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制与社会发展要求

合集下载

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的变化与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的变化与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的变化与发展作者:晏子璇来源:《法制与社会》2018年第19期摘要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对民商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使民商法的实际作用逐渐提升,与此同时,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民商法的需求,相关立法部门必须不断对民商法进行完善,并出台与其相关的其他规定,确保民商法能够全面实行,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实质作用。

本文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中民商法的变化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民商法的发展形势,为相关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经济发展民商法变化发展作者简介:晏子璇,河海大学法学院。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8.07.006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商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及其发展形式引起的更多人的重视。

在起我国的法律体系中,民商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够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行规范指导,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做好市场经营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民商法的真正价值,提升社会经济效益。

在目前的社会阶段,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为了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经常会出现利益纠纷的现象,民商法的作用就是对这些经济纠纷事件进行妥善的处理,保证人们的经济利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社会经济发展对民商法的影响(一)对民商法价值的影响在对民商法进行构建与落实的过程中,其自身的价值也演变成了安全与效益两个方面。

在传统的民商法中,其安全价值一般处于派生地位。

例如,在一些传统交易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信息不会对交易的安全性造成影响。

如果在交易过程中有第三方能够得到与交易相关的信息,也不会产生安全危机。

所以,由于受到传统交易模式的影响,如果现金与货物同时交易,交易过程中不会产生安全威胁。

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民商法的发展也获得了更加充足的动力,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民商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打破了国家与地区的界限,使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更多的交易活动,不会受到地域的限制,为民商活动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件。

法治中国建设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法治中国建设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法治中国建设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者:唐淑尧来源:《法制与社会》2015年第28期摘要法治中国建设对于科技化、现代化、全球化发展的今天十分重要,只有当人治彻底转换为法治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走向法治中国的最终建设道路上,同时,中国法治建设也与国家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关系,只有达到法治中国建设和国家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统一结合,才能使得法治社会得以建设,进而能够发展。

国家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展现阶段是主要围绕在政府行政、市场综合、社会关系三方面的治理与发展上,是国建治理能力的敲门砖,也只有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上进程,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完善发展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实现法治中国的建设目标。

在目前现代化的综合环境大前提下,中国必将走向法治建设的道路,这才能成为一个更好的中国。

关键词法治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能力作者简介:唐淑尧,西南科技大学。

中图分类号:D6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10-133-02一、中国法治历史进程纵观漫漫历史长河,中国有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为中国文化扎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埋下了根深蒂固的弊端。

追溯我国法的起源,具体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西周时期,甚至是夏商时期。

一路走来,法律的发展史是十分的坎坷与曲折。

直至今日,提出新的法律思想——依法治国。

在夏商时期,以神权来维护皇权的统治。

西周时期主要统治思想是“礼治”。

而在秦朝时期,主要治国思想是“法治”,严刑峻法。

在两汉时期,其主张治国思想是“以德治国”。

而在后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其主要治国思想是将道家、法家、儒家他们所主张的“礼治”、“法治”、“德治”三者杂糅在一起,形成新的综合的治国思想。

当今中国于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首次提出了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方法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务,社会事务,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研究

专业研讨中华传奇7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研究◎.焦可君/江西广播电视大学九江市分校...摘要:随着中国的经济不断地向前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作用也越来越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研究有利于推动我们国家的法治实践的发展,对于我们国家法治社会的建设是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从宏观的社会背景看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理论的完善,使得法学理论体系的建设拥有了一个更为完善的环境,我们在建立新时代的法学理论体系的时候,要遵循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原则,要在科学的指导下建立和完善法学理论体系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研究经过一代代法学学者的努力,中国的法律制度、法律体系、法治实践的探索以及理论研究已经相当成熟,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已经成为了现在的法学研究最重要的历史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是立足于中国社会实际的一门法学理论体系,[1]是符合我们国家国情的一种法学理论体系,这种法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对于我们国家法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它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2]是建立健全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制度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也是推进依法治国必不可少的一步。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建立的原则(一)思想指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法学理论体系,只有拥有正确的思想指引才能够让法学理论体系更好更快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思想来自于马克思主义,因此,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的思想指引也一定是马克思主义,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建立起的法学理论体系更好地与中国的国情融合,这样的指引下建立起来的法学理论体系才能成为推动我们国家依法治国的强大力量。

(二)实事求是实事求是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粹,只有实事求是,我们才能建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才能让这种法学理论体系服务于我们国家。

