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 1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孤独之旅》说课稿(1)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孤独之旅》说课稿 (1)一. 教材分析《孤独之旅》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7课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曹文轩的一篇散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一次孤独之旅,通过这次旅行,作者领悟到了许多人生道理。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寓意深刻,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一些文学作品。
但是,对于这篇课文所涉及的一些人生道理,他们可能还比较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通过适当的例子和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 说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够欣赏课文的文学价值,提高语文素养。
3.能够通过课文学习,领悟到一些人生道理,提高自己的人生修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和感悟作者在课文中所表达的人生道理。
这些道理涉及到人生、人性、情感等方面,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可能比较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适当的例子和情境,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的教学方法以情境教学法和情感教学法为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 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为五个步骤: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曹文轩的介绍,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
2.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3.讲解课文: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4.情感体验:教师通过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5.小结:教师对本课进行小结,强调本课的学习重点和难点。
部编人教版九上 16 《孤独之旅》课件1

这样,文章出色的自然环境描写为人物的成 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和舞台。对表现杜小康的 成长起到了烘托、暗示、促进、推动的作用。
鸭群是杜小康亲密的伙伴。作者以较大的篇幅 描写这些鸭子,这与表现杜小康的成长有什么联系? 失学后 放鸭是生活的全部
孤独中 风雨中
鸭下蛋
鸭群是伙伴、是心灵的安慰 护鸭感到成长的艰辛和喜悦
探究:
在离家牧鸭的生活中,杜小康的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孤独 之旅. 请找出文中心理描写的词句,并体会其作用.
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 麻地。现在,占据他心灵的全部 是前方: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 么样子?前方是未知的。未知的 东西,似乎更能撩逗一个少年的 心思。他盘腿坐在船头上,望着 一片茫茫的水。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 了,父子俩也一天一 天地感觉到,他们最 大的敌人,也正在一 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 它就是孤独。
感到孤独
后来,父子俩心里都清 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 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 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 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 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 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 面对孤独 来。
跳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自然环 境的段落,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 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麽作用?
1、以较大的篇幅描写鸭子,以鸭群的变化折射杜小康的成 长。 2、以芦苇作为人物心理变化的见证。 3、暴风雨成了杜小康成长的催生力量。面对芦苇荡中极其 可怕的暴风雨,杜小康在暴风雨中搏斗,表现了成人般的勇气与 坚强。
孤 独 之 旅
曹文轩
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中国儿童 文学作家。197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 校任教。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文学教 研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 1991年,推出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 1997年,出版小说《草房子》,并担任改编电 影编剧。1999年,出版小说《根鸟》。2005 年,推出小说《青铜葵花》。2016年获“国际 安徒生奖”,2017年获得2016-2017“影响世界 华人大奖”。2017年12月,特殊文体长篇小说 《蜻蜓眼》获得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
九年级上册第4单元《孤独之旅》 (1)

精读课文
课文探究
(2)失去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 子俩缺少交流,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对杜小康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3)恐惧自然环境。陌生的环境下,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的风险,对 一个幼小的心灵来说是恐怖的,具有强大的压迫力,造成心理上的恐慌。 (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对前途感到迷茫与无奈, 他不知道等待他的未来是怎样的。
①而孤独能让人抛去了万物,直达内心深处。
②正因为抛弃了万物,才能让万物了然于心。
③人生的孤独期,往往也是对自我认识的飞越期。
④加上许多社交规矩,往往不能遵循自我,以至于失去了奋斗方向。
⑤与人相处,难免相互迁就。
A. ⑤④③①②
B. ⑤③④①②
C. ③⑤④①②
D. ③①②⑤④
积累拓展
名著推荐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 ,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 “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 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 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 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重要 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课后作业
⑪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 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 ⑫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 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么的明亮。 ⑬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 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 ,坚强了。
第10课《孤独之旅》1

“孤独是一种正常并且健康的心态——如果 程度得当的话。它标志着一种人格的成熟。 它使人少了许多盲目。它使人在嘈杂的生 活中有了一份保护身心健康的清静。”
曹文轩
孤独是灵魂的舞蹈!
