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机升降理论在中医临床治疗中的指导作用

合集下载

基于中医气机升降理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理论探讨

基于中医气机升降理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理论探讨

基于中医气机升降理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理论探讨作者:徐仝陈旭来源:《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年第30期【摘要】气机升降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1],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气机升降正常对人体的生命活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在临床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这一疾病中,善于运用气机升降理论作为指导,认为机体各脏腑气机升降失常,是该病的主要发病机制,在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时善于从整体入手,运用升脾气、降胃气,疏泄肝气,宣降肺气等方法以调畅各脏腑气机,使脾胃功能恢复正常,临床收效甚好。

【关键词】气机升降理论;功能性消化不良;理论探讨【中图分类号】R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20.30..02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指具有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中的一项或多项的症状,而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等来解释产生症状原因的疾病[2]。

中医学属于“痞满”、“胃脘痛”等范畴。

FD全球患病率较高,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3]。

西医学主要通过抑酸剂、促胃肠动力药、胃底舒张药以及消化酶等进行治疗,但疗效一般,一旦停药,则易复发。

为了减少复发,则应恢复胃肠的正常动力功能,使其进行自我调节,中医药善于从整体入手,辨证施治,在治疗该病中起到较好效果。

相关研究表明,FD的发生与机体各脏腑的气机升降失常存在先关性,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1 气机升降理论的历史渊源及在脾胃病中的应用气机升降理论首见于《皇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说明大自然中气机升降正常的重要性。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说明人体生命活动离不开“清阳”和“浊阴”的正常运行。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飨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

论左右升降理论的意义与临床应用

论左右升降理论的意义与临床应用
脾 胃为枢 纽 ,然而 居上 之 肺 的肃 降 与 居下 之 肝 的 升发
三是左 右 又指 先后 而 言 ,意 即肝 气 升 发于 先 ,而
肺气 肃 降 于 后 ;有 升 必 有 降 ,有 降 必 有 升 ,升 降 相
因 ,相 互 协调 。从 注 于肺 。 且 手 太 阴肺 经 为 十 二 经 之 始 , 足 厥 阴 肝 经 为
之第九椎 。 ”可见 “ 肝 左 肺 右 ” 是 指 功 能 言 ,与 解 剖 的脏器 无涉 ,这是 中医从 临 床实 践 上认 识 而形 成 的藏 象 理论 ,并 指导着 临床 。 二 是指 气脉 流动 的道路 。如 《 素 问 ・阴 阳应 象 大
论 》言 : “ 左 右 者 ,阴 阳之 道 路也 。 ”并言: “ 上 者 右 行 ,下 者 左行 ” 。上 升则从 阳道 行 ,下 降 则从 阴道 行 , 是指人 体 的气机 升 降活 动 的趋 向原则 ,是 脏 气 活动 的
识 ・ 卷六 》言 : “ 人 身 面 南 ,左 东 右 西 ,肝 主春 生之
上 而下 降 ,升 发与 肃 降 ,相互 制 约 ,相 互协调 。
五是 左右 表 示 协 助 、相辅 的意 思 。 《 素问 ・ 灵 兰
气 ,位 居东方 ,故 肝 生 于左 ;肺 主秋 收 之气 ,位 居西
方 ,故 肺 藏 于 右 。 ” l 2 ] 从 八 卦 的 方 位 来 看 ,南 方 属 心 火 ,北 方属 肾水 ,东 方 为 肝 木 ,西方 为 肺 金 ,每 对 相 冲 ,脾 土居 中间协调 。人 体 如 同小 天 地 ,即肝 气 从 左 升 ,肺 气从 右降 。滑 伯 仁 《 十 四经 发挥 》说 : “ 肝 之
却 起着 重要 作用 ,并 以 “ 左 升 右 降 ” 的理 论 指 导着 临 床 。实 际上 “ 肝左 升 ,肺右 降 ” 含 义 颇 为深 厚 ,主要

疏调气机法与药物的升降浮沉

疏调气机法与药物的升降浮沉

疏调气机法与药物的升降浮沉作者:何逵何云长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3年第09期摘要:国医大师张震立疏调气机法治疗气机失常之证,提出以肝为主体,脾肾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基本治疗理念,予疏调汤治之。