实事求是的思想一直指导着我们国家的发展,正是因为一切都遵从实际,我们国家才能有这么快的发展步伐,才能有这样震惊世界的发展速度。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大意义和目标要求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大意义和目标要求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大意义和目标要求作者:周晓燕张蕾来源:《法制与社会》2020年第04期摘要本文着重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重大意义和目标要求两个方面做了论述,明确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制度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和美好蓝图,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法治建设的依据和重要抓手。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重大意义目标要求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387/ki.1009-0592.2020.02.054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在北京召开了为期四天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在这次全会上通过了一个重要《决定》,这个《决定>意义非凡。

《决定》是推进新时代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建设的政治宣言书,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制度体系之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施工图”。

那么,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什么要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以及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目标要求,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很多表达形式,政治、经济、行政、文化等多种形式,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制度体系通过法治体系予以保障,保障那些重要的社会主义制度得以落实,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法律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发展的客观需求。

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需要静态的法律制度赋权,同时还需要动态的法治体系赋能,才能切实的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序运转。

否则,再多的制度没有系统的法治体系保障其运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失去了方向,不能有序发展。

(二)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程度取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否充分发挥出来,如果制度的优越性能发挥出来,那就说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有效运转的。

论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构与发展中的作用

论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构与发展中的作用

论宪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构与发展中的作用作者:尹士海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30期摘要本文首先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发展现状着手,根据客观实际提出了两个命题,并对之分别论证: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涵进行重新界定,提出应该明确的将“行政规章、司法解释”全部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范畴;二是宪法要在“制定法律、修改法律、废除法律、法律清理”等“法律体系建构与发展”中的各个环节发挥其“立法指引”、“系统规范”、“责任追究”等三个方面的作用。

关键词宪法法律体系中国特色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0-008-02一、问题的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新时期立法工作总目标。

如期实现这一目标,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是今年立法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今年人大工作的重中之重”。

这是刚刚闭幕不久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吴邦国委员长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所作的常委会工作报告中的一段话。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截至2009年12月底,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了现行有效的法律232件;国务院共制定了现行有效的行政法规690多件;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了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8800余件。

但是,不容否认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涵不清,行政规章和司法解释均未纳入;二是宪法尚未完全发挥其在法律体系中的作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涵再界定(一)若干文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内涵”的表述2000年通过的《立法法》第二条明确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制定、修改和废止,适用本法。

国务院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的制定、修改和废止,依照本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历史综合型主观题-法治问题

历史综合型主观题-法治问题

综合型主观题·法治31.(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以“礼”治国的制度体系。

“礼”实际上是一种等级制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专为贵族所有,即所谓“礼不下庶人”。

到了春秋战国,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以法治国的学说和法治逐渐兴起。

——何怀宏《世袭社会》材料二民本、法也。

……故善治者,刑不善,而不赏善,故不刑而民善。

不刑而民善,刑重也。

民不敢犯,故无刑也。

而民莫敢为非。

是一国皆善也……——《商君书·画策第十八》材料三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

但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唐太守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联何忧也!”——《贞观政要》材料四所谓“旨从内降”,就是犯罪案件,在三法司拟罪之前,已由锦衣卫拟罪请旨,或直接由君王授意如何拟罪。

那么三法司的审判就是走形式而已,这样的话生杀予夺在于一人。

——朱永嘉《锦衣卫与东厂、西厂、内行厂》材料五在清末新政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法制改革也被提上议事日程。

1902年3月,清廷发布了修订法律的谕旨:“中国律例自汉唐以来,代有增改。

……惟是为治之道,尤贵因时制宜,今昔情势不同,非参酌适中,不能推行尽善。

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夸。

”——张海鹏等《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三代到春秋战国,治国体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春秋时期面对这种变化,老子和孔子的治国理念有什么不同?(3分)(2)概括材料二商鞅的主要观点。

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该思想对秦产生了什么影响?(5分)(3)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哪两种权威的冲突?冲突的结果有何不同?这种结果的变化说明什么?(5分)(4)材料五中法制改革的原因是“今昔情势不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哪些情势不同。

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研究

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研究

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研究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就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进行专章论述,专门部署,明确提出要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离不开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要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第一位,坚持用习近平法治思想武装头脑,坚定理想信念,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培养一支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法治工作队伍。

关键词:德才兼备法治队伍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新时代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的重大意义,报告中23次提到了“法治”,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法治工作的高度重视。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

