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精)
《朝花夕拾》名著试题答案解析

《朝花夕拾》名著试题一、填空题1.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原籍),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2、《朝花夕拾》最初在《莽原》发表时,题为《旧事重提》,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回忆性散文集,共10 篇,是一部蕴含着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的作品。
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被选进中学语文课本。
3、作者在《二十四孝图》文中指斥封建孝道的危害“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接着将小学生粗粗的《儿童世界》与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进行对比,引出对自己幼时读物的回忆,着重分析了《二十四孝图》中卧冰求鲤,郭巨埋儿、老莱娱亲等孝道故事,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旧中国儿童的可怜。
4 在《琐记》中提到离开故乡的原因是躲避流言和中伤。
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他起初选择了无须学费的南京水师学堂,这个学堂四天教授英文,一天教授汉文,因为感到“不合适”和”乌烟瘴气”,他随后又考入了矿路学堂,在这个学堂里,他最喜欢阅读的一本书是《天演论》,首次知道赫胥黎、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
5“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这句话出自《五猖会》。
本文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急于看戏,父亲却要我背书,让我感到痛苦,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的不合理。
6、在《无常》一文中鲁迅提到:无常有黑白两种,白无常又叫活无常,黑无常又叫死无常,人们喜爱的是白无常。
无常是一种有人情味的鬼,他的来历是民间传说。
7、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讲述了在日本仙台留学时的学习生活,在这段经历中发生了他一生最重要的转变:弃医从文,回国后,他将藤野先生的照片挂在寓居的东墙上,深切表达了对没有民族偏见的、正直热诚的先生的怀念。
8、读《朝花夕拾》,我们了解到鲁迅小时侯最喜欢在百草园玩耍,在迎神赛会上他最喜欢看的是无常。
《朝花夕拾》鲁迅 名著阅读知识点及考题考点汇总 (带答案)

《朝花夕拾》鲁迅名著阅读知识点及考题考点汇总(带答案)《朝花夕拾》鲁迅知识点1、作者介绍鲁迅(1881年-1936年),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主要作品有《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
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朝花夕拾》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
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
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
2、主要内容《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回忆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具体生动地显示了当时中国的风习和社会情状。
《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七篇作品,记述鲁迅儿童时期在故乡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当时的人情世态和社会风貌,是了解少年鲁迅的可贵篇章。
《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作品,记述鲁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留下了青年鲁迅在追求真理的人生道路上沉重的脚印。
作品以优美的语言、深沉热烈的感情回忆了作者从儿时到辛亥革命时期的生活片段,侧面描绘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景象。
作者在追怀旧事,回忆保姆、父亲、老师和朋友的同时,也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
全书包括10篇章:⑴《狗·猫·鼠》通过对猫和鼠的一些秉性、行为,写了作者仇猫的原因,并用“猫”这样一个类型,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⑵《阿长与山海经》记述作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刻画了一位粗俗、好事,但是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保姆形象,表达了对她的怀念感激之情。
⑶《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强烈反感,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的悲惨处境。
《朝花夕拾》名著试题答案

欢迎共阅《朝花夕拾》名着试题一、填空题1.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原籍),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2、《朝花夕拾》最初在《莽原》发表时,题为《旧事重提》,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回忆性散文集,共10 篇,是一部蕴含着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的作品。
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阿长与山海经》被选进中学语文课本。
3、作者在《二十四孝图》文中指斥封建孝道的危害“甚于洪水猛兽,非常广大,也非常长久,能使全中国化成一个麻胡,凡有孩子都死在他肚子里”,接着将小学生粗粗的《儿童世界》与别国的儿童用书的精美,进行对比,引出对自己幼时读物的回忆,着重分析了《二十四孝图》中卧冰求鲤,郭巨埋儿、老莱娱亲等孝道故事,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旧中国儿童的可怜。
4 在《琐记》中提到离开故乡的原因是躲避流言和中伤。
为了“寻别一类人们去”,他起初选择了无须学费的南京水师学堂,这个学堂四天教授英文,一天教授汉文,因为感到“不合适”和”乌烟瘴气”,他随后又考入了矿路学堂,在这个学堂里,他最喜欢阅读的一本书是《天演论》,首次知道赫胥黎、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
5“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这句话出自《五猖会》。
本文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急于看戏,父亲却要我背书,让我感到痛苦,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教育制度的不合理。
6、在《无常》一文中鲁迅提到:无常有黑白两种,白无常又叫活无常,黑无常又叫死无常,人们喜爱的是白无常。
无常是一种有人情味的鬼,他的来历是民间传说。
7、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讲述了在日本仙台留学时的学习生活,在这段经历中发生了他一生最重要的转变:弃医从文,回国后,他将藤野先生的照片挂在寓居的东墙上,深切表达了对没有民族偏见的、正直热诚的先生的怀念。
文学常识之作者简介

