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中皂苷类成分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植物中皂苷类成分的检测技术进展

植物中皂苷类成分的检测技术进展
Va u l e Engn e i i e rng
・l 3 ・ l
植 物 中皂 苷 类成 分 的检 测 技 术 进 展
Th c i a e fDe e m i ton o a t S on ns e Te hn c lTr nd o t r na i fPl n ap i
t o e i a n e hn c l r f r n e . he r t la d t c i a e e e c s c
关 键词 : 苷; 测技 术 ; 量控 制 皂 检 质
Ke y wor :s p nn; tr nain meh d; u lt o to ds a o i deemi to t o q aiy c nr l
maeil l o e h rd a ep e e td i hsr ve Th u p s st o r lte q aiyo ha a issrcl n o d v lp moe b rvd trasal v rt ewo l r r s ne n t i e iw. e p r o e i o c nto h u t fp r ce tit a d t e eo r y po ie l m y
摘要 : 皂苷 类成 分在 植物 中分布 广泛 、 资源 丰 富, 多皂 苷具有 良好 的抗肿 瘤活 性 , 许 并且在 治 疗糖尿 病 方面 具有 惊人 的功 效 。因此 皂苷作 为 治疗 癌症 、 尿 病等 疾 病的 药物成 分具 有很 大的研 究价值 。本文 综述 了近 年来 国内外植 物 中皂苷 类成 分 的检 测技 术, 糖 以期 为进一 步提 高皂苷 类 药物 的质 量控 制标 准 , 更好 的开发 皂苷 类 药物提 供理 论和 技 术参 考 。
中图分类号:- S3 0 引 言

皂苷-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皂苷-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中国食品学报Journal of Chinese Institut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第20卷第4期2 0 2 0年4月Vol. 20 No. 4Apr. 2 0 2 0皂昔-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朱力杰许杨杨徐清莹 尹鹏刘 贺*(渤海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生鲜农产品贮藏加工及安全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辽宁锦州121013)摘要 皂I 以其独特的化学结构表现出抗肿瘤、抗炎、免疫调节、抗病毒、保肝等多种生理功效,已在食品、药品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而蛋白质是各类食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皂I 与蛋白质的相互作用会改变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进而对食品的品质产生影响,近年来引起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通过概述二者相互作用机制、影响 因素及分析方法,相互作用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影响,以期为明确皂I 和蛋白质相互作用对复杂食品体 系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HI ;蛋白质;相互作用文章编号 1009-7)4)(2020)04-0300-11doi : 10.16429/j.1009-7848.2020.04.037皂"是自然界中一类结构较为复杂的低聚糖 "类化合物,通常由疏水性皂""元和亲水性糖 配基(如葡萄糖、鼠李糖、半乳糖等$组成,二者通 过糖"键相连叫根据皂"水解后的"元结构,可分为三Y 皂"与[体皂"两大类%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皂"的许多活性功能被发现,如抗肿瘤、 抗炎、免疫调节、抗病毒、保肝等此外,它们还 兼具乳化性、性等能 的 性产的性%皂" 是作为功能性成分还是 表面活性剂都 有很大的发展 景%是一 由 基 水 合的 组成的多 ,经过 成有 结构的化合物,作为 物体 基 的结构和功能 元与 有的 活动。

氨基酸的种类、数量、键的 构着的结构, 的结构 着的功能%目前有 表,蛋白质与配体的相 作用会的结构,的功能 性,如乳化性、性、性等%是多成分 的复杂体 , 多成分发 相 作 ,的 和 ,收稿日期:2019-06-0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1601510)作者简介:朱力杰(1986—),男,博士,副教授通讯作者:刘贺 E-mail : *****************如 与多 能 键和 键发 复合, 成的 -多 复合物 体 的官性、安全性 性等",因此研组分 的相 作体 的成%皂"和蛋白质都有两亲性结构 表现 较 的表面活性,品、药品和化等领域%皂"与能 ,键、疏水相 作 、 等结合,一面的结构和功能 , 如皂"Rgl 胰蛋白酶中,会造成中!-螺旋和规则卷的含量下降,"-折叠和"-转角的含量增加,改变胰蛋白酶的二级结构叫另一 面是皂"表达活性时需要与蛋白质相结合, 如人血清 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 ,HSA )可提升 皂"Rh2的水溶性,从而更 地发挥皂"的各种活性% Wojciechowski 等091也发现添加一浓度的溶菌酶可提高皂树皂"的发性。

