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尚的反讽艺术

合集下载

马塞尔.杜尚——破而后立的艺术理念

马塞尔.杜尚——破而后立的艺术理念

马塞尔.杜尚——破而后立的艺术理念摘要:马塞尔·杜尚,被誉为“现代艺术的守护神”,是二十世纪实验艺术的先锋。

他使得西方现代艺术进程得以改变,1960年之后的现代艺术,包括现代教育中的艺术方法和课程,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杜尚的艺术理念,并沿着他开辟出的道路继续对艺术进行探索。

笔者通过解析杜尚的艺术作品,来解读他艺术品中蕴含的艺术理念,以及他是如何通过征象操作来表达其艺术理念的。

关键字:艺术理念;现成品艺术;反视网膜艺术;符号学一.杜尚的艺术理念破而后立无疑是对杜尚艺术风格发展最好的总结,而1913年是杜尚由“破”到“立”转变的开始。

在这一年里,他的个人艺术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艺术理念也有了进展。

杜尚最先是创作印象派画家,然后在毕加索引领了立体主义后,他也加入了各种立体主义绘画的阵营。

但在十年如一日的创作当时的主流绘画风格之后,他开始思考如何重新定义什么是艺术家,而不是如何成为一个更好的艺术家。

于是他决定反叛传统的艺术,去界定新的艺术;反叛原有的美学和视觉,去探索不同的美学角度和视觉方式;反叛所谓高雅的传统绘画,认为艺术等于生活。

这也就是杜尚的艺术理念。

其中,现成品艺术和反视网膜艺术很大程度上诠释了他对艺术的思考和探索。

现成品艺术现成品艺术(readymade),即把现有的物品当成艺术,这相当于从源头上颠覆了已经存在了好几个世纪的艺术的概念和审美趋向。

也就意味着艺术的创作不再是从艺术家个人的灵感和思考入手,也无关纯熟的技法和和深入塑造的能力。

也就是说,艺术不再是从无到有。

很多的艺术家对于绘画往往只用了一种惯性上的思考,而杜尚认为,在艺术创作活动中的最重要决定的影响因素之一是艺术家本人的思考、观念,而不是绘画技巧。

一件现现成品本身就具有经济实用性价值和文化欣赏价值,艺术家通过注入自己的观念,削弱了它原本的价值,给予了它新的意义或美感,也是一种破而后立的体现。

人们在面对这样的有着又一个全新的意义的“普通物品”时,引发思考的同时,无疑也是另一种的全新的、颠覆性式的思维体验,这时的现成品在观者们眼里也许就早已不是一件最初的普通物品了。

