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汤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雷诺氏综合症

合集下载

温里之剂四逆汤加减之医案九例

温里之剂四逆汤加减之医案九例

温里之剂四逆汤加减之医案九例一、大汗亡阳案挚友贾君,因病不育,抱养一子,视如己出,不啻明珠尔。

子近3岁,其身不高,齿不齐,行立迟,言语缓,先天不足也。

一日申酉发热,体温39.4℃,请治于西医,点滴消炎液体,并滴入地塞米松一支(剂量不详),输毕归。

子夜,患儿大汗淋漓,拭之不尽,瞑目沉睡,呼之不应,推之不动。

急唤余诊,视其面色苍白,鼻息咻咻,全身冰冷,非仅四肢厥冷也。

手撬齿观之,舌淡润滑。

脉细如丝,指纹淡红,已近命关矣。

观其脉症,此大汗亡阳也。

急宜回阳抑阴,以挽阴阳立绝之势,若阳气回复,则阴液固敛,汗自止也。

拟四逆汤:附子3g,干姜3g,炙甘草3g。

上药捣碎,开水煎煮,频频撬喂。

及拂晓,一剂已尽,汗渐止,面微转红,肌肤四末亦温,阳气虽回,犹仍不足。

改用桂枝汤以温阳益阴:桂枝4.5g,白芍4.5g,甘草3g,生姜1片,红枣3枚。

翌日,诸症皆失,唯饮食不思尔。

二、少阴伤寒唐某,男,75岁。

冬月感寒,头痛发热,鼻流清涕,自服家存羚翘解毒丸,感觉精神甚疲,并且手足发凉。

其子恳求刘老诊治。

就诊时,见患者精神萎靡,懒于言语,切脉未久,即侧头欲睡,握其两手,凉而不温。

视其舌则淡嫩而白,切其脉不浮而反沉。

脉证所现,此为少阴伤寒之证候。

肾阳已虚,老怕伤寒,如再进凉药,必拔肾根,恐生叵测。

法当急温少阴,予四逆汤。

附子12g,干姜10g,炙甘草10g。

服1剂,精神转佳。

再剂,手足转温而愈。

三、肺心病突发呼吸遁环功能衰蝎仲某,女,77岁。

2012年3月1日初诊。

患者因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感染、肺心病在当地医院住院多日,于2012年3月1日上午10时许突然出现神志不清,昏如死人,四肢厥冷僵硬,呼吸微弱,或有或无,血压测不到。

当地乡镇医院认为无法挽救。

亲友发现患者尚有微弱呼吸心跳,心口微温。

遂求救于笔者。

问明情况后,认为患者证属阳气暴脱,阴阳离绝。

治宜回阳救逆。

处方:炮附片90g,干姜60g,炙甘草60g,红参20g。

加开水2000mL,武火急煎,随煎随灌。

少阴病名方:麻黄附子细辛汤经典案例

少阴病名方:麻黄附子细辛汤经典案例

少阴病名方:麻黄附子细辛汤经典案例麻黄附子细辛汤中由麻黄、细辛、炮附子三味药组成,麻黄发汗解表,附子温里助阳,细辛温化寒饮,既助麻黄解表,又配合附子逐里之寒饮。

本方具有助阳解表、温里寒饮之功效,组方严谨,众多医家对此独具慧眼,颇多发挥。

已故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曾用本方治疗一女性哮喘患者:白天无咳喘,但有鼻塞流涕,头痛、口干不思饮,背恶寒,但欲寐,晚上喘息胸闷,喉中痰鸣,吐少量白痰,便干,脉沉细,苔白根腻,变态反应检查对尘土、螨虫、花生、大豆等八种物质过敏,他医以三阳合病用大柴胡汤加生石膏加减服汤剂38剂不效。

经胡老辨证为少阴表证夹饮,与麻黄附子细辛汤3剂(麻黄6g,细辛6g,炮附子6g),诸症大减,又继续服药2月余,诸症消失,经追访3年未见复发。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胡希恕先生率先提出少阴病当属表证的观点,是他通过长期学习《伤寒论》及临床体验而得出的结论。