而升降浮沉学说是中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药物的气味厚薄、质地等因素决定了药物的升降浮沉,而药物的用药部位、炮制、配伍、煎法等因素影响药物的升降浮沉。

临床中以药物升降浮沉理论为基础,灵活运用疏调气机法治疗气机失常之症,以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关键词:疏调气机法;中医药性;升降浮沉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23)09-0001-03国医大师张震创立了云岭中医疏调学派,立疏调气机法治疗气机失常之证,提出以肝为主体,脾肾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基本治疗理念,予疏调汤治之[1]。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2]”周学海《读医随笔》曰:“升降出入者,天地之体用,万物之橐籥,百病之纲领,生死之枢机也。

[3]”《素问·举痛论》亦曰:“百病生于气也。

”《景岳全书·诸气》中言:“凡病之为虚为实、为寒为热,至其病变,莫可名状,欲求其本,则止一气字足以尽之,盖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处也,正以气之为用,无所不至,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

”《道德经》六十三章言:“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笔者通过研究疏调气机法与药物升降浮沉的理论,并根据药物升降浮沉之理灵活加减应用疏调汤,在临床中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故以此文探讨疏调气机与药物的升降浮沉之理。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的作用趋向,向上向外为升浮,向下向内为沉降。

该趋向与所疗疾病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疗疾病的病位相同,这种性能可纠正气机异常并使之恢复正常[4-5]。

8黄元御中气升降理

8黄元御中气升降理

• “人身十二脏腑之经气,行于身之上下左右, 左升右降,如轮一般。中气在人身胸之下 脐之上,居中枢之地,如轮之轴一般。中 轴左旋右转,轮即左升右降。”
——彭氏把中气四维轴轮互运成圆运动理论 进一步发展为:中气如轴,脏腑之经气如 轮,中气与经气轴轮互运成圆运动。
《四圣心源》的理论在脾胃 升降理论的应用
——《四圣心源卷二· 六气解· 太阴湿土》
临证强调“扶阳抑阴为不易之道”。治疗上首重 顾护或恢复中气的升降健运,用药喜温热而远苦 寒。对贵阴贱阳,滥用寒凉的流弊深恶痛绝。
黄芽汤
针对中气虚衰,黄元御创立黄芽汤。 方中以人参、干姜崇阳补火,茯苓、甘草培土泻 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 加减: 肾水下寒,遗泄滑溏,则加附子、川椒以温肾; 肝血左郁,凝涩不行,则加桂枝、丹皮以疏肝; 肺气右滞,痞闷不通,则加陈皮、杏仁以理肺; 作为黄元御的代表方剂黄芽汤充分体现其扶阳抑 阴,中气脾阳健运的理念。
“以故医家之药,首在中气。中气在二土之交,土 生于火而火死于水,火盛则土燥,水盛则土湿, 泻水补火,扶阳抑阴,使中气轮转、清浊复位, 却病延年之法,莫妙于此”
——《四圣心源卷四· 劳伤解· 中气》
黄氏所说的“扶阳”之阳、“补火”之“火”, 系指脾阳,“泄水”之“水”、“抑阴”之“阴” 是指水湿之邪。常用甘草、人参培土健中,扶阳 升清;干姜、附子暖脾温肾,助中气温升;茯苓、 泽泻培土而泄湿、利水;半夏降胃逆,使胃气下 行;桂枝、干姜温肝以达木郁。 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离不开肝胆之气的生 发疏泄协调来实现,一般医家多注重肝胆的疏泄 而忽略肝胆的生发功能;所以用桂枝、干姜达木 扶阳,有助于中气的左旋升清。肝木不郁,水湿 输布、代谢正常,一气周流而清浊复位,对脾胃 病的治疗获益更多。
• 黄氏认为阴阳是气的不断运动变化中产生 的,升则为阳,降则为阴;是两种运动中 的趋势,不是具体的物质。

