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六年级下第一单元

合集下载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1-4)单元知识要点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第(1-4)单元知识要点

知识要点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1、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中间厚、边缘薄、透明。

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凸透镜镜片的(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越大;凸透镜镜片的(凸度)越小,放大的倍数越小。

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体放大的倍数(最大)。

2、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3、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4、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方法:一是(人眼)、(观察对象)不动,只是(放大镜)在人眼和物体之间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晰;二是(人眼)、(放大镜)不动,只是(观察对象)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晰。

5、凡是和放大镜片具有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6、倍数大的放大镜,看到的物体图像变(大)了,但是看到的视野却变(小)了;反之,倍数小的放大镜,看到的物体图像变(小)了,但是看到的视野却变(大)了。

7、(培根)设计并制造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8、计算机和电视屏幕的图像在放大镜下看,它是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的(小圆点)组成。

9、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10、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大?中间越厚,周围越薄;透明球体的放大倍数最大。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在放大镜下蝴蝶的翅膀都由许多彩色的(小鳞片)组成,这些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2、蝇的眼睛是(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

3、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不同的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它们嗅觉很(灵敏)。

4、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

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5、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有一对(触角),胸部长有(三对足)。

3、放大镜下的晶体1、(白糖)、(食盐)、(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 ( 下册 ) 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细小世界1、放大镜是 ( 凸面镜 ),凸面镜拥有 (放大物体图像 )的功能,用放大镜察看物体能看到( 更多的细节 )。

2、 (放大镜 ) 宽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很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色是 (透明 )和 (中间较厚 )( 突出 )。

只需拥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方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 ),就拥有相同的 ( 放大 ) 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 (镜片的直径 )没相关系,和 ( 镜片的凸度 )相关。

放大镜的 (凸出发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 。

5、使用工具能够察看到很多用( 肉眼 )察看不到的 ( 细节 )。

如经过 (放大镜 )能察看到更多对于昆虫的细节:蝇的 (复眼 );蟋蟀的耳朵在 ( 足的内侧 ); 蝴蝶翅膀上充满的彩色小鳞片是( 扁平的细毛 ) 。

6、科学研究表示昆虫头上的(触角 )就是它们的 (“鼻子” ),能分辨各样气味,比人的鼻子敏捷得多。

7、 (一些固体物质 )的内部有必定的结构,假如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必定的空间序次摆列,形成了( 有规则的几何外形 ) ,这就是 ( 晶体 ),如食盐、白糖等。

8、两个 (凸面镜 )组合起来能够使物体的 (图像放得更大 )。

9、 (显微镜 ) 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腾,把人类带入了一个( 微观世界 ) 。

显微镜是人类认识( 细小世界 ) 的重要察看工具。

10 、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 ) 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 倍的 (显微镜 ),发现了 (微生物 )。

11 、洋葱表皮是由(细胞 )构成的。

(生物 )都是由 (细胞 ) 构成的。

12 、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 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 ) 结构。

13 、生物细胞的(形态 )是多种多样的,( 不一样生物 ) 的细胞是不一样的,生物(不一样器官 )的细胞也是不一样的。

14 、 ( 细胞 )是生物最基本的 ( 结构单位 ) ,也是生物最基本的( 功能单位 )。

六年级下册科学一单元

六年级下册科学一单元

六年级下册科学一单元科学是我们探索自然、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六年级下册的科学课程中,我们将学习关于植物、动物和生态系统的知识。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生物的生长、繁殖和相互关系,为保护环境和生态平衡做出贡献。

第一章: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植物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物之一,通过光合作用能够自行合成有机物质。

为了更好地了解植物的生长和繁殖,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学习:一、植物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植物的主要结构由根、茎和叶组成。

根对植物起到固定和吸收养分的作用,茎负责输送养分和支持植物体,叶主要进行光合作用。

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形态特征,进一步让我们了解植物生长的原理。

二、植物的生长条件植物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包括水分、光照、温度和土壤等。

不同的植物对这些条件有不同的要求,只有提供适宜的环境,植物才能健康成长。

三、植物的繁殖方式植物的繁殖方式主要分为两种: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通过花朵和种子进行,能够保持物种的遗传多样性;而无性繁殖则是通过根茎、切割或营养器官的再生来实现。

通过学习这些繁殖方式,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植物繁殖的机制。

第二章:动物的多样性和特征动物是地球上最丰富多样的生物类群之一,分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两类。

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不同动物类群的特征和生活习性。

一、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无脊椎动物包括昆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它们没有脊柱,数量众多,种类繁多。

通过学习不同无脊椎动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方式,我们能够了解它们在生物界中的地位以及它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脊椎动物的分类和特征脊椎动物包括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

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拥有脊柱和脊髓,能够对外界环境做出更复杂的反应。

每个类群都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通过学习它们,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动物的多样性和进化。

第三章: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复杂系统。

了解生态系统的构成和功能,对于我们保护环境和维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在科学六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中,我们将学习一些有关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变化
的知识。

