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历史学科阅读能力培养论文
高中历史学科阅读能力培养[论文]
![高中历史学科阅读能力培养[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3928f29aaea998fcc220e5c.png)
浅析高中历史学科阅读能力的培养摘要:问答题是高考历史主观题的主要题型。
90年以来,其考查效能不断得到开发,能力要求实现了飞跃性转变,从侧重考查单纯史实叙述能力,转变为全面考查再现、分析、归纳、比较、概括、评价、论证、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力;突出了历史学科功能,进而要求历史与相关学科的知识渗透、能力迁移、融文史哲于一炉。
关键词:高中历史;阅读能力一、导读的重要性导读即指导阅读,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阅读能力。
历史学科要求培养学习能力包括: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等等。
其中最基础的能力是阅读能力。
阅读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活动,而其他活动,如观察、分析、思维等都在阅读过程中进行。
阅读是培养学习能力的载体。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他着重强调了阅读对智能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指明了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意义。
从中学历史教学的特点来说,加强导读应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学历史教学的课时容量之大,阅读记忆量之多,远胜其他学科。
近年来教科书的改革,使课文内容富有弹性,增加了大量原始资料、图片、历史故事,使课文的阅读量进一步增大。
如何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已成为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与效果的重要步骤。
此外,根据高中学生目前学习历史的状况,加强导读也是势在比行。
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历史基本上局限于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简单记忆,以及对历史观点一般了解,谈不上掌握历史学习方法。
因此,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不具备与教材要求相适应的学习能力。
由于历史教学深度、广度的进一步提高,学习能力与教学要求之间差距拉大。
阅读历史书籍处于机械、无意义状态,为记忆历史知识背上沉重的包袱,渐渐失去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由于不具备阅读能力,学习中不能准确获取有效信息,识记、理解、运用都有困难,影响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历史成绩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
二、加强导读的基本做法1、开设阅读方法指导课利用新学期导言课或专门开设学法指导课指导阅读方法,学法指导课应注意介绍历史学科特点,介绍历史发展的纵向线索和社会横向面貌的基本内容,使学生对历史结构有初步认识,然后结合教学内容反复强化认识。
论高中历史学科学生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原因是 自给 自足的封建经济 。 除了在课 堂上通过对历史教材的阅读来培养学生 的阅读能
力, 也可 以让学生进 行课 # t - i J I I 练, 比如做一些历史 阅读题 , 尤其
的是横 向联系 ,有 的是纵向联系。学生对 这些 知识体系和知识 发现 明清 时期 中国对外 贸易渐趋萎缩 。然后提问 : 明清时期实 行“ 海禁 ” 和“ 闭关锁 国” , 与宋元 天壤之别 , 原因是什 么?可能有 海的抗清斗争 ,清政府实行 闭关锁 国政策 。这种回答显然不符 合史实。然后 , 老师可以引用 1 7 9 3年乾隆皇帝 复英王乔治三世 信, “ 天朝物产丰盛 , 无所不有 , 原不籍外夷货 物 以通有无 , 特 因 天朝所产 茶叶、瓷器 、丝锦为西洋各国必要之物 ,是 以恩加体
恤” , 引导学生继续 阅读案例 , 进而理解 “ 闭关 锁国” 政 策的根本
对其进行阅读 , 理解 了这些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 , 也就能理解历 的学生会说 : 倭患猖獗 , 危及 明朝统治 ; 清初 , 是 为了对付东南沿
下的作用 , 可以说 画龙点睛 。所 以, 对教材 中的课前导言部分 的
是发生在一定 的时 间和一定 的地点 ,在这个时间和地点上有一 学生 回答难度更高的问题 : 古代中国 , 人们为什么会出现频繁的 在学 习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的时候 , 必须抓住这 四个要素 , 抓住 这 四个要素 , 比死记硬背课 文要 容易。其次 , 人类对 历史 的探索
也是一个 逐渐递进 的过程 。在这些认识 的基 础上 , 形 成 了一定 的总结和结论 。在课堂 阅读历史的时候 ,也要有这 么一个认识 的过程 。当然 , 在进行 总结 和得 出一些结论 的时候 , 人们所处 的 阶级立场不 同得 出的结论也不相同 ,在对 这些历史史料进行 阅 读 的时候 , 也要理解到这一 点。再次 , 历史 知识是有体 系和结构 的,课堂上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来 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体 系和知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如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概要:不少学生阅读能力不强,主要原因是没有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
阅读中一定要做好标注,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运用各种标记符号,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在字里行间或教材空白处增补相关知识。
