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考历史第三单元王安石变法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三冗两积” 局面的形成
增设官
僚机构;
措施 科举扩招;
恩荫制。
冗官
措施 扩充军队 冗兵
积贫 局面
措施 养兵养官
战争赔款
措施 分散军权
冗费
军队战斗力弱 战辽西夏多败
积弱 局面
3庆历新政
目的: 挽救统治 人物: 改革派——宋仁宗、范仲淹、富弼
中心: 整顿吏治
改革文官升迁办法;
措施:严格恩荫制度;
改革贡举制;
(3)变法的不足:(局限性)
①它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所 以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②变法是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 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课堂小结
变法背景:
必要性:三冗两积,内忧外患 可能性:范仲淹;宋神宗;王安石
内容
富国之策:青募农方市均 强兵之策:将兵法;保甲法等;
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正是王安石王大安胆石改革以,新促法进害了天北下宋社,会引经用济奸的邪发,展和更政张治法军令事,实驯至靖扣康题 力的壮大之,难在,中人国历皆史咎发安展石进为程祸中发首挥,了而重不要知作实用。根柢于神宗之有雄心
赞同王安石也变。法不是 一次成功的改革,存—在—严重赵的翼弊《端二的史观点札。记》
重编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 造了舆论,有 典。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 利于改革的推 过考试可直接为官。设武学、进
医学、律学等专门学校。
措施
富 国
内容
青苗法、农田水利 法、免役法、方田 均税法。 均输法、市易法、
强 兵
保甲法、保马 法、将兵法、 设军器监
取 士
改革科举制度、 整顿太学、编撰 教材。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课件

07
保甲法与保马法
保甲法的目的和内容
目的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维护社会治安。
内容
将乡村民户编为保甲组织,实行联保连坐制度,加强对基层的控制。
保马法的目的和内容
目的
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保障战马供应。
内容
推行保马法,鼓励民间养马,并通过 官府统一购买和调配,确保军队战马 来源。
保甲法与保马法的影响
社会影响
的处罚。
青苗法的影响
积极影响
青苗法的实施,有效地抑制了高 利贷行为,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稳定了农 业经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消极影响
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监管不力、 官员腐败等问题,导致青苗法的 效果大打折扣,部分地区出现了 强制贷款、利率过高等问题。
04
市易法
市易法的目的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均输法的内容
设立发运使
均输法设立发运使一职,负责监 督和协调各地物资的采购和运输
。
掌握物资信息
发运使需全面掌握各地物资的产量 、质量、价格等信息,以便合理调 配。
调节运输
根据市场需求和运输成本,发运使 有权调整物资的运输路线和方式。
均输法的影响
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通过均输法,国家能够更有效地控制 物资流通和税收,从而增加财政收入 。
农民起义频发
农民生活困苦,纷纷起义 反抗。
王安石的改革思想
针对时弊
王安石认为,北宋中期的困境 主要是由于制度不健全和政策 失误所致,需要通过改革来解
决。
强调变法
王安石主张“天变不足畏,祖 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强 调变法的重要性。
注重实用
王安石认为政策和制度应该注 重实用,而不是过分追求形式 。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王安石变法,是发生在宋神宗时期的改革,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政治改革运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欢迎阅览。
【教材背景】北宋初年,统治阶级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采取发展生产等一系列措施的积极作用。
至宋真宗时,社会环境呈现相对稳定,经济比较繁荣的局面。
然而,于此同时,北宋建立以来固有的社会矛盾不断加剧,集权统治所造成的消极影响也开始显露出来,酝酿了动摇北宋王朝统治的危机。
到了北宋中期,针对封建政权所生的政经危机已经可以预见。
当时北宋存在着严重的财政危机,深重的外患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改弦更张,变法改革已经是势在必行了。
【教材分析】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针对北宋当时“积贫积弱”的社会现实,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而掀起的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
王安石以“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为原则,从理财入手,颁布了农田水利法、均输法、青苗法、免役法(又称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并推行保甲法和将兵法以强兵。
变法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但它最终以失败而告终,王安石变法没有触及根本问题以及变法中的种种弊端是主要原因。
教学重点: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及目的教学难点:王安石变法的侧重点【教学过程】一、起用王安石1、王安石简介:多媒体展示:“拗相公”王安石,北宋杰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2.宋神宗起用王安石探究:宋神宗为什么要起用王安石?起用的标志是什么?王安石究竟有哪些变法设想能打动宋神宗?(1)原因:1)庆历新政失败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改革呼声又起;庆历新政失败后,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统治集团感到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之后,很快又高涨起来。
