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背景下对教师的新要求
素质教育环境下的教师教育改革

、
素质教 育对教 师素 质的新 要求
教 师素质是 一 个 很 广 的 概念 , 里 要 强 调 的 是 人师 表 , 强素质 修养 , 到人 格 高 尚 , 这 加 做 风度 潇 洒 , 道
素 质 教 育 是 一 个 有 中 国特 色 的教 育 理 念 。从 教 师与教 育工 作有 关 的素 质 , 致将 其 分 为 道 德 素 大
2 O世纪 8 0年 代 在 中国 出现 这 一 名 词 , 今 天 已成 质 、 到 知识 素质 、 能 素质 、 技 心理 与 身 体 素 质 , 师德 、 即
第 20卷 201 0年
第 5期 第 5期
兵 团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NGT OF BI UAN EDUCATI ON NS TUTE I TI
v 12 No 5 o. 0 .
0c. 0l t2 0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高校 管 理 与研 究 ・
素质教育环境下的教师教育改革
范 德 广
( 石河子大学 师范学院/ 兵团教育学院 , 新疆 石河子 8 20 ) 30 3
摘
要: 素质教育是一个有 中国特色 的教育理念 , 它为教 师教育提 出了必须进行改革的要求 , 教师教育也就是
所谓 的师范教育 , 应该 围绕素质教育进行办学体制 , 培养模式 , 课程 内容 , 育理念 , 教 特别是 教师观 、 生观 、 学 价值 观
uc to a in.Te c e d ain s o l eo m e o c r i g s se so c o l— r nnng, tanig mo es, c re o e t a h re uc to h u d be r fr d c n e n n y tm fs h o u i ri n d l ou s c ntn , e uc to d a d ain ie s,a d e p cal e c e u lo n s e ily ta h ro to k,sud n ul o t e to to k,v l s ec aue , t . Ke y wor ds:qu lt o in e d a in;ta h re u ai n; rf r aiy— re t d e uc to e c e d c to eo m
新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新时代对教师师德师风的新要求

《新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新时代对教师师德师风的新要求》摘要:新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新时代对教师师德师风的新要求,教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爱护学生、保护学生,这样,才能不断更新教育思想,更新教育内容和方法,调整教育结构,遵循教育科学性和前瞻性原则,实现创新教育的理想化目标一、理念应与时俱进当今社会是信息时代,是知识剧增的时代,科技兴国,关键在教育。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提高国民的素质是教育的根本,会做人、会学习、会生活、会劳动、会创造,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
所以教师的思想道德理念也必须与时俱进:1、敬业思想要与时俱进。
敬业思想除包括原有的意思之外,还应赋之于新的内涵。
具体讲,创新教育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
面对这场革命,教师应树立具有改造社会的精神,实现理想社会的历程的思想。
所以新时代的敬业思想,更多的是指教师本人是否具备了创新教育的本领,在教育这个神圣的岗位上是否称职。
要达到这种重新定位与勉励的境界,就应该使每一位教师树立起三感精神:使命感、危机感、紧迫感。
只有教师自身感到所从事的事业不仅崇高而伟大,而且承担着一种特殊的使命时,重新定位的思想才会出现,随即也才会有一定的危机感、紧迫感。
何为危机感?危机感就是认为自身随时都会有被时代发展步伐所抛弃的危险。
紧迫感是在危机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紧跟时代,为创新教育而不懈努力,增添新本领的信心和决心。
总之,敬业思想既是一种教师自身对事业的热爱与追求,更是一种对事业的重新定位与自我勉励,两者结合,才是创新教育中敬业思想的真正内涵。
2、爱生感情要与时俱进。
爱生,随着时代的变化应该在内涵方面不断推陈出新。
创新教育的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参与性、民主性。
要实现这一目标,对学生的关爱仅是基础,较强的爱生情感,才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手段。
这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认为的那样: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
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新要求论文

