。

本文将探讨脉法在《伤寒论》中的定位与解读,力求准确满足任务要求。

首先,脉法在《伤寒论》中的定位是不可忽视的。

《伤寒论》是中医经典中最早系统论述发热病的著作之一,共分为100篇。

在全书中,张仲景详细描述了各种类型的疾病、病因、病机、病证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而在这些病证的描述中,患者的脉象变化是常常被提及的重要内容之一。

不论是寒热病、湿热病还是痰瘀病等不同类型的疾病,《伤寒论》中都详细阐述了相应病证下的脉搏表现。

因此,了解脉法在《伤寒论》中的描述是理解这部经典的关键。

其次,脉法在《伤寒论》中的解读需要从脉象的种类、特点和变化规律三个方面来理解。

脉象的种类主要包括浮、沉、细、数、滑、涩等,每种脉象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对应的疾病。

脉象的特点是指脉象的性质和表现形式,比如浮脉是指脉搏比较强且表浅的脉象,多见于阳病、表病;沉脉是指脉搏比较弱且反映深的脉象,多见于阴病、里病。

脉象的变化规律是指在疾病进展过程中脉象的变化趋势,不同的疾病会有不同的脉象变化规律,掌握这些规律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疾病的发展情况。

在理解脉法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伤寒论》中脉法的应用。

一是根据脉象分型来诊断疾病。

通过观察脉搏的变化,医生可以判断患者所患疾病的类型。

比如,《伤寒论》中提到的伤寒病,其脉象的特点多为细数滑,这种脉象通常与感染性疾病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分析患者的脉象来判断是否患有伤寒病。

二是根据脉象变化来判断病情的进展和预后。

脉象的变化规律可以反映疾病的发展情况,通过观察脉象的变化,医生可以判断疾病的轻重缓急,并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是根据脉象指导治疗。

根据《伤寒论》中对脉象变化的描述,医生可以针对不同的脉象特点来制定治疗方案,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脉法【原文】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译文】问:脉象有阴脉阳脉之分,说的是什么意思呢?答:大体说来,凡脉象表现为大、浮、数、动、滑的,为有余之脉,属于阳脉;凡脉象沉、涩、弱、弦、微的,为不足之脉,属于阴脉。

凡阴性病症出现阳脉的,这是正能胜邪,疾病向愈,预后良好;凡阳性病症出现阴脉的,这是正不胜邪,多属危候。

【评析】本条说明阴阳是辨脉的总纲,据脉之阴阳能推断疾病预后的良否。

脉不外乎阴阳两大类:大、浮、数、动、滑这五种脉,比之平脉有余,故名为阳脉;沉、涩、弱、弦、微这五种脉,比之平脉不足,故名为阴脉。

关于疾病的预后决诊,辨明脉之阴阳,尤其有参考价值,有时可作为主要依据。

所谓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主要说明邪正的盛衰与阴阳的消长,阴病见阳脉,就是正能胜邪,病有转愈的趋向,所以谓之生;反之,阳病见阴脉,表明正不胜邪,邪愈深入,势必走上恶化的道路,所以谓之死。

此乃举例而言,其实辨脉之阴阳不仅是生死决诊,举凡病势的进展与否,症情的危险与否,都可以结合脉之盛衰作出判断。

【原文】问曰:脉有阳结①、阴结②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③,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七日当剧;其脉沉而迟④,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

【注释】①阳结:燥热内结所致的大便秘结。

②阴结:阴寒凝结所致的大便秘结。

③浮而数:轻按即得为浮脉;一呼吸之间,脉搏跳动六次以上的为数脉。

④沉而迟:重按即得为沉脉;一呼吸之间,脉搏跳动三次的为迟脉。

【译文】问:阳结和阴结的脉象有什么区别呢?答:病人的脉象浮而快,能饮食而大便秘结的,名叫阳结,预期到十七日的时候,病情可能会加重;病人的脉象沉而慢,不能饮食而身体重,大便反硬结不通,名叫阴结,预期到十四日的时候,病情可能会加重。

本条说明阳结、阴结的脉症特征,及对病情转剧日期的推断。

阳结症,是由于阳气偏胜而阴不足,所以脉浮数,阳胜故能食,阴不足以济阳,故大便秘结。

阴结症,是由于阴气偏胜而阳不足,所以脉沉迟,阴胜故不能食而身重,阳不足以化阴,故大便反硬。

关于预后推断,大多数注家据传经日期与阴阳相互制约之理来解释,尽管都有理致,然而临床上绝不如此机械,病势的转轻转剧,有着各方面的因素,必须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具体分析,才能作出比较准确的预断。