HSCCC综述

HSCCC综述

高速逆流色谱及其应用高速逆流色谱(high-speed counter-current chromatography,HSCCC)是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的Yoichiro Ito 博士于上世纪80年代发明的一种基于液液分配机理的新型色谱分离纯化技术。

经过几十年的实验研究,特别是近十多年高速逆流色谱的发展,使得它在生物医药、生化、植化、农业、化工、环境、海洋科学、无机化学等广泛领域显现出越来越高的实用价值。

目前国际上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研究机构和大学在从事逆流色谱(CCC)技术的研究及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工作。

其中包括美国国立研究院(NIH),英国的Brunel大学,瑞士洛桑大学,法国里昂大学等。

由于此项新颖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不断成熟,加之其影响不断扩大,自2000年9月起国际逆流研究领域每隔2年举行一次世界逆流色谱学术会议。

每年一度的美国匹兹堡国际分析化学与应用光谱学学术会议上,都设有CCC的专题组[1]。

我国高速逆流技术起步较早,目前也有多家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该技术的研究推广,并与逆流设备生产企业共同成功举办过多次学术交流活动。

高速逆流色谱用于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分离始于1985年,到1988年、1989年达到一个高潮,期间发表了大量的文章。

目前处于平稳发展阶段,在总的论文数量上我国学者已经占有相当大的比例[2]。

1 HSCCC原理及特点1. 1 原理流体动力学中有一种特殊的动力学平衡现象,即单向流体动力学平衡现象。

HSCCC就是利用了这种现象来实现高速分离的。

在这样的动力平衡体系中,两种互不混溶的溶剂相在转动螺旋管中单向地分布。

高速逆流色谱仪工作时,色谱仪中的螺旋管做行星运动,由于重力及螺旋管力的作用,固定相移向螺旋管的入端,使得固定相得以保留,同时两相溶剂在螺旋管中得以混合。

由于不同溶质在两相中的分配系数不同,溶质在两相溶剂中进行分配平衡,从而使不同成分得以分离。

皂苷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皂苷生物活性的研究进展

皂 苷 由皂 苷 元 ( a o e is 和 糖 、 醛 酸 或 其 S p gnn ) 糖
他 有机 酸 所 组 成 。组 成 皂 苷 的 糖 常 见 的有 : 萄 葡
糖、 半乳 糖 、 鼠李 糖 、 拉 伯 糖 、 糖 和 其 他 戊 糖 阿 木
类 。根 据 苷 元 又 可 分 为 两 大 类 : 萜 类 皂 苷 和 类 三 固醇 类 皂 苷 。 三 萜 又 可 分 为 四 环 三 萜 和 五 环 三
l gc le h nc me t o i a n a e n ,blo u a u p e so o d s g r s p r s in,c nta e to o r c p i n,a tf g la d i e t i e,ec,a d p o — n iu a n ns ci d c t n r s p c c is e p otto s e td,t x liai n .
且相 当重 要 的药 理 活 性 和 生 物 活 性 , 抗 肿 瘤 、 如 抗
真菌、 治心血 管疾病 、 血糖 和免 疫调 节等 , 防 降 从 而显 示 出广 阔 的应 用 前 景 ¨ 。为 此 ,9 5年 8月 19 美 国化 学学 会 ( S 第 一 次 召 开 了 以 皂 苷 为 主题 AC ) 的学术 讨 论 会 。 与会 专 家 认 为 , 苷 是 有 机 化 学 皂



皂 苷 生物 活性 的研 究 进 展
王 楠综 述 , 宋 小骏 审 校
( 南京 军 区南 京总 医 院药 品科 , 江苏南 京 2 0 0 ) 102
摘 要 : 该 文 作 者 概 述 了皂 苷 的 生物 活性 , 细 介 绍 了皂 苷 在 心 血 管 系 统 、 肿 瘤 、 强 免 疫 、 血 糖 、 制 生 育 、 详 抗 增 降 抑 杀

中药活性成分调控mTOR信号通路干预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中药活性成分调控mTOR信号通路干预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中药活性成分调控mTOR信号通路干预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Δ贾慧雨1*,冯志海2 #(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郑州 450046;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郑州 450003)中图分类号 R285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0408(2023)13-1656-05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23.13.22摘要糖尿病肾病(DN)是引起终末期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与高糖条件下自噬紊乱、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多种因素介导的肾脏损伤关系密切。