一个话语馒头引发的文化奇案

一个话语馒头引发的文化奇案

一个话语馒头引发的文化奇案一个松软得话语馒头,击痛了电影精英得脆弱尊严.胡戈得视频作品《一个馒头引发得血案》,以陈凯歌《无极》得部分画面及人物名字作为素材,展开反讽性戏仿.原作得“碎片”被重新拼贴之后,出现了全新得叙事结构――它以当代“圈圈娱乐城”得血案为母题,批判、颠覆、移置和篡改了原作得语义.那个话语事件,由于原作者陈凯歌得声言起诉,迅速成为2006年初最引人注目得文化事端.早在1919年,法国达达主义画家杜尚在达芬奇得“蒙娜丽莎”上画了山羊胡子,并写下“她有一个热屁股”得字样.这是历史上最闻名得颠覆事件,也是利用现存文化元素得再制造(颠覆性创新)得范例.戏仿总是一面嘲笑原作,一面又利用原作制造新得语义.在杜尚之后,近一百年以来,西方得戏仿运动风起云涌,至今没有终止得迹象.按照“侵权论”得逻辑,马塞尔杜尚就应当是艺术史上最大得侵权者之一,他“无耻”地侵犯了达芬奇老儿得权益.但芬奇得后人从未出面指控杜尚及其同伙.这并非因为它超出法律爱护得时限,而是由于它全然就不是司法咨询题,而仅仅是一次用来搞笑得文化修辞事件而已.胡戈得《血案》,沿着杜尚指引得“造反”道路奋勇前进.它使用了《无极》得素材,却没有抄袭原先得母题,更与商业赢利无关,它是公共言论空间得自由阐释,或者讲是一次孩童式得拆卸,含蓄而精确地反讽了原作,并藉此拼贴出一个全新得“法制新闻”故事.胡戈能够为其对原作得蔑视而道歉,但完全无需为他得“剽窃”而内疚,因为他从未触犯法律,他仅仅触犯了原作者得面子而已.尽管在思想和技巧上都还稚嫩,《血案》依然激怒了原作导演,侵权诉讼得威胁之声响彻云霄.wWwc但假如胡戈败诉,那么它只能证明中国司法界对艺术原则得无知.那些指责胡戈得律师,差不多在公众面前暴露了其自身得弱点.从虹影小讲《k》被诉“色情”,到湖北作家涂怀章因小讲《人殃》“诽谤”而遭判6个月拘禁,中国司法界“非法”干预文学艺术,正在成为一种恶劣得时尚.陈凯歌与胡戈得冲突,无疑是两大话语势力冲突得最新表征.早在80年代中期,解构和颠覆得后现代时代,就差不多悄然落临.从王朔得小讲《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开始,通过电视胖皂剧《编辑部得故事》,到周星驰主演得电影《大话西游》,反讽得语法逐渐支配了大众话语,成为遍及小讲、电视、短信和口头段子得差不多言讲规则.《分家在十月》开发了视频戏仿得先河,它往常苏联电影《列宁在十月》为素材,展开对央视内部事务得辛辣反讽.歧义、多义、无中心、零深度……,所有这些都宣告了话语威权得崩溃.戏仿是后集权主义时代得话语标志,它旨在打造哄客时代得语言狂欢.与此形成鲜亮对比得是,陈凯歌信奉得仍然是“正谕话语”――一种威权主义得话语体制,它要求语义得单一、严密、崇高和不容置疑.“满神”企图扮演如此得角色,她在宏大得“神话叙事”里陈述真理,宣示命运,俨然一位飞行得真神,但她头发翘起得天使形象,却显得如此古怪,构筑着一个可笑得视觉谎言,并最终成为胡戈所无情嘲讽得对象.陈凯歌曾因先锋影片《黄土地》和《小孩王》而崛起,对中国电影话语得进化做过重大贡献.但第五代导演具有叙事上得基因性缺陷.陈凯歌和张艺谋必须依靠先锋文学(苏童)和港台文学(李碧华)提供得足本才能自如地讲话.而通过二十多年得蜕变,陈凯歌得精英叙事变得更加支离破裂,他甚至不能有效地组织起一个90分钟得电影故事.不仅如此,作为伪神话得《无极》,既不能完成精英思想得隐喻式转述(它所塑造得“满神”及其思想训诫,完全是一堆空洞无物得符号),把伟大得抽象信念转交给民众,也无法展开世俗情感得陈述,准确传递现实人一辈子得经验.影片中不断出现各种可笑得哲理和日常逻辑错误,以致它在电影院里遭到观众得反复哂笑,跟张艺谋《十面埋伏》得命运如出一辙.第五代导演得集体性文化失语症,差不多到了令人发指得地步.陈凯歌得失语症不仅出现在影片得叙事层面,也出现于外部交流得层面.但这不是胡戈得咨询题,因为胡戈能够轻松地解读和解构《无极》,而陈凯歌却无力消化松软得“馒头”.他甚至不能识读戏仿和反讽――那个来自新世纪得话语礼物.他得起诉理由最为滑稽,难道是胡戈得“无耻”.那个陈旧得道德推断,完全误判了胡戈得解构性叙事得本质.《馒头血案》是文化反讽,却不是道德侵犯,更与“无耻”毫无干系.在精英导演与数码青年之间,存在着严峻得“语法障碍”,他们甚至无法展开最原始得对话.陈凯歌是世袭知识精英得代表.他不仅继承了父亲陈怀皑得事业,而且超出了导演得命运,成为隐秘而强大得制片人.与张艺谋一样,他是知识精英和资本精英得联合体.这种两栖精英得身份,奠定了他作为中国强势集团代表得牢固地位.然而,在所谓“人民当家作主”得社会,耗费巨资制作低水准电影,不仅滥用了文化权力,也滥用了资本权力.张艺谋拍摄《英雄》,耗资25亿人民币,拍摄《十面埋伏》耗资24亿,而到了陈凯歌得《无极》,所花资金竟然已高达34亿元.这场娱乐资本竞赛得狂潮,正在愈演愈烈.更为令人吃惊得是,这场声势浩大得资本竞赛,受到了所谓“票房业绩”得数据支持.但中国票房得概念,是建立在“一次性消费”得脆弱基础上得.张陈得影片推介会得化费,动辄数千万元,意在把人“忽悠”进电影院.由于庞大得人口基数,只要每个观众看上一眼,赢利目标就能轻易实现.这种飘浮在人口海洋上得票房利润,依靠于华丽而疯狂得媒体宣传,与影片自身价值没有任何关系,恰恰相反,在影片质量可疑得前提下,它只能借助广告暴力绑架天确实民众,藉此制造高票房得假象.中国得电影市场,无疑是世界上最畸形得票房,同时差不多成为民族电影进展得最危险得毒药.不仅如此,以个人声望吸纳有限得国家和民间资本,导致张陈二人差不多上垄断了电影资源,摧毁小成本电影得进展空间,使得本已无望得中国电影得前景,变得更加令人无望.占有知识和资本得双重权力得陈凯歌,所以有足够资金来雇佣律师,打赢“馒头”官司,捍卫自己得“艺术声誉”.但这场官司得背后,恰恰是娱乐业大鳄和互联网草根间得冲突,它折射着中国社会得尖锐矛盾.不管出现什么结果,这种文化铁腕只能使话语空间变得更加狭小,并进一步分化精英和民众,加剧正在膨化得社会仇恨.在严峻缺乏“和解精神”得中国社会,和解正是“馒头官司”得最佳出路,否则,陈凯歌可能会面临双重得挫败:在自取其辱得同时,为大众塑造新得文化英雄.。

