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和菊花
看古今名家笔下的螃蟹,谁的最肥,谁的最鲜?

看古今名家笔下的螃蟹,谁的最肥,谁的最鲜?王雪涛《菊花黄时蟹正肥》秋风起,蟹脚肥,菊花开,闻蟹来。
金秋时节,菊花盛开,也正是螃蟹肉肥味美之际。
百姓爱蟹,名人画家亦如此。
王雪涛《菊花黄时蟹正肥》不少画家将其绘之以画,倾之以情,或墨色淋漓,或浓淡相宜,诉说着文人的得意与失意,讽刺与自嘲。
也为人们品味蟹之余平添了几分韵味。
【倪瓒】元代大画家倪瓒逸笔草草、清虚淡远的意境令后世无数画家竞相模仿,却无法超越。
《松江倪瓒像》南京博物院藏他还写了本《云林堂饮食制度集》,专门讲了煮毛蟹和蜜酿蝤蛑(海蟹)的方法。
前者是用生姜桂皮紫苏和盐同煮,水一开就翻个,再一开,就能吃了。
他特别强调,一个人顶多煮两只,要是不够吃,就再煮。
特别忌讳煮了好多吃不了,放柴了,就糟蹋了。
至于蜜酿蝤蛑,则要先煮,海蟹一旦变色就捞出来,取出蟹脚和蟹身里的肉,蟹黄蟹膏也取出,单放。
先把蟹肉码在蟹壳里,鸡蛋黄和蜂蜜搅拌后撒上,上面再铺蟹黄蟹膏,上屉略蒸,鸡蛋一凝固,取出就吃,非常鲜美。
【沈周】沈周,明代绘画大师,吴门画派的创始人,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
沈周不仅精于画山水人物,画蟹也有其独到之处。
他的《郭索图》(螃蟹又名郭索),先用淡墨画蟹壳、蟹脚;焦墨画爪尖和蟹壳凸凹;浓墨渲染双螯,活脱脱勾画出一只清水大闸蟹横行于水草之间的情景,将螃蟹狰狞而又可爱的形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别有一番意境。
【徐渭】徐渭《郭索图》徐渭,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戏曲家、军事家。
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其画能吸取前人精华而脱胎换骨,不求形似求神似。
徐渭对蟹观察细腻,笔下的螃蟹活灵活现、一墨千金。
徐渭《黄甲图》在作品《黄甲图》中,他以奔放精练的笔墨写出螃蟹的爬行之状和荷叶萧疏的清秋气氛。
蟹的造型虽然是寥寥数笔,却浓、淡、枯、勾、点、抹诸多笔法参用,用质感、形状、神态历历具足。
覆盖在上面的荷叶,用笔阔大,一气贯成,偃仰有致,在点画之外更具无尽的秋意。
古代对螃蟹的称呼

古代对螃蟹的称呼古代称为螃蟹、蟹、蟹螯(代指)等,可以从古诗中得到证明。
1、咏蟹/ 咏螃蟹呈浙西从事唐代:皮日休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
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
译文:还没有游历沧海就知道蟹的名声,它的肉上长着骨头,长相奇特无比。
不要说它没有心肠,它哪里怕什么雷电,大海龙王那里也是横行无忌。
2、九日水阁宋代:韩琦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译文:池畔的堂馆已经坍塌,古老的台阁一片荒凉,我在此地殷勤接待嘉客,共同度过这美好重阳。
虽然惭愧古旧的园圃秋色疏淡,就像我老去的面容一样,但请看一看晚年的气节,正如盛开的黄菊散放清香。
新酿的美酒已经很熟,味道醇厚而又芬芳。
螃蟹早就长得肥嫩,不必再等秋日的寒霜。
近年来豪饮的兴致衰败难以勉强,只有高吟歌的才力还十分健旺。
3、拨不断·菊花开元代:马致远菊花开,正归来。
伴虎溪僧、鹤林友、龙山客,似杜工部、陶渊明、李太白,在洞庭柑、东阳酒、西湖蟹。
哎,楚三闾休怪!译文:在菊花开放的时候,我正好回来了。
伴着虎溪的高僧、鹤林的好友、龙山的名士;又好像杜甫、陶渊明和李白;还有洞庭山的柑橘、金华的名酒、西湖的肥蟹。
哎,楚大夫你可不要见怪呀!4、渔父·渔父饮宋代:苏轼渔父饮,谁家去。
鱼蟹一时分付。
酒无多少醉为期,彼此不论钱数。
译文:渔父想饮酒,到哪一家去好呢?鱼和螃蟹同时交给了酒家换酒喝。
饮酒不计多少量,一醉方休。
渔父的鱼蟹与酒家的酒彼此之间何必谈论钱数。
5、送当涂赵少府赴长芦唐代:李白我来扬都市,送客回轻舠。
因夸楚太子,便观广陵涛。
仙尉赵家玉,英风凌四豪。
维舟至长芦,目送烟云高。
摇扇对酒楼,持袂把蟹螯。
前途倘相思,登岳一长谣。
译文:我这次的建康之行,是为送朋友溯江返回归程。
他是像当年楚公子听人夸健广陵潮水,专程来听涛声。
你像汉代仙尉梅福一样,是赵家的宝玉,有出息,英风凌驾于平原君等四豪之上。
《红楼梦》第38回是个吃蟹宝典

