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乡镇企业增加值1978-2011
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五大方向

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五大方向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五大方向关键词:农村改革;市场化;现代化;民主化;一体化;科学化摘要:总结30年中国农村改革成果以及《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件精神,提出中国农村改革发展五大取向。
三十年时光荏苒,三十载气象万千。
三十年风霜雪雨,三十载阔步向前。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农业和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从农村税费改革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从乡镇企业的兴起到农业现代化步伐大大加快,中国的农业经济已经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
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9亿中国农民的定心丸,是中国广大农村改革发展的引路标,准确地把握了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实践走向: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向——市场化中国农村通过废除人民公社,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及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全面放开农产品市场等冲破计划经济藩篱,走出了一条市场化改革之路。
1978年,从安徽小岗村发起“大包干”开始,确立了“包产到户”家庭经营形式,1983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普遍推行后,形成了自主经营的农户,变以往单一的生产模式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极大调动了亿万农民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社会生产力。
《决定》在肯定这一点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的发展方向:“家庭经营要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统一经营要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
此外,推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集体林地经营权承包给农民,承包期为70年;农村水面、草场、果园、滩涂等也都实行农民长期承包经营,这些都为完善农村经济的微观主体创造了前提条件。
在粮食流通体制方面,《决定》提出:“完善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挂钩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体系,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理顺比价关系,充分发挥市场价格对增产增收的促进作用”。
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

乡镇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农兴业信息咨询中心张正义乡镇企业的前身是社队企业。
早在公社化以前的合作化运动中,中国农村就产生了农业和副业相结合的互助合作经济。
在20世纪90年代,为了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全国小化肥、小农药、小农机、小水电、小水泥等“五小”社队工业迅速发展。
1979年,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对社队企业的地位与作用、发展方向、生产经营范围、所有制形式、组织领导、优惠政策等作了具体规定,肯定了社队企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984年3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农牧渔业部和部党组《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的通知,第一次以正式文件形式把社队办企业、部分社员(村民)合作企业、其他形式合作工生和个体企业称为“乡镇企业”,亦即通常所说的乡办企业、村办企业、联户办企业整个体私营企业这四个“轮子”。
当然.从1997年开始,农业部负责的乡镇企业统计已不再按。
四个轮子”,而是按“集体企业”和“私有企业”标准将乡镇企业划分为两大类。
在我们看来,所谓的乡镇企业,不管其属于怎样的所有制类型,都是指具有农民身份的人在农村地区兴办的以非农产业为主的企业群体。
在社会结构意义上,乡镇企业是推动农村从农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的基本力量,是农民创办的用以求生存求发展,改变自身经济地位、职业身份和社会身份的组织形式。
乡镇企业的主要出资人是农民和乡村集体.这导致了村民、乡村集体对企业的直接控制。
实际上,只要是乡村居民和集体的资本在企业资本总额中占绝对重要地位,并导致乡村居民和集体对企业的直接控制,从而带有乡村居民和集体直接参与工业化过程的性质的企业,都是“乡镇企业”。
20世纪8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发展主要走过了四个阶段:(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84~1988)1984年中共中央一号和四号文件肯定乡镇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一支重要力量”,有利于“实现农民离土不离乡,避免农民涌进城市”,大大地促进了乡镇企业发展。
1978年以来中国乡镇企业发展的历程回顾与现状解析