这种方法可使学生在阅读时精力专注,便于记忆,还可突出重点、难点,有利于后期的复习,提高效率。
目前,在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中,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仅限于去记一些基础知识,未了解历史学科特点,也不懂得如何去阅读,更谈不上有好的阅读方法了。
再加上不少历史教师在平时的授课中对学生的阅读缺乏指导,忽视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1.记忆方法陈旧由于高中阶段历史知识的广度、深度进一步加大,教学要求和学习能力的差距拉大,学生对教材的阅读处于被动的、程式化的认识。
死记硬背,机械式记忆,未深入分析、理解性地去记忆。
2.缺乏历史阅读的兴趣高中阶段学科多,任务重,又面临各种考试的压力,学生课余大量时间用来做习题记忆各科知识点,从而忽视了对历史教材的阅读,以至于许多学生对历史阅读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根本谈不上兴趣。
一、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霍林斯基曾说过:“学生的智能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他強调了在智能发展过程中阅读的重要性。
高中阶段的学生对历史知识、问题的接受和理解都有了较大提高。
他们思想活跃,思维超前,喜欢探究问题,而这一阶段正是历史学科培养和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最佳时期。
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通过阅读教材可开阔学生知识视野,使他们了解更多的历史人物和事件,探求历史真相,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趣;其次,通过阅读可以促进学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的发展。
在解题过程中准确把握题意,提高解题的技巧。
阅读教材为学生智力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其础,教师只有在教学环节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和提高教学质量。
下面,我结合自己教学实践中的一些经验,来谈一下如何培养高中生的历史阅读能力。
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浅谈高中历史教课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育南京市陶吴中学陈先高教课过程是对学生能力培育的过程。
历史教材丰富多彩的内容信息,为发展学生智力,培育学生能力供给了物质基础,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动学生的思想机器,培育学生的能力才能提升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教育教课质量。
笔者在高中多年从事历史教课工作,在教课过程中发现好多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连最少的阅读能力都不具备。
严重影响了历史课堂教课质量。
本文笔者仅想说说高中历史教课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是学生从事学习的最基本的活动,是研究性学习的基础,是获得知识、提升成绩的重要门路,也是学生自学的主要手段。
而现行高中历史教材,拥有篇幅多,阅读量大的特色。
古代学者刘向曾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能够医愚”,可见培育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学生对阅读能力的掌握对学好历史是多么的重要。
如何学会阅读并提升历史阅读能力,是高中学生历史学习中面对的首要问题。
如何培育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以为第一,学会阅读目录,宏观掌握历史知识构造历史教材中的目录不单不过起到索引的功能,更能提示学习的内容,表现了知识的内在构造和联系。
它有助于我们透辟地理解历史课本的内容,指引我们从整体上更全面地掌握历史知识构造。
阅读目录时要剖析章与章之间,章节之间及节与节之间的关系,能够编制出历之间的基本关系,建立了本章的知识系统,从宏观上掌握了历史发展的线索。
比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五章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出生,此中有三节内容:第一节新文化运动;第二节五四运动;第三节中国共产党出生。
我们知道新文化运动对五四运动的爆倡始了宣传动员作用,而五四运动促使了马克思主义的流传,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经过阅读目录我们显然地能够发现这三节内容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
当我们注意和发掘出这些目录中蕴涵的规律,这将对我们的学生对教材的学习和理解起到了重要的帮助作用。
又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要我们总结隋唐期间文化繁华的原由时,则可看中国古代史第四章目录,第一至第四节都叙述了隋唐的政治上一致和开通,第五节是这一期间的经济繁华,第六节是民族关系(民族交往),第七节是对外交往。
【论文】高中学生历史学科阅读能力的培养

高中学生历史学科阅读能力的培养摘要:阅读能力是学生最基础的学习能力,观察、分析、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和运用都以阅读活动为载体,并以阅读能力为基础,与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运用密不可分。
因此高中历史教学中应该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历史学科阅读能力培养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的智能发展,则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
