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挂上了树梢
《春意挂上了树梢》

重点句子含义鉴赏
“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 不存在,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 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
反语(手法),看似冷酷无情,实质上饱含对 不幸者深切的同情(分析),以愤激之语表 达对人世不公的谴责(作用及情感)。
这过路的人分为两种,一种是穿着长袍短褂的,非常清洁。 看那样子也伸不出手来,因为他的手也是很洁净的。不用说那 就是绅士一流的人物了,他们是站在一旁参观的。
看那马要站起来了,他们就喝彩,“奥!奥!”地喊叫着。 看那马又站不起来,又倒下去了,这时他们又是喝彩,“奥奥” 地又叫了几声。不过这喝的是倒彩。
就这样马要站起来,又站不起来地闹了一阵以后,仍然没 有站起来,仍是照原样可怜地躺在那里。这时候,那些看热闹 的觉得也不过如此,也没有什么新花样了。于是星散开去,各 自回家去了。”
推荐阅读:萧红《呼兰河传》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杨绛
让
春
意
挂 上
谢
树谢
梢!
3、课文标题含义鉴赏
对比是指作者把两个相矛盾(或相反对) 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给予 对照比较,俗点说,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 显得更坏等等。用对比的方法,能凸显特征, 揭示矛盾,言志抒情都很强烈,给人以深刻 印象。
对比——使文章 结构更紧凑 主题更鲜明
感情更浓烈
①使用对比手法
②富人与穷人的对比,自然与社会的 对比。
①描写角度: 嗅觉和视觉相结合 ②修辞手法: 通感、比拟 ③字、词的表现力和作用:“蹿” ④语言特点: 生动形象活泼
⑤思想情感: 春天到来的喜悦
鉴赏话题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春意挂上了树梢》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春意挂上了树梢》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意挂上了树梢萧红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只是马路上融化了积雪的泥泞干起来。
天空打起朦胧的多有春意的云彩;暖风如轻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子里。
春末了,关外的人们才知道春来。
春是来了,街头的白杨树蹿着芽,拖马车的马冒着汽,马车夫们的大毡靴也不见了,行人道上外国女人的脚又从长筒套鞋里显现出来。
笑声,见面打招呼声,又复活在行人道上。
商店为着快快地传播春天的感觉,橱窗里的花已经开了,草也绿了,那是布置着公园的夏景。
我看得很凝神的时候,有人撞了我一下,是汪林,她也戴着那样小檐的帽子。
“天真暖啦!走路都有点热。
”看着她转过“商市街”,我们才来到另一家店铺,并不是买什么,只是看看,同时晒晒太阳。
这样好的人行道,有树,也有椅子,坐在椅子上,把眼睛闭起,一切春的梦,春的谜,春的暖力……这一切把自己完全陷进去。
听着,听着吧!春在歌唱……“大爷,大奶奶……帮帮吧!……”这是什么歌呢,从背后来的?这不是春天的歌吧!那个叫花子嘴里吃着个烂梨,一条腿和一只脚肿得把另一只显得好像不存在似的。
“我的腿冻坏啦!大爷,帮帮吧!唉唉……!”有谁还记得冬天?阳光这样暖了!街树蹿着芽!手风琴在隔道唱起来,这也不是春天的调,只要一看那个瞎人为着拉琴而挪歪的头,就觉得很残忍。
瞎人他摸不到春天,他没有。
坏了腿的人,他走不到春天,他有腿也等于无腿。
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
汪林在院心吸着一支烟卷,她又换一套衣裳。
那是淡绿色的,和树枝发出的芽一样的颜色。
她腋下夹着一封信,看见我们,赶忙把信送进衣袋去。
“大概又是情书吧!”郎华随便说着玩笑话。
她跑进屋去了。
香烟的烟缕在门外打了一下旋卷才消灭。
夜,春夜,中央大街充满了音乐的夜。
流浪人的音乐,日本舞场的音乐,外国饭店的音乐……七点钟以后,中央大街的中段,在一条横口,那个很响的扩音机哇哇地叫起来,这歌声差不多响彻全街。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现代散文选读:第三 自读课文 春意挂上了树梢含答案