《红楼梦》第38回是个吃蟹宝典展开全文螃蟹好吃,不少人却吃出了毛病《红楼梦》第38回是个吃蟹宝典秋风起,苏城的空气里飘起了桂花的甜香,不过“吃货”的鼻尖能闻到的,还有大闸蟹的那股腥味了。
大闸蟹到底有多惹人爱?大文豪苏东坡曾不惜以诗换蟹,写下:“堪笑吴中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
”而说起吃螃蟹的文学作品,令人印象最为深刻的当属《红楼梦》中摆出的那桌螃蟹宴。
在四面环水、竹桥暗接的藕香榭内,吟诗、赏景、品蟹,这番意趣也许不是人人可得,但是那一餐螃蟹宴上,讲到吃螃蟹的各种学问,却能使如今的我们受益颇深。
记者分别采访苏大附二院中医科副主任医师孙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陈学英、风湿免疫科副主任医师刘志纯,对照《红楼梦》的螃蟹宴来讲一讲吃蟹的学问。
□商报记者朱晓奕学问一:得趁热吃书中提到在三十八回中,众人坐定后,凤姐便吩咐下人:“螃蟹不可多拿来,仍旧放在蒸笼里,拿十个来,吃了再拿。
”……而贾母吃完螃蟹出院后,史湘云又“命另摆一桌,拣了热螃蟹来,大家又评了一回,复又要了热蟹来,就在大圆桌子上吃了一回……”专家解说大伙可能经常听说死了的螃蟹不能吃,每年也总能听说有人吃了死螃蟹而中毒的新闻,但是根据《红楼梦》里所写,即便是新鲜的螃蟹煮熟后,也得趁热吃。
专家表示,这是完全正确的,吃冷螃蟹,尤其是煮熟后放置4小时以上的螃蟹,其体内的组氨酸会分解产生组胺,而组胺是一种对人体有毒的物质,这与不能吃死螃蟹的原因是一样的。
一般吃了死螃蟹或冷蟹后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中毒症状,而且组胺会随着螃蟹死亡时间的变长或是熟螃蟹放置时间变长,而不断增多,因此吃螃蟹,一定得吃新鲜现煮的,这不仅是为了口感,更是为了健康。
学问二:不是所有部位都能吃书中提到贾母笑道:“你们看他可怜见的,把那小腿子脐子给他点子吃也就完了。
”鸳鸯等笑着答应了,高声又说道:“这满桌子的腿子,二奶奶只管吃就是了。
”凤姐洗了脸走来,又伏侍贾母等吃了一回。
黛玉独不敢多吃,只吃了一点儿夹子肉就下来了。
螃蟹啥时候吃最好

螃蟹啥时候吃最好
有一首诗的诗句是这样写的,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所谓的桂鱼肥,也就是指在一个比较特殊的季节合理的鱼是最肥的,这和我们平时在捉螃蟹的时候是一样的,不同季节的螃蟹吃起来味道不一样,因为在那个特殊的季节螃蟹的肉是最多的,那么螃蟹哪个季节的最好吃呢?
螃蟹什么季节最好吃
虽说一年四季皆有蟹吃,但是在秋天,才是吃蟹的最好季节。
有说“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每年9~10月正是螃蟹黄多油满之时,所以有食家言“秋天以吃螃蟹为最隆重之事”。
据说,蟹,自古就有“四味”之说。
“大腿肉”,肉质丝短纤细,味同干贝;“小腿肉”,丝长细嫩,美如银鱼;“蟹身肉”,洁白晶莹,胜似白鱼;“蟹黄”,含有大量人体必需的蛋白质、脂肪、磷脂、维生素等营养素,营养丰富。
正是如此,厨师们也是费尽苦心,搞了许多有关“蟹”美食创意,如生蒸大闸蟹、香辣蟹、姜葱蟹、椒盐蟹等。
当然了,在美食之乡的顺德,你随时随处都可以品尝到“秋蟹”的各种滋味。
秋天的蟹肉最鲜嫩
说秋天是吃蟹的季节,这是因为季节与蟹的生长质量有很大的关系,秋季是螃蟹生长最好的时期,它们的肉厚肥嫩,且味美色香,为一年当中最鲜美。
什么膏蟹、肉蟹、大闸蟹等,都在秋天长得最好,特别是“大闸蟹”肉质细嫩,膏似凝脂,味道鲜美,
是蟹中上品,价值不菲。
秋季的河蟹个儿虽不大,但壳薄,肉质细腻而有香味,据说还分雌雄两性来吃,听有厨师说,农历八月母蟹最肥,蟹黄足;农历九月公蟹最香,蟹脂多。
不过,吃河蟹的时间比较短,10月和11月是最好的,而农历9月以吃雌蟹为佳。
菊花黄时螃蟹肥