法治工作队伍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力量,处在法治实践的最前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队伍至关重要。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

一、建设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的重要性法治工作队伍是一支专门从事立法、执法、司法、法律服务等工作的法律职业群体。

唐太宗说“为政之要,惟在得人。

”一个国家和社会的法治,最终必须通过人来实现,由此,法治工作队伍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

1、有利于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立法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执法是法治高效运行的必要手段,司法是法治公平正义的体现,立法人员、执法人员和司法人员都是法治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建设,一是能够保证立法人员实事求是,依据国情,遵循立法目标和法律制定客观规律,制定出适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法规;二是能够保证执法人员忠于法律、捍卫法律,严格执法、敢于担当,把法律文本准确应用为制约现实生活的行为规范;三是能够保证司法人员信仰法律、坚守法治,铁面无私、秉公司法,把守好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作者:王晋京耿国祥来源:《法制与社会》2011年第12期摘要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一条与本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关键词和平发展国际环境世界和平作者简介:王晋京、耿国祥,北京装甲兵工程学院。

中图分类号:D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4-293-01一、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啥意思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报告中指出,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那么,什么叫和平发展道路?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其核心思想是“通过两个途径、实现四个发展”。

第一个途径是中国不争霸,永远不称霸;第二个途径是中国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四个发展”是,通过以上两个途径,努力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

二、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为什么正是在当今国际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庄严地宣布:中国要坚定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那么,中国为什么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

上个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经历了连绵起伏的战争磨难,广大人民群众是战争的直接受害者,战争造成了无数生命财产的毁灭。

世界各国人民痛恶战争,向往和平,渴望发展。

饱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严重战争创伤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人民,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与安宁,更加期望消除国家内乱,维护地区稳定,他们与同样渴望安宁的发达国家民众一道,形成了声势空前的和平浪潮。

第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基于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作出的必然选择。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我们的主张、我们的理念、我们的追求,努力实现和平发展,始终是中国谋求发展的宗旨和原则。

中国历来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现在走和平发展道路,将来强大了也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我们的基本社会制度和政治信念使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制与社会发展》投稿须知
以下为本刊的投稿须知,请各位投稿者务必认真仔细阅读并严格遵守:
1.本刊为理论法学方向的学术期刊,要求文章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

本刊不刊发以下类别的稿件:译文、会议综述、书评、学术综述。

2.来稿必须是原创性学术作品,无剽窃、抄袭内容,不存在版权争议,未一稿多投。

本刊已引进“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

来稿如被发现存在剽窃、抄袭、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本刊将按相关规定对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

3.投稿务必通过在线投稿系统进行,勿向责任编辑个人投稿。

4.请严格按照系统要求注册并填写相关信息。

在线投稿后,请勿再向本刊邮寄纸质版稿件。

5.来稿的格式必须是word格式。

否则,恕本刊不受理贵稿。

6.来稿中参考文献的格式必须规范。

参考文献的具体格式参见《中国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编排规范》。

7.来稿必须注明作者的详细个人信息,包括出生年、籍贯、性别、单位、学历、职称、详细通讯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

来稿如缺少作者信息或作者信息不完全,请对其予以补充。

8.论文必须附有中英文对照的摘要和关键词。

摘要应为论文主要内容的浓缩和提炼,不能使用诸如“本文认为”、“笔者认为”等评价性语言,字数在300字以内。

关键词应为反映论文最主要、最核心内容的专业术语。

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隔。

每篇论文可使用3至8个关键词。

9.如果您的初次投稿不符合本刊的格式要求,您可将稿件修改后再次投给本刊,但是,当您投稿的格式已经符合本刊要求后,请勿再就同一篇文章向本刊投稿,以免造成重复评审。

这意味着,如果您的稿件未通过本刊评审,请勿再将该稿或者该稿的修改稿投送给本刊。

本刊对已经否决的稿件不再安排评审。

10.本刊审稿的总期限为3个月。

11.由于版面限制,本刊保留在尊重作者基本观点的前提下对被采用的稿件进行文字上的修改和删减的权利。

对此,作者如不同意请在来稿时声明。

12.对于被采用的稿件,本刊不向作者收取版面费,同时也不向作者支付稿
酬。

13.由于编辑部人员有限,本刊不保证对每一篇未通过初审的稿件均提供评审意见。

谢谢您的合作!
《法制与社会发展》编辑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