自读课文春意挂上了树梢对应学生用书P37一、字音辨读1.树梢.(sh āo) 2.泥泞.(n ìn ɡ) 3.大毡靴..(zh ān xu ē)4.蹿.(cu ān) 5.腋.下(y è)6.鬈.发(qu án) 二、字形辨识 1.⎩⎪⎨⎪⎧r ón ɡ融化r ón ɡ溶解2.⎩⎪⎨⎪⎧ m én ɡ朦胧m én ɡ艨艟3.⎩⎪⎨⎪⎧帽y án 檐sh àn 赡养4.⎩⎪⎨⎪⎧y è腋下奖y è掖5.⎩⎪⎨⎪⎧烟l ǚ缕褴l ǚ褛6.⎩⎪⎨⎪⎧流m án ɡ氓m ǐn 泯灭三、词语辨析1.融化·溶化·熔化辨析⎩⎪⎨⎪⎧“融化”特指冰、雪、霜受热后化成水。
“溶化”指固体溶解在水或其他液体里。
“熔化”指金属、石蜡等固体受热变成液体或胶体状态。
例句⎩⎪⎨⎪⎧①屋子北面太阳照射不到的地方,积雪融化得比较慢。
②把一勺砂糖放进杯子的水中,砂糖便渐渐溶化了。
③铁加热到1 530℃便熔化成铁水。
2.朦胧·曚昽辨析⎩⎪⎨⎪⎧“朦胧”旧时指月光不清,现在多指模糊不清。
“曚昽”指日光不清。
例句⎩⎪⎨⎪⎧①雨后的空气更加清爽宜人,正所谓:人在阳朔,烟雨朦胧不思归! ②阳光曚昽地照着大地,我却带着深深的追思,去探寻自己十几年的生命历程。
对应学生用书P37一、走近作者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
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婚姻,逃离家庭,困窘间向报社投稿,并因此结识萧军,两人相爱,萧红也从此走上写作之路,两人一同完成散文集《商市街》。
1934年到上海,与鲁迅相识,同年完成长篇《生死场》,次年在鲁迅帮助下作为“奴隶丛书”之一出版。
萧红由此取得了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生死场》是最早反映东北人民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生活和斗争的作品之一,引起当时文坛的重视。
春意挂上了树梢读书笔记

春意挂上了树梢读书笔记摘要:一、引言:春意渐浓,感悟大自然的美好二、春意挂上了树梢的景象描述1.树木抽出嫩芽,生机勃勃2.春花绽放,色彩斑斓3.春鸟欢歌,万物复苏三、春意挂上了树梢的意义1.自然界的生命力传递2.人们心中的希望与激情四、读书笔记的撰写1.记录春意挂上了树梢的美好瞬间2.结合阅读感悟,分享心得体会五、结尾:珍惜春天,让生活充满阳光正文:春意挂上了树梢,这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份美好礼物。
在这个充满生机的季节里,万物复苏,生机勃勃。
树梢上的嫩芽,如同婴儿的拳头,紧紧地握着生命的希望。
在春风的吹拂下,这些嫩芽逐渐舒展开来,成为一片片嫩绿的叶子,为大自然增添无尽的活力。
春意挂上了树梢,不仅意味着大自然的更新换代,还预示着春花绽放的盛宴。
树枝间点缀着五彩斑斓的花朵,如同一幅精美的水彩画。
花香四溢,吸引了无数春鸟前来欢歌。
它们歌唱着春天的到来,为这个世界带来无尽的欢乐。
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春意挂上了树梢,也激发了人们心中的希望与激情。
我们看到,春天是不可阻挡的力量,它能让万物重生,让人们摆脱严寒,迎接温暖的阳光。
于是,我们心生感慨,要学会像春天一样,勇敢面对生活的困境,永不放弃。
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季节,我们不禁想起了那些陪伴我们度过寒冬的书籍。
春意挂上了树梢,正是我们撰写读书笔记的好时光。
我们将春天的美好瞬间记录下来,将阅读的感悟与心得分享给大家。
希望这份春意,能带给更多人温暖与力量。
最后,让我们共同珍惜这美好的春天,让生活充满阳光。
不论春夏秋冬,都要保持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感悟大自然的美好,传递希望与激情。
高二语文 春意挂上了树梢课件 新人教版

谢谢大家!
学· 网 科·
学· 网 科·
春意挂上了树梢
作者:萧红
作者相关
•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笔名萧红,悄吟,出生于黑龙 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0年,为了反对包办 婚姻,逃离家庭,困窘间向报社投稿。之后生活凄苦,命运坎 坷,在战火中悄然走完了三十一个春秋。萧红的散文多以哈尔 滨为背景,这是一个有特色的大都市,异国风情的建筑,侵略 者的炮火无不讲述着这个城市沉重的历史。《春意挂上了树梢》 就写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哈尔滨。
• 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快乐的;哀哭的 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的。
感言
• 看学校的文明程度,看厕所;看社会的文明程度看, 看弱势群体;因为那最真实!