( 北 经 济 学 院 经 济 学 系 ,湖北 武 汉 4 0 0 ) 湖 32 5
摘 要 :改革 开放 以 来 ,政 府 的 经济 体 制 变 革 和政 策规 划 导 向成 为 推 动 乡镇 企 业发 展 的主 要 动 力 。在 中国社会 主 义 市场经 济体 制 的构 建和 完善过 程 中, 乡镇 企业 凭借 灵活 的 经营 方式和 较低 的 运 行成 本 ,依 靠粗放 型 增 长 ,成 为 国 民经济 的重要 组 成部 分和 农村 经 济增 长的 主要贡 献 力量 。 当 前 , 乡镇 企业 面对 的环 境 问题 、成本 问题 以及 创 新 问题 日益 突 出。有鉴 于此 ,亟须加 快 乡镇 企业 的 产权 制度 改 革 ,加 大人 力资本投 资 ,加 强 产业 集群 建设 ,建 立促 进 清 洁 生产 的 绿 色支撑 体 系 ,
以 实现 乡镇 企 业 的 增 长 方 式从 粗 放 型 向 集 约 型 的 转 变 。 关 键 词 : 乡镇 企 业 ;粗 放 型 增 长 ; 集 约 型 增 长
中 图分 类 号 :F 7 26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0 — 8 5 ( 0 1 2 0 6 — 4 0 7 6 7 2 1 )0 .0 4 0
第3 4卷 第 2期 21 0 1年 4月
石家 庄经 济学 院学 报
J u n lo hj z u n iest f o o c o r a fS i a h a gUnv ri o n mis i y Ec
Vo . 4 NO 2 13 .
Ap . 2 1 r 01
17 98年 以来中 国乡镇企业 发展 的历程 回顾 与现状解析
不 断增 强 ,经营 规模 不断 扩大 ,正 在从 数量 型增长 向质量 型 增 长 转 变 。 19 9 2年一 1 9 9 6年 ,乡镇 企 业 总产 值从 1 5 . 亿 元 猛 增 到6 4 亿 元 ,年 均增 76 9 7 83 3
农村改革发展的成就总结

农村改革发展的成就总结今年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
总结我国农村改革的成就与经验,对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农业发展规律,进一步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改革的历史性成就我国改革率先从农村突破,农村改革经历了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
改革首先从调整农村经营制度入手,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形成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改革农产品购销体制、发展乡镇企业等为重点,农村改革全面推进。
上世纪90年代,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农村改革进一步深化。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全面改革农村税费制度,实行“四减免、四补贴”,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改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环境,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农村改革进入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
经过30年改革发展,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农产品供给能力发生历史性变化:农业生产持续增长,主要农产品产量和人均占有量大幅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大增强。
1978—2007年,我国粮食产量由6095亿斤增加至10032亿斤,成功地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创造了用世界9%左右耕地养活世界20%左右人口的奇迹。
粮食、油料、蔬菜、水果、肉类、禽蛋和水产品等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取得长足进展,农业生产方式发生很大转变。
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农林牧渔全面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二三产业日渐繁荣。
农业生产结构由种植业为主转变为农林牧渔共同发展,农、林、牧、渔业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80∶3.4∶15∶1.6变为2007年的52.3∶4.0∶34.2∶9.5。
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农业部《关于我国乡镇企业情况和今后改革与发展意见的报告》的通知

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农业部《关于我国乡镇企业情况和今后改革与发展意见的报告》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公布日期】1997.03.11•【文号】中发[1997]8号•【施行日期】1997.03.11•【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森林资源正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转发农业部《关于我国乡镇企业情况和今后改革与发展意见的报告》的通知(中发〔1997〕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各大军区常委,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党委,各人民团体:党中央、国务院同意农业部《关于我国乡镇企业情况和今后改革与发展意见的报告》,现转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乡镇企业迅猛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乡镇企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业投入,巩固和壮大集体经济,建设富裕、文明、繁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增加社会有效供给、促进国家工业化、提高综合国力、巩固工农联盟和保障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在我们这样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农业大国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促进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发展乡镇企业,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强国富民的一项重大战略抉择。
未来十五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乡镇企业肩负着新的历史重任。
要按照党的十四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贯彻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努力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
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尊重农民的实践、创造和选择,总结经验,逐步规范,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支持和正确引导乡镇企业深化改革,明晰产权关系,确保乡镇企业资产特别是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完善经营机制,调动所有者、经营者、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企业的生机和活力,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
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变化

