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一)后期象征主义文学

《荒原》——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
1922年,德国现代哲 学家斯宾格勒发表了 《西方的没落》第二 卷,同年10月,艾略 特的《荒原》在《标 准》杂志创刊号上亮 相。
斯宾格勒:西方文学 必将走向精神的荒原。
2、采用了荒诞梦幻的反理性反逻辑的结构形 式。
夸张变形(哈哈镜)
梦魇中的故事
3、在表现手法上,采用表现法来代替再现法。
艺术不是再现更不是模仿,是表现和 创造。
较多使用象征隐喻和跳跃性的自由 联想。
第二节 后期象征主义
象征主义是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出现最早, 影响最大的流派。代表作家作品有:
法国瓦雷里的《海滨墓园》;奥地利里尔 克《杜伊诺哀歌》、《给奥尔夫斯的十四 行诗》,爱尔兰诗人叶芝诗集《塔楼》、 诗集《驶向拜占庭》;英国诗人艾略特, 比利时剧作家梅特林克《青鸟》。
第二章《对弈》——性堕落
那古旧的壁炉架上展现着一幅 犹如开窗所见的田野景物, 那是翡绿眉拉变了形, 遭到了野蛮国王的强暴: 夜莺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歌声顿时充塞了 整个沙漠,她还在啼叫, 世界如今还在追逐着, ‘唧唧’唱给肮脏的耳朵听。
“请快些,时间到了,明儿见毕尔。……明天见, 可爱的太太们,明天见,明天见。”
卡夫卡对异化了的人“不可名状的焦虑”。
3、现代主义文学表现了现代人的荒诞意识, 即认为世界与人生都是荒诞的。
荒诞即意义丧失,人拼命寻找幸福的 生活,但他的所作所为却是毁灭幸福,永 远在劫难逃。
四、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1、在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强调表现内心真 实。
法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寻找失 去的时间,时间虽不可逆转,但可以被追 回。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空心人》书影
《鸡尾酒会》(《The Cocktail Party》1950年) 书影
《四个四重奏》 (《Four Quartets》) 书影
弗兰茨· 卡夫卡
(Franz Kafka,1883—1924),奥地利小说 家,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之父,表现主 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1912—1914年,卡夫卡写成了第一部长篇 小说《美国》 卡夫卡在1918年写成的《审判》是他的第 二部长篇小说,体现了卡夫卡式的艺术风 格。 他的第三部小说《城堡》(1922年)是一 部典型的表现主义小说。
马赛尔· 普鲁斯特,法国小 说家,西方意识流小说的 奠基者,现代主义文学先 驱,代表作《追忆似水年 华》
《追忆似水年华》 书影
《喧哗与骚动》书影
《喧哗与骚动》通过对康 普生家庭成员的遭遇变故 和日趋颓唐的精神世界的 描写,反映了美国南方庄 园贵族阶级走向没落的必 然趋势和南方传统价值观 念的沦丧覆亡,在一定程 度上也对资本主义价值标 准进行了批驳。全书共四 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班 吉的部分”、第二部分为 “昆丁的部分”、第三部 分为“杰生的部分“、第 四部分为”迪尔西的部分 “。ow Men》1925年), 描绘了“有声有色、有影 无声”,没有理想、充满 空虚绝望的现代人形象。 诗人中的本质内涵已经消 失,人的存在仅仅是死亡 国土上的一个空架子,成 了“空心人””和“稻草 人”。至此,艾略特进入 了创作顶峰期,并确立了 作为西方现代派诗坛领袖 的地位
超现实主义是20世纪前半期流行于西方世界最为复杂的 一种文艺思潮流派。最先起源于法国,在第一、第二次 世界大战期间曾支配法国文坛,影响全欧,30年代时波 及美国、墨西哥、日本,成为一种国际性文化现象。以 1919年布勒东与苏波合著的第一部下意识书写的作品 《磁场》为开端,到1969年让· 许斯特正式宣布超现实 主义团体解散为终结,相继有半个世纪之久。
二十世纪的文学运动与思潮

二十世纪的文学运动与思潮二十世纪是文学史上一个极具变革和多元化的时期,众多文学运动和思潮如雨后春笋般兴起。
本文将探讨二十世纪的文学运动和思潮,从现代主义、超现实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文学的一大重要运动,它追求独立性和多样性,对艺术的传统观念进行了革新。
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有詹姆斯·乔伊斯、弗朗茨·卡夫卡和弗吉尼亚·伍尔芙等。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以其复杂的叙事结构和意识流技巧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
