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可法简介
历史趣谈:史可法是以何闻名于史的?史可法是个什么样的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史可法是以何闻名于史的?史可法是个什么样的
人
导语:史可法是明末的政治家、军事家,一直以正直爱国的官员形象流芳百世。
史可法死守扬州的故事也被写入中国传统美德的故事,但是我们读历史可以
史可法是明末的政治家、军事家,一直以正直爱国的官员形象流芳百世。
史可法死守扬州的故事也被写入中国传统美德的故事,但是我们读历史可以发现,史可法的人生,除了抗击清军,城破身死之外,似乎并没有其他的成就,史可法,字宪之,又字道邻,河南人。
明朝末年抗清名将、名族英雄,史可法出生于1601年,以孝顺闻名乡里。
史可法酷爱读书,16岁时便在乡试中考了第一,后来1628年成为进士,在西安任职。
史可法在职期间与恩师左光斗惺惺相惜,史可法和左光斗一样。
为官清廉,英名大义。
史可法在西安期间做了许多事,被百姓所铭记,据记载,史可法离开西安的时候百姓跪地哭送。
1635年,史可法镇守池州,官至右参议,次年留守太湖,因叛军作乱,史可法获罪。
1645年,清军渡淮河,扬州受难,史可法率兵前往扬州,抗御清军的围攻。
起初史可法力保扬州,打退了清兵。
但最后,清兵人数众多,势不可挡,最后扬州被攻陷,史可法自刎不成,被擒获后,因拒绝投降而被杀害。
扬州破城后,多铎下令屠城,那段时间,扬州城内尸横遍野,堆积如山,史可法的遗体最后也没有被找到,最后以衣冠入葬,享年44岁。
历史上评价史可法的人很多,大多都是正面的评价,认为史可法是一个忠臣,是一个有民族气节的人,但最中肯的评价当数顾诚在南明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史可法是谁?史可法是怎么死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史可法是谁?史可法是怎么死的?
导语:史可法是明朝末年的著名大臣,明末抗清名将,受世人敬仰的民族英雄。
他在明朝末年率兵抗击清军,随后在明朝亡国,北京城破之后。
史可法在南
史可法是明朝末年的著名大臣,明末抗清名将,受世人敬仰的民族英雄。
他在明朝末年率兵抗击清军,随后在明朝亡国,北京城破之后。
史可法在南方拥立福王登基,创建弘光小朝廷,继续坚持抗清斗争。
后来在守卫扬州城的战斗中,誓死斗争,城破之后殉国而亡,尸体不知所踪。
人物档案
姓名:史可法
字:宪之、道邻
别称:史忠正、史督师、史阁部
明朝谥号:忠靖
清朝谥号:忠正
国家:中国
民族:汉族
所处时代:明朝
出生地:河南祥符
祖籍:北京大兴县
出生时间:公元1601年
去世时间:公元1645年
官职:督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
主要作品:《史忠正公集》
主要成就:抗击清军,城破身死。
历史趣谈:史可法简介 明末时期政治家军事统帅史可法生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史可法简介明末时期政治家军事统帅史可法生平导语: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政治家,军事统帅。
字宪之,又字道邻,汉族,祥符人(今河南开封),祖籍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东汉溧阳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政治家,军事统帅。
字宪之,又字道邻,汉族,祥符人(今河南开封),祖籍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东汉溧阳侯史崇第四十九世裔孙,其师为左光斗。
明南京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是中国著名的抗清名将。
南明朝廷谥之为“忠靖”。
清高宗(乾隆)追谥为“忠正”。
其后人收其著作,编为《史忠正公集》。
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东林党人。
授西安府推官。
历任户部员外郎,郎中。
崇祯八年(1635年),随卢象升镇压各地农民起义。
崇祯十年(1637年),被张国维推荐升任都御史,巡抚安庆,庐州,太平,池州及河南江西湖广部分府县。
崇祯十四年(1641年)总督漕运,崇祯十六年(1643年)七月拜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
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弘光政权建立后,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时称“史阁部”。
时议设刘泽清、刘良佐、高杰、黄得功江北四镇,史可法为兵部尚书,督师扬州。
明朝此时处在清、顺两方面压力之下,史可法为首的诸臣,主要采取的策略是“联虏平寇”。
希望能够借助清军的力量,首先剿灭李自成势力,再谋求后续打算。