《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日人山田宗俊认为该条是辨别太阳表证与少阴表证的重要条文,他说:“所谓阴阳二字,指其人因有寒热虚实之殊,而言太阳、少阳、阳明皆属实热;少阴、太阴、厥阴皆属虚寒……其发于阳之始谓之太阳,发于阴之始谓之少阴。

”所以,当机体出现发热恶寒者为在表的阳证,亦即太阳病,当机体出现不发热而恶寒者为在表的阴证,与太阳病相对应的理应是少阴病。

清末伤寒名家陆渊雷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当用于正气虚弱,且有外感表证。

”藤平建患感冒咳嗽久治不愈,用小青龙汤不效,后经仔细辨证是麻黄附子细辛汤证,用后不久即愈。

已故北京名医岳美中先生在菏泽行医期间,曾治一中年男子,秋天遇风寒,全身发冷,恶寒较明显,诊其脉沉细,他医处方治之疗效不佳,经岳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半剂而效。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冯世纶老师曾治一青年咳嗽2月,服中药数剂不效,诊时症见恶寒无汗,鼻塞头痛,咽干不思饮,切其脉弦,苔白润,冯老师诊为少阴夹饮之咳,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仅服1剂而解。

四逆汤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雷诺氏综合症

四逆汤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雷诺氏综合症

四逆汤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雷诺氏综合症四逆汤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雷诺氏综合症【病案】患者郑瑞娟,女,49岁,2011年10月28号初诊,10年来双手遇冷后即掌指部皮色由白变紫或潮红,自觉疼痛麻木,冬季尤甚,遇暖渐恢复至正常。

病后从未接受相关治疗。

查体:营养中等,精神可,周身皮色正常,无皮疹及出血点,心肺无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浮肿,四肢关节无肿胀、运动自如。

舌质暗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

诊断为雷诺氏综合征。

【中医辨证】属寒盛血虚,经脉痹阻。

治宜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病因病机】寒邪凝滞、收引,主痛。

寒邪袭脉,血脉挛急而发为疼痛。

正如《素问·举痛论》所日:“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

”《素问·痹论》日:“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圣济总录·诸痹门》云:“以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也。

痛本于寒气偏胜,寒气偏胜,则阴气多而阳气少。

”《张氏医通》说得更明确:“血痹者,寒湿之邪,痹著于血分也”。

人身气血津液之所以能运行不息,通畅无阻,全赖一身阳气的温煦和推动,脏腑经络、四肢百骸都要依赖气血的周流濡养灌溉。

所谓“稽迟,泣而不行”,系经脉气血为寒邪凝闭阻滞之故,使肢端发生暂时性缺血或瘀血,在临床上就表现为发白、发紫、麻木、疼痛等症状。

【方选】四逆汤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中药】熟附片,19g,炙麻黄,9g,细辛,3g,柴胡,12g,枳实,12g,甘草,9g,白芍,30g,桂枝,18g,蜂房,12g,黄芪30g。

每日2剂,水煎服。

【按语】雷诺氏综合征又称为肢端动脉痉挛病,是血管神经功能紊乱所引起的肢端小动脉痉挛性疾病,其病因迄今尚无定论。

本病中医辨证属寒盛血虚,经脉痹阻。

方选四逆汤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方中桂枝、细辛、制附子温经通脉;当归、白芍养血活血;桂枝、白芍、甘草调营和卫;柴胡、枳实疏肝解郁,调节气机;由于患者舌边齿痕,气虚,气机输布调节障碍,故于黄芪30g补气,调节气机;蜂房调节激素水平。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组成:麻黄6克,炮附子6克,细辛3克。