本文将重点介绍以下几个知识点:
1. 物质的分类
根据其性质,物质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同类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而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举例来说,氧气是由两个氧元素原子组成的元素,而水则是由氧气和氢气两种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组成的化合物。

2. 物质的物理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改变物质本身性质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观察和测定得到的
性质。

例如,颜色、形状、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物理性质。

通过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物质的特点和行为。

3. 物质的化学性质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

例如,
氧气和铁发生化学反应时会产生氧化铁,这就是铁的化学性质。

通过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我们可以了解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应过程。

4. 物质的变化
物质在日常生活中会不断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质的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形态、状态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如水的沸腾、冰的融化等。

而物质的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组成发生变化,形成新的物质,如食物在消化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通过学习以上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为进一步
学习科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努力掌握这些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感谢大家的阅读!。

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

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

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我们长大了1、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证据有:(出生时的脚印)、(从小到大的照片)、(小衣服小鞋子)、(每年的体检卡)、(身高体重的数据)等。

2、我从出生到现在发生的主要变化有(身体长高了,体重增加了,能力提高了)。

3、(身高)和(体重)是生长发育最重要和最常用的指标。

4、通过绘制身高、体重曲线图发现:(6到10岁身高、体重增长缓慢,10到12岁身高、体重快速增长)。

5、我们如果按照出生后第一年的生长速度一直长下去,会(因为体重太重而骨头被压碎,甚至血管破裂。

)6、人体生长发育的两个生长突增期是(到1岁)、(10到12岁)。

7、可以通过(自我观察)、(访问)、(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青春期的特点。

8、(青春期变化)是人体的正常发育,(青春期)是生命重要的时期。

9、(青春期)是我们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

10、女孩大约从(10岁)入手下手,将陆续进入芳华期;而男孩要稍晚一些。

在这个期间,我们的(身材形态)、(心理方面)都发生着宏大的变革。

11、芳华期男女(身高)最早出现快速生长。

12、青春期除了身高突增之外,另一个特点就是(性发育)的开始。

13、女生青春期的变化有:(身高突增)、(乳房发育)、(长出)、(月经初潮)、长出腋毛)、(臀部变宽)等。

14、男生青春期的变化有:(身高突增)、(、增长)、(出现喉结)、(长出)、(长出腋毛)、(首次遗精)、(出现胡须)等。

15、青春期的心理特点有(1)性意识骤然增长(2)智力水平迅猛提高(3)独立欲望增强(4)情感世界充满风暴(5)兴趣爱好日益广泛(6)人际交往欲望强烈。

16、要正确对待青春期的变化:(1)要注意月经期的卫生(2)不穿高跟鞋(3)不拔胡须(4)不吸烟、不酗酒(5)正确对待与异性交往(6)防治青春痘(7)不束胸勒腰(8)不要过度使用嗓子17、一个人的成长与成熟意味着他将要更加自觉的去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18、人的一生可以大致划分为(幼年)、(成年)、(老年)三个阶段。