我相信孤独的心灵 肯定包裹着一颗珍珠。 那珍珠是它坚韧而又柔 软的追求和理想。
• 世界上最美丽的花往往开在无人 知晓的地方。 • 最险峻的山岭往往坐落在最荒芜 的莽原。 • 最清澈的泉水往往流淌在最深邃 的密丛中。 • 最简洁的真理也往往掌握在最孤 独的人的手中。
芦苇如绿色的浪涛直涌到天边…… 苇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芦苇繁茂宽广、无边无 际,反衬出人的渺小、孤独。
万顷苇塘,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 满是清香,芦苇丛中还有一种不知名的香草,一 缕一缕地掺杂在芦叶的清香里…… 水边的苇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有时它们几十 只几百只地聚集在一起……
•
•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优裕的生活竟在一夜间毁了,一 心想发大财的杜小康的父亲杜雍和用几代人积累下的财富 买了一条运货的大船,用这些年赚得的一大笔钱加上从别 人那里贷了一笔款,去城里买了一大船既便宜又好的货, 打算回家慢慢卖出去,赚出一笔更大的钱来。但回家途中, 他因过于兴奋,喝了点酒,加上扯足了风帆,在河弯处与 一个拖了七八条大铁船的大拖驳相撞,结果船毁了,货没 了,人也因此病倒了。于是爱读书的杜小康被迫辍学,想 法为父亲治病。当杜雍和能下床走路时,他又萌发了让 “红门”重新焕发光彩的信心。这年的春天,他又筹集了 一笔钱,从鸭坊买下了500只小鸭,想靠自己年轻时的放 鸭经验东山再起……于是杜小康陪着父亲在荒无人烟的地 方始了放鸭生活…….
“暴风雨”给了用 渲染文章孤独的气氛, 烘托人物孤独害怕的心理, 推动情节发展,同时增加了 文章的美感,具有浓郁的乡 土文学气息。
语文:3.10《孤独之旅》课件1(人教版九年级上)

我认为这个句子好,它运用了比喻的修 辞,把杜小康那种害怕的抽象的感觉用 “万重大山”具体化了
品味语言
示例二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 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 么地明亮。 参考句式 我认为这个句子好,因为句子中的__ _等词语 把____(心情)写出来了
我认为这个句子好,句子中的“任何”、“都”、 “这么”、“从未”、“这样”、“那么”等词 语,把杜小康经历过暴风雨后收获成功的那种自 豪、高兴、喜悦的心情很好地体现出来了
拓展延伸
杜小康的成长经历给我 们的启示
送几句名言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 —— 巴尔扎克 好的木材并不在顺境中生长;风越强,树越壮。 ——马里欧特 在寒冷中颤抖过的人倍觉太阳的温暖,经历 过各种人生烦恼的人,才懂得生命的珍贵。 —— 怀特曼
; 酒店床垫
vdg63wgv
面还有一大片可以灌溉的肥沃水田呢。所以,即使大量坡地上的所有作物全都颗粒无收,水田里收的粮食也好歹能对付上一阵 子。仅就这一点,已经很让周围全旱地村庄的人们羡慕不已了。总之,这里虽然说不上有多么富庶,但乡民们靠着勤劳耕种, 过着有滋有味、简单而快乐的小日子,倒也自由自在,并不在乎岁月的流逝。事实上,小镇上的多数人家所关心的,只是四季 的交替和庄稼长的好坏;所期盼的,除了能够有一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之外,再就是家里的老人们都身体硬硬朗朗的,娃儿们 都聪明伶俐,健健康康地快快长大,以及那一个个繁华热闹的“三六九”集市日了。倘若站在高处远远望去,这个小镇连同青 石山、清泉池和一片树林,看起来就像是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串联起近千户人家房舍的十字大街是她的身子和双翅;镇子北 面的青石山恰好是她头顶上的漂亮羽冠;青石山西南方向的清泉池,犹如她闪动着的美丽大眼睛;而镇子南面的那一片繁茂的 树林子,就恰似她那异常美丽的凤尾了。此外,在这只凤凰的左翼下,有一条长年流淌的小河;由北至南潺潺而下的清清河水, 更为这只神奇的“展翅凤凰”增添了无限遐想。北街上,有一个北方农村并不多见,但很是像模像样的铁匠铺。铁匠铺的铺面 是五间板房,通红的炉火每日里都在呼呼地燃烧着,丁丁噹噹的打造声常年不断。由于几位师傅们终日里面对着通红的炉火和 炙热的铁块儿,加之干的也都是重体力活儿,所以总是汗流浃背的,即使在冬日里,也几乎只是穿着单衣。虽然这些师傅们黝 黑的脸上经常会有一些横七竖八的黑道道,看起来活像戏里的大花脸,不甚雅观,但他们的手艺却是相当说得过去的。大到铡 刀、铁锹、锄头、菜刀,小到剪刀、锥子、缝衣针,没有他们做不来的。在铁匠铺的旁边,是一个只有三间铺面的石匠铺。铺 子里边,靠墙立着三个宽大结实的木柜,里面摆放着几位石匠师傅的杰作:有各种小巧玲珑的动物、供观赏的小石磨、小石碾、 小石磙。偶尔地,也会有人来铺子里观光,饶有兴致地欣赏一番之后,也许会掏腰包买上一两件石头玩艺儿带给自家的娃儿们 玩,或者放在家里作为观赏品什么的。几位石匠师傅都是小镇周围村里的农民。农忙时,他们就回家种地去了。每逢这个时候, 如果十里八乡的村民们想打一个石磨,一个石碾子,或者打一对儿院门前的石狮子的话,就必须自家准备石材,然后亲自到师 傅家去请师傅,如果与师傅比较熟悉的话,就托人捎个口信儿,师傅就会到主家去打造制作,真正在铺子里做活计的情况并不 多见。农闲了,师傅们就再来铺子里,有活就干活,没活就悠闲地蹲在铺子外面晒太阳、聊闲天,或者一边随心所欲地雕刻一 些石头玩意儿,一边等候顾客的光临。靠近十