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信号通路是参与蛋白质合成及调节自噬过程的核心通路,在DN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中医药防治DN的研究取得了关键性进展。

大量证据表明,中药活性成分可通过调节mTOR信号通路提高自噬水平,改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抑制细胞的凋亡及异常增殖,从而缓解足细胞损伤、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组织异常及肾小管功能障碍等肾脏病理改变,减少蛋白尿并改善肾功能,对延缓DN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系统总结了中药皂苷类、黄酮类、多酚类、生物碱类、萜类等活性成分通过mTOR信号通路干预DN的研究进展,可为进一步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新药开发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中药活性成分;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Research progress of active ingredi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intervention of diabetic nephropathy by regulating mTOR signaling pathwayJIA Huiyu1,FENG Zhihai2(1. First College of Clinical Medicine,He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 450046,China;2. Dept. of Endocrinolog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Zhengzhou 450003,China)ABSTRACT Diabetic nephropathy (DN)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causes of end-stage renal disease,and its pathogenesis is still unclear. Currently,it is believed to be closely related to kidney injury mediated by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autophagy disorder under the condition of high glucose,oxidative stress and inflammation.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 (mTOR)signaling pathway is crucial for protein synthesis and autophagy regulation,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DN. In recent years,the research o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N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has made important progress. Plenty of evidence has shown that the active ingredients of TCM can enhance autophagy,improve oxidative stress and inflammation,inhibit cell apoptosis and abnormal proliferation by regulating mTOR signaling pathway,so as to relieve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the kidney such as podocyte injury,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 thickening,mesangial tissue abnormalities and renal tubule dysfunction,thereby reducing proteinuria and improving renal function. All of the above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delaying the progression of DN.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saponins,flavonoids,polyphenols,alkaloids,terpenoids and other active ingredients of TCM intervening in DN through mTOR signaling pathway,in order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further basic researc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drugs.KEYWORDS diabetic nephropathy;active ingredi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signaling pathway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以持续性的蛋白尿排泄增加,伴或不伴有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为主要临床特征。

具有抗衰老作用中药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王艳艳

具有抗衰老作用中药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王艳艳

142第23卷 第5期 2021 年 5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23 No. 5 May,2021具有抗衰老作用中药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王艳艳,王凤玲,毛子玮,张慧,吕鑫,黄莉莉,李廷利(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摘要:衰老是由于多重因素造成的机体生理功能和组织结构发生的退行性变化。

由衰老引发的多种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抗衰老研究已成为近年来的热点问题。

传统中药在延缓衰老方面具有悠久的历史。

文章就具有抗衰老作用中药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分别从实验动物、给药途径、有效成分、药理作用、作用机制等方面归纳总结了具有抗衰老作用中药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

总结发现具有抗衰老作用的中药以补虚药和活血化瘀药为主;有效成分包括多糖、皂苷、黄酮、生物碱等;抗衰老的作用机制主要有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清除自由基、增强免疫功能和改善学习记忆能力等。

通过文章的综述将有助于研究者寻找更多具有抗衰老作用的中药有效成分。

关键词:中药;抗衰老;有效成分;作用机制中图分类号:R2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21) 05- 0142- 07Advances in Research on Active Ingredients and Mechanism of Action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Anti-aging EffectsWANG Yanyan,WANG Fengling,MAO Ziwei,ZHANG Hui,LYU Xin,HUANG Lili,LI Tingli(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arbin 150040,Heilongjiang,China)Abstract:Aging is the degenerative changes in the body's physiological functions and tissue structurecaused by multiple factors. Many diseases caused by aging seriously affect people's quality of life. Therefore,anti-aging research has become a hot issue in recent year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a long history in delaying aging.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effective ingredients and mechanism of anti-aging Chinese medicines,and summarizes the effective ingredients and mechanism of anti-aging Chinese medicines from the aspects of experimental animals,administration route,effective ingredients,pharmacological effects,and mechanism of action. In summary,it is found that Chinese medicines with anti-aging effects are mainly tonic drugs and blood stasis removing drugs;active ingredients include polysaccharides,saponins,flavonoids,alkaloids,etc;the anti-aging mechanism is mainly to improve antioxidant enzyme activity,scavenging free radicals,enhance immune function and improve learning and memory ability. This review will help researchers to find more effective ingredi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anti-aging effects.Keyword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nti-aging;active ingredient;mechanism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青年科学基金项目(QC2013C085,LH2019H106);黑龙江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12531623);哈尔滨市科技局项目 (2013RFQXJ070);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910228084)作者简介:王艳艳(1982-),女,辽宁通化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中药及复方改善睡眠药效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重楼中皂苷类成分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重楼中皂苷类成分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重楼中皂苷类成分抗肿瘤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杜泽飞;张国文;孙健玮
【期刊名称】《云南医药》
【年(卷),期】2024(45)2
【摘要】重楼作为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的传统中药,近年来因其较好抗肿瘤活性逐渐得到重视,重楼皂苷是重楼最主要的抗肿瘤活性成分。