有的学者也称阅读为“学习之母”、“智慧之源”。
可见,阅读能力无疑是学生最基础的学习能力,观察、分析、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和运用都以阅读活动为载体,并以阅读能力为基础,与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运用密不可分。
因此,笔者认为应该加强对学生历史学科阅读能力的培养,以期奠定各种学习能力的基础,实现各种学习能力的提高。
下面,笔者谈谈在高中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科阅读能力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培养历史学科阅读能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除了本文开头所述阅读能力是各种学习能力的基础这个因素外,笔者认为还有以下几个因素:1、从历史课堂教学看中学历史教学的课时容量之大,阅读记忆量之多,远胜其他学科。
近年来教材的改革,使课文内容富有弹性,例如《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活动》中,除了正文、小字(楷体文字)外,还有一则资料、四幅插图、两幅地图、一个普通表格,课后还有材料解析题,这些内容无疑使课文的阅读量进一步增大,能力要求进一步提高。
如果学生不具备与教学要求相应的阅读能力,就会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无法全面完成教学任务。
2、从高中学生目前学习历史的状况看笔者曾对学生做过调查,学生反馈的结果是:相当部分高中生不具备与教材要求相适应的阅读能力。
由于不具备阅读能力,学习中不能准确获取有效信息,识记、理解、运用都有困难,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
但是笔者认为高中学生思想活跃,喜欢追根溯源,正是历史学科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训练阅读能力的好时期,因此教师应抓住契机,有意识有计划地利用课堂教学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与技巧,并使之形成良好习惯,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试析高中学生历史学科阅读能力的培养_历史完整篇.doc

试析高中学生历史学科阅读能力的培养_历史论文(福建省建阳市一中潘宝燕)问答题是高考历史主观题的主要题型。
90年以来,其考查效能不断得到开发,能力要求实现了飞跃性转变,从侧重考查单纯史实叙述能力,转变为全面考查再现、分析、归纳、比较、概括、评价、论证、表达等方面的综合运用能力;突出了历史学科功能,进而要求历史与相关学科的知识渗透、能力迁移、融文史哲于一炉。
本文拟就高考历史问答题的全新能力要求浅谈中学历史教学的对策。
一、打好基础,着力构架立体的历史知识之树历史基础知识,包括微观和宏观两部分,即具体的知识点和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高考历史问答题对历史知识的考查要求,主要的是概括性条理化的宏观知识。
这就要求中学历史教学应打好基础,强化整理、归纳、概括知识能力的训练,着力构架立体的知识之树,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只有掌握了概括而又系统化、条理化的历史知识,在考场上才能运用自如,有的放矢,适应问答题对再现史实能力的考查要求。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从宏观上整理知识,构架立体的历史知识之树呢?①利用课本目录,大事年表,熟记历史分期和篇、章、节要目,把握历史演进过程中前后知识的内在联系,建立整体的知识框架。
②围绕各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组织知识、展开论证,突破重点难点。
如围绕中国封建社会史(从战国开始到鸦片战争前)五个发展时期的各自特征,逐一组织史实,展开论证。
③理清基本历史线索,带动知识的演绎串联。
如,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史有中国人民的屈辱史、抗争史和探索史三条基本线索,它们贯穿着资本帝国主义国家发动的五次侵华战争、中国人民的三次革命高潮和大批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探索救国救民道路历史的全过程。
三条主线及其联系的知识体系构成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史的基本内容。
④抓社会主要矛盾的演变,理解各种社会政治力理合乎逻辑的分化组全。
如抓住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四个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理解中国共产党在各革命历史阶段基本政策的相应变化,以及中国社会各种政治力量伴随主要矛盾变化的分化组合。
高中历史学习论文:高中历史学习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高中历史学习论文:高中历史学习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摘要:高中历史学习中,学生在阅读历史教材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通过实践和研究,总结了一些阅读方法和训练方法。
如框架式阅读、细节阅读、反复阅读、带着问题阅读等阅读方法以及习惯训练、示范讲解、个性培养等训练方法。
关键词:高中历史学习;阅读能力在高中历史学习中,阅读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良好的阅读历史教材的行为,是学习历史的基本途径,是保证历史学习效率的根本方法,对于提高学习成绩有重要的帮助。
不过,本校的文科学生在阅读历史教材方面存在以下几个现象:一是缺乏主动意识,不愿意阅读历史教材,在课堂学习中“听课”的比例很高,课下也很少有时间接触教材,遇到问题喜欢找参考资料,不爱研究教材。
二是缺乏有效的阅读方法,阅读速度要么很慢,要么很快,或者只看教材,既不动手,也不动口,更不动脑。
大多数人不能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在阅读中也不能提出问题。