2)王安石提出变法主张和设想;富有革新精神的王安石给宋仁宗呈送了长达万言的《言事书》,提出了变法主张,但没被采纳。
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23.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规定:由政府拨出 巨款设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 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商贩可向市易 务交纳抵押品,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 分。下列对市易法的看法,正确的有( ) ①这是利用封建国家权力干预经济 ②有利 于限制大商人控制和操纵市场 ③它能稳定 物价、调节市场 ④政府能增加国库收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1. “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法取息二分,提举 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州定额,而有抑配(强制 分派)之弊。”这段话反映出( ) 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 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C.官吏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 D.新法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22.王安石变法的各项内容中,限制地主、官 僚、商人特权和利益的措施有( ) ①青苗法 ②免役法 ③农田水利法 ④市易 法 ⑤方田均税法 ⑥均输法 ⑦保甲法 A.①②③④⑤ B.①④⑤⑥⑦ C.①②④⑤⑥ D.②③④⑤
第2 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一. 起用王安石
1.原因:
①社会矛盾仍然尖锐; ②王安石提出变法主张和设想; ③宋神宗赞赏他的设想,又有变法愿望
2.标志: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 政事,主持变法。
二. 富国之法
---通过理财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目的: 改变积贫的局面、调整封建国家,
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发展生产
措施: 青苗法
农田水利法 免役法(募役法) 市易法 方田均税法 均输法
1.青苗法
目的: 限制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
盘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内容: 作用: 局限性: 出现了地方官员强迫百姓向
政府借贷,由于利息偏高农 民负担依然沉重
高二下册历史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知识点梳理

[键入文字]
高二下册历史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知识点梳理
历史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以下是历史网为
大家整理的高二下册历史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知识点,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
关问题,加油,历史网一直陪伴您。
王安石变法概述:
1、背景:
(1)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赋税繁重,阶级矛盾激化,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
(2)民族矛盾激化,辽、西夏威胁;
(3)宋初空前强化君主专制集权,出现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积贫积弱局面;
(4)庆历新政失败,社会矛盾更加尖锐,改革呼声强烈,宋神宗任用富有改革精神的王安石变法。
2、性质:
王安石变法是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是
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3、历史地位:
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和改革家。
但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
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注定改革必然失败。
4、积极作用:
(1)在经济方面,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大的发展,同时,抑制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兼并,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在军队方面,节省了军费开支,同时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有效的解决了冗兵
1。
王安石变法内容概括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一、经济方面: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均输法。
二、军事方面:保甲法、裁兵法、将兵法、保马法、军器监法。
三、用人方面: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惟才用人。
第一:经济方面:青苗法;每年二五月份,缺钱的时候,政府会给农民贷款,粮食贷款,每半年拿两三分利息,分别和夏秋税一起还。
募役法;不是按户轮流当仆人,而是政府雇人来承担。
不愿当仆人的人,按贫富等级交一定的钱,称为免役钱。
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方田均税法;下令全国清理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根据土壤质量将土地分为五等,作为征收土地税的依据。
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兴修水利,费用按贫富高低由当地居民出资,也可向州县政府借款。
市易法;在东京设立市场交易所,购买滞销商品,在市场短缺时卖出。
均输法;设置海运使节,掌握东南六路的生产情况和政府、朝廷的需要,按照“由贵到贱,用近到远”的原则统一采购运输。