大量科学研究
表明其主要活性成分重楼皂苷Ⅰ、Ⅱ、Ⅵ、Ⅶ为抗肿瘤的物质基础,以上成分抗肿
瘤机制主要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和自噬、抑制细胞生长增殖和阻滞增殖周期、抑制肿瘤转移、抑制肿瘤耐药,增强化疗敏感性、影响细胞器(线粒体、内质网)的功能活动、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途径抑制多种恶性肿瘤细胞生长。

本文对重楼皂苷Ⅰ、Ⅱ、Ⅵ、Ⅶ在抗肿瘤研究方面的成果及作用机制进行归纳总结,为重楼皂苷类药物的开
发和利用及临床抗肿瘤的应用进一步提供思路。

【总页数】3页(P73-75)
【作者】杜泽飞;张国文;孙健玮
【作者单位】昆明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药剂科;昆明医科大学第五附属医院超声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5
【相关文献】
1.重楼皂苷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2.重楼皂苷的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3.重楼中具有抗肿瘤活性成分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4.重楼皂苷化学成分及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5.重楼皂苷抗炎、抗氧化及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皂苷类化合物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皂苷类化合物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皂苷类化合物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张兴;佟继铭
【期刊名称】《承德医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28)001
【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肿瘤已为继心脑血管疾病之后的人类第二大杀手,并且肿瘤的发病率还在逐年增高.寻找高效低毒的植物来源抗肿瘸药物重新引起重视,大量的研究证明,皂甘类成分具有良好的抗肿瘤作用,其抗肿瘤作用的靶点和途径比较广泛,除了直接杀伤和抑制癌细胞的作用外,皂苷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阻遏癌症的启动、延缓癌症的演进、抑制痛细胞的转移、诱导癌细胞的再分化、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提高传统临床抗癌药的治疗效果等多个片面具有良好的活性.提示了这类化合物有着很好的研究和开发前景.
【总页数】4页(P72-75)
【作者】张兴;佟继铭
【作者单位】承德医学院中药研究所,河北承德067000;承德医学院中药研究所,河北承德067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5
【相关文献】
1.含皂苷类中药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J], 石佳佳;曹丽丽;韩倩倩;朱艳琴
2.紫金牛属植物皂苷类化学成分及其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J], 拓小瑞;王剑波
3.延龄草属甾体皂苷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J], 杨槐;戴鸥
4.薯蓣皂苷类化合物体外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J], 马朋;曹同涛;刘栋;姜涛;王慧林
5.天然皂苷类化合物抗黑色素瘤研究进展 [J], 任煜;刘婷婷;祝凌丽;张达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番茄中皂苷类成分研究进展陈思呈;李典鹏【摘要】皂苷因其在人体中具有重要的生理及药理活性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番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食用的蔬菜,其主要活性物质除了人们熟知的番茄红素外尚含有含量并不低的水溶性番茄皂苷,目前国内有关番茄皂苷的研究报导较少.本文主要对上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研究人员在番茄皂苷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进行综述.%Saponins have been becoming the focus of research because of their activities on physiology and pharmacology in human body. Tomato is the most commonly eaten vegetable in our daily life. In addition to the well-known main active component;lycopene,tomato also contains high content water-soluble saponins.. At present,there is few domestic research bout tomato saponins. This paper mainly reviews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progress from 1970s on tomato saponins.【期刊名称】《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年(卷),期】2012(024)008【总页数】6页(P1141-1146)【关键词】番茄;皂苷;活性;研究进展【作者】陈思呈;李典鹏【作者单位】广西植物功能物质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广西植物研究所,桂林541006;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桂林541004;广西植物功能物质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广西植物研究所,桂林541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4.1;R285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 MILL.)为茄科番茄属植物,是我们日常食用最多的一年生蔬菜之一,也是一种含有多种有益身体健康的营养成分的食物。