学· 网 科·
• 比撒旦更可怕的是灵魂的苍白,比地震更危险的是 富人的为富不仁,比禽流感更无奈的是听不到最底 层的声音,向不公而战,临不正而斗,为底层说话, 代弱势群体发言,用担当打捞大爱,用责任撑起社 会的脊梁,做社会良知的猛士!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文本研习
学· 网 科·
• 文中那些语言是描写“春意”的?
学· 网 科·
• 文中“春意”在人的活动中是怎样体现的?
学· 网 科·
• 剖析文本,判断文中的“春意”是真的春意 么,分析原因并说明依据?
学· 网 科·
• 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 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 唱这样难听的歌。
《春意挂上了树梢》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春意挂上了树梢》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春天的景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2)学会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推理和分析,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2)学会感恩,懂得关心身边的人和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内容,感受春天的美好。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对课文中所描绘的春天景象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展示、音乐欣赏等手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春天的美好。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展示春天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春天的特点。
(2)板书课题《春意挂上了树梢》,让学生齐读课题。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1)学生讲述课文大意,教师进行点评。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 讨论交流:(1)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谈论自己身边的春天。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教师进行点评。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以“我眼中的春天”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2. 拓展作业:(1)收集有关春天的诗歌、故事等资料,进行阅读。
(2)与家人分享课文内容,让家人感受春天的美好。
春意挂上了树梢——萧红-赏析

【作品原文】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只是马路上融化了积雪的泥泞干起来。
天空打起朦胧的多有春意的云彩;暖风和轻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子里。
春末了,关外的人们才知道春来。
春是来了,街头的白杨树蹿着芽,拖马车的马冒着气,马车夫们的大毡靴也不见了,行人道上外国女人的脚又从长统套鞋里显现出来。
笑声,见面打招呼声,又复活在行人道上。
商店为着快快地传播春天的感觉,橱窗里的花已经开了,草也绿了,那是布置着公园的夏景。
我看得很凝神的时候,有人撞了我一下,是汪林,她也戴着那样小沿的帽子。
“天真暖啦!走路都有点热。
”看着她转过“商市街”,我们才来到另一家店铺,并不是买什么,只是看看,同时晒晒太阳。
这样好的行人道,有树,也有椅子,坐在椅子上,把眼睛闭起,一切春的梦,春的谜,春的暖力……这一切把自己完全陷进去。
听着,听着吧!春在歌唱……“大爷,大奶奶……帮帮吧!……”这是什么歌呢,从背后来的?这不是春天的歌吧!那个叫化子嘴里吃着个烂梨,一只脚肿得把另一只显得好像不存在似的。
“我的腿冻坏啦!大爷,帮帮吧!唉唉……!”有谁还记得冬天?阳光这样暖了!街树蹿着芽!手风琴在隔道唱起来,这也不是春天的调,只要一看那个瞎人为着拉琴而挪歪的头,就觉得很残忍。
瞎人他摸不到春天,他没有。
坏了腿的人,他走不到春天,他有腿也等于无腿。
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于不存在,倒不如赶早把他们消灭掉,免得在春天他们会唱这样难听的歌。
汪林在院心吸着一支烟卷,她又换一套衣裳。
那是淡绿色的,和树枝发出的芽一样的颜色。
她腋下夹着一封信,看见我们,赶忙把信送进衣袋去。
“大概又是情书吧!”郎华随便说着玩笑话。
她跑进屋去了。
香烟的烟缕在门外打了一下旋卷才消灭。
夜,春夜,中央大街充满了音乐的夜。
流浪人的音乐,日本舞场的音乐,外国饭店的音乐……七点钟以后,中央大街的中段,在一条横口,那个很响的扩音机哇哇地叫起来,这歌声差不多响彻全街。
若站在商店的玻璃窗前,会疑心是从玻璃发着震响。
高二语文《春意挂上了树梢》教案及原文

高二语文《春意挂上了树梢》教案及原文《春意挂上了树梢》是高二语文学习的可以之一,三月花还没有开,人们嗅不到花香。