反对诠释-当代绘画艺术的观念性命题(全文)

反对诠释-当代绘画艺术的观念性命题(全文)

反对诠释:当代绘画艺术的观念性命题(全文)1 马塞尔.杜尚的影响比起单单呈现一件作品的视觉效果,杜尚可能更在意作品引发出的一系列讨论、争辩和事件,所以当被命名为“泉”的小便池在1917年的美国纽约一个展览会上被人“压制”①的时候,杜尚显得并不以为然,杜尚认为这对他来说无关紧要。

相反,他觉得从一种制造丑闻的角度和意义来说,这还是一种成功。

可以看出,事件本身以及作品的嘲讽式态度给大多数的策划和参展方及观众带来的不适是这件作品背藏的初衷和阴谋。

当然,作品对于现代主义艺术的质疑和反叛,以及重新定义和认识艺术本身是其轻描淡写下的价值和意义。

这件“丑陋”的作品进一步质疑和批判了现代主义艺术暗含的基于传统衍生的学术特质、专注于造型语言的塑造以及现代艺术家身份问题,杜尚把现代主义艺术家的自我和个性主张视作矫情的表现,现代艺术作品在展览中强势地让观众接受以及批判家对作品的批判性评论也都是杜尚潜在的批判对象,在他看来,现代艺术中的先锋性并非实验性,而依旧是学术和程式的倾向。

反观杜尚大量的现成品②作品,其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对艺术家的重新定义,即艺术家是把语境当作一种改变感知方式的人,而不是一个主要创作事物的人。