三是在复习时存在着一种错误倾向,即把阅读教材简单地理解为背教材。
鉴于上述问题,我认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历史教科书的行为和方法,以提高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的能力是当务之急。
通过实践和研究,我认为以下阅读方法更适合我校学生的情况。
第一,框架式阅读。
学生在阅读教材时一般是一节一节内容进行,一点知识一点知识地记。
这种方法导致阅读速度缓慢,在课堂教学中影响教学的进程,更导致学生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内容,使学生陷入小知识的海洋不能自拔。
框架式阅读是宏观上把握历史教材的阅读方法,也称粗读。
它要求学生首先阅读一本书的目录,整体感知教材的内容和主题;其次,在阅读每一章(即一个单元)时,先阅读整章的引文部分,形成对一章知识的整体了解;再次,在阅读一节内容时,先读这一节所有的目,以及了解本节大致有几幅图片、注释、表格等。
框架式阅读就是从大知识向小知识阅读,从宏观逐渐向微观的阅读。
这样的阅读方式,能够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了解一本书的内容。
学生历史课堂阅读能力论文

学生历史课堂阅读能力论文随着历史知识的不断丰富,历史阅读在学生的学业生涯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历史课堂阅读是培养学生历史知识和理解历史传承的主要方法,而学生历史课堂阅读能力则是实现历史教育目标的关键。
一、学生历史课堂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学生历史课堂阅读能力是指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对课本和其他历史文献进行阅读、理解、评价和运用的能力。
它对于学生个人发展和历史传承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
首先,历史课堂阅读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历史阅读是一种需要深度思考和逻辑思维的活动。
通过历史阅读,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历史知识,进一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其次,历史课堂阅读能力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素养。
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缩影,学生通过阅读历史文献、分析历史事件和人物,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和文化遗产,培养自己的文化素养和历史素养。
最后,历史课堂阅读能力有助于实现历史教育的目标。
历史教育旨在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和历史文化,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对祖国和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责任感,历史课堂阅读能力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二、如何提高学生历史课堂阅读能力1.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历史是一种客观存在,它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
学生需要学习如何客观、理性、全面地看待历史事件,避免对历史进行片面、主观的解读。
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全面性和复杂性。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阅读活动需要深度思考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师需要通过训练、引导、激发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以提高他们的历史阅读能力和历史理解能力。
3.鼓励学生多读原著原著是学生了解国家、社会和历史领域的重要来源,历史课堂阅读也需要读原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相关的原始文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阅读材料。
4.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因为历史阅读不仅包括课本,还包括其他历史文献,教师可以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如名人书信、历史文章、历史小说、历史故事等,让学生不断接触新材料,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和历史阅读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中生历史学科阅读能力的培养
摘要:高中生历史学科的学习,必须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没有较好的阅读能力,在提高学生能力和提高成绩两方面势必都要受到重大影响,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必须要求学生掌握几种正确的阅读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提升能力和成绩两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
关键词:历史;阅读;能力;概念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6-218-01
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来临,在历史课程目标中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启发、指导和培养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以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学习方式。