【原文】问曰:病有洒淅恶寒①,而复发热者何?答曰:阴脉不足,阳往从之,阳脉不足,阴往乘之。

曰:何谓阳不足?答曰:假令寸口脉微,名曰阳不足,阴气上入阳中,则洒淅恶寒也。

曰:何谓阴不足?答曰:尺脉弱,名曰阴不足,阳气下陷入阴中,则发热也。

【注释】①洒淅(xī)恶寒:形容恶寒如冷水洒到身上一样。

【译文】问:有一种病人既有恶寒,又有发热症状的病症,这是什么原因呢?答:阴不足则阳气得以乘之,所以发热;阳不足则阴气得以乘之,所以恶寒。

问:阳不足是什么?答:以脉为例,假如寸口脉微,为阳不足,阳虚则阴气乘之,阴盛则寒,就出现如凉水洒在身上般畏寒的症状。

问:什么叫阴不足呢?答:尺部脉弱,为阴不足,阴不足则阳气乘之,阳盛则热,所以就会发热。

【评析】本条主要说明内伤不足恶寒发热的脉象特点和病理机转。

本条恶寒发热的病理症结在于阴阳偏虚。

阳偏虚主要表现在寸口脉微,阳虚则阴往乘之,所以洒淅恶寒;阴偏虚主要表现在尺部脉弱,阴虚则阳往从之,所以发热。

阴阳交虚,相互乘从,因之恶寒而又发热。

【原文】阳脉浮,阴脉弱者,则血虚,血虚则筋急也。

其脉沉者,荣气①微也;其脉浮,而汗出如流珠者,卫气②衰也。

荣气微者,加烧针③则血流不行,更发热而躁烦也。

【注释】①荣气:荣气即营气。

血液循行功能。

②卫气:卫外的功能。

③烧针:温针、火针、燔针。

针刺入穴,用艾绒缠绕针柄燃烧,使热气透入,叫烧针。

病人寸脉浮,尺脉弱的,是阳气浮于外,阴血虚于内。

卫阳衰虚而不能外固,故汗出如流珠;阴血亏虚不能濡养筋脉,故产生筋脉挛急。

若病人脉沉的,是营气衰弱。

营气衰弱的人,若再用烧针治疗,就会更伤营阴、更助阳热,产生发热和躁扰心烦的变症。

【评析】本条以脉之浮沉辨析营卫病机和症候。

卫属阳主外,营属阴主内。

卫气虚而阳浮于外,则阳脉浮,这一浮脉,应当浮而无力,阳气不固,所以汗出如同流珠;营气虚而血亏于内,则阴脉沉而且弱,血液不足,则筋脉缺乏滋养,所以筋脉拘急。

既然是营气微弱,自然应当治以滋阴养血,可是计不出此,反而加用烧针,遂致血液凝滞而不行,造成更发热而烦躁的变症。

【原文】脉蔼蔼①如车盖者,名曰阳结也。

一云秋脉。

脉累累②如循长竿者,名曰阴结也。

一云夏脉。

脉瞥瞥③如羹上肥④者。

阳气微也。

脉萦萦⑤如蜘蛛丝者,阳气衰也。

一云阴气。

脉绵绵⑥如泻漆之绝⑦者,亡其血也。

【注释】①蔼蔼:盛大之貌。

②累累:强直而连连不断之貌。

③瞥瞥:虚浮貌。

④羹(ɡēnɡ)上肥:形容如肉汤上漂浮的油脂。

⑤萦萦:纤细貌。

⑥绵绵:连绵柔软貌。

⑦泻漆之绝:绝,落也。

泻漆,谓漆汁下泻。

泻漆之绝,形容脉象如倾泻漆时漆汁下落前大后小、连绵柔软的样子。

【译文】阳结症是因为阳气偏盛,所以脉象浮数,蔼蔼然好似车盖一样;阴结症是因为阴气偏盛,所以脉象沉迟,累累然好似摸着长竹竿一样。

脉象虚浮好像菜汤上漂浮的油脂,这标志着阳气虚微;脉象微弱如同旋绕的蜘蛛丝一样,这标志着阳气衰竭;脉象绵软,前大后细,状如倾倒油漆时,漆将终了的样子,这是血液大虚的征象。

【评析】本条借助于实物形态来形容脉象特征,有利于加深理解。

切脉是四诊中较难掌握的一种诊断技术,每有胸中了了,指下难明之苦,特别是无法用语言表达清楚,即使对一些基本内容,也每每苦于词不达意。

本条借实物的形态性质来形容脉象,可有助于理解,从而给学习脉学带来较大方便。

例如阳结脉浮数,喻以蔼蔼如车盖,表明有上拥之象;阴结脉沉迟,喻以累累如循长竿,提示有坚硬之形。

又如以瞥瞥如羹上之肥,喻脉的浮泛在上,不任循按,可见于阳气虚微之候;以萦萦如蛛丝,喻脉的极端细微,表明阳虚程度严重,已濒临衰竭的境地。

至于大失血后脉象柔弱无力,喻以绵绵如泻漆之绝,确是绘声绘影的绝妙比喻。

这些脉象的描述,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如能认真揣摩,再通过一定时间的临床锻炼,则不但胸中明了,而指下亦可清楚。

