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微》赏析

合集下载

《式微》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式微》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

《式微》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下】《式微》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班级:姓名:资料内容:【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精品习题及答案】【原诗】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译文】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作者】《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后来被尊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三大基本内容:“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三大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叙事抒情)“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引出)【背景】相传中国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这首《式微》即是深刻的反应了社会现实的诗歌。

【主题思想】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

诗抓住天色将晚这一瞬间的感触,一连串的疑问、质问,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有对亲人泥水霜露中的关切,有对“君”的行为的怨怒。

【习题】一、理解性默写:1、《式微》中借女子之口道出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的怨言的句子是: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二、选择题:1、下列对《式微》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 这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借事抒情,堪称“饥者歌其食,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

《式微》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式微》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式微》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班级:姓名:资料内容:【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精品习题及答案】【原诗】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译文】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作者】《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后来被尊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三大基本内容:“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三大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叙事抒情)“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引出)【背景】相传中国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这首《式微》即是深刻的反应了社会现实的诗歌。

【主题思想】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

诗抓住天色将晚这一瞬间的感触,一连串的疑问、质问,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有对亲人泥水霜露中的关切,有对“君”的行为的怨怒。

【赏析】关于此诗主旨,《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

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

二说均牵强附会,因为无论是实指黎侯或黎庄妇人,都缺乏史实佐证。

余冠英认为“这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的怨声”(《诗经选》),乃最切诗旨。

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

部编语文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赏析式微《诗经·邶风》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译文: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难点化解,美点追踪:全诗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代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然而,《式微》诗上下二章只变换了两处文字,但就在这巧妙的变换中,体现出了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

在艺术上,这首诗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

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婉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正是因为这些修辞手法的巧妙使用,才使《式微》一诗“境界具于词语之外,愈反复看去,愈觉其含义无穷”。

【理解记忆】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正如诗中所言: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子衿《诗经·郑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把音信传?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

一天不见你的面啊,好像有三月那样长!难点化解,美点追踪: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诗经 式微(精选8篇)

诗经 式微(精选8篇)

诗经式微〔精选8篇〕篇1:诗经——《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赏析: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迫心情。

诗抓住天色将晚这一瞬间的感触,一连串的疑问、质问,表达了强烈的感情,有对亲人泥水霜露中的关切,有对“君”的行为的怨怒。

篇2:诗经式微诗经式微《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注释:1、式: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微:幽暗不明。

2、胡:为什么。

3、微:非,不是。

故:为了某事。

4、中露:露中,露水之中。

译文:暮色昏暗天将黑,为何不能把家回?不是为了官家事,怎会迎风又饮露!暮色昏暗天将黑,为何不能把家回?不是为了老爷们,怎会污泥沾满身!赏析:这首小人物不堪苦役而发牢骚的小诗,让人想起卡夫卡的一个短篇小说《万里长城建造时》。

广阔民众得到命令去修筑长城,据说这是来自遥远京城中皇帝的圣旨。

京城遥远得难以想象,皇帝是谁也不知道,更不明白何以要修筑长城,反正不得不修。

这篇寓言式的小说所提醒的人生处境,大概合适于所有的小人物的生存将况。

小人物没有大多的奢望,没有无止境的野心,只求食饱穿暖居安。

他们的纯朴忠厚与愚昧无知并存,如鲁迅笔下的阿Q一样,划船便划船,椿米便椿米,即使叫坐下也只敢站着。

他们只管“埋头拉车”,从不“抬头看路”。

所以鲁迅说他之所以写阿Q,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在如今来看,身为小人物而敢于发牢骚,并且牢骚之辞竟可录入书中,成为经典,来教育后代,包括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这是一个很值得玩味的现象。

它让人想到,千方百计要维护自己统治的人,把不满自己统治的言论记录下来传给后世,终究是愚昧还是一种权谋?篇3:诗经式微诗经式微诗经式微这篇寓言式的小说所提醒的人生处境,大概合适于所有的小人物的生存将况。

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注释①式:语气助词,没有实义。

《式微、子衿》赏析

《式微、子衿》赏析

《式微、子衿》赏析资料:【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名句赏析】一、《式微》【原诗】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译文】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作者】《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后来被尊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三大基本内容:“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三大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叙事抒情)“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引出)】【背景】相传中国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这首《式微》即是深刻的反应了社会现实的诗歌。

【主题思想】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

诗抓住天色将晚这一瞬间的感触,一连串的疑问、质问,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有对亲人泥水霜露中的关切,有对“君”的行为的怨怒。

【赏析】“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

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

诗经《式微》原文及赏析

诗经《式微》原文及赏析

诗经《式微》原⽂及赏析诗经《式微》原⽂及赏析 《邶风·式微》是中国⽂学史上第⼀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

近现代学者多认为此诗是苦于劳役的⼈发出的怨词,表达了服役之⼈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地在野外⼲活,有家不能归的怨愤。

下⾯是⼩编整理的诗经《式微》原⽂及赏析的内容,⼀起来看看吧。

原⽂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注释 ①式:语⽓助词,没有实义。

微:幽暗不明。

②胡:为什么。

③微:⾮,不是。

故:为了某事。

④中露:露中,露⽔之中。

译⽂ 暮⾊昏暗天将⿊, 为何不能把家回? 不是为了官家事, 怎会顶风⼜饮露! 暮⾊昏暗天将⿊, 为何不能把家回? 不是为了⽼爷们, 怎会污泥沾满⾝! 赏析 这⾸⼩⼈物不堪苦役⽽发牢骚的⼩,让⼈想起卡夫卡的⼀个短篇⼩说《万⾥长城建造时》。