卡夫卡的作品则深入探讨人类存在的意义与困境,他的小说《变形记》和《城堡》以其离奇和荒诞的故事情节表达了对社会制度和官僚主义的深刻批判。
伍尔芙则以《到灯塔》等作品揭示了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人性的深入挖掘。
超现实主义是在二十世纪初兴起的一股激进的艺术思潮,以解放潜意识、追求超脱常规的创作方式而著称。
超现实主义文学的先驱是安德烈·布列东和保罗·艾吕尔等。
布列东的《金字塔》和《纽约的狂欢》等作品以其奇特的意象和充满幻想的情节引人入胜,展示了超现实主义的核心思想。
艾吕尔则以《乌有家园》等作品探讨了人类的无意识和梦境的世界,通过强烈的想象力营造了一种独特的超现实主义氛围。
后现代主义是二十世纪后期兴起的文学思潮,强调对语言和叙事的批判,对传统文学观念进行了颠覆性的挑战。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有托马斯·品钦、艾琳·芒克和哈罗德·皮特等。
品钦的《凡人》以其富有幽默和讽刺意味的叙事风格,展示了后现代主义对现实世界的深刻洞察。
芒克的《饥饿的石头》通过多重叙事视角和碎片化的叙事结构探索了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挑战了文学的传统形式。
皮特则以《召唤鸟》等作品对权威和真实性进行了探讨,影射了人类社会中的权力关系。
除了现代主义、超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还有诸如自然主义、现实主义、意识流、洛丽塔运动等多种文学运动和思潮在二十世纪中兴起并发展。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一、现代主义文学20世纪上半叶西方文学主要思潮之一,也是在这一思潮影响下所有文学流派的统称;1、以柏格森、弗洛伊德等人的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强调非理性因素,主张从个体心灵出发,强调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特征;2、在哲学思想上受尼采的影响,反对传统对个体、物质对心灵、理性对感性的压制,注重在自然与人、社会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联中剖析个体的生存状态(异化),具有虚无主义和文化批判倾向;3、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
二、现代主义文学发展概况1、发展轨迹:肇始期(1890-1910)鼎盛期(1910-1930)衰退期(1930-1950)2、主要流派: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和意识流等。
三、未来主义1、20世纪最早出现的一个以意大利为中心的反传统文学流派,以全新的、发达的未来为号召,肯定机器文明,讴歌力量、运动和速度,在无序联想和自由放任的文字中显示其刺激性和冲击力,致力于清除传统文化,表现出狂热的无政府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
创始人是意大利作家马里内蒂,代表人物有法国诗人阿波里奈尔,俄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等。
2、未来主义发展概况1909年意大利作家菲利普·托马索·马里内蒂(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1876-1944 )在巴黎《费加罗报》发表《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宣告了这一运动的诞生。
未来主义的“诗歌宣言”、“戏剧宣言”、“电影宣言”、“音乐宣言”、“舞蹈宣言”、“雕塑宣言”、“建筑宣言”陆续产生,形成热潮。
20年代初,未来主义出现分化,趋于沉寂。
3、未来主义的美学原则及意义热衷于把握“现代的感觉”,讴歌机器化大生产这一新时代的标志,并由此形成以强烈动感为中心,以力量美和速度美为追求的美学原则;未来主义为现代主义扫清了障碍,提出了文学艺术应为适应工业化发展而变革这一命题,使艺术的创造空间得到延展,对现代主义文学有开拓意义。
文学流派知识:分析现代主义文学如何在二十世纪文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文学流派知识:分析现代主义文学如何在二十世纪文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二十世纪文学史中,现代主义文学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现代主义文学是最独特、偏激、复杂和欣赏的一种文学流派。
它突破了传统文学形式,表达出对传统文化价值观的质疑和反叛,以及对人类存在、意识和知觉的思考和探究。
本文旨在分析现代主义文学如何在二十世纪文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首先,现代主义文学在表达方式和风格上的突破,使得它成为独特的一种文学流派。