第二:军事方面:保甲法;将村民户组织起来,10户为一个保障,2户以上为一个保障。
在农闲季节,他们会集中精神,接受军事训练。
裁兵法;整顿厢军和皇军,规定士兵50岁后必须退役。
测试士兵。
未能通过禁令者将改为范军,未能通过范军者将改为平民国籍。
将兵法;废除北宋初年制定的驻军法,并逐步推广,将各路驻军划分为若干个单位,每个单位设中尉,负责本单位部队的训练,提高部队素质。
保马法;不再由政府养马,改为由嘉宝家庭养马。
自愿养马的保户,可以由政府监管,也可以给钱自己买,还可以免一些税。
很快就要废除,采用人民牧业制。
军器监法;督制造兵器,严格管理,提高武器质量。
第三:用人方面:改革科举制度;颁布朝贡法,废除明经学科,而进士考试以经、论为主,增加法科。
整顿太学;实行太学三棚法体系,分为上、中、下三等。
用学校的日常考试代替科举,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不通过科举直接为官;养经义局,编经学,编三经新义;开办武术、医学、法律学校,培养专门人才。
惟才用人;重视中下层官员的提拔任用,让很多下层官员和下层学者都有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
高三王安石变法知识点归纳

高三王安石变法知识点归纳高三学生在历史学科中学习了中国古代历史的一部分,其中包括王安石变法。
为了帮助学生对这一知识点进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以下是关于王安石变法的一些知识点的归纳。
一、背景介绍1. 时间背景: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时期的11世纪。
2. 社会背景:北宋时期,国家面临日渐增加的财政困难以及农民生活的不稳定,需要通过改革来解决问题。
二、王安石的政治思想和目标1. 政治思想:王安石主张“革除旧党、新法治国”,追求国家治理的民生导向和科学管理。
2. 目标:通过改革措施来解决财政问题,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强国家实力和治理效能。
三、主要改革内容和措施1. 钱法改革:引进“包钱法”和“青苗法”,通过增加赋税和贷款等方式,解决财政困难。
2. 科举制度改革:推行“策问科举”,注重实际能力和应用知识,选拔更多的人才。
3. 农田水利改革:推行均田制和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民生产力。
4. 改革军队编制:建立保甲制,从民间招募军人,提高防御能力。
5. 改革教育制度:修订教科书,推行新课纲,提高学生素质。
四、变法的影响与评价1. 社会影响:变法改革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引发了一系列反对声音和抵制行动。
2. 经济影响:改革一度有效地解决了财政问题,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但也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
3. 教育影响:通过改革教育制度,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实际能力的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4. 政治影响:变法的失败使得王安石失去了权力,旧党重新上台,但变法的一些制度改革仍然影响了后来的历史进程。
总结: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其目标是改善财政状况、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以及加强国家治理效能。
通过改革税制、科举制度、农田水利、军队编制和教育制度等多个方面,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社会存在的问题。
然而,变法改革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动荡和反对声音,最终以失败告终。
尽管如此,王安石变法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改革的一些制度仍然在后来的历史中有所体现。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精品PPT课件

二、变法的内容—— (1)理财(富国)措施
①青苗法: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贷借(钱或粮食)
作用评价:
A. 积极: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阶级矛盾;同时增加政府收入. B. 最具争议:强制借贷,利息较高,实质是政府放高利贷,引起社会不满.
积极:一定程度抑制兼并, 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减轻农民赋税负担。
⑤市易法: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
积极: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圩田工程示意图(选自(清)《授时通考》)
木兰陂位于莆田 市郊南门外约4公里的 木兰山下,是北宋期 间修建的一座引、蓄、 灌、排、挡综合利用 的大型水利工程。迄 今仍在发挥效益,灌 溉着莆田平原1万多公
设置军器监 武器质量和产量都提高
保马法 将兵法
马匹的质量和数量提高;政府节 省了费用
加强了军队战斗力
精简军队 加强军队战斗力,节省了不少
主要表 现: 西 部边境 的巩固 和开发
王安石变法
措施 目 的
(一)朝廷面临内忧外患,财力穷困、风气日坏、法度不合先 前三代之政,说明变法是事势要求;(二)庆历年间范仲淹 主持的改革所以失败,在于人才不足,而真正合乎皇帝信 赖的几乎没有;(三)当务之急在于培养有用的人才,这就 要选择对象,而且要有一整套的教养之道,养廉之法,纪 律约束,法律制裁,考察、赏罚的办法;(四)当今不能泛 泛而学,需要根据国家的要求来培养文武兼能、德才兼备 的专业人才;(五)善于治理财政的,从未以开支不足为问 题,主要应通其变,治财要有正确方法;(六)当前朝政的 严重问题是从中枢到地方都是奸吏充斥、狼狈为奸、官官 相护、贤者受法律束缚而不肖者逍遥法外的情形必须改变, 关键在于得到优秀人才放手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指导意见学习要求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1.了解王安石受到重用的原因。
2.理解王安石变法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措施。
3.认识王安石变法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
知识点一起用王安石1.原因(1)庆历新政夭折后,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王安石给宋仁宗上《言事书》,提出了变法的设想。
(2)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