同时,杜尚还对独创性进行了颠覆性定义,独创性是自浪漫主义以后一切成功艺术的必要条件,这样,杜尚开始把现代主义同其牢固的19世纪根基分离开来。

③杜尚把现代艺术的现代性推向一种观念性的命题结构,类似于毕加索式的强调艺术视觉范畴的造型语言因此转变为相对保守并具有程式的艺术演进,而并无实验性特质。

杜尚的艺术思维重新引导了战后当代视觉艺术的整体风貌,不论是绘画还是雕塑、装置、观念和行为艺术,都烙上了杜尚的思维和观念轨迹。

当代艺术的观念性命题已经成为一种最主流的趋势。

2 反对诠释本身就是一种诠释当代绘画艺术事实上是一种基于观念与哲学的思维结构的造型命题,绘画在西方作为一种具有深厚历史传统的艺术形式,到现代主义时期基本已经完成了它纯粹描绘性的使命,从古典的客观再现,到现代主义的造型形式、观看方式和风格的演进,画面效果始终是视觉核心,也是艺术家摆在首位的工作。

“漠视”艺术的马塞尔·杜尚(组图)

“漠视”艺术的马塞尔·杜尚(组图)

“漠视”艺术的马塞尔·杜尚(组图)2019-09-02 08:35 ⽂章来源:LCA 作者:莫⼀奥在这不谈艺术“我要的东西不多:棋、咖啡和过好 24 ⼩时。

”在马塞尔·杜尚( Marcel Duchamp )的字典⾥,“艺术”⼆字并不重要。

恐怕从来没有哪个⼈像他那样,对艺术产⽣了进程性影响,却⼜如此漠视它。

杜尚杜尚出⽣的 1887 年,那些绘画⽴法者们还健在。

这⼀年,梵·⾼觉得⾃⼰是弟弟的累赘,离开了巴黎,去到阿尔勒后准备迎接⾼更的到来;敲开现代绘画⼤门的塞尚,在⽗亲去世后得到 200 万法郎的巨额遗产,和⼀封写有“全⽆⼀技之长”评语的遗嘱,⽗亲在最后⼀刻也没有认可他⽤尽⼀⽣所追求的事业。

杜尚⽽杜尚是幸运的,他出⽣在⼀个包容的中产阶级家庭,⽗亲是公证⼈,通情达理,⼼平⽓和,热爱艺术,⼏乎不会⼲涉⼦⼥的决定,兄妹 6 ⼈中有 4 位是艺术家,且全都受到了⽗亲的⿎励和⽀持。

不过,与两位兄长⽴志成为知名艺术家不同,杜尚对艺术并不钟情。

18 岁那年,为躲避法国义务兵役,他向外祖⽗学习版画制作后侥幸通过了“艺术⼯作者”考试,3 年的军队⽣活减为 1年。

1906 年,杜尚离开军队来到巴黎,进⼊朱丽亚艺术学院学习。

此时,年轻的毕加索刚刚结识马蒂斯,并从这位野兽派泰⽃那⾥发现⾮洲雕刻,开始了探索⽴体主义的旅程,第⼆年,那幅标志性的《亚威农少⼥》诞⽣。

亚威农少⼥毕加索 1907 年那是⼀个艺术运动风起云涌的年代,两位兄长积极投⾝其中,与许多前卫艺术家们保持着密切联系,杜尚⾃然可以轻易进⼊这个看似前卫的圈⼦。

之后的 6 年间,他尝试了各种绘画风格,并成为巴黎先锋派艺术家沙龙的成员,有资格参加每年⼀度的全国展览。

从 1910 年完成的《⽗亲肖像》中可以看出,他正受后期印象派影响,对塞尚的画风着迷。

⽗亲肖像杜尚 1910 年温室⾥的夫⼈塞尚 1889 年两年后,杜尚转向⽴体主义,他的名字出现在最早介绍⽴体派艺术的⼩册⼦中,似乎有可能发展成为某个现代艺术流派的代表⼈物。

杜尚的“为艺术”与“反艺术”探析

杜尚的“为艺术”与“反艺术”探析

杜尚的“为艺术”与“反艺术”探析作者:李蓉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6期摘要:马塞尔·杜尚注定是西方艺术史上最具争议性,同时也是有着最深远影响的艺术家。

他高举“反艺术”的大旗,却被奉为艺术大师。

本文旨在探讨贯穿杜尚一生中的“为艺术”与“反艺术”行为,从而窥见其创作行为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基础和思维观念。