龙源期刊网
菊花黄时螃蟹肥
作者:积雪草
来源:《爱你·心灵读本》2015年第12期
父亲在楼前开垦出一块小园子,精心栽种了各色品种的菊花。
秋风乍起,大朵大朵的菊花以怒放的姿态映入我的眼帘。
艳阳高照的日子,父亲把小朵菊花采摘下来,细心洗掉灰尘,在阳光下烘晒,晒干后收到玻璃瓶子里送给我,说是常喝菊花茶能清热、败火、明目,保持身心健康。
有一天,父亲打电话给我,说是菊花开了。
放下电话,我兴冲冲地跑回家。
菊花黄,螃蟹肥。
父亲说菊花开了,想必有螃蟹可吃。
推门进屋,蒸好的螃蟹在屉上趴着。
我抓起一只螃蟹握在手里狠狠地啃,贪婪的吃相让父亲忍俊不禁。
后来我才知道,那次我不仅吃掉了属于自己的一份螃蟹,也把属于父亲的那份吃掉了。
后来,我有了自己的小孩。
看着小家伙吃东西,我想起那次吃蟹时父亲站在边上看着我贪婪的吃相,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偶尔我也会想起童年时牵着父亲的手去海边翻石板、捉小螃蟹。
我提着捉在瓶子里的小螃蟹快乐地回家,路边的野菊花开得正盛,父亲会随手摘下一朵别在我的鬂边。
回望走过的路,我依稀看见那个鬂边别了朵野菊花的小女孩在秋天的阳光下张开两只手,嘴里喊着:“爸爸,等等我。
”
(摘自《妈妈也有想妈妈的时候》江苏文艺出版社)。
描写秋季吃螃蟹的句子唯美(精选2篇)

描写秋季吃螃蟹的句子唯美(篇一)秋天的脚步悄然而至,带来了美味的螃蟹。
螃蟹作为秋季的代表之一,既是美味佳肴,也是文人墨客钟爱的题材。
下面是一些描写秋季吃螃蟹的唯美句子,希望能带给读者一种别样的感受。
1. 秋风温柔地拂过脸庞,与晶莹剔透的螃蟹共舞着。
2. 螃蟹肥美的爪子如琥珀般闪烁,让人忍不住为它们倾倒。
3. 枯叶飘落在河岸边,正好为我们品尝螃蟹增添了一抹秋日的情怀。
4. 秋日的晚霞映衬着餐桌上的红“蟹”,仿佛是大自然特别为我们准备的盛宴。
5. 秋风瑟瑟,螃蟹脆壳被剥开的声音如诗如画。
6. 在金色的秋天,手指轻抚螃蟹黄油般的肉质,仿佛触碰到了秋季的丰收。
7. 桌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螃蟹,红艳艳的颜色令人垂涎欲滴。
8. 香气四溢,让人无法抗拒螃蟹带来的食欲。
9. 瞧,蟹黄散发着明亮的光芒,仿佛是秋季的太阳。
10. 薄雾弥漫,用细细的纤手将蟹爪抹净,细节之间演绎着唯美的句子。
11. 螃蟹翻动时的咕噜咕噜声似乎是秋日的钟声,宣告着美食的降临。
12. 将螃蟹放入口中,满口的鲜香仿佛将整个秋季的美好都包围了起来。
13. 螃蟹肉质鲜美,入口即化,舌尖上的快感让人陶醉。
14. 吃螃蟹的时候,我们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感受到了秋季的独特韵味。
15. 脆弱的蟹脚下,一个个精细的纹路展现着螃蟹生命的轨迹。
16. 来自大海的礼物,让秋天的风吹过时满溢着海的味道。
17. 螃蟹大摆家规,收起伪装的盔甲,带给我们无尽的美味和惊喜。
18. 小小的螃蟹,蕴藏着大自然的神奇和无穷的灵动。
19. 吃螃蟹时,低眉浅笑间,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幸福。
20. 双手拿起一只螃蟹,柔软的质地让人仿佛触碰到了秋日的温暖。
21. 一口咬下,蟹肉鲜嫩多汁,仿佛在品味秋季的丰裕与收获。
22. 秋日的午后,阳光透过窗帘洒落,和螃蟹的细腻互相辉映。
23. 螃蟹的膏黄色泽似乎在诉说着秋日的故事。
24. 和着一碗热气腾腾的姜汤,吃螃蟹仿佛成了一种宴会。
25. 螃蟹的钳子夹住了秋天的香气,任由它在口中绽放。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永赏析