语文:3.10《孤独之旅》课件1(人教版九年级上)

曹文轩
孤独之旅
放鸭途中的心理
到了放鸭目的地的心理
心理描写展现成长过程
感到茫然 感到害怕 缓解恐慌
依然恐慌
孤独逼近
面对孤独 不再恐慌
暴风雨
长大 坚强
品味语言
示例一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 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参考句式 我认为这个句子好,它运用了_____ (修辞),表达了______(心情)
我认为这个句子好,它运用了比喻的修 辞,把杜小康那种害怕的抽象的感觉用 “万重大山”具体化了
品味语言
示例二
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杜小康长 这么大,还从未见过蓝成这样的天空,而月亮又是那 么地明亮。 参考句式 我认为这个句子好,因为句子中的__ _等词语 把____(心情)写出来了
我认为这个句子好,句子中的“任何”、“都”、 “这么”、“从未”、“这样”、“那么”等词 语,把杜小康经历过暴风雨后收获成功的那种自 豪、高兴、喜悦的心情很好地体现出来了
拓展延伸
杜小康的成长经历给我 们的启示
送几句名言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 —— 巴尔扎克 好的木材并不在顺境中生长;风越强,树越壮。 ——马里欧特 在寒冷中颤抖过的人倍觉太阳的温暖,经历 过各种人生烦恼的人,才懂得生命的珍贵。 —— pe
语文:3.10《孤独之旅》课件1(人教版九年级上)

是在‘割虎皮被子’啊,尽是说一些没有可能的事情!你们耿伯伯要是知道自己的老家在哪里,还会把你们兄妹三个认成了他自己的娃儿们, 还会一直住在咱们家吗?”听爹这么一说,尚武反而显得万分不舍了,有些难过地说:“我可不想让耿伯伯走,我要他永远住在咱们家里!” 李妻却幽忧地说:“唉,也不知道他除了已经没了的三个娃儿之外,家里可还有些什么人。倘若家里还有妻子儿女,这天各一方不得团圆,可 怜了啊!”李长善重重地叹了一口气,说:“唉,这是没有法子的事情啊!看来,这个耿大哥也只能认命了!”李妻探头望望依然还在院子南 面认真做拐杖的耿老爹,说:“你们看,他尽管忘记了那么多既往的事情,但眼下在咱们家里过得还满安逸呢!我只是当心,他哪一天忽然提 出来要带‘他的三个娃儿’再出去创业可怎么办啊?”李长善却说:“这倒好办,就说‘他们父子四人’在咱们家白住了这么多年,他们不能 一走了之不就得了!”尚文也说:“爹说得对!我相信,只要爹和娘这么说了,耿伯伯他自然就不会再坚持带我们走的。他是一个很知道感恩 的人呢!”尚武心疼地轻轻说:“唉,我那可怜的‘爹’啊!”李长善看看该吩咐的都吩咐完了,就对三个娃儿说:“你们都去打个盹儿吧, 起晌了还得下地干活儿呢!唉,我这腰腿啊,什么时候才能好呢!”又怜爱地摸摸小儿子的头,说:“武儿,你去告诉“爹”一声,叫他也去 歇息一会儿。拐杖不着急,以后慢慢做吧!”71第七十一回 辛苦经营喜成功|(兄妹三人忙不转,雇佣邻人做帮工;没日没夜苦经营,“南北 小饭庄”利润丰。)随着来“南北小饭庄”吃饭买饭的人越来越多,尽管净收入也在翻着倍儿增长,但耿正兄妹三人却实在是有些忙不过来了。 他们已经把所有的闲暇时间几乎全都用在了包饺子上,并且每日里都是起早睡晚的,但浓香四溢的大水饺还是每每供不应求。此外,推猫耳朵 也成了一个很大的负担。于是,兄妹三人商议,必须得聘请几个会干活儿,也能够帮得上忙的人了。聘请谁呢?兄妹三人有点儿犯难了。那日 中午送走最后一名来吃饭的客人后,兄妹三人开始自己拾掇着吃午饭了。当他们有些疲惫地各自端起饭碗时,耿正又提起雇佣帮工的事情来。 耿直对姐姐说:“姐,咱哥说得对,必须得雇几个人了。再这么下去,咱们就是累死了,也没有用啊!”耿正说:“不光是累死了也没有用! 更重要的是,如果客人们觉得咱们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以后就不会再那么踊跃地来吃饭和买饭了!”耿英放下饭碗认真想一想,说:“我有 主意了!咱们只要聘请几个能在每天的固定时间段儿来咱们饭店的作坊里做帮工的人就行了,比如说,帮咱包饺子和推猫耳朵。这些活计很容 易学会的,只是做起来比较费时间罢了。”略一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孤独之旅》优质课件(共28张PPT)

熟悉的树木、村庄、桥梁……都在不停 地后退,成为杜小康眼中的遥远之物。
已经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偶 然行过去一只船,那船上的人已是杜雍和 杜小康从未见过的面孔了。
精 编优质 课PPT人 教部编 版语文 九上第 16课《 孤独之 旅》课 件(共2 8张PPT )(获奖 课件推 荐下载 )
精 编优质 课PPT人 教部编 版语文 九上第 16课《 孤独之 旅》课 件(共2 8张PPT )(获奖 课件推 荐下载 )
精 编优质 课PPT人 教部编 版语文 九上第 16课《 孤独之 旅》课 件(共2 8张PPT )(获奖 课件推 荐下载 )
找出体现杜小康心理的词语。
不同阶段 不同心理感受 精编优质课PPT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第16课《孤独之旅》课件(共28张PPT)(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精 编优质 课PPT人 教部编 版语文 九上第 16课《 孤独之 旅》课 件(共2 8张PPT )(获奖 课件推 荐下载 )