关键词:艺术;反艺术;生活;现成品中图分类号:J0-0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071-01马塞尔·杜尚是一个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他很早就学习绘画,却在绘画生涯达到顶峰时放下画笔;他被诸多流派奉为先驱,却从不加入任何流派;他被广为追随及颂扬,却终生与崇拜、权威战斗。

深入了解和客观评价杜尚的创作行为和艺术观念对我们了解西方现代艺术大有裨益。

杜尚的一生似乎只有两件事:为艺术和反艺术。

这就好比一个事物的两面,就像杜尚在上个世纪30年代发明的一扇可以同时处在开、关状态里的门(这扇门处在两面墙壁直角相交的地方,每面墙上分别有个门框,如果门和其中一个门框合在一起,另一面墙上的门则是开着的)。

这个作品正好可以用来说明杜尚的艺术之路:相反的两面互为依存、转换。

反艺术的实质是反对以视觉美感为标准的传统艺术概念,让艺术成为思想的反映,是用反美学的方法使艺术获得再生的机会。

赫伯特·里德谈到过两种艺术:一种艺术总是以各种方式对视觉世界进行解释,另一种艺术是作为一种客体,一种纯粹的想象,独立于画布之外。

杜尚的“反艺术”就是他所提及的“另一种艺术”,是在寻求一条新的艺术创作途径。

杜尚的“反艺术”从形式、材料延伸到了整个艺术依存的文化基础和思维观念。

杜尚是一位真正的艺术家,因为他的实践体现了艺术家的价值所在——通过自身的艺术行为去触发另一个人或者另一群人的行为,引起心理或者物理上的反应。

真正的艺术是在拒绝权威的过程中改变精神方向的事业,杜尚就是这样一位永远处于边缘而为人类精神战斗的勇士。

杜尚与_玻璃_的隐喻_王海艳

杜尚与_玻璃_的隐喻_王海艳

杜尚的《大玻璃》又名《新娘甚至被她的光棍 们剥光了衣服》 ,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上面是“新 娘” ,法文为“mariée ” ;下面是“光棍” ,法文为 “célibataire ” ,取这两个词前三个字母,合起来为 Marcel (马塞尔,杜尚的名) 。这并不是偶然的巧 合,事实上, 《大玻璃》采用的“玻璃”这种特殊媒 质正是解读杜尚其人的有力佐证。 一、透明的玻璃 画布是不透明的,它彰显画面的内容,遮蔽和 排斥画面外的他者,特别是在现代绘画中画布这种 它隐藏了自身,向他者敞开着。杜尚说: “玻璃作为 一种媒质引起我很大的兴趣,因为它是透明的。这 就已经意味无穷了。 ” 杜尚对 “透明玻璃” 的青睐不 是偶然的, 他不懂英语, 但是 1915 年到了美国几个 杜尚往来于充满生气的纽约和背负着沉重历史的巴 黎,在这两个不同的城市,他的行为举止发生了明 显的改变。他在给德雷尔(Dreier )的一封信中写 道: “真是奇怪,为什么我在美国精力充沛, 而一到 欧洲肌肉就拒绝工作。 ”可见, 对于他者, 杜尚不是 就像透明的玻璃,相比之下,超现实主义的领导者 布勒东就完全不同。他 20 世纪 40 年代因战争避难 到美国,却拒绝学习英语,执意固守着自己民族的 文化,在这一点上,和“不透明的画布”有着相似 之处。 在“透明的杜尚”身上,二元对立没有激烈的 冲突,而是被完美调和了。很多评论把杜尚描绘成 “退隐的艺术大师” 、反对艺术的商业化、反对视网 膜艺术、反对评委,反对博物馆的叛逆者,这实际 上把杜尚简单化了;事实上,杜尚并不是认真执著 地反对这个,支持那个,他并不相信非此即彼的立 场: “我不相信立场……我一点也不懂政治,我认 为政治是很愚蠢的行为,不会有任何结果。 ”政治 离不开排他性的党派和立场,杜尚拒绝政治,实际 上是拒绝非此即彼的立场,更多时候,他的立场是 “多重立场” 。① 杜尚经常被尊崇为“退隐的艺术大师” :1912 年他放弃绘画, 1923 年他放弃艺术。 评论指出: “杜 法语,而他本来可以利用他的成功发财的,这个事 实似乎增加了他的分量。如今,这种退隐态度蕴涵 的勇气特别吸引新一代。 ”杜尚本人也一再强调他