比如,现代主义文学在叙事方式上采用折叠式结构、多线叙事、内心独白等手法,使得作品更具有复杂性,读者需要更多的思考和理解,这也让现代主义文学更具有思辨性与观念性。
同时,在语言和形式上,现代主义文学更注重创新和突破,比如使用复杂而深沉的象征、难懂的句式等等,这种创新方式也更适应着现代人对文学的审美需求,更突显其文化和艺术内涵。
其次,现代主义文学将自然主义的物质基础世界观拓展为更加广阔的思想空间,贡献了对人性、社会和宇宙的再审视。
传统文学往往追寻现实主义的解释,而现代主义文学借助“内心体验”的方式来揭示人们的内心世界,以及面对矛盾和困境时的思考和选择,更表现了现代人抱负、理念、情感等更为多元的内涵,也更具有引领时代的力量。
第三,现代主义文学的出现,预示着现代文化危机的到来。
伴随着现代化建设与思想文化的剧烈冲击,现代社会文化出现了深刻的断裂感。
现代主义文学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并集中反映了时代精神的表现。
同时,也冲破了文学范围,涌现出一批作家、诗人、艺术家和思想家等,共同构成了现代文化的一股新势力。
这种流派的重要性在于,它是现代文学史的一次革新,更为全面和深刻地呈现了当时的文化变革的趋势。
综上所述,现代主义文学在二十世纪占有着重要的地位,这种文学流派为人们带来了诸多思想上的启示和精神上的打击,彰显着文学与人类生存之间的密切联系,同时也代表了时代的一个流派。
它通过多元化的表现方式、探索普遍的人类原则、对传统文学价值观的质疑和反叛等多方面,深刻反映了文化转型的影响和现代人对精神层面的需求。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等待戈多》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的代表作,也是 20世纪西方戏剧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等待戈多》是贝克特写的一个“反传 统”剧本,也是荒诞派戏剧的奠基作之 一,被译成数十种文字,在许多国家上 演,成为真正的世界名剧。
艾略特试图以恢复宗教信仰来拯救西方的荒原 世界。他对诗歌艺术的探索与革新,使他当之 无愧地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诗人。
四月最残忍,从死了的 土地滋生丁香,混杂着 回忆和欲望,让春雨 挑动着呆钝的根。 冬天保我们温暖,把大地 埋在忘怀的雪里,使干了的 球茎得一点点生命。
——《荒原》
乔伊斯
生平和创作 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出生于都
贝克特
生平和创作
塞缪尔·贝克特(1906—1989)出生于爱尔兰首 府都柏林。
贝克特的创作,以他的名剧《等待戈多》的上 演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写 小说,后期主要写剧本。
《莫菲》是贝克特第一部引起人们注意的长篇 哲理小说。贝克特最重要的小说,是他的长篇 三部曲《莫洛瓦》、《马龙之死》和《无名无 姓的人》,小说所要揭示的主题是人的生存状 态的悲哀和荒诞。
《尤利西斯》
《尤利西斯》是一部典型的意识流小说。 和传统小说不同,意识流小说的叙述焦 点已由外部切底转向了内部,即人物的 意识,人物的意识流是在特定的情景下 人物内在特征的外化,在跳跃性、随意 性之中,处处显露出人物过去的经历、 教养、气质。
在传统小说中,叙述者无所不知、无所 不能。而在《尤利西斯》中作家好像 “退出”了小说,人物仿佛越过了作家 而“直接”展示在读者面前。
现代主义的思想特征
首先,抛弃传统文学对客观外在真实的刻意追求, 转而重视对主观内心世界的真实展示。题材上追 求新奇、怪异、反常和私人化。
二十世纪现代派文学

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试题答案一、填空1、剧本《毛猿》以象征寓言的方式表现主题。
2、《喧嚣与骚动》作品的书名取自。
3、约瑟夫·K 是作品中的人物。
4、萨特把自己的戏剧称作剧。
5、德国当代剧作家布莱希特在广泛研究西方戏剧的基础上提出剧理论。
6、美国南方文学的代表作家福克纳把自己以家乡为背景题材的小说统称为。
7、格里高尔·萨姆莎是作品中的人物,该作品形象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现象。
8、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者是。
9、二十世纪初用德语写作并被称为是现代小说之父的作家是。
10、《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作是,该作品是作家的创作从现实主义走向的标志。
11、被称为“现代诗歌里程碑”式的作品是。
二、名词解释境遇剧:萨特将自己的存在主义戏剧称作境遇剧,也叫“处境剧”。
(1分)即强调处境,将人物抛入严峻的冲突中,为其提供一个具有巨大胁迫性的生死两难的境地,人被迫在极端的情境中选择自己的行动,造就自己的本质。
(2分)戏剧哲理寓意强,具有巨大的震撼力和强烈的艺术效果。