文学常识之作者简介对于现在的初中生来说,记住文章作者也是学习的一项内容。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文学常识之作者简介,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现代文化的奠基人。
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著名短篇小说《呐喊》,《彷徨》,集《朝花夕拾》,散文集《野草》,杂文集《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等。
《朝花夕拾》是鲁迅写于1926年2月间的散文集,共十篇。
《故乡》选自小说集《呐喊》,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选自《朝花夕拾》,课文《雪》选自《野草》,(《鲁迅全集》第2卷),《阿Q正传》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2.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作家,学者,教育家。
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奠基人之一。
著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胡适文集》,《胡适作品集》等。
3.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沫若为笔名。
四川乐山人。
现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主要文学作品有诗集《女神》,《星空》,《蔡文姬》等。
《天上的街市》《净夜》选自《郭沫若选集》。
4.巴金1904年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男四川成都人。
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灭亡》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还有短,中,长篇小说。
《短文两篇》选自《龙.虎.狗》。
5.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
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洲。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柳宗元一生留下8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
其《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为唐代七律名篇,绝句《江雪》在唐人绝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
《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
鲁迅先生的资料简介

鲁迅先生的资料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 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号灵风,中国近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被誉为“百年来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
鲁迅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早年深受传统文化熏陶。
他自幼聪颖,精通经史子集,早年就读于绍兴求是书院。
后来,他赴日本留学,先后就读于早稻田大学和东京帝国大学医学院。
在日本,他深刻感受到国家的危亡,思考中国社会的问题,并逐渐形成对文学的热爱和对封建社会的不满。
鲁迅的文学创作开始于20世纪初,他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小说《狂人日记》,该作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
通过“我”的视角,鲁迅生动地描绘了一位因社会不公而发狂的知识分子形象,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他的另一力作《阿Q正传》则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
除小说外,鲁迅还涉足散文、诗歌、翻译等领域。
他的散文以《呐喊》、《彷徨》、《野草》等集子为代表,揭示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性丑恶的深刻认识。
鲁迅的诗歌以《红楼梦后感》、《临湖感怀》等为典范,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深沉感情。
鲁迅不仅在文学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他还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想启蒙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提倡文学要为社会进步而服务。
他的文学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发展,开创了现代文学的新局面。
鲁迅一生坎坷,面对国家的危难,他坚定支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事业。
他积极投身文学、政治和社会活动,呼吁文艺家要有社会责任感。
他曾任北大文学院教授,是中国左翼文学团体“鲁迅艺术学会”的主要成员之一。
1936年,鲁迅因肺病辞世于上海。
他的离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损失。
鲁迅的文学成就和崇高品质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巅峰人物,他的思想和作品仍然在当今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鲁迅作品文学常识

鲁迅作品文学常识鲁迅作品文学常识1.关于鲁迅的文学常识(包括原名、出生地、职务、代表作)答案: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现代文化的奠基人。
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著名短篇小说《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记《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等。
2、请背《渔歌子》、《己亥杂诗》答案:1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2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3、关于巴金的文学常识(包括原名、出生地、职务、代表作)答案:巴金:1904年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男,四川成都人。
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灭亡》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还有短、中、长篇小说。
《短文两篇》选自《龙.虎.狗》。
4、关于郭沫若的文学常识(包括原名、出生地、职务、代表作)答案: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沫若为笔名。
四川乐山人。
现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社会活动家。
主要文学作品有“诗集《女神》、《星空》、《蔡文姬》等。
《天上的街市》《净夜》选自《郭沫若全集》。
5、请问唐宋八大家都是谁?答案::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6. 一门父子三词客是谁?答案: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7.四史都是什么?《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8. 南宋四大家都是谁?答案: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9. 边塞诗人都有谁?答案:高适、岑参、王昌龄10. 唐宗、宋祖、秦皇、汉武都是谁?答案:唐宗:唐太宗李世民宋祖:宋太祖赵匡胤秦皇:秦始皇嬴政汉武:汉武帝刘彻11. 谁是中国吝啬鬼的典型?答案:严监生12. 元曲四大家都是谁?答案: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鲁迅有趣的故事