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知识点精心归纳

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知识点精心归纳

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知识点精心归纳六年级下册(全册)科学知识点精心归纳第一单元微小世界一、放大镜1.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3.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扩展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走进微小世界,去发现生命世界更多的奥秘.4.放大镜因中间凸起且又透明,所以叫它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它还能聚焦取火.5.放大镜之所以能放大物体,是因为光线从空气进入凸透镜时,会产生折射而弯曲,而人认为物体反射的光是直线传播的.6.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楚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研究中被广泛使用.7.用放大镜观察印刷物上的照片、电视机、电脑的屏幕,不仅图像被放大了,能看到更多的细节,而且看到图像都是由色彩点组成的.彩点有红、蓝、绿三种颜色.8.放大镜镜片和能放大物体的器皿的共同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装满水的玻璃怀,装满水的塑料袋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9.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反之,放大倍数小.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10.人类很早就发现某些透明的宝石可放大物体的影像,最早使用的透镜就是用透明的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的主教XXX,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XXX根据他的发起,设计并制造出了能促进视力的眼镜.11.具有放大功能的镜片的形状是:12.放大镜有什么特点?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答:放大镜特点:放大镜的镜片透明,中间厚边沿薄.因为镜片中间向外凸起,这样的镜片又叫凸透镜.凸度越大的放大镜,放大倍数越大.比方玻璃球、装满水的烧瓶.13.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物体的图像呢?答:放大镜的中间厚,边沿薄,光线在透过放大镜时会产生折射,看到的像都是放大的物体的虚像.因此会把物图象放大.14.哪些工作需要经常用到放大镜?答:1公安人员用放大镜查找指纹.2精密仪器修理工用放大镜修理精密仪器.3农业科技人员用放大镜观察植物的花或种子.15.如何正确地使用放大镜?答: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有两种:一、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二、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16.如何自制“放大镜”?答:自制“放大镜”的三种方法:(1)用透明玻璃杯装上水.(2)透明的塑料瓶装满水后,再盖上瓶盖.(3)用保鲜袋装满水,然后扎紧袋口.制作放大镜的材料:玻璃、透明塑料、透明水晶、水滴等.17.用眼睛看和放大镜看,两次观察获得的信息有什么不同?答:图像放大了,看到了图像是由许多点组成的.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用工具能够观察到很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蝇的(复眼)由很多六角形的(小眼)组成.2.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很多.3.昆虫的翅膀,是膜层透明的,无色的.在放大镜下观察,能发现分歧昆虫的触角形状分歧.如:蝴蝶的(棒状)触角,蚕蛾的(羽状)触角,蝗虫的(丝状)触角,天牛的(鞭状)触角.昆虫的触角能够嗅到气味、感触物体、平衡身体.4.苍蝇能在光滑的玻璃上爬行,与它的(脚的构造)有关.5.(蚜虫:约2毫米)的天敌是(草蛉:约10毫米),蚜虫有(针状)刺吸式口器,它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汁液),每个蚜虫只有(针眼)般大小,我们用肉眼只能看见它们密密麻麻的一片.但在10倍放大镜下我们就可看清它们的肢体.蚂蚁保护蚜虫是为了吃到更多的蜜露.6.在放大镜大下观察员昆虫的眼睛,能够看到:昆虫的眼睛分为单眼和复眼.大多半昆虫的眼睛都是复眼,复眼由很多小眼组成,每只小眼都是六角形的,分歧是昆虫小眼的个数分歧.每只小眼只能看见物体的一部分,整个眼睛看物体就像拼凑.昆虫的眼睛对运动的物体非常敏感.7.草蛉和它的幼虫是蚜虫的天敌,吸食蚜虫的体液,幼虫还能把蚜虫的空壳背在身上伪装自己.8.你知道哪些昆虫?答:蚂蚁、蝗虫、蚕蛾、蚜虫、蟋蟀、蝉、蝴蝶、蜜蜂、七星瓢虫等.三、放大镜下的晶体1.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等.玻璃不是晶体.2.很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组成.3.同种物质的颗粒形状都大致一样.4.制作晶体的方法:(1)减少水分(蒸发).(2)下降温度.5.雪花是六边形的,它的结构取决于雪花晶体穿越高空大气层时经历的温度、水汽及气流的变化情况.6.用肉眼观察食盐、白糖、碱面,它们都是颗粒状的,但颗粒大小分歧.在放大镜下,它们晶莹剔透,有着各自一致的几何形体.其中,食盐、白糖的晶体是立方体状的,味精的晶体是粒状的.7.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划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晶体.8.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的.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干看见.9.制作晶体的方法很多:①减少水份——制作一些浓的食盐、碱面或味精的溶液,用滴管滴几滴在玻璃片上,待水份自然蒸发后,就会看到玻璃片上留下所需要的晶体.②降低温度——制作一些浓的食盐、碱面或味精的溶液,把溶液过滤后倒入一个干净的玻璃杯中,放在温度较低的地方,过一段时间后,在怀子的底部就有晶体析出,取出晶休放在玻璃片上,就可以进行观察了.10.列举四种矿物晶体:黄铜矿雪花维生素C水晶11.实验:制作晶体和大晶体(1)制作晶体:制作一杯浓的食盐、碱或味精的溶液,用滴管滴几滴在玻璃上,待水分子自然蒸发后,玻璃片上就可以看见它们的晶体.(2)制作大晶体:①制作一杯浓食盐溶液;将这杯溶液过滤,注入一个清洁的玻璃杯内;②在杯中悬一根细线,细线下端拴上一小块食盐晶体,并浸泡在溶液中,静置几天;③在玻璃杯底会出现第一批晶体,滤去溶液中残留的晶体,继续把细线上的晶体浸入过滤后的溶液中,晶体会慢慢地生长.④晶体的增长会持续几周甚至几个月.四、如何放得更大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就是一个简易显微镜,它能够使物体的(图象放得更大).2.显微镜是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组成.3.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计算公式:目镜的放大倍数乘物镜的放大倍数.4.肉眼观察青苔像绿茸茸的“地毯”,在显微镜下,就像一片丛林.5.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曾经不为人知的奇妙的(微生物)世界.6.(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1932年,德国)和(扫描隧道显微镜:1983年,研究DNA分子).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到200万倍.7.显微镜为什么能明显提高放大能力?答:显微镜有两个凸透镜组合而成.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外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8.