大家对《春意挂上了树梢》这一课文有什么看法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关于《春意挂上了树梢》教案及原文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二语文《春意挂上了树梢》教案【教学设想】以“春意”为核心,引导学生读懂文中陶醉于春意和感受不到春意的两类人的特点,了解作者运用对比手法及以点带面的方式揭示出的特定环境下特定人群的形象特征;以学定教,以问带疑,还原情境,引导学生读懂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下作者选定这些人物和场景来表现的用意。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从学生预习时对萧红的了解情况引入,消除学生对教师、文本的陌生感,创设情境。
再以霍建起导演的电影《萧红》公映,这位远离人们七十年的作家又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并引起热议这一话题,拉近学生与作家的距离。
2.教师范读全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学生带进文章的情境。
让学生在听朗读时进一步熟悉课文,同时结合预习和听读感受提炼概括文意。
问:文章围绕“春意挂上了树梢”,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哪些人的不同活动?学生概括,其他学生补充完善,教师提示和鼓励。
(描写了三月哈尔滨不同人物的生活场景,揭示了20世纪30年代日伪时期东北地区中下层人民悲苦凄凉的生活现状。
)二、问题梳理概述预习时学生所提问题,投影展示学生问题较为集中的几类:1.题为“春意”,为什么文中却多次描写命运悲苦的人?如何理解“春意”?温暖的题目,为什么读来却有苦涩凄凉的情感?2.为何写不同类型的人的活动?为什么反复写到中国人与外国人?如何理解汪林这一人物形象及写她的作用?3.作者萧红写这篇散文的背景、心情和态度;4.第8段的理解;“三月”句两次出现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1.文题及开头给人暖意,写了怎样的“暖”?学生关于文题的问题:文题为“春意”,但文章读来苦涩,入眼却又感觉暖意。
如何表现的?(1)三月的哈尔滨有怎样的暖意?①暖风如轻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子里;②蹿着芽;③这一切把自己完全陷进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萧红在本文中的语言很有韵味,质朴之中不乏清丽, 有些句子,语言朴素,却意味深长,颇具表现力, 尝试品味下面几个句子:
1、暖风如轻纱一般浮动在街道上,院子里。
运用通感,从视觉的角度写触觉感知的暖风, 使风的形象生动起来,写出了春天融融的暖意, 流露出自己完全陷进去。 “我”感觉到了融融春意,完完全全地陶醉在 里面,体现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
汪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从 哪些方面勾勒汪林的形象? 汪林是一个衣食无忧,心中只有 自我,并不关心底层人民冷暖的 小姐形象。作者从衣着、语言、 活动等方面,寥寥数笔勾勒出汪 林的形象。
萧红用饱含忧虑的笔触 抒写了“春意”下的不 平等,呼吁着真正的人 间春意挂满树梢。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6年。哈尔 滨处在日伪统治下满目 疮痍,萧红对这种病态 作了沉痛的揭露,作者 跋涉在文学之路上的那 些年,正逢民族危机深 重的历史时期。炽热的 反帝爱国情绪和强烈的 民族意识以及同情弱者、 悲悯贫苦的感情在她的 散文中十分突出。
3、瞎人他摸不到春天。 瞎人生活在困苦之中,春天虽然已经到来, 但他感受不到春天的温暖,表现作者对下层 人民的关注和同情。 4、世界上这一些不幸的人,存在着也等 于不存在。 反语。看似冷酷无情,实质上饱含对不幸者 深切的同情,有愤世嫉俗的味道。
5、香烟的烟缕在门外打了一下旋卷才消灭。
细节描写,照应了上文“汪林在院心吸着 一支烟卷”含蓄地表现了汪林享受春天的 惬意,生活的无忧无虑。 6、快乐的人们,不问四季总是快乐;哀哭 的人们,不问四季也总是哀哭! 作者用朴素平实的语言,运用对比,写出了 两种人不同的生活遭遇,抒发了悲愤之情。
总结 1、主旨 《春意挂上了树梢》一文描写了北方三月景色 和不同的人们的活动,通过鲜明的对比,用饱 含忧虑的笔触抒写了“春意”下的不平等,呼 唤着真正的人间春意挂满树梢。表现了作者萧 红那炽热的反帝爱国情绪和强烈的民族意识以 及同情弱者、悲悯贫苦的感情。 2、结构 从构思上来说,文本以“春意”为线索,以时 间为顺序把众多的材料组织起来,并多用对比、 反复和照应,思路清晰,结构谨严。“春意” 贯穿文章始终。
拓展训练
生活中,你肯定也碰到过乞丐、盲 人、流浪汉等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 们,你关心过他们吗?请回忆一些 片段,用你的笔记录下来。
春意挂上了树梢
兴化市第一中学 王丽萍
三个场景中的人们可以归为哪两类?在这两类 人活动的描写中运用何种手法?分别寄予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外国人和一些衣食无忧的中国人,逛逛 街,晒晒太阳,唱着欢快的歌,尽情享 受春光; 批判讽刺 生活在最底层的不幸者则在春光里乞讨、 哀哭。 同情悲悯 这两类人的活动形成鲜明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