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3篇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3篇《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领会宋词婉约派的艺术特点;把握词的意境,感受词中浓浓的别情;掌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白描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鉴赏词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感情,带领学生用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学习名句鉴赏的方法,感受词中浓浓的别情。
三、教学难点:掌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白描的手法。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法、研讨法五、教具准备:PPT课件flash朗读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语(先看《送别》歌曲视频,情境导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当我们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那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一缕缕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就会从平平仄仄里飘出,打湿我们的双眼。
现在我们就走进柳永的《雨霖铃》,一起感受离别诗词的万种风情。
(二)资料助读(幻灯片1-5)1、关于柳永(约987——1053)1)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
福建崇安人。
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由于仕途上遭遇坎坷,失意无聊,往返于秦楼楚馆,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支持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创作了大量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
柳永开创了婉约词派,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
2)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
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
谁知第一次考试没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
”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雨霖铃 寒蝉凄切》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雨霖铃寒蝉凄切》;(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悲凉之情,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共鸣感;(2)领略古典诗词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2.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3.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典故和意象的理解;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朗读录音、相关背景资料;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诗歌的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引导学生回顾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字词意思,体会诗歌的情感;(2)学生合作探讨,解决自主学习中的疑问。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诗歌的字词、典故和意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2)教师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悲凉之情。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修辞等;(2)学生分享自己欣赏诗歌的心得体会。
5. 课堂练习:(1)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2)学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诗歌;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和背诵诗歌的能力;2. 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3. 学生合作探讨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教学拓展: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其他关于离别、悲凉主题的诗词,进行比较和欣赏;2. 学生进行诗词创作,尝试表达自己的离别之情。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案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雨霖铃寒蝉凄切》。
(2)理解诗歌的背景、意象和意境,分析诗人的情感。
(3)掌握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通过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美好情感,提升自身的情感素养。
(2)了解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意象和意境的分析。
(3)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2)诗人心境变化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雨霖铃寒蝉凄切》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诗歌的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2)讲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5. 古典诗词鉴赏:(1)教师介绍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2)学生运用方法,自主鉴赏其他古典诗词。
6. 情感体验:(1)学生闭眼聆听音乐,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四、作业布置1. 朗读并背诵《雨霖铃寒蝉凄切》。
2. 写一篇关于《雨霖铃寒蝉凄切》的鉴赏短文。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提高,以及学生在情感态度方面是否有变化。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为下一次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学生根据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度、理解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分享对彼此在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的意见。
雨霖铃教案优秀7篇

雨霖铃教案优秀7篇《雨霖铃》教案篇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作者简介:柳永,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永,字耆(qi)卿,排行第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
景祐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有《乐章集》。
解题:,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
霖,一作“淋”。
王灼《碧鸡漫志》卷五《雨淋铃》条:“《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
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
’……今双调《雨淋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
”《词谱》卷三十一:“宋词盖借旧曲名,另倚新声也。
调见柳永《乐章集》,属双调。
“此词写别情,为柳永的名作之一。
作者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同时也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无色。
通篇层层铺叙,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
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尽致。
这是吸取了民间词的特点,在艺术上予以加工提高而形成的。
注释:(1)[对长亭晚]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
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长亭送别。
(2)[都门帐饮]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
帐,郊野没有房屋,所以临时搭起篷帐。
(3)[无绪]没有心思,意思是心情不好。
(4)[兰舟]木兰木制造的船。
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对船的美称。
(5)[凝噎]因为激动,嗓子被气憋住,说不出话。
(6)[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
(7)[暮霭(ai)]傍晚的云气。
柳永《雨霖铃》教案8篇