用法:水煎,分2~3次,温服。

功效:助阳解表,温经散寒。

主治:阳虚外感证。

发热,恶寒重,虽得厚衣重被仍恶寒不减,神疲,脉沉弱。

制方要义:本方原为素体阳虚,外感风寒,所谓太少两感证而设。

阳气素弱,多有内寒相兼;复感风寒,病位也较深,且阳弱而无力鼓邪外出。

治宜助阳扶正与解表散寒兼顾,以祛邪不伤正。

方中麻黄辛温,开泄皮毛,发散风寒;附子辛热,补肾助阳,温经逐寒;此君臣相伍,内外兼顾。

佐以细辛,既外助麻黄解表,又内助附子温里,通彻表里。

三味相合,有温里助阳、发汗解表之功。

效用特点:从本方的原主病证来看,本方以温肾助阳、解表散寒为其功用特点。

但从药味性能及配伍来看,麻黄宣肺气能止咳平喘,畅皮毛能散邪退热,开上焦能利水道;附子温命暖肾而扶阳,温经逐寒而通脉,化气行水而消肿;细辛辛温而归肺、肾,其辛香祛风通关窍,温肺化饮治咳喘,温经通络止痹痛。

全方合之,宣上温下,通彻表里,有发汗解表、利水消肿、化饮止咳、温经定痛、通阳复脉、开窍利咽等多种作用,其中以“温散宣通”四字为要。

临床应用:本方现代较多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急性肾炎早期、慢性肾炎水肿、血管神经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三叉神经痛、过敏性鼻炎、荨麻疹、喉炎等病,其中有些病证已不限于中医阳虚外感证。

用方原理:本方所主脏腑为太阴、少阴二脏。

足少阴肾位于下焦,司气化,主骨与作强,与足太阳膀胱相表里;其经脉上行,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根;其支脉出肺络心,注胸中。

手少阴属心,上夹咽喉,入目连脑系。

手太阴肺位于上焦,上连咽喉,外通皮毛;司宣降,为水上之源。

若少阴阳衰,内不能温脏腑而易生内寒,外不能御表而易感外寒。

寒客于心则心阳痹阻、脉道涩滞而见胸闷或痹痛;阻于肾则寒水不化,聚津成饮而见咳嗽痰涎;滞于肺则肺失宣降,水道不行而见肿胀尿少;寒客所属经脉,则可见阳痿、阴缩、胸痛、舌强、喉痹、齿痛、暴盲、头痛等。

本方既能温助阳气,又能通脉宣痹、化饮行水、逐寒止痛,故除用阳虚表寒证外,还常用于阳弱里寒诸证。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发热医案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发热医案

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发热医案六经皆有发热,杂病亦多常见。

本证乃寒邪外侵,肾阳不足,寒客脉络,阴阳相争所引起的发热。

此方证之发热临床中常兼见:低热无汗,恶寒倦卧,面色白,精神萎糜,口淡不渴,苔白多津,四肢欠温,脉沉细或浮而无力等症。

我们常以此方加减治疗阳虚发热,尤对年老体弱,感受寒邪,用之多能取效。

实践体会、病邪在表、内挟阳虚,麻桂柴胡之方不宜解其外;入里而不深,外兼表邪,真武四逆之法不能温其内,所以此方发表温经最为合适。

附子麻黄需用9至15克为宜,临床运用甚多,从没有出现过麻黄发汗亡阳之反应,服药仅为微汗出。

现举临床治验:李××,女,49岁,1978年6月15日诊治。

患者素体虚弱,近半年来右半身似有虫行皮中感,10日前突然晕倒,舌蹇语拙,右半身偏瘫,初见喉中痰鸣,给予温胆汤加味治疗,症状改善,但余留低热不退,继处小柴胡,银翘散,藿香正气散等中药和西药治疗,发热仍未好转。

证见:低热无汗,形体消瘦,面色的白,精神萎糜,右半身偏瘫,言语不利,吐字不清,恶寒无汗,四肢欠温,口淡不渴,苔白多津,舌体右斜,脉迟细无力,血压:14.7/8.0KPa,体温:37.8℃。

此为肾阳虚衰,寒客脉络。

盖全身气血的运行靠阳气的推动,由于素体阳虚,寒邪外侵,导致气血凝滞,痰湿内生,用化痰祛湿之剂其湿痰稍减,但阳虚仍不能鼓气血之行,寒湿之邪留滞经络,郁发低热,用清热和解,解热等药不效的原因也就在于外不能祛其寒;内不能壮其阳。