鲁迅有趣的故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是我国近现代著名作家、思想家、文学评论家。
他被誉为“中国文学的脊梁”,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他的生命中,有许多有趣的故事,以下是其中的一些。
一、鲁迅简介鲁迅生于浙江绍兴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
他自幼聪颖过人,酷爱文学,求学过程中因时局变动,曾转学多所学校。
后来,他东渡日本留学,学习医学,但目睹一部电影《赴法留学的画家》,激发了创作欲望,转而投身文学事业。
二、鲁迅的有趣故事1.刻字赠友鲁迅擅长书法,尤其善于刻字。
他曾为好友许广平刻了一方印章,上面刻着“苦雨斋”。
这方印章成为两人友谊的见证。
2.抽烟趣事鲁迅酷爱抽烟,他的烟瘾很大。
有一次,他的一位朋友劝他戒烟,鲁迅回答:“戒烟有何难,我早已戒了三次,但每次都失败。
因为我戒烟的时候,总是想着别人的好烟,于是又捡起烟来。
”3.取名趣谈鲁迅善于给学生起绰号。
有一位学生名叫陈丹燕,因为胆子小,鲁迅给她取了个绰号“小胆”。
后来,陈丹燕成为了一名著名作家,她写的《小城故事》深受读者喜爱。
4.课堂趣闻鲁迅在课堂上教授文学课时,曾讲述了一个关于“猹”的故事。
他说:“猹这种动物,身子胖,脚很短,走路一摇一摆,非常可爱。
但是,它的皮却非常坚韧,很难剥离。
所以,我们要学会欣赏猹的可爱,而不是企图剥它的皮。
”借此告诫学生们要珍惜生活中的美好,不要被表面的东西所迷惑。
三、鲁迅的作品与影响鲁迅的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阿Q正传》、《呐喊》、《彷徨》等。
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揭示了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对民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倡白话文学,反对文言文,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总结鲁迅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更是一位有趣的智者。
他的故事充满了幽默和智慧,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生动、有趣的鲁迅形象。
鲁迅事迹