如《禁闭》、《苍蝇》。
(2分)存在主义文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产生于法国,影响欧美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1分)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揭露世界与人的存在的荒诞性,表现人在绝望境地中的精神自由。
(2分)创作上文学与哲学交融,以现实的、虚构的或神话的题材表现对人存在状态的关注。
代表作家有萨特、加缪、波伏娃等。
(2分)意识流小说: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英、法、美等国家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是表现人的意识活动、主观生活之流的文学。
(1分)主张捕捉内在感官印象的真实,结构线索上交叉倒错,以心理时空代替物理时空。
采用自由联想与内心独白的方法。
(3分)语言文体上打破传统规范,大胆革新。
代表作家有普鲁斯特、乔伊斯、福克纳等。
(1分)后期象征主义: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流行欧美的诗歌流派。
(1分)继承了十九世纪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主张暗示的美学,反对客观摹写,反对直抒胸臆,为思想寻找客观对应物。
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必读作品

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必读作品
◆表现主义
卡夫卡《城堡》《地洞》《在流放地》《变形记》
◆意识流小说
(法)艾杜阿·杜夏丹《月桂树被砍掉了》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英)伍尔夫《达罗卫夫人》《到灯塔去》《海浪》
(爱)乔伊斯《尤利西斯》《都柏林人》
(美)福克纳《喧哗与骚动》《我弥留之际》
◆存在主义
(法)萨特《恶心》《墙》(剧本《间隔》《死无葬身之地》《魔鬼与上帝》)加缪《局外人》《鼠疫》
◆新小说派
(法)罗伯-格里耶《嫉妒》《橡皮》《窥视者》
娜塔丽·萨洛特《一个陌生人的肖像》《天象馆》
米歇尔·布托尔《时间的运用》《变》
克洛德·西蒙《弗兰德公路》《农事诗》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危地马拉)阿斯图里亚斯《危地马拉传说》《总统先生》《玉米人》(墨西哥)卡洛斯·富恩斯特《最明净的地区》《阿尔特米奥·克鲁斯之死》胡安·鲁尔福《佩德罗·巴拉莫》
(古巴)卡彭铁尔《消失了的足迹》
◆黑色幽默
(美)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唐纳德·巴塞尔姆《亡父》《白雪公主》
托马斯·品钦《V》《万有引力之虹》
小库尔特·冯尼格《五号屠宰场》《顶刮刮的早餐》
约翰·巴思《羊童贾尔斯》
◆后现代主义
(阿根廷)博尔赫斯《交叉小径花园》《沙之书》《阿莱夫》
(意大利)卡尔维诺《我们的祖先》《寒冬夜行人》
(俄裔美)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微暗的火》
吴鹤兵整理
2005-5-1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一、欧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历史文化语境
•现代主义是资本主义垄断时代的产物。
19世纪末期以来,西方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资本主义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然而伴随着这一过程,人类付出了巨大代价。
•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烟云,无情地嘲弄了人类的尊严和生存权力。
战后频繁的经济危机、冷战,使西方各国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均失去和谐存在的必然性;人们面对的是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文明的发展形成与人相对立的状态;以理性主义为基础的西方价值观受到怀疑等。
基于这样的社会现实,现代主义文学便应运而生。
•现代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是:主观地表达世界的看法和通过想象表现心理的真实。
在艺术手法上,往往没有开头、结尾和情节,只有指示人物活动的粗线条;没有或是徒具人形的人物,而不厌其烦地写某一固定的物;没有脉络,颠倒跳跃、多角度、多层次;语言无逻辑、或句法残缺、或以声音替代,晦涩难懂。
二、现代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