然而南明朝中却不能同仇敌忾,反而仍旧党争不断,文、武官员之间互相勾心斗角、争权夺利。
东林党人与马士英、阮大铖之间的矛盾,以及姜曰广、高弘图、刘宗周等人的辞官,说明了明朝廷的无法齐心向外,也因此种下弘光朝败亡的原因。
其实史可法还算是个有才能的人,南明朝廷也确实很想重用他。
当生活常识分享。
史可法文言文翻译

史可法,吴郡人。
弱冠之年,以进士及第,初任福建邵武知县。
时值明末,国势日衰,可法痛心疾首,遂辞官归里,闭门读书,潜心研究兵法。
未几,李自成起义,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明朝灭亡。
清军入关,中原大地陷入战火。
史可法闻讯,毅然投笔从戎,投身抗清事业。
初任南明弘光帝左都御史,后又升任兵部尚书,掌管全国军事。
可法一心为国,招募义士,组织抗清军队,与清军展开激战。
顺治二年,清军攻占南京,弘光帝被俘,南明政权覆灭。
史可法率领残余部队,退守扬州。
扬州城内,军民一心,誓死抵抗。
可法身先士卒,亲自率军巡城,激励士气。
时值寒冬,士兵衣衫褴褛,可法不忍心,亲自为士兵缝补衣物,以示关怀。
顺治三年,清军再次围攻扬州。
史可法指挥军队,顽强抵抗,坚守城池。
然清军势大,扬州城破在即。
可法知事不可为,遂召集将领,商议退路。
部下纷纷请命,欲护送可法突围,可法断然拒绝,曰:“吾为国捐躯,义无反顾。
尔等各有家室,勿为吾所累。
”众将领感其忠义,含泪而退。
是夜,史可法身着戎装,独自骑马出城,欲前往南京,寻求救援。
然途中遭遇清军伏击,可法力战不屈,最终被俘。
清军将领劝降,可法宁死不屈,曰:“吾身为大明臣子,岂能降贼!”遂慷慨就义,时年四十四岁。
史可法以身殉国,忠魂不泯。
后世追思其忠义,称其为“扬州城守节烈公”。
其事迹流传千古,成为民族英雄的典范。
可法虽死,但其忠诚、勇敢、坚韧不拔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吾辈当铭记史可法之忠魂,为民族复兴而努力拼搏。
译文:史可法,吴郡人也。
弱冠之年,登进士第,初任福建邵武县令。
时值明末,国势日衰,可法痛心疾首,遂辞官归里,闭门读书,专心致志研究兵法。
不久,李自成起义,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煤山,明朝灭亡。
清军入关,中原大地陷入战火。
史可法闻讯,毅然投笔从戎,投身抗清事业。
初任南明弘光帝左都御史,后又升任兵部尚书,掌管全国军事。
可法一心为国,招募义士,组织抗清军队,与清军展开激战。
顺治二年,清军攻占南京,弘光帝被俘,南明政权覆灭。
史可法

史可法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政治家,军事统帅。
字宪之,又字道邻,汉族,祥符人(今河南开封,祖籍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东汉溧阳侯史崇第四十九世裔孙,其师为左光斗。
明南京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
南明朝廷谥之忠靖。
清高宗追谥忠正。
其后人收其著作,编为《史忠正公集》。
史可法早年以孝闻名于乡,崇祯元年(1628年)中进士,出任西安府推官,后迁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
崇祯八年任右参议(军职),受命驻守安徽池州、太平一带,秋任卢象升(崇祯时名将,官至兵部尚书,当时任佥督御使)副使,负责安庆、池州一带防务,指挥江北军队。
崇祯十年晋右佥督御史,巡抚安庆、卢州、太平、池州四府及河南光州、光山、固始、罗山,湖广蕲州、广济、黄梅及江西德化、湖口等地,督导各地军务,有兵万人。
史可法重信义,能与部卒同甘苦,行军中总是等士卒都吃到饭他才肯吃,士卒都穿上棉衣他才换棉衣,所以很得军心,都愿为他效命。
在临近扬州陷落近二年间,由于朝廷昏聩,权臣当道,南明王朝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史可法竭尽全力,苦心支撑,无奈权臣只知勾心斗角,将帅各霸一方,不听调遣,以致疆土日削,大局终难挽回。
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二十日,清兵围攻扬州,史可法调兵不至,城内守将总兵李栖凤、监军副使高岐凤拔营出降,城孤势单,史可法亲率部属分段拒守,决心与城共存亡。
他写信给母亲和妻子说:“死,葬我高皇帝陵侧”。
围城期间,清将多铎多次诱降,均被严词拒绝,四月二十二日清兵陷城,史可法自刎未死,命副将史德成补他一刀,德成痛哭,不敢仰视。
部属拥他潜出小东门,不幸被俘。
多铎再次劝降,史可法奋然高呼:“我史督师决无降理”,遂被害,时年45岁。
清兵血洗扬州长达十日,尸骨堆积如山,史可法遗体难以辨认,一年后扬州人民及其家人以袍笏招魂,葬在扬州郊外梅花陵,人称“史阁部”,南明赠谥“忠靖”。
清乾隆帝南巡至扬州,赠谥“忠正”。
乾隆四十九年(1786年),他的玄孙史开纯汇集他的遗稿,刊成《史忠正公文集》四卷。
历史趣谈如何评价史可法?史可法的师傅是谁?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如何评价史可法?史可法的师傅是谁?