番茄中主要的营养成分就是番茄红素(Lycopene),为胡萝卜素中的一种。

番茄红素是一种脂溶性的不饱和碳氢化合物,在番茄中除了脂溶性化合物外尚存在有含量并不低的水溶性皂苷类化合物。

目前国外的研究人员从番茄中陆续分离得到的番茄皂苷类物质有:TFI、α-tomatine、tomatosideA-B、lycoperosideA-D和 F-H、esculeoside A-D、pregnane glycoside等以及它们的部分苷元和衍生物。

从番茄中所分离到皂苷的绝大部分为甾体生物碱类皂苷。

番茄皂苷具有一般皂苷的性质,国外特别是日本的研究人员对其理化性质及生理和药理活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证明番茄皂苷具有强的降血脂、降胆固醇、抗动脉硬化、抗氧化、抑制癌细胞增殖等生理活性。

以下仅就近年来在番茄皂苷的理化性质及其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简要介绍。

番茄皂苷主要存在于番茄的果实中,种子、叶子、茎等部位也有相当的含量。

皂苷类化合物为水溶性物质,分离提取的过程有很大的相似性。

一般的方法是,新鲜番茄(或叶子、茎等),经洗净、粉碎、加水离心、取上清液浓缩后经一系列柱色谱或再经高效液相色谱法制备分离得到。

以番茄皂甙A的提取分离为例:新鲜番茄经洗净打碎后加水离心,上清液浓缩过Diaion HP-20树脂并用水和甲醇依次洗脱。

甲醇洗脱部分再过ODS柱,40%~100%甲醇梯度洗脱,70%部分得到番茄皂苷A [1,2]。

1973年,日本的研究人员Hiroji Sato等从番茄种子中分离出了一种苦味素,这种苦味素被命名为TFI,TFI是一种新的呋喃甾醇皂苷,也是首次报导这种喃甾醇皂苷类物质是使西红柿种子产生苦涩味道的物质[3]。

上世纪七十年代,日本学者从番茄地上部分及未成熟的果实中分离得到α-番茄碱(α-tomatine),又名番茄素或番茄甙[4]。

α-番茄碱在其它茄科植物(Solanum)中也存在,如茄子、马铃薯等,为一种含有D-木糖、D-半乳糖及两分子葡萄糖的甾体生物碱皂苷。

tomatidine,是tomatine的水解产物,也就是tomatine苷元[5,6]。

上世纪80年代,日本及前苏联的研究人员从西红柿中分离或经酶法转化得到一类糖苷tomatoside,分别命名为tomatosideA和B。

tomatoside A为呋喃甾醇型糖苷,tomatoside B为螺旋甾烷醇糖苷,tomatoside B可由存在于番茄种子中的含量为0.3%的neotigogenin(tomatoside B的苷元,)经酶或化学转化而得到[7]。

1996年,日本的Shoji Yahara从番茄叶子和果实中分离出了一类新的螺旋甾烷型糖苷lycoperoside,分别命名为lycoperoside A-D[8]。

2004年他又从番茄果实中分离得到另一类甾体生物碱糖苷,分别命名为lycoperosideF-H[9]。

2004年,日本学者Yukio Fujiwara等从番茄果实中提取分离出一类番茄糖苷esculeoside,分别命名为螺旋甾烷型糖苷esculeosideA和辣茄碱型糖苷esculeosideB,其中esculeosideA是番茄中主要的皂苷类成分,在樱桃小番茄中其含量为番茄红素的三倍。

esculeosideA苷元有esculeogenin A和isoesculeogenin A两种异构体[2,10]。

2006年Takara又从番茄果实中分离得到两个此类化合物,分别为esculeosideC和esculeosideD,均为甾体生物碱糖苷[11]。

2005年Yukio Fujiwara等从过熟的西红柿中分离得到一种新的孕烷糖苷pregnane glycoside。

第一个孕烷糖苷为日本的学者从七叶一枝花(Parispolyphilla)中获得,之后又从西红柿中获得了孕烷糖苷[12]。

从番茄中分离得到的皂苷类化合物及部分苷元理化性质如表1所示:研究发现,从西红柿未成熟期到成熟期直至过熟期,皂苷成分的含量有显著的变化。

在未成熟西红柿中主要存在α-tomatine,成熟期的番茄含有大量的esculeoside A等,过熟的西红柿中则主要存在着pregnane glycoside等化合物[4]。