观其脉证,思仲景“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投此方试服。

方用:黄芪30克,炮附子12克,细辛4.5克,麻黄6克,当归15克,嘱其频服。

上方服2剂,身微汗出,体温正常,出人意料的语言清楚,能自述病情,继以上方加活血益气药物调治服30余剂,能弃杖行走,生活自理,参加劳动,2年后追访一如常人。

中医治疗雷诺综合征(完整版)

中医治疗雷诺综合征(完整版)

中医治疗雷诺综合征(完整版)(一)辨证分型治疗1.阳虚寒盛证:主症:肢端厥冷,肤色苍白,发作频繁,以冬季为著,面色㿠白,畏寒喜暖,小便清利,口不渴,舌质淡,舌苔白,脉沉细或微细。

治法:温阳散寒,活血化瘀。

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味。

当归10g,白芍15g,桂枝10g,木通10g,甘草10g,细辛3g,桃仁10g,姜黄10g,红花10g。

水煎服,1日1剂,10剂为1疗程,可配合外治法,用药渣煎水,熏洗患处,每日1次。

加减:疼痛明显者,可加制乳香、制没药各10g,鸡血藤30g,丹参30g,以散瘀止痛。

2.气虚血瘀证:主症:间歇性发作,手足指趾苍白发冷,渐转青紫,伴有麻木、刺感,得温缓解,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温阳,活血通络。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

黄芪30g,桂枝10g,白芍12g,生姜3片,大枣5枚,当归12g,地龙12g。

加减:若指趾瘀肿,舌质紫暗有瘀斑者加丹参30g,制乳香、制没药各12g,蜈蚣2条。

3.气滞血瘀证:主症:持续性手足趾青紫发凉,胀痛,受寒冷症状更为明显,甚则指、趾瘀肿、麻木、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方药:加味丹参通脉汤。

丹参15g,赤芍10g,当归10g,三棱9g,莪术9g,乳香6g,没药6g,川芎10g,郁金10g,蜈蚣3条,鸡血藤20g。

加减:兼内寒者加吴茱萸3g,生姜3片以温中散寒止痛。

4.瘀血化热证:主症:血瘀日久化热,热聚生毒而致手指或足趾局部发生轻浅溃疡,甚或发生局部坏疽,其指、趾发热、发红、肿胀疼痛,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涩。

治法:清热凉血,化瘀通络。

方药:四妙勇安汤加味。

金银花20g,当归10g,玄参12g,甘草6g,蒲公英30g,紫花地丁10g,连翘12g。

加减:患处皮肤紫红酌加牡丹皮10g,地龙10g,赤芍12g,忍冬藤30g。

5.四末失荣证:主症:发作呈持续状态,患肢皮肤干燥,脱屑,萎缩或增厚,指甲呈纵向弯曲,畸形,指垫消瘦,末节指骨脱钙,指尖溃疡,延及指甲下,引起指甲和甲床分离,疼痛剧烈,甚则肢端坏疽,舌暗紫而淡,边有瘀斑,脉涩而沉。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作用和用法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作用和用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麻黄附子细辛汤的作用和用法
导语: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一种中药汤药,在中医汤药中起阳性,可以调理阴性病症。

对于人体体质表现出阴虚或者阳气虚衰的症状时,就可以通过麻黄附子
麻黄附子细辛汤是一种中药汤药,在中医汤药中起阳性,可以调理阴性病症。

对于人体体质表现出阴虚或者阳气虚衰的症状时,就可以通过麻黄附子细辛汤进行调补,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用法很多样,按照不同的症状表现使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的方法不同。