导语:史可法,字宪之,又字道邻,祖籍北京大兴县,公元1601年在河南开封祥符县出生,公元1645年在扬州去世。
是明末之时著名的抗清将领和民族英雄
史可法,字宪之,又字道邻,祖籍北京大兴县,公元1601年在河南开封祥符县出生,公元1645年在扬州去世。
是明末之时著名的抗清将领和民族英雄。
史可法本人在历史上的评价极高,无论是明朝还是后来取明而代之的清朝,都对史可法的忠孝赞誉有加。
史可法去世之后,南明朝廷为其上谥号“忠靖”,等到了清朝的时候,清朝高宗皇帝也追谥史可法“忠正”。
乾隆皇帝言:“至若史可法之支撑残局、力矢孤忠,终蹈一死以殉;又如刘宗周、黄道周等之立朝謇谔、抵触佥壬,及遭际时艰,临危授命:均足称一代完人,为褒扬所当及。
”
史可法在明朝末年的表现一般,当初崇祯皇帝命其前往镇压反叛。
因为经过很长的时间,都没有稳定局势,将叛乱镇压而受到皇帝的责罚,命其戴罪立功。
史可法人生的巅峰时期,是在南明弘光小朝廷之时,他官至督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
虽然历来对史可法的评价都是积极正面的,但是小编个人认为其本人的军事实力也许并没有大家想的那般出色。
他经常因为政治上的一些原因,而贻误战机。
这也是他的一个悲剧,尽管明朝蜗居在南方,失去了中原的大片土地。
但是许多官员仍然不吸取教训,却偏安一隅,沉迷在江南的富贵生活之中。
而史可法作为一个比较纯粹的武将,实际上对官场的权利斗争是不熟悉的。
这就让他经常吃亏,后顾有忧,就不能专心作战,甚至很多时候还会因此受累。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人物史可法的生平介绍

历史人物史可法的生平介绍历史人物史可法的生平介绍史可法(1601年2月4日—1645年5月20日),字宪之,又字道邻,汉族,祖籍北京大兴县,河南开封祥符县人。
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
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他吗?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历史人物史可法的生平介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史可法简介史可法(1602年—1645年5月20日),字宪之,号道邻,祥符人,祖籍大兴,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
他为官清廉,坚贞不屈,是明末著名的政治家。
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任西安府推官。
后转平各地叛乱。
北京城被攻陷后,史可法拥立福王朱由崧(弘光帝)为帝,继续与清军作战。
官至督师、建极殿大学士、兵部尚书。
弘光元年(1645年),清军大举围攻扬州城,不久后城破,史可法拒降遇害。
当时正值夏天,尸体腐烂较快,史可法的遗骸无法辨认,其义子史德威与扬州民众随后便以史可法的衣冠代人,埋葬在城外的梅花岭。
史可法死后南明朝廷谥之为“忠靖”。
清乾隆帝追谥为“忠正”。
其后人收其著作,编为《史忠正公集》。
史可法生平介绍闻名乡里史可法,因祖上对朝廷的功勋得以世袭锦衣百户,称北京锦衣卫籍。
传说史可法的母亲梦见文天祥来到她的屋里而受孕怀胎。
万历三十年(1602年)十一月初四日寅时,史可法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府祥符县。
史可法早年以孝闻名于乡,师从左光斗。
崇祯元年(1628年),史可法登进士第,出任西安府推官,后迁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
镇压民变崇祯八年(1635年),史可法迁升为右参议,负责镇守池州、太平两地。
同年秋,总理侍郎卢象升大举攻打农民军,史可法被改封副使,巡行安庆、池州等地,监江北军队。
黄梅农民军攻掠宿松、潜山、太湖等地,史可法率军追击潜山天堂寨的农民军。
崇祯九年(1636年),滁州的农民军被祖宽击败后,逃往河南。
十二月,农民军首领马守应联合罗汝才、李万庆从郧阳向东进犯,史可法转驻太湖,扼守要道。
崇祯十年(1637年),任佥都御史,巡抚安、庐、池、太及河南光州、光山、固始、罗田,湖广蕲州、广济、黄梅,江西德化、湖口。
纪念史可法的诗

纪念史可法的诗
史公墓
遗墓荒丘草色新,重瞻遗像过东林。
江天落落秋如许,不复当年泪沾襟。
创作背景:
史可法(1602-1645),字宪之,又字道邻,祥符籍,开封教育。
明崇祯元年(1628年)进士。
授西安府推官,稍迁户部主事,进员外郎。
这首诗表达了对史可法的深深敬意和怀念之情。
第一句“遗墓荒丘草色新”,描绘了史可法的墓地,现已成为一座荒丘,草色青青,景象凄凉,表现了后人对他的怀念和敬仰。
