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基础教育差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近年来城乡教育差距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城乡教育经费分配不平等,导致了城乡教师的待遇差距明显,从而加剧了城乡学生受教育的情况发生差距。为了缩小城乡的教育差距,应加大力度发展乡镇经济,缩小城乡差距。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促进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一步。

关键词:城乡教育差距教育公平城乡差距

教育能够显著地改善人的生存状态,增进社会公平,被视为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接受教育已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我国近90%的文盲集中在农村,88%的农村劳动力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仅有0.56%在大专及以上,依靠这样的农民素质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经济腾飞显然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恐怕也是我们目前“三农”问题陷入困境的症结所在。没有农民素质的提高,农民增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的城镇化都会变得困难重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将成为一句空话。但我国教育制度设计和教育投入机制主要以城市为中心,农村教育长期得不到重视,城乡教育之间形成了很大差距。

长期以来由于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因素,如分级管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多渠道筹措经费等政策以及发展观念落后,对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本质联系缺乏深刻认识,导致了我国教育发展存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阶层差距、城际差距,而且差距还有不

断扩大的趋势。例如进城民工子女由于户籍制度等原因,无法享有与流入地儿童同等质量水平的教育,农民工子女只能就读于条件简陋的学校或者需要交纳一笔高昂的借读费才能入读较好的学校。这给本来就不富裕的弱势群体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造成教育起点上的不公平。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观,导致了长期以来城市学校获得资金优先投入,城市重点学校独享优质教育资源,造成城乡以及经济发展差距大的城市之间的教育发展严重失衡,主要体现在人均教育经费、师资水平及就业率等方面。城乡教育资源配置很不均衡,虽然政府已经加大了教育投入力度,政策向农村倾斜,但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其财力差异直接造成了区域教育资源的差异化。学校之间的重点、非重点划分和有增无减的择校费又导致了富校愈富、穷校愈穷的校际差距。近年部分学校实行民办公助或公办民助,在利益的驱动下,倾向于将资金投向富裕地区,而贫困的农村地区很少有企业愿意投资,进而扩大了城乡教育的差距,并且随着学历层次的提升,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更加明显。

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以人为本,以农为重,要求我们真正解决失衡的城乡教育资金投入和资源配置问题。全球几乎所有的国家,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家,都在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而努力,政府作为基础教育的投资主体,应承担起主要责任。和谐社会既是物质生态、制度结构的和谐,更是人的和谐,而和谐人群的形成依赖于和谐教育。我

们应该追求教育投入的均衡与增长,以公平理念为指导,重视教育立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社会公平及社会和谐发展。现代教育公平理论指出教育公平包括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和弱势补偿。

从我国人口结构来看,农村人口占大部分。建设新农村需要技术的支撑,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是目前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我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以舒乐茨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源也是资本,是广义资本的一部分,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资本积累不仅包括物质资本、货币资本的积累,也包括人力资本积累,人口素质的改进主要通过教育进行,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是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为此我们应该继续增加政府教育投入,同时充分挖掘和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后劲。我们在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和实施城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时,可以将它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地位,通过增加农村教育投资的途径解决受到世贸组织限制的农产品补贴问题,让农民得到实惠,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

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城乡分布不均,城市分布不均,城市超编与农村部分地区师资紧缺并存;学科分布不均,农村中小学外语、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教师普遍短缺;代课人员数量较大。从教师流动性上看,农村流向城镇,中小城镇流向城市,市县城市流向省会城市,边远落后地区流向

经济文化发达地区成了一种教师流动趋势。从教师结构上看,农村教师来源一般有三部分,一部分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毕业的中师生,这是主要骨干力量;一部分是上世纪“民转公”的教师,这部分已临近退休年龄;另一部分是临时工。2004年全国共有49.9万代课人员,主要集中在农村小学,其中, 75.9%分布在中西部农村小学,这三部分教师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不合理,导致教学水平不高,教学质量不高。(2)从学历上看,2004年全国仍有31万名小学、初中教师未达到法定学历。城市教师普遍达到本科水平,有的重点学校教师学历已在向硕士、博士演进。年龄上,城市教师的平均年龄只有35岁,也远远低于农村。这样不合理的资源配置只能让城乡教育水平更不平衡发展,差距越来越大。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城市化的进程,这一思路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但作为一种思维定势,它仍具有较大的惯性,潜存于社会决策之中。

例如,“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标准,无视城市和农村在教育环境、教育资源上的巨大区别,主要以城市学生的学力为依据制定,学科教学的深度、难度,连城市儿童也普遍感到不适应,农村的孩子更是难以适应。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生无疑是很不公正的。多项调查表明,教学难度过高,致使许多学生难以胜任,已经成为导致农村学生流失辍学居第二位的重要原因(仅次于经济负担)。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河北省教委对

19县市中小学辍学问题的调查显示,学习成绩差成为辍学的首要原因,家庭困难居第二位。小学生中因学习成绩差而辍学的占46.6%,因家庭困难而辍学的占42.5%;初中生中因学习成绩差而辍学的占44.6%,因家庭困难而辍学的占33.6%。小学辍学生中69%为留级生,主体为多次留级生;初中辍学生有17%留过级,超龄学生为辍学生的主体。郑鸿杰,韩清林.中小学辍学问题辨析.中国教育报,1991 02 07如前所述,2003年东北师范大学课题组对6省14县17所农村初中的抽样调查显示,平均辍学率约为43%。导致学生辍学的教育内部原因,主要是课程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农村条件,内容偏深偏难,教育资源匮乏,学习枯燥,致使学生学习跟不上。因厌学而辍学,占53%左右。

又如农村由于学校分散、学校规模及班额较小,需要更多的教师,尤其是在山区和地广人稀的边远地区。然而,国家制定的教师编制标准是,农村学校的编制反而比城市更少。现行规定的城市小学的师生比是1∶19,城镇小学的师生比是1∶21,农村小学的师生比则为1∶23,这是非常不合理的,它加剧了农村教育的困境。当前在中小学推行的新课程改革,农村教师、学生普遍感到“水土不服”,重要原因是新课程标准采取了城市化和西化取向,其先进的理念与现实教育资源、师资水平的巨大反差难以弥合。同样,关于在小学三年级开设英语,以及在考试中增加听力测试、进行普通话测试等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往往成为阻碍农村学生获得更多学习机会的门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