笔者认为要在历史课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升阅读能力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根据历史科的特点、课本知识的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
一、阅读方法有以下几种: 1、“提纲式”阅读法。
对阅读理解难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把握的教材内容,为降低难度,便于学生自主掌握,可采用“提纲式”阅读法进行学习,这就是教师在课前就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好读书提纲,理出主要知识点,为学生阅读指出思路,从而达到降低教学难度的目的。
比如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就可列出这样的阅读提纲:“(1)革命的背景(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根本原因、导火线)(2)革命的过程(开
始、内战时期、共和国时期、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结束)(3)革命的结果:确立资本主义政体——君主立宪制四、历史意义(国际、国内)”让学生从上述提纲的提示中去阅读,然后掌握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再遇到相似内容时,学生便会阅读了。
2、“问题式”阅读法“问题式”阅读法,就是教师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把课本知识转化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边阅读边回答问题。
比如在学习《鸦片战争》时,指导学生阅读“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数量激增表”,引导学生思考:该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是什么?对
中国的直接影响和深远影响有哪些?采用这种方法使学生能够理
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从而“培养学生解读、判断、运用史料的能力以及历史思维能力”
3、“地图式”阅读法。
“地图式”阅读法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历史知识的时候,充分重视地图的作用,认真读图,分析地图,记忆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历史知识、历史信息,并能够做到图文转换,应用地图说明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比如在学习《红军的长征》时,地点变化特别多,把地图制成动画形式,利用多媒体演示变化情况,由学生照图去说,形象、直观而且容易掌握这些知识点。
4、“评论式”阅读法。
比如,评价“孙中山的革命活动”、“拿破仑对外战争的影响”、“秦始皇的功过”等问题。
引导学生联系先前储备的知识,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对这些事件、人物、现象,进
行分析、评价。
它能调动学生充分挖掘自己的智力潜力,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及基本史实,对教材或史料的观点作出“我认为――”、“我想――”之类的评论。
老师对学生的评论,要以鼓励为主,积极的肯定;对认识错误的应引导纠正。
5、“比较式”阅读法对于同类事件,同代人物,同时事件等史实,为避免混淆,强化记忆或者归纳异同,掌握规律,可以釆取比较阅读法。
比如对中国近代史上的不平等条约的比较,可以采用列表对照形式,表格分签订时间、双方、内容、影响等项目,多方位比较。
要求学生速阅找出各项要点,然后读表分析归类。
这样,既可减少盲目性,节省时间,又可增强直观对比性。
二、横向迁移知识
刘新成教授曾讲过,所谓学科能力,简单地讲就是知识的迁移能力,迁移是指“已掌握的知识或技能在学习其它类似的新知识的过程中起作用的现象”⑤,也就是知识运用能力。
迁移能力既是能否全面掌握知识、深入分析问题的重要标准,也是判断学生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是否能“持续发展”的依据。
历史学习中发散式迁移,即在没有明确的要求下的一种自觉迁移,是一种重要能力。
如分析影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经济发展的因素,南方主要是北民南迁,北方主要是社会环境,两者结合就能得出影响该时期南北经济发展的因素是社会环境、劳动力和技术,并且还可将这一认识迁移到认识其它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原因中。
同理,其它时期的因素也可用来分析本时期的问题。
这样就能全面把握影响封建经济发展的因素。
类似
的还有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统一的历史条件;政治经济的关系等等。
另外不同学科间“迁移”不仅是知识的,更是能力的,带有共性的方法可以相互迁移。
三、扣准历史概念
有的历史概念本身就包含了许多要素,抓住这些要素就能准确、全面地理解该概念。
如:“新思潮萌发”,包含三个要素:一是含义:思想潮流而不是其它潮流;二思想的特点是“新”而不是“旧”;三程度是“萌发”而不是发展或广泛传播。
再如:“早期维新思想”,“维新”点出了其性质,与原来思想有差别;“早期”点出了发展程度依然较低,尚不成熟。
等等。
这样分析既能准确把握本概念的内含,也能明了与其它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课内学习的能力和方法也可以向社会生活迁移等。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能力。
以上笔者针对高中学生历史阅读能力的培养作了一些粗浅的分析,谈了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展示了一些尚待完善的做法,不妥之处,还望同仁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