气机升降理论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

气机升降理论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

滋生 , 所 以无病……脾升则 肾肝亦升 , 故水土不郁 ; 胃降则心肺亦降, 金火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 , 水升
亢 。《 慎斋遗书》 日: “ 心肾相交 , 全凭升降……肾属 水, 水 性润下 , 如何 而 升 ? 盖 因水 中有真 阳 , 故 水亦 随 则 生心 中之火 。 心属 火 , 火 性炎 上 , 如 何 则火不上热 。 平人下温而上清者 , 以中气之善运也。 ” 阳而 升至心 , 而降?盖因火 中有真阴, 故火亦随真阴而降于肾, 则 也就是说 ,肝心肺 肾四维的升降浮沉皆有赖于中气 生肾中之水 。升降者水火 , 其所 以使之升降者 , 水火 脾 胃的正常健运升降。
性 浅表 性 胃炎 。因旅途 劳 累加 上饮 食不 规律 ,致 胃
痛, 伴嗳气 , 矢气少 , 头晕 , 纳呆。 面色少华 , 舌边有齿 痕, 苔 白厚 腻 , 脉弦稍 滑 。证 属 胃气 不降 , 脾 不升 清 。
1 2 — 1 9 .
作 者简 介 : 唐 武军 , 男, 4 6岁 , 医 学硕 士 , 主任 医
师, 副教 授 , 研 究生 导师 。 研 究方 向 : 中西 医结合 治疗
【 3 】 陈志 峰 , 侯浚, 林培中, 等. 增生平 阻断食管癌 前病变 的
远期效应[ J 】 . 实用 医学杂志, 2 0 1 1 , 2 7 ( 5 ) : 8 6 6 — 8 6 7 . f 4 ] 张运 贵 , 张瑞玲 , 黄 咏梅 , 等. 胃复春对 胃癌癌前病 变的 治疗 及对 p 2 1 瑚、 p 5 3 表达 的调节作用研究[ J 】 . 临床消化
恶性 肿瘤及 其 并发 症 。
( 收稿 日期: 2 0 1 2 — 0 8 — 0 3 )
京中医药 2 0 1 3年 5月 第 3 2卷 第 5期

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心法

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心法

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心法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是中医传统理论的核心之一。

气机升降理论是指人体内的气机(气血运行的规律)有升有降,升降之间相互调节,形成了人体生命活动的动态平衡。

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疾病,可以调节气血运行的规律,恢复人体的生命活力,达到治疗疾病、维护健康的目的。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中医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治疗杂病的心法。

一、气机的升降规律气机的升降规律是指人体内的气血运行有升有降,升降之间相互调节,形成了人体生命活动的动态平衡。

气机的升降规律涉及到人体内脏腑器官的功能活动、四肢百骸的运动、新陈代谢的变化等方方面面。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与天地相应,遵循阴阳五行的规律,气机的升降也受到阴阳五行的调控。

在人体内,气机的上升主要包括气和血循环、水液代谢、精神活动等方面,而气机的下降则包括排泄、新陈代谢、进食等方面。

气机的升降规律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之一,对于治疗疾病和维护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气机升降理论在胃肠疾病治疗中的运用胃肠疾病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疾病,如胃痛、腹泻、消化不良等。

根据气机升降理论,中医认为胃是水谷精气之源,具有宰牲、制气的功能,属于上升的气机。

而肠是水涎脏府,具有传导、化余的功能,属于下降的气机。

对于胃肠疾病的治疗,中医常常运用升降法则,通过调节脏腑的升降功能,恢复其正常活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等。

根据气机升降理论,中医认为心脏具有主导气机运行的功能,血液则随着气机的升降而流通输送。

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中医常常通过调节心脏的升降功能,改善血液循环,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神经系统疾病是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中枢,如头痛、失眠、抑郁等。

根据气机升降理论,中医认为大脑是气机运行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活动受到气机升降的调控。

在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中,中医常常通过调节气机的升降规律,疏通气机的运行通路,恢复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周炜“左阴右阳”针法及“左升右降”气机升降理论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