一、治疗冻疮
药物与用法:麻黄、附子、细辛各25g,大黄、生姜各20g,桂枝10g,60%酒精500ml。

将上药研碎后兑入酒精内密闭浸泡10天,去渣取液备用。

治疗时用棉签蘸药液,破溃者涂在患部周围,溃疡面按外科溃疡处理,涂擦患处,每天2次,每次擦药5分钟。

经此法治疗50例,治愈48例,好转2例。

二、心动过缓、心悸
表现为心悸,胸闷乏力,头昏,心率在50次/分以下,脉沉细缓,舌质淡红,苔薄白或白滑,舌底脉络迁曲,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丹参、淫羊藿温经散寒,活血通络,心动过缓总因阳虚瘀阻而致,而本方意在补火助阳散寒,淫羊藿助附子补肾壮阳,同补心肾之阳,活血祛瘀通络。

本方加减还可治疗冠心病、肺心病的功能不全,心律失常,风心病、过敏性休克等。

三、治疗寒湿腰痛
主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方药组成:生麻黄先煎6~10g 制附子10 ~12g 细辛3 ~6g 天花粉20g 生黄芪20g 防风10g 生甘草6g 病人每每活动汗出后觉腰部症状减轻,故自思:活动汗出则阳气流速而达于。

雷诺氏症的中医治疗

雷诺氏症的中医治疗

名医曹向平采用温经通脉汤进行治疗雷诺氏症,介绍如下:方剂名称:温经通脉汤组成:川桂枝10克,炙黄芪15,当归10克,炒白芍10克,北细辛5克,红花10克,炙甘草5克,木通5克,川芎6克。

功能: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主治:雷诺氏症(肢端血管痉挛症)。

方解:桂枝味辛甘性温,功能温经散寒活血,细辛味辛性温,专司散寒温经而止痛;当归味甘辛性温,可补可散,是治血病之要药;白芍专入肝脾,功专柔肝止痛,养血敛阴;黄芪味甘性微温,能行血中之气,上药合伍,养血通脉而缓肢端之痉挛。

红花破瘀生新,且能活血止痛;川芎为血证又一要药,功专活血理气,搜风止痛,木通、红花、川芎以加强通脉活血,细辛配甘草等药有镇痛之效。

诸药相伍,君、臣、佐、使,共奏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效。

加减运用:本症以手指遇寒麻木甚至苍白,进而紫黑疼痛,甚则经久不愈为特征,此属中医血痹厥寒之证,脉沉细者可加附子10克。

本方连服1月有效,连进3个月可控制3个月。

经验体会:积数十年经验之结晶,自拟“温经通脉汤”治疗本病,在温经散寒、养血活血通脉之剂中伍入益气之黄芪和消炎之木通,使之配伍更臻完善,真谓之"衡今酌古,慎思以处"也。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红花产地的不同,其功效亦不尽相同,有怀红花(产于河南)、川红花(产于四川)、杜红花(产于江苏、浙江)等品种。

番红花(西红花)则是另一种藏红花,非菊科植物而为鸢尾科植物。

藏红花来源稀少,且价格昂贵,适用于有瘀而兼热者。

番红花(鸢尾科)则适用于有瘀而兼寒者。

因此,治疗本病方剂中所用之红花应使用鸢尾科植物番红花(西红花)为优。

治雷诺氏病中西医结合较好,中医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舒筋络来治病的根源药方: 肉桂6g 当归20g 川芎10g 白芍15g 熟地15g 桂枝10g 续断15g 木爪 15g 鸡血腾20g红腾20 山萸肉10g 进行加减.西医用:用氯唑沙宗片\维生素b1片\正骨水等等来缓解症状,必要可加针灸.[治法]:活血通经,散寒、补气川芎15 当归24 桂枝12 干姜5 白芍15 黄芪18 丹参12 党参18 白术15 毛冬青24 广地龙15 细辛4 麻黄5 陈皮6[加减]:(1)气虚者,加黄精15(2)肢体寒冷者,加熟附子12(3)有化脓现象出现,加野菊花15 紫花地丁12 蒲公英18(4)瘀血阻塞严重,加乳香9 红花10治疗方法以补阳还五汤为基本方辨证加减治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逆汤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治疗雷诺氏综合症
【病案】患者郑瑞娟,女,49岁,2011年10月28号初诊,10年来双手遇冷后即掌指部皮色由白变紫或潮红,自觉疼痛麻木,冬季尤甚,遇暖渐恢复至正常。