⼴⼤民众得到命令去修筑长城,据说这是来⾃遥远京城中皇帝的圣旨。

京城遥远得难以想象,皇帝是谁也不知道,更不明⽩何以要修筑长城,反正不得不修。

这篇寓⾔式的⼩说所揭⽰的⼈⽣处境,⼤概适合于所有的⼩⼈物的⽣存将况。

⼩⼈物没有⼤多的奢望,没有⽆⽌境的`野⼼,只求⾷饱穿暖居安。

他们的纯朴忠厚与愚昧⽆知并存,如鲁迅笔下的阿Q⼀样,划船便划船,椿⽶便椿⽶,即使叫坐下也只敢站着。

他们只管埋头拉车,从不抬头看路。

所以鲁迅说他之所以写阿Q,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在现在来看,⾝为⼩⼈物⽽敢于发牢骚,并且牢骚之辞竟可录⼊书中,成为经典,来教育后代,包括统治者和被统治者。

这是⼀个很值得玩味的现象。

它让⼈想到,千⽅百计要维护⾃⼰统治的⼈,把不满⾃⼰统治的⾔论记录下来传给后世,究竟是愚昧还是⼀种权谋?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主旨,近现代学者多认为这是⼈民苦于劳役,对国君发出的怨词;也有⼈认为这是情⼈幽会相互戏谑的情歌。

《⽑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作此劝他归国。

刘向《列⼥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

式微原文及翻译

式微原文及翻译

式微原文及翻译《式微》是一首先秦时代的诗歌。

采用反问、隐语、互文等多种修辞方式,情感表达宛转而有情致。

重章换字,押韵和谐。

兼有长短的句式,节奏感强,韵律和谐优美,用词异常精巧。

《式微》原文及翻译是什么?《式微》原文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式微》翻译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式微》注释⑴式:作语助词。

微:(日光)衰微,黄昏或曰天黑。

⑵微:非。

微君:要不是君主。

⑶中露:露中。

倒文以协韵。

⑷躬:身体。

《式微》鉴赏关于此诗主旨,《毛诗序》说是黎侯为狄所逐,流亡于卫,其臣作此劝他归国。

刘向《列女传·贞顺篇》说是卫侯之女嫁黎国庄公,却不为其所纳,有人劝以归,她则“终执贞一,不违妇道,以俟君命”,并赋此诗以明志。

二说均牵强附会,因为无论是实指黎侯或黎庄妇人,都缺乏史实佐证。

余冠英认为“这是苦于劳役的人所发的怨声”(《诗经选》),乃最切诗旨。

诗凡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

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

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

诗经《国风·邶风·式微》原文译文赏析

诗经《国风·邶风·式微》原文译文赏析

诗经《国风·邶风·式微》原文译文赏析《国风·邶风·式微》先秦:佚名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译文】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赏析】全诗只有短短二章,都以“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然而,《式微》诗上下二章只变换了两处文字,但就在这巧妙的变换中,体现出了作者用词的独具匠心。

其一,一章“微君之故”和二章“微君之躬”。

上下章只变换“故”“躬”两字,却使诗歌语义饱满、押韵和谐。

“微君之故”,朱熹《诗集传》释为:“我若非以君之故”;“微君之躬”,“躬”是“躳”的异体,《尔雅·释言》:“躬,身也。

”躬、身二字互训,故“躬”即自身也,也即“君”。

“微君之躬”即“我若无君”。

上章言“我若非以君之故”,下章言“我若无君”。

上下章表达相同的意思却运用不同的字眼,把作者委婉含蓄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其二,一章“胡为乎中露”和二章“胡为乎泥中”。

“露”为“路”的假借字。

《尔雅·释名》:“路,露也。

言人所践蹈而露见也。

”方玉润《诗经原始》:“‘泥中’犹言泥涂也。

”按:“中露”也即今俗语所谓心里沉沉的,像被什么东西堵得慌;“泥中”犹今所谓陷入泥中而不能自拔。

因此“中露”、“泥中”是虚写而非实写,上下章可互相补充理解。

同时,作者字数的变换中,始终不忘记押韵的和谐。

一章“故”、“露”为阴声“鱼”韵和入声“铎”韵同用;二章“躬”、“中”押阴声“侵”部韵。

此两句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时,又能押韵和谐字数整齐,有一箭双雕之功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式微》赏析
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
【原诗】
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译文】
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露水中!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如果不是为君主,何以还在泥浆中!
【作者】
《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后来被尊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
三大基本内容:
“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三大表现手法: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叙事抒情)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引出)】
【背景】
相传中国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
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这首《式微》即是深刻的反应了社会现实的诗歌。

【主题思想】
本诗描写家人盼望服役在外的亲人回家的急切心情。

诗抓住天色将晚这一瞬间的感触,一连串的疑问、质问,表达了强烈的感情。

有对亲人泥水霜露中的关切,有对“君”的行为的怨怒。

【赏析】
“式微,式微,胡不归”起调:天黑了,天黑了,为什么还不回家?诗人紧接着便交待了原因:“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

意思是说,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

短短二章,寥寥几句,受奴役者的非人处境以及他们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在艺术上,这首诗有两个特点。

一是以设问强化语言效果。

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

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二是以韵脚烘托情感气氛。

诗共二章十句,不仅句句用韵,而且每章换韵,故而全诗词气紧凑,节奏短促,情调急迫,充分表达出了服劳役者的苦痛心情以及他们日益增强的背弃暴政的决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