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1923年),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乡》、《社戏》、《一件小事》、《风波》等14篇作品;《彷徨》(1926年),包括《伤逝》、《祝福》等11篇作品;《故事新编》(1936年),包括《补天》、《奔月》、《理水》等8篇作品。
散文集《朝花夕拾》(1927年),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
散文诗集《野草》(1927年),包括《秋夜》、《过客》等24篇作品。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鲁迅生平简介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号豫才。
浙江绍兴人。
七岁开始读书,十二岁从寿镜吾老先生就读于三味书屋。
十三岁那年家里发生一场很大的变故,经济状况渐入困顿,接着父亲一病不起,使他饱尝了冷眼和侮蔑的滋味,“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1898年离开故乡考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后又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
1902年初毕业后被选派赴日留学,先是学医,后为改变国民精神,弃医从文。
1909年8月回国。
辛亥革命后应蔡元培之邀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供职,后又随部迁住到北平。
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新文学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正式开始了辉煌的创作生涯,至1926年,又相继出版短篇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使其思想产生了飞跃,由此进化论思想为主导,转向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思想为主导。
1930年3月“左联”成立时,被推荐为常委,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将。
后十年的杂文,更加深刻、犀利,有如匕首、投枪,充满了唯物辨证的精神。
这些作品收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Q虽有农民式的 质朴,但也沾了一些游手 之徒的狡猾。我同情阿Q 被压迫、被侮辱的遭遇, 也憎恨阿Q的愚昧和麻 木。”
------鲁迅
精神胜利法是怎样的心理状态
质朴愚昧 率真任性 自尊要强 狭隘保守 憎恶权势 无赖霸道 敏感禁忌 不满现状
双 重 人 格
狡黠圆滑 狭隘保守 自轻自贱 盲目趋时 趋炎附势 懦弱愚昧 麻木健忘 安于现状
他革命后,对革命的极度失望;
(高潮)
阿Q的形象
我们抓住他性格的主要特征—— 精神胜利法来分析。
阿Q精神胜利法具体表现为他妄自尊大,自 轻自贱,欺弱怕强,麻木健忘等待。
鲁迅先生正是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淋漓 尽致的描绘,表明这种普遍在于"国人魂灵"中的 精神病症怎样麻木。阿Q非常穷,穷得只剩一条裤, 甚至连姓名都没有。但是,他的可悲却主要还不 在物质生活条件的被剥夺,而在于他精神生活的 被扭曲。他被压在未庄生活的最底层,什么人都 能欺负他,可他却并不在乎,常常好像还很得意。 这是的关键,是他有一种独特的精神胜利法,分 明挨了打,他却想:这是儿子打老子。
不同。有些事我们不能苟且,不能容忍,应该作出抗争,以求得实际的 胜利。例如阿Q在被打时,本应该反抗,而不说一句“儿子打老子”便 完事。在对待这类事时,如果无原则的退让,无原则的自宽自解,那便 是真正的精神胜利法。生活中还有些事情本不需要过多的计较,如果我 们也去计较,并以不如别人为耻,同时用某种方式来自譬自解,以求得 精神上的愉悦,则也可称为精神胜利法。比如我们天生丑陋,我们只能 承认,不必以为羞耻,更不必用“儿子才会长得漂亮”来安慰自己。不 是任何事我们都要比别人强,有些事不如他人也是十分正常的。如果我 们以这种心态来对待生活,则我们就会远离某些阿Q气。
(序幕)
第二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
略”,着重介绍阿Q的精神胜利法; (开端)
第四章“恋爱悲剧”、第五章“生计问
题”、 第六章 “从中兴到末路” ,着重描写
了阿Q的精神痛苦与不幸;
(发展)
第七章“革命”和第八章“不准革命”描
写了辛亥革命波及未庄以后,阿Q自发地“神
往 ”革命的愿望和行动,以及假洋鬼子不准
从失落中走出来,都必须学会调节心理,使它获得某种平衡。否则,我 们将长期处在名利的斤斤计较中而痛苦。阿Q的错在于他没有任何的原 则,凡事都计较,凡失败都要求得某种程度的超越。而他又不是通过现 实的奋斗来实现,只是作一番精神上的假想,求得虚妄的胜利。这种精 神胜利法,只会麻痹人的斗志,为我们的苟且偷生找到心安理得的借口, 不利于现实的改造,不利于人类的进步,是我们应该扬弃的。
子 打了” 说“我是虫豸” 想
“状 元不也是第一个吗?”“你算是
什 么东西呢”
麻木、愚 昧、落后、 无赖、狭 隘、妄自 尊大
自欺 自贱 自残
自欺 欺人
变态 灵魂
阿Q的精神安慰法,归根结底是与几千年中国 传统文化密切关联的。其实所谓的阿Q精神要追溯到 几千年前的老子身上。老子的学说讲的是“无为而 治”,讲究清静无为的治理国家。无为就是要少一 些欲望,少一些要求,少一些作为,以无为而不为。 同时根源也在儒学,在佛教上。自古人们就认为中 国是世界的中心地带,故称中原。近代国人丢失了 汉唐明的气势,却从皇帝到平民百姓仍以“天朝大 国”自居,做着欧罗巴诸国归依我“天朝的黄粱美 梦。只有人家学我们,没有向别人学习的。鸦片战 争以后,还有不少人怀着“先前比你们阔多了”, “三十年风水轮流转”的话语,日本发动全面侵华 战争,中国还有许多因“杀头好看”的看客一族, 安然做起“东亚病夫”;半壁江山转眼落入侵略者 的手中,某些人还心安理得地做起亡国奴来,或许 他们还有“过了二十年又是......”的想法。 这真是国人的悲哀,民族的悲痛。
鲁迅为什么要创作《阿Q正传》?
意图有两点:
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 “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 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 的愚昧 ,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
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 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内容概括:
第一章“序”交代了给阿Q作传的缘起,
介绍了阿Q的身世、处境;
鲁迅,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
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 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 名。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等
《阿Q正传》于1921年12 月4日至1922年2月12日在 《晨报副刊》上连载,署名为巴人。 后收入第一部小说集《呐喊》。小 说共包括九章的内容。
一天,从某报刊上看到了一则外国笑话:说一个 人在路上丢了钱会怎么表现。美国人会兴师动众地报 警,英国人会满不在乎继续赶路,德国人会在原地仔 细寻找再寻找,日本人会马上回家面壁思过而耿耿于 怀。中国人呢?他(她)会说:谁捡着钱只能买药去。
虽然这则笑话是老外编出来讽刺中国人的玩意, “谁捡着钱只能买药去”这样说虽然有点刻薄,但我 并没有过多的憎恶情绪。倒让我想起了鲁迅笔下的阿 Q。美国人的做法固然得不尝失,英国人的做法看似 潇洒却内心愤然,德国人又过于较真个儿的执着,日 本人更是小题大作于事无补。还是中国人懂得中庸的 道理。既然损失无法挽回,何不给自己一个愉快的借 口,换来一份好心情,而不影响接下去应该继续要办 的事情?
鲁迅先生对阿Q总体感受
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
重新诠释阿Q的精神胜利法
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不开心的事,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失败,面对 这种处境,怎么办呢?一味沉陷在其中而不能自拔,当然是不可取的。 因此现代人懂得如何来缓解自己的情绪,这便是所谓的精神安慰。人们 常说的退一步,海阔天空,便是其中之一种。我们当然不可将这种正常 的排解心理困惑与苦痛的方法都谓之精神胜利法。
阿Q的精章优胜记略和第三章续优胜记略主要刻画阿Q的精神胜 利法
对未庄人:全不在他眼
睛里 “我的儿子会阔得多 啦”
对城里人:鄙薄他们可笑。
“条凳”“葱丝”
骂――口讷者 打――气力小者 吃亏的时候――多怒目而视。 没有办法――说“你还不配”。 被人揪打――想“我总算被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