2.标志: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知识点二措施及内容类别措施内容富国之法农青苗法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需还本付息农田水利法鼓励开垦荒地和兴修水利,公用水渠需“疏通均济”免役法又称募役法。
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照贫富等第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方田均税法重新丈量全国土地,按照土地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商市易法在东京设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均输法政府要求东南六路的发运使,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采购物资强兵之法兵保甲法政府把农户编为保甲,农闲练兵,维持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保马法官马由农户保养,养马户可减免部分赋税将兵法设“将”为军队基本单位,每将置正将一人工设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取士之法士改革科举废明经诸科,取士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整顿太学惟才用人,【概念阐释】将兵法把禁军的厢、军、营、都四级编制改为将、部、队三级编制,在北方各路陆续分设100多将,每将置正副将各l人,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
将兵法的实行,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素质。
【易错提醒】1.北宋中期,社会矛盾复杂尖锐,阶级矛盾、民族问题冲突不断,统治集团内外交困,不得不进行改革,以挽救统治危机。
2.宋神宗起用王安石进行变法,最主要的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发展经济、缓和阶级矛盾都服从于维护封建统治这一主要目的。
3.王安石变法“富国”与“富民”政策的不同:“富国”政策主要是解决政府的财政收入问题;“富民”政策主要是使天下百姓丰衣足食。
【结构图示】王安石变法的内容主题王安石变法中的富国之法[史料研读]史料一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和通过政府利用商人专营某些商业行业,来获取财政收入,这对商品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变法较多地反映中小地主和中小商人的要求,尤其是南方地主和商人的要求……总的来说,变法是代表地主阶级革新派的一种主张,其主流应该肯定。
——《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史料二安石曰:“所以不足者,由未得善理财之人耳。
”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①。
民穷为盗,非国之福。
”安石曰:“不然,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②。
”——司马光《传家集》1.史料一是对王安石变法中经济措施的评价。
2.史料二体现了王安石和司马光不同的理财观。
①善理财的人,不过是会敛钱,把百姓的财富搜刮尽了。
②能不增加百姓的负担却增加国家的收入。
1.结合所学,指出王安石变法的经济措施主要有哪些内容。
提示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
2.据史料一分析王安石富国之法有何特点。
提示通过限制大地主阶级和大商人利益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体现了中小地主和商人的利益。
3.结合史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的理财观在其变法中是如何体现的?提示青苗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既保障了政府财政收入,又减轻了农民负担;市易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史论归纳]正确认识王安石变法中的“富国之法”(1)青苗法的实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免役法的实施,政府向不服役的官僚、地主收取免役钱,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3)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4)方田均税法实施后,官僚、地主也要按土地实有亩数纳税,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5)均输法的实施,使物资需求和供应得到了很好的调节,减轻了纳税户负担,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有所增加。
主题王安石变法的特点[史料研读]史料一民所以多僻,以散故也。
故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
”保甲立,则亦所以使民不散①;不散,则奸宄固宜少。
今所以为保甲,足以除盗;然非特除盗也,固可渐习其为兵。
既人人能射……然后使与募兵相参,则可以消募兵骄志,省养兵财费。
——王安石史料二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②,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
——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史料三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③;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1.史料一反映了实行保甲法的原因及目的,①指推行保甲法,则可以使人民不离散。
2.史料二体现了北宋选人用人中存在的弊端,②指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
3.史料三体现王安石经世致用教育思想。
③是说如果不能够为国家的治理所用,这样的学问就不要教授它。
1.据史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推行保甲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提示维护地方治安,逐步实现与募兵制的有机结合,促进军队纪律的改进和战斗力的提高,并节省军费开支。
2.据史料二,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
提示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