周炜“左阴右阳”针法及“左升右降”气机升降理论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

周炜“左阴右阳”针法及“左升右降”气机升降理论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骆璐;杨宇洋;周炜【摘要】Either from Dao De Jing or Inner Canon of Huangdi,it was said in both that as long as everything is in balance with Yin and Yang,all the living creatures could be created and stay sound,which indicates that Yin and Yang balance is the very nature of all.According to five elements theory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the left belongs to the west and corresponds with the metal,and the sunset happens in the west;whereas the right belongs to the east and fire,corresponding with sunrise.Hereby the left is the Yin,yet the right is the Yang,which is the rule of nature.Humans correspond with the nature so our body is also in the status of "left Yin and right Yang" and "left ascending and right descending".Physically,our body can function smoothly when the Qi movement of " left ascending and right descending" runswell.However,once we get attacked by the six exterior pathogenic factors or our interior organs start to disfunction,the left Qi of the spring and summer will fail to rise,yet the right Qi of the autumn and winter shall lose the control of inclining.Then the Yin and Yang will be off balance and diseases will occur.The " Left Yin and Right Yang Meridian Regulation" method was suggest by Prof.ZHOU after combining the classic theories and clinic practice,which holds that we should smoothing the Qi movement corresponding with the "left yin and right yang" status to treatdisease by selecting acupoints on the left Yin meridians and the right Yang meridians.%无论是《道德经》中“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抑或《黄帝内经》中“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皆道明了天地万物由阴阳而化的本质.左为西属金,主日降;右为东属火,主日升.左为阴、右为阳,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人体与自然天地相应,机体亦处于“左阴右阳”及“左升右降”的状态.生理情况下,人体左升右降的气机运行功能正常则身体康健;若时感六淫或脏腑虚损,气化功能失常,左侧春夏之阳气不升,右侧秋冬之阴气失于沉降则阴阳不平、疾病乃生.左阴右阳调整经络法是周炜主任基于经典理论并结合临床实践提出的针刺方法,他认为针灸之法应顺应“左阴右阳”之气,即取左侧阴经及右侧阳经调之.【期刊名称】《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年(卷),期】2017(023)012【总页数】3页(P1745-1747)【关键词】左阴右阳;针灸;辨证取穴【作者】骆璐;杨宇洋;周炜【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北京 100700;中国中医科学院,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北京 100700;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北京1000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58.621 左阴右阳中医认为人类处于天地之间的大宇宙中,人体本身就是一个与大宇宙相应的小宇宙,天地阴阳的属性决定了人体阴阳的属性,是中医整体观的具体体现[1]。

8黄元御中气升降理

8黄元御中气升降理
“木火之生长,全赖脾土之升……脾土不升,木 火失生长之政,一阳沦陷,肾气澌亡,则下寒而 病阳虚。人知其木火之衰,而不知脾土之弱…… 是宜升肝脾以助生长,不止徒温肾气也。”
——《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阳虚》
2.3、阳衰土湿水寒是致病之源
黄元御将阳衰、土湿、水寒作为一切外感杂病 发生的主要根源: “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湿则中气不运,升降 反作,清阳下陷,浊阴上逆,人之衰老病死, 莫不由此” ——《四圣心源卷四·劳伤解·中气》
• “人身十二脏腑之经气,行于身之上下左右, 左升右降,如轮一般。中气在人身胸之下 脐之上,居中枢之地,如轮之轴一般。中 轴左旋右转,轮即左升右降。”
——彭氏把中气四维轴轮互运成圆运动理论 进一步发展为:中气如轴,脏腑之经气如 轮,中气与经气轴轮互运成圆运动。
《四圣心源》的理论在脾胃 升降理论的应用
1.2、注重中气,强调气机升降
黄元御对阴阳学说的理解重在“气化”层面
黄氏认为:中气为阴阳五行之本,而阴阳五行又 是万物生化之源。他提出的中气升降论秉承《内 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理论,视人为一 “器”。以升降为机,出入为用。“枢轴运动, 清气左旋,升而化火,浊气右转,降而化水。” ——《四圣心源卷一·天人解·阴阳变化》)
四、临证用药多崇阳温补,喜用甘草、 干姜、桂枝、茯苓与半夏
《四圣心源》中载方140首,其中107首方有甘草, 78首方有茯苓,70首方有桂枝,39首方有干姜, 32首方有半夏。
黄元御注重阳气,崇阳温补,突出的是阳气 “动”的特点。认为阳气的周流非常重要,临证不 以大热之品纯补,而是强调运化阳气,阳气化则不 壅,故能温煦振奋、行气利水,发挥其生理功能。
“中气衰则升降窒,肾水下寒而精病,心火上炎 而神病,肝木左郁而血病,肺金右滞而气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机升降理论在中医临床治疗中的指导作用
(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杨巨成100039)
关键词:气机升降中医治疗指导作用
中医医学理论起源于我国古代哲学,在数千年与人类各种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创立了多种流派并存的理论学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它在造福中华民族的同时,也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医学理论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古代哲学辩证法,博大精深,其中气机升降理论在中医临床治疗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为历代各家中医流派所推崇。