小议杜尚

小议杜尚

马塞尔·杜尚马塞尔·杜尚,纽约达达主义的团体的核心人物。

出生于法国,1954 年入美国籍。

他的出现改变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进程。

可以说,西方现代艺术,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西方艺术,主要是沿着杜尚的思想轨迹行进的。

因此,了解杜尚是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关键在历史上,马塞尔·杜尚一直是一位争议颇多的人物。

有人称他是严谨认真的艺术家,是20世纪实验艺术的先锋,是现代艺术的守护神;也有人称他是高雅艺术的嘲弄者,是艺术花篮中的一条毒蛇,是毁灭美的恶魔。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屠杀现象令杜象至感绝望,他带领志同道合的艺术家掀起一场抗议的运动,也就是所谓的达达主义运动。

「达」在法文中的意思是木马或婴儿「无意识的语言」,他们强调反传统,反理性,反审美,反道德,甚至反对当时已经非常激进的立体主义和未来主义。

他们认为,艺术与艺术品无关,任何现成物都可以是艺术品,从而将一切关于艺术的传统,统统否定。

杜尚就是达达派运动的重要代表之一。

西方的现代艺术流派有很多,其中达达主义是使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流派之一,它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对于艺术的认知。

随意拿出几件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就是艺术吗,达达主义对艺术是如何理解的,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艺术流派呢?达达主义艺术运动是1916年至1923年间出现于法国、德国和瑞士的一种绘画风格。

达达主义是一种无政府主义的艺术运动,它试图通过废除传统的文化和美学形式发现真正的现实。

达达主义由一群年轻的艺术家和反战人士领导,他们通过反美学的作品和抗议活动表达了他们对资产阶级价值观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绝望。

查拉在草拟的《宣言》中,曾为“达达”下了这样的定义,“自由:达达、达达、达达,这是忍耐不住的痛苦的嗥叫,这是各种束缚、矛盾、荒诞东西和不合逻辑事物的交织;这就是生活。

”有人还作过进一步的解释:“达达,即什么也感觉不到,什么也不是,是虚无,是乌有。

”达达主义者对一切事物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他们常常用帕斯卡尔的一句名言来表达自己:“我甚至不愿知道在我以前还有别的人。

关于的杜尚的艺术观——回望杜尚论文.doc

关于的杜尚的艺术观——回望杜尚论文.doc

关于的杜尚的艺术观——回望杜尚论文杜尚的艺术观——回望杜尚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杜尚的艺术观——回望杜尚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艺术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是在获得其他成员认可后,决定将杜尚的作品从理性立体主义绘画中清除出去,他们借杜尚两个哥哥的口告诉他:作品标题太文学性,一个裸体怎么能下楼梯呢?如果能将标题改一改,便可继续参展。

在当时或现在,在绘画中的裸体模特不是优雅的躺着就是摆出英姿的造型,总之是不会下楼梯的。

杜尚到底要开什么玩笑?他确实在开玩笑,他是在开作摘要:杜尚,一位在艺术史上闪耀着另类的艺术家,在他的观念里,从事艺术,不一定需要由绘画、雕塑来支撑,因为生活既是艺术,艺术是现成的。

杜尚摆脱了绘画对自身的束缚,他的精神通过现成物品的形式传达给了观众。

拓展了艺术表现的空间,使人们对艺术的理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用自己的艺术方式传达了自己的思想,向传统艺术发难,杜尚是感性的认知世界,不受拘束的开放性的表达了自己的思想。

关键词:杜尚观念开放性现成品自20 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就一直是西方艺术界经久不衰的热点研究对象。

他颠覆了整个艺术形态根深蒂固的原有思想。

美国学者著作《二十世纪艺术》做出这样的评语:“杜尚对他自己时代和当代艺术的激励无人能比。

”中国学者撰写的《西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著作同样给予很高的评价:“杜尚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时代的到来。