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
3.史料三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提示教育思想:注重实用。
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
(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史论归纳]王安石变法的特点(1)理财措施的特点①实现“民(老百姓)不加赋而国用饶”,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主要来自有产者阶层,如官僚地主、高利贷者和大商人。
②取消官僚地主的部分特权。
③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的长远发展。
(2)整军措施的特点①用类似“民兵”的管理方法,整顿社会秩序,重在防范农民起义。
②改革军事而不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
③对更戍法进行适当调整。
(3)取士之法的特点:关注人才培养,注重培养实用创新型人才。
1.北宋中期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主持变法的王安石认为北宋贫困的症结在于( ) A冗官冗兵导致冗费B.中央集权过度导致地方无权C.生产少及土地兼并D.长期战争费用及缴纳“岁币”解析王安石认为导致国家贫困的原因,不是开支过多,而是生产过少,导致农民贫困的原因是兼并和繁重的徭役,故C正确。
答案 C2.范仲淹说:“官壅于天下,民困予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
”结合材料判断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 )A.缓解国家财政危机,促使人民生活富裕B.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C.增加政府收入,增强军队实力D.财政危机日益严重,适应士大夫呼吁改革的要求解析材料信息反映了北宋时期机构臃肿,财政困难,民族矛盾尖锐,政府统治危机。
因此可知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缓解国家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
答案 B3.王安石变法“以理财为方今之急”,其“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的关系B.调整地主阶级中士族与庶族的关系C.调整官僚大地主与中小地主的关系D.调整封建国家与自耕农之间的关系解析为了解决财政困难,政府不断增加赋税。
由于富者有田无税、贫者产去税存,中小农户的赋税沉重。
王安石变法“理财”措施的主要目的是调整封建国家与官僚大地主的关系,将豪强地主隐瞒的大量土地清丈出来,他们不得不据实纳税。
故本题正确选项为A。
答案 A4.王安石为改变积弱局面推行的变法中,既能够增强国防力量,又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是( )A.保马法B.将兵法C.保甲法D.设军器监解析本题根据王安石变法的具体内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保甲法是政府把农民编成保甲,平时参与社会治安,战时编入军队作战,所以既能够增强国防力量,又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答案 C5.王安石变法,从可操作性的角度看,哪一项措施在当时是很难真正实行的( )A.募役法B.农田水利法C.方田均税法D.保甲法解析根据方田均税法的具体规定分析,重新丈量土地很难实行,按土地多少和肥瘠收税也很难实行。
答案 C6.1061年,苏轼考取“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进士。
但是,后来他感叹道:“当年……成绩甚优,于是飘飘然自以为真的可以‘直言极谏’了。
殊不知谏一回灭一回,如今灭到黄州凉快来了。
”对于此事的下列解读,比较准确的是( )A.科举考试方式有所创新B.“直言”需符合上级意图C.读书人并没有得到重用D.科举考试科目种类繁多解析考试科目是由国家制订的,故“直言”需符合上级的意图,故B项正确。
答案 B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熙宁改制比前两次更为彻底,首先罢试诗赋,独留策论;其次新增大义,地位在策论之上。
……熙宁科场改革的另一重大贡献在于王安石主持编纂、作为经义考试统一标准的《三经新义》,即《周礼》、《诗》、《书》三经义,成为科场和学官的法定教科书。
——郑师渠、吴怀祺主编《中国文化通史·两宋卷》至于介甫以其书(《周礼》)理财者居半,爱之,如青苗之类,皆稽焉。
所以自释其义者,以其所创新法,尽传著新义,务塞异者之口。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新经周礼义》材料二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
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
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并指出两则材料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的措施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首先罢试诗赋,独留策论;其次新增大义”“如青苗之类,皆稽焉”可知,主要涉及的是改革取士之法和青苗法;前者是取士之法,后者是理财之法。
第(2)问,抓住要求“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的增长”联系王安石变法的具体措施,可知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符合这一要求。
后半问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措施:废除诗赋,改以策论取士;以《三经新义》为教学和考试的依据;青苗法。
不同:一侧重于育人(取士)角度;二侧重于理财(富国)角度。
(2)青苗法、农田水利法。
认识: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1.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丞相之一,王安石宦海浮沉的一生、其宏图大愿未了的遗憾、其官学皆优的智慧,都值得今时今日的人们去参悟。
面对北宋贫弱现状,他认为解决的主要办法是( )A.“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B.“摧制兼并”,阻抑“侵牟”和“蚕食细民”C.“为之修其水土之利”D.“清查瞒田”并“据其纳税”解析王安石认为:国家贫困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生产少则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