柳永《雨霖铃》教案柳永《雨霖铃》教案8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柳永《雨霖铃》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柳永《雨霖铃》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了解词牌“雨霖铃”;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4、深刻体会《雨霖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清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于是宋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宋词的风格比较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
(苏轼辛弃疾)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柳永李清照)二、作者简介:柳永(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柳永因了这举第不进倍受打击,之后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
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
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门外。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雨霖铃(寒蝉凄切)》的背景和作者生平。
分析词牌《雨霖铃》的特点和结构。
解读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柳永对爱情和生活的执着与无奈。
理解词中所表达的离愁别绪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雨霖铃(寒蝉凄切)》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2 教学难点:理解词的意境和情感。
欣赏古典诗词的美,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简要介绍词牌《雨霖铃》的背景和特点。
引出词人柳永及其作品《雨霖铃(寒蝉凄切)》。
3.2 新课内容展示:分组朗读词中的三个部分,分别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和“骤雨初歇”。
讲解词中的生僻字词和翻译。
3.3 分析与讨论: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寒蝉凄切”中的蝉声和离别情感。
讨论词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人的心情。
3.4 应用与拓展: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词,尝试分析和欣赏其意境和美感。
引导学生思考古典诗词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对词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4.2 作业与练习: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包括字词解释、翻译和分析。
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材料5.1 教材:《雨霖铃(寒蝉凄切)》文本。
5.2 辅助材料:词牌《雨霖铃》的介绍资料。
词人柳永的生平介绍资料。
古典诗词鉴赏指导资料。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堂导入活动:利用多媒体展示《雨霖铃(寒蝉凄切)》的词牌背景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古典诗词的学习氛围。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词牌《雨霖铃》的了解和感受。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雨霖铃(寒蝉凄切)》。
(2)理解诗歌的背景,了解作者柳永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离别之情的抒发,理解友谊的可贵。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理解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难点:(1)诗歌中some 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柳永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引发学生对友谊的思考,导入本课《雨霖铃(寒蝉凄切)》。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学生的朗读、背诵情况。
(2)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和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1)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运用。
(2)对作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把握。
五、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和作者简介。
2.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3. 诗歌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4.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 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六、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诗歌的背景、作者简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朗读法: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
3. 互动讨论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分享自己的观点。
4. 欣赏法: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甘肃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雨霖铃(寒蝉凄切)》。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离别之苦的描绘,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诗歌的朗读与背诵。
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意象。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2 教学难点诗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诗中深层含义的理解。
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运用。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诗人的生活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题目和韵脚,预测诗歌的主题。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生僻词语的含义。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4 诗歌解析教师详细讲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学生跟随教师的讲解,深入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3.5 应用拓展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互相评价和借鉴。
第四章:作业布置背诵并默写《雨霖铃(寒蝉凄切)》。
选取一首类似的诗歌,分析其意象和修辞手法,写一篇短文。
第五章:教学反思学生反馈学习的情况,提出建议和意见。
针对教学中的难点,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改进措施。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朗读、背诵和课堂参与情况,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通过小组讨论和创作活动,评估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6.2 终结性评价在课程结束后,组织一次诗歌默写和解析测试,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和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
学生提交的个人作业,如短文写作,评估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感情,带领学生用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兴趣和素养。
二、教学重点:
学习名句鉴赏的方法,感受词中浓浓的别情。
三、教学难点:
掌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白描的手法。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情境法、研讨法
五、教具准备:
PPT课件 flash朗读
有关月的歌曲:生唱出借月抒怀的歌曲,如《弯弯的月亮》等。
有关月的情思:(生交流)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Fra bibliotek—张九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作者把杨柳、风、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出现在特定的时刻——“酒醒”之后,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愁更思愁,难以排遣。
3、关于本首雨霖铃