”“本世纪艺术的开拓者”、“现代艺术的圣者”之类的赞言不胜枚举。

对于学院中的学生而言,杜尚更是被顶礼膜拜和摹仿的对象,毕竟他被风风火火进行中的后现代艺术誉为宗师。

一.杜尚的艺术观1.反对作用。

杜尚从《蒙娜丽莎》许多复制品中选了一个购买回家,并在此画上用铅笔加了两撇小胡子,并将其名字改成了《L.H.O.O.Q》,而这几个字母连读起来就是发育的“她的屁股热烘烘”。

杜尚借用这种文字游戏不是为了否定《蒙娜丽莎》这个作品本身,而是那些无休止的滥用这件名作的现实,也就是说,他要否定的是那些貌似作用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实《给予》在题材上与前几件作品一样同样是涉及 “情欲”,同样体 现了表象与事实的对照,体现了艺术家(反讽者)对观众(被反讽者)的嘲 弄,体现了杜尚艺术一贯的嘲弄、戏谑特点。偷窥的门洞和裸女下体的张开 表面上激发、满足了观众的情欲,实际上是艺术家偷窥了观众的情欲。标题 的诗意和视觉造型的赤裸相对照,观众对艺术品的偷窥和艺术家对观众的偷 窥相对照,构成了喜剧戏谑效果。杜尚从未坚持某一绝对不变的艺术理念, 在杜尚这里,绝对的、恒久不变的观念就是不重复自己,哪怕回到自己以前 所反对的立场。对于善变的、自由的、虚无的、喜欢讽刺的矛盾统一体杜尚 来说,用包容的反讽一词力求更准确地归纳杜尚艺术的特征。
杜尚作品无法定义、无法归纳是因为其作品风格差异大,尤其是杜 尚最后一件作品《给予》的面世。在此之前,杜尚的代表作有《泉》 《L.H.O.O.Q》《下楼梯的裸女2号》和《新娘被单身汉剥光了衣服,甚 至》(简称《大玻璃》)。从创作手法和创作思想来说,杜尚的《泉》和 《L.H.O.O.Q》有颠覆艺术的形式美和神圣性、亵渎艺术、质疑艺术标准的 用意。《下楼梯的裸女2号》和《大玻璃》可归为一类,二者有两点相同之 处,其一,都用的是机器造型,虽然前者是在画布上做的,后者是在玻璃 上画的;其二,二者都是杜尚用手画出来的,这与《泉》和《L.H.O.O.Q》 不同,《下楼梯的裸女2号》是初出茅庐的杜尚杂糅立体派和未来派画法而 创作的现代绘画,《新娘被单身汉剥光了衣服,甚至》里的发动机、国际 象棋、滑翔机、咖啡磨、漏斗都是杜尚创造出来的机器隐喻形象,玻璃画
I
杜尚的反讽艺术
的透明让观众的每一次观看都产生不同的感受,这是他五件代表作里最艺 术的一件作品。虽然标题和创作笔记都有通过抽象、晦涩的机器来激发观 众情欲之意,但视觉上却是具有机器美感的一件艺术品。
《给予》在造型上既非机械,在创作手法上它也不是画出来的,主要是 做出来的:捡来的破门上凿了个洞,用实物堆出青山,用灯光制造出“瀑 布”假象,用猪皮翻模裸女,属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装置艺术”。《给 予》无法归入前4幅作品的理由不是因为其创作手法的不同,而在于《给 予》不像前4幅作品那样隐晦地表现情欲,而是让裸女下体直接对准观众的 视线,公然赤裸地展示情欲,在艺术观念上回到杜尚一生都反对的、吸引 人眼球的“视网膜艺术”。
石家庄学院博士基金资助项目
杜尚的反讽艺术
廖杏 著
河北美术出版社
摘 要
摘要
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1887~1968)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 艺术家,他的现成品游走于绘画与雕塑、审美与非审美、艺术与非艺术之 间,将西方艺术引向艺术之外,彻底摒弃了架上艺术的传统观念,为视觉 艺术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领域。目前我国国内对杜尚的研究只处于 起步阶段,对于杜尚的艺术与思想关注得不够;国外关于杜尚的学术研究 具有点面结合、深度广度兼具的特征,但在对杜尚艺术风格的整体把握上 还存在不足,后现代艺术家、艺术理论家、评论家认为杜尚不可解释,无 法归纳。