第二句“重瞻遗像过东林”,通过“重瞻”一词,表现了诗人对史可法遗像的敬仰和缅怀,而“过东林”则表明了史可法的遗像在东林寺中。
第三句“江天落落秋如许”,以秋天的江天为背景,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寥,也象征着历史的沧桑和变迁。
最后一句“不复当年泪沾襟”,表达了诗人对史可法的深深怀念和惋惜,同时也透露出对那个时代的悲伤和无奈。
整首诗简洁有力,通过描绘史可法的遗墓和遗像,以及以秋天的江天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人物的深深怀念和敬仰。
同时,也透露出对那个时代的悲伤和无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可法简介
篇一:明末爱国将领史可法一生的宝贵精神
论明末爱国将领史可法一生的宝贵精神(2019-07-08 13:38:03)转载▼
标签:文化
史可法[注: 史可法(1601—1645),宇宪之,号道邻,明末河南样符(今开封市)人。
崇恢进士。
初任西安府推官(掌勘问刑狱),因镇压农民起义,累迁右金都御史,在安庆、他州等地堵截起义军,升任南京兵部尚书。
]是明末著名的爱国将领,从仕途取士到疆场驰骋,他的一生只为了一个坚定的目标而奋斗,那就是匡扶明王朝[注: (1368-1644) 公元1368年,强大的蒙古帝国元终在一片的农民起义中结束。
取而代之的是由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我可怜的中华民族从一个厄运又走进另一个黑暗的长夜。
]!关于他的出生,明史中有这么一段记载:“史可法,字宪之,大兴籍,祥符人。
世锦衣百户。
祖应元举于乡,官黄平知州,有惠政。
语其子从质曰:‘我家必昌。
’从质妻尹氏有身,梦文天祥[注: 文天祥(1236——1282)字宋瑞,二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理宗宝佑四年(1256)举进士第一。
]入其舍,生可法。
”⑴从中我们可以预想到,他将是汉家天下的股肱之臣,必将拯国家和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
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他的身上既有传统士子的骨气,又有忠诚大夫的贞节,更有心系百姓的胸襟。
他所具有的宝贵精神恰是反映了中国人不屈的脊
梁和崇高的追求,将同祖国的壮美河山一样永放光芒!
㈠传统读书士子的勤勉和无限尊崇老师的精神
为了科举及第、报效国家,史可法抛开安逸的生活,总是选择在艰苦的环境中刻苦学习、砥砺心志。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邂逅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左光斗[注: 左光斗(1575~1625)字遗直,一字共之,号浮丘。
别命左遗直、左共之、左浮丘。
汉族,明桐城人(今枞阳县横埠镇人),其父左出颖迁家于桐城县城(今桐城市区啖椒堂),颖生九子,光斗排行第
五。
],并得到了他的赏识。
“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
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
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
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
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⑵此后,史可法便得到了恩师的悉心栽培,更加希望立志报国。
左光斗是明末有名的东林党领袖,长期开展与阉党的斗争,企图重振朝纲。
不料,被宦官集团构陷,致使他受尽了牢狱之苦。
作为学生的史可法,心中时刻牵挂老师的安危,恨不得自己代师受罪。
古籍中有这么一段记载,“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
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
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
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
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
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
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