•“上帝死了”之后的人生意义的怀疑和寻找,
•对科学理性的重新审视,
•对社会与人的异化关系的深刻揭示。
三、现代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
•对文学真实观的重新阐释,作品主题的深度模式,人物个性化特征的消失,作品结构的因果逻辑关系的拆解,时空倒错、自由联想、内心独白、反讽等艺术表现方法的革新。
•现代主义文学的两种极端走向:强调非理性直觉的意识流小说;强调还原客观现象的“物本主义”和法国新小说
四、现代主义代表性文学流派评介
•(一)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歌,里尔克、瓦雷里、叶芝等人的诗歌创作
•1、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歌
•1886年9月15日,法国青年诗人让·莫雷阿斯(1856-1910)在巴黎《费加罗报》上发表了《象征主义宣言》,这是现代主义“开始期”的重要信号。
果然,接踵而至的是现代主义各派团体、宣言相继诞生。
•莫雷阿斯在《象征主义宣言》中道出了该流派主要的美学追求:作家创作,就是要选择和安排好适合于表达某种意念的象征性字眼,让“感知的外表”与“原始意念之间”达到“相似性”。
这是对象征主义的先驱——波德莱尔的“对应”论的进一步发展。
象征主义在文学上的突出成就是诗歌创作。
•2、里尔克、瓦雷里、叶芝等人的诗歌创作
(二)表现主义戏剧
•1、表现主义文学产生于20世纪初,是继象征主义之后风行欧美的一个现代主义流派。
它先从绘画开始,随后波及音乐、戏剧、诗歌、小说等领域。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表现主义以德国为中心,到了20年代,声势浩大,影响遍及奥、俄、美、瑞士及北欧诸国,是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影响较大,成就也较为突出的一个流派
•表现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A、反对再现,注重表现;
•B、突破表象,直接表现本质;
•C、表现抽象的本质和理念精神;
•D、在社会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上,表现主义不重视个体的特征,而注重表现全人类的普遍本质;
•E、寓言故事与变形手法。
在艺术表现方式上。
表现主义对具象不感兴趣,而侧重表现抽象的情感,体验,异化以及境遇等。
•2、奥尼尔的戏剧创作,卡夫卡的小说创作
(三)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的心理学背景和哲学背景,重要作家伍尔芙、乔依斯、福克纳等人的创作。
•1、意识流小说的心理学背景和哲学背景
•意识流”这个术语,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1842-1910)确立的。
后来,詹姆斯的理论被法国哲学家帕格森和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发展了,他们的理论打破了从理性和逻辑推理的审视点上解释客观世界和人的主观世界的观点,强化了20世纪西方世界人们崇尚主观、研究人的自我意识的时代精神
•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英国的弗吉尼亚·沃尔芙(1882-1941)、美国的威廉·福克纳(1897-1962)、法国的马塞尔·普鲁斯特(1871-1922)等都是著名的意识流小说大师。
•《墙上的斑点》、《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等);《喧哗与骚动》
•1、威廉·詹姆斯:
•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在1884年发表的《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这一论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意识流”这个术语。
随后,又在《心理学原理》(1890)中多次提到“意识流”。
他认为:“意识并不是片断的连接,而是流动的。
用一条河,或者一股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的了。
此后,
我们再说起它的时候,就把它叫做思想流、意识流或者是主观生活之流吧。
”
• 2、亨利·柏格森:
法国哲学家,提出“心理时间”理论。
在他看来,常人所说的“时间”,只是各个时刻依次延伸、表示宽度的数量观念,而他所提出的“心理时间”则是各个时刻互相渗透,表示强度的质的概念。
人们越是深入意识领域,这个“心理时间”的概念便越适用。
他特别强调,“真实”存在于人们的“意识的不可分割的波动之中”,并劝作家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跟着人的意识的流动从心理的角度去刻画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