III
杜尚的反讽艺术
的反讽表现在极力剔除艺术的神圣光环,借助艺术这个词的最初含义,杜 尚还原艺术家的工匠身份,认为艺术家并不比别的职业更具创造性。在视 觉造型上杜尚把丑的因素引入作品,目的是反对纯粹悦人耳目的、没有思 想的艺术形式美,扔出现成品、复制品,引人深思。
西方艺术史上恐怕没有哪个画家像杜尚那样对观众的思考如此深入,其 深度可以与理论家相媲美。正是他悟到了观众和艺术家共同创造艺术品的 实质,他让自己变成了掌控观众、嘲讽观众的上帝。他表面上迎合观众的 情欲本能,实际上成为偷窥观众低级情欲的始作俑者和超然洞察者,这些 “低俗”的作品最后都被博物馆收藏,形成了对博物馆神圣地位和功能的 讽刺,杜尚反对、嘲讽艺术权威的初衷在宽容的艺术评价体系下使自己变 成了权威。
本论文在论述时联系艺术史和美学理论从纵横两方面阐发,以杜尚作 品为主要证据,辅以他的相关言论做佐证,试图通过归纳杜尚艺术的反讽 风格来正确理解和深入理解杜尚的艺术思想。杜尚的恶作剧式的艺术只是 表达他对艺术圈、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对权威、体制压抑艺术家个体创造 性和自由的抗议,还原生活本身的真实。作为彻底的自由主义和虚无主义 者,艺术的神圣、艺术家、艺术形式美、观众、婚姻、爱情、科学、理性 连同杜尚自己都成为他嘲讽的对象。
论文基本篇章结构安排如下: 导论简介杜尚生平与作品及其在西方现代艺术史的地位、杜尚的反讽 艺术风格。 第1章梳理反讽概念的历史分期、基本定义和类型,并概述杜尚的反讽 对象、类型和效果。从反讽的发展时期来说,反讽经历了古代、近代和现 代时期。反讽的基本含义要表达的意识之间的错位。按照反 讽在言辞表达和行为过程中的体现可分为言语反讽和事件反讽(情境); 按照反讽在艺术和生活中的表现可分为艺术反讽和总体反讽。艺术与观众 是杜尚反讽的主要对象,对前者的反讽是明显的,对后者则是隐而不显 的。杜尚作品标题与画面形象之间的张力、迎合与揶揄观众之间的对照, 营造出滑稽可笑的喜剧效果。 第2章至第6章具体陈述杜尚艺术中的反讽内容。艺术、观众、科学、宗 教、政治、婚姻、爱情,连同杜尚自己都成为他反讽的对象。杜尚对艺术
反讽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它既可以用于悲剧,也可用于喜剧。广义的 反讽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原则,即所陈述的与陈述的语境之间的对照; 狭义的反讽是指在语言表述或文学描写上所表达或描述的对象在本质(事 实)和形式(表象)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差异和对立,即表达出来的意思与 想要表达的意识之间的错位,这种差异、对立或错位,所产生的情感效应 是轻微的讽刺和讥笑、戏弄、揶揄、戏谑。杜尚的作品表面迎合观众的色 情欲望,实际上使观众的这种本能欲望处于悬置状态;当真正去满足观众 的欲望时,却又潜藏着讥讽观众低级欲望的深意。从表象上看,杜尚把情
II
摘 要
欲作为工具去否定理性,质疑人类文明进化的一切成果和价值,但他的每 一件作品(包括他伤风败俗的情欲作品)、他制造的艺术丑闻,他对情欲 克制的潇洒做派都是他深入思索的结果。杜尚艺术中表象与事实相对照, 言在此而意在彼,外在表现与内在真实含义的相互对照、相互抵牾产生了 喜剧效果,属于狭义的反讽。反讽是杜尚的保护色,是艺术家为了在苛刻 观众的包围圈中继续发挥影响的生存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