实施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新要求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方向和理想,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发展的基本任务。
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需要教师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素质。
新时期素质教育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一、道德素质要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必须是“人师“。
职业道德素养是现代教师重要的专业素质之一。
教育的开放性,对教师的道德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教师的人格和行为举止,极为世人所瞩目。
(1)如果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必将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人们精神文化的需要日益增长,教师与社会各方面的联系会愈来愈多,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就会更加广泛和深入。
教师无论在课上还是在课下,都在潜移默化地产生着教育的作用。
可见教师个人的道德素养是至关重要的教育因素和教育的力量。
(2)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不但对学生具有直接的教育作用,而且对工作和各种人际关系具有直接的教育作用。
教师职业的态度,会直接影响教育行为的功效。
减少随意性和盲目性,自觉地协调好这些关系,形成教育合力,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3)教师自觉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能够有效地增强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和水平。
良好的教师道德素养,能够帮助教师本人冷静客观地分析各种利益关系,正确地认识、处理各种现实矛盾和问题,确立崇高的道德责任感,纠正与道德要求想悖的各种思想和行为。
二、知识素质要求: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是现代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发挥作用的武器。
(1)教师应对学科的基础知识有广泛而准确的理解,训练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
教师需要掌握每一门学科所提供独特的认识世界的视角、域界、层次及思维的工具与方法,熟悉学科内科学家的创造发展的过程和成功原因。
这对于学生增强信心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2)条件性知识是教师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保障。
这种知识包括: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组织、设计和操作实验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关于教学与学生学习规律方面的知识:还包括对学生学习效果做出准确评价等方面的知识。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求教师扮演好哪些角色

继续教育作业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求教师扮演好哪些角色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
目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教师在积极地参与这场课程改革之中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面对素质教育的深入人心和新课程目标全面启动,从“教学大纲”走向“课程标准”。
首先要求教师切实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思想观念是行为的先导。
更新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
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
作为教师当前的首要任务是只有客观地,科学地、合理性地反思自己的角色,才能摆正自己的位置。
也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角色作用,才能充分理解新课程,保证新课程的有效事实。
传统的教师角色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已基本上不适应了,或者说是远远不够了。
在新课程的目标下,教师必须确立自己政治者、法律者和伦理者角色,建构者、组织者、开发者和创造者角色,设计者、研究者和实践者角色,合作者、交流者和指导者角色,促进者和评价者的角色,以及参与者、决策者和管理者角色等多元整合的教师角色,并能尽快适应它。
这是新课程目标要求,也就是新时代基础教育的要求。
它是实现全面素质教育的前提。
1.作为变革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能力的合作者、交流者和指导者的角色传统的教师角色主要是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中心,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主要目的,体现在教学上以死记硬背为主要的学习方法,强化起主导作用;导致“题海”战役和“填鸭式”教学方法,以成绩作为衡量好学生的标准。
而新课程的教学更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策略的运用,不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目的,而是给学生提供知识平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指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但,同时,要参与学生的各个环节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准确地了解学情,及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或调整教学计划,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新形势对教师的新要求

新形势对教师的新要求新形势对教师的新要求,除了爱岗敬业以外,更重要的是具有参与推进素质教育的相关能力,具有厚实的基础,能实现师生的再创造。
进入21世纪,教师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反思教育的能力,基于网络资源教育的能力,激活创造性能力,心理辅导能力;教师还得转变角色,这是新课程实施的基本要求。
教师应由原来的知识占有者,学习资源的供应者,文化知识的传递者,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课程计划执行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学习动机的激发者,学习资源的开发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课程的研究者、决策者,课堂气愤的营造者——这就是现代教师。
现代教师:一条奔涌不息的河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是过时的要求。
老师是蜡烛这种说法不对,老师不能燃烬自己去照亮别人,而要像太阳那样为生灵永放光芒。
1、必须具备树立远大理想及献身教育的人生观念和通过参与教育的改革事业,实现奉献自我的价值观。
教书育人为社会育出有用之才是教师的远大理想。
为收获理想之果,理当具备两种意识:参与意识,即满怀信心地投入到教育改革中去,以高素质、高水准赢得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奉献意识,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不能在山望着那山高,要乐守清贫,弘扬“春蚕精神”。
2、必须树立“爱即师魂”的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对待学生教师不光要传授知识,更多地是要给学生奉献爱心。
只有对学生洒下爱之甘霖,才可能获取爱之回报(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而真正的爱,必须营造彼此沟通的心心相印的氛围,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多看到学生的闪光之处,从做人、求知等方面予以悉心关照,不自恃过人、高居人上,应以兄弟姐妹式的、新朋故友式的,这样才能构筑师生之间的关系。
收到“春风风人,夏雨雨人”之效。
3、必须确立正确的人才观。
教师眼中的人才,不能是:学而优则士,出人头地,高人一等,上名牌、读重点之类的人才,要有新时期的人才观,那就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素质教育背景下谈语文教师能力