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对人类有甚么意义.答: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能够观察、研究利用人类肉眼看不到的微观世界,拓展、延伸了人类的视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9.怎样制作简易显微镜?实验材料:2个倍数不同的放大镜、纸筒、胶带实验步骤:①取2个倍数不同的放大镜.②倍数大的在下面,倍数小的在上面,上下移动调整两个放大镜的距离,直到图像最清楚为止.③用纸筒和胶带固定下来.尝试结果:做成的简易显微镜能够把图象放得更大.五、用显微镜观察(1)1.显微镜的发明使人们能观察到非常小的物体以及物体的精细结构.2.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的形态像(长方形的格子),我们观察到的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子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3.放大镜比肉眼、显微镜比放大镜看到的细节更多,看得更清楚,但同时视野也小了很多.4.细胞是怎样被发现的?答:1663年,英国科学家XXX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一块软木薄片的结构,发现它们看上去像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子,就把它命名为细胞.5.观察细胞前的准备.答: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有一定的要求.物体必须制成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6.显微镜的使用方法:①安放:一只手握住镜臂,另一只手把住镜座,将显微镜向着光摆放在平坦的桌面上.②对光: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上镜往下看,能看到一个亮的光圈为止.③上片:将要观察的玻片标本放在载物台上中,标本给好在载物台通光孔的中央,然后用压片夹住.④调焦:调节准焦旋钮,降低镜筒,使物镜刚好在玻片标本上面.⑤观察:从目镜往下看,调整准焦旋钮,将镜筒慢慢台升,直到看到清晰的图像为止.(移动玻片标本时,移动的方面与从目镜看到的方向正好相反.)7.怎样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1)把洋葱切成两半,掰下一块,用小刀在内面表皮上轻轻划出“井”字,用镊子撕取“井”字中间的表皮.(2)再按下面步骤制作显微镜装片:①在一个干净的载波片中间滴一滴净水;②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载波片的水滴中心,标本要展平,不能折叠;③用盖波片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中间不要有气泡;④从标本的边沿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波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⑤把做好的洋葱表皮装片放到显微镜的载物台上.8.尝试: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实验材料:显微镜、洋葱表皮细胞切片.实验步骤:①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把显微镜向着光放在实验台上.②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③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从目镜往下看,能看见亮的光圈.④调节粗准焦螺旋,把所要观察的洋葱表皮切片放在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夹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央.⑤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转动粗准焦螺旋等,直到看清切片上的细胞为止.⑥整理器材.实验结论: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被放大了,是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方格中间有一个小黑点,还看到一个大液泡.6、用显微镜观察(2)1.一切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2.(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3.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是不同的,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4.细胞作用: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生物细胞不仅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功能也是多种多样的.5.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它们具有(分歧的功能).(分歧生物)的细胞是分歧的,生物(分歧器官)的细胞也是分歧的.6.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生物细胞的形成,功能是分歧的.统一种植物和植物,身体各个器官的细胞形成,功能也不相同.7.用显微镜观察叶的表皮,可以看到表皮上椭圆形的气孔,气孔是植物气体和水蒸气进出的通道.叶绿体呈颗粒状,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场所;叶绿体里含有叶绿素,叶绿素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物质.血液中的红细胞又叫红血球,专门运输氧气和二氧化碳.口腔上皮细胞具有保护和分泌作用.8.细胞的作用?细胞对于生命体有甚么意义?答: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由细胞进行的.①我们吃下去的食物变成营养是通过细胞吸收的,细胞还排除身体产生的废物.②我们呼吸的氧气是通过细胞运输到全身各处的,红细胞好像运输兵,负责运输吸入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③细胞把能量贮藏在脂肪中,细胞还能和细菌、病毒作战,保护我们的身体健康.细胞还有遗传作用;④绿色植物的一些细胞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料、氧气,是食物的真正制造工厂.七、用显微镜观察(3)1.自从XXX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科学家通过观察发现自然界生活着许很多多的微生物.2.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鼓藻、船形硅藻等.3.微生物是(生物),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如:对情况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需要呼吸、排泄废物、都由细胞组成、吃食品或自己教学光合作用制造食品等.4.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微生物的共同特征是:结构简单,由一个细胞构成,身体细小.5.判断是否是生物的标准:一、是否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二、是否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三、是否能呼吸、吃食物、能繁殖;四、是否排泄废物;五、是否进行光合作用等.6.微生物是什么?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原生动物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7.微生物如何适应周围的环境?答: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8.举例申明微生物对人类有益的方面是甚么?答:①利用微生物的作用,我们能够出产酒、醋、酸奶、馒头和面包等食品.