害怕和胆怯
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 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 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 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家道破落 辍学放鸭。
发展:放鸭芦苇荡 孤独难熬
高潮:遭遇暴风雨 勇敢搏斗
结局:杜小康也“长大”了
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 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 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
——《前方》曹文轩
精 编优质 课PPT人 教部编 版语文 九上第 16课《 孤独之 旅》课 件(共2 8张PPT )(获奖 课件推 荐下载 )
精编优质课PPT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第16课《孤独之旅》课件(共28张PPT)(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在芦荡时间一久 精编优质课PPT人教部编版语文九上第16课《孤独之旅》课件(共28张PPT)(获奖课件推荐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独之旅》 1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体会成长中的感受;2.理解文意,概括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3.了解小说三要素,理解环境描写的阼用。
教学重点:1.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2.标题的含义。
教学建议:1.在自读中学会圈点勾画,快速捕捉主要信息;2.在朗读中逐步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3.在研读中联系实际,体验成长的感受;4.教学方法可以小组讨论、个人感悟为主。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提到“孤独”二字,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该多好。
可是小小少年总要长高,烦恼和孤独总会尾随我们而来。
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孤独的滋味。
可以说孤独随时间而来,孤独使生命更加灿烂。
同学们,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曹文轩的小说《孤独之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默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
2.检查预习字词情况。
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嬉闹、掺杂、给予、撩逗、凹地、胆怯积累下列词语:厚实、嬉闹、一落千丈、置之不理、歇斯底里3.学生以四人为一小组,重点朗读以下段落,每人一段,比一比谁读得好。
(1)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自己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
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
(2)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自己的儿子。
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人睡”。
(3)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
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4)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
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故事,表达了一个——的主题。
(学生只要说出自己的想法即可,教师注意引导和归纳。
)(2)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