随着西红柿的成熟一个显著的变化是,番茄中α-tomatine含量的减少及esculeosideA含量的增加,α-tomatine与 escule-osideA可能的转化关系如图2所示[13]。

与此同时,esculeosideB的含量也在增加,藤原等猜测esculeosideA可能为esculeosideB的前体物质,两者可能的化学关系如图3所示[2,13]。

实验证明乙烯的含量及吸收,在西红柿果实esculeosideA的积累中,起着重要的作用[14]。

C22 αN→C22 βN的异构化作用是这种转化的最重要一步[15-16]。

esculeosideA经酸水解后可转变成其苷元esculeogenin A。

具有22S构型的esculeogenin A的异构体isoesculeogenin A在吡啶和水中回流反应,可以转变成esculeogenin B。

esculeoside B的苷元esculeogenin B不仅可以从由esculeoside B经酶水解而得,还可以由isoesculeogenin A在吡啶和水中回流反应,转化为 esculeogenin B[10,17]。

esculeogenin A在吡啶和水中回流反应,转化成一种孕烷衍生物,机理是吡啶从20位碳脱氢,使C-20和C-22之间形成双键及E环开环,最后形成一种孕烷衍生物[10-11]。

isoesculeogenin A 可以由esculeogenin A异构化而来,也可以由lycoperosideF经酸水解而得(isoesculeogenin A即lycoperosideF的苷元)[10,17]。

此外,esculeogenin A在吡啶和水中反应可转化为pregnane (孕烷),再经生物合成为番茄孕烷糖苷pregnane glycoside,如图4所示[4,18]。

pregnane在体内可以转变为雄甾酮(Androsterone)等甾体激素类化合物[4]。

tomatidine,是tomatine的水解产物,也就是tomatine的苷元。

研究人员已经建立另一种有效的把tomatidine转化为一种孕烷衍生物的方法,转化率可以达到27.3% [19]。

tomatidine室温下与吡啶和乙酸酐反应,发生乙酰化作用最终可以转变为孕烷衍生物,并且证明这种孕烷衍生物具有神经及NGF因子增强活性[20]。

4.1 番茄皂苷的抗癌和抗肿瘤活性甾体生物碱糖苷一般都具有抗增殖活性和抑制肿瘤细胞系活性[21],但甾体皂苷并不是直接杀死癌细胞,而是通过与癌细胞增殖激素的拮抗作用达到抑制癌细胞的功效。

实验表明:esculeoside A和αtomatine都具有细胞毒作用。

通过皮肤外用 esculeogenin A还有抑制疱疹和皮肤癌活性[21]。

考虑到各种甾体生物碱糖苷都有抗各种肿瘤细胞系的细胞毒活性这一事实,由于esculeosideB和esculeosideD等可以由esculeosideA转化而来,可以预计,它们和esculeosideA一样,也都具有极强的抗癌活性[2]。

它们通过内生的外源凝集素进入细胞,这些外源凝集素为识别皂苷中糖基的特异受体[4]。

此外,研究发现α-tomatine具有抗人乳腺癌细胞活性,能有效地抑制 (胸腺、结肠、肝脏和胃)癌细胞的生长[22,23]。

研究人员给虹鳟鱼喂食2000 ppm的α-tomatine后发现,其肝脏及胃的肿瘤发生率降低了41.3%,并且在鱼体内组织中没有发现任何不良的病理学反应[5]。

4.2 番茄皂苷降血脂、降固醇及抗动脉硬化活性研究发现esculeoside A及其苷元 esculeogenin A体外可抑制泡沫细胞的形成,为一种较好的酰基辅酶 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acyl-coA:cholesterol acyltransferase,ACAT)抑制剂,是有前景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症化合物[19]。

Fujiwara等给ApoE基因缺陷小鼠口服esculeoside A后,可以显著降低血清胆固醇、甘油三酸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水平,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区的面积,并观察不到任何的副作用。

此项研究首次给出了证据,证明纯化的esculeogenin A可以显著的抑制ACAT蛋白的活性和降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