中国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变化中国乡镇企业原义较广,所有成立于农村地区、由农民投资和组建的企业都包括在这个范畴里,即乡、镇、村的集体企业,农民组办、联户办和个体办的企业。
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从法律的角度明确把乡镇企业定义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农民投资为主,在乡镇(包括所辖村)举办的承担支援农业义务的各类企业。
我们在本书中所研究的乡镇企业则是广义的乡镇企业,并不局限于上述官方定义。
乡镇企业源于中国因经济不发达而形成的城市与农村相分离的二元经济结构。
由于农村人口在长期政策规定下的身份限制和不流动性,使得在农村中自发生长起来的企业与其他形态企业相比具有明显不同的成员构成、社会地位、发展轨迹和运作方式,成为一种具有独特性质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群体。
乡镇企业的兴起出现在中国经济改革后。
在农村经营组织逐步放松管制的情况下,乡镇企业像雨后春笋,成群地涌现出来,并且快速地成长壮大,成为促使中国农村经济增长的主体和中国近几年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
从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轨迹看,乡镇企业已经成为突破原有二元经济结构、促使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转化因素和动力源泉,它们的发展变化在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势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乡镇企业发展的阶段性中国农村中的非农产业早已存在,但真正具有一定规模并且上升为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经济改革后出现的事物。
乡镇企业在其2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经历了社队企业恢复与发展、乡镇企业高速增长、调整与波折、再一轮高速增长以及变动整合与提升等几个发展阶段。
1. 社队企业恢复与发展(1978--1983年)。
1978年,中国经济改革首先在农村地区启动,随着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村经济发生了一系列较大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农业劳动力逐步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形成日益庞大的待业群体。
为了吸收消化大量的农村富裕劳动力,在60年代初因国内经济困难被取消的社队企业,经过“文化革命”中作为补充城市生产能力的不足逐步恢复后,又在改革后农村就业压力下进一步得到扩张,发展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农业企业化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农业企业化:中国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胡鞍钢吴群刚农业企业化是直接涉及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改革的重大问题,也是关系到如何在现实中国国情条件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核心问题。
概括地讲,农业企业化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逐渐成为一种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市场化、规模化和深度开发化的渐次高度化过程。
制度存在的合理性要依赖于其对环境的适应性及其与其他制度的兼容程度,以此判断是否能促进资源和要素的有效配置。
作为家庭联产承包制之后我国农村改革的“第二次飞跃”,农业企业化是一场自下而上的、内生的制度变迁。
在这一过程中,土地要素流转问题、企业资金问题、企业家来源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问题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障碍。
中央及地方政府应以保护和增进广大农民的利益为其基本出发点,引导农民实行经营规模的转变,积极、稳妥地启动和推进农业企业化进程。
当前,中国农业已经进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时期,如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推动整个农村经济迈上一个新台阶,已经成为宏观决策部门面临的一项重大抉择。
邓小平同志在90年代初曾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
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
这又是一个很大的前进,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
”(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55页)邓小平“两个飞跃”的战略思想,为我国农村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总体思路。
农业企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是对于传统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农村经济的改革和发展实践证明,农业企业化是改善农业的市场条件和服务功能,实现农业发展新突破,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新途径。
山东省菏泽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菏泽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三历史试题本试题卷共8页,19题。
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发现,红山文化中心墓葬随葬玉器数量多、质量纯、选料精、体积大、工艺讲究;第三等级墓有随葬玉器和中、小型石棺;第四等级墓有讲究的石棺;附属墓只有简单的墓坑。
这可以用于说明()A.玉器是随葬必需品B.早期国家的形成C.墓葬地域特征明显D.社会贫富的分化2.周成王即位后,周公旦营造洛邑,将九鼎迁至洛邑,并请成王亲自主持祭礼,将九鼎安放在明堂之中。
周公这一举措旨在()A.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B.宣扬政权的合法性C.缓解宗周镐京的压力D.推动洛邑的城市化3.《商君书》将秦君塑造成明一法度、任力不任德的“圣王”;《吕氏春秋》继而将秦君塑造成既能养生治国、又能偃荡兵聚的“圣王”。
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礼乐制度的崩溃B.黄老之学的盛行C.政治形势的需要D.君主专制的形成4.汉初《津关令》中记载了许多关于严格盘查金器、铜、铁等金属出关中的规定。
这反映了当时政府意图()A.实施盐铁官营B.取消地方铸币权C.坚持重农抑商D.保障王朝的安全5.《唐律疏议·名例》“妇人有官品邑号”条规定:“诸妇人有官品及邑号,犯罪者,各依其品,从议、请、减、赎、当、免之律,不得荫亲属。
”此条“疏议”专为此规定做了说明:“依礼,‘凡夫人,从其夫之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