②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够分解动植物的尸身,使它们酿成植物需要的营养素.③在工业出产和医药卫生中也都离不开微生物.9.如何制作微生物装片答:制作微生物装片的方法:1.采集水样:从有机物丰富的池塘、鱼缸中,取水放入试管内.将试管对着阳光,如果看到有很多的小白点在水中游动,就说明水中含有微物物(草履虫等).2.制作:用滴管吸一滴池塘或鱼缸里的水,放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如果微生物运动迅速,不便于观察,可以先在载玻片上放少量的脱脂棉纤维,再在上面滴一滴池塘水,盖上盖玻片,吸掉多余的水,放在显微镜下观察.)10.怎样用甘草培养微生物?答:取一些池塘或鱼缸里的水,倒入装有甘草的烧杯中,几天后,可以发现水面上出现霉点,这些霉点由肉眼看不见的细菌集结而成.水中大量的微生物正是以甘草为养料的大量繁殖的.八、细小世界和我们1.在放大镜和显微镜没有发明以前,人们只能用(眼、耳、鼻、舌、手五种感觉器官探知世界).那时,人能观察到的最小植物,就是蚂蚁等昆虫.2.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3.有些微生物能为我们提供食物或帮助我们生产食物.我们周围的垃圾和污水的处理也要靠微生物,如果没有微生物,地球就将成为垃圾的世界.4.用流程图表示观察工具的发展和观察范围的拓展: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20倍放大1500倍左右放大200万倍左右看到0.1-0.01纳米物体5.人类探索细小世界的成果有哪些?答:人类探索细小世界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良.①随着显微镜的发明和不竭改进,科学家陆续发现了很多风险人类的细菌和病毒,如伤寒、鼠疫、霍乱等,从此开始了和它们作斗争并征服了很多流行症.②人们通过观察发现一些微生物对人有益,利用它们改良我们的生活.如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③农、林业上进行品种改良,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如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等.④人类利用微生物改良和净化土壤,利用微生物分解和除掉污水、垃圾中的各种有害物质.⑤克隆生物,出产胰岛素等.第二单元物质的变革XXX、我们身边的物质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组成的.如(空气、水、电、火、声音、动物、植物、我们自己等).2.物质是(变革)的,物质的变革是(绝对)的、物质的变革是有(规律)的,是能够被我们认识的.3.物质是在不竭地发生变革的.有的物质变革很快,而有些物质变革缓慢,甚至不容易被我们察觉.有些变革只改变了物质的形状、大小,有些变革产生了新的物质.十、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1.物质的变化可以划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不是产生了新的物质).2.物质的变革有快有慢.有些变革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分歧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革称为物理变革.有些变革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革称为化学变革.弯曲的铁丝、折叠的纸张、布匹、水结成冰、水酿成水蒸气、蜡烛融化等都是物理变革了;火柴燃烧、铁生锈、蜡烛燃烧等是化学变革.3.沙的特点是:颗粒细小、无味、淡黄色;黄豆的特点是:椭圆形、颗粒较大、黄色、有豆腥味.沙和黄豆混合和分离的前后没有变化,没有变为或产生新的物质,是物理变化.4.观察到“没有明显变革”跟观察到“明显变革”的征象同样重要.5.白糖在加热的过程中,首先发生物理变革,即固体白糖成液体的白糖.连续加热,会发生化学变革,即白糖颜色逐步加热,直至全部炭化,能闻到焦味,如果连续加热,炭化后的糖会燃烧.蜡烛融化是物理变革,蜡烛燃烧是化学变革.6.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如蜡烛燃烧时蜡烛融化是(物理变化)、液体的蜡烛油汽化后燃烧是(化学变化);白糖加热从白色的糖变为液态的糖是物理变化,继续加热变成黑色的炭一样的焦糖是化学变化.7.说说你身边物质变革的例子.答:烧饭时米酿成了饭;写字时纸上留下了笔迹;下雨后路上的积水逐步地酿成水蒸气消失在空中;岩石风化酿成沙子等.8.在加热的过程中,蜡烛发生了什么变化?答:燃烧的蜡烛变得越来越短,发光发热并伴有气体生成.9.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是什么?分别举出三个例子.答:区别:化学变革产生了新的物质,物理变革没有产生新的物质.举例:化学变化:火柴燃烧、铁生锈、纸燃烧、淀粉遇到碘酒变成蓝色、小苏打和白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物理变化:把纸折成纸船、铁丝弯了、布做成衣服、易拉罐瘪了、水结冰了、水变成水蒸气……10.实验:白糖加热步骤:用长柄的金属勺子,中间加入1克白糖;勺子下面用蜡烛加热,观察白糖的变革.现象:固体的白糖融化成液体的白糖;继续加热,液体的白糖产生气泡;液体的白糖逐渐颜色加深,产生焦糊味;液体的白糖冒烟、燃烧,最终炭化.十一、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1.米饭自己并不甜,在嘴里经过一段时间的品味后,才会出现甜味.这是因为米饭中含有大量的淀粉,在我们品味过程,与唾液混合在一同,生成了有甜味的麦芽糖.所以,本来并不甜的米饭,品味后逐步出现甜味.2.米饭、面粉的主要成份是淀粉.鉴别其物质中是否会有淀粉的方法是滴碘酒:淀粉上滴碘酒,会成蓝色.3.(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的新物质是(蓝色)的,这种蓝色的物质是一种不同于米饭和淀粉的新物质.利用淀粉和碘酒反应时颜色会发生变化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注:检测马铃薯等物质,要切开后再滴上碘酒才行,绝不能滴在物质的表面.4.淀粉不溶于冷水,配置淀粉液时,要用热水.将淀粉放入热水中,经充分搅拌、静置、过滤后就得到澄清的淀粉液.用淀粉液在白纸上写字、晾干中,要想让白纸上的字显示出来,用棉球沾上碘酒,在白纸上擦几次即可.5.哪些食物含有淀粉?类别食物名称含有淀粉的食物玉米、土豆、番薯、苹果、面包、馒头、南瓜不含淀粉的食物花菜、胡萝卜、白萝卜、菠菜、番茄、柑桔、白糖、洋葱、6.咀嚼馒头的外皮也可以感觉到甜味吗?为什么?答:可以,因为馒头中也含有淀粉,淀粉在咀嚼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变得有甜味了.7.米饭在嘴里开始不甜,咀嚼一会儿就会有甜味,这是什么道理?因为米饭本身不是糖,在嘴里开始不甜,咀嚼一会儿后米饭与唾液里的淀粉酶产生了化学变化,生成了新物质麦芽糖,所以就会有甜味.十二、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1.小苏打的特点:白色细小晶体,溶于水.白醋的特点:无色液体,含有醋酸,闻上去有一股酸味.2.(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二氧化碳气体),这样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实验结束留下的液体是醋酸钠,不是白醋,也不是小苏打.实验现象:①看到怀中有很多气泡产生;②听到“嗤嗤”声;③用手触摸玻璃怀的外壁,感觉比原来凉一些.3.(二氧化碳)是具有特殊性质的一种气体.饮料、蜡烛燃烧、呼吸破除的气体中都含有该气体.4、二氧化碳气体有什么特点?答:无色无味、比空气重、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5.怎样证明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产生中气体是二氧化碳?答:(1)把点燃的火柴头伸进玻璃怀中,燃烧的火柴头会熄灭,说明怀中的气体不支持燃烧;(2)把玻璃中的气体到在蜡烛的火焰上(注意不要把杯中的液体倒出来)燃烧的蜡烛会熄灭,说明杯中的气体比空气重.而二氧化碳具有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的特点,所以说小苏打与白醋混合后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6.实验:小苏打和白醋混合的实验尝试资料:小苏打、白醋、玻璃杯、玻璃片、蜡烛、火柴、药匙.。