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提示: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三、精读课文,揣摩课文的语言1.学生再次阅读课文,选取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一段高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写得好。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的角度和归纳的方法。
2.学生提出探究讨论的问题,四人小组讨论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全班师生互动,鼓励独创性见解。
如:可以让学生给课文换一个标题,并比较自己所拟的标题与原标题哪个好,为什么。
通过这一练习,进而让学生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并体会其妙处。
提示:(1)失去交流环境。
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
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
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3)恐惧自然环境。
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
(4)恐惧未来环境。
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如: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
提示:(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行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自读导言]自读要求1.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文章。
2.在自读中质疑提问。
3.查询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相关资料,做适当摘录或制成电子作品。
(解说:作为自读课,本文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强调让学生养成动笔墨读书的习惯;着重培养学生怀疑精神与探究意识;强调学生在课外拓展学习中扩大知识视野。
)学习侧重点1.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学习探究学习方法。
4.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解说:根据新教材编排的特点,初中学习的第五学期,应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各类文章的能力。
根据新教材阅读能力培养的这一要求,确定学习侧重点1、2。
依据新大纲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确定学习侧重点3、4。
)[自读程序]1.作者介绍(学生运用多媒体电脑展示自制电子作品,介绍丁肇中人物小传和图片)。
2.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彷徨袖手旁观一帆风顺(2)默读全文,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完成课后练习一。
(3)讨论.自学批注的内容,谈出自己的见解。
3.研读课文,质疑问难。
(1)精读课文,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并标注符号。
(2)分小组讨论解疑,汇总、概括得不到解决的疑问。
(注:分小组讨论解疑时,有条件的多媒体实验班级可以利用电脑查询资料,寻求解答。
)4.重点细读,讨论交流。
利用课后练习二,让学生联系自己学习实际,展开大讨论或辩论,思考:(1)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2)联系实际反思自我。
(3)怎样改进?提出建议和方法。
如果课堂讨论不够深入,可让学生以《浅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为主题,进行探究学习。
5.课外探究学习,拓展延伸课堂内容。
(1)归纳概括探究主题教师将各小组解疑时留下的疑难问题汇总为1—5个探究主题,在班级公示。
探究学习参考主题:①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差异比较。
②儒家思想浅探。
③事例证明实验精神在科学发展史上的作用。
④东西方学生素质能力比较。
(2)传授探究学习方法教师教给学生探究学习的方法及步骤:A.确定主题;B.查询资料;C.概括结论;D.交流评价。
(3)划分小组,明确任务教师可让学生自由选择探究主题,自愿结成探究学习小组,在课下利用图书馆、阅览室、因特网等信息资源库,作探究学习,并将各小组自主探究学习成果写成小https:///论文或制成电子作品。
3—5天后,可利用语文活动时间让学生交流探究学习成果。
(解说:学生作探究学习时,教师指导要注意以下几点:1.协助学生完成小组内的分工与合作,不要单打独做。