【原文】脉来缓①,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

脉阳盛则促,阴盛则结,此皆病脉。

【注释】①脉来缓:脉搏的至数缓慢。

【译文】脉搏跳动缓慢,时而一止又复跳的,叫做结脉。

脉搏跳动急促,时而一止又复跳的,叫做促脉。

脉促是阳盛所致,脉结是阴盛所致,皆为有病的脉象。

【评析】本条讲辨结脉与促脉及其病理机转。

结脉与促脉,都是脉有歇止,但两脉的性质截然不同。

结脉的形成机转,是阴盛阳虚,阴气有余,所以脉来慢而缓,阳虚不能与阴相续,因而时有止歇。

促脉形成的机转,是阳盛阴虚,阳气有余,所以脉来快而数,阴虚不能与阳相续,因而亦有止歇。

但是必须明确结、促两脉,都是脉能自还,一止即来,而且歇止也没有一定的时间。

如果脉来中止,不能自还,而歇止又有定数的,那又是代脉危候,应当区别开来。

【原文】脉浮而紧者,名曰弦①也。

弦者,状如弓弦,按之不移也。

脉紧者,如转索无常也。

【注释】①弦:脉如弓弦之劲急端直。

【译文】脉浮而紧张有力,称作弦脉。

所以名弦,因为其形状与弓弦相似,但是按之不移动;如果按之移动形如转索一样,那就不是弦脉而是紧脉了。

【评析】本条说明弦脉的特征,及与紧脉的鉴别要点。

弦脉与紧脉,在外形上颇相类似,而性质上迥不相同。

文中所谓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正是表明弦脉寓有浮紧的现象,但并不等于说浮紧就是弦脉,切不可把两者等同起来。

为了防止误会,于是又提出两脉的鉴别要点,弦脉状如弓弦,端直而长,按之不移;紧脉状如转索,按之劲急转动。

这就突出了弦与紧的主要区别,而不会误认。

【原文】脉弦而大①,弦则为减,大则为芤②,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③,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注释】①大:脉形粗大。

②芤(kōu):脉浮沉有力。

中取无力,状如葱管,叫做芤脉。

③革:脉浮而且大,举之劲急有力,按之不足,外坚而中空,状如鼓革。

【译文】脉象弦而大,弦而中取无力,即为阳气衰减的征象;大而中取无力,实即芤脉,为血虚的表现。

阳气衰减生寒,血虚则脉芤,弦芤并见,这就叫革脉。

见此脉的妇女,多是流产或崩漏下血之后;男子如见此脉,多有失血或失精的疾患。

【评析】本条讨论革脉的特征及其所主的病症。

革脉的特征是外急中空,好像鼓面的皮革一样,因而名为革脉。

由于革脉是浮候劲急粗大有力,与弦大脉类似;而中空无力,又与芤脉类似。

因此举出弦、大、芤三脉来形容比较,真是形神毕肖。

又以三脉来分析说明病理机转,从而使对革脉主病有较完整的认识。

革脉的病理机转,主要是阳气不足与精血内亏,因此,见到革脉,就可推知妇女必然是半产之后或者有崩漏下血疾患;男子则多是大出血之后或久患滑精的病症。

【原文】问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

其人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

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发战也。

【译文】问:有些病症先发战抖,既而汗出,病就随之而愈,这是什么道理?答:脉象浮而紧,当是兼有表症,但按之中空,这是正气本虚,是以汗出之前发生颤抖。

脉浮是邪势向外,所以应当汗出而解。

假使脉象浮而数,按之不空,这样的病人,正气本来不虚,只要汗出,表邪自解,出汗之前是不会发抖的。

【评析】本条就脉象探讨战汗的机制。

【原文】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脉大而浮数,故知不战汗出而解也。

【译文】问:也有的患者并没发寒战,病就自然随汗出而愈了,这又是什么道理呢?答:此类病人脉象大而浮数,表明正气旺盛,足可驱邪,故可知不发寒战就可汗出而愈。

【评析】本条承前节说明不发生颤抖而汗出病解的机制。

【原文】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人身凉和者,何也?答曰:此为欲解也,解以夜半①。

脉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脉数而解者,必能食也;脉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注释】①解以夜半:病解的时候在半夜里,因半夜子时,是阳生的时候。

【译文】问:患伤寒三天的病人,脉象浮数而微,不发热而身上凉和,这是什么原因呢?答:这是病即将痊愈的征兆,病解的时间,大概在半夜。

若脉浮而病解的,为正气驱邪于外,故应全身畅汗而病解;脉数而病解的,为胃气旺盛,病人应当能饮食;脉微而病解的,是病邪已衰,故一定会出大汗而病愈。

【评析】本条讲辨欲解的脉症与病解的时间。

【原文】问曰:脉病①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

【注释】①脉病:脉,诊察的意思,就是诊察疾病。

【译文】问:临床诊察疾病,要想预断它的预后如何,应当怎样鉴别呢?答:就脉象来说,如寸、关、尺三部的脉象大小、浮沉、迟数相等,虽然寒热的症状还没有解除,但根据这种脉象,为阴阳和平的表现,则知病虽严重,也是能够痊愈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