六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下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1、观察物体时,我们通常会使用放大镜来帮助我们观察得更细致些。

2、放大镜的最大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3、放大镜实际上是由凸透镜的镜片制成的。

4、放大镜之所以能放大,是因为光线通过凸透镜会发生折射。

5、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为了看清楚物体的细微结构,应将放大镜沿着肉眼与物体之间的直线方向,缓缓地上下移动,直到看清楚止。

6、我们不能用放大镜去直接观察太阳,否则很容易灼伤眼睛。

7、放大镜的放大倍数跟镜片的凸度有关。

8、我们可以用水滴、玻璃弹珠、烧瓶等材料制成放大镜。

自制放大镜中凡是圆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装上水也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9、人的眼睛能收集到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

10、放大镜是焦距较小的凸透镜,民间又称老花镜。

放大显示器后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11、放大镜放大倍数越大,被观察物体的图像就越大,同时获得物体信息就越多,而视野就会越小。

玻璃球观察视野最小。

12、昆虫是自然界中人类肉眼看得见的最小动物之一。

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13、苍蝇、蜻蜓、蝴蝶的眼睛都是复眼。

触角是昆虫重要的感觉器官,主要是嗅觉和触觉,有的还有听觉的作用。

14、像蚂蚁、蝗虫这样,身体分为头、胸、腹,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叫做昆虫。

昆虫是自然界数量和种类最多的生物。

15、XXX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

16、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蝴蝶的触角形状是棒状,蝗虫的触角是丝状的,蚕蛾的触角是羽毛状的,天牛的触角是鞭状,蚂蚁的触角是膝状的。

17、按照物质内部结构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18、像白糖、食盐、碱面、雪花颗粒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晶体。

像玻璃、珍珠、橡胶、琥珀等形状不规则的是非晶体。

绝大多数物质晶体肉眼看不见,要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甚至X光。

19、雪花是由空中尘埃引起水分子层层凝结而成晶体,形状呈六角形。

制作晶体有两种方法是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

20、晶体可以用于制成激光晶体,激光晶体可以用于激光手术刀,半导体晶体可以用于电视机和电脑等电子设备。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本文档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的目录,旨在帮助读者了解教材内容并方便查阅。