我们今天的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认真学习并重温气机升降理论无疑对提高中医临床疗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气机升降是人体脏腑功能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之一。

升和降这对矛盾的对立统一运动,维持着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故《内经》指出:“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又曰:“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人体患病,则可导致气机升降失调;反之,升降失调又可导致机体百病丛生。

所以《内经》又指出“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出入废则神机化灭”。

而历代医家亦对气机升降极为重视,提出诸如“生死之机,升降而已”,“明乎脏腑升降之理,凡病皆得其要领”等经典论断。

虽然升降失调所涉及的脏腑功能之间关系复杂,但中医脏腑功能升降理论认为,肝、脾、肾主升,心、肺、胃、胆、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均主降。

它们之间的升降合作保持着人体机能的平衡协调。

笔者认为临床上脏腑功能失调在气机升降方面表现为三种形式:第一种形式表现为气机升降不及。

其中包括脾气虚(脾升不及);肺气虚(宣降无力);肝胃失和(肝气不升,胃气不降);六腑通降下行
功能失调,表现为便秘、癃闭、淋证、腹胀腹痛等证。

第二种形式表现为气机升降太过。

其中包括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阳化风;腑降太过,其中包括腹泻、便溏、遗尿等证。

第三种形式表现为气机升降反作。

其中包括升之反作,例如脾气下陷之脱肛、久泻、白带过多;降之反作,例如肺气上逆、胃气上逆、胆火上逆等证。

其中,脾胃升降理论是中医脏腑气机升降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因为脾胃共处中焦,为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

脾胃为后天之本,脾气升,方能运化水谷精微以灌溉四旁;胃气降,方能受纳、腐熟水谷,传送糟粕于体外。

中医理论指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另外,脾气上行则肝气随之上升;胃气下行则胆火随之下降。

在临床上脾胃升降失常病机为脾阳不升,胃气不降。

其证候表现为头晕眼花、耳鸣耳聋、困倦无力、食不知味、纳减便溏等,治宜补气升阳益胃,即所谓“脾宜升则健”,“太阴湿土,得阳始运”。

代表方剂如张锡纯创立的“培脾升肝汤”以及李东垣创立的“升阳益胃汤”等等。

在临床上常见的“浊阴不降”病证则多由脾胃阳气不足,升清降浊功能障碍导致,临床表现为胸闷、腹胀、便溏、厌食、呕吐等,治法上取“胃宜降则和”,代表方剂连苏饮(黄连、苏叶、吴萸、白豆蔻)加减治疗,以上这些病证表现均可见于现代医学之慢性胃炎、上消化道溃疡以及胃肠神经官能症等病。

笔者在急诊科临床从事内科工作十余年来尝试运用气机升降理论指导治疗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哮喘等病,在现代医学中以免疫力低下合并感染为生理病理学基础,特点为反复发
作,季节性明显,中医辩证为正气亏虚,肺失宣降,治法以扶正宣肺、降气平喘为主,基本方药组成:全瓜蒌、半夏、苏子、前胡、当归、桃仁、杏仁、厚朴、旋复花、黄芪、白术、防风。

每日一剂,分早、中、晚,日服三次,水煎服。

方中全瓜蒌、半夏、苏子、前胡、杏仁、厚朴、旋复花均为降药,黄芪、白术、防风均为升药,升降同用,调畅气机,配合当归、桃仁活血化瘀,起到气血同治的效果。

该方剂在临床治疗上标本兼顾,尤善提高机体免疫力,对于长期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哮喘等病患者其扶正固本功效是单纯使用西药抗生素和激素所不具备的,当今医院急诊科普遍采用抗生素和激素静点治疗该类病急性感染期后,临床上配合运用中医方剂加减治疗在控制降低该类疾病复发率上体现出中医治疗的独特优势。

总而言之,气机升降理论在中医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现代医学实践中合理运用亦具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希望广大中医同道能够认真加以体会,举一反三,在临证治疗中正确加以运用,一定会提高现代中医的临床疗效,造福广大患者。

参考文献:颜正华<<中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吕景山<<施今墨对药>>(第二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