雨霖铃,也作雨淋铃。原为唐教坊曲名。相传唐玄宗入蜀,至斜口时,阴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为悼念杨贵妃,遂制此曲。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
(三)朗读
1、听朗读,整体感知(flash配乐朗读)
2、生反复诵读,然后尝试配乐朗读。
此二句,用白描手法加深涂抹,写出了人物离别的动作、情态,两双无力而有情的手握在一起,无神而有泪的眼,对视呆滞,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好无言相对,更使人伤心失魄。描绘出了一个“真情无言”“至爱无声”的感情境界。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真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流泪眼望流泪眼,断肠人送断肠人”,与苏轼“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江城子》)异曲同工。
3、“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此三句以“念”字带起,借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衬托出旅人前途的渺茫,情人相见的无期。虽然其景是设想的,是虚的,但给读者的感受却是真实的,景也无边,情也无限。时间接近黄昏,景色模糊了,而离别的情绪也是黯淡的。这么一来,给予读者的感觉就不光是自然的景色,更深刻的是这种景色中充塞着茫无边际的离愁别恨。结构上,这两句既是对上阕的所写景物的收束,又为下阕写别后离人的心情张本,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资料助读(幻灯片1-5)
1、关于柳永(约987——1053)
1)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他是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由于仕途上遭遇坎坷,失意无聊,往返于秦楼楚馆,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支持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创作了大量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柳永开创了婉约词派,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无名氏《送别》
---关于风:载满离愁的清秋,晓风轻拂,阵阵寒意,更增添了凄凉之感 。
---关于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人无限的愁思。残月清冷的形象暗合凄清冷落之感。词人寓情于景,借景传情,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
(八)总结全词(幻灯片23)
这首词写将别、临别以及别后的种种设想,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划心理。其中,以白描的手法铺叙景物,倾吐心情,层次分明,语意明确,绝少掩饰假借之处。尤其是把别后的情景描写得比真的还真,又以景视之,以景衬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使人不觉的是虚构的,足见柳永的艺术手法之高妙。因此,这首《雨霖铃》也成为柳永的代表作品。
交流明确:(幻灯片14-21)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中“伤离别”点明主题。“自古”是把自己的感情赋予普遍的意义。“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又推进一层,多情的人因离别而伤感,现在正是冷落清秋的时节,这就更加叫人难以忍受。这里作者有意识的把自己的私情作为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提出来了,说明在冷落的清秋的时候这种难堪的离情,凡是多情得人都会具有的。这种把个别的特殊的现象提高到一般的合情合理的现象,也扩大了这首词的意义。
(九)课堂延伸(幻灯片24、25、26)
1、引导学生总结出诗歌鉴赏的初步方法:
反复诵读细品味——走马观花抓关键——多方联系明真情
2、比较阅读
这首《雨霖铃》是柳永婉约派的代表作,表达情感细腻、委婉,缠绵哀怨。
据俞文豹《吹剑录》云:“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关于酒: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削减愁怀的,酒醒就无异愁醒。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感到无法排遣了。
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边病。——李煜《应长天》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周邦彦《关河令》
---关于柳:古人有折柳送行的风俗。“留”与“柳”谐音,折柳赠人是希望对方留下来。离别的人一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心中就会涌起缕缕离愁。柳总是和离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语
(先看《送别》歌曲视频,情境导入)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当我们轻轻叩开古典的门扉,不经意间,那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一缕缕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就会从平平仄仄里飘出,打湿我们的双眼。现在我们就走进柳永的《雨霖铃》,一起感受离别诗词的万种风情。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刚学过的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四句是更深一层推想到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情况,“良辰好景”因无人共赏而如同“虚设”,即使有“千种风情”也因无人共语而倍觉痛楚。以虚景、虚情收束全篇,把离别之情艺术地推向高潮,真所谓“余恨无穷,余味不尽”……
(七)小结下阕(幻灯片22)
下阕设想分别以后彼此的凄凉处境,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融孤苦之情于凄清的景中,意境十分高远,成为代表柳词的经典佳句。
3、诵读过程中的任务:
(1)字词积累。(幻灯片6、7)
? 读出下列字音
凝噎( yē ) 暮霭( ǎi ) 沈沈(chén) 更那( nǎ )堪
? 解释
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长亭送别。
无绪:没有心思,情绪不好。
兰舟:木兰木制造的船。这是中常用的对船的美称,此处指船夫。
“无绪”“留恋”表现了两人依依不舍的真实情形,但要说将离别之情态定格成一幅画面的还是下一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2)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白描手法:是一种不加修饰的描写。是从绘画中借鉴来的术语,指中国画中完全用线条来表现物象的技法。白描,用的说法,叫做“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古人常将“长亭”作为抒发别情相思的对象(生交流)
“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 ——王褒
“长亭更短亭,何处是归程。” ——
“迤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王实甫
2、估计此问题学生会有两种答法,师进行点拨
(1)“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州催发。”
实写不忍别又不能不别的情况。从依依不舍的情形中也可以清楚的看出“无绪”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正在难舍难分之际,船夫的一声催叫将离人的心揪得紧紧的,谁能模仿舟子催促的语气来个情景再现呢?(找男生模仿)
自古伤离别的(生交流)
“悲莫悲兮生别离。” ——屈原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江淹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
2、同学们的赏析都表达出了自己的理解,师进行总结指导。
(1)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历来为人所称诵的句子。就词义看,是承接上面“念去去千里烟波”两句而来,是深一层的想念,想到今夜酒醒的时候,不见心爱的人,只对着岸上的杨柳,晓风轻拂,残月微明,这情景是多么难受啊!这也是情景交融的写法。这两句为什么特别为人们所欣赏,甚至有人拿来代表柳词呢?这两句的好处怕还是在于集中了许多触动离愁的东西来表现他内心的愁怀。
凝噎:因为激动,嗓子被气憋住,说不出话,哭不出声。
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走得很远。
暮霭:傍晚的云气。
沈沈:深沉。沈,通“沉”。
楚天:楚地的天空,这里泛指南方天空。
经年:一年又一年,表示日期很长。
(2)找出词中借助了哪些景物来表达别情。
(四)合作探究,讨论上阕
1、通过哪几句你得到了离别的节令时间地点的信息?
---“今宵”二句承上片念去去,想象别后酒醒所见,是虚景。遥想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着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凄凉的气氛,清幽的风景,绵绵的离愁,便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中。与前面实写离别场景融为一体,更形象地抒发离别愁思。画面生动,诱发想象,引起共鸣,因此成为千古佳句。
(2)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
《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上片细腻刻画了情人离别的场景,抒发离情别绪;下片着重摹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状。
《雨霖铃·寒蝉凄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领会宋词婉约派的艺术特点;把握词的意境,感受词中浓浓的别情;掌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白描的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