以下是目录的详细内容:第一单元:植物的生命奥秘1. 单元导学2. 寻找野生植物3. 植物的生活方式4. 植物的种类和特性5. 植物的繁殖方式6. 植物的生长与变化7. 评价任务:我的养花日记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演绎1. 单元导学2. 探索动物的世界3. 动物的分类标准4. 动物的繁殖方式5. 动物的行为和生活性6. 动物的生长和变化7. 评价任务:观察小动物第三单元:万物的光与热1. 单元导学2. 光的传播与光的颜色3. 光的反射和折射4. 颜色的表现5. 看见的光线和听到的声音6. 热与温度7. 评价任务:光线走过哪里第四单元:健康与营养1. 单元导学2. 人体的基本保护3. 饮食营养与健康食品4. 身体运动与健康5. 保护眼睛,爱护视力6. 预防感冒与呼吸道疾病7. 评价任务:健康之路第五单元:科学探索与实验1. 单元导学2. 科学观测与记录3. 测量和比大小4. 溶解与沉淀5. 常见材料的改变6. 科学实验的过程和规律7. 评价任务:自己动手做实验第六单元:生物的结构和变化1. 单元导学2. 植物的结构和特点3. 动物的结构和特点4. 动植物的结构变化5. 动植物的进化和适应6. 生物结构之谜7. 评价任务:对比植物和动物的特点以上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的目录内容,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1、人类现代化的动物驯养,可以弥补(野生 ) 动物资源的不足。
• 12、有些传染病是人类与动物 (共患) 的,如狂 犬病、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因此,人类在驯 化动物时要注意防范人畜共患 (传染病)。
• 二、判断(共18分)
• 1、我们今天看到的化石是古生物遗体、遗物、遗迹被埋在沉 积物中,经过数万年的演变形成 的。……………………………………………………………………… ……………( )
9、人是古猿进化而来 的。………………………………………………………………( √ )
10、我国对猪的饲养在6000多年以前就开始 了。…………………………………………( √ )
11、现代人们对野生动物的驯养大可不必,因为 野生动物的传染病对人类危害太大。 ( × )
12、为了保护野生水貂不被捕杀,人们驯养水貂, 以满足对皮毛的需求。… ( √ )
距今1.44亿年前的生物化石中 ,出现哺乳动物
• 爬虫兽、穹窿兽
距今在5亿年前生物化石中,出 现只有海洋生物
• 三叶虫、奥帕宾虫 • 陆生植物、蜘蛛 • 早期两栖动物 • 爬虫兽、穹窿兽
距今4.08亿年前的化石中,出 现了最早的陆生动植物
距今3.60亿年前的陆生脊动物 化石中,只有两栖动物
距今1.44亿年前的生物化石中 ,出现哺乳动物
• 10、人对动物的驯化是人为影响动物的(进化 过程),在驯化过程中,人类的需求,决定动物 的(进化过程)。
• 11、人类现代化的动物驯养,可以弥补 ______________动物资源的不足。
• 12、有些传染病是人类与动物____________的, 如狂犬病、非典型肺炎、禽流感等。因此,人类 在驯化动物时要注意防范人畜共患 _____________。
促成了生物的变化。
• A、环境 B、动物 C、植物 • 3、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中,生存着
不同性状植物,这些植物不同的性状都是(B ) 的结果。
• A、天生都有 B、自然选择 C、后天形 成
• 4、从研究人类化石的情况看,( )的头盖 低而平,额向后倾,眉脊很粗大,像屋檐 一样遮盖着两眼。
• A、蓝田人 人
• 6、凡是在进化过程中未被淘汰的生物,都 具有一定的可适应______________的构造特征。 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对生物的 进化起着关键的作用。
• 7、地球上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不同的 环境中生存着_____________的植物,如:骆 驼刺是生活在____________中的植物,北方冬 季寒冷大多数植物要____________。
B、陈家窝人 C、北京
• 5、马鹿浑身是宝,但获取昂贵的( )是 人类驯养马鹿的直接目的。
• A、皮毛 B、鹿茸 C、鹿肉
• 4、从研究人类化石的情况看,(C )的头盖 低而平,额向后倾,眉脊很粗大,像屋檐 一样遮盖着两眼。
• A、蓝田人 人
B、陈家窝人 C、北京
• 5、马鹿浑身是宝,但获取昂贵的(B )是 人类驯养马鹿的直接目的。
• 3. 为什么说,我国对猪的饲养在6000多年 前就开始了?
• 7、地球上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不同 的环境中生存着(不同 )的植物,如:骆驼刺 是生活在(沙漠 )中的植物,北方冬季寒冷大 多数植物要(落叶)。
• 8、人们很早就发现猩猩、黑猩猩、大猩猩和 长臂猿这些动物与人有很多___________的地方, 因此称它们为_____________。
• 9、人类能够制作、使用___________,是文明 的开拓者。黑猩猩能用草杆取食白蚁,这说明它 可以使用简单的___________,且在体态、手、 使用工具等方面均与人相似,所以,类人猿与人 类有着共同的_(共12分)
• 1. 环境的变化对马的进化产生了怎样的影 响?
• 2. 为什么说类人猿和人类有着共同的祖先?
• ①猴子、猩猩与人类从体态上看:他们与 人类有相似之处。
• ②黑猩猩的手与人的手进行对比,从手的 结构上看有相似之处。
• ③以黑猩猩用草杆取食白蚁为例,这说明 黑猩猩可以使用简单的工具,与人类能够 使用工具
• A、皮毛 B、鹿茸 C、鹿肉
拟态 颜色相似 形色相似 警戒色
有些动物不仅颜色与环境保 持一致,身体的形态也融
就是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具 有鲜艳的颜色和斑纹,警
一种动物“模拟”其他生物 的姿态,从而达到迷惑天