2.帮助学生学会广泛查询、下载相关资料。
3.指导.写作小https:///论文或解决制作电子作品的技术问题。
4.探究题目可能很大,但不要求学生作出全面深入的结论,只要谈及一方面,掌握探究方法即可。
)6.课堂小结,重申学习重点。
(解说:在“自读程序”设计中,力求突出以下特点:1.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借助工具书,让学生完成生字词的自学;动笔墨读书,用圈点批注法完成对内容的自学;用讨论交流法,实现对自学内容的反馈与纠正。
2.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
创设平等民主的自学氛围,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敢于质疑问难;利用信息资源进行探究学习,学会在主动探索实践中获取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味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3.在学生自学中,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学生知识建构中,教师是学生经验建构的促进者;在信息资源利用中,是学生资源的设计者和查询者;在协作讨论学习中,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自读点拨]1.作者简介及文章.写作背景丁肇中,美国物理学家。
1936年生于密执安州安阿伯。
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
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qr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
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本文是作者在被《暸望》周刊授予“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时的一篇发言稿,节选时省略的内容是:“我非常荣幸地接受《飞红滴翠记黄山》教学设计学习目标一、体会黄山雄奇壮丽景色呈现出来的美,提高品鉴自然美的能力。
二、从黄山形成的地质史与黄山的自然景观中,认识大自然的伟大创造力,珍惜和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三、学习变换角度从多方面描写景物的方法。
四、熟悉解说词的一般写法,学习对景物或事物进行解说。
基础知识一、重点字词:瑰(guī)宝:特别珍贵的东西。
壑(hè):山沟。
苍穹(qióng):天空也说穹苍。
心往神驰:心神飞到(向往的地方)。
也说心驰神往。
崛(jué)起:(山峰等突起)。
阴晦(huì):阴暗,昏暗。
旭(xù)日:刚出来的太阳。
喷薄:形容水涌起或太阳上升的样子。
重点难点课文分析(一)整体把握本文是一篇解说词,是为多部电视旅游风光片《话说长江》中黄山部分而写的。
它有别于一般的游记,因为它是借助于电视镜头展示画面来介绍自然风光的,使用了现代影视的表现手法,所以,第一,它能自由地变换角度来表现出,或环景、全景,或中近景、特写,或俯视,或仰视,或平视;第二,它要配合画面,要着眼于解释画面,讲出画面中不为人注意或隐含的东西,不宜过分发挥;第三,它应该口语化,要使观众一听就懂。
本文对于这三个特点体现得比较充分。
本文在整体组合上,设置了三条线索:其一是时间线,从古至今,开头从徐霞客的话谈至黄山的地质形成史,再到黄山现貌;其二是空间线,从上山到出山,历群峰,或观黄山种种景物,或体验黄山生活;其三是逻辑分类线,如体现黄山特点的景物:奇峰、古松、怪石、云海、日出和温泉,是逐一带出的,彼此间相对独立。
这些线索并非贯串全篇,如黄山的历史状况只是开头提一下,接下去就讲黄山现貌,而不是去讲黄山的开发史;再如空间线,也是若隐若现,并不是游人行经路线的再现。
正是由于作者的精心组合,虽然所写到的内容相当复杂,但是把握起来并不困难。
(二)文章结构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段),总写黄山。
概括介绍黄山概貌、地理位置,从地质史上说明其形成的过程。
第二部分(第4-17段),分别介绍了黄山的各种景观:奇峰、古松、怪石、云雾、日出。
可以分为五层:第1层(第4-6段),介绍黄山奇峰,着重写天都峰。
第2层(第7-8段),以“迎客松”为主体,介绍黄山松。
第3层(第9-14段),简介莲花峰,细写黄山怪石。
第4层(第15段),描写黄山烟云。
第五层(第16-17段),描写黄山日出。
第三部分(第18段),介绍黄山温泉。
从山上写到山下,为全文作结。
本文通过对黄山的雄奇壮丽的景色的描写,提示了黄山的特点,激发读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的感情;认识大自然的伟大的创造力和人类的审美感知在提升景物品格中所起的作用,从而珍惜和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开头关于黄山地质史的部分是比较严格的科学说明,主体部分——介绍黄山风光和特点的,主要是运用了叙述和描写的手法,表现日出的部分用了直接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