病后从未接受相关治疗。

查体:营养中等,精神可,周身皮色正常,无皮疹及出血点,心肺无异常,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浮肿,四肢关节无肿胀、运动自如。

舌质暗红,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

诊断为雷诺氏综合征。

【中医辨证】属寒盛血虚,经脉痹阻。

治宜温经散寒,养血通脉。

【病因病机】寒邪凝滞、收引,主痛。

寒邪袭脉,血脉挛急而发为疼痛。

正如《素问·举痛论》所日:“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

”《素问·痹论》日:“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圣济总录·诸痹门》云:“以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也。

痛本于寒气偏胜,寒气偏胜,则阴气多而阳气少。

”《张氏医通》说得更明确:“血痹者,寒湿之邪,痹著于血分也”。

人身气血津液之所以能运行不息,通畅无阻,全赖一身阳气的温煦和推动,脏腑经络、四肢百骸都要依赖气血的周流濡养灌溉。

所谓“稽迟,泣而不行”,系经脉气血为寒邪凝闭阻滞之故,使肢端发生暂时性缺血或瘀血,在临床上就表现为发白、发紫、麻木、疼痛等症状。

【方选】四逆汤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中药】熟附片,19g,炙麻黄,9g,细辛,3g,柴胡,12g,枳实,12g,甘草,9g,白芍,30g,桂枝,18g,蜂房,12g,黄芪30g。

每日2剂,水煎服。

【按语】雷诺氏综合征又称为肢端动脉痉挛病,是血管神经功能紊乱所引起的肢端小动脉痉挛性疾病,其病因迄今尚无定论。

本病中医辨证属寒盛血虚,经脉痹阻。

方选四逆汤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方中桂枝、细辛、制附子温经通脉;当归、白芍养血活血;桂枝、白芍、甘草调营和卫;柴胡、枳实疏肝解郁,调节气机;由于患者舌边齿痕,气虚,气机输布调节障碍,故于黄芪30g补气,调节气机;蜂房调节激素水平。

诸药在表则祛寒邪,在里则解凝涩。

【现代研究】
1.温经通络法
刘秀茹治疗本病采用温经通络,扶正祛邪法,药用:桂枝、柴胡、归尾、赤芍、甘草各10g,细辛3g,白芥子、郁金各15g,鸡血藤、杭白芍、黄芪各30g。

双手症状明显者加川芎、升麻各10g;双足趾症状明显者,加牛膝10g。

共治疗本病33例,结果治愈率54.6 ,有效率30.3 。

李德俭治拟温阳散寒,通经化瘀,方用温经回阳通瘀汤加减(桂枝、当归、赤芍、白芍、熟地、炮姜、鹿茸、牛膝、红花、甘草、附片、党参)结果治疗42例,全部治愈。

路立然治拟温经散寒,括血通络,解痉通脉,药用:细辛3g,桂枝、甘草、地龙、乌梢蛇各15g,葛根、白芍、丹参、川芎各20g,当归30g,全蝎10g,蜈蚣3条。

每日1剂。

治疗本病71例,结果治愈22例,好转4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97.2 %
盂祥全用温经通络汤(熟附子(先煎)、于姜各1 5g,当归、丹参、黄芪各20g,桂枝25g,威灵仙30g,鸡血藤25g,细辛jg,白芍10g)随证加减治疗20例,结果:症状与体征均消失,随访一年无复发者即治愈1 7例;症状与体征基本消失,随访一年以上偶见轻度发作者即好转3例,总有效率100%。

金学仁等拟方苏龙活血饮(苏木、广地龙、全当归各30g,桂枝20g,黄芪60g,鸡血藤、乳段、甘草各1Og)随证加减:指端苍白、凉者,加细辛,附子10g;紫暗严重、热盛者或指趾溃烂者,加银花、公英、紫花地丁各30g,丹皮20g,治疗36倒,治愈32例,显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