有些动物体色与其周围环境 的颜色相似,从而达到与
拟态 颜色相似 形色相似 警戒色
有些动物不仅颜色与环境保 持一致,身体的形态也融
就是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具 有鲜艳的颜色和斑纹,警
一种动物“模拟”其他生物 的姿态,从而达到迷惑天
有些动物体色与其周围环境 的颜色相似,从而达到与
• 三叶虫、奥帕宾虫
距今4.08亿年前的化石中,出 现了最早的陆生动植物
• 陆生植物、蜘蛛
距今3.60亿年前的陆生脊动物 化石中,只有两栖动物
• 早期两栖动物
• 三、选择(共10分) • 1、( )经这5年的科学考察,收集了大量资
料,于1859年提出了生物进化论,得到了全世 界的赞同。
• A、居维叶 B、拉马克 C、达尔文 • 2、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中,( )不断发生变化,
促成了生物的变化。
• A、环境 B、动物 C、植物 • 3、地球上多种多样的生态环境中,生存着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练习(一)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浩瀚的海洋里、广袤的陆地上和辽阔的天空中到处 都存在着___。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痕迹可以追溯到_____
年前。
2、我们无法目睹在遥远的过去地球上所发生的事情, 但______它是研究生物演变最重要的证据。因为______是 古生物遗体、遗物和它们生活遗迹被埋在_____中,经过
• 3、化石为我们提供远古生物的信息是跳跃的、不连续 的。………………………………( √ )
• 4、始祖马之所以矮小是由于它在生活的环境中缺少食物的缘 故。………………………( × )
• 5、在大自然中生存着各种动物,它们和睦友好共同地生活在 美丽的大自中中。…( × )
• 6、各种生物生存在大自然中,它们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 生存。……………………( √ )
• 10、人对动物的驯化是人为影响动物的 ______________,在驯化过程中,人类的需求, 决定动物的________________。
• 8、人们很早就发现猩猩、黑猩猩、大猩猩和 长臂猿这些动物与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因此 称它们为(类人猿)。
• 9、人类能够制作、使用(工具),是文明的开 拓者。黑猩猩能用草杆取食白蚁,这说明它可以 使用简单的(工具),且在体态、手、使用工具等 方面均与人相似,所以,类人猿与人类有着共同 的(祖先)。
• 6、各种生物生存在大自然中,它们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适者 生存。……………………( )
• 二、判断(共18分)
• 1、我们今天看到的化石是古生物遗体、遗物、遗迹被埋在沉 积物中,经过数万年的演变形成 的。……………………………………………………………………… ……………( √ )
• 2、经假设猜想发现:动物是通过进化形成的,植物则不是通 过进化形成的。… ( × )
• 4、从化石中我们知道地球上曾出现过众多 的生物,这些生物中的绝大多数在_________ 中灭绝了,又不断有__________出现。因此生 物的进化是环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结果。
• 5、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的观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现代人们对野生动物的驯养大可不必,因为 野生动物的传染病对人类危害太大。 ( )
12、为了保护野生水貂不被捕杀,人们驯养水貂, 以满足对皮毛的需求。… ( )
7、骆驼刺既然能在沙漠里生存,但更能在水足充 分的南方生存。………………………( × )
8、猫和危险的猛兽如老虎、狮子等,它们都有一 个共同的祖先。………………………( √ )
• 2、经假设猜想发现:动物是通过进化形成的,植物则不是通 过进化形成的。… ( )
• 3、化石为我们提供远古生物的信息是跳跃的、不连续 的。………………………………( )
• 4、始祖马之所以矮小是由于它在生活的环境中缺少食物的缘 故。………………………( )
• 5、在大自然中生存着各种动物,它们和睦友好共同地生活在 美丽的大自中中。…( )
7、骆驼刺既然能在沙漠里生存,但更能在水足充 分的南方生存。………………………( )
8、猫和危险的猛兽如老虎、狮子等,它们都有一 个共同的祖先。………………………( )
9、人是古猿进化而来 的。……………………………………………………………………( )
10、我国对猪的饲养在6000多年以前就开始 了。…………………………………………( )
命痕迹可以追溯到___35亿__年前。 2、我们无法目睹在遥远的过去地球上所发生 的事情,但___化石 ___它是研究生物演变最重要 的证据。因为___化石___是古生物遗体、遗物和 它们生活遗迹被埋在____沉积物_中,经过数万
年的演变而形成的。
3、科学家在5亿年前的生物化石中,发现只有 __海洋__生物;距今4.08亿年前的化石中,出 现了最早的__陆生动植物__;距今3.60亿年前的 陆生脊椎动物化石中,只有__ 两栖动物__;距今 1.44亿年前的生物化石中出现了 哺乳动物___。
距今在5亿年前生物化石中, 出现只有海洋生物
• 五、看图填空。(共8分) • •( ) ( ) ( ) ( )
• 五、看图填空。(共8分) • • (狗) (狼) (牛) (野牛)
六、请你对下列流程图的分析后,归纳出地
球上生物的变化规律。(共6分)
• 答:地球上生物变化的规律是:①由水生 到陆生发展;②由简单低级向复杂高级发 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