素质教育背景下谈语文教师能力素质教育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目标,对素质教育的解读影响着教师对自身能力的新的修养完善和进一步提高,新的形势自然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
一、要有新的教育理念教学理念决定了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等。
没有内心的改变,只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照猫画虎,想取得好的效果是很难的。
树立大语文观。
实施大语文教育,要指导学生运用课内所学向课外延伸广泛接触社会和生活,活学活用,练就运用语言的各种技巧和习惯。
变身为引导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高考指挥棒的灯塔效应,教师们只能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夹缝中左支右绌,艰难生存。
但我们也不是无事可做。
高考语文试题的考查与素质教育不是完全对立的,考试题型、考试范围、答案要求的一次次改进,都证明着一个事实,高素质的语文人才是可以也应该取得更好的语文成绩的。
二、听说读写能力的新要求教师的阅读能力要加强的是1.阅读青少年作品的能力。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阅读范围,知道学生在读什么,要了解学生的阅读心态,能设身处地体会学生的喜怒哀乐,而不是高高在上,强加横议。
2.流行阅读能力。
知识激增的时代,网络盛行的时代,知识不再是教师的专利,鼠标一点,天下我有。
这不仅是师生的便利,当然也是老师的灾难,学生都知道的,老师竟然不了解。
如果学生再扯些新名词,不能与时俱进的老师只能茫茫然堕入雾中了。
写的能力,在实践中问题主要在于写好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
在学生尚且为练字挥汗如雨最后写得龙飞凤舞的时候,老师却将三笔字写得惨不忍睹,字不成字行不成行,让人情何以堪啊。
教师的听、说能力也要具备一定的水平,要具备心理学知识,要听懂言外之意,察言观色,迅速反应,正确反映,表情语气适当,这在和学生交流时有着重要的意义。
语文教师的说话能力更是一项重要的素质,是语文教师的重要标志之一。
21世纪对现代教师素质提出新要求

21世纪对现代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摘要 21世纪,人类进入经济时代、信息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种竞争日趋激烈。
面对种种竞争,我们的教师应如何应对?我们的教育应如何应对?本文从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管理等方面论述了新世纪对教师的新要求和对应策略。
关键词 21世纪教师素质新要求随着 21 世纪的到来,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新的世纪必将是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激烈,科技发展迅速。
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政治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国民素质与科学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
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在教学活动中,党的教育方针能否贯彻,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教师起着主导作用。
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素质,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素质,以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十分紧迫的问题。
一、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使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取代以知识为本的教育观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师能够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根本保障,它包括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观念的更新和教师自身学习观念的更新。
将教学的重心转移到教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
要把单纯的以传授知识为目标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同时也包括教师自身学习观念的更新。
那种认为一次性完成师范学院学习的观点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在职教师必须通过继续教育(或职后教育)不断提高其学历和知识水平,自觉拓宽知识领域,了解所教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将最新的、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二、建立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创造最佳教育效益未来社会,图书馆、计算机的信息储存量使人们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仅是“知识宝库”了。
作为教师,拥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比拥有相关的知识量更重要。
现代教师应当是通才与专才的统一整体。
新时代对教师师德师风的新要求