第四十回 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 这是最热闹的一回,借刘姥姥游 大观园详细描写了园中各处的建 筑、园林设计、家具陈设等等, 更写出了贵族生活的特色,尽显 贾府的荣华富贵。
刘姥姥同游大观园
6、游舫观残荷——宝玉说破荷叶可恨,要人拔去,黛 玉说她最喜欢李义山的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原 作是“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宝玉追逐的是春天与夏天的繁盛的美,黛玉则懂得欣赏 秋天的残荷之美,更深沉的体验生命) 7、游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 冷愈苍翠……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的玩器全 无。……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 贾母见了叹道“这孩子太老实了!”“年轻的姑娘们, 屋里这么素净,也忌讳。”(不觉令人想起宝钗的诗 句“淡极始知花更艳”)贾母要给她重新收拾,说包 管素净又大方,便命鸳鸯拿些自己的梯己古董:奇石 盆景、架纱桌屏、墨烟冻石鼎来装饰。又要把帐子换 成水墨字画白绫帐子。(贾母的关爱尽显)
刘姥姥同游大观园
5、游秋爽斋——“探春素喜阔朗,这三间屋 子并不曾隔断,当地放着一张花梨大理石大 案,案上堆着各种名人法帖,并数十方宝砚, 各色笔筒,笔海内插的笔如树林一般……西 墙上当中挂着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左 右挂着一副对联,乃是颜鲁公墨迹,其词云: 烟霞闲骨格 泉石野生涯
(探春的性格像男孩,追求大气,健康明朗,因此 她的住处是开阔的;屋内陈设和对联表达了探春的生 命追求:她的屋内也非一般闺阁女子的陈设,庶出的 她一直对自己的人生有大的追求,她的气魄在后文的 大观园改革中尽显;对联可以看出她喜欢烟霞的自由 闲散,要用它作自己的骨骼,作为生命的本质,她喜 欢住在山里,追逐泉石这些荒野的生命,而这些梦想 正是她现实人生中所缺少的。)
持螯赏秋菊,温酒引诗情

持螯赏秋菊,温酒引诗情作者:朝暮来源:《高中时代》2016年第10期秋风起,蟹脚痒,又是一年蟹黄肥。
每年九十月,“蟹是母的肥”这个如同咒语一般的句子在每个馋虫食客的耳边不时鸣起。
其实螃蟹爬上中国人的餐桌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古人对螃蟹的鲜美,作诗咏赞者颇多,清代文学家、戏剧家李渔说:“蟹之鲜而肥,甘而腻,白似玉而黄似金,已造色、香、味三者之极致,更无一物可以上之。
”到后来,吃蟹、赏菊、饮酒、赋诗四位一体,更是风雅无比。
试想,酒香月朗,菊瘦蟹肥,与二三知己,持螯举觞,岂不快哉!古人吃蟹最看重蟹螯中国食蟹的历史悠久,《周礼》中载有“蟹胥”,据说就是一种螃蟹酱,可见早在二千多年前,螃蟹已作为食物出现在我们祖先的筵席上了。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介绍了腌制螃蟹的“藏蟹法”,把吃蟹的方法又提高了一步。
后来陆龟蒙的《蟹志》、傅肱的《蟹谱》、高似孙的《蟹略》,都是有关蟹的专著,中国人对蟹的知识更丰富了。
《易经》上说:“离为蟹,外刚而内柔也。
”所以有人说你“内柔外刚”,千万别沾沾自喜,那是说你像螃蟹。
最早古人吃蟹,是最看重蟹螯的。
晋朝大酒鬼毕卓就说过:“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文学家李渔也曾经赞叹道:“蟹螯这个东西,直到终身,一天都不能忘怀。
”当然也有不爱吃蟹螯的,这人叫刘承勋,是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的小儿子。
一见到螃蟹,他就捡圆壳胖蟹掰开吃蟹黄。
有人问他:“蟹黄好吃吗?大家不都吃蟹螯吗?”刘承勋吃得满嘴流油,回答道:“十万个蟹螯,也顶不上一个蟹黄。
”这句话让蟹黄走红了,刘承勋也得了个外号,叫“黄大”。
文人们对螃蟹可是情有独钟的,写螃蟹的诗歌不胜枚举。
值得一提的是元朝大画家倪瓒,他写了本《云林堂饮食制度集》,其中专门讲了煮毛蟹和蜜酿蝤蛑(海蟹)的方法。
前者是用生姜桂皮紫苏和盐同煮,水一开就翻个,再一开,就能吃了。
他特别强调,一个人顶多煮两只,要是不够吃,就再煮。
特别忌讳煮了好多吃不了,就糟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