周芳军等运用自行研制的通脉冲剂(黄芪、桂枝、当归、炙甘草、赤芍、细辛、木通、生姜等各等份按一定工艺制成冲剂,每包25g(舍生药4.5g))。

治疗RS40例,其中阳虚寒凝所致指端溃疡、坏疽型2例。

每天2次,每次1包,3O天1疗程,连服2个疗程。

结果:临床缓解7例,有效31倒,无效2倒,总有效率95 ,且以阳虚寒凝,脉络瘀阻型疗效较好。

2.温阳理气法
李德俭治选逍遥散加减(当归、白芍、茯苓、白术、薄荷、生姜、甘草、红花、桂枝、制乳香、鸡血藤)和黄芪桂枝五物汤加昧(黄芪、桂枝、赤芍、当归、川芎、鸡血藤、生姜)治疗RS42例,总有效率100%
3.温肾健脾法
张俊庭报道有人应用四君子汤,金匮肾气丸加减治疗4例,7~1 5日治疗后,3例手指发麻次数减少,苍白程度减轻,连服45日,3例症状基本消失,1例有轻度好转。

吴丕中运用补益温通汤(党参、淮山药、巴戟、内苁蓉、菟丝子、仙灵脾、鸡血藤各15g,白术、川芎、威灵仙、红花各10g,黄芪30g,乌附片、内桂各6g)治疗1 9例,内服每2日1剂,15日一疗程,视病情1个疗程后,可服本方丸剂,另可配外用擦洗方:内桂、红花、白芥子各1 5g,千姜10S。

煎水加白酒,授蒸患处,结果痊愈13侧,好转5例,无效1倒。

孙明辉自拟山甲路通汤(穿山甲、路路通各6~20g,当归、枸杞子各10~20g,鸡血藤、丹参各10~30g,黄芪、太子参各15~60g,仙茅、仙灵脾各15~30g,桂枝、干姜各6~20g,甘草6~12g)内服配外洗并治108例,结果痊愈70例,好转28例,无效10例。

4.温阳散寒法
李德俭运用通经回阳通瘵汤加减(桂枝、当归、赤芍、白芍、熟地、炮姜、鹿茸、牛膝、红花、甘草、附片、党参)协同其他方治疔42倒RS患者,全部治愈,且病程短者见效快
戴金梁”运用当归四逆汤加昧(症状轻者)和用和汤(症状重者)治疗RS,症状缓解后服参茸大补丸巩固,同时配用回阳止痛洗药(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的经验方):透骨草30g,当归、赤芍、川椒、苏术各1jg.生南星、生半夏、生川乌、草乌、牛膝、香白芷、海桐皮各10g,煎水外用薰洗,认为效果较好。

5.活血化瘀法
张继东等认为治疗瘀血阻络型RS也可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1 5g、赤芍30g、川芎1 5g、桃仁12g、红花10g、川牛膝20g、丹参30g、柴胡9g、枳壳9g、地龙15g,痛甚可加制乳没12g。

戴金梁治以活血止痛散煎水外洗(方药:透骨草、威灵仙、五加皮、延胡索、川牛膝、红花、归尾、乳没、土茯苓、姜黄、羌活、川椒、白芷、海桐皮、苏木各10g)认为效果较好。

6.清热养阴法
路立然用方(银花、当归、丹参、赤芍、川芎各30g,玄参、葛根、自芍各20g,甘草、地龙、乌梢蛇各1 5g,全蝎10g,蜈蚣3条,治疗71侧,结果:临床治愈22例,显著好转1 9例,好转2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7.2 。

7.温阳祛痰法
程运文运用自拟方(桂枝、巴戟天、熟附片、山萸肉、白芥子、姜半夏、浙贝、当归、丹参、白芍、台乌药各10 ,制南星、白附子、制乳投各5g,细辛、生姜各3g)随证加减治疗40例,结果痊愈37例,好转2例,无救l例(治疗后虽有改善,停药后又复发)疗效显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