新时代对教师师德师风的新要求随着我们国家不断发展、社会变革的进行,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教师的师德和师风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新时代对教师师德师风的新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新时代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培养人才的重要角色,他们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方法,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教师应该拥有广博的学识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成长。
其次,新时代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和教育心理素养。
教师应该能够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针对性教学计划,为学生成长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此外,教师还需具备一定的教育心理素养,能够理解学生的情感和行为,并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再次,新时代要求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和职业操守。
教师应该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将教育事业放在首位,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
教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的权益,不搞权谋之事,保护学生的个人尊严和隐私权。
同时,教师还应该严格遵守教育行政部门的规定,维护教育事业的正常秩序。
最后,新时代要求教师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国家的精神支柱,也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的基础。
教师应该通过自身的言行举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导他们关心社会,为实现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总之,新时代对教师师德师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具备一定的教学水平和教育心理素养。
教师还需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和职业操守,将教育事业放在首位,为学生服务。
同时,教师还应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坚守原则,教师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实现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质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
化学化工学院
张春梅
41107086
素质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最关注问题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而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前提,教师素质的提高对于素质教育的实施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所谓的“素质教育”即是指通过切实有效的教育途径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素质,包括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的素质。
也就是说,素质教育是以培养能力、发展个性为目的的,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学得“自由”、学得“主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造能力。
所谓教师素质,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质的总和。
为了调查在素质教育下对于教师的新要求,我们实习小组设置了调查问卷,针对一部分在校学生和一部分教师展开了调查,以下是从调查问卷中总结出的素质教育下对教师的一些新要求:
(1)具备高尚的思想品德:
“身正为范”,教师的高尚师德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和感化力。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的就是这个道理。
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因此要具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人生价值追求,具有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具有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良好作风,对全体学生负责,能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语言文明、举止端庄、严于律己,堪称学生表率。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当代的人民教师必须具有豁达的心胸,能容纳与自己不同的看法、见解、思想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倡导创造、允许失败、鼓励成功;能客观地理解
学生,真诚、积极地与学生相处,能由表及里,通过现象了解本质,深刻全面地了解学生,并能正确把握和控制自己。
(2)具备先进教育的理念:
教育的现代化中,教育理念的现代化是教育物质现代化和教育制度现代化的先导。
作为从事教育的教师,他们的思想观念对教育的影响更直接、更重要。
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在教学中既要重视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也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
把是否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作为衡量学生是否成才的标准,作为检验教育理念是否现代的标准。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师生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即使在教学中,也不仅仅是以“客体”的身份出现,他们既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也是教学过程中的“客体”,教师要注重引导和启发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好教学中的互动氛围,让学生张扬个性发挥特长。
树立终身受教育的观念。
未来社会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知道怎样学习的人。
“学高为师”,教师要适应未来社会,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坚持岗位自学,生存一天、学习一天,自觉地“充电”,实现有“源头活水”,适应社会的需求。
(3)掌握灵活、富有实效的教育方式:
教学是一门艺术。
优秀教师的教学技艺会使学生对学习活动越来越感兴趣。
现代教育中教学目标的层次性、教学内容的多元性、教学对象的复杂性,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方式必须丰富灵活,具有可操作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教育对象,针对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特征,选择最佳的教育
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把书教活让学生愉快地受教育。
(4)掌握先进的教学手段:
现代教育技术是实践素质教育、提升教育质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
录音机、电视机、投影机、计算机等充满现代气息的先进教学手段不断涌现,多媒体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尤为突出。
这些教学手段的出现,为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拓展教学时空、活跃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加快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提供了条件。
作为从事现代教育的教师,必须熟练掌握这些手段,充分利用这些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实现教学创新。
因此,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引导学生善于创新,并和学生一道不断开发新的教学手段。
(5)具备较强的教研能力:
现代教育不再需要只有某种专业的教书匠式的教师,而需要既有专业知识又有教育理论和教育能力的的教育家式的教师。
要敢于“扬弃”,对于所学专业要深入开展研究,成为“学者型”教师,而且要善于指导、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研究,使教与学结合得更紧密,教学与研发融为一体,把自己培养成“专家型”的教师。
教师还要能从平凡、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新的特征、新的细节,产生新的灵感,撞出新的火花;从周期性的工作中发现新的乐趣,产生新的动力,增添科研热情。
(6)具备竞争意识:
21世纪是竞争的世纪,世界或区域竞争的最主要的内容是人才,而人才的竞争归根结蒂是教育的竞争。
诚然,引入竞争机制,会产生压力,但竞争既是压力,又是动力。
有动力才有发展。
从教育界到学校与学校、教师与教师之间,都面临着由过去的“伯乐相马”制到“赛场选马”制的转变,其结果是: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
因此,现代社会的教师要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树立竞争观念,变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将自己置身于社会的竞技场,锻炼自己、提高自己。
以上即是本次调研活动中得出的结论。
新时期,新的教育方式,变化的不仅是学生,教师更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适时的更新自己的观念。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如果作为一名教师,他的思想、理念保守陈旧,那么这个社会还